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35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不同林分油茶林病虫害种类调查及发生差异分析
1
作者 陈元生 于海萍 +2 位作者 罗致迪 张杨斌 钟晶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107,115,共9页
为弄清不同林分油茶林病虫害种类及发生危害程度的差异,对江西具有代表性的3种林分类型(人工油茶纯林、近野生老油茶林、油茶-茶间作林)油茶林进行其病虫害种类、发生危害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江西省危害人工油茶纯林的病害有15种、虫... 为弄清不同林分油茶林病虫害种类及发生危害程度的差异,对江西具有代表性的3种林分类型(人工油茶纯林、近野生老油茶林、油茶-茶间作林)油茶林进行其病虫害种类、发生危害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江西省危害人工油茶纯林的病害有15种、虫害有80种。油茶炭疽病、软腐病、藻斑病、煤污病、白星病和茶苞病6种为主要病害,占总病害数的40%;蛀干害虫9种(占11.25%),以油茶织蛾、茶梢蛾和蓝翅天牛为优势种;蛀果害虫1种,油茶象甲为害较重;食叶害虫40种(占50%),以肖叶甲科、卷蛾科和细蛾科害虫为优势类群;刺吸类害虫25种(占31.25%),以考氏白盾蚧、黑胶粉虱、矢尖蚧、碧蛾蜡蝉为优势种。与油茶纯林相比,近野生油茶林病虫害的发生表现出种类更少(73种,减少了22种)、发生程度更轻、优势病虫害不明显等特点;油茶-茶树间作林病虫害种类与人工纯林相当,但一些病害偏重发生如芽枯病,一些茶树叶部害虫茶小绿叶蝉、茶黄毒蛾、茶蚜、茶银尺蛾等转移至油茶上偏重发生。不同林分类型的油茶林,其病虫害种类及发生危害程度均存在明显差异,实践工作中,应依据不同林分油茶林优势病虫害发生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病虫害 种类调查 人工林 近野生林 林分 江西
下载PDF
海南地区油茶藻斑病田间发生规律调查分析
2
作者 赵志祥 严婉荣 +3 位作者 谭诗梦 王宝 李道敏 肖彤斌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7期61-65,共5页
近年,藻斑病在海南油茶树上普遍发生。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减少藻斑病对海南油茶产业造成的损失,采用野外定点调查法对不同气候、不同品种、不同生长环境和不同空间部位的油茶藻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海南,油茶藻... 近年,藻斑病在海南油茶树上普遍发生。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减少藻斑病对海南油茶产业造成的损失,采用野外定点调查法对不同气候、不同品种、不同生长环境和不同空间部位的油茶藻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海南,油茶藻斑病于3月开始发病,6月高温高湿季节进入第一次发病高峰,随后有所减缓,8—10月台风暴雨频繁,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所有品种均能感病,但以海油3号最易感病,其次为琼东8号和海大油茶2号,琼东9号发病率最低,年发病率一般不超过8.0%;不同种植环境下,发病率差异显著,胡椒套种发病最重,其次为平地种植,山坡向阳地种植发病最轻;同一植株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发病严重,且嫁接苗老叶比新叶严重。本研究探明了海南油茶藻斑病病原物类型及发病规律,为后续防治技术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藻斑病 发病率 发病规律 海南地区
下载PDF
广东西江流域橘园除草剂使用和残留情况的调查研究
3
作者 蒋惠 陈桢贤 +4 位作者 郭丽英 郭雁君 吉前华 杨凤梅 胡亚平 《广西植保》 2024年第2期10-15,共6页
调查了广东省西江流域柑橘产业带(下称产业带)33个橘园除草剂使用和残留情况。结果表明,产业带橘园年均除草次数为3.48次;除草方式以单用除草剂为主,占比达60.61%;人工机械割草使用率偏低,涉及机械以背负式割草机为主;75.76%的果园均使... 调查了广东省西江流域柑橘产业带(下称产业带)33个橘园除草剂使用和残留情况。结果表明,产业带橘园年均除草次数为3.48次;除草方式以单用除草剂为主,占比达60.61%;人工机械割草使用率偏低,涉及机械以背负式割草机为主;75.76%的果园均使用过除草剂,混合使用草铵膦和草甘膦的比例最高,达39.39%;30.30%的橘园土壤中检测出草甘膦残留,2个橘园地表径流水中检测出草铵膦残留。分析了橘园除草剂残留的潜在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除草剂 土壤残留 径流水
下载PDF
青海云杉一种重要害虫烟翅腮扁蜂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
4
作者 张鑫 刘超 +2 位作者 马嘉瑜 兰珍珍 王新谱 《农业科学研究》 2024年第1期56-60,73,共6页
