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鲜食玉米加工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1
作者 刘夫国 牛丽影 +2 位作者 李大婧 金邦荃 刘春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375-379,共5页
近年来,以甜玉米和糯玉米为代表的鲜食玉米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鲜食玉米加工技术日趋完善,产品形式多样,效益显著。本文对鲜食玉米加工利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我国鲜食玉米加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旨在为发展鲜食玉米... 近年来,以甜玉米和糯玉米为代表的鲜食玉米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鲜食玉米加工技术日趋完善,产品形式多样,效益显著。本文对鲜食玉米加工利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我国鲜食玉米加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旨在为发展鲜食玉米精深加工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加工 利用 展望
下载PDF
鲜食糯玉米挥发性成分与感官属性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吴建平 牛丽影 +2 位作者 李大婧 刘春泉 肖丽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94-99,共6页
对‘京甜紫花糯2号’和‘苏玉糯11号’2种糯玉米样品在授粉期后14~33 d分为4个采收期进行采收,分别测定制汁后生鲜样和烫漂样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感官特征。结果显示,生鲜样品中挥发性成分以直链醛、醇、酮类为主,其中己醛的含量最高,青... 对‘京甜紫花糯2号’和‘苏玉糯11号’2种糯玉米样品在授粉期后14~33 d分为4个采收期进行采收,分别测定制汁后生鲜样和烫漂样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感官特征。结果显示,生鲜样品中挥发性成分以直链醛、醇、酮类为主,其中己醛的含量最高,青草味、豆生味明显;烫漂后醛、醇、酮类含量显著下降,二甲基硫醚为含量最高的物质,并出现熟的嫩玉米香及老玉米味。总体气味表现为生鲜样品不可接受(1.57~2.00?分),烫漂样可接受(2.86~3.90?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鲜食糯玉米生鲜样不为消费者接受的原因可能与己醛、己醇含量有关,烫漂后熟的典型玉米香则与醇、醛类成分的降低及二甲基硫醚的生成有关;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采收越早的玉米给人嫩玉米的感觉越明显,最嫩的为授粉期后14 d的‘京甜紫花糯2号’烫漂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糯玉米 挥发性成分 感官特性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不同碱性条件对苏打盐碱土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耿玉辉 柴立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26-229,共4页
为了阐明不同碱性条件下苏打盐碱土无机磷各组分的含量及转化情况,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结合室内分析方法,以吉林省西部地区苏打草甸碱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pH条件下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磷组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 为了阐明不同碱性条件下苏打盐碱土无机磷各组分的含量及转化情况,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结合室内分析方法,以吉林省西部地区苏打草甸碱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pH条件下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磷组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降低碱土pH值有利于增加土壤中Ca2-P、Fe-P、AlP及Ca8-P等形态磷的含量,其中pH值8.3处理比pH值9.2处理分别提高了44.8%,4.1%,45.9%,42.0%;比pH值10.2处理分别提高了81.5%,19.6%,39.3%,103.7%;O-P含量受土壤pH值的影响相对较小,改变土壤pH值短时期内不会导致其含量发生变化;Ca10-P的含量随着土壤中pH值的升高而增加,pH 10.2处理比pH 9.2处理和pH 8.3处理的Ca10-P含量分别提高15.6%和51.4%。研究表明,不同碱性条件可以影响土壤无机磷各组分之间的转化,碱土pH值降低有利于提高土壤中有效态磷组分的含量,但减少了潜在磷源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打盐碱土 无机磷 碱性条件 土壤PH值
下载PDF
提高岩溶地区石灰土生产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潘艳华 孔垂思 +1 位作者 郭玉蓉 何应孝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6期1100-1104,共5页
