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65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东寨港集约化海鸭养殖对红树植物生长及底栖动物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华亮 冯尔辉 +4 位作者 李诗川 钟才荣 祝阁 王文卿 王瑁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4年第1期37-40,共4页
为探究红树林区集约化海鸭养殖对红树植物生长及底栖动物生存的影响,在海南东寨港集约化海鸭养殖区选取以海莲和角果木为优势种的两个调查区域,并分别对以海莲为优势种的海鸭养殖区内圈养地、圈养地外围、弃养2 a、弃养5 a和未圈养地的... 为探究红树林区集约化海鸭养殖对红树植物生长及底栖动物生存的影响,在海南东寨港集约化海鸭养殖区选取以海莲和角果木为优势种的两个调查区域,并分别对以海莲为优势种的海鸭养殖区内圈养地、圈养地外围、弃养2 a、弃养5 a和未圈养地的海莲幼苗存活率、呼吸根密度、成年植株生长状况和底栖动物以及以角果木为优势种的海鸭养殖区内离圈养地不同距离处角果木成年植株死亡率、幼苗存活率、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集约化海鸭养殖阻碍了红树植物幼苗和呼吸根的更新,严重干扰了红树植物的生存,圈养地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显著低于其他林地。海南东寨港集约化海鸭养殖对红树林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集约化海鸭养殖 底栖动物
下载PDF
浙江省丽水市亚热带森林景观格局对森林碳密度的影响
2
作者 王剑武 季碧勇 +1 位作者 王铮屹 朱程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0,共11页
【目的】定量分析浙江省丽水市亚热带森林景观格局对森林碳密度的影响,为开展森林经营、生态保护修复以提高亚热带森林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省级固定样地数据,使用生物量模型和含碳率测算样地的森林碳密度,再通过普通Krig... 【目的】定量分析浙江省丽水市亚热带森林景观格局对森林碳密度的影响,为开展森林经营、生态保护修复以提高亚热带森林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省级固定样地数据,使用生物量模型和含碳率测算样地的森林碳密度,再通过普通Kriging插值形成区域森林碳密度分布图,并分析森林碳密度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选取5项景观格局指标和3项自然因素,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探讨森林景观格局对森林碳密度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结果的空间非平稳性。【结果】2012—2019年,丽水市森林平均碳密度从23.19 t·hm^(−2)上升到31.96 t·hm^(−2),且空间分布呈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森林景观格局显著影响森林碳密度,并表现不同尺度效应,影响程度在空间上也存在差异。景观蔓延度和斑块密度对森林碳密度驱动力较大,而景观最大斑块指数的驱动力较小。【结论】森林景观格局对森林碳密度的影响表现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应地制宜制定森林经营管理政策,实施自然演替和人工干预相结合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格局 森林碳密度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影响因素 亚热带丘陵区 丽水市
下载PDF
郑州市野生鸟类资源研究
3
作者 刘冰许 赵洪涛 +8 位作者 赵文珍 翟运力 白小军 许智新 刘继华 计燕 刘振华 徐蕾 张婷凤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176-183,213,共9页
对2014—2019年河南省郑州市鸟类物种多样性、区系分布及生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共记录到鸟类16目52科304种,包括外来鸟类12目16科40种,其中山地鸟类最多,有197种,河道与水田相似性最大(0.71),共有鸟类78种。东洋界鸟类46种(15.13%),古... 对2014—2019年河南省郑州市鸟类物种多样性、区系分布及生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共记录到鸟类16目52科304种,包括外来鸟类12目16科40种,其中山地鸟类最多,有197种,河道与水田相似性最大(0.71),共有鸟类78种。东洋界鸟类46种(15.13%),古北界鸟类155种(50.99%),广布种103种(33.88%);留鸟90种(29.61%),夏候鸟59种(19.41%),冬候鸟71种(23.36%),旅鸟84种(27.63%);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7种,外来种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种47种,外来种7种,省级重点保护鸟类21种,CITES鸟类列入附录I的物种有7种,外来种8种,极危(CR)级别鸟类3种,濒危(EN)等级鸟类4种,易危(VU)等级鸟类8种,近危等级鸟类4种,中日协定保护鸟类147种,中澳协定保护鸟类40种。结果表明,郑州市鸟类整体表现南北混杂,显示出由古北界向东洋界过渡而以古北界成分占优势的特征。在生境分析中表现出除雀形目鸟类外,水鸟占比很大,在鸟类保护过程中应加大对水体资源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资源 物种多样性 居留型 区系成分 保护等级 郑州市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分异分析
4
作者 何如海 徐楚涵 +3 位作者 王成 石婉婉 叶梦雅 芮敏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年第4期96-103,共8页
