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4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格局
1
作者 胡昌平 姜健发 +2 位作者 王有兵 李亚楠 王生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24-30,共7页
目的:了解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土地利用结构及特征,掌握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为保护区整合优化及后期管理提供指导。方法:以相关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GIS技术,对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景观格局及矛盾冲突进... 目的:了解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土地利用结构及特征,掌握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为保护区整合优化及后期管理提供指导。方法:以相关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GIS技术,对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景观格局及矛盾冲突进行分析。结果:苍山片区以林地和草地为主(面积占比96.43%),洱海片区以水体为主(面积占比98.02%);研究区域林地、水域和草地景观形状较为规整,景观破碎度较低,受人为干扰较少;保护区的景观多样性较丰富,但分布不均;保护区各类矛盾冲突图斑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4%,矛盾冲突地块主要分布于缓冲区和实验区,以耕地和集体人工商品林为主,采矿用地、城镇建成区和村庄对保护区的影响程度最大。结论:保护区土地结构较为合理,苍山片区管理上要以森林防火、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质遗迹保护为主;洱海片区要以湿地保护,特别是水体质量维护和提升,以及水生动植物保护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矛盾冲突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北京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思路、成效及反思
2
作者 冯达 邓武功 +1 位作者 康晓旭 李泽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23-27,共5页
2020年,全国开始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通过结合《北京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成果及其编制过程,梳理了北京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思路及其取得的成效,在总结经验、反思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推进整合优化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方案 北京 建议
下载PDF
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价——以翠坪山县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3
作者 汤明华 洪方 +1 位作者 郑静楠 陈可心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4年第3期57-60,共4页
通过调查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在翠坪山县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评价区域范围的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项目对保护区的景观、生物群落、物种、主要保护对象、生物安全、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和社会因素7个方面的影响程度,计算得出生物多样性影... 通过调查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在翠坪山县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评价区域范围的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项目对保护区的景观、生物群落、物种、主要保护对象、生物安全、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和社会因素7个方面的影响程度,计算得出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BI)为50.00,确定改造提升项目对翠坪山县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综合影响程度属于中低度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期降低建设项目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 生物多样性 影响指数 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MSPA和MCR模型的庐山市生态网络构建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华 郑育桃 +1 位作者 黄荷 陈飞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07,共10页
