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2篇文章
< 1 2 1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强筋小麦主茎和分蘖对产量与品质贡献差异研究
1
作者 周小忍 张宇 +6 位作者 孟维伟 陈欢 乔玉强 蔚大青 葛均筑 邓艾兴 郑成岩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7-94,共8页
为明确当前黄淮海冬麦区中筋和强筋小麦主茎和分蘖对籽粒产量与品质贡献的差异,选取黄淮海麦区的山东东平、安徽蒙城和太和、河南安阳、河北藁城5个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试验点,以当地主推中筋和强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中、强筋小... 为明确当前黄淮海冬麦区中筋和强筋小麦主茎和分蘖对籽粒产量与品质贡献的差异,选取黄淮海麦区的山东东平、安徽蒙城和太和、河南安阳、河北藁城5个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试验点,以当地主推中筋和强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中、强筋小麦的主茎和分蘖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品质性状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中、强筋小麦分蘖的平均干物质积累量对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总量的贡献率高于主茎,并且中筋小麦品种优势明显,中筋小麦分蘖平均产量比主茎平均产量高13.27%,而强筋小麦分蘖平均产量比主茎平均产量低6.79%,说明中筋小麦分蘖对籽粒产量的贡献更大。中筋小麦主茎平均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和面团形成时间均低于分蘖,而强筋小麦主茎上述指标均高于分蘖,进一步分析发现中筋小麦品种主茎和分蘖的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和容重变异系数低于强筋小麦,而湿面筋含量、吸水速率和面团形成时间变异系数高于强筋小麦。由此表明,中筋小麦可以通过促进分蘖的发生和成穗,强筋小麦通过提高主茎的成穗优势,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主茎 分蘖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淀粉品质与茎秆抗倒性能的调控效应
2
作者 周文银 李文阳 +5 位作者 李浩杰 张士雅 邵庆勤 朱守晶 汪建来 闫素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4,共7页
为探究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淀粉品质及茎秆抗倒性能的调控效应,以小麦品种荃麦725为材料,设置D1(180万株/hm^(2))、D2(240万株/hm^(2))、D3(300万株/hm^(2))、D4(360万株/hm^(2))4个密度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淀粉品质与茎秆抗倒... 为探究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淀粉品质及茎秆抗倒性能的调控效应,以小麦品种荃麦725为材料,设置D1(180万株/hm^(2))、D2(240万株/hm^(2))、D3(300万株/hm^(2))、D4(360万株/hm^(2))4个密度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淀粉品质与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水平的增加,小麦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上升趋势,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下降趋势。在B型淀粉粒中,密度对粒径0.1~2.8μm淀粉粒组影响较大,在A型淀粉粒中,密度对粒径10~22μm淀粉粒组影响较大。密度对淀粉粒数量分布无显著影响。适宜密度水平下,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湿面筋、淀粉含量及产量;植株形态指标中的株高、重心高和节间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D3密度水平下小麦茎秆机械强度最强,抗倒伏指数最高;小麦抗倒伏指数与重心高呈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基部节间长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小麦倒伏受株高、重心高及节间长影响,小麦株高和重心高越低,则基部节间长越短,抗倒伏指数就越高,茎秆抗倒性能越强;由相关分析可知,小麦抗倒伏指数与重心高呈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基部节间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可见,适宜的密度水平有利于增加B型淀粉粒占比、降低A型淀粉粒占比,进而提高淀粉峰值黏度等黏度参数,同时适宜的密度水平有利于提高茎秆抗倒能力,进而提高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荃麦725的最适宜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密度 淀粉含量 糊化特性 抗倒性能
下载PDF
弱筋小麦高产优质调控技术及氮高效利用机制研究
3
作者 孙淑芝 任亚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14-119,共6页
