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4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叶色猴樟花青素含量与光合特性比较
1
作者 张楠 韩浩章 +3 位作者 张丽华 李素华 赵荣 王芳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1期64-69,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叶色猴樟花青素含量与光合特性差异,初步分析猴樟春季叶色形成的机理。方法:以3种不同叶色的猴樟种苗为材料,测定其功能叶片花青素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作用参数及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紫... 目的:比较不同叶色猴樟花青素含量与光合特性差异,初步分析猴樟春季叶色形成的机理。方法:以3种不同叶色的猴樟种苗为材料,测定其功能叶片花青素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作用参数及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紫叶猴樟和红叶猴樟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与绿叶猴樟无明显差异,花青素含量分别是绿叶猴樟的134.24倍和49.80倍;红叶猴樟和紫叶猴樟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高于绿叶猴樟,胞间CO_(2)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低于绿叶猴樟;红叶猴樟和紫叶猴樟的初始荧光(Fo)、暗适应下最大荧光(Fm)、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光适应下PSII的最大量子产额(Fo’/Fm’)均高于绿叶猴樟,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光适应下PSII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均低于绿叶猴樟,暗适应下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差异不显著;紫叶猴樟的CbDFR、CbANS和CbUFGT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绿叶猴樟,红叶猴樟的CbDFR、CbANS和CbUFGT基因表达量高于绿叶猴樟,其中仅有CbUFGT基因表达量差异显著。结论:花青素是猴樟叶片呈紫、红色的主要色素,花青素对猴樟叶片光合系统具有保护功能;CbDFR、CbANS和CbUFGT可能是猴樟叶片呈色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樟 花青素合成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下载PDF
不同品种和经营措施对泡桐生长量的影响
2
作者 庞宏东 李玲 +4 位作者 黄颖 王瑞文 张荣洋 朱波涛 《湖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为筛选出最适宜湖北低山丘陵区种植的泡桐品种及最佳经营措施,在湖北省京山市虎爪山林场采用三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品种、密度、造林模式及其互作效应对泡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品种对泡桐生长量影响最大,‘中桐1号’(C1)在所有... 为筛选出最适宜湖北低山丘陵区种植的泡桐品种及最佳经营措施,在湖北省京山市虎爪山林场采用三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品种、密度、造林模式及其互作效应对泡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品种对泡桐生长量影响最大,‘中桐1号’(C1)在所有品种中表现最为优良,其次为‘01-23’(C3)品种。(2)随着林龄的增加,不同造林密度和造林模式间泡桐生长量逐渐趋于一致,各生长指标无显著影响;在幼林期,不同造林密度、造林模式、品种及其互作效应对泡桐胸径、单株材积生长有显著影响,但随着林龄的增长,仅有造林密度和造林模式表现出较强的互作效应。因此,在湖北低山丘陵区可优先选择‘中桐1号’和‘01-23’号泡桐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品种 经营措施 湖北
下载PDF
缓释肥对檫木容器苗生长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3
作者 黄逢龙 刘泽茂 +3 位作者 许樊蓉 喻方圆 周日巍 雷海年 《南方林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7-20,53,共5页
为探究不同含氮量的缓释肥对檫木容器苗生长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以当年生檫木容器苗为研究对象,在生长期每隔60 d测定其苗高和地径,并于生长停止后,测定其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状况。结果显示:缓释肥... 为探究不同含氮量的缓释肥对檫木容器苗生长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以当年生檫木容器苗为研究对象,在生长期每隔60 d测定其苗高和地径,并于生长停止后,测定其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状况。结果显示:缓释肥处理的檫木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表明施用缓释肥对檫木容器苗的生长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每株施用0.1 g缓释肥处理的檫木容器苗的淀粉含量最高,为9.51 mg·g^(-1);而平均苗高(85.33 cm)、地径(8.74 mm)、地上生物量(10.61 g)和地下生物量(7.92 g)、可溶性糖含量(52.62 mg·g^(-1))等均略低于每株施用0.2 g缓释肥的处理。综合考虑生产成本等因素,建议生产上檫木容器育苗缓释肥施用量为每株0.1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檫木 缓释肥 容器苗 生长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下载PDF