【目的】在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构建生态网络是连接破碎化斑块间的重要纽带,是保障物种迁徙交流的有效途径。【方法】以庐山市为研究对象,以GIS技术为核心,利用MSPA法对庐山市进行景观格局分析,再运用景观连通性评价法选取重要生... 【目的】在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构建生态网络是连接破碎化斑块间的重要纽带,是保障物种迁徙交流的有效途径。【方法】以庐山市为研究对象,以GIS技术为核心,利用MSPA法对庐山市进行景观格局分析,再运用景观连通性评价法选取重要生态源地;其次采用AHP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法建立阻力因子评价体系构建阻力面,再基于MCR模型完成庐山市生态网络的构建,运用重力模型选取重要潜在生态廊道,给出生态网络的优化对策,最后应用生态网络分析法,对出生态网络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1)庐山市10处重要生态源地的面积为37 946.52 hm^(2),庐山和鄱阳湖为两处大型生态源地;2)遴选出19条重要生态廊道长为297.05 km,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3)构成生态廊道的景观三要素分别为林地、水系和耕地,廊道宽度设置为300 m;4)构建形成“两区两带三轴”的生态安全格局。【结论】研究区内中心城区及中南部地区斑块分布零碎,景观连通性差,缺少生物栖息活动的绿色空间,应大力改善两地的生态环境,生态绿廊由两地内部向外部空间延伸构建,最终绿廊绿道交织成网覆盖全域,新增3个生态核心节点和9条重要生态廊道后的网络连接指数明显提高,表明构建的庐山市生态网络可行性较强。研究结果对于庐山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PA 生态网络 MCR模型 庐山市 重力模型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的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监测 被引量:1
5
作者 汤勇 底明晓 +4 位作者 周博 卢萍 彭勇 戴年华 翁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67-71,共5页
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进行监测,共布设红外相机18台,累计有效工作7058日,获得独立有效照片3706张,记录到兽类4目8科10种,鸟类4目6科11种。其中,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白... 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进行监测,共布设红外相机18台,累计有效工作7058日,获得独立有效照片3706张,记录到兽类4目8科10种,鸟类4目6科11种。其中,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猕猴(Macaca mulatta)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相对丰富度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小麂(Muntiacus reevesi,64.00)、白鹇(15.49)、猕猴(5.80)、野猪(Sus scrofa,4.89)、花面狸(Paguma larvata,2.48)、猪獾(Arctonyx collaris,1.75)是保护区6种常见种,其余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小于1.00。不同时段的相对丰富度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小麂日活动高峰出现在16:00-18:00和06:00-08:00两个时段,具有晨昏活动性;白鹇、猕猴、野猪具有相似的日活动节律,以昼间(06:00-18:00)活动为主。物种积累曲线显示,鸟类、鸟兽总物种数在达到最大相机数后仍有增加趋势,说明今后仍需增加红外相机布设数量开展监测。该调查结果为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鸟兽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并可为长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岭山自然保护区 鸟兽多样性 红外相机 相对丰富度指数
下载PDF
森林旅游地景观形象感知研究——以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伏学习 马识途 +3 位作者 李娟 聂蓓捷 和家欢 杨会娟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旅游网络照片是旅游者关于旅游地形象感知的视觉化表达,通过分析游客上传的网络景观照片可以了解游客对森林旅游地景观形象感知并对关键景观要素进行精准化管理与保护。本研究以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选取旅游网站的1656张景观照片作... 旅游网络照片是旅游者关于旅游地形象感知的视觉化表达,通过分析游客上传的网络景观照片可以了解游客对森林旅游地景观形象感知并对关键景观要素进行精准化管理与保护。本研究以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选取旅游网站的1656张景观照片作为研究对象,从认知和情感2个方面分析了塞罕坝旅游景观的形象感知。利用图像语义分割提取景观要素,对景观要素进行聚类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利用DeepSentiBank和HowNet情感词典进行情感研究,并选取景观格局指标阐述了不同照片产生情感偏差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天空是旅游者关注的首要景观要素,其次是云彩、道路、森林;感知到的旅游景观分为植物景观、天气天象景观、水域景观和地物景观4种类型;照片呈现的情感总体表现为正面和中性情感,其中植物景观正向情感比例最高,地物景观的负面情感比例最高;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景观形状指数(LSI)与情感值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最大斑块指数与情感值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感知 深度学习 景观照片 景观格局 塞罕坝
下载PDF
国家公园景观视觉美学质量对公众生理反应的影响
7
作者 王鹏 俞飞 +3 位作者 何友均 李乐 高志强 杨文娟 《自然保护地》 CSCD 2024年第1期13-24,共12页
【目的】评估景观视觉美学质量及其对公众的生理影响,为构建国家公园景观资源评价制度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采用美景度(Scenic beauty evaluation,SBE)、K−均值聚类、ArcGis空间分析与生理反应测定实验等技术方法,探讨钱江源国家公园... 【目的】评估景观视觉美学质量及其对公众的生理影响,为构建国家公园景观资源评价制度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采用美景度(Scenic beauty evaluation,SBE)、K−均值聚类、ArcGis空间分析与生理反应测定实验等技术方法,探讨钱江源国家公园景观视觉美学质量及其对公众生理反应的影响。【结果】①钱江源国家公园景观视觉美学质量处于中高水平,文化景观(SBE 76.33)>水域景观(SBE 76.15)>森林景观(SBE 74.57)>乡村景观(SBE 72.29);②钱江源国家公园视觉美学质量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空间格局特征,游憩展示区(SBE 76.84)>传统利用区(SBE 75.63)>生态保育区(SBE 74.57)>核心保护区(SBE 69.16);③景观视觉美学感知会使人出现皮肤电导水平下降、呼吸频率增加的生理反应变化。美学质量最高的文化景观,其呼吸频率变化值最大(0.907 resp);美学质量最低的乡村景观,其呼吸频率变化值最小(0.528 resp)。【结论】相比景观面积规模,景观元素的多样性以及元素间的视觉协调性更能影响景观美学质量评价,并促使公众皮肤电导率和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发生变化。建议从视觉感官与促进人体健康等角度,加强多功能景观管理,尤其是游憩林与康养林的精细化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景观资源评价 景观美学 美景度 生理反应
