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9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拮抗和ISSR标记鉴定64个金针菇菌株的亲缘关系
1
作者 陈珣 肇莹 +3 位作者 龚娜 刘国丽 马晓颖 肖军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6-20,共5页
以16个野生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株和48个栽培金针菇菌株为材料,评价不同菌株间体细胞不亲和性,并利用ISSR分子标记检测,从细胞学水平和分子水平对金针菇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64个金... 以16个野生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株和48个栽培金针菇菌株为材料,评价不同菌株间体细胞不亲和性,并利用ISSR分子标记检测,从细胞学水平和分子水平对金针菇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64个金针菇菌株基于拮抗试验划分为7个类群,基于ISSR聚类分析划分为5个类群;栽培金针菇菌株之间亲缘关系普遍较近,野生金针菇菌株与栽培金针菇菌株大多具有较远的亲缘性;32号栽培菌株和49号野生菌株可以优先选作金针菇杂交育种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 体细胞不亲和性 ISSR分子标记 拮抗试验 聚类分析 亲缘关系
下载PDF
松茸粗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单糖组成及体外抗氧化活性
2
作者 梁双敏 国琦 +1 位作者 葛长荣 肖智超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目的】提高松茸粗多糖提取率,探究松茸多糖纯化组分及抗氧化作用。【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水提醇沉法提取松茸粗多糖,优化提取工艺,使用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柱分离纯化粗多糖,采用离子色谱法分析单糖成分,并测定体外抗氧化... 【目的】提高松茸粗多糖提取率,探究松茸多糖纯化组分及抗氧化作用。【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水提醇沉法提取松茸粗多糖,优化提取工艺,使用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柱分离纯化粗多糖,采用离子色谱法分析单糖成分,并测定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最优提取工艺参数为:浸提时间2.25 h,料液比1∶31(g∶mL),浸提温度83.50℃,该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为8.67%。松茸粗多糖经分离纯化后收集到3种多糖组分(TMP-1、TMP-2、TMP-3),主要由岩藻糖、盐酸氨基葡萄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其中TMP-1存在鼠李糖,TMP-2和TMP-3存在葡萄糖醛酸。松茸粗多糖和3种纯化多糖组分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存在量效关系,抗氧化能力强弱为:松茸粗多糖>TMP-2>TMP-3>TMP-1。【结论】松茸多糖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松茸粗多糖效果最好,分离纯化后的多糖组分抗氧化活性有所降低。本研究为松茸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其功能食品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茸多糖 提取工艺 分离纯化 单糖组成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选育工厂化金针菇新菌株
3
作者 陆欢 刘建雨 +5 位作者 杨慧 张丹 宋春艳 谭琦 王瑞娟 尚晓冬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21-1930,共10页
为确定金针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处理的诱变致死率,创制工厂化金针菇新种质,本研究以上研1号菌株作为亲本,收集其孢子进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后,采用多孢自交技术获得新菌株,再经工厂化小试初筛和中试复筛,最终获得新种质。结果表明,从... 为确定金针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处理的诱变致死率,创制工厂化金针菇新种质,本研究以上研1号菌株作为亲本,收集其孢子进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后,采用多孢自交技术获得新菌株,再经工厂化小试初筛和中试复筛,最终获得新种质。结果表明,从108个突变自交菌株中获得出芽快且整齐、产量高、商品性状优良(菌盖厚实、菌柄较粗)的金针菇新品种上研A130,该品种为白色,菌盖呈球形、内扣,菌柄基部绒毛少,子实体干品中必需氨基酸总含量为2.57×10^(4)mg·kg^(-1)。工厂化栽培条件下,菌丝培养温度为20℃,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为4~18℃,瓶栽菌丝培养周期为22 d,子实体生育时间为26 d,平均单瓶产量为每瓶456.41 g。本研究结合新型诱变技术和传统选育方法,提高了亲本的突变率,为筛选具有目标性状的工厂化金针菇新菌株提供了数据支撑,对金针菇产业持续发展具有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 多孢自交 新品种选育 蛋白质评价
下载PDF
金针菇原生质体杂交菌株游离氨基酸多样性
4
作者 陆欢 刘建雨 +3 位作者 尚晓冬 杨慧 吴燕莎 王瑞娟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33,41,共10页