为研究烟翅腮扁蜂(Cephalcia infumata)越冬幼虫在地下的空间分布,采用聚集度指标法、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法对烟翅腮扁蜂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分析。基于Iwao回归模型确定烟翅腮扁蜂越冬幼虫的理论数,通过序贯抽样技术得到不同... 为研究烟翅腮扁蜂(Cephalcia infumata)越冬幼虫在地下的空间分布,采用聚集度指标法、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法对烟翅腮扁蜂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分析。基于Iwao回归模型确定烟翅腮扁蜂越冬幼虫的理论数,通过序贯抽样技术得到不同允许误差(D=0.1、0.2、0.3)和经济阈值(m_0=3、5、10头/株)下的最大理论抽样数。结果表明,在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烟翅腮扁蜂1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壤中,在阳坡发生量大,呈聚集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种群聚集均数与种群平均密度呈线性关系,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增大而增强。基于I_(wao)回归模型,在t=1.96时,当m_0=3头/株,D=0.1、0.2、0.3时,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596、149、66株;当m_0=5头/株,D=0.1、0.2、0.3时,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477、119、53株;当m_0=10头/株,D=0.1、0.2、0.3时,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388、97、43株。烟翅腮扁蜂的种群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主要发生在林缘。基于序贯抽样确定的最大抽样数可用于指导烟翅腮扁蜂的监测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翅腮扁蜂 越冬幼虫 空间分布 抽样技术
下载PDF
中国林业入侵生物关键术语辨析及优先工作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徐钦望 任利利 骆有庆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0,共7页
林业入侵生物是影响森林健康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物因素,其入侵与管理过程包含大量专业术语,涉及多个学科。目前我国在该领域术语的使用中存在部分术语概念不明确、与国际术语不一致、术语系统不完善等问题,造成了术语的混用与误用... 林业入侵生物是影响森林健康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物因素,其入侵与管理过程包含大量专业术语,涉及多个学科。目前我国在该领域术语的使用中存在部分术语概念不明确、与国际术语不一致、术语系统不完善等问题,造成了术语的混用与误用,给实际工作与国际交流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国内外法律、标准与研究进展,结合中国林业入侵生物的发生与管理实情,对林业入侵生物防控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术语概念进行辨析,并引入生物入侵优先排序理论。基于关键术语与优先理论,探讨中国林业入侵生物需要优先开展的研究与管理工作,为完善中国林业入侵生物术语系统与管理体系提供参考,支撑相关研究、管理与法律制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 生物入侵 生物安全 林政管理 林业政策
下载PDF
中国主要油茶产区山茶炭疽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义勋 徐小文 +2 位作者 郑露 黄俊斌 谢先斌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212-217,共6页
以中国主要油茶产区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炭疽病优势种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的16个地理种群168个菌株为供试材料,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16个地理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比(PPB... 以中国主要油茶产区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炭疽病优势种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的16个地理种群168个菌株为供试材料,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16个地理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比(PPB)为98.9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28,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s)为0.43,遗传相似度(I)平均为0.834,遗传距离(D)平均为0.183,表明山茶炭疽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且异质性较强,种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无相关性。