用DPSIR模型选择指标,用TOPSIS法分析2009—2021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时空特征。发现:(1)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由2009年的0.2683提升到2021年的0.3354,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由较不安全级提升到临界级,驱动力、状态、压力、影响、响应... 用DPSIR模型选择指标,用TOPSIS法分析2009—2021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时空特征。发现:(1)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由2009年的0.2683提升到2021年的0.3354,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由较不安全级提升到临界级,驱动力、状态、压力、影响、响应子系统均处于好转趋势,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现向好发展趋势;(2)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2009—2013年逐步上升、2013—2015年趋于平稳、2015—2016年下降、2016—2021年逐年上升的态势;(3)与2009年相比,到2021年,研究区25个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总体上提高1级,空间分异层次特征显著,整体上呈现出从“山东4市>江苏7市>河南6市>安徽8市”的空间分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 DPSIR TOPSIS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沙拐枣叶功能性状对生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飞 陈文业 +3 位作者 郭树江 杨帆 王强强 杨自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7,共11页
【目的】揭示民勤地区沙拐枣叶功能性状在不同生境的变异规律,探明沙拐枣对干旱荒漠环境的适应策略。【方法】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为对象,采用样方法采集样株东西南北4个方向中部生长良好的叶片,用土钻... 【目的】揭示民勤地区沙拐枣叶功能性状在不同生境的变异规律,探明沙拐枣对干旱荒漠环境的适应策略。【方法】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为对象,采用样方法采集样株东西南北4个方向中部生长良好的叶片,用土钻采集植株根系附近深度为0—60 cm的土壤样本,比较分析丘间低地与流动沙丘2种生境下沙拐枣叶功能性状特征及相关性,揭示沙拐枣叶功能性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1)沙拐枣叶功能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2.39%~24.94%,比叶面积(SLA)变异系数最大(24.94%),稳定碳同位素(δ^(13)C)变异系数最小(2.39%);沙拐枣叶片的全碳(LCC)、全磷(LPC)含量在样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SLA、LPC在2种生境间存在显著差异。(2)在丘间低地与流动沙丘2种生境下沙拐枣叶片含水量(LWC)与干物质含量(LDMC)分别呈极显著、显著负相关关系,LWC是2种生境下沙拐枣叶功能性状中综合排名前3的共同指标因子。(3)全氮(STN)、pH值和土壤含水量(SMC)是影响民勤沙拐枣叶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土壤因子。【结论】沙拐枣通过改变叶片形态和调节营养物质含量,以及与土壤因子的相互作用,以更好适应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拐枣 叶功能性状 生境 土壤因子 民勤
下载PDF
生态旅游赋能矿山修复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尚晓丽 雷海倩 +3 位作者 肖芷竣 陈中琪 王艺琳 罗芬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0-188,共9页
【目的】发展生态旅游赋能以绿色矿山为代表的矿山土地综合修复利用受到广泛关注,研究生态旅游赋能矿山修复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与影响因素,为全国绿色矿山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AHP)从科研价值、历... 【目的】发展生态旅游赋能以绿色矿山为代表的矿山土地综合修复利用受到广泛关注,研究生态旅游赋能矿山修复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与影响因素,为全国绿色矿山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AHP)从科研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休闲游憩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矿区开发条件、城市开发环境6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矿山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为案例地,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湖南绿色矿山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湖南绿色矿山生态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结果】结果显示,湖南绿色矿山生态旅游开发评价指标综合评分最高为0.84,最低为0.38,开发评价指标综合评分差距较小。旅游资源丰富程度、生态环境质量、政策支持情况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基础设施、相关者的参与度和友善度、交通便利性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与湖南绿色矿山生态旅游开发存在正相关关系,风险安全状况对湖南绿色矿山生态旅游开发影响不显著。【结论】湖南省生态旅游赋能矿山修复开发潜力大,为此,应加强政府的宏观规划管理,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矿山生态旅游开发。加强科学技术与数字化水平,加大创新投入,充分利用矿山遗留资源和当地文化,在生态修复保护的基础上,提高矿山生态旅游价值,打造矿山生态旅游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矿山修复 适宜性评价 指标体系 影响因素 湖南
