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4篇文章
< 1 2 1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质香型晚稻新品种E农香两优1号的选育
1
作者 吴波 夏明元 +5 位作者 金卫兵 李进波 杜雪树 杨大兵 胡亮 万丙良 《中国种业》 2024年第10期128-130,共3页
E农香两优1号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联合湖北汇楚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选用籼型优质香味不育系E农香11S为母本、恢复系嘉禾6号为父本配组,选育出的优质香型杂交晚稻新品种,表现为生育期短、品质优、产量高、抗病性较强。该品... E农香两优1号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联合湖北汇楚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选用籼型优质香味不育系E农香11S为母本、恢复系嘉禾6号为父本配组,选育出的优质香型杂交晚稻新品种,表现为生育期短、品质优、产量高、抗病性较强。该品种于2024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鄂审稻20241028,适宜在湖北省作双季晚稻种植。介绍了E农香两优1号的选育经过、品种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 晚稻 E农香两优1号 选育
下载PDF
优质三系晚稻新组合盛泰优99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小波 曾燕 +5 位作者 王锋 陈立云 冯海涛 熊明昊 李海星 刘玉龙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2期173-174,178,共3页
盛泰优997是垦丰长江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洞庭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中种金耘水稻育种研究有限公司以不育性盛泰A为母本、R997为父本杂交配组联合选育的优质晚籼早熟三系杂交品种。该组合产量高、米质优,在湖南省第十次优质稻... 盛泰优997是垦丰长江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洞庭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中种金耘水稻育种研究有限公司以不育性盛泰A为母本、R997为父本杂交配组联合选育的优质晚籼早熟三系杂交品种。该组合产量高、米质优,在湖南省第十次优质稻评选中被评为二等优质稻,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本文作者对该组合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高产栽培技术及制种技术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盛泰优997 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制种技术
下载PDF
安仁县优质晚稻新品种展示示范比较试验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玲玲 《种子科技》 2024年第9期26-28,55,共4页
为了筛选出适合安仁县生产的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晚稻新品种,引导农民选好优质晚稻新品种、加大推广力度,加快晚稻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有效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开展优质晚稻新品种展示示范比较试验。通过试验准确摸清引进的优质晚稻新... 为了筛选出适合安仁县生产的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晚稻新品种,引导农民选好优质晚稻新品种、加大推广力度,加快晚稻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有效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开展优质晚稻新品种展示示范比较试验。通过试验准确摸清引进的优质晚稻新品种的特征,重点探讨了其适应性、抗逆性、稳定性、丰产性,正确引导种子企业销种及农民购种,持续稳定地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基于此,分析了优质晚稻新品种种植技术,并且通过试验分析比较优质晚稻新品种性状,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晚稻 新品种展示 示范比较试验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和氮磷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3
4
作者 陈贵 赵国华 +3 位作者 张红梅 沈亚强 汪峰 程旺大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2-97,共6页
以长三角地区典型土壤类型青紫泥为背景土壤,研究连续7年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和化肥减量条件下水稻产量、氮磷吸收累积特性和氮磷利用效率,并对影响水稻氮磷吸收利用效率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纯化肥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处理在不同... 以长三角地区典型土壤类型青紫泥为背景土壤,研究连续7年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和化肥减量条件下水稻产量、氮磷吸收累积特性和氮磷利用效率,并对影响水稻氮磷吸收利用效率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纯化肥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处理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水稻产量,其中以处理C4(30 t·hm^(-2)有机肥+1/2常量化肥)增加比例最大,为5.67%。当有机肥单施用量达60 t·hm^(-2)时,水稻产量比纯化肥处理增加5.56%,地上部氮磷累积均高于其它各处理,其中,氮累积尤为明显,增加比例为16.5%~25.4%。有机肥不同用量配合化肥减量施用时水稻地上部氮磷转运量、生理利用效率与纯化肥处理间无明显差异。然而,当单施有机肥用量达60 t·hm^(-2)时,氮转运量明显增加,生理利用效率明显降低,磷生理利用效率亦有所降低,但不如氮明显。水稻氮磷生理利用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大量施用有机肥使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特别明显,可能超过利于水稻利用的浓度范围。另外,土壤矿质元素铵态氮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含量过高也与之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水稻 产量 氮磷 养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 被引量:36