湖北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和广西5个省级种群总基因多样度(Ht)为0.274 8,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517 4,基因流(Nm)为0.466 4,表明山茶炭疽菌5个省级种群虽然被分化,但是不存在基因流动现象(N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 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ISSR 遗传多样性 种群遗传结构 油茶产区
下载PDF
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亚 周勤政 +2 位作者 王慧敏 王正 吕全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03,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对寄主的致病能力,探究其对落叶松的危害程度与潜在风险。[方法]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将从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及坑道中分离到的12种长喙壳真菌接种到长白落叶松上,60 d后观察和测量病斑大小... [目的]通过分析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对寄主的致病能力,探究其对落叶松的危害程度与潜在风险。[方法]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将从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及坑道中分离到的12种长喙壳真菌接种到长白落叶松上,60 d后观察和测量病斑大小。并对2种Endoconidiophora真菌(E.fujiensis和E.laricicola)诱导寄主抗性的能力进行测定。[结果]结果表明,5种长喙壳真菌E.laricicola、E.fujiensis、Ophiostoma hongxingense、O.peniculi和O.xinganense接种长白落叶松产生的病斑面积大于对照处理,其余7种Ophiostoma真菌产生的病斑面积与对照无显著差异。E.laricicola产生的平均病斑面积最大,为3.51 cm^(2),且诱导寄主萜类物质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现出对长白落叶松的较强致病力。而E.fujiensis产生的平均病斑面积为1.70 cm^(2),诱导寄主萜类物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表现出较弱致病力。[结论]E.laricicola对长白落叶松具有强致病性,E.fujiensis、O.hongxingense、O.peniculi和O.xinganense对长白落叶松具有弱致病性,而另外7种Ophiostoma真菌对落叶松无明显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小蠹 Endoconidiophora OPHIOSTOMA 单萜
下载PDF
湖南省松材线虫病防控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凯 曾志 +6 位作者 戴立霞 刘循 戴阳 曾崇华 王亚文 钟武洪 喻锦秀 《湖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05-111,共7页
松材线虫是极具危险性的外来入侵物种,是重大植物疫情来源之一,严重威胁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和经济发展。为适应新形势下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工作,开创防控工作新局面,笔者选取32个松材线虫病重型疫区、18个轻型疫区和9个预防区开展实地调... 松材线虫是极具危险性的外来入侵物种,是重大植物疫情来源之一,严重威胁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和经济发展。为适应新形势下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工作,开创防控工作新局面,笔者选取32个松材线虫病重型疫区、18个轻型疫区和9个预防区开展实地调查,广泛征求地方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乡镇林业站、林农和相关防控企业的意见建议,采取查看现场、走访询问、问卷调查、座谈研讨等多种方式,对当前防控现状、存在的问题开展深入调查,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我省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 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 防控 现状 对策