下载PDF
新林科背景下加强研究生课程美育的探索——以“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课程为例
8
作者 王忠君 张玉钧 石玲 《中国林业教育》 2024年第5期42-46,共5页
在推进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新林科建设成为我国林草行业高等教育转型的重要途径,旨在强化学生专业能力与审美素养的双重培养,以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林草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是提升研究生文化品位... 在推进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新林科建设成为我国林草行业高等教育转型的重要途径,旨在强化学生专业能力与审美素养的双重培养,以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林草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是提升研究生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课程为例,将美育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践各环节,提出多样化美育教学实践措施,致力于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能力、又拥有良好审美能力的优秀新林科人才。一是以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为主,培育研究生的审美感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二是精心设计美感体验活动,增强研究生对自然美的深入感悟;三是以沉浸式自然情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强化研究生对自然美的获得感;四是生动展示美丽中国建设的辉煌成就,增强研究生的荣誉感自豪感;五是广泛传播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强化研究生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六是探索自然资源的全面价值,培养研究生的理想人格;七是强化民族认同感教育,激发研究生的爱国情感。这一实践丰富了课程内容,提升了研究生的审美、创造美能力,实现了以美育人的教学目标,为新林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林科 研究生课程 美育 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
下载PDF
云南省近20年间地表覆盖变化及其对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影响研究
9
作者 吴亮 王瑛 +4 位作者 杨霞 董草 曾双贝 苏晓毅 庞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对GlobeLand30涉及云南省2000、2010、2020年共15个分幅图进行地表解译,利用点数测算法对各类地表覆盖测算面积,并对地表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对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年间云南省9种地表覆盖类型中耕地... 对GlobeLand30涉及云南省2000、2010、2020年共15个分幅图进行地表解译,利用点数测算法对各类地表覆盖测算面积,并对地表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对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年间云南省9种地表覆盖类型中耕地、林地、草地和灌木地呈“1增3减”、湿地和冰川永久积雪覆盖有所减少、水体先减后增、裸地先增后减、人造地表持续增加等变化特征。全省16个州(市)人造地表扩占耕地并非主导,多数州(市)的林、草、灌地表覆盖面积有所减少,人造地表扩占林草灌是首要矛盾。承载自然保护地的5种主要地表覆盖减少,提出监测地表覆盖变化以维护自然保护地的边界建设稳定性,以省级地表覆盖的视角研发省级荒野地图作为规划底数底图,识别最不被打扰的地理空间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覆盖 时空变化特征 自然保护地 云南省
下载PDF
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景观特征评估研究
10
作者 刘乐怡 张龙 宋钰红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18,共8页
为探索自然遗产地景观特征现状,厘清自然遗产地景观特征类型和影响因素,本研究以云南“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德钦县自然遗产地自然人文景观特征要素数据库,以景观特征评估(LCA)为主要方法媒介,对案例地进行地方尺度... 为探索自然遗产地景观特征现状,厘清自然遗产地景观特征类型和影响因素,本研究以云南“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德钦县自然遗产地自然人文景观特征要素数据库,以景观特征评估(LCA)为主要方法媒介,对案例地进行地方尺度和场地尺度两个维度的特征评估,结合聚类分析,形成德钦县“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的景观特征分类和描述。结果显示:地方尺度得出26个景观特征类型和102个景观特征单元;场地尺度分别为11种景观特征类型和23个景观特征单元。自然要素作为主要影响因素,主导了地方尺度的景观特征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特征 自然遗产地 三江并流 评估研究
下载PDF
南涧凤凰山州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研究
11
作者 崔茂欢 李亚楠 +1 位作者 杨勋 马俊华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4期51-57,共7页