下载PDF
闽楠-木荷混交林空间结构及其养分利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铁华 李阳宁 +1 位作者 闫旭 张心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17,共10页
【目的】为探讨混交林中闽楠和木荷的种间关系,确定木荷能否作为闽楠的伴生树种营建健康高效的闽楠-木荷混交林。【方法】以金洞林场16年生的闽楠-木荷混交林以及闽楠纯林、木荷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闽楠-木荷混交林的根系分布特性... 【目的】为探讨混交林中闽楠和木荷的种间关系,确定木荷能否作为闽楠的伴生树种营建健康高效的闽楠-木荷混交林。【方法】以金洞林场16年生的闽楠-木荷混交林以及闽楠纯林、木荷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闽楠-木荷混交林的根系分布特性与林分空间结构特性来探讨闽楠-木荷混交林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种间关系;通过分析不同物候期下3种林分的闽楠与木荷叶片养分的动态规律来阐明闽楠与木荷之间的养分利用关系。【结果】1)在16年生闽楠-木荷混交林中,在闽楠周围1.5 m内闽楠和木荷的根系分布虽有部分重叠,但闽楠仍占据优势地位,闽楠和木荷在地下生长空间和养分吸收利用方面存在竞争但竞争不激烈;2)整体林分空间结构上,闽楠、木荷纯林略优于闽楠-木荷混交林,说明混交林的树种不同,树种之间的生长特性和生态特性不一样,林分的均一性会差一些,对其调整结构的难度要大于纯林。混交林中,木荷已对闽楠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3)闽楠-木荷混交林中,对养分吸收利用在物候期上部分不同步,存在相对有利的互补关系;从所有的物候期来看,闽楠叶片的N、P、K含量在大部分时期都高于木荷,表明闽楠-木荷混交更有利于闽楠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木荷对养分的需求更低;4)16年生混交林中闽楠、木荷的生长速度要优于相应的纯林,表明前期竞争促进了林分的生长。【结论】闽楠与木荷混交有利于闽楠获得更多的养分,适度竞争促进了林木的生长,木荷是闽楠较好的伴生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木荷混交林 根系 林分空间结构 养分含量 伴生树种
下载PDF
不同混交模式下幼龄桉树混交林的生长和水土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韦振道 周启华 +6 位作者 朱原立 朱慧 向旺 伍琪 任一平 李书玲 任世奇 《桉树科技》 2024年第1期27-33,共7页
设计尾巨桉×红椿和大花序桉×闽楠的垂直、水平、块状三种混交方式的试验林,以研究不同混交模式下桉树混交林的生长和水土流失规律。结果表明:1年生尾巨桉、红椿、大花序桉和闽楠分别在水平、块状、块状和水平混交模式下的树... 设计尾巨桉×红椿和大花序桉×闽楠的垂直、水平、块状三种混交方式的试验林,以研究不同混交模式下桉树混交林的生长和水土流失规律。结果表明:1年生尾巨桉、红椿、大花序桉和闽楠分别在水平、块状、块状和水平混交模式下的树高增长率最大,依次为1560.00%、863.33%、457.50%和6.67%,因此水平混交模式和块状混交模式的林分树高生长效果较好。在尾巨桉×红椿和大花序桉×闽楠两种林分中的月均地表径流以块状混交模式最少,分别是107.72 L和215.24 L,月均土壤流失以块状混交模式较少,分别是4.95 kg和7.25 kg,因此块状混交模式对水土保持的效果较优于垂直混交模式和水平混交模式。综合考虑,采用块状混交模式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混交林 混交模式 林分生长 水土流失
下载PDF
河岸缓冲带植被配置对径流水中磷的截留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黄赛凤 吴永波 茆安敏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1,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配置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截留效果的影响,为选择适宜太湖河岸缓冲带和有效治理富营养化提供参考。[方法]以7块大小为20 m×40 m的太湖人工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宽度(15、30、40 m)、不同植被类型(‘南林9... [目的]研究不同配置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截留效果的影响,为选择适宜太湖河岸缓冲带和有效治理富营养化提供参考。[方法]以7块大小为20 m×40 m的太湖人工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宽度(15、30、40 m)、不同植被类型(‘南林95’杨、中山杉林、‘南林95’杨-中山杉混交林)、不同林分密度(400、1000、1600株·hm^(−2))的河岸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的差异。[结果](1)冬季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的拦截效果明显优于春季缓冲带;缓冲带对径流水中可溶性磷的截留率显著高于总磷。(2)不同的河岸缓冲带对宽度的需求不同。对于中山杉林、混交林、400和1000株·hm^(−2)的杨树林而言,15 m宽的河岸缓冲带基本能满足截磷需求;1600株·hm^(−2)的杨树林需要40 m以上的河岸缓冲带宽度才能满足对磷的截留要求(3)对于中山杉林和杨树林缓冲带而言,林分密度为400株·hm^(−2)的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最好。(4)中山杉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的截留效果优于中山杉-杨树混交林和杨树林缓冲带,中山杉可作为太湖流域河岸缓冲带构建的首选植物。[结论]15 m宽400株·hm^(−2)的中山杉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的截留能达到最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缓冲带 宽度 林分密度 植被类型 截留率