下载PDF
东北地区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概况及对策 被引量:1
9
作者 宋玉双 吴昊 +3 位作者 宋丽文 杜文胜 邹元平 董瀛谦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3,共15页
在对东北地区部分有害生物来源考证的基础上,筛选出56种外来入侵物种作为东北地区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种类,并对其入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产地以北美洲种类最多,入侵东北种类总体呈不断增加势头,入侵途径以无意引入为... 在对东北地区部分有害生物来源考证的基础上,筛选出56种外来入侵物种作为东北地区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种类,并对其入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产地以北美洲种类最多,入侵东北种类总体呈不断增加势头,入侵途径以无意引入为主,入侵地以辽宁省种类居多,入侵生境在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均有代表性种类。进一步筛选出18种外来入侵物种作为东北地区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种类,并对其重要性进行评述,根据每种在入侵过程的阶段性,分别提出防止入侵、阻止扩散和抑制危害的防控管理对策。针对完善入侵生物学理论提出3点建议,针对提升东北地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能力提出4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物种 东北地区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防控对策
下载PDF
笋用林3种竹笋夜蛾多重PCR鉴定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10
作者 耿显胜 赵誉霞 +3 位作者 贾小琦 彭嫔嫔 张威 舒金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6-93,共8页
【目的】建立鉴定竹笋夜蛾物种的多重PCR技术,用于浙江省笋用竹的3种竹笋夜蛾幼虫的物种鉴定。【方法】针对COI基因的变异区设计物种特异性多重PCR引物;优化影响多重PCR反应的参数,建立鉴定竹笋夜蛾的多重PCR技术;采用标准DNA模板评价多... 【目的】建立鉴定竹笋夜蛾物种的多重PCR技术,用于浙江省笋用竹的3种竹笋夜蛾幼虫的物种鉴定。【方法】针对COI基因的变异区设计物种特异性多重PCR引物;优化影响多重PCR反应的参数,建立鉴定竹笋夜蛾的多重PCR技术;采用标准DNA模板评价多重PCR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利用多重PCR技术对林间采集的竹笋夜蛾幼虫进行物种鉴定。【结果】针对3种竹笋夜蛾COI基因的变异区设计了3条物种特异性多重PCR引物,与通用引物LCO1490配合使用,扩增竹笋基夜蛾、竹笋禾夜蛾和笋秀夜蛾COI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290、390和590 bp。优化后的多重PCR鉴定技术的反应体系为:2×HotStart Taq PCR预混试剂10μL,10μmol·L^(-1)的引物LCO1490、JYE290、HYE390和QTYE590各0.5μL,DNA模板1μL,加ddH2O补足20μL。优化后的多重PCR鉴定技术的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59℃退火30 s,72℃延伸30 s;72℃下延伸10 min,循环数为35。多重PCR鉴定技术对笋秀夜蛾的最低检出限为0.01 ng·μL^(-1),对竹笋禾夜蛾和竹笋基夜蛾的最低检出限低于0.001 ng·μL^(-1)。林间样品鉴定结果表明,所有38份DNA都能扩增出明显的特异性条带,鉴定成功率100%;经测序验证,本研究的技术鉴定的物种与经COI基因序列鉴定的物种一致。【结论】研究建立了浙江省笋用竹的夜蛾的多重PCR鉴定技术,能够快速高效鉴定浙江省笋用林内竹笋夜蛾幼虫的物种,该技术具有鉴定周期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度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 夜蛾 引物 多重PCR DNA条形码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中国油茶毒蛾潜在分布区模拟预测
11
作者 杨柳 刘君昂 +3 位作者 周国英 何苑皞 段翔 周洁尘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105,共13页