目的:了解不同杂交金针菇品种间的品质差异,选育高品质金针菇新品种。方法:以黄色金针菇Fv1923两个不同原生质体单核为亲本之一,分别与6个(2个黄色、4个白色)金针菇原生质体进行单单杂交,共获得12个黄色杂交菌株。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 目的:了解不同杂交金针菇品种间的品质差异,选育高品质金针菇新品种。方法:以黄色金针菇Fv1923两个不同原生质体单核为亲本之一,分别与6个(2个黄色、4个白色)金针菇原生质体进行单单杂交,共获得12个黄色杂交菌株。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2个杂交菌株的游离氨基酸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评价了不同原生质体杂交菌株呈味多样性。结果:12个杂交菌株中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平均含量分别为7.71,22.83,30.54 mg/g;甲硫氨酸是菌株F1、F11、F15、F16、F21、F29、F39、F41和F42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12个杂交菌株中所含的氨基酸组分之间相关性较强,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15%,较好地反映出杂交菌株中氨基酸的综合信息,综合得分排列前二的品种均为上研1820和Fv1923的杂交菌株。聚类分析将12个杂交菌株分为6类,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较为一致,较好地反映出不同杂交菌株中游离氨基酸的品种差异性。结论:以不同原生质体单核体作为亲本选育的杂交后代在游离氨基酸组分和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 原生质体 杂交 氨基酸组成 营养评价
下载PDF
辽东山区赤松茸栽培技术
5
作者 黄夏 吴广勇 +2 位作者 耿方远 陈罡 邬鹏 《辽宁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68-70,共3页
赤松茸味美清香,肉质滑嫩、爽脆,富含氨基酸、多糖类化合物、矿质元素、维生素等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种营养丰富且具有很高药用和保健价值的大型真菌。该文介绍了赤松茸菌种生产和栽培技术,旨在为辽东山区赤松茸栽培规模化、产业化健康发... 赤松茸味美清香,肉质滑嫩、爽脆,富含氨基酸、多糖类化合物、矿质元素、维生素等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种营养丰富且具有很高药用和保健价值的大型真菌。该文介绍了赤松茸菌种生产和栽培技术,旨在为辽东山区赤松茸栽培规模化、产业化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松茸 林下 栽培技术 辽东山区
下载PDF
金针菇Ⅱ类过氧化物酶基因在子实体发育与胁迫应答过程的表达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媛媛 魏传正 +5 位作者 谢永波 仝宗军 韩星 甘炳成 谢宝贵 严俊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0-349,共10页
Ⅱ类过氧化物酶(ClassⅡperoxidase,CⅡp)是活性氧代谢的重要抗氧化物酶,参与机体氧化应答过程。基于金针菇全基因组数据鉴定到两个Ⅱ类过氧化物酶基因,并分别命名为FfCⅡp1、FfCⅡp2,采用在线网站软件对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 Ⅱ类过氧化物酶(ClassⅡperoxidase,CⅡp)是活性氧代谢的重要抗氧化物酶,参与机体氧化应答过程。基于金针菇全基因组数据鉴定到两个Ⅱ类过氧化物酶基因,并分别命名为FfCⅡp1、FfCⅡp2,采用在线网站软件对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基因在金针菇不同子实体组织和胁迫应答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FfCⅡp1全长1638 bp,包含一个1131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76个氨基酸。FfCⅡp2全长1410 bp,包含一个1032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43个氨基酸。保守结构域及进化树分析表明,FfCⅡp1和FfCⅡp2分别归属于锰过氧化物酶和通用过氧化物酶家族。RT-qPCR结果表明,两个FfCⅡp基因均在伸长期菌柄中高表达,且在快速伸长区段显著上调;损伤和氧化胁迫处理均能诱导FfCⅡp1和FfCⅡp2上调表达,FfCⅡp2的上调幅度明显高于FfCⅡp1。以上结果表明,金针菇两个CⅡp家族基因参与菌柄伸长与胁迫应答过程,且FfCⅡp2对损伤和氧化胁迫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 锰过氧化物酶 通用过氧化物酶 子实体发育 胁迫应答 表达分析
下载PDF
金针菇三个锌簇转录因子鉴定与表达分析
7
作者 黄千慧 魏仲阳 +3 位作者 刘泰娇 戴宇松 张维瑞 谢宝贵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共8页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3个锌簇转录因子的基本性质、锌簇域和分子进化进行分析,并利用荧光定量PCR研究其在菌丝、原基、菌柄和菌盖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Fvzcp1、Fvzcp2和Fvzcp3分布在不同染色体片段重叠...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3个锌簇转录因子的基本性质、锌簇域和分子进化进行分析,并利用荧光定量PCR研究其在菌丝、原基、菌柄和菌盖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Fvzcp1、Fvzcp2和Fvzcp3分布在不同染色体片段重叠群,分别含有9、14、10个外显子,编码序列(codingsequence,CDS)长度分别为2553、2634、1743bp,对应蛋白质FVZCP1、FVZCP2和FVZCP3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93763.19、98333.89、64251.26,理论等电点分别为7.10、6.54、6.64,均为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质,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FVZCP1、FVZCP2和FVZCP3均具有典型的锌簇域,且其锌簇域类型不同。就表达量而言,与菌丝相比,Fvzcp1在原基和菌盖中较高,Fvzcp2在原基和菌柄中较高,Fvzcp3仅在菌柄中较高;3个基因在菌柄伸长区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非伸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簇蛋白 锌指蛋白 半胱氨酸 C6型