采用样线与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南涧凤凰山州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有6个植被型、7个植被亚型、10个群系和18个群丛,植被类型多样。除尼泊尔桤木—紫茎泽兰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丰富度(S)最低外... 采用样线与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南涧凤凰山州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有6个植被型、7个植被亚型、10个群系和18个群丛,植被类型多样。除尼泊尔桤木—紫茎泽兰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丰富度(S)最低外,相同群落灌木层S值明显高于乔木层。Sorenson相似性分析结果,两个群落物种间相似性灌木层高于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指数(J)、Simpson指数(D)分析结果,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暖温性针叶林多样性较高,暖性落叶阔叶林多样性最低,同一群落灌木层D指数明显高于乔木林。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D、H、J指数与物种丰富度相关性不高;乔木层D指数与H指数、D指数与J指数表现为显著正相关;灌木层D指数与H指数、D指数与J指数、H指数与J指数表现为显著正相关。针对保护区植被类型、植物群落多样性等特征,提出加强对原生植被的保护、对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治理和开展生态修复等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多样性 植被类型 植被分布 南涧凤凰山州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干扰强度对大海陀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2
作者 张智婷 刘松涛 +6 位作者 唐宏亮 赵海超 刘晨 蒋鹏程 姚大军 毕君 张丽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88-93,110,共7页
在大海陀国家自然保护区选择重度干扰、轻度干扰和无干扰油松林,调查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分析人类干扰强度对油松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海陀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群落灌木16种,草本植物75种。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 在大海陀国家自然保护区选择重度干扰、轻度干扰和无干扰油松林,调查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分析人类干扰强度对油松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海陀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群落灌木16种,草本植物75种。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灌木层优势种由北京丁香演替为土庄绣线菊,草本层优势种由东亚唐松草向龙芽草演替,且优势种优势度降低,物种的均衡性增强。随着油松林群落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草本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呈上升趋势,重度干扰油松林群落中灌木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和无干扰群落存在显著差异,但物种丰富度无显著差异。重度干扰与无干扰相似度较低,共同物种较少,轻度干扰使油松林灌木物种数量和科数、草本物种数、属数增加。人类活动是林下植被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海陀自然保护区 干扰强度 油松林 灌木层 草本层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云南省自然保护地现状特征及其体系重构规划策略
13
作者 吴亮 王瑛 +4 位作者 董草 杨霞 马山俊 曾双贝 谭秀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100-105,112,共7页
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有序开展省域和全国2个层级的自然保护地归并整合及体系规划,以云南省域自然保护地数量、面积及空间分布特征为客观基础,提出体系规划策略“完备制度、科学规划”。对云南省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及16个州市... 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有序开展省域和全国2个层级的自然保护地归并整合及体系规划,以云南省域自然保护地数量、面积及空间分布特征为客观基础,提出体系规划策略“完备制度、科学规划”。对云南省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及16个州市自然保护地资源进行数量和空间分布的梳理、归纳分析,从现象到本质凝练特征,提出体系重构规划策略。结果发现:全省11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由7个主管部门管理,分布于全省16个州市约377处,面积约55277 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约14%。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数量、面积差异极大,以林业和住建行政主管部门为管理主体,分级和分级标准不确定。空间分布特征以“哀牢山—无量山”为界限,以西有创建国家公园等大型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以东则适合构建自然公园体系。一是以体系思维、系统完整性为重构逻辑。二是“哀牢山—无量山”以西的滇西、滇西南、滇西北是国家公园建设的关键区域。三是“哀牢山—无量山”以东的滇中、滇东、滇东南、滇东北等地则亟待完善自然公园体系。展望由地表覆盖类型、距道路遥远度、人口分布密度、距聚居点遥远度、生物物理自然度等维度识别云南省域最不被打扰的地理空间及客观存在的相对较荒的区域作为省域自然保护地扩容的备选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保护地体系规划 规划策略 云南省
下载PDF
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微型地衣多样性研究
14