【目的】油茶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木本油料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油茶毒蛾是油茶的主要病虫害之一,严重制约了油茶的产量和质量。本研究针对油茶毒蛾的潜在分布开展模拟预测,以期为油茶毒蛾的预警和具体防控行动提供科学依... 【目的】油茶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木本油料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油茶毒蛾是油茶的主要病虫害之一,严重制约了油茶的产量和质量。本研究针对油茶毒蛾的潜在分布开展模拟预测,以期为油茶毒蛾的预警和具体防控行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油茶毒蛾在中国的有效地理分布数据和生物气候数据,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软件,模拟预测油茶毒蛾在当前气候条件的潜在分布,以及SSP1-2.6、SSP2-4.5和SSP5-8.5 3种气候情景下2050年和2070年油茶毒蛾在中国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并分析了制约其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1)影响油茶毒蛾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最干月降水量、年降水量、最冷月最低温度和温度日较差月均值。当最干月降水量28~148 mm、年降水量1 290~2 080 mm、最冷月最低温度1.0~10.1℃、温度日较差月均值7.2~8.5℃时最适宜油茶毒蛾的生存。(2)当前气候条件下,油茶毒蛾总适生区面积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0.0%,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高度适生区面积为64.2×10^(4) km^(2),中度适生区面积为61.8×10^(4) km^(2),低度适生区面积为66.0×10^(4) km^(2)。(3)在未来两个时期和3种气候情景下,油茶毒蛾适生区面积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大,新增适生区面积在9.3×10^(4)~33.0×10^(4) km^(2)之间,地理分布中心迁移距离在24.4~125.1 km之间。气候变暖越明显,油茶毒蛾的潜在分布区面积增加越多,地理分布中心点的迁移距离越远。【结论】油茶毒蛾在中国的适生区范围较广,几乎囊括了中国南部所有的省份。在未来气候情景下,油茶毒蛾的适生区将向北、向西等高纬度的内陆地区扩张。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应提前制定预案和政策,加强对油茶毒蛾的观测和防控,减少其对油茶产业造成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油茶毒蛾 MaxEnt模型 环境因子 适生区
下载PDF
基于RPA等温扩增的松材线虫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建立
12
作者 张伟 车吉明 +3 位作者 理永霞 马健 李东振 张星耀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基因组分析和等温扩增技术,设计生产松材线虫野外快速检测技术产品并测试其效果。结果表明:比较分析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基因组发现松材线虫特异性基因Bx-gene12,以... 利用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基因组分析和等温扩增技术,设计生产松材线虫野外快速检测技术产品并测试其效果。结果表明:比较分析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基因组发现松材线虫特异性基因Bx-gene12,以此为基础设计特异性扩增引物和探针,对采集自不同地区的松材线虫、拟松材线虫和松树内其他线虫株系采用研磨颗粒以1500 r/min转速震荡5 min的破碎方法有效释放线虫DNA,40℃等温扩增15 min反应条件下可有效区分松材线虫和其他线虫,检测灵敏度达到100 fg或1条线虫;该快速检测方法在25 min内有效检测出染病黑松Pinus thunbergii和赤松Pinus densiflora松木内的松材线虫。利用RPA等温扩增技术实现25 min内对野外环境下松材线虫的快速检测,可为松材线虫病及时有效防控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快速检测 等温扩增 技术体系
下载PDF
长足大竹象信息素结合蛋白CbuqPBP2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验证
13
作者 杨桦 李祥乾 +2 位作者 王帆 方睿 杨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7,共11页
