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叶茶树群体种及杂交F_(1)代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评价
1
作者 邓少春 田易萍 +6 位作者 赵红艳 陈林波 陈春林 庞丹丹 刘悦 许燕 朱兴正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132-137,共6页
为了深入研究茶树大叶群体种及杂交F_(1)代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为大叶茶树品种的选育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以26份大叶茶树群体种及26份杂交F_(1)代材料为试验对象,对其芽叶的12个表型性状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 为了深入研究茶树大叶群体种及杂交F_(1)代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为大叶茶树品种的选育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以26份大叶茶树群体种及26份杂交F_(1)代材料为试验对象,对其芽叶的12个表型性状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2份材料的表型性状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其中,群体种平均变异系数达20.68%,杂交F_(1)代材料平均变异系数为16.88%。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群体种66对相关性分析中有32对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6对达到显著水平(P<0.05)。杂交F_(1)代材料66对相关性分析中有53对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对达到显著水平(P<0.05);多变量主成分分析表明,群体种的前3个主成分代表了26份材料表型多样性84.251%的信息,杂交F_(1)代材料的前2个主成分代表了26份材料表型多样性81.964%的信息;聚类分析显示,52份材料被分为了两大类群,第1类群分为2个亚类,聚集了群体种和杂交F_(1)代的材料;第2类群分为2个亚类,聚集的均为群体种材料。52份大叶茶树群体种及杂交F_(1)代材料表型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系数大,相较于群体种,杂交F_(1)代的遗传特征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群体种 F_(1)代 表型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中国茶树遗传育种发展、创新之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新超 王璐 +4 位作者 郝心愿 李娜娜 黄建燕 丁长庆 杨亚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共8页
我国作为茶树原产地和世界产茶大国,有着悠久的茶树育种历史和深厚的研究基础,育成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茶树品种,无性系茶树品种和无性繁殖技术最早出现于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茶树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加速,进入21世纪后在育成品种数量及... 我国作为茶树原产地和世界产茶大国,有着悠久的茶树育种历史和深厚的研究基础,育成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茶树品种,无性系茶树品种和无性繁殖技术最早出现于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茶树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加速,进入21世纪后在育成品种数量及多样性、育种技术、育种基础理论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较好成果,特别是在茶树全基因组测序与组装、功能基因组学等领域引领世界,并有力支撑了我国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回顾了我国茶树遗传育种研究的历史及成就,梳理了在茶树主要性状遗传规律、育种技术、突破性品种创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茶树遗传育种基础理论创新、育种技术创新和品种创新方面的研究重点,以期为茶树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遗传育种 品种 育种技术 育种理论 分子设计育种
下载PDF
烤烟品种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被引量:35
3
作者 肖炳光 张燕春 +1 位作者 卢秀萍 王绍坤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7-29,共3页
对 30个烤烟品种的 7个数量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经主成分分析 ,选出 5个农艺性状较好的品种 ,育种时可作为农艺亲本。通过遗传距离测定和聚类分析 ,30个品种可分为 7类。在育种中选配亲本时最好选用不同类群间的品种作为双... 对 30个烤烟品种的 7个数量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经主成分分析 ,选出 5个农艺性状较好的品种 ,育种时可作为农艺亲本。通过遗传距离测定和聚类分析 ,30个品种可分为 7类。在育种中选配亲本时最好选用不同类群间的品种作为双亲 ,可减少育种工作的盲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数量性状 品种
下载PDF