为探明种植密度和氮肥基追比对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提升的氮高效利用机制,以弱筋小麦豫农526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密度(225万、375万、525万株/hm^(2)),裂区为氮肥基追比(5∶5、4∶6、3∶7),研究种植密度与氮肥基追比... 为探明种植密度和氮肥基追比对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提升的氮高效利用机制,以弱筋小麦豫农526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密度(225万、375万、525万株/hm^(2)),裂区为氮肥基追比(5∶5、4∶6、3∶7),研究种植密度与氮肥基追比对弱筋小麦干物质形成、光合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物质累积方面,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基追比从5∶5增加到3∶7,各处理干物质积累量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相同基追比条件下,种植密度375万株/hm^(2)时,拔节期、开花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均出现最大值;种植密度375万株/hm^(2)、氮肥基追比3∶7处理下,成熟期的干物质分配量、花前营养器官向籽粒的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见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量是反映弱筋小麦氮素高效利用的参考依据。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随氮肥基追比的增加,抽穗期、开花期的旗叶P_(n)、T_(r)、G_(s)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氮肥基追比为3∶7时,上述各项指标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_(i)则相反;相同氮肥基追比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抽穗期、开花期的旗叶P_(n)、G_(s)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种植密度为375万株/hm^(2)时上述指标数值最大,C_(i)则在基追比5∶5时数值最大。因此,旗叶光合特性指标可以作为判断小麦氮高效利用机理的一项重要依据。在籽粒产量方面,基追比为3∶7、种植密度为3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和增加基追比,虽然降低了千粒重,但相同面积下的穗数、穗粒数的提高远大于千粒重的降低,最终提高了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在籽粒品质方面,种植密度为225万、375万株/hm^(2)时均达到国家农作物区域试验弱筋小麦审定标准,种植密度525万株/hm^(2)时不符合此标准。推荐氮肥基追比3∶7、种植密度375万株/hm^(2),在此条件下能兼顾弱筋小麦的产量与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氮肥基追比 弱筋小麦 干物质 净光合速率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晚播对江淮地区小麦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影响
4
作者 雍玉东 李文阳 +4 位作者 张培文 李浩杰 张士雅 周文银 闫素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00-105,共6页
为明确晚播对江淮地区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影响,以宁麦13、荃麦725等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适播(对照)和晚播2个处理,分析晚播对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与黏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小麦籽粒产量与对照相比极显著... 为明确晚播对江淮地区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影响,以宁麦13、荃麦725等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适播(对照)和晚播2个处理,分析晚播对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与黏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小麦籽粒产量与对照相比极显著降低。播期推迟极显著降低穗数、穗粒数,但播期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播期推迟极显著降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与沉降值,4个品种表现一致。与对照相比,晚播处理下4个小麦品种籽粒的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和数目百分比均极显著下降,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和数目百分比均极显著增加。B型淀粉粒中,推迟播期对<2.8μm淀粉粒组的影响较2.8~10.0μm淀粉粒组大;A型淀粉粒中,播期对>10~22μm淀粉粒组的影响较>22μm淀粉粒组大。晚播处理小麦淀粉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与回升值较对照均极显著降低。说明晚播不利于小麦淀粉粒个体体积的增大,进而降低淀粉峰值黏度等黏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晚播 淀粉 粒度分布 黏度参数
下载PDF
苏州稻茬小麦高产更高产攻关实践与探索
5
作者 何丽华 盛雪雯 +1 位作者 周培南 吴正贵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113,共6页