樟树枝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室内筛选
4
作者 叶小真 张龙华 +4 位作者 陈红梅 林曦碧 李渊顺 杨晓文 陈全助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23-32,共10页
为了掌握樟树枝枯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筛选出林间防治有效的杀菌剂,于2020—2021年在福建农林大学森林保护研究所,以强致病力病原菌株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JY-6菌株为研究对象,进行病原生物学特性和杀菌药剂室内抑菌效... 为了掌握樟树枝枯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筛选出林间防治有效的杀菌剂,于2020—2021年在福建农林大学森林保护研究所,以强致病力病原菌株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JY-6菌株为研究对象,进行病原生物学特性和杀菌药剂室内抑菌效果测定。结果表明,JY-6菌株菌丝以PDA培养基(pH 5.0)、30℃全光照恒温培养生长最快,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硝酸铵;菌株分生孢子以PDA培养基(pH 6.0~7.0)、30℃恒温培养萌发率最高,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硝酸铵,萌发率的高低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水滴中培养6 h萌发率高达92.63%,但受光照条件的影响不显著;筛选出精甲·咯菌腈、多菌灵、吡醚·甲硫灵、氟硅唑和戊唑醇等室内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EC50、EC90分别介于0~0.1、0~5 mg·L^(-1)之间,尤以精甲·咯菌腈(EC50、EC90分别为0.008、0.058 mg·L^(-1))抑菌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樟树枝枯病的病害野外监测和防治筛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 枝枯病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
下载PDF
不同育苗方式对刺槐幼苗生长的影响
5
作者 朱磊 边翠芳 +1 位作者 王海晨 朱琳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1期54-56,共3页
为了解不同育苗方式对刺槐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泰安市徂徕山林场种植的刺槐幼苗为研究对象,分别用播种育苗、扦插育苗和容器育苗3种方式进行育苗,并分析不同育苗方式对刺槐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和生物量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扦插育苗方... 为了解不同育苗方式对刺槐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泰安市徂徕山林场种植的刺槐幼苗为研究对象,分别用播种育苗、扦插育苗和容器育苗3种方式进行育苗,并分析不同育苗方式对刺槐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和生物量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扦插育苗方式下,刺槐幼苗苗高和地径明显高于播种育苗和容器育苗(P<0.05),且播种育苗苗高和地径高于容器育苗(P<0.05);(2)扦插育苗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显著高于播种育苗和容器育苗,播种育苗其次,容器育苗最低(P<0.05);(3)扦插育苗茎叶生物量、根系生物量、总生物量和根冠比均高于播种育苗和容器育苗,播种育苗高于容器育苗(P<0.05)。扦插育苗方式下,刺槐幼苗生长状况较为理想,可促进刺槐幼苗生长,改善其根部发育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扦插育苗 根系发育 生物量
下载PDF
古槐迁地保护移植关键技术及复壮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何军 刘宝强 +5 位作者 聂亚芳 汤毅 程国兵 赵海明 李振星 高发明 《浙江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72-79,共8页
古树保护性移植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其移植技术含量高,操作难度大,各工作环节都要严格遵循正确的操作技术流程。总结了2022年12月中旬至2023年1月中旬对北京市东城区两株古槐Sophora japonica移植前的现场调研、人员和材料准备... 古树保护性移植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其移植技术含量高,操作难度大,各工作环节都要严格遵循正确的操作技术流程。总结了2022年12月中旬至2023年1月中旬对北京市东城区两株古槐Sophora japonica移植前的现场调研、人员和材料准备、树木雷达波探根、应力波枝干空洞检测、新型井字形工字钢托架吊运以及移植后复壮等关键技术要点,保证了古槐移植的成活及施工安全。结果表明,移植前的充分准备、先进诊断技术及可操作性强的施工工艺,是保证古槐移植成功的关键,为古树依法迁地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槐 迁地保护 移植 复壮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坡向刺槐林下植物种间关联及群落稳定性