基于EST-SSR标记的云南野生茶树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周萌 李友勇 +5 位作者 孙雪梅 王家金 谢瑾 成浩 汪云刚 刘本英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27,共6页
通过使用27对EST—SSR引物对100份野生茶树资源和22份栽培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27对引物共检测到多态性带88条,有效等位基因变异所占比重为69.01%。;基因型183个,基因型变幅在4~11之间,平均6.78个... 通过使用27对EST—SSR引物对100份野生茶树资源和22份栽培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27对引物共检测到多态性带88条,有效等位基因变异所占比重为69.01%。;基因型183个,基因型变幅在4~11之间,平均6.78个;Shannon指数在0.32—1.35之间,平均0.88;期望杂合度(0.52)与观测杂合度(0.52)一致;多态杂合率平均为0.48,接近0.50;Nei氏指数平均为0.51,高于0.50;多态信息量PIC值平均为0.52,高于0.50,说明云南野生茶树的遗传多样性丰富。122份材料聚类为14个组。亲缘关系树状图在分子水平上显示了我国云南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为今后种质资源的保存、开发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EST—SSR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下载PDF
大叶茶新品种英红9号的选育及利用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家贤 曾佛桂 +4 位作者 邱陶瑞 林友欣 谢美婷 何玉媚 李卓金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6-28,共3页
英红9号是采用无性系选育技术从引进的云南大叶群体中单株系统育成的优质、高产、适制性广的大叶茶树品种,属乔木型,早芽类,增产极显著。该品种每667m2年产干茶188kg,比云南大叶增产29.76%;芽叶粗壮多毫,生化物... 英红9号是采用无性系选育技术从引进的云南大叶群体中单株系统育成的优质、高产、适制性广的大叶茶树品种,属乔木型,早芽类,增产极显著。该品种每667m2年产干茶188kg,比云南大叶增产29.76%;芽叶粗壮多毫,生化物质丰富,适制红、绿、白多种茶类名优茶,品质优异。该品种适应性好,市场应变能力强,多茶类开发组合生产,经济效益比常规种高3倍以上,是目前南方茶区发展“三高”茶业的理想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茶树 英红9号 产量 品质 适应性
下载PDF
乌龙茶幼年期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郭吉春 叶乃兴 郭专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228-231,共4页
以中叶类型无性系乌龙茶品种为试验材料,观察分析其幼年期性状与产量的表型、遗传相关,结果表明,1~2龄期自然生长茶树树高、主干直径、分枝数与产量的相关不显著;3龄期自然生长茶树主干直径、分枝数、着叶数、定剪枝叶量,4龄期定... 以中叶类型无性系乌龙茶品种为试验材料,观察分析其幼年期性状与产量的表型、遗传相关,结果表明,1~2龄期自然生长茶树树高、主干直径、分枝数与产量的相关不显著;3龄期自然生长茶树主干直径、分枝数、着叶数、定剪枝叶量,4龄期定剪枝叶量、春梢数,5龄期产量等7个性状与5~9龄5a 平均产量的表型、遗传相关均显著或极显著。据此提出,上述7个性状可以作为乌龙茶产量早期鉴定与选择的目标性状。对幼年期性状与产量的回归分析表明,3龄期主干直径、3~4龄期定剪枝叶量、5龄期产量与5~9龄5a 平均产量直线回归关系,而3龄期分枝数、着叶数,4龄期春梢数与5~9龄5a 平均产量呈对数回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育种 幼年期性状 产量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早期选择
下载PDF
利用外源前体饲喂生物合成^(14)C-儿茶素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成浩 李素芳 +1 位作者 沈星荣 孙锦荷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6期82-87,共6页
采用在茶树细胞培养过程中饲喂标记前体的方法,进行了^(14)C标记儿茶素的合成研究。比较了^(14)C-苯丙氨酸和^(14)-乙酸钠两种前体的饲喂效果,分析了饲喂前体被培养细胞吸收与利用的动态,以及外源苯丙氨酸饲喂所带来的细胞产物组成与水... 采用在茶树细胞培养过程中饲喂标记前体的方法,进行了^(14)C标记儿茶素的合成研究。比较了^(14)C-苯丙氨酸和^(14)-乙酸钠两种前体的饲喂效果,分析了饲喂前体被培养细胞吸收与利用的动态,以及外源苯丙氨酸饲喂所带来的细胞产物组成与水平变化,并采用高速逆流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合成的标记产物进行了分离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细胞培养 饲喂前体 碳14儿茶素 生物合成 同位素标记 外源苯丙氨酸
下载PDF
30年来我国茶树育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8
作者 刘祖生 周巨根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4年第2期89-94,共6页