连续2年在石灰土上进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相关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栽培(CK)相比,平衡施肥(处理1)、施用土壤改良保水剂(处理2)、少耕覆盖死覆盖(处理3)、少耕覆盖活覆盖(处理4)、育苗移栽、合理密植措施均能有效的提高土... 连续2年在石灰土上进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相关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栽培(CK)相比,平衡施肥(处理1)、施用土壤改良保水剂(处理2)、少耕覆盖死覆盖(处理3)、少耕覆盖活覆盖(处理4)、育苗移栽、合理密植措施均能有效的提高土地生产力。表现为能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产量产值。2年平均:处理2—4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含量比传统栽培提高6.7%、16.6%、10.1%,雨水透地前提高7.7%、17.4%、8.1%;处理3对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作用最明显。有机质、全氪含量比试验前分别提高9.9%、6.4%,土壤容重降低0.22g/cm^3、土壤孔隙度提高4.1个百分点,其余处理稍次之;处理1-4产量比CK平均增加13.4%、36.3%、28.5%、27.8%,纯收入平均增加20.9%、38.7%、22.7%、3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土 平衡施肥 覆盖保墒 改土培肥 增产增值
下载PDF
太原市煤粉尘降落量监测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高宏樟 张强 《山西农业科学》 2008年第3期55-60,共6页
研究结果表明,煤粉尘的降落值在污染源下风向明显高于其他方位,且随平均风速的增加而增加。煤粉尘使得土壤中的pH值降低而EC值增大,在土壤的表层0-10cm更为明显。土壤表层全氮及碱解氮的含量与降尘量和煤粉尘量呈正相关关系。煤粉尘... 研究结果表明,煤粉尘的降落值在污染源下风向明显高于其他方位,且随平均风速的增加而增加。煤粉尘使得土壤中的pH值降低而EC值增大,在土壤的表层0-10cm更为明显。土壤表层全氮及碱解氮的含量与降尘量和煤粉尘量呈正相关关系。煤粉尘降落比较多的地方,有机质含量也高,说明煤粉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有效硫和CEC也随之增加。煤粉尘的降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降尘 煤粉尘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不同成分种衣剂对玉米苗期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赵霞 刘京宝 +5 位作者 唐保军 黄璐 夏来坤 丁勇 李丽华 赵发欣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59-60,63,共3页
大田试验条件下,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探讨了5种种衣剂对玉米苗期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9%毒死蜱.烯唑醇种衣剂+悬浮性伴侣能提高夏玉米苗期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苗期素质,促进生长,同时可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比其他处理增产... 大田试验条件下,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探讨了5种种衣剂对玉米苗期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9%毒死蜱.烯唑醇种衣剂+悬浮性伴侣能提高夏玉米苗期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苗期素质,促进生长,同时可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比其他处理增产2.26%~12.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衣剂 玉米 苗期素质 产量
下载PDF
杂交糯玉米新品种渝科糯1号的选育 被引量:10
7
作者 易红华 蔡治荣 +1 位作者 陈荣丽 张胜恒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3期9-11,共3页
渝科糯1号是以B4301为母本,S181为父本,根据西南气候特点及种植习惯选育成的超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鲜食及加工兼用型糯玉米新品种。该品种2007年通过重庆市审定,2009年通过四川审定,2010年通过国家审定。
关键词 糯玉米 渝科糯1号 品种选育
下载PDF
导入燕麦DNA的小麦变异后代叶绿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马宏玮 刘萍 张立杰 《宁夏农林科技》 2002年第5期1-3,共3页
利用花粉管通道途径将燕麦AvenasativaL .总DNA导入宁春 4号小麦中 ,对供体、受体及D5代的变异株系进行叶绿素含量测定 ,发现部分变异后代的叶绿素含量发生了变化 ,表现类似于供体。表明燕麦的DNA片段已通过花粉管通道进入小麦 。
关键词 燕麦 DNA 变异后代 叶绿素 含量
下载PDF
湘西矿区周边土壤铅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鹤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8期7808-7809,7815,共3页