近年来,苏州市坚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高水平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头等大事。深挖小麦单产潜能,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对于粮食稳产保供意义重大。为此,2022—2023年,苏州市农业技术推... 近年来,苏州市坚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高水平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头等大事。深挖小麦单产潜能,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对于粮食稳产保供意义重大。为此,2022—2023年,苏州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契机,在全市组织开展小麦高产攻关竞赛,聚焦前茬水稻腾茬晚,小麦播种期普遍偏迟以及秋播质量不高等关键问题,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等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提升小麦单产水平,取得积极成效。示范方平均产量547.8 kg/667 m^(2),超过全市平均水平50%以上,昆山陆家示范方最高产量达到641.1 kg/667 m^(2),创造了江南高产新纪录。本研究简单分析了苏州稻茬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重点总结介绍苏州市2022—2023年组织开展的稻茬小麦高产攻关竞赛的实践与成效进行,以进一步探索明确苏州小麦高产技术路线,加速小麦高产技术推广,全面提升小麦单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产攻关 实践 探索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小麦干物质累积分配与抗倒性能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凡 周其军 +5 位作者 薛鑫 韩勇 宋志均 牛昱红 贠超 杨春玲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0-67,共8页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干物质累积和抗倒性能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于2021—2022年以安麦1241和安麦1350为研究对象,设150kg/hm^(2)(D1)、225kg/hm^(2)(D2)、300kg/hm^(2)(D3)、375kg/hm^(2)(D4)4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干物质累积和抗倒性能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于2021—2022年以安麦1241和安麦1350为研究对象,设150kg/hm^(2)(D1)、225kg/hm^(2)(D2)、300kg/hm^(2)(D3)、375kg/hm^(2)(D4)4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变化、植株形态、干物质累积分配、产量构成及茎秆机械强度、抗倒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株高、重心高、穗下节间长大体上呈上升趋势,成穗率、SPAD值呈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LAI)先升高后降低,种植密度为300kg/hm^(2)时达到最大;籽粒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容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有效穗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粒容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安麦1241在种植密度300kg/hm^(2)时达到最大,安麦1350在种植密度为225kg/hm^(2)时达到最大;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干物质累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转运效率及对籽粒贡献率均呈降低趋势;花后干物质累积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安麦1241)或逐渐降低趋势(安麦1350),分别在种植密度为225、150kg/hm^(2)时达到最大;小麦茎秆强度、抗倒指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干物质累积量与穗粒数、千粒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株高、重心高、穗下节间长与有效穗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茎秆强度、抗倒指数与有效穗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产量为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在本研究中,随种植密度的增加,2个小麦品种均表现出干物质累积量降低、茎秆抗倒性能降低、产量下降的特点。因此,本试验中的2个小麦品种在该区域种植时,播种密度为150kg/hm^(2)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小麦 干物质累积分配 抗倒性能 产量
下载PDF
收获期和凋萎时间对全株小麦青贮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许能祥 张文洁 +1 位作者 顾洪如 丁成龙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34-140,共7页
为探究不同收获期全株小麦用作青贮饲料时适宜的凋萎时间,以乳熟后期和蜡熟中期收获的扬麦158为材料,分析全株小麦凋萎0、2、4、6、8 h后的营养价值、青贮及60 d后青贮品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凋萎时间的延长,2个收... 为探究不同收获期全株小麦用作青贮饲料时适宜的凋萎时间,以乳熟后期和蜡熟中期收获的扬麦158为材料,分析全株小麦凋萎0、2、4、6、8 h后的营养价值、青贮及60 d后青贮品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凋萎时间的延长,2个收获期的全株小麦原料和青贮饲料的干物质含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粗蛋白含量等指标呈下降趋势,乳熟后期和蜡熟中期青贮料的干物质回收率分别在凋萎4 h和2 h达最高。蜡熟中期并凋萎2 h后全株小麦的含水量低于50%,其青贮饲料的pH值显著上升,乳酸含量和干物质回收率大幅下降,好氧细菌、霉菌菌落数量大幅度增加。乳熟后期收获的全株小麦凋萎2~6 h均能获得优质的青贮料,而蜡熟中期凋萎时间不宜超过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萎时间 收获时期 全株小麦 青贮