30年来,我国茶树育种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育成国家级茶树新品种22个,省级新品种85个,收集保存种质资源3300余份,并在茶树遗传、育种技术和良种繁育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研究项目(如茶树单倍体培... 30年来,我国茶树育种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育成国家级茶树新品种22个,省级新品种85个,收集保存种质资源3300余份,并在茶树遗传、育种技术和良种繁育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研究项目(如茶树单倍体培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育种 品种 种质资源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不同激素配比对高寨贡茶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申刚 乙引 +2 位作者 郝丽丽 张宇斌 张习敏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19,共3页
为了解不同激素配比对高寨贡茶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将消过毒的茶树一年生枝条和幼嫩叶片接种于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6-苄氨基嘌呤(6-BA)、2,4-二氯苯氧乙酸(2,4-D)、玉米素(ZT)、3-吲哚丁酸(IBA)的MS培养基上,外加30g/L蔗糖和8g/L琼脂,pH ... 为了解不同激素配比对高寨贡茶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将消过毒的茶树一年生枝条和幼嫩叶片接种于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6-苄氨基嘌呤(6-BA)、2,4-二氯苯氧乙酸(2,4-D)、玉米素(ZT)、3-吲哚丁酸(IBA)的MS培养基上,外加30g/L蔗糖和8g/L琼脂,pH 6.0,进行愈伤组织诱导试验。结果表明:高寨贡茶茎段和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2.5mg/L 6-BA+0.6mg/L 2,4-D+0.25mg/L ZT+0.3mg/LIBA,茎段诱导芽的最适培养基为MS+2.5mg/L 6-BA+0.2mg/L 2,4-D+0.5mg/L ZT+0.5mg/L IBA,另加30g/L蔗糖、8g/L琼脂(pH 6.0),培养30d后可得到大量的愈伤组织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寨贡茶 愈伤组织 激素 培养基
下载PDF
早生高香绿茶品种龙井长叶的选育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素娟 王玉书 +3 位作者 杨亚军 陈文怀 杨跃华 陈炳环 《中国茶叶》 1995年第6期14-16,共3页
茶树发芽早,在生产上可利用早春时气温适宜、雨量充沛的优越气候条件,增产名优茶,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早生、优质是茶树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浙江龙井群体种是一个发芽较早、品质较好的适制龙井茶的地方群体品种,但其性状混... 茶树发芽早,在生产上可利用早春时气温适宜、雨量充沛的优越气候条件,增产名优茶,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早生、优质是茶树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浙江龙井群体种是一个发芽较早、品质较好的适制龙井茶的地方群体品种,但其性状混杂。鉴于此,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50年代末开始,在对龙井茶区品种资源进行调查、整理的基础上,对龙井群体种进行分离筛选,育成了一个早生、优质、抗寒性强、产量高的绿茶品种——龙井长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品种 高香绿茶 龙井长叶 育种
下载PDF
武夷名丛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黎巷汝 赵雅琦 +5 位作者 张艳 赵佳林 刘菲 张渤 洪永聪 李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52-1362,共11页
【目的】分析武夷名丛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特征及系统发育进化关系,为加强武夷名丛种质鉴定及其资源多样性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PacBio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5个武夷名丛品种(白鸡冠、半天妖、肉桂、水金龟和铁罗汉)... 【目的】分析武夷名丛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特征及系统发育进化关系,为加强武夷名丛种质鉴定及其资源多样性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PacBio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5个武夷名丛品种(白鸡冠、半天妖、肉桂、水金龟和铁罗汉)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和注释,并结合已发表的大红袍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比较及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6个武夷名丛品种的叶绿体基因组的长度为157024~157126 bp,均由环状双链DNA组成,包含2个反向重复区(IR)(25944~26095 bp)、1个大单拷贝区(LSC)(86594~86859 bp)和1个小单拷贝区(SSC)(18276~18291 bp),共注释到92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tRNA和8个rRNA,鉴定得到1276个简单重复序列(SSRs)、65个长重复序列和93个插入缺失突变。6个武夷名丛品种的叶绿体基因组表现出高度相似的密码子偏好性,筛选出高频密码子(RSCU>1)个数均为30个,其中,以A和U结尾的密码子数量最多,且对UUA偏好性最强。在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中,并非所有的茶亚属和山茶亚属的品种均分别聚为一支,且6个武夷名丛品种也并未聚为一支,其中大红袍和肉桂与龙井43的分支较近,半天妖与安化茶聚为一支,水金龟与铁观音聚为一支,白鸡冠和铁罗汉分别聚成单个分支。【结论】武夷名丛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和结构及密码子偏好相似,但具一定的多样性,叶绿体基因组可作为超级条码用于武夷名丛品种鉴别和群体遗传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名丛 叶绿体基因组 序列特征 系统发育