7
作者 张犇 赵廷宁 +5 位作者 张海强 杨建英 贾亚倢 赵炯昌 胡亚伟 李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7,共9页
为了解人工林群落内物种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以晋西黄土区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戈登·摩尔稳定性等方法,对林下植物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进行分析。结... 为了解人工林群落内物种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以晋西黄土区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戈登·摩尔稳定性等方法,对林下植物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调查样地内共有植物30科56属62种。其中,灌木层植物10科18属19种,杠柳(Periploca sepium)为优势种;草本层植物22科38属43种,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为优势种。阳坡有14种灌木,阴坡有7种;阴坡有28种草本植物,阳坡有24种。(2)不同坡向刺槐人工林内植物种的关联性不同,阳坡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白首乌(Cynanchum bungei)的关联性极显著(P<0.01);半阳坡茜草(Rubia cordifolia)、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和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的关联性极显著(P<0.01);阴坡蛇莓(Duchesnea indic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关联性显著(P<0.05);半阴坡酸枣(Ziziphus jujuba)、卫矛(Euonymus alatus)、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和披针薹草(Carex lancifolia)的关联性极显著(P<0.01)。(3)阳坡和阴坡的林下植物群落整体稳定性强,半阳坡和半阴坡的林下灌木群落稳定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林 种间关联 群落稳定性 坡向 晋西黄土区
下载PDF
樟叶总木脂素提取工艺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8
作者 张岚雄 郑威 +4 位作者 陈源桉 沈婧 邹双全 伍建榕 倪林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8-147,共10页
为研究樟叶总木脂素的最佳回流提取工艺及抑菌活性,以樟叶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芝麻素和9-羟基芝麻素含量,通过单因素联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樟叶总木脂素回流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带毒平板法对总木脂素的抑菌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为研究樟叶总木脂素的最佳回流提取工艺及抑菌活性,以樟叶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芝麻素和9-羟基芝麻素含量,通过单因素联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樟叶总木脂素回流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带毒平板法对总木脂素的抑菌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回流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6℃、料液比1∶8.39(g·mL^(-1))、提取时间43 min、提取溶剂为无水乙醇,在此条件下木脂素提取率达0.3804%。各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表现为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抑菌活性试验表明,木脂素含量为2 mg·mL^(-1)时对链孢粘帚霉菌(Gliocladium catenulatum)、苹果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西瓜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f)和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的抑菌效果最佳,抑菌率均达到50%以上;有效中质量浓度(EC50)分别为1.238、1.280、1.486和0.419 mg·mL^(-1)。以上研究结果为樟叶开发利用及植物源农药研究及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脂素 响应面法 抑菌活性 毒力
下载PDF
基于Gash修正模型与神经网络优化模型的刺槐冠层截留模拟
9