下载PDF
生草对山核桃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10
作者 季琳琳 陈素传 +3 位作者 吴志辉 常君 韩文妍 张俊佩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49,共9页
山核桃林下设置3种人工生草(油菜、绵枣儿、野豌豆)及清耕(对照)4个处理,种植4年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不同处理微生物与环境因子关联性。结果表明:山核桃林下不同生草处理占优势地位的土壤... 山核桃林下设置3种人工生草(油菜、绵枣儿、野豌豆)及清耕(对照)4个处理,种植4年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不同处理微生物与环境因子关联性。结果表明:山核桃林下不同生草处理占优势地位的土壤细菌群落为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油菜处理上层(0~10 cm)土壤较下层(20~40 cm)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71.41%;各生草处理占优势地位的真菌群落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球囊菌门,上层(0~10 cm)土壤球囊菌门相对丰度较对照分别提高202.81%、193.90%、65.04%,各生草处理上层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均匀度较高且物种丰富,油菜处理上层土壤Chao1、Shannon、Ace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生草处理。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各处理间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树状聚类图显示,不同生草处理对土壤的细菌、真菌群落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基于门水平下土壤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可知,细菌群落结构与pH、全磷、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真菌群落结构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磷、有效磷、过氧化氢酶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不同生草处理对山核桃林地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选择适宜的生草种类可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均匀度及丰富度,其中油菜综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 林地 生草 群落结构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植物地下觅养性状对土壤富磷斑块塑性响应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朱丽琴 黄荣珍 +4 位作者 彭志远 邹显花 廖迎春 李静凯 陈光水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1-200,共10页
磷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养分元素之一,地下细根觅养塑性是植物提高土壤磷吸收的重要方式。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土壤养分具有异质性或斑块状分布特点,特别是相对固定的养分(如磷)。植物如何调整地下觅养性状对养分斑块的塑性响应尚不清楚,... 磷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养分元素之一,地下细根觅养塑性是植物提高土壤磷吸收的重要方式。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土壤养分具有异质性或斑块状分布特点,特别是相对固定的养分(如磷)。植物如何调整地下觅养性状对养分斑块的塑性响应尚不清楚,特定细根性状预测地下觅养性状塑性响应更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本研究总结植物地下觅养塑性的影响因素,阐述细根(形态、构型、增殖、化学、生理)和菌根真菌性状对富磷斑块的塑性响应,从真菌侵染方式、根系形态结构、养分获取策略等方面分析地下觅养性状及其塑性响应在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树种间的差异。基于地下觅养的碳成本假设,指出细根形态塑性和生理塑性在许多情况下是资源竞争的结果。真菌菌丝的增殖塑性更能提高植物养分获取效率,但当根系和菌根真菌均存在于养分斑块时,根系增殖比真菌反应更敏感。本研究还探讨细根性状对地下觅养塑性的预测,指出细根直径是地下觅养性状变化的重要预测指标。围绕当前植物地下觅养塑性研究存在的不足,从地下觅养塑性框架、地下觅养机制、细根性状对植物养分获取塑性的预测、细根觅养塑性与防御塑性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深入理解植物地下磷养分获取策略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觅养性状 富磷斑块 塑性响应 丛枝菌根 外生菌根
下载PDF
广东湛江桉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季节格局及其环境生物控制
12
作者 竹万宽 王志超 +1 位作者 杜阿朋 许宇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32,共15页