下载PDF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麦后复种绿肥模式下植株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8
作者 康雨欣 宋明丹 +1 位作者 韩梅 李正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8-254,共7页
为解决青海高原地区水分资源利用率低、麦后休闲期长导致的农田资源浪费等问题,对小麦季、绿肥季农田土壤的水分利用效率及小麦产量、绿肥生物量进行研究,旨在为该地区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设置3种不同物料还田处... 为解决青海高原地区水分资源利用率低、麦后休闲期长导致的农田资源浪费等问题,对小麦季、绿肥季农田土壤的水分利用效率及小麦产量、绿肥生物量进行研究,旨在为该地区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设置3种不同物料还田处理:W处理,秸秆还田;G处理,绿肥还田;W+G处理,秸秆和绿肥配施还田;以常规施氮(CK1)为对照,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季、绿肥季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小麦产量、绿肥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季秸秆还田处理对10~20 cm土壤含水量的促进效果最佳,较CK1提高5%,各处理100 cm土层储水量为130~160 mm,其中CK1、秸秆还田处理在0~80 cm土层的储水量显著高于G、W+G处理;在80~100 cm土层中,CK1的储水量显著高于G、W+G处理;绿肥还田处理的农田耗水量较CK1显著提高16.1%,秸秆还田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不同物料还田处理较CK1均提高了小麦产量,其中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较CK1增产7.9%。麦后复种绿肥季各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绿肥后土壤含水率均低于无绿肥种植处理。在0~100 cm土层储水量中,秸秆还田处理的保水效果最佳,达到236.56 mm,较CK1提高11.1%。相较于无覆盖处理,秸秆覆盖种植处理的绿肥地上生物量、水分利用率分别降低1.9%、8.1%,绿肥地下生物量、根冠比增加15.1%、22.9%。综合来看,不同物料还田均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小麦产量,秸秆覆盖配施化肥的优化效果最佳,麦后复种绿肥降低了土壤含水率及储水量,同时覆盖秸秆增加了绿肥的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复种 绿肥 水分利用 产量
下载PDF
基于不同播期的小麦籽粒性状综合分析
9
作者 张广旭 王康君 +3 位作者 郭明明 谭一罗 孙中伟 樊继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70,共7页
为进一步明确小麦籽粒性状与播期的关系,选育适播期广的小麦新品种,为江苏淮北麦区生产提供保障。本研究以新培育的155份小麦新品系为供试材料,设置10月18日(S1)、11月05日(S2)、11月22日(S3)、12月1日(S4)4个播期,考查成熟期籽粒的千... 为进一步明确小麦籽粒性状与播期的关系,选育适播期广的小麦新品种,为江苏淮北麦区生产提供保障。本研究以新培育的155份小麦新品系为供试材料,设置10月18日(S1)、11月05日(S2)、11月22日(S3)、12月1日(S4)4个播期,考查成熟期籽粒的千粒质量、面积、周长、粒长、粒宽、长宽比、直径和圆度8个性状,利用获得性状值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最长距离法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供试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千粒质量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系间亦有差异;千粒质量与除长宽比外的其他几个性状均呈正相关,长宽比与粒宽、圆度呈负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聚为Ⅴ类,类群Ⅰ到类群Ⅴ的千粒质量均值逐级升高;通过主成分分析将籽粒性状分为2个主成分,共可解释93.91%的性状信息。通过综合分析4个播期的小麦籽粒性状,筛选出LM20080、LM20070、LM20069等10个在不同播期条件下籽粒性状稳定的新品系,为江苏淮北麦区小麦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性状 不同播期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旱地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志东 刁培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22-224,共3页
该文在多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整套适合我国北方旱地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高产栽培的关键农艺措施,并系统分析了地膜覆盖增产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小麦具有节水、保墒、增产效果显著、改良土壤等显著优... 该文在多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整套适合我国北方旱地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高产栽培的关键农艺措施,并系统分析了地膜覆盖增产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小麦具有节水、保墒、增产效果显著、改良土壤等显著优点,每hm2可纯增小麦2250kg,是实现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的一项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地膜覆盖 穴播 栽培 旱地 生育期