下载PDF
优质抗寒绿茶良种—浙农113选育研究报告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祖生 赵学仁 +3 位作者 王爱蓉 周巨根 梁月荣 胡月龄 《茶叶》 1989年第1期12-15,共4页
前言为了适应茶叶商品生产的发展,对茶树良种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福鼎大白茶是闻名全国的绿茶良种,到目前为止,该品种的推广面积之大,在全国无性系茶树良种中是首屈一指的。同时,据大多数茶区反映,福鼎大白茶无论在产量。
关键词 茶叶 绿茶 浙农113 良种 选育
下载PDF
高产优质乌龙茶新品系紫龙袍选育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荣冰 黄福平 +3 位作者 张方舟 姚信恩 陈常颂 游小妹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紫龙袍是从武夷大红袍副株的自然杂交后代中, 经系统选育而成的一个高产优质乌龙茶新品系。该品系的春茶开采期在5 月上旬, 与铁观音相近, 属迟生种。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5 ~8 龄的茶树4 年平均产量分别比黄旦和铁观音高93 % 和418%... 紫龙袍是从武夷大红袍副株的自然杂交后代中, 经系统选育而成的一个高产优质乌龙茶新品系。该品系的春茶开采期在5 月上旬, 与铁观音相近, 属迟生种。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5 ~8 龄的茶树4 年平均产量分别比黄旦和铁观音高93 % 和418% 。三明和安溪的区域试验也表明, 5~7 龄的茶树3 年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高27% ~59 % 。该品种制乌龙茶, 品质优异, 外形重实, 香浓长, 花香显, 滋味醇爽耐泡, 可与黄旦相媲美。茶多酚含量达35-48 % , 水浸出物46-49 % , 氨基酸含量4-32 % , 咖啡碱3-28 % , 成茶香气成分中的α法呢烯、橙花叔醇含量高于2 个对照品种, 适应性好, 抗逆性与对照品种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品种选育 紫龙袍 产量 品质 抗逆性
下载PDF
茶树杂交后代及其亲本的香气特性及香型评价 被引量:11
14
作者 游小青 吴小崇 +1 位作者 王华夫 李名君 《中国茶叶》 1993年第1期26-28,共3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叶香气更为关注,寻找和培育不同香型新品种茶树已成为育种工作的课题之一。通过杂交的方式繁育新品种是育种的常规手段,为了探明茶树在杂交过程中的香气组成及香型变化情况,本研究以气相色谱分析与感官审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叶香气更为关注,寻找和培育不同香型新品种茶树已成为育种工作的课题之一。通过杂交的方式繁育新品种是育种的常规手段,为了探明茶树在杂交过程中的香气组成及香型变化情况,本研究以气相色谱分析与感官审评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碧云×金桔杂交种及其亲本的香气特性及香型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杂交 香气 香型
下载PDF
低蛋白日粮选育对鹌鹑氮代谢和血清尿酸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永洙 佐藤胜纪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9-23,共5页
试验选用日本鹌鹑N(Normal)、B(Brown)品系和杂种群(BN),共进行8个世代(6~20周龄)的选育试验,在粗蛋白(CP)18%日粮条件下分选育组、非选育组以及对照组(CP24%),N、B基础群中选留15种家系,以采食量为主选性状,以产蛋率和排泄氮量为辅选... 试验选用日本鹌鹑N(Normal)、B(Brown)品系和杂种群(BN),共进行8个世代(6~20周龄)的选育试验,在粗蛋白(CP)18%日粮条件下分选育组、非选育组以及对照组(CP24%),N、B基础群中选留15种家系,以采食量为主选性状,以产蛋率和排泄氮量为辅选性状作为选育指标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各世代间采食量无显著差异,同世代各品系间选育组采食量均高于非选育组,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世代间产蛋率有增高的倾向,选育组平均累积产蛋率与非选育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选育组各世代遗传改良极为显著(P<0.01);选育组排泄氮量和血清中尿酸含量在改良2世代后明显低于非选育组和对照组(P<0.05),排泄氮量分别降低9%~17%左右,BN与N、B比较其排泄氮量有明显降低,但各世代遗传改进量不明显。通过选育N、B新品系,能够显著降低排泄氮量,在BN杂种群中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育 世代数 产蛋率 排泄氮量 血清尿酸浓度 鹌鹑
下载PDF
茶树阶段性返白现象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李素芳 陈树尧 成浩 《中国茶叶》 1994年第2期26-27,共2页