下载PDF
一株野生金针菇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驯化栽培
8
作者 鲁欣欣 邹明 +3 位作者 靳荣线 马海涛 刘翼成 李峰 《食用菌》 CAS 2023年第3期6-9,共4页
采用形态学及ITS序列分析鉴定野外采集的一份野生大型真菌菌株,并研究分离纯化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出菇试验。结果表明:该野生菌株为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编号21JYF01),其菌丝培养基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出菇... 采用形态学及ITS序列分析鉴定野外采集的一份野生大型真菌菌株,并研究分离纯化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出菇试验。结果表明:该野生菌株为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编号21JYF01),其菌丝培养基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出菇试验时子实体丛生,呈淡黄色,农艺性状均较好,生物学效率为7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 ITS序列 生物学特性 驯化栽培
下载PDF
鸡腿菇对棉籽壳的降解与转化 被引量:20
9
作者 倪新江 梁丽琨 +2 位作者 由翠荣 冯志勇 潘迎捷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共4页
栽培在棉籽壳培养基中的鸡腿菇具有较强的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和较高的绝对生物学效率;木质纤维素是子实体生长阶段的主要碳源;CMC酶、FP酶和HC酶的活性变化与纤维素、半纤维素的降解速率正相关,漆酶的活性变化与木质素的降解速率正相关... 栽培在棉籽壳培养基中的鸡腿菇具有较强的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和较高的绝对生物学效率;木质纤维素是子实体生长阶段的主要碳源;CMC酶、FP酶和HC酶的活性变化与纤维素、半纤维素的降解速率正相关,漆酶的活性变化与木质素的降解速率正相关,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与木质素的降解速率没有相关性;淀粉酶在菌丝生长阶段活性较高,蛋白酶的活性高峰出现在子实体生长发育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腿菇 木质纤维素 降解 绝对生物学效率 胞外酶 棉籽壳 转化
下载PDF
金针菇营养保健功能及食品加工研究现状 被引量:29
10
作者 侯波 郑淑彦 +2 位作者 邰丽梅 桑兰 吴素蕊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2-126,共5页
对金针菇营养成分、活性成分及保健功能进行了总结,对金针菇食品加工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探讨了金针菇深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金针菇 营养成分 活性成分 保健功能 食品加工
下载PDF
北京地区8个白金针菇主栽菌株的鉴别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守现 刘宇 +3 位作者 耿小丽 余知和 魏民 孟莉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9-222,共4页
利用拮抗试验和RAPD方法对不同白色金针菇栽培菌株进行鉴别,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将8个菌株分为五类:金白1号、白15、147、玉山Fy 4个菌株各为一类,金针菇(合肥)、金针菇(分P)、金针菇(A2)、金针菇(天)属于第五类。因此认... 利用拮抗试验和RAPD方法对不同白色金针菇栽培菌株进行鉴别,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将8个菌株分为五类:金白1号、白15、147、玉山Fy 4个菌株各为一类,金针菇(合肥)、金针菇(分P)、金针菇(A2)、金针菇(天)属于第五类。因此认为在食用菌菌种的鉴别中,应用拮抗试验对供试菌株进行初步筛选是必要的,可以减少工作量和盲目性,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同时RAPD方法从分子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鉴别技术,进而通过系统的综合分析,为遗传学研究和育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 拮抗试验 RAPD 菌株鉴别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金针菇多糖-Fe(Ⅱ)螯合物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22
12
作者 马利华 秦卫东 +1 位作者 陈学红 易剑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02-207,共6页
确定金针菇多糖与Fe(Ⅱ)的螯合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以螯合度为指标,探讨螯合时间、金针菇多糖与Fe(Ⅱ)的质量比(mg/mg)、Fe(Ⅱ)的初始质量浓度(mg/mL)对金针菇多糖-Fe(Ⅱ)螯合物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螯合条件,并对金针菇螯合... 确定金针菇多糖与Fe(Ⅱ)的螯合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以螯合度为指标,探讨螯合时间、金针菇多糖与Fe(Ⅱ)的质量比(mg/mg)、Fe(Ⅱ)的初始质量浓度(mg/mL)对金针菇多糖-Fe(Ⅱ)螯合物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螯合条件,并对金针菇螯合前后的抗氧化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螯合时间6h、金针菇多糖与Fe(Ⅱ)的质量比3.54:1(mg/mg)、初始质量浓度为6mg/mL时螯合度为86.21%;各抗氧化性实验结果显示金针菇多糖螯合Fe(Ⅱ)后其抗氧化性能较螯合前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多糖 螯合 Fe(Ⅱ)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金针菇菌株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3