对湘西锰矿区和铅锌矿区周边土壤中重金属铅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美国最新的法定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TCLP法对土壤铅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Pb的有效态含量为0.21 ~4.80 mg/kg,未超过相应的国际标准.湘西锰矿区和铅锌矿区周... 对湘西锰矿区和铅锌矿区周边土壤中重金属铅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美国最新的法定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TCLP法对土壤铅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Pb的有效态含量为0.21 ~4.80 mg/kg,未超过相应的国际标准.湘西锰矿区和铅锌矿区周边土壤中的重金属Pb环境质量尚属安全,但越靠近矿区Pb污染对周围居民人体健康的危害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铅污染 风险评价
下载PDF
土壤干湿交替对玉米生长速度及其耗水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10
作者 梁宗锁 康绍忠 +2 位作者 邵明安 魏永胜 张建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8-40,共3页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干湿交替对玉米生长速率、叶片水势、渗透势、气孔导度、相对生长速率和耗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在 3~ 7叶期经历土壤水分缓慢亏缺 ,再进行复水的干湿交替后玉米叶片渗透调节能力明显增加 ,叶片生长表现出补偿效...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干湿交替对玉米生长速率、叶片水势、渗透势、气孔导度、相对生长速率和耗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在 3~ 7叶期经历土壤水分缓慢亏缺 ,再进行复水的干湿交替后玉米叶片渗透调节能力明显增加 ,叶片生长表现出补偿效应 ,每次干湿交替后生长速率迅速下降的叶水势趋于下降 ,气孔导度对土壤水分变化非常敏感 ,并在干旱—复水过程中具有后效作用 ,蒸腾耗水量随干—湿交替而具有下降趋势 ,初步证明可在节水灌溉条件下人为控制不同生育时期的供水时间形成干湿交替 ,促进渗透调节能力增强和补偿生长来实现作物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耗水量 叶片水分 玉米 生长发育阶段
下载PDF
肥料增效剂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曾艳 周柳强 +3 位作者 黄金生 区惠平 谢如林 谭宏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13-1817,共5页
【目的】研究肥料增效剂与化肥配施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养分吸收的影响,为玉米生产节本增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每1kg土中N、P、K肥施用量分别为:0.368、0.235和0.350g,设常规施肥处理(T1),另设5个增施处理... 【目的】研究肥料增效剂与化肥配施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养分吸收的影响,为玉米生产节本增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每1kg土中N、P、K肥施用量分别为:0.368、0.235和0.350g,设常规施肥处理(T1),另设5个增施处理(T2-T6),按在常规施肥处理基础上分别增施2mL不同肥料增效剂(F1-F5),收获期测定玉米籽粒、苞叶、秸秆、根系等全N、P、K养分含量及玉米的养分吸收量和养分利用率。【结果】与常规施肥T1处理相比,增施增效剂处理玉米鲜苞重增加12.0~17.50g/盆,增重4.3%~6.2%,玉米籽粒重增加3.9%~6.9%;施用肥料增效剂处理的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与常规施肥相比增幅为4.97%~6.65%。玉米植株各器官(秸秆、籽粒、苞叶+穗轴和根)氮养分吸收量均显示施用增效剂处理优于对照,增幅为:秸秆20.60%~37.00%;籽粒7.20%~13.15%;苞叶+穗轴12.43%~30.94%;根3.13%~37.75%。施用肥料增效剂处理与单施用化肥处理相比,氮肥利用率提高5.0%~7.2%。【结论】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增施肥料增效剂能显著增加玉米植株干物质量及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增效剂 玉米 干物质积累 氮养分吸收
下载PDF
镉从农业土壤向人类食物链的迁移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杨肖娥 杨明杰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CAS 1996年第7期1-13,共13页
综述了镉在环境中的行为,在土壤-植物-人类系统中的迁移。由于粮食作物是镉进入人类食物链的主要来源,因此土壤污染的危害是全球性的,对决定农业系统中镉迁移动力学的关键过程、粮食作物中的镉含量、影响镉植物有效性的各类因子作... 综述了镉在环境中的行为,在土壤-植物-人类系统中的迁移。由于粮食作物是镉进入人类食物链的主要来源,因此土壤污染的危害是全球性的,对决定农业系统中镉迁移动力学的关键过程、粮食作物中的镉含量、影响镉植物有效性的各类因子作了综述和讨论。此外,镉在食物中的形态可能影响其有效性及在人体内的分布,故对镉的存在形态作了介绍,镉在植物中主要与第Ⅲ类金属蛋白结合,以植物金属螯合蛋白形态存在.过量接触镉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链 迁移 土壤 农业系统
