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化种植密度下的甘薯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孙哲 刘桂玲 +2 位作者 郑建利 田昌庚 赵丰玲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61-64,共4页
以紫心甘薯品种泰中1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甘薯茎叶生长、块根产量形成以及干物质积累动态等的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合理种植密度可以优化甘薯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协调生长,增加单株结薯数、单薯重及商品薯比率,块根膨大速率加... 以紫心甘薯品种泰中1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甘薯茎叶生长、块根产量形成以及干物质积累动态等的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合理种植密度可以优化甘薯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协调生长,增加单株结薯数、单薯重及商品薯比率,块根膨大速率加快,干物质积累增加;就群体而言,在优化种植密度52 200株/hm2左右时,本试验选用的甘薯品种泰中11号个体生长与群体产量形成的关系能够更好地协调,群体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种植密度 优化 产量形成
下载PDF
优质鲜食甘薯济薯26的三项关键配套技术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爱贤 董顺旭 +3 位作者 侯夫云 解备涛 秦桢 王庆美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2期89-92,共4页
济薯26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食用型甘薯新品种,为提升该品种的增产潜力进而加快推广,特就耕地深度、化学防治地下害虫、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旺长三项措施对济薯2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旋耕深度25 ... 济薯26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食用型甘薯新品种,为提升该品种的增产潜力进而加快推广,特就耕地深度、化学防治地下害虫、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旺长三项措施对济薯2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旋耕深度25 cm;栽插时穴施5%毒死蜱颗粒剂60.0 kg/hm^2;栽插后50天喷施5%烯效唑3 000 g/hm^2,且每隔5 d喷施1次,连喷3次,甘薯的产量最高、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优质鲜食 济薯26 栽培技术
下载PDF
能源用甘薯幼林间套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新笋 雷剑 +1 位作者 杨年堤 刘乐承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142-1145,共4页
研究了在幼林间套条件下,不同树龄对能源用甘薯鄂薯5号的鲜薯产量、茎叶产量及干率的影响;以及不同树龄、不同甘薯栽植密度对鄂薯5号鲜薯产量的影响。归纳总结了一套能源用甘薯鄂薯5号在林间套种条件下的高产技术。
关键词 能源用甘薯 幼林间套 高产技术
下载PDF
紫甘薯套种烤烟效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明福 李洪民 +5 位作者 徐宁生 李玉萍 陆星星 许建辉 徐琼华 徐慧清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7-10,共4页
研究了在玉溪市烤烟种植后期分3个不同日期(7月20日、7月30日、8月9日)套种紫色甘薯的效益。结果显示:在7月30日进行烤烟套种紫甘薯栽培,可以获得最好的紫甘薯农艺和经济性状、较高的烟叶产量、最高的薯块产量以及最高的套种综合纯收入(... 研究了在玉溪市烤烟种植后期分3个不同日期(7月20日、7月30日、8月9日)套种紫色甘薯的效益。结果显示:在7月30日进行烤烟套种紫甘薯栽培,可以获得最好的紫甘薯农艺和经济性状、较高的烟叶产量、最高的薯块产量以及最高的套种综合纯收入(59400.40元/hm2),比单作烤烟纯收入增加了17750.40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套种 紫色甘薯 效益
下载PDF
花生、红薯间作对退耕还林幼树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郭贵敏 李正强 杨顺国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6年第2期47-48,共2页
退耕还林幼林地间作花生、红薯和无间作对幼树的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间作花生能较好地促进幼树的生长,对树茎、分枝数和树高的有利影响极为明显,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关键词 幼树 退耕还林地 间作 花生 红薯
下载PDF
甘薯新品种商薯6号套种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家才 孟自力 +2 位作者 张曦 任波 杨爱梅 《山东农业科学》 2011年第5期40-41,共2页
以商薯6号纯作为对照,研究了甘薯-烤烟、甘薯-甜玉米、甘薯-马铃薯、甘薯-辣椒4个套种模式对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的影响,并对其效益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不同套种模式的适宜区域,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甘薯 商薯6号 套种 产量与效益
下载PDF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崔正果 李秋祝 +4 位作者 张恩萍 金忱 张玉斌 王洪预 崔金虎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4-109,共6页
2011~2015年采用玉米田间原位定位试验方法,探讨农户常规种植(根茬还田)、根茬+1/3秸秆还田、根茬+秸秆全量粉碎耕翻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茬还田(对照)土壤有机质年下降0.14 g/kg,根茬+1/3秸秆还田和根... 2011~2015年采用玉米田间原位定位试验方法,探讨农户常规种植(根茬还田)、根茬+1/3秸秆还田、根茬+秸秆全量粉碎耕翻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茬还田(对照)土壤有机质年下降0.14 g/kg,根茬+1/3秸秆还田和根茬+全部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有机质年分别提高0.03 g/kg和0.26 g/kg。同时,秸秆还田能显著增加细菌、真菌、放射菌、自生固氮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的总体数量。根茬+1/3秸秆还田和根茬+秸秆全量粉碎耕翻还田后可使土壤有机质年提高,是吉林中部黑土农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可行的农艺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有机质 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
原文传递
坡耕地嵌入覆盖作物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王芙臣 史旭曾 +5 位作者 李斐 杜伟嘉 于玮淇 刘浩 边少锋 赵洪祥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3-101,共9页
2016年,在吉林省东部坡耕地玉米生产上设计秸秆覆盖还田+覆盖作物(T1)、秸秆深翻还田+覆盖作物(T2)、秸秆粉耙还田+覆盖作物(T3)、秸秆离田(CK)4种种植方式的定位试验,通过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种植覆盖作物解决冬季土壤裸露、培肥地力、改... 2016年,在吉林省东部坡耕地玉米生产上设计秸秆覆盖还田+覆盖作物(T1)、秸秆深翻还田+覆盖作物(T2)、秸秆粉耙还田+覆盖作物(T3)、秸秆离田(CK)4种种植方式的定位试验,通过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种植覆盖作物解决冬季土壤裸露、培肥地力、改善玉米生产等问题。2019~2020年,分析不同处理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对株高、叶数、SPAD值、干物质积累均有提高。在拔节期和开花期,T3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对比CK显著提高。在成熟期,T1、T2和T3处理比CK显著增加千粒重,增幅均在5%以上(P<0.05)。各秸秆处理的产量对比CK均有显著增加,其中,T3处理为最佳处理。利用秸秆还田结合覆盖作物的种植方式有利于地上部生物量和养分的积累,进而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粉耙还田 覆盖作物 坡耕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