【目的】量化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和组分并揭示其受环境生物因子的调控作用,为提高人工林碳汇评估准确性及深入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环境生物因子对人工林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在雷州半岛北部,采用涡度相关法(EC)... 【目的】量化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和组分并揭示其受环境生物因子的调控作用,为提高人工林碳汇评估准确性及深入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环境生物因子对人工林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在雷州半岛北部,采用涡度相关法(EC)测定桉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并同步监测空气温度(Tair)、饱和水汽压差(VPD)、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土壤温度(Tsoil)、土壤湿度(SM)、降水量(Pre)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环境生物因子,分析碳水通量和组分的时间变化及其与环境生物因子的关系。【结果】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年均值为2907.87 g·m^(-2)a^(-1)、生态系统呼吸(RE)年均值为1509.77 g·m^(-2)a^(-1)、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年均值为-1398.83 g·m^(-2)a^(-1)、生态系统蒸散(ET)年均值为1069.25 mm,表现为碳汇。GPP、RE、NEE、ET昼夜变化呈非对称单峰趋势,峰值和日均值的绝对值均表现为雨季高于旱季。雨季的GPP、RE、ET累积值高于旱季,NEE累积值在旱季和雨季无明显差异。日间NEE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PPFD,当VPD≥15 hPa时NEE积累受到抑制,气温在中等水平(20℃air<27℃)时净碳吸收能力最强。夜间NEE变化主要受Tair影响,SM会影响NEE对Tair响应的敏感性。水分利用效率(WUE)在旱季(3.85 g·kg^(-1))高于雨季(2.61 g·kg^(-1)),年均值为3.22 g·kg^(-1),季节差异主要由ET主导,与Tair、VPD、PPFD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在旱季、雨季和全年均表现为碳汇,其碳汇状态和强度由GPP主导。NEE变化主要受PPFD调控,高VPD会抑制生态系统净碳吸收,中等水平温度时生态系统净碳吸收能力最强,SM会影响夜间NEE对Tair响应的敏感性。桉树人工林WUE旱季高于雨季,季节差异主要由ET主导,同时受到Tair、VPD、PPFD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协方差 碳水通量 环境生物因子 水分利用效率 桉树人工林
下载PDF
五大连池火山黑桦叶性状对生境因子的响应
13
作者 谢立红 黄庆阳 +3 位作者 曹宏杰 杨帆 王继丰 杨立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124,共13页
【目的】五大连池火山生境植物在土壤水分和营养物质等严重缺乏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进化适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存策略,研究单种植物叶性状对生境因子的响应,对深入了解火山生境植物生长限制因素及养分利用策略意义重大。【方法】以五... 【目的】五大连池火山生境植物在土壤水分和营养物质等严重缺乏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进化适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存策略,研究单种植物叶性状对生境因子的响应,对深入了解火山生境植物生长限制因素及养分利用策略意义重大。【方法】以五大连池6座火山黑桦为研究对象,测定7项叶性状和9项土壤指标,采用Pearson和冗余分析法分析黑桦叶性状特征及其与生境因子的关系。【结果】1)叶片磷含量(LPC)、叶片钾含量(LKC)、叶片碳磷含量比(LC/P)和叶片氮磷含量比(LN/P)这4种叶性状在6座火山间都有显著差异,老黑山的LPC显著偏高,LC/P和LN/P显著偏低,黑桦叶性状的变异系数除LKC外都小于30.00%。2)6座火山黑桦同时具有同速和异速这两种叶性状间的权衡关系,以幂函数异速生长规律为主;黑桦叶性状叶片面积(LA)、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叶片碳含量(LCC)、叶片氮含量(LNC)、LKC、LC/P、叶片碳氮含量比(LC/N)和LN/P在分化中起到主要作用。3)冬季降水(PCW)是影响叶性状气候条件的主导因子,对LA、LC/P、LN/P、LC/P和LCC都产生显著的正效应,对LC/N、LPC和LDMC都产生显著的负效应。铵态氮(A-N)、速效磷(A-P)和全钾含量(TKC)为影响叶性状土壤养分的主导因子,A-N对LCC、比叶面积(SLA)和LDMC产生显著的正效应,对LA产生显著的负效应;A-P对LDMC产生显著的负效应;TKC对LC/N和LDMC产生显著的正效应。【结论】6座火山黑桦叶性状受火山喷发的特殊性、坡向、气候条件和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叶性状间以同速和异速两种权衡关系来实现其对火山生境有限资源的最佳利用,黑桦生长过程中同化碳的营养利用效率较低,氮元素和速效磷对其生产力起限制性作用,钾元素对养分元素的保存能力等起到显著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大连池火山生境 黑桦 叶性状 生存策略
下载PDF
江苏宝华山宝华玉兰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分析
14
作者 李乃伟 吴宝成 +3 位作者 庄维兵 袁帅 王奇 王涛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05,共8页