5
作者 花劲 周年兵 +13 位作者 张军 张洪程 霍中洋 周培建 程飞虎 李国业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郭保卫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4582-4594,共13页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为9.21%—12.17%;通过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并有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粳稻综合改良产量结构获得高产的基本途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生育期亦延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17.1 d,常规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9.5 d。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均表现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最多,分别为3 713.3℃、931.9 h、90.9%、93.5%。【结论】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大,适宜的粳稻品种可充分利用生育期长优势,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据此按照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双季稻接茬特点与热量条件以及栽培轻简化机械化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粳稻高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即甬优538、甬优8号、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长江19、长江21、小叶迟熟、镇稻51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品种类型 晚稻 产量 生育期 温光利用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湖南红壤晚稻田CH4的排放 被引量:53
6
作者 刘金剑 吴萍萍 +3 位作者 谢小立 傅心赣 沈其荣 郭世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878-2886,共9页
选取湖南双季稻田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晚稻稻田甲烷排放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制度下的晚稻稻田甲烷排放的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晚稻生育期内CH4的排放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施... 选取湖南双季稻田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晚稻稻田甲烷排放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制度下的晚稻稻田甲烷排放的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晚稻生育期内CH4的排放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施入秸秆的处理CH4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通量大于单施化肥的处理;单施化肥的各处理中由于养分缺失情况的不同,CH4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具有一定的差异。秸秆区CH4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都较大,全量化肥养分施肥区次之,偏施养分和无肥区较小。同时还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条件下各环境因素包括土壤温度、灌溉水层深度和土壤Eh,对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施肥处理,晚稻田CH4排放的季节变化和土壤Eh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水层深度相关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CH4 排放通量 CH4累积排放量 GWP
下载PDF
免耕直播对一季晚稻田土壤特性和杂交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6
7
作者 冯跃华 邹应斌 +3 位作者 Roland J Buresh 许桂玲 敖和军 王淑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28-1736,共9页
为了探明免耕直播对杂交水稻的生育规律和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于2003-2004年在长沙以两优培九为材料,进行了免耕直播、翻耕直播2种栽培方式的田间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翻耕直播稻田相比,免耕直播稻田0~5cm土层容重降低3... 为了探明免耕直播对杂交水稻的生育规律和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于2003-2004年在长沙以两优培九为材料,进行了免耕直播、翻耕直播2种栽培方式的田间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翻耕直播稻田相比,免耕直播稻田0~5cm土层容重降低3.55%,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分别增加4.80%、1.59%、39.85%和7.04%,10~20cm土层的毛管孔隙度和5~10cm土层的通气孔隙度也分别增加11.14%和73.74%;5~10cm土层pH值增加3.53%;0~5cm土层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3.32%、15.60%、8.34%、36.64%,说明免耕有利于养分在0~5cm土层富集,直播稻田免耕不会引起土壤的酸化。同时免耕直播稻最高茎蘖数较低,而其成穗率较高;根系活力较强,平均比翻耕直播稻高12.59%~59.09%;其单蔸根干重也高于翻耕直播稻,增加幅度为19.12%~49.26%;生长后期净光合作用速率比翻耕直播稻高,平均增幅为10.82%,说明免耕直播更有利于后期产量的形成;净同化率也比翻耕直播稻高22.92%;翻、免耕直播稻干物质积累量及分配无显著差异;吸氮总量和吸磷总量相似,无显著差异,但免耕直播稻的吸钾总量比翻耕直播稻高。免耕直播稻的有效穗数比翻耕直播稻低,但每穗粒数高于翻耕直播稻。免耕直播稻的实收产量为8811.6~9346.3kg/hm^2,比翻耕直播稻增产5.61%~18.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直播 土壤特性 杂交水稻 产量形成