下载PDF
不同穴播苗数对小麦产量及其形成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新宇 张徐彬 +1 位作者 韦还和 戴其根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5-99,共5页
为明确不同穴播苗数对小麦产量及其形成特征的影响,以扬麦25号为试材,设置每穴4、6、8、10粒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穴播苗数条件下小麦产量、分蘖发生动态与成穗规律、干物质积累等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穴苗数小麦产量以8粒穴播最高,比4粒、... 为明确不同穴播苗数对小麦产量及其形成特征的影响,以扬麦25号为试材,设置每穴4、6、8、10粒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穴播苗数条件下小麦产量、分蘖发生动态与成穗规律、干物质积累等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穴苗数小麦产量以8粒穴播最高,比4粒、6粒和10粒穴播处理分别高14.9%、10.0%和6.4%,这主要是由于8粒穴播处理下穗数多,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亦较高。不同穴播苗数处理下群体茎蘖动态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8粒穴播小麦最高分蘖数和茎蘖成穗率均高于4粒、6粒和10粒穴播处理。与4粒、6粒和10粒穴播处理相比,8粒穴播处理在拔节、抽穗和抽穗后20 d的叶面积均较高;成熟期群体干物质量亦呈类似趋势,收获指数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8粒穴播处理下抽穗后20 d植株株高均高于4粒、6粒和10粒穴播处理;上4叶长度也以8粒穴播处理最高,宽度在不同穴播处理下无显著差异;抽穗后各时期叶片SPAD值以8粒穴播显著高于4、6、10粒穴播处理。本研究结果表明,8粒穴播处理下,小麦茎蘖发生起点高、茎蘖消长动态合理、成穗率高;群体生长速度快,叶面积指数较高,干物质积累量大,促进了群体库容充实,最终产量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穴播 产量 特征
下载PDF
灌浆期高温胁迫对豫南稻茬麦区小麦灌浆速率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松 黄岩 +2 位作者 杨战峰 张天海 孙君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88-93,共6页
为了解高温对豫南稻茬麦区小麦灌浆速率的影响,同时筛选耐热小麦种质资源,为豫南稻茬麦区小麦耐热育种提供试验支撑,选用豫南稻茬麦区主栽的5个小麦品种,即扬麦13、扬麦15、郑麦113、泛麦8号、信麦1168,在灌浆中后期进行人工扣棚模拟高... 为了解高温对豫南稻茬麦区小麦灌浆速率的影响,同时筛选耐热小麦种质资源,为豫南稻茬麦区小麦耐热育种提供试验支撑,选用豫南稻茬麦区主栽的5个小麦品种,即扬麦13、扬麦15、郑麦113、泛麦8号、信麦1168,在灌浆中后期进行人工扣棚模拟高温胁迫环境,以自然环境为对照,高温胁迫下每日最高平均温度为43.1℃,正常环境下每日最高平均温度为37.9℃,研究了高温胁迫处理对小麦灌浆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小麦灌浆速率受高温胁迫影响的起始时间不同,高温胁迫影响小麦的灌浆速率从而降低小麦的千粒质量和产量。千粒质量热感指数小于1的品种为扬麦15(0.3)、郑麦113(0.8)、泛麦8号(0.6);产量热感指数小于1的品种是扬麦13(0.7)和郑麦113(0.6);千粒质量抗逆指数大于100%的品种是扬麦13(102.99%)、扬麦15(103.21%)和泛麦8号(100.78%),综合热感指数和抗逆指数,耐热性最好的品种是扬麦15。高温胁迫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显示,与自然环境相比,高温胁迫处理使供试小麦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都有明显提高;除扬麦15外,扬麦13、郑麦113、泛麦8号、信麦1168的籽粒硬度在高温胁迫处理下分别增加了0.7%、0.8%、36.5%、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温胁迫 灌浆速率 热感指数 抗逆指数
下载PDF
地膜覆盖对耕层土壤温度水分和甘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3
13
作者 江燕 史春余 +2 位作者 王振振 王翠娟 柳洪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7-634,共8页
以淀粉型甘薯品种‘济徐23’为供试材料,设置不覆盖地膜(CK)、覆盖透明地膜(TF)和覆盖黑色地膜(BF)3个处理,研究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状况、甘薯块根形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以提高甘薯块根分化建成期(栽植后0~20 d... 以淀粉型甘薯品种‘济徐23’为供试材料,设置不覆盖地膜(CK)、覆盖透明地膜(TF)和覆盖黑色地膜(BF)3个处理,研究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状况、甘薯块根形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以提高甘薯块根分化建成期(栽植后0~20 d)0~20 cm各土层的土壤温度1.0~6.5℃,特别是在栽植后10 d覆盖透明地膜比覆盖黑色地膜高0.6~3.5℃;提高0~20 cm土层的土壤相对含水量9.97%~18.1%,且覆盖黑色地膜比覆盖透明地膜高1.2%~5.1%。地膜覆盖增大根系吸收面积和提高根系活力,但在20 d时覆盖黑色地膜处理的根系活力显著低于不覆盖地膜的对照(P〈0.05);同时,在栽植后20 d,地膜覆盖显著提高了甘薯的光合速率。地膜覆盖显著增加了分化根中内源激素玉米素核苷(ZR)含量,且黑色地膜在20~30 d时ZR含量显著高于透明地膜(P〈0.05);显著(P〈0.05)提高栽植后40 d块根中脱落酸(ABA)的含量,且覆盖黑色地膜处理的ABA含量显著(P〈0.05)高于覆盖透明地膜处理。地膜覆盖还提高了甘薯块根膨大期块根干物质初始积累量和平均积累速率,增加了单株结薯数和单薯重,最终显著提高了收获期块根产量,覆盖透明地膜和覆盖黑色地膜分别较对照增产10.38%和15.91%。因此,覆盖地膜能促进甘薯块根早形成,协调其生长中后期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关系,从而提高块根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地膜覆盖 土壤水热 块根形成 产量