茶树种质资源中,存在一种具有阶段性返白现象的变异类型,即每年春季,新生叶片呈微绿色,然后逐渐白化至全白色,最后复绿成为绿色。迄今,国内已在浙江安吉和福建安溪发现这种具有阶段性返白现象的茶树品种(俗称白茶)。与白化不同,白茶具... 茶树种质资源中,存在一种具有阶段性返白现象的变异类型,即每年春季,新生叶片呈微绿色,然后逐渐白化至全白色,最后复绿成为绿色。迄今,国内已在浙江安吉和福建安溪发现这种具有阶段性返白现象的茶树品种(俗称白茶)。与白化不同,白茶具有较强的生活力,能够正常生长。在小麦、矮牵牛、樟脑草等其他高等植物上,曾发现过返白突变,如小麦矮变一号中产生的返白突变系,已证实是属于细胞质控制的温度敏感突变型,在返白过程中,叶片颜色的变化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相一致。在茶树上,1979年日本的乌屋尾忠之发现薮北和与薮北有亲缘关系的品种间杂交后代中有白叶单株分离出来,并证实该白叶植株是由两对隐性纯合基因控制。 本文观察了安吉白茶在阶段性返白整个过程中的表现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了在阶段性返白过程中不同阶段叶片色素的变化规律,并将安吉白茶与福建白茶的白化特征进行了比较。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1993年田间自然生长的具有阶段性返白现象的安吉白茶和福建白茶;25℃培养室中生长的安吉白茶营养钵苗、试管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返白现象
下载PDF
红、绿茶兼制良种—“浙农121”选育研究报告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祖生 赵学仁 +4 位作者 王爱蓉 梁月荣 周巨根 胡月龄 奚彪 《茶叶》 1991年第2期6-10,共5页
“浙农121”是以福云杂交后代为原始材料,经系统选育而成的无性系良种。试验表明:该品种单产高、品质好、抗寒性强、适制性广,综合性状优于福鼎大白茶,适宜于我国中、小叶种红、绿茶产区推广。
关键词 红茶 绿茶 良种 浙农121 选育
下载PDF
茶树芽叶茸毛的研究——Ⅲ.茸毛性状的遗传与变异 被引量:13
18
作者 周巨根 刘祖生 《茶叶》 1990年第4期7-10,共4页
本文以茸毛性状差异明显的品种福鼎大白茶、浙农109、祁门长叶、浙农12、浙农21、紫芽种以及由其组成的五个杂交组合(福鼎×浙农109、福鼎×浙农12、福鼎×祁门长叶、紫芽种×浙农21、浙农21×紫芽种)的后代共62个... 本文以茸毛性状差异明显的品种福鼎大白茶、浙农109、祁门长叶、浙农12、浙农21、紫芽种以及由其组成的五个杂交组合(福鼎×浙农109、福鼎×浙农12、福鼎×祁门长叶、紫芽种×浙农21、浙农21×紫芽种)的后代共62个样本为研究材料,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系统地研究了芽叶茸毛的分布、密度、长度和粗度。用数量遗传学中的方差分析、亲子相关回归和加性—显性基因效应模型理论分析估算了茸毛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h^2B)、遗传变异系数(GCV)、狭义遗传力(h^2N)和相对显性势([h]/[d])。结果发现:(1)茸毛诸性状的 h^2B%均较高,依次为:密度(95.18%)>分布(88.77%)>粗度(85.28%)>长度(81.35%),说明这些性状主要受基因型控制。(2)茸毛诸性状的 GCV 值依次为:密度(52.31%)>长度(16.06%)>分布(12.50%)>粗度(6.05%)。说明选多毫良种从密度着手效果最佳,而以粗度作选择指标则作用不大。(3)茸毛诸性状的狭义遗传力(h^2N)和基因型效应分析表明,茸毛性状在F_1代中的表现大多偏向母本,特别是密度性状,母本显性效应占91.7%。这说明,亲子代间茸毛密度的相似程度较高,在以多毫品种为目标的育种工作中,亲本的选配应选茸毛密度大的品种做母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芽叶 茸毛 遗传 变异
下载PDF
高香型优质乌龙茶新品种丹桂选育报告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荣冰 黄福平 +3 位作者 郭元超 杨燕清 邬龄盛 陈广群 《茶叶科学技术》 1997年第2期4-11,共8页
关键词 乌龙茶 新品种 丹桂 高香型 选择育种
下载PDF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茶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房婉萍 雷小刚 +2 位作者 杨彬 王亚 马媛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3-40,共8页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GWAS)是以高通量测序技术为基础,结合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方法,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鉴定调控复杂性状的基因变异,是研究复杂农艺性状和遗传变异最有力和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其核心是研究...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GWAS)是以高通量测序技术为基础,结合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方法,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鉴定调控复杂性状的基因变异,是研究复杂农艺性状和遗传变异最有力和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其核心是研究遗传变异和目标性状之间的关联。GWAS研究检测到的关联位点一般很少,而且关联的位点仅能解释很少一部分性状变异。本文介绍了影响GWAS的主要因素,总结了GWAS在茶叶饮料消费、茶树重要农艺性状、茶叶品质和茶树群体结构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进展,提出了茶树GWAS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农艺性状 茶叶消费 品质 育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