下载PDF
机收稻草全量还田减施化肥对双季晚稻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8
作者 曾研华 吴建富 +4 位作者 曾勇军 范呈根 谭雪明 潘晓华 石庆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4-462,共9页
稻草还田替代部分化肥对推进化肥零增长行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等量氮磷钾养分条件下连续稻草还田减施化肥对双季晚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可为南方稻区稻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稻高产、养分高效管理提供参考。本试验基于江西温... 稻草还田替代部分化肥对推进化肥零增长行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等量氮磷钾养分条件下连续稻草还田减施化肥对双季晚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可为南方稻区稻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稻高产、养分高效管理提供参考。本试验基于江西温圳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双季稻稻草还田定位试验,以超级杂交晚稻五丰优T025为试材,设稻草还田减施化肥(SI+NPK)、稻草烧灰还田减施化肥(SB+NPK)和单施化肥(NPK)等处理,以稻草不还田不施化肥(CK)为对照,施肥处理中氮磷钾养分用量相等。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双季晚稻产量、氮磷钾素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量氮磷钾养分施用条件下,连续6年早稻稻草还田处理有利于协调双季晚稻穗粒结构,协同维持晚稻产量稳定,保持与其余施肥处理产量基本持平。与NPK相比,SI+NPK处理植株各器官中N、P、K含量及总吸收量在生育前期均较低,生育后期较高,且P、K养分吸收量差异显著;SI+NPK可显著提高水稻N、P、K养分收获指数、农学效率、回收率和养分偏生产力,而SB+NPK只比NPK显著提高了K养分收获指数、农学效率、回收率和养分偏生产力。此外,SI+NPK也比SB+NPK提高了氮、磷、钾养分收获指数、农学效率、回收率及偏生产力。总之,早稻稻草还田替代部分化肥可稳定晚稻产量水平及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实现南方稻区土壤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试验 等量养分投入 稻草还田减施化肥 产量 养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对晚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57
9
作者 杨滨娟 黄国勤 +1 位作者 徐宁 钱海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779-3787,共9页
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早稻的效应研究确定的最佳还田方式和还田量(粉碎还田3000 kg/hm2)基础上,以单施秸秆为对照,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对晚稻产量、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秸秆3000 kg/h... 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早稻的效应研究确定的最佳还田方式和还田量(粉碎还田3000 kg/hm2)基础上,以单施秸秆为对照,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对晚稻产量、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秸秆3000 kg/hm2+N 150 kg/hm2+P2O575 kg/hm2+K2O 37.5 kg/hm2增产效果最为显著,在水稻的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充实度和产量等方面增加幅度最大,分别为9.32%、4.28%、13.70%、2.74%和26.38%。(2)各处理的干物质茎鞘比例随着生育进程不断降低,从孕穗期的66.68%—77.00%降低至成熟期的25.97%—34.79%,除SNPK1外,叶片比例从孕穗期的23.00%—33.32%降低至成熟期的7.41%—21.03%;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处理的茎鞘比例在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高于对照,而叶片比例与茎鞘比例呈相反趋势。(3)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处理提高了土壤pH值、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降低了土壤C/N比。研究结果说明,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可以提高植株干物质积累速率、群体生物量,合理改善土壤养分,保证较高的水稻增产潜力,其中秸秆3000 kg/hm2+N 150 kg/hm2+P2O575 kg/hm2+K2O 37.5 kg/hm2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不同比例化肥 干物质生产 水稻产量 土壤养分
下载PDF
稻草还田量对晚稻土微生物数量及活度的动态影响 被引量:44
10
作者 谭周进 李倩 +4 位作者 李建国 屠乃美 肖启明 周清明 陈萱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70-673,共4页