下载PDF
土壤磷组分的通径分析及其相对有效性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为政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17-425,共9页
本文在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分组的基础上,通过土壤磷组分与植株吸磷量的相关分析及土壤有效磷含量的通径分析,研究比较了土壤各组磷的相对有效性。结果表明,除了土壤无机磷组分中的铝磷和铁磷的相对有效性较高外,某些活性较高的土壤有机... 本文在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分组的基础上,通过土壤磷组分与植株吸磷量的相关分析及土壤有效磷含量的通径分析,研究比较了土壤各组磷的相对有效性。结果表明,除了土壤无机磷组分中的铝磷和铁磷的相对有效性较高外,某些活性较高的土壤有机磷组分与植株吸磷量也呈显著相关,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成为植物的有效磷源之一,从而为正确评价土壤有机磷在整个磷营养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 通径分析 相对有效性
下载PDF
论春玉米区新的育种目标与策略——对郑单958、先玉335国审以后的思考 被引量:16
14
作者 孙发明 焦仁海 +1 位作者 刘兴二 徐艳荣 《种子科技》 2006年第2期44-46,共3页
通过分析郑单958、先玉335的主要优缺点及特征特性,重新确定了春玉米区育种目标:①高产、稳产;②耐密株型;③生育期适宜;④雌雄开花同步;⑤穗长16~18cm;⑥穗行数16或18行;⑦抗逆性强;⑧适应区广。并对有关育种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讨。
关键词 玉米 春玉米区 育种目标 特征特性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崔德杰 刘永辉 +1 位作者 隋方功 张玉龙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65-167,174,共4页
按金继运(1992)确定的方法对土壤钾素形态进行分级,结果表明:施有机肥能增加土壤水溶性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及全钾含量。不同形态钾素之间密切联系,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钾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钾素的形态与有机质含... 按金继运(1992)确定的方法对土壤钾素形态进行分级,结果表明:施有机肥能增加土壤水溶性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及全钾含量。不同形态钾素之间密切联系,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钾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钾素的形态与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等土壤的理化性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土壤 钾素形态
下载PDF
几个优良超甜玉米综合性状的比较 被引量:5
16
作者 程新奇 赵丽君 +1 位作者 邹烁 张立华 《湖南农业科学》 2005年第2期17-18,共2页
从近期选育的品种中筛选出4个高产、优质超甜玉米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生育期等主要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浙超甜2018、蜜脆678高产、综合性状优良,可作为优良的超甜玉米新品种在本地推广应用。
关键词 超甜玉米 品种 综合性状
下载PDF
自交系冀161对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CMS)的不育性及恢复性研究
17
作者 马春红 赵璞 +4 位作者 及增发 彭巧慧 李良英 甄占萍 贾银锁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3-475,共3页
以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对自交系冀161的育性、恢复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冀161对黄早四、Mo17背景下的CMS-S,CMS-M,CMS-21A,CMS-Rb,CMS-Bb,CMS-Es,CMS-R不育胞质分别呈完全恢复、部分恢复和不育性保持。冀161同不育材料一次测... 以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对自交系冀161的育性、恢复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冀161对黄早四、Mo17背景下的CMS-S,CMS-M,CMS-21A,CMS-Rb,CMS-Bb,CMS-Es,CMS-R不育胞质分别呈完全恢复、部分恢复和不育性保持。冀161同不育材料一次测交与再次回交的育性测定结果相同。自交系冀161可作为CMS-C和CMS-S不育胞质的恢复系,为利用多胞质进行不育化制种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雄性不育系 细胞质 保持系
下载PDF
安徽省潜山市茶叶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帅 张军 +1 位作者 汤正江 王伟 《华东地质》 2021年第4期438-446,共9页