作者 马军 韩磊 +3 位作者 周鹏 柳利利 王娜娜 马云蕾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8-196,共9页
[目的]对比分析Gash修正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在模拟和预测人工林冠层截留的适用性,揭示干旱区刺槐冠层截留及其响应过程,为深入了解森林生态水文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5—10月,以宁夏河东地区刺槐(Robinia pseudo... [目的]对比分析Gash修正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在模拟和预测人工林冠层截留的适用性,揭示干旱区刺槐冠层截留及其响应过程,为深入了解森林生态水文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5—10月,以宁夏河东地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定位观测了树干茎流和穿透雨并计算得到冠层截留,采用修正后的Gash模型与神经网络模型对刺槐林林冠截留量进行了模拟。[结果](1)研究区刺槐人工林的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林冠截留量分别为154.19,5.61,16.5 mm,产生穿透雨和树干茎流的阈值分别为1.37,2.17 mm。(2)Gash修正模型和优化后的神经网络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刺槐冠层截留量,Gash修正模型的绝对误差、均方误差、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0.20%,0.06%,0.24%,52.43%,模拟结果拟合精度达到83%;与Gash修正模型相比,采用麻雀搜索算法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算法模型(SSA-BP),均方误差降低了61.48%,平均绝对误差降低了40.39%,均方根误差降低了37.93%,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降低了50.52%,决定系数提高了1.2%。[结论]在林木冠层截留模拟研究方面,加入麻雀搜索算法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可以有效降低模拟误差,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截留 修正后Gash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 麻雀搜索算法 刺槐林
下载PDF
闽楠挥发性组分提取工艺优化及组学分析
10
作者 刘桐语 李荣生 +3 位作者 杨锦昌 袁在翔 余纽 吴伟煌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9-297,共9页
为优化闽楠挥发性组分水蒸气蒸馏工艺,并探究闽楠各部位挥发性组分差异。以广东省乐昌市闽楠试验林的叶片、枝条、树干及根系4个部位为试验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开展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考察离子溶液浓度、料液比及提取时间3个影响... 为优化闽楠挥发性组分水蒸气蒸馏工艺,并探究闽楠各部位挥发性组分差异。以广东省乐昌市闽楠试验林的叶片、枝条、树干及根系4个部位为试验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开展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考察离子溶液浓度、料液比及提取时间3个影响因素对挥发性组分产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各部位挥发性组分含量。结果表明:(1)叶片挥发性组分最优提取工艺为NaCl浓度45 g·L^(-1)、料液比1∶6、提取时间5 h,产率为0.056%;检测出110种挥发性组分,含量最高的5种组分为β-瑟林烯、β-桉叶醇、双环大根香叶烯、香橙烯、α-衣兰油烯。(2)枝条挥发性组分最优提取工艺为NaCl浓度45 g·L^(-1)、料液比1∶8、提取时间5 h,产率为0.083%;检测出80种挥发性组分,含量最高的5种组分为愈创醇、乙酸愈创木酯、茅苍术醇、γ-桉叶醇和δ-杜松烯。(3)树干挥发性组分最优提取工艺为NaCl浓度30 g·L^(-1)、料液比1∶8、提取时间5 h,产率为0.323%;检测出64种挥发性组分,含量最高的5种组分为茅苍术醇、γ-杜松烯、愈创醇、γ-桉叶醇和马鞭草烯酮。(4)根系挥发性组分最优提取工艺为NaCl浓度30 g·L^(-1)、料液比1∶9、提取时间5 h,产率为1.025%;检测出69种挥发性组分,含量最高的5种组分为茅苍术醇、γ-杜松烯、愈创醇、γ-桉叶醇和马鞭草烯酮。(5)闽楠各部位挥发性组分以萜类和醇类物质居多,占总含量80%以上,4个部位的共有成分仅15种,叶片与其他3个部位的成分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挥发性组分 提取工艺 水蒸气蒸馏法 正交试验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代谢组学
下载PDF
闽楠插条根原基发育机理
11
作者 龚娜 蔡琦 +3 位作者 熊远芳 万露露 陈世品 冯丽贞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88,共6页