为了揭示极危(CR)植物宝华玉兰〔Yulania zenii(W.C.Cheng)D.L.Fu〕野生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特征,对江苏省句容市宝华山宝华玉兰野生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并运用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生存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宝华玉兰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结... 为了揭示极危(CR)植物宝华玉兰〔Yulania zenii(W.C.Cheng)D.L.Fu〕野生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特征,对江苏省句容市宝华山宝华玉兰野生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并运用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生存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宝华玉兰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宝华山全境现存宝华玉兰野生开花植株115株,主要分布于宝华山北坡中部。宝华玉兰种群以中树和大树〔10 cm≤胸径(DBH)<25 cm〕为主,占比达66.1%,属于衰退型种群。从静态生命表看,宝华玉兰种群的生命期望随着径级的增加逐渐下降,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Ⅱ型。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宝华玉兰种群趋势具有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种群动态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宝华玉兰种群动态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极为缓慢。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采取人工播种、补植实生苗等方式加强对宝华玉兰种群的保护和管理,促进其种群的更新和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华玉兰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生存分析
下载PDF
香榧种实生长早期枝叶和种实矿质元素质量分数及积累量动态分析
15
作者 叶淑媛 曾燕如 +2 位作者 曹永庆 田苏奎 喻卫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7-1055,共9页
【目的】探究香榧Torreyagrandis‘Merrillii’种实早期生长阶段枝叶与种实矿质元素质量分数、积累量的关系,为科学施肥,提升香榧种仁品质及产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2+17)a香榧试验林(砧木为2年生,嫁接后生长了... 【目的】探究香榧Torreyagrandis‘Merrillii’种实早期生长阶段枝叶与种实矿质元素质量分数、积累量的关系,为科学施肥,提升香榧种仁品质及产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2+17)a香榧试验林(砧木为2年生,嫁接后生长了17 a),采集3月上旬至7月上旬当年生侧枝(含叶片)及2代种实,对枝叶、种实中氮、磷、钾、钙、镁、锌、锰、铜质量分数及积累量动态变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香榧种实早期生长阶段,种实横纵径、单果干鲜质量及含水率在4月上旬前无明显变化,4月中旬至6月中旬均增长迅速,之后趋于平稳。4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枝叶中氮、磷、钾的积累量下降,而种实中氮、磷积累量及钾质量分数持续上升,表明枝叶中的氮、磷、钾优先供应种实的生长,缓生期与花芽分化期种实对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小,速生期种实对氮、磷、钾需求增加,该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增强;在时间尺度上,钙在枝叶中逐渐吸收、积累,种实中钙质量分数及积累量则呈显著、极显著降低;速生期后,种实中的镁积累量增高,枝叶中镁积累量及质量分数均随着种实的膨大而下降;香榧种实早期生长阶段枝叶中锌、铜积累量呈下降趋势,种实对锌、铜、锰需求量较小。【结论】①速生期香榧种实的体积和含水率快速增加,进入充实期后趋于稳定。②元素质量分数、积累量与香榧种实生长期密切相关。为提高香榧种实品质,应在种实缓生期末期和速生期开始时施加氮、磷、钾肥,并配合施用适量锌、铜等微量元素肥料,在种实采收后施用镁肥。图5参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榧 枝叶及种实 矿质元素 积累量 动态变化
下载PDF
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戈壁棕熊及同域分布动物多样性和分布格局
16
作者 薛亚东 孙戈 +6 位作者 李佳 德力格尔其木格·达瓦苏仁 阿木古郎·洛布桑金巴 李广良 秦爱丽 金崑 肖文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5-104,共10页