作者 杜来提罕·托合荪 吐尔洪·努尔东 +1 位作者 热衣木·马木提 艾尼瓦尔·吐米尔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87-91,共5页
为进一步查明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微型地衣物种多样性,有效保护地衣资源提供依据,通过实地样地调查和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法,整理了分布在该保护区的微型地衣共计69种,隶属于10目17科40属,其中茶渍目、黄枝衣目和鸡皮衣目占优势,共... 为进一步查明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微型地衣物种多样性,有效保护地衣资源提供依据,通过实地样地调查和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法,整理了分布在该保护区的微型地衣共计69种,隶属于10目17科40属,其中茶渍目、黄枝衣目和鸡皮衣目占优势,共有10科23属39种,分别占该保护区微型地衣区系科、属和种总数的58.82%、57.50%和56.52%。优势科共有7个,优势科所含的属和种分别占该保护区微型地衣属和种总数的67.50%和68.12%。微型地衣区系地理成分被划分为9个地理成分和11个分布型。9个地理成分分别为世界广布成分、环北极成分、泛热带成分、温带成分、中亚成分、中亚—西亚成分、北欧—喜马拉雅—北美成分、东欧—北亚成分和中国特有成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微型地衣多样性不高,南坡的种类数量多于北坡。微型地衣的区系成分以温带成分为主,其次是中国特有成分和环北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地衣 物种多样性 区系地理成分 天山山脉
下载PDF
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浮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廖南燕 陈善栋 +3 位作者 李武峥 覃毅 唐业杰 蔡中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121-124,共4页
以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浮柿优势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成对相关函数g(r)和g_(12)(r)对种群不同发育时期的空间格局和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罗浮柿树种群在不同径级上的分布呈“单峰”型。幼树与中树在研究尺度内以聚集分布为... 以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浮柿优势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成对相关函数g(r)和g_(12)(r)对种群不同发育时期的空间格局和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罗浮柿树种群在不同径级上的分布呈“单峰”型。幼树与中树在研究尺度内以聚集分布为主,而幼苗和成树则显示随机分布的趋势。幼苗与幼树、中树、成树在一定小中尺度范围内呈正相关。幼树和中树在研究尺度主要以正向的促进关系为主,幼树、中树与成树则显示为不相关。罗浮柿种群内的更新苗木储备丰富,种群呈现稳定增长趋势。罗浮柿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随种群密度和树木大小的改变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浮柿种群 龄级 空间分布格局 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中小城市游憩型绿道综合使用评价
16
作者 陈蕾如 曹悦 许克福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123,共10页
基于民众直观使用感受的公共环境综合使用评价对于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强调提高公众参与度,为完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可参考意见。以马鞍山市雨山湖环湖绿道为研究对象,结合绿道生态植被资源调查结果,整合发展潜力方向... 基于民众直观使用感受的公共环境综合使用评价对于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强调提高公众参与度,为完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可参考意见。以马鞍山市雨山湖环湖绿道为研究对象,结合绿道生态植被资源调查结果,整合发展潜力方向,对中小城市游憩型绿道的使用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FCE),从生态评价、景观评价、使用评价和综合管理评价四个维度构建综合使用评价体系,对游憩型城市绿道的使用后感受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绿道内植物资源调查结果,植被种类总数共计94种,隶属于52科83属,使用频率较高的树种有木犀(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 H. Wendl.)、鸡爪槭(Acer palmatum Thunb.)、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等。植被资源丰富,乡土树种为主,外来观赏树种为辅,自然景观效果良好。(2)雨山湖环湖绿道使用后评价加权综合得分为3.8389,接近满意。生态功能综合得分(3.9656)最高,使用功能综合得分(3.7033)最低,绿道的生态效益较好。(3)指标层中,植被物种物种多样性综合评分(0.6760)最高,基础设施综合评分(0.0518)最低。绿道的自然资源保留程度完好,使用评价良好;基础设施完善是绿道建设工作中的短板,需尽快满足民众的使用需求。基于中小城市游憩型绿道综合使用评价研究结果,整合城市绿道现有的自然植被景观资源,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有助于提升城市游憩空间的实际使用效率,满足公众对生态型游憩空间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憩型城市绿道 群落质量 使用后评价(POE) 层次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林地水源污染修复及防治策略研究
17
作者 马力子 于海洋 田国行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46-50,203,共6页