为了探明翻耕条件下稻草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确定合理的秸秆还田量,用于早稻秸秆还田培肥土壤,减少环境污染和保障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还田量比例为0、33%、67%、100%早稻秸秆覆盖翻耕对晚稻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度的... 为了探明翻耕条件下稻草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确定合理的秸秆还田量,用于早稻秸秆还田培肥土壤,减少环境污染和保障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还田量比例为0、33%、67%、100%早稻秸秆覆盖翻耕对晚稻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度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4类主要微生物的数量和微生物活度在晚稻不同生育期都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并且在晚稻分蘖盛期最高。晚稻分蘖盛期无稻草覆盖翻耕土壤的好气性细菌数量最多,33%秸秆量还田土壤的次之,67%和100%秸秆还田土壤的较少,在晚稻收割期,无秸秆还田的土壤中细菌的数量最少。33%秸秆量还田的土壤厌气性细菌的数量最多,而67%和100%还田秸秆量土壤较少,无秸秆还田的最少。在晚稻分蘖盛期无稻草覆盖翻耕土壤的真菌数量最多,在晚稻收割期,有秸秆还田的土壤中真菌数量较无秸秆还田土壤的要多。稻草还田土壤放线菌的数量在晚稻分蘖盛期最多,在晚稻齐穗期,稻草还田土壤放线菌的数量比无稻草还田土壤要多。土壤微生物活度在晚稻分蘖盛期最高,稻草还田土壤的微生物活度要高于无稻草还田的土壤。土壤微生物活度在晚稻齐穗期有所降低,而在晚稻收割时又有所增加,但稻草还田土壤的微生物活度要比无稻草还田土壤的高,且67%稻草还田土壤比33%和100%稻草还田土壤的要低。通过土壤微生物分析评价发现,在翻耕栽培晚稻时,33%的早稻秸秆还田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水稻土 微生物区系 微生物活度
下载PDF
稻草全量还田下氮肥运筹对双季晚稻产量及其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8
11
作者 何虎 吴建富 +5 位作者 曾研华 胡凯 黄山 曾勇军 潘晓华 石庆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11-820,共10页
【目的】稻草还田和合理的氮肥运筹不仅可以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减少因过量施用氮肥带来的环境污染。随着水稻机械化收割的快速发展,稻草全量原位还田面积迅速扩大。因此,研究稻草全量还田后合理施用氮肥十... 【目的】稻草还田和合理的氮肥运筹不仅可以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减少因过量施用氮肥带来的环境污染。随着水稻机械化收割的快速发展,稻草全量原位还田面积迅速扩大。因此,研究稻草全量还田后合理施用氮肥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早稻机收稻草切碎全量还田后晚稻氮肥运筹试验,探索该条件下晚稻氮肥的合理施用技术。【方法】以超级晚稻品种淦鑫688为试验材料,设计4个施氮(N)水平(0、120、180、240 kg/hm2)基蘖穗肥比例为5∶2∶3,并在180 kg/hm2水平下增设稻草不还田对照处理和稻草全量还田下基蘖穗肥不同施氮比例处理(5∶0∶5、5∶1∶4、5∶2∶3、5∶3∶2、5∶4∶1、5∶5∶0)。旨在分析不同处理间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稻草全量还田下,施氮量在180 kg/hm2以下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之后则下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随施氮量的增加,有效穗数显著增加,而结实率则显著下降,施氮处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因为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提高,所以稻草全量还田产量极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增幅8.83%。稻草全量还田同一施氮水平下,施氮比例为5∶2∶3处理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为最高,有效穗数随分蘖肥比例的增加而减少,处理间结实率差异不显著。稻草全量还田后,随着施氮量增加,其氮素总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的吸收率和百公斤籽粒的需氮量也显著提高,且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但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同一施氮水平下,全量还田处理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相关分析表明,氮素总积累量与产量呈二次抛物线极显著正相关,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吸收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稻草全量还田相同施氮水平下,随着穗肥施氮比例降低,其氮素总积累量、中期的积累量和比率下降,其氮肥的表观利用率、收获指数和氮素的吸收率也随之降低,但前期的氮素积累量和比率则升高。氮素的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表现为随着穗肥比例的减少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均以施氮比例为5∶2∶3处理处理最高,不施穗肥处理最低。各施氮比例处理中,穗肥的施氮量与氮素的总积累量、中期积累量、氮肥的表观利用率、收获指数和氮素吸收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结论】稻草全量还田后配施适量的氮肥可以提高晚稻产量,本试验以配施N 180 kg/hm2产量最高;在施纯N 240 kg/hm2以内,施氮越多,氮素积累量越多,相应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的吸收率和百公斤籽粒的需氮量也越大。总施氮量相同条件下,以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2∶3的施氮比例水稻产量,氮肥农学、生理利用率均为最高,此结果可作为双季稻区稻草全量还田后的推荐施氮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全量还田 双季晚稻 氮肥运筹 产量 氮肥利用
下载PDF
湖南省晚稻组合筛选试验综合表现分析
12
作者 李诚 罗志英 +2 位作者 柳意能 李胜军 王少希 《中国种业》 2024年第12期77-81,86,共6页