安徽省潜山市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市之一,茶叶是该市重要的经济作物,开展茶叶种植适宜性评价可充分发挥该市自然资源优势,为调整、优化茶叶布局和生产提供依据。选取土壤条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影响下的9个因子作为潜山市茶叶种植影响因... 安徽省潜山市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市之一,茶叶是该市重要的经济作物,开展茶叶种植适宜性评价可充分发挥该市自然资源优势,为调整、优化茶叶布局和生产提供依据。选取土壤条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影响下的9个因子作为潜山市茶叶种植影响因子,构建了茶叶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层次结构模型,确定各影响因子权重,对潜山市全域开展了茶叶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茶叶种植高度适宜区面积为370.1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00%,主要分布于官庄镇、塔畈乡、槎水镇等地区;茶叶种植中度适宜区面积为423.9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79%,主要分布于槎水镇、五庙乡、水吼镇、龙潭乡等地区。潜山市现有优质高产茶园主要分布在茶叶种植高度适宜区和茶叶种植中度适宜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适宜性评价 层次分析法 GIS 潜山市
下载PDF
河北省主要类型土壤中铜的化学形态研究
19
作者 马义兵 夏荣基 +1 位作者 张国印 孙祖琰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53-58,共6页
采用土壤中微量元素的连续浸提的分组方法,研究河北省20个表层土壤中 Cu 的形态分布。将土壤中 Cu 分为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和残渣态,其平均含量分别为0.09 mg/kg,0.06 mg/kg,4.88 mg/kg,0.48 mg/kg,和9.2... 采用土壤中微量元素的连续浸提的分组方法,研究河北省20个表层土壤中 Cu 的形态分布。将土壤中 Cu 分为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和残渣态,其平均含量分别为0.09 mg/kg,0.06 mg/kg,4.88 mg/kg,0.48 mg/kg,和9.20 mg/kg。并讨论了土壤中 Cu 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此结果有助于评价土壤中 Cu 的背景值和了解土壤中Cu 的化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化学形态 河北
下载PDF
限额补灌及施肥水平对浅埋滴灌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欣欣 卜一 +5 位作者 李尽朝 路耿新 李冠义 唐超 孙艳楠 李炳海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2-68,共7页
为探寻玉米浅埋滴灌适宜的灌溉及施肥指标,提高玉米的水肥利用效率,对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发展高效节水节肥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设定灌水定额及施肥水平2因素组合,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补灌定额W,设3个灌溉定额;副处理为施... 为探寻玉米浅埋滴灌适宜的灌溉及施肥指标,提高玉米的水肥利用效率,对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发展高效节水节肥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设定灌水定额及施肥水平2因素组合,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补灌定额W,设3个灌溉定额;副处理为施氮水平N,设4个施氮水平以及3个对照处理(大水漫灌处理、不滴灌处理、全膜滴灌处理),研究水肥耦合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明确玉米浅埋滴灌水氮施用最优模式。结果显示,结合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浅埋滴灌栽培能明显提高玉米的出苗率及出苗指数和玉米百粒质量。2021年不同水肥处理较传统大水漫灌处理的玉米增产率为-9.91%~16.36%,各处理中W2N3处理的产量增幅最大。浅埋滴灌处理产量较全膜滴灌处理产量略低但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全膜滴灌处理使用地膜会造成环境污染,综合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浅埋滴灌的效益更明显。3个不同的灌水梯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W1梯度下,当施氮量为N1水平(2020年)或N2水平(2021年)时水分利用率最高;在灌水W2梯度下,当施氮量为N3水平时水分利用率最高;在W3梯度下,N2水平(2020年)或N3水平(2021年)的水分利用率最高,而3个灌水处理中N0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都是最低的。本研究以灌水量和施氮量为变量,结合自然降雨条件,得到最佳产量15638.80 kg/hm^(2),补灌量1500 m3/hm^(2),施纯氮225 kg/hm^(2),最佳水分利用效率28.62 kg/(hm^(2)·mm),适量增加了灌水量,但大幅提高了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额补灌 施肥 浅埋滴灌 水分利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