1
|
优质香型晚稻新品种E农香两优1号的选育 |
吴波
夏明元
金卫兵
李进波
杜雪树
杨大兵
胡亮
万丙良
|
《中国种业》
|
2024 |
0 |
|
2
|
优质三系晚稻新组合盛泰优99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
周小波
曾燕
王锋
陈立云
冯海涛
熊明昊
李海星
刘玉龙
|
《农业科技通讯》
|
2024 |
1
|
|
3
|
安仁县优质晚稻新品种展示示范比较试验 |
李玲玲
|
《种子科技》
|
2024 |
1
|
|
4
|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和氮磷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陈贵
赵国华
张红梅
沈亚强
汪峰
程旺大
|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83
|
|
5
|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 |
花劲
周年兵
张军
张洪程
霍中洋
周培建
程飞虎
李国业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郭保卫
|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36
|
|
6
|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湖南红壤晚稻田CH4的排放 |
刘金剑
吴萍萍
谢小立
傅心赣
沈其荣
郭世伟
|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53
|
|
7
|
免耕直播对一季晚稻田土壤特性和杂交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
冯跃华
邹应斌
Roland J Buresh
许桂玲
敖和军
王淑红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36
|
|
8
|
机收稻草全量还田减施化肥对双季晚稻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
曾研华
吴建富
曾勇军
范呈根
谭雪明
潘晓华
石庆华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35
|
|
9
|
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对晚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
杨滨娟
黄国勤
徐宁
钱海燕
|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57
|
|
10
|
稻草还田量对晚稻土微生物数量及活度的动态影响 |
谭周进
李倩
李建国
屠乃美
肖启明
周清明
陈萱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44
|
|
11
|
稻草全量还田下氮肥运筹对双季晚稻产量及其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何虎
吴建富
曾研华
胡凯
黄山
曾勇军
潘晓华
石庆华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38
|
|
12
|
湖南省晚稻组合筛选试验综合表现分析 |
李诚
罗志英
柳意能
李胜军
王少希
|
《中国种业》
|
2024 |
0 |
|
13
|
江西双季晚稻不同纬度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差异 |
陈波
周年兵
郭保卫
舒鹏
张洪程
霍中洋
程飞虎
花劲
黄大山
陈忠平
陈恒
刘云发
廖世亮
|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24
|
|
14
|
采用高光谱图像深度特征检测水稻种子活力等级 |
孙俊
张林
周鑫
武小红
沈继锋
戴春霞
|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15
|
|
15
|
稻草覆盖还田对华南双季晚稻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
张水清
钟旭华
黄农荣
吕国安
|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29
|
|
16
|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湖南省晚稻生长、产量及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鲁耀雄
崔新卫
范海珊
龙世平
彭福元
|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23
|
|
17
|
野生稻高产QTL导入晚稻恢复系的增产效果 |
杨益善
邓启云
陈立云
邓化冰
庄文
熊跃东
|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
2006 |
20
|
|
18
|
不同产量晚稻品种分蘖期动态密度稀化下群体自动调节力的差异与生理机制 |
陈小荣
肖自京
孙嘉
钟蕾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贺浩华
|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12
|
|
19
|
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其群体动态特征差异研究 |
郭保卫
花劲
周年兵
张洪程
陈波
舒鹏
霍中洋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陈恒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11
|
|
20
|
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晚稻播期的适应性调整 |
王华
陈新光
胡飞
林青山
唐湘如
蔡立
|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