扦插是闽楠无性繁育的主要技术手段,为探明原发条件下闽楠根原基发育的机理,采用未经植物激素处理的插条进行扦插。在闽楠插条根原基发育扦插起始期(T0期)、根原基初现期(T1期)和根原基分化期(T2期),以插条基部0.5~1.0 cm的茎段为样品... 扦插是闽楠无性繁育的主要技术手段,为探明原发条件下闽楠根原基发育的机理,采用未经植物激素处理的插条进行扦插。在闽楠插条根原基发育扦插起始期(T0期)、根原基初现期(T1期)和根原基分化期(T2期),以插条基部0.5~1.0 cm的茎段为样品进行切片观察,以插条顶芽、插条基部切口处2 cm范围内茎段的维管形成层以外的皮部为样品进行吲哚乙酸(IAA)含量测定及转录组测序,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基部皮为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闽楠插条根原基源于维管形成层向外形成的次生韧皮部的薄壁细胞。闽楠根原基在发育过程中皮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在T1、T2时期连续下降,IAA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表明IAA是根原基发育的重要内源信号;芽的IAA含量在T1期先下降,T2期再上升,可能是将芽的IAA运输到皮部。根据系统发育关系,将闽楠基因组的58个PbARF基因分为4个进化枝,分别是进化枝A、进化枝B、进化枝C、进化枝D。在闽楠插条根原基发育过程中PbARF2、PbARF6、PbARF23、PbARF33、PbARF40、PbARF58基因表达量逐渐升高,表明它们在根原基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且PbARF33、PbARF40基因表达量较高,是根原基发育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扦插 根原基 吲哚乙酸 ARF基因家族
下载PDF
氮沉降对闽楠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12
作者 郑立津 赖慧捷 +3 位作者 范辉华 林智榕 李成珺 刘爱琴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58,共7页
为了探讨不同氮沉降处理对闽楠生理生态过程的影响,揭示闽楠对不同形态氮沉降的形态和生理响应机制,选用闽楠幼苗为研究对象,选择氮源和氮浓度2个试验因素,氮源设硝态氮、铵态氮和混合氮3种形态,每种形态的氮素均设4个氮浓度水平[低氮沉... 为了探讨不同氮沉降处理对闽楠生理生态过程的影响,揭示闽楠对不同形态氮沉降的形态和生理响应机制,选用闽楠幼苗为研究对象,选择氮源和氮浓度2个试验因素,氮源设硝态氮、铵态氮和混合氮3种形态,每种形态的氮素均设4个氮浓度水平[低氮沉降(30 kg/hm^(2),LN)、中氮沉降(60 kg/hm^(2),MN)和高氮沉降(90 kg/hm^(2),HN)和无氮沉降对照(0 kg/hm^(2),CK)],开展不同形态氮沉降对闽楠幼苗生长和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形态氮沉降显著影响闽楠幼苗生长及其生理学过程。不同形态氮沉降能明显影响闽楠苗高和地径生长,引起闽楠幼苗各器官生物量积累的差异,改变闽楠幼苗叶片和根的形态。不同形态氮沉降对闽楠幼苗生理学过程有显著影响。随氮沉降浓度的增加,闽楠幼苗净光合速率、光系统的光化学反应降低。闽楠对不同形态氮沉降的适应性表现为铵态氮>混合氮>硝态氮,总体表现出“低促高抑”的趋势,即在低浓度范围内,能促进闽楠生长;超过一定阈值,闽楠幼苗净光合速率、光系统的光化学反应降低。说明闽楠在氮沉降条件下可通过生长和生理学过程的改变来适应氮沉降。研究结果可为制定闽楠人工林的经营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闽楠 幼苗 生理学特性 生长
下载PDF
根瘤菌Ⅲ型分泌系统的效应蛋白种类及功能
13
作者 毕宇 朱加楠 +3 位作者 甄涛 周舒扬 刘春燕 于德水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10期12-18,共7页
根瘤菌(Rhizobium sp.)是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可以与豆科植物建立共生关系形成根瘤。共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复杂的分子交换过程,而根瘤菌的Ⅲ型分泌系统在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结瘤和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了根瘤菌Ⅲ型分... 根瘤菌(Rhizobium sp.)是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可以与豆科植物建立共生关系形成根瘤。共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复杂的分子交换过程,而根瘤菌的Ⅲ型分泌系统在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结瘤和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了根瘤菌Ⅲ型分泌系统的组成及遗传特性与效应蛋白的合成路径、种类与功能及其在结瘤方面的影响等,为深入了解根瘤菌与寄主植物的结瘤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Ⅲ型分泌系统 效应蛋白
下载PDF
施钙对降香黄檀心材抽提物的影响
14
作者 容志华 王小芳 +2 位作者 刘衡 符韵林 韦鹏练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33-36,共4页
为探究施钙对降香黄檀心材抽提物的影响,为其人工林高效培育提供参考,以6年生降香黄檀为研究对象,采用注射CaCl_(2)溶液和填埋Ca(OH)_(2)固体2种不同施钙方式,分析不同钙施加量对心材抽提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CaCl_(2)溶液后,降香黄... 为探究施钙对降香黄檀心材抽提物的影响,为其人工林高效培育提供参考,以6年生降香黄檀为研究对象,采用注射CaCl_(2)溶液和填埋Ca(OH)_(2)固体2种不同施钙方式,分析不同钙施加量对心材抽提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CaCl_(2)溶液后,降香黄檀心材抽提率、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类化合物的含量具有明显提升,且随溶液浓度的提高,促心材抽提物效果变差;填埋Ca(OH)_(2)固体后,降香黄檀心材抽提率基本不变,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类化合物含量降低。注射CaCl_(2)溶液具有较好的促心材抽提物形成效果,以2%浓度为宜;填埋Ca(OH)_(2)固体未发现有促心材抽提物形成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香黄檀 心材形成