以万丰优荔丝、玖两优911等11个晚稻组合为参试材料,以岳优9113为对照品种,在湖南省衡阳市、株洲市、长沙市、永州市、郴州市、岳阳市、益阳市7个不同生态区开展品种比较试验,鉴定新选育组合的丰产性、适应性、抗性及米质表现。结果表明... 以万丰优荔丝、玖两优911等11个晚稻组合为参试材料,以岳优9113为对照品种,在湖南省衡阳市、株洲市、长沙市、永州市、郴州市、岳阳市、益阳市7个不同生态区开展品种比较试验,鉴定新选育组合的丰产性、适应性、抗性及米质表现。结果表明,参试组合中有3个组合表现优异,丰产性、适应性和稳定性较好,产量较对照增幅均大于3.0%,其中玖两优911每hm2产量最高,达8781.2kg,全生育期110.3d;万丰优荔丝产量居第2位,为8697.6kg,全生育期113.9d;康两优1688产量居第3位,为8626.5kg,全生育期114.9d。综合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抗病性等指标,建议万丰优荔丝、玖两优911和康两优1688进入下一阶段筛选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晚稻组合 综合评价 农艺性状 产量 抗病性
下载PDF
江西双季晚稻不同纬度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差异 被引量:24
13
作者 陈波 周年兵 +10 位作者 郭保卫 舒鹏 张洪程 霍中洋 程飞虎 花劲 黄大山 陈忠平 陈恒 刘云发 廖世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03-1415,共13页
【目的】研究明确江西不同纬度不同类型双季晚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差异,为江西双季晚稻适宜粳稻品种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CK)4种类型品种为材料,在江西乐平市(29.00... 【目的】研究明确江西不同纬度不同类型双季晚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差异,为江西双季晚稻适宜粳稻品种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CK)4种类型品种为材料,在江西乐平市(29.00°N,117.12°E)、上高县(28.27°N,115.12°E)、赣州市(25.81°N,114.96°E)3个试验点进行试验,比较研究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在纬度上的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差异特征。【结果】随着纬度升高,3种类型粳稻产量均增加,2013年(2014年)平均纬度每增加1°,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分别增产0.36(0.32)、0.18(0.22)、0.25(0.20)t·hm^(-2)。同一纬度下,除赣州试验点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的产量低于杂交籼稻外,其余各点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产量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各试验点3种类型粳稻均能安全成熟,随着纬度升高,各类型水稻播种至拔节期显著延长,全生育期天数增加;同一试验点3种类型粳稻全生育期均极显著长于杂交籼稻,主要表现在抽穗至成熟期天数的增加。3种类型粳稻光照与积温及其利用效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在安全成熟条件下,双季晚稻生育期越长,温光资源利用率越高。【结论】江西不同纬度地区实行双季晚稻"籼改粳",可显著提高当地温光资源利用率与稻谷产量。与大面积种植的籼型杂交稻相比,在乐平与上高地区选种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均具有显著的产量及温光资源利用优势;在赣州地区选种籼粳杂交稻的优势明显。双季晚稻"籼改粳"可能是提高双季稻区水稻产量的现实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纬度 产量 生育期 温光利用
下载PDF
采用高光谱图像深度特征检测水稻种子活力等级 被引量:15
14
作者 孙俊 张林 +3 位作者 周鑫 武小红 沈继锋 戴春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71-178,共8页
为实现水稻种子活力的准确检测,该文研究了一种基于高光谱图像技术结合深度学习的高精度检测方法。采用人工加速老化的方式得到老化0,1,2和3 d的1200个水稻种子样本,使用高光谱成像设备获取不同老化天数样本的高光谱图像,并从单个样本... 为实现水稻种子活力的准确检测,该文研究了一种基于高光谱图像技术结合深度学习的高精度检测方法。采用人工加速老化的方式得到老化0,1,2和3 d的1200个水稻种子样本,使用高光谱成像设备获取不同老化天数样本的高光谱图像,并从单个样本区域提取其光谱信息。随后对1200个样本进行发芽试验,根据发芽试验结果将所有样本划分为高活力、低活力和无活力3个等级。采用小波阈值去噪(Wavelet Threshold Denoising,WTD)结合一阶导数(First/1st Derivative,FD)的方法(WTD-FD)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使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堆叠自动编码器(Stacked Auto-Encoder,SAE)分别从预处理光谱中提取特征变量。分别基于PCA和SAE特征变量构建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并根据模型准确率确定较佳模型,最后使用灰狼优化算法(Grey Wolf Optimizer,GWO)对选择的模型进行参数优化。结果显示WTD-FD对原始光谱的预处理是有效的,使用从预处理光谱中提取的SAE非线性深层特征相比于PCA线性特征更具有代表性,基于其建立的SAE-SVM模型的准确率达到96.47%。SAE-SVM模型经过GWO优化之后,模型准确率提高到98.75%。研究结果表明,高光谱图像技术结合深度学习方法对水稻种子活力等级准确检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检测 模型 优化 高光谱图像 水稻种子 活力检测 堆叠自动编码器
下载PDF
稻草覆盖还田对华南双季晚稻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15
作者 张水清 钟旭华 +1 位作者 黄农荣 吕国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4-290,共7页