[目的]调查蒙古国珍稀濒危动物戈壁棕熊及同域分布动物多样性和分布格局,为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戈壁棕熊的精准保护、同域分布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对2019年4月-2021年3月在大戈壁保护区A区戈壁棕熊补饲... [目的]调查蒙古国珍稀濒危动物戈壁棕熊及同域分布动物多样性和分布格局,为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戈壁棕熊的精准保护、同域分布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对2019年4月-2021年3月在大戈壁保护区A区戈壁棕熊补饲点、水源点和兽径/通道处布设的118台红外相机数据进行分析,编制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名录,采用分布强度指数和相对多度指数分析戈壁棕熊及其同域分布野生动物的分布强度和相对多度,比较主要兽类空间分布格局,探讨其分布特征与物种间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调查累计59271个红外相机工作日,鉴定出兽类6目13种、鸟类10目48种。兽类以荒漠生境典型物种为主,也包括干旱山地生境物种和部分古北界、全北界广布种;鸟类涵盖典型荒漠、半荒漠和干旱草原鸟种以及山地裸岩区典型鸟种和典型湿地鸟类。鸟类中19种为当地留鸟,占全部鸟种数的39.6%,其余29种为候鸟,仅在迁徙季短期停留于戈壁中的各绿洲。获得主要兽类独立照片23312张,蒙古野驴的独立照片数最多,其次为野骆驼、戈壁棕熊。戈壁棕熊的分布强度表现为从保护区东部到西部逐渐降低,大多数有蹄类动物分布强度呈从西部到东部减弱趋势;食肉动物中各物种在不同绿洲呈现不同分布强度。10种大中型兽类中,戈壁棕熊相对多度指数(20.61)最高;食草动物中,蒙古野驴相对多度指数(17.26)最高。[结论]大戈壁保护区主要兽类分布强度在不同绿洲间存在差异,可能与其生境选择偏好和捕食者/猎物的分布有关,也是荒漠生态系统动物群落竞争共存机制作用的体现。多数物种在不同生境类型间的相对多度指数存在差异,尤其是有蹄类物种,对水源表现出明显依赖性。建议围绕水源点开展持续监测,进一步摸清大戈壁保护区A区的物种多样性,掌握戈壁棕熊等珍稀濒危物种的分布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戈壁保护区A区 戈壁棕熊 物种多样性 红外相机 分布格局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森林碳储量、碳汇变化预估与潜力提升途径
17
作者 刘世荣 王晖 +2 位作者 李海奎 余振 栾军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7-172,共16页
增强森林固碳增汇功能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和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法和模型模拟,系统阐述中国森林碳储量和碳汇现状、动态变化与潜力提升途径。根据国家森林资源连... 增强森林固碳增汇功能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和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法和模型模拟,系统阐述中国森林碳储量和碳汇现状、动态变化与潜力提升途径。根据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测算的森林植被碳储量近5年平均年增长0.152 Pg(以C计),2000s—2010s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量约229.7 Tg·a^(-1)(以C计),其中森林植被(指乔木林)碳储量约增加150.6 Tg·a^(-1)(以C计),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汇量的65.6%。过去70年,中国森林已从碳源转变为逐渐增强的碳汇。在森林面积保持不变的情景下,相比2000s—2010s时段,2030年后现有乔木林的生物量碳汇将有所下降;如果森林面积未来持续增加,2030—2050年中国新增乔木林的碳汇量仍将呈增加趋势。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风险(极端干旱与热浪事件、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可能会削弱森林碳汇功能。为维持并提升森林碳储量和碳汇潜力,需要采取森林碳储与碳汇双增以及森林碳汇与木质林产品碳库协同提升的策略,从保碳、增碳、扩碳和碳资源化利用的汇转移4个途径对森林资源实施保护修复、精准绿化、科学经营与合理利用以及多时空尺度的优化布局,同时重视森林土壤碳库增汇的长期效应。在林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框架下,森林碳汇潜力提升未来研究重点是科学推进国土绿化适宜造林地和树种选择,森林经营增汇技术,森林碳储、碳汇协同提升与木质产品库的碳汇转移与存续的时空配置优化模式,森林土壤固碳增汇机制以及潜力研究,准确评估森林碳汇对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的贡献及其时间表和路线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碳储量 碳汇 森林面积 固碳潜力 碳增汇技术
下载PDF
关于“气候智慧林业”研究的思考
18
作者 朱教君 王高峰 +1 位作者 张怀清 高添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共7页
气候智慧林业于2020年之后兴起,是集智慧林业、气候林业和生态林业于一体的协同发展新组合。气候智慧林业是利用智能化和数字驱动的新一代信息与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改变传统的林业科学科研与管理范式,更好地理解森林生态系统与气候... 气候智慧林业于2020年之后兴起,是集智慧林业、气候林业和生态林业于一体的协同发展新组合。气候智慧林业是利用智能化和数字驱动的新一代信息与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改变传统的林业科学科研与管理范式,更好地理解森林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相互影响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高效、稳定、可持续目标,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传统林业和生态林业相似,气候智慧林业也需要强大的科学研究基础。气候智慧林业研究需要回答的核心科学问题是森林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相互影响的机制,其研究方向包括:1)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的监测、计量与核算,以及碳汇对减缓气候变化的时间效应;2)森林生态系统韧性(抵抗力、恢复力、适应力)的形成及其对气候变化和自然干扰的响应机制;3)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的形成、维持与提升机制,包括管理措施和木材生产利用对碳汇的影响、碳汇与其他功能之间的平衡;4)人工智能和多源遥感驱动的森林智能数据采集系统;5)基于信息化+AI和专家决策的气候智慧林业管理系统。加强上述研究,有利于增强森林生态系统韧性,以更好适应气候变化或减缓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提升森林缓解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增强森林的多种生态功能与林产品供给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智慧林业 气候变化 碳汇 人工智能 数字孪生 森林经营