下载PDF
Effects of thinning on the understory light environment of different stands and the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and growth of the reforestation species Phoebe bournei 被引量:1
15
作者 Shicheng Su Nianqing Jin Xiaoli We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2-28,共17页
Light levels determine regeneration in stands and a key concern is how to regulate the light environment of different stand type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understory.In this study,we selected three stands typical in... Light levels determine regeneration in stands and a key concern is how to regulate the light environment of different stand type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understory.In this study,we selected three stands typical in south China(a Cryptomeria japonica plantation,a Quercus acutissima plantation,and a mixed stand of both)and three thinning intensities to determine the best understory light environ-ment for 3-year-old Phoebe bournei seedlings.The canopy structure,understory light environment,and photosynthe-sis and growth indicators were assessed following thin-ning.Thinning improved canopy structure and understory light availability of each stand;species composition was the reason for differences in the understory light environ-ment.Under the same thinning intensity,the mixed stand had the greatest light radiation and most balanced spectral composition.P.bournei photosynthesis and growth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ght environment;all three stands required heavy thinning to create an effective and sustained understory light environment.In a suitable understory light environment,the efficiency of light interception,absorption,and use by seedlings was enhanced,resulting in a higher carbon assimilation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 was stomatal conductance.As a shade-avoidance signal,red/far-red radia-tion is a critical factor driving changes in photosynthesis and growth of P.bournei seedlings,and a reduction increased light absorption and use capacity and height:diameter ratios.The growth advantage transformed from diameter to height,enabling seedlings to access more light.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regeneration of shade-tolerant species such as P.bournei could be enhanced if a targeted approach to thinning based on stand type was adop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NNING Understory light environment Phoebe bournei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Growth performance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环境与生理因子对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树干液流的影响