【目的】筛选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信息素结合蛋白CbuqPBP2的互作蛋白,为实现利用信息物质对长足大竹象种群持续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GST pull-down联合质谱技术,对长足大竹象信息素结合蛋白CbuqPBP2的互作蛋白进... 【目的】筛选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信息素结合蛋白CbuqPBP2的互作蛋白,为实现利用信息物质对长足大竹象种群持续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GST pull-down联合质谱技术,对长足大竹象信息素结合蛋白CbuqPBP2的互作蛋白进行筛选、鉴定和分析,并采用酵母双杂交试验验证了CbuqPBP2与信息素结合蛋白CbuqPBP1的特异性互作。【结果】GST pull-down共筛选出45个与长足大竹象信息素结合蛋白CbuqPBP2特异性结合的候选互作蛋白,包括CbuqPBP1、ND2、CYTB。这些互作蛋白主要参与细胞过程、定位、代谢过程、应激反应以及生物调控等多个生物学过程。使用酵母双杂交体系,构建了pGADT7-PBP1重组猎物质粒与pGBKT7-PBP2重组诱饵质粒,通过诱饵质粒毒性检测和自激活检测,表明重组诱饵质粒对Y2HGold酵母菌无毒性作用。共转化验证结果显示,诱饵质粒pGBKT7-PBP2共转化酵母菌株能够在TDO培养基上生长。【结论】CbuqPBP2和CbuqPBP1之间有相互作用,不同信息素结合蛋白间的互作对深入理解长足大竹象嗅觉感受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足大竹象 信息素结合蛋白 蛋白互作 酵母双杂交 GST pull-down
下载PDF
泡桐NLR基因家族分析及其对植原体的响应
14
作者 郎雅琴 翟晓巧 +1 位作者 曹喜兵 范国强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0,共14页
为研究PfNLR基因家族在白花泡桐抗丛枝病过程中的作用,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全面分析了白花泡桐NLR(PfNLR)家族成员的组成、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进化、结构、顺式作用元件和组织表达特异性,结合植原体侵染白花泡桐前后的miRNA和转录组... 为研究PfNLR基因家族在白花泡桐抗丛枝病过程中的作用,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全面分析了白花泡桐NLR(PfNLR)家族成员的组成、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进化、结构、顺式作用元件和组织表达特异性,结合植原体侵染白花泡桐前后的miRNA和转录组的表达量变化,筛选出与抗丛枝病相关的基因。结果表明:白花泡桐中的199个PfNLRs分属6个亚家族;91.9%的PfNLRs定位在白花泡桐18条染色体上,其中62.8%呈簇状分布,23个PfNLRs发生了10次染色体片段重复事件和1次染色体串联重复事件;PfNLR含激素类和胁迫类元件;miRNA和转录组的关联分析发现泡桐miRNA与PfNLR之间存在156对靶向关系;大多数PfNLRs在芽和根中表达;16个PfNLRs在白花泡桐感染植原体前后的表达水平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pf–miRNA482介导的PfNLR181在白花泡桐抗丛枝病中发挥作用,该结果可为解析白花泡桐NLR蛋白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泡桐 NLR家族 植原体 miRNA 转录组
下载PDF
2%甲维盐乳油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效测定
15
作者 徐勇 陈虹宇 +1 位作者 徐正梅 余仲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3,共8页
[目的]为测试2%甲维盐乳油(商品名:松高飞)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首先通过室内浸渍法比较了2%甲维盐乳油和2%甲维盐微乳剂(商品名:林源松韵)的杀线活性,然后在温室和林间通过树干注射测试了2%甲维盐乳油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目的]为测试2%甲维盐乳油(商品名:松高飞)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首先通过室内浸渍法比较了2%甲维盐乳油和2%甲维盐微乳剂(商品名:林源松韵)的杀线活性,然后在温室和林间通过树干注射测试了2%甲维盐乳油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最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时间、不同松树体内甲维盐的含量变化。[结果]室内浸渍法结果显示,2%甲维盐乳油具有更强的杀线活性,LC_(50)为41.808 mg·L^(-1),显著低于2%甲维盐微乳剂的75.959 mg·L^(-1)(p<0.05)。温室预防组结果显示,2%甲维盐乳油的预防效果显著,2 a后松树无死亡。温室治疗组结果显示,2%甲维盐乳油治疗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2 a后,接种线虫后7 d注药治疗组,松树无死亡;而30 d后注药治疗组,白皮松、无死亡,油松死亡率为20%,华山松死亡率为40%。林间的试验显示2%甲维盐乳油在两块林地的防治效果显著,其试验组马尾松林2 a累计死亡率分别为2%和5%,远低于对照组马尾松死亡率20%和25%。随着时间变化,不同松树体内甲维盐变化有所差异,华山松体内平均甲维盐含量最高(36.59 mg·kg^(-1)),油松最低(27.11 mg·kg^(-1))。注射后15 d内,所有松树体内甲维盐含量均上升;15 d后,华山松树干中部甲维盐含量逐渐升高,60 d的含量最高;而油松、白皮松树干内甲维盐含量逐渐降低并趋平。[结论]2%甲维盐乳油对松材线虫具有显著的杀线活性,温室和林间防治效果显著,在不同松树体内传输和存留效果良好,无明显药害,可以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甲维盐 杀线活性 防治效果 药物残留