以杂交稻天优998为材料,设置稻草覆盖还田和无稻草还田2种处理和4种氮肥处理,并进行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稻草覆盖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晚稻产量,4个施氮处理表现一致。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稻草覆盖还田促进水稻分... 以杂交稻天优998为材料,设置稻草覆盖还田和无稻草还田2种处理和4种氮肥处理,并进行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稻草覆盖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晚稻产量,4个施氮处理表现一致。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稻草覆盖还田促进水稻分蘖,最高茎蘖数和分蘖成穗率协同提高,最终使有效穗数显著增加。稻草还田增强群体物质生产能力,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提高,最终提高了地上部干物质量。稻谷产量与不同时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及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在稻草覆盖还田的情况下,增加前期施氮量对稻谷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草覆盖还田 稻谷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干物质生产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湖南省晚稻生长、产量及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6
作者 鲁耀雄 崔新卫 +2 位作者 范海珊 龙世平 彭福元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55,共6页
在施肥按照全N 180 kg·hm-2、K2O 120 kg·hm-2、P2O5不低于90 kg·hm-2的条件下,研究了有机与无机肥的不同比例配施对水稻生长、产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季有机无机肥中的氮素比例为3∶7(T3)时,... 在施肥按照全N 180 kg·hm-2、K2O 120 kg·hm-2、P2O5不低于90 kg·hm-2的条件下,研究了有机与无机肥的不同比例配施对水稻生长、产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季有机无机肥中的氮素比例为3∶7(T3)时,其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都最大,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相比全施化肥的处理(T1),其理论产量提高了27.71%,实际产量提高了14.67%;其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除了分蘖期的细菌和真菌外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水稻成熟期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最大,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一定的施肥条件下,有机无机肥的合理配施,可以显著增加水稻的产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酶活性,达到培肥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 水稻 产量 微生物数量 酶活性
下载PDF
野生稻高产QTL导入晚稻恢复系的增产效果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杨益善 邓启云 +3 位作者 陈立云 邓化冰 庄文 熊跃东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9-64,共6页
以含有野生稻高产QTLyld1.1和yld2.1的测交材料(V20A/O.rufipogon∥V20B///V20B////测64-7)为基因供体(作父本),以中熟晚稻恢复系测64-7为受体(作母本),连续回交3代再多代自交,每代采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育成携... 以含有野生稻高产QTLyld1.1和yld2.1的测交材料(V20A/O.rufipogon∥V20B///V20B////测64-7)为基因供体(作父本),以中熟晚稻恢复系测64-7为受体(作母本),连续回交3代再多代自交,每代采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育成携带野生稻高产QTLyld1.1和yld2.1的籼型晚稻新恢复系远恢611。以远恢611及受体亲本测64-7作父本,分别与21个不同类型的不育系配制21对杂交稻组合,同时以威优46、汕优63、金优207为生产对照,分析了野生稻高产QTL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远恢611系列组合平均理论产量比测64-7系列组合(CK)增产15.5%,21对组合中有17对表现增产,增产组合数约占81.0%;实收产量有16对组合(占76.2%)表现比CK增产,平均增幅7.8%;单位面积颖花量有19对组合(占90.5%)表现比CK增加,平均增幅14.5%;这3项指标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对供试45个组合的理论产量、实收产量、单位面积颖花量进行排名,远恢611系列组合分别有15个、12个和15个进入前20位,其中部分组合显示了超高产潜力。从产量结构来看,穗大粒多是远恢611系列组合最显著的特点,其平均穗总粒数达244.7粒,比CK增加61.3%;穗实粒数平均145.5粒,比CK增加74.0%,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而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相对较低,抗倒性相对较强。说明野生稻高产QTL在新恢复系远恢611及其系列组合中得到了较好的表达,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和重要的育种价值。此外,还对野生稻高产QTL及远恢611进一步利用的途径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野生稻高产QTL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基凶表达 增产效果 超高产育种
下载PDF
不同产量晚稻品种分蘖期动态密度稀化下群体自动调节力的差异与生理机制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小荣 肖自京 +7 位作者 孙嘉 钟蕾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贺浩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5-412,共8页