16
作者 王彪 陈立欣 +6 位作者 吴应明 胡旭 付照琦 高雅洁 葛艳灵 田沁瑞 林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7-140,共14页
【目的】探究干旱胁迫对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蒸腾耗水的影响,揭示干旱胁迫下环境和生理对刺槐蒸腾耗水的调控机制,为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经营和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降雨拦截试验(... 【目的】探究干旱胁迫对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蒸腾耗水的影响,揭示干旱胁迫下环境和生理对刺槐蒸腾耗水的调控机制,为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经营和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降雨拦截试验(整个生长季减雨50%),连续监测刺槐的树干液流变化,并同步监测环境因子和水分生理变化,分析环境和水分生理对树干液流的影响。【结果】(1)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了刺槐的液流速率(Js),干旱处理下平均Js(0.92 g/(cm^(2)·h))显著低于对照处理下的平均Js(1.87 g/(cm^(2)·h)),但其变化规律相似。(2)干旱处理影响了刺槐的枝、叶相对含水量,且随着干旱处理时间的延长,枝、叶相对含水量降低。不同处理条件下,刺槐枝、叶水势和水容均呈“V”字型变化,干旱处理下的枝、叶片水势(-1.22 MPa、-0.72 MPa)低于对照处理(-1.15 MPa、-0.60 MPa)。干旱处理下枝、叶水容降低,分别为0.52 g/(cm^(3)·MPa)和1.05×10^(-2)g/(cm^(2)·MPa)。(3)刺槐树干液流的变化受气象因子、土壤水分条件和水分生理因子的共同影响,不同处理条件下蒸散的主控因子均为太阳总辐射,干旱处理下枝、叶水容对刺槐树干液流速率的影响减弱,表明相较于干旱处理,对照条件下刺槐更依赖于组织水容储水来满足蒸腾耗水。【结论】研究揭示了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刺槐液流速率,但未改变其液流活动规律。刺槐人工林树干液流变化受多种因子的共同影响,主导因子依次为气象因子、土壤水分和水分生理因子。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干旱条件下人工林的蒸腾耗水过程的变化特征,对评估气候变化条件下黄土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水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液流 水分生理 干旱处理 结构方程模型 刺槐人工林
下载PDF
花楸属复叶组植物倍性水平及基因组大小变异
17
作者 祁奇 侯文祥 +2 位作者 邱靖 耿礼阳 陈昕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1-447,共7页
为探究花楸属复叶组(Sorbus sect.Sorbus)植物的倍性和基因组大小变异,以水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subsp.japonica ‘Nipponbare’)为内标植物,应用流式细胞术对植物体细胞所含的DN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9种植物的基因组大小为0... 为探究花楸属复叶组(Sorbus sect.Sorbus)植物的倍性和基因组大小变异,以水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subsp.japonica ‘Nipponbare’)为内标植物,应用流式细胞术对植物体细胞所含的DN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9种植物的基因组大小为0.648~0.803 pg,有二、三、四倍体3种倍性水平,其中二倍体植物有15种,2C值为1.335~1.607 pg;三倍体仅喜马拉雅花楸(S.himalaica)1种,2C值为2.137 pg;白毛花楸(S.albopilosa)、西康花楸(S.prattii)和假川滇花楸(S.pseudovilmorinii)为四倍体,2C值分别为2.594、2.891、2.751 pg。首次报道了16种花楸属植物的2C值,并报道了5种植物新的倍性水平,表明花楸属植物在种间及种内均存在倍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大小 倍性 流式细胞术 花楸属复叶组 蔷薇科
下载PDF
湖北省楠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18
作者 熊雪芬 周本庚 +1 位作者 毛春燕 胡蝶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2-672,共11页
【目的】楠属(Phoebe)各物种在形态学方面差异甚微,种间界限模糊,物种的识别鉴定较为困难,尤其在缺少花、果的时期。叶微形态特征对植物种间界定具有重要价值,但目前楠属植物叶显微特征的研究仍然较少。【方法】利用体视显微镜、光学显... 【目的】楠属(Phoebe)各物种在形态学方面差异甚微,种间界限模糊,物种的识别鉴定较为困难,尤其在缺少花、果的时期。叶微形态特征对植物种间界定具有重要价值,但目前楠属植物叶显微特征的研究仍然较少。【方法】利用体视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对湖北省楠属8种及1变种的叶形态和微形态进行观察,并测定分析各物种气孔、表皮毛的质量和数量性状,以期为楠属植物的识别和鉴定提供必要依据。【结果】楠属植物叶形态有大型叶、中型叶、小型叶和不规则叶4种类型;毛被类型有粗短柔毛、细短柔毛、长柔毛、混生短柔毛和长柔毛(脉上被长柔毛)4种。毛密度在湘楠(200根/mm^(2))与闽楠、浙江楠、紫楠(低于100根/mm^(2))之间差异显著。