下载PDF
黄腐酸钾对不同氯盐胁迫下桧柏生长的缓解效应
19
作者 房有鑫 曹帮华 +5 位作者 郭龙梅 毛培利 庞元湘 张金颢 王志恒 李鹏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08,共10页
【目的】探究高浓度氯盐胁迫下桧柏容器苗施加不同质量分数黄腐酸钾(FA-K)后的生长和生理特性,揭示FA-K缓解高浓度氯盐胁迫下桧柏的生理响应机制及差异性,为冬季北方高速公路中央分隔绿化带桧柏的管理维护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取2... 【目的】探究高浓度氯盐胁迫下桧柏容器苗施加不同质量分数黄腐酸钾(FA-K)后的生长和生理特性,揭示FA-K缓解高浓度氯盐胁迫下桧柏的生理响应机制及差异性,为冬季北方高速公路中央分隔绿化带桧柏的管理维护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取2年生桧柏容器苗开展盆栽试验,以正常生长为对照,设置0.7%NaCl和0.7%CaCl_(2)2种盐分,每种盐分设置0、0.05%、0.10%、0.30%和0.50%5种质量分数FA-K处理,测定各处理下桧柏苗生长指标(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生物量、根冠比)、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1)0.7%CaCl_(2)胁迫对桧柏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0.7%NaCl胁迫;0.7%CaCl_(2)胁迫下桧柏苗除可溶性糖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低于NaCl胁迫外,其他生理指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总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NaCl胁迫;2)2种盐胁迫下,施加FA-K均使桧柏苗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生物量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上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0.50%FA-K下2种盐胁迫的幼苗生长接近对照;3)相较0.7%NaCl胁迫,FA-K对0.7%CaCl_(2)胁迫表现出更好的缓解作用。【结论】高浓度氯盐胁迫显著抑制桧柏苗生长和存活,0.7%CaCl_(2)抑制作用比0.7%NaCl强;FA-K能够有效缓解NaCl和CaCl_(2)胁迫,0.50%FA-K缓解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桧柏 盐胁迫 黄腐酸钾 融雪剂 缓解作用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20
作者 胡尔查 王铮 +4 位作者 李梓豪 李卓凡 董大伟 宝虎 高润红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4-181,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探寻科学合理的沙地生态修复模式及近自然植被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毛乌素沙地4种典型人工林(Ⅰ:樟子松人工林;Ⅱ:杨树人工林;Ⅲ:沙柳人工林;Ⅳ:小叶锦鸡儿人工... [目的]研究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探寻科学合理的沙地生态修复模式及近自然植被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毛乌素沙地4种典型人工林(Ⅰ:樟子松人工林;Ⅱ:杨树人工林;Ⅲ:沙柳人工林;Ⅳ:小叶锦鸡儿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人工林林下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及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并进一步探讨二者间的关系。[结果]4种人工林林下草本植物种类由多到少依次为小叶锦鸡儿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杨树人工林>沙柳人工林,其中,菊科、禾本科、豆科植物种类较多,占总植物种类的65.39%。4种人工林林下草本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不同人工林表层土壤pH值、有机质、有效磷、水解性氮和颗粒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樟子松人工林土壤pH值显著低于其他3种人工林,乔木林土壤有机质、水解性氮含量高于灌木林,灌木林土壤有效磷含量比乔木林高,4种人工林土壤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差异。影响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土壤因子为有机质、有效磷、pH、水解性氮以及粒度成分。[结论]毛乌素沙地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具有差异,不同人工林对林下植物多样性无显著影响,有机质、有效磷、pH、水解性氮为影响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林下植被 植物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