下载PDF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6
14
作者 刘丽平 胡焕焕 +3 位作者 李瑞奇 李慧玲 常春丽 李雁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5-131,共7页
为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为试验材料,应用裂区设计研究了3种行距配置和4种密度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行距和密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相同密度下,15 cm等窄行种植的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 为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为试验材料,应用裂区设计研究了3种行距配置和4种密度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行距和密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相同密度下,15 cm等窄行种植的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基本上最高,20 cm等宽行次之,16.7 cm+16.7 cm+26.7cm三密一稀种植样式最低。4种种植密度下的群体总茎数以高密度最大,随密度降低群体总茎数减少。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以中密度的较高,过大或过小密度的较低。即密度为300万/hm2或420万/hm2基本苗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密度为180万/hm2或540万/hm2基本苗。产量水平为300万/hm2基本苗>420万/hm2基本苗>180万/hm2基本苗>540万/hm2基本苗。所以,河农822最佳的行距配置和密度为15 cm等行距×300万/hm2基本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配置 密度 河农822 群体质量 产量
下载PDF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镇麦168籽粒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47
15
作者 陈爱大 蔡金华 +2 位作者 温明星 李东升 曲朝喜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3,共5页
为确定江苏淮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的适宜播种期和种植密度,选用红皮高产强筋小麦品种镇麦168为试验材料,设置10月20日、10月30日、11月15日3个播期和1 hm21.80×106、2.25×106、2.70×106、3.30×106苗4个种植密度... 为确定江苏淮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的适宜播种期和种植密度,选用红皮高产强筋小麦品种镇麦168为试验材料,设置10月20日、10月30日、11月15日3个播期和1 hm21.80×106、2.25×106、2.70×106、3.30×106苗4个种植密度,研究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镇麦168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镇麦168的籽粒产量以适期(10月30日)播种最高,分别比早播(10月20日)和迟播(11月15日)增产8.51%和14.40%。种植密度为1hm22.70×106苗时,籽粒产量达最大值。镇麦168的穗数随播期的推迟而下降,但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以适期播种最高,但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推迟播期可显著提高镇麦168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以及改善面团流变学特性,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增加种植密度会降低面团吸水率,增加弱化度。在本试验条件下,实现镇麦168优质与高产相结合的播期为10月30日,种植密度为1 hm22.70×106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期 种植密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渭北旱原冬小麦全程地膜覆盖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42
16
作者 王虎全 韩思明 +2 位作者 唐拴虎 李岗 谢惠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4-30,共7页
1996~1997年度,在乾县试区进行的旱地冬小麦全程地膜覆盖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旱地冬小麦全程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冬小麦全程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将“冬小麦夏闲期微型聚水两元覆盖”与“冬小... 1996~1997年度,在乾县试区进行的旱地冬小麦全程地膜覆盖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旱地冬小麦全程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冬小麦全程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将“冬小麦夏闲期微型聚水两元覆盖”与“冬小麦穴播全生育地膜覆盖”两项技术相结合,而组成的一种新的旱地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它集以上两种地膜覆盖之所长,能将冬小麦整个生产年度的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加之土壤温度的提高,有效积温的增加,使小麦生长健壮,分蘖增多,生育进程提前,幼穗分化时间延长,进而使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增多,千粒重提高,是渭北旱原进行旱地冬小麦高产或超高产栽培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小麦 地膜覆盖 高产 栽培 渭北旱原