林地水源污染关系到整个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为保护水源水质开展了水源污染修复及防治策略研究。以某自然保护区内的一处水源地为例,采集试验所需的原水,在选取试验试剂和设备的基础上,确定4项水质分析项目和对应的检测方法... 林地水源污染关系到整个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为保护水源水质开展了水源污染修复及防治策略研究。以某自然保护区内的一处水源地为例,采集试验所需的原水,在选取试验试剂和设备的基础上,确定4项水质分析项目和对应的检测方法。通过壳聚糖微球+活性渗滤反应墙、原位投菌技术来修复水源,通过人工湿地和人工增氧来实现污染防治。结果表明,修复策略实施后,各项水质指标表现越来越好,林地水源中浮游生物数量和叶绿素a含量逐渐上升,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和高锰酸盐指数逐渐下降,修复策略起到了应有的净化效果;防治策略实施后,前1~3 d内4项水质指标的表现仍在继续提升,之后出现小幅度下降并最终维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水平,说明防治策略基本维持住了修复策略的实施效果,起到了应有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林地水源污染 水质分析 污染修复 污染防治
下载PDF
吉林省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管理现状
18
作者 郞玉良 王辉 +1 位作者 张英楠 张金峰 《吉林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26-29,共4页
本文介绍了吉林省自然概况及自然保护地现状,梳理了自然保护地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吉林省 自然保护地 保护 管理 现状
下载PDF
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初探
19
作者 高卓 王东娜 +3 位作者 刘颖 郑军 郑爽 朴雪飞 《南方农机》 2024年第11期179-182,共4页
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在保障生物多样性、为水禽繁殖和迁徙停歇提供栖息地、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保护区设立时间较早以及早期的技术手段不完善等原因,目前仍存在边界范围划分不科学、空间分布重叠、主导功能模糊等... 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在保障生物多样性、为水禽繁殖和迁徙停歇提供栖息地、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保护区设立时间较早以及早期的技术手段不完善等原因,目前仍存在边界范围划分不科学、空间分布重叠、主导功能模糊等诸多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保护区的自然概况、保护价值及保护现状为基础,对保护区的整合优化规则、整合优化情况、功能分区调整情况等进行了分析,秉持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价值不下降、尽量避免社会矛盾的原则,对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进行整合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保护区进行整合优化,科学有效地解决了保护区边界不清、多头管理、权责不明、区域重叠设置等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及各种矛盾冲突,不仅推动了保护区健康永续发展,还具有丰富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建立布局合理、定位准确、保护严格、利用科学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新格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干湖自然保护区 整合优化 效益评价
下载PDF
治囊公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段野生动物监测分析
20
作者 许刚 李延涛 +6 位作者 李广涛 韩晓芳 曾晓明 王志明 李皑菁 葛丽燕 吴世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6期82-86,共5页
为了研究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在道路沿线的分布以及通道利用情况,选择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经杂多县至囊谦县公路(以下简称治囊公路)K93~K183及K298~K386穿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密集路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样线调查和红外相机... 为了研究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在道路沿线的分布以及通道利用情况,选择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经杂多县至囊谦县公路(以下简称治囊公路)K93~K183及K298~K386穿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密集路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样线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方法开展沿线野生动物的分布和桥梁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治囊公路沿线分布有兽类14种、鸟类24种,包括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4种,占比10.53%;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11种,占比28.95%;青海省重点保护动物3种,占比7.89%。14种兽类属于5种地理分布型;24种鸟类属于8种地理分布型。在样线调查中发现兽类6种、鸟类23种,分别占此次调查兽类、鸟类种数的42.86%、95.83%。根据红外相机监测结果可知,物种相对多度指数(RAI)排序为藏狐(6.32,占总RAI的31.85%)>岩羊(4.63,占比21.34%)>大鵟(1.81,占比9.12%)>白腰雪雀(1.26,占比6.35%)>红嘴山鸦(1.23,占比6.20%),其余物种RAI指数均在1以下,总和为4.59,占比23.14%。由此可见,治囊公路对周边野生动物的影响较小,公路沿线野生动物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相较于样线调查,红外相机监测对于兽类调查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囊公路 相对多度指数 红外相机监测 野生动物桥梁通道 三江源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