下载PDF
松墨天牛监测及诱捕效果评价
16
作者 徐丽丽 孟子翔 +2 位作者 刘云鹏 解春霞 郑华英 《江苏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4,45,共5页
为更好地对松墨天牛进行监测和诱杀,研究使用标记重捕法进行松墨天牛监测并选取3种引诱剂在林间诱捕,结果表明:在羽化初期诱集到的雄虫数量高于雌虫;添加天牛信息素可以有效提高引诱剂的效果,引诱到的雌虫数量高于雄虫;试验地内标记回捕... 为更好地对松墨天牛进行监测和诱杀,研究使用标记重捕法进行松墨天牛监测并选取3种引诱剂在林间诱捕,结果表明:在羽化初期诱集到的雄虫数量高于雌虫;添加天牛信息素可以有效提高引诱剂的效果,引诱到的雌虫数量高于雄虫;试验地内标记回捕率11.56%,占总诱捕量的6.45%,估算试验地内松墨天牛的种群数量为9 330头,雌虫4 582头,雄虫4 748头;北京中捷四方引诱剂的诱集数量、诱集纯度、诱集时效在3种引诱剂中最优,但对羽化1—20 d天牛的诱集效果不如杭州费洛蒙。以松墨天牛监测为目标时可以使用北京中捷四方引诱剂,以松墨天牛诱杀为目标时建议使用杭州费洛蒙引诱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引诱效果评价 标记重捕法 松材线虫 种群数量
下载PDF
铃斑翅夜蛾蛹及成虫性别的快速鉴定
17
作者 李露 李素欣 +5 位作者 王冕之 孙学文 罗水晶 林发鑫 贾黎明 温俊宝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7-292,共6页
本文通过观察比较铃斑翅夜蛾Serrodes campana Guenée蛹及成虫雌雄个体之间外部形态差异,总结出其蛹及成虫个体雌雄鉴别特征与区分方法,结果表明:雌蛹腹部末端第8腹节有生殖孔和产卵孔连接形成的纵裂缝,形成“人”字形,裂缝两侧平... 本文通过观察比较铃斑翅夜蛾Serrodes campana Guenée蛹及成虫雌雄个体之间外部形态差异,总结出其蛹及成虫个体雌雄鉴别特征与区分方法,结果表明:雌蛹腹部末端第8腹节有生殖孔和产卵孔连接形成的纵裂缝,形成“人”字形,裂缝两侧平坦无突起;雄蛹第8腹节无裂缝,第9腹节靠近第10腹节中央有1纵裂缝,裂缝两侧各有1个半圆形瘤状突起。雌成虫前翅亚中褶内侧的黑斑外侧半圆形,前翅基线至外线间与前胸背板同色,腹部末端圆锥状;雄成虫前翅亚中褶内侧的黑斑外侧直线形,前翅基线至外线间浅黄色,颜色较前胸背板浅,腹部末端圆筒状。此方法简易有效,能极大提升野外区分蛹和成虫性别的效率,对研究其生殖生物学和后续提取性信息素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铃斑翅夜蛾 成虫 形态特征 性别鉴定
下载PDF
基于气象条件的上海悬铃木白粉病预报模型
18
作者 郑庆锋 史军 +3 位作者 涂广平 朱春刚 李军 徐卫忠 《上海农业学报》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白粉病是上海市悬铃木主要病害,气温和湿度是影响悬铃木白粉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文基于上海市区2014—2020年悬铃木白粉病病情指数及同期气象资料(气温、相对湿度等),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悬铃木白粉病病情指数与气象条件的关... 白粉病是上海市悬铃木主要病害,气温和湿度是影响悬铃木白粉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文基于上海市区2014—2020年悬铃木白粉病病情指数及同期气象资料(气温、相对湿度等),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悬铃木白粉病病情指数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建立气象预报模型,为防控悬铃木白粉病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悬铃木白粉病病情指数和6日滑动平均气温、最低相对湿度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和0.29(P<0.01);年内6日滑动平均气温首次≥19.2℃时,悬铃木白粉病开始发生;建立的悬铃木白粉病病情指数气象预报模型拟合效果为R2=0.96,RMSE=2.542,独立样本检验效果为R2=0.97,RMSE=1.661,模型效果较好,可用于白粉病气象预报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铃木 白粉病病情指数 气象条件 预报模型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林木腐烂病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19
作者 李全胜 曹姗姗 +1 位作者 孙伟 张志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期91-101,共11页