表皮细胞类型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为平直-弓形、浅波或波状。气孔除披针叶楠、闽楠、裂叶白楠为近圆形外,其余物种均为宽椭圆形。气孔密度以紫楠最高,山楠和湘楠最低。此外,气孔大小与气孔密度之间,毛长度与毛密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叶形态和微形态的特征组合可作为9种楠属植物鉴定和区分的必要依据,可为楠属植物识别和种间界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楠属植物 叶形态 微形态特征 数量性状 物种鉴定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模拟土壤侵蚀胁迫对灌木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
19
作者 郑欣如 张欣 +4 位作者 葛楠 陈曦 王博 刘瑞敏 王非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127,共12页
【目的】探究半干旱地区采煤活动造成的土壤侵蚀对北沙柳Salix cheilophila、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阐明植物在逆境胁迫下的适应性及生存策略。【方法】在野外原位试验条件下,对北沙柳、小叶锦鸡儿根部进... 【目的】探究半干旱地区采煤活动造成的土壤侵蚀对北沙柳Salix cheilophila、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阐明植物在逆境胁迫下的适应性及生存策略。【方法】在野外原位试验条件下,对北沙柳、小叶锦鸡儿根部进行原位根系断裂试验来模拟土壤侵蚀胁迫,设置对照组(CK)和轻度胁迫(S1)、中度胁迫(S2)和重度胁迫(S3)四种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测定了不同胁迫处理下两种灌木的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变化,并使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其抗逆性。【结果】土壤侵蚀胁迫显著抑制北沙柳和小叶锦鸡儿的株高、冠幅、枝条长度和枝条直径,且随着侵蚀胁迫程度增大,抑制程度越明显;北沙柳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着土壤侵蚀胁迫程度增大而降低,且随胁迫时间延长呈逐渐降低趋势,而小叶锦鸡儿的叶绿素含量在胁迫后期恢复至侵蚀胁迫前期;北沙柳的丙二醛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而小叶锦鸡儿的丙二醛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侵蚀胁迫后期北沙柳和小叶锦鸡儿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隶属函数分析显示,在土壤侵蚀环境中,小叶锦鸡儿抗逆性最强,北沙柳次之。【结论】小叶锦鸡儿对采煤沉陷区土壤侵蚀的破坏致损效应具有更好的抵抗力和恢复力,更适于干旱、半干旱矿区的生态修复与植被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沙柳 小叶锦鸡儿 采煤沉陷区 土壤侵蚀胁迫 生理生长特性
下载PDF
外源水杨酸对浙江楠幼苗抗寒生理的影响
20
作者 顾雯 高捍东 薛晓明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4,共6页
为探究低温条件下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对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幼苗抗寒生理的影响,以期为浙江楠的保护、引种、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设置5个SA浓度(0、0.1、0.5、1.0、2.0 mmol·L^(-1))对浙江楠1年生容... 为探究低温条件下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对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幼苗抗寒生理的影响,以期为浙江楠的保护、引种、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设置5个SA浓度(0、0.1、0.5、1.0、2.0 mmol·L^(-1))对浙江楠1年生容器苗进行连续3 d的叶面喷施处理,随后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0℃低温,再进行连续7 d的低温胁迫处理,以20℃常温为对照(CK),测定相对电导率(REC)、叶绿素(Chl)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SP)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脯氨酸(Pro)含量等生理指标,对浙江楠相关抗寒生理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外源SA可以有效缓解REC、MDA含量的上升及Chl含量的下降,促进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及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减轻低温造成的胁迫伤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外源SA预处理在0℃胁迫下能有效提高浙江楠幼苗的抗寒能力,其中1 mmol·L^(-1)的SA处理具有最大缓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楠 水杨酸 低温胁迫 生理特性 耐寒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