下载PDF
用NOAA图像监测冬小麦面积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32
17
作者 王茂新 裴志远 +1 位作者 吴全 杨邦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84-88,共5页
冬小麦种植面积是农情监测中一个重要的监测因素,对生产管理与产量预测有重要意义。该文在冬小麦与同期主要大宗作物绿度-时相曲线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建立反映冬小麦种植区域的差值植被指数图像,采用遥感-统计的方法,对利用NO... 冬小麦种植面积是农情监测中一个重要的监测因素,对生产管理与产量预测有重要意义。该文在冬小麦与同期主要大宗作物绿度-时相曲线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建立反映冬小麦种植区域的差值植被指数图像,采用遥感-统计的方法,对利用NOAA图像进行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监测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的河北、河南和山东三省的监测实验证明,该方法适用于大范围的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面积 遥感 NOAA-AVHRR
下载PDF
覆盖补水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18
作者 聂安全 赵海祯 +2 位作者 齐宏立 籍增顺 刘建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2-98,共7页
在覆盖补水条件下 ,设置了不同覆盖方式、不同补水时期、不同追肥时期和不同施肥量等试验。结果表明 ,地膜穴播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均衡协调 ,产量较高 ,较对照增产 4 1 3% ,比膜侧条播增产 2 1 1%。在覆盖基础上 ,底墒较差时 ... 在覆盖补水条件下 ,设置了不同覆盖方式、不同补水时期、不同追肥时期和不同施肥量等试验。结果表明 ,地膜穴播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均衡协调 ,产量较高 ,较对照增产 4 1 3% ,比膜侧条播增产 2 1 1%。在覆盖基础上 ,底墒较差时 ,越冬前补水较对照增产 30 5% ;底墒较好时 ,拔节期补水较对照增产 15%以上。覆盖补水后 ,改为拔节、越冬和孕穗 3个时期追肥 ,以拔节期追肥的产量最高 ,比对照增产 14 3% ;越冬追肥增产 9 0 %。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不同施氮和钾水平中 ,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旱地麦田应采用底施 +拔节期追肥技术 ,且应增加肥料投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覆盖 补水 施肥 产量
下载PDF
旱地冬小麦周年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樊廷录 王勇 +1 位作者 王立明 唐小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共7页
从农田集水保墒、土壤水分变化、光合生理和物质运转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旱地冬小麦周年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周年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少冬小麦全生产年度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提高蒸腾耗水比例和光合速率,0... 从农田集水保墒、土壤水分变化、光合生理和物质运转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旱地冬小麦周年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周年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少冬小麦全生产年度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提高蒸腾耗水比例和光合速率,0cm~5cm土层≥0℃地积温增加10.5%,幼穗分化提前2d~3d,拔节后节间伸长速度快,播种期较露地条播推后10d,适宜播量为每穴6粒。最后还提出了该项技术应继续研究和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全生育期 地膜覆盖 增产机理 栽培
下载PDF
旱地麦田蓄水保墒耕作措施的研究 被引量:29
20
作者 高绪科 王小彬 +2 位作者 汪德水 曾令文 王文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9,共9页
在半湿润偏旱雨养农业区的3年试验表明,旱地小麦产量高低与土壤底墒的多少有关,在有限降水的条件下,提高土壤底墒是旱地小麦增产的重要环节。深耕休闲能破除犁底层、加厚耕层,并改善其物理性状,提高雨季水分下渗速率,使麦播期2m土体有... 在半湿润偏旱雨养农业区的3年试验表明,旱地小麦产量高低与土壤底墒的多少有关,在有限降水的条件下,提高土壤底墒是旱地小麦增产的重要环节。深耕休闲能破除犁底层、加厚耕层,并改善其物理性状,提高雨季水分下渗速率,使麦播期2m土体有效水含量较普耕增加13.8~48.9mm;如果在不同耕法基础上再进行秸秆覆盖,播前有效水含量(仅0~60cm)较不盖者平均增加19.1mm。据估算,播种时每增加10mm有效水,可提高小麦产量8.2~11.8kg/亩。研究表明,深耕休闲及秸秆覆盖是旱地麦田蓄水保墒和挖掘降水潜力的重要节水措施。休闲地深耕可隔年进行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蓄水保墒 耕作 秸秆覆盖 栽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