作者 宿红艳 王磊 +1 位作者 明永飞 刘林德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725-1728,共4页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对来源不同的6种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从2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8条可用引物,共获得136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条带111个(占总条带数的81.6%)。供试菌株间遗传相...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对来源不同的6种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从2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8条可用引物,共获得136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条带111个(占总条带数的81.6%)。供试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从0.5674(农大04-1和全禾04-1)至0.8947(太行05-1和河北03-1)不等。利用UPGMA软件据此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供试金针菇菌株分为3个组群。结果表明,ISSR分子标记可以有效地用于金针菇生产菌株快速准确鉴别,是金针菇指纹图谱分析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扩增多态性 分子鉴定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金针菇生长发育期间相关胞外酶的活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冯伟林 蔡为明 +4 位作者 金群力 范丽军 沈颖越 宋婷婷 田芳芳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0-433,共4页
以白色金针菇菌株为材料,研究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漆酶、酸性磷酸酶和中性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发育期间胞外酶活性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羧甲基纤维素酶菌丝营养生长阶段活性较低,现蕾... 以白色金针菇菌株为材料,研究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漆酶、酸性磷酸酶和中性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发育期间胞外酶活性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羧甲基纤维素酶菌丝营养生长阶段活性较低,现蕾后活性急剧增强,达到11.43 U;半纤维素酶高峰出现于采收期,达到8.13 U;漆酶在菌丝营养生长阶段活性较高,原基形成后迅速下降到0.15 U;中性蛋白酶菌丝营养生长阶段活性比较稳定,现蕾前相对较低,子实体生长阶段酶活性明显增强;酸性磷酸酶活性随着菌丝培养呈下降趋势,但生殖生长期迅速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 生长发育 胞外酶 培养料
下载PDF
杏鲍菇菌渣栽培姬松茸配方试验 被引量:14
15
作者 付志英 应正河 +3 位作者 张平 陈晓波 黄晓梅 赖腾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6-29,共4页
近年来,利用菌渣栽培不同食用菌的报道较多,而利用杏鲍菇菌渣栽培姬松茸的试验国内尚未见到详细报道。为了缓解杏鲍菇菌渣的激增,找出一条合理利用杏鲍菇废料的途径,试验利用不同的杏鲍菇菌渣含量,设置5种配方,进行堆制发酵,堆制后的培... 近年来,利用菌渣栽培不同食用菌的报道较多,而利用杏鲍菇菌渣栽培姬松茸的试验国内尚未见到详细报道。为了缓解杏鲍菇菌渣的激增,找出一条合理利用杏鲍菇废料的途径,试验利用不同的杏鲍菇菌渣含量,设置5种配方,进行堆制发酵,堆制后的培养料进行常压灭菌,栽培姬松茸,通过对发酵料的温度、菌丝生长势、染杂率、出菇周期、生物转化率、成本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栽培姬松茸的培养料中添加15%的杏鲍菇菌渣,即降低姬松茸栽培的成本以产生经济效益,又由于姬松茸采收潮数较多,分解培养基比较彻底,废料可直接还田以产生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 菌渣 姬松茸 配方
下载PDF
金针菇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研究开发进展 被引量:38
16
作者 何轩辉 廖森泰 刘吉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3期70-72,94,共4页
对金针菇的营养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护肝作用等生理活性进行了总结,对目前以金针菇为原料开发的产品进行了概述。探讨了目前金针菇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下一步如何开展金针菇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金针菇 营养成分 生理活性成分 药用功能 金针菇食品
下载PDF
金针菇不同部位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乐 王赵改 +3 位作者 李鹏 陈丽娟 王晓敏 李淑荣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9-112,124,共5页