为全面系统了解林木腐烂病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检索Web of Science(WOS)核心集和中国知网(CNKI)1990—2022年收录的林木腐烂病相关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 5.8.R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国家、机构、作者共现、关键词聚类及突现等数据... 为全面系统了解林木腐烂病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检索Web of Science(WOS)核心集和中国知网(CNKI)1990—2022年收录的林木腐烂病相关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 5.8.R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国家、机构、作者共现、关键词聚类及突现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经筛选,共纳入WOS文献621篇、CNKI文献1886篇。国际上林木腐烂病研究热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国家以中、美为主,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国内机构和学者非常活跃,合作较多,国家之间合作不足。目前较活跃的高频关键词聚类为taxonomy(分类)、antifungal activity(抗真菌活性)、mycovirus(真菌病毒)和病虫害等。国际上林木腐烂病研究热点及趋势在维度上不断发展,聚焦bark(树皮)、purification(纯化)、lectin(凝集素)、diversity(多样性)等热点问题,国内研究集中于福美砷、木质部、树势、桥接等传统角度,并逐渐关注孢子角、发病规律、抑菌活性等主题的中国国情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腐烂病 CITESPACE 研究热点 研究综述
下载PDF
松材线虫入侵对湖北三峡地区马尾松林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
20
作者 宋学雨 简尊吉 +4 位作者 王少博 党英侨 魏可 王小艺 肖文发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0,共11页
[目的]为了探讨松材线虫入侵后松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的变化趋势。[方法]以湖北三峡地区松材线虫入侵不同年限(0 a(未入侵)、6 a、10 a和16 a)的马尾松林为对象,采用环刀法、烘干法与室内浸泡法对林分地表枯落物和土壤层水... [目的]为了探讨松材线虫入侵后松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的变化趋势。[方法]以湖北三峡地区松材线虫入侵不同年限(0 a(未入侵)、6 a、10 a和16 a)的马尾松林为对象,采用环刀法、烘干法与室内浸泡法对林分地表枯落物和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测定,并结合枯落物有效拦蓄量和土壤有效蓄水量定量比较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在松材线虫入侵不同年限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松材线虫入侵不同年限间马尾松林枯落物蓄积量、有效拦蓄量和最大持水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枯落物总厚度为3.47~5.34 cm,总蓄积量为6.11~9.62 t·hm^(−2),枯落物有效拦蓄量为9.71~14.77 t·hm^(−2)。(2)松材线虫入侵不同年限间马尾松林土壤含水量、土壤密度、非毛管孔隙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毛管持水量为333.42~378.33 t·hm^(−2),饱和蓄水量为386.27~461.20 t·hm^(−2),入侵6 a的马尾松林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有效蓄水量(62.08 t·hm^(−2)和50.08 t·hm^(−2))、10~20 cm土层土壤饱和蓄水量(386.27 t·hm^(−2))均最小。(3)综合林分枯落物和土壤层蓄水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入侵10 a(219.72 t·hm^(−2))>未入侵(191.85 t·hm^(−2))>入侵16 a(182.64 t·hm^(−2))>入侵6 a(121.86 t·hm^(−2)),入侵6 a林分综合蓄水量显著低于其他林分。[结论]湖北三峡地区马尾松林受松材线虫入侵的持续危害后,短期内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能力下降,随年限增加林分水源涵养能力逐渐恢复。因此,今后应加强松材线虫入侵的防控力度,以维持和尽快恢复三峡地区马尾松林水源涵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枯落物 土壤 水源涵养 马尾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