为了探明生育前期动态密度稀化下不同产量双季晚稻品种群体自动调节力的差异及其生理机制,以五丰优T025和昌优10号为材料,于分蘖期进行递次间蔸密度稀化处理,分析了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量(DMW)、比叶重(SLA)、叶面积指数(LAI)及倒2叶... 为了探明生育前期动态密度稀化下不同产量双季晚稻品种群体自动调节力的差异及其生理机制,以五丰优T025和昌优10号为材料,于分蘖期进行递次间蔸密度稀化处理,分析了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量(DMW)、比叶重(SLA)、叶面积指数(LAI)及倒2叶内源激素含量等。结果表明,间蔸稀化处理后两个品种单位面积产量表现出不同程度下降,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则不同程度上升,同一密度下五丰优T025单位面积产量均高于昌优10号,变异系数和极差则低于后者;五丰优T025群体自动调节力明显强于昌优10号;五丰优T025间蔸稀化处理下单株产量较对照(不间蔸)上升的幅度大于昌优10号,且其极差率更大;前者个体对群体的补偿力强于后者,主要是其单株有效穗数优势明显;五丰优T025个体通过增强分蘖数、增加单株干物质积累、减缓抽穗至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重的下降速率来弥补群体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干物质积累下降的能力强于昌优10号;间蔸稀化处理减缓了两个品种抽穗后倒2叶生长抑制类激素ABA含量的上升及生长促进类激素ZR、IAA和GA3含量的下降速率,且总体上五丰优T025该能力强于昌优10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 品种 间蔸密度稀化 群体自动调节力 生理机制
下载PDF
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其群体动态特征差异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郭保卫 花劲 +14 位作者 周年兵 张洪程 陈波 舒鹏 霍中洋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陈恒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20-1236,共17页
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4种类型20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种植方式,设置各类型品种最适的高产栽培处理,系统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茎... 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4种类型20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种植方式,设置各类型品种最适的高产栽培处理,系统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以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产量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差异极显著。籼粳杂交稻群体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在保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极显著增加每穗粒数,进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同时保持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与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群体相比,籼粳杂交稻群体茎蘖数于生育前期稳步增长,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及时够苗,够苗后增长平缓,高峰苗数量较少、下降平缓,成穗率中等(73.19%左右);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较缓,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7.93左右,此后平稳减少,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极显著增高,成熟期仍保持3.85以上;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少,拔节后干物质积累速度较快,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显著或极显著增高,且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比例高;群体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表现为"前小,中高,后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品种 类型 产量 群体动态特征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晚稻播期的适应性调整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华 陈新光 +3 位作者 胡飞 林青山 唐湘如 蔡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4261-4269,共9页
统计广东86个气象站1961—2009年资料,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晚稻生长季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东晚稻生长季热量资源明显增加,冷害趋于减轻,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减少且影响时间缩短;推算出广东晚稻播... 统计广东86个气象站1961—2009年资料,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晚稻生长季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东晚稻生长季热量资源明显增加,冷害趋于减轻,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减少且影响时间缩短;推算出广东晚稻播期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可提早或推后。综合分析认为晚稻播期提早较推后更有利于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气象灾害的减轻。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当前广东晚稻主栽品种在各地区播期提早或推后对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合气候因子和耕作习惯等因素,认为晚稻播期提早优于推后。建议广东晚稻播期各区的调整方案为:北部可提早8—9 d,中部可提早10—12 d,南部可提早12—1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晚稻生长季 播期调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