以金针菇为研究对象,对其上部子实体和菌柄基部2个部位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金针菇下脚料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个部位的常规营养成分(蛋白质、总糖、灰分、纤维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且基部含有较... 以金针菇为研究对象,对其上部子实体和菌柄基部2个部位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金针菇下脚料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个部位的常规营养成分(蛋白质、总糖、灰分、纤维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且基部含有较高的总糖、灰分、纤维素,而脂肪含量低且无显著性差异。金针菇抗氧化成分Vc和多酚含量丰富,上部和基部的Vc含量分别达0.53mg/g、0.35 mg/g,多酚含量分别达7.38 mg/g、6.88 mg/g。金针菇上部和基部同时含有47种矿物质,且富含对人体有益的K、Na、Ca、Mg等常量元素以及Zn、Fe、Mn、Se等微量元素。其中,基部的K、Ca、Mg、Mn含量均比上部高。金针菇中氨基酸含量丰富且种类齐全,上部子实体和菌柄基部中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64.36 mg/g、125.92 mg/g,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占35.10%、32.87%。金针菇2个部位的主要营养成分种类相似,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富含多糖、矿物质和氨基酸,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较好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 营养成分 不同部位 分析
下载PDF
食用菌人工驯化新品种——露水鸡选育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谭伟 郑林用 +4 位作者 彭卫红 肖在勤 刘本洪 甘炳成 黄忠乾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24-27,共4页
通过人工驯化野生长根奥德蘑 (Oudemansiellaradicata (Relhan :Fr )Sing ) ,选育出新品种露水鸡。经 3年以上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露水鸡性状稳定 ,比对照增产 2 5 0 0 %~ 41 3 8% ,氨基酸总量较对照高出 5 14 % ,抗生产上常... 通过人工驯化野生长根奥德蘑 (Oudemansiellaradicata (Relhan :Fr )Sing ) ,选育出新品种露水鸡。经 3年以上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露水鸡性状稳定 ,比对照增产 2 5 0 0 %~ 41 3 8% ,氨基酸总量较对照高出 5 14 % ,抗生产上常见杂菌的能力强 ,商品性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人工驯化 选育 露水鸡Zong品种
下载PDF
金针菇液体培养生产多糖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8
19
作者 胡国元 李伟伟 +2 位作者 吴元欣 户业丽 周俊初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6-29,共4页
对不同菌株、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时间对金针菇菌丝体产量和金针菇多糖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金针菇胞外多糖进行了紫外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金针菇12号菌株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0~11 d时金针菇菌丝多糖含量和金针菇菌丝体产量最高,... 对不同菌株、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时间对金针菇菌丝体产量和金针菇多糖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金针菇胞外多糖进行了紫外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金针菇12号菌株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0~11 d时金针菇菌丝多糖含量和金针菇菌丝体产量最高,金针菇胞外多糖产量较高。紫外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分离的金针菇胞外多糖为一种含β型吡喃糖苷键的纯多糖。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对金针菇胞外多糖的主体结构影响不明显,均有相似的多糖特征峰和β型吡喃糖苷键吸收峰。但采用玉米、黄豆等配制的培养基更有利于工业化生产金针菇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 液体培养 多糖 菌丝体产量 培养基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松茸菌丝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海军 贾兴焕 +2 位作者 盛连喜 李维国 傅伟杰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5-89,共5页
根据松茸半人工栽培菌剂生产的需要,模拟自然生态状况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温度、葡萄糖、腐殖酸、吲哚乙酸及松叶浸提液对松茸菌丝生长速率及生长势的影响,初步确定了纯培养条件下松茸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
关键词 菌丝 生长量 生长速率 生长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