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坛紫菜耐高温品系选育及经济性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陈昌生 纪德华 +6 位作者 谢潮添 徐燕 梁艳 郑永健 史修周 王凤霞 赵玲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0-106,共7页
将人工杂交选育的坛紫菜新品系Z-26,Z-61,Z-81,Z-17的子3代(F3)与野生型对照组进行遗传性状的比较,旨在筛选耐高温品系。实验结果表明:(1)在高温29℃下培养40 d,人工选育的4个新品系丝状体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其中Z-26丝状体... 将人工杂交选育的坛紫菜新品系Z-26,Z-61,Z-81,Z-17的子3代(F3)与野生型对照组进行遗传性状的比较,旨在筛选耐高温品系。实验结果表明:(1)在高温29℃下培养40 d,人工选育的4个新品系丝状体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其中Z-26丝状体生长较快,Z-61在29℃下较易成熟,95%的营养藻丝发育成孢子囊枝,Z-17只有30%形成孢子囊枝;(2)Z-26和Z-61品系的叶状体在30℃下培养10 d,虽然藻体变白,但没有死亡,此时将其移至21℃下恢复培养3-4 d,藻体逐渐恢复为原有的色泽;(3)Z-81和Z-17的叶状体在29℃下培养7-10 d,虽然藻体发白但尚未死亡,移至21℃下培养基本可恢复正常,但在30℃下培养10 d,藻体腐烂不可恢复;(4)野生型对照组不耐高温,藻体在27℃下培养5 d就腐烂死亡,人工选育的4个品系耐受高温的幅度比野生型对照组高1-3℃;(5)4个品系叶状体在26-28℃温度下培养10 d后,其主要的藻胆蛋白和叶绿素a的含量与21℃培养下的含量差异不显著,说明短时间的高温培养并不影响其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品系 高温 生长发育
下载PDF
坛紫菜耐低盐品系的选育及经济性状的比较 被引量:9
2
作者 陈昌生 纪德华 +5 位作者 谢潮添 柳佩娟 徐燕 史修周 王凤霞 梁艳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1期1-7,共7页
对人工选育的褐绿色、翠绿色、红棕色坛紫菜F1、F2、F3代叶状体在低盐(盐度为15、10)培养条件下的生长和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种色泽坛紫菜在盐度为15、10的条件下培养20d,均无成熟、腐烂现象发生,藻体长度增长、鲜重增长和... 对人工选育的褐绿色、翠绿色、红棕色坛紫菜F1、F2、F3代叶状体在低盐(盐度为15、10)培养条件下的生长和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种色泽坛紫菜在盐度为15、10的条件下培养20d,均无成熟、腐烂现象发生,藻体长度增长、鲜重增长和总藻胆蛋白含量均高于野生型坛紫菜(对照组).红棕色F。代叶状体与褐绿色、翠绿色藻体及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耐低盐能力;通过体细胞克隆和单性生殖获得的红棕色F2、F3代叶状体,在盐度为15、10的条件下,长度增长和鲜重增长较F1代叶状体稳定;红棕色R代叶状体,在盐度为5的条件下培养20d,藻体色泽鲜艳,无成熟、腐烂现象发生,生长良好;3~4cm长的红棕色F1代叶状体,在盐度为5的低盐环境中培养20d后,平均长度为(46.66±8.68)cm,比对照组长11.89cm,总藻胆蛋白质量比(干品)达(76.52±3.80)mg·g^-1.由此可见,在盐度为10左右生长良好、性状稳定的耐低盐品系,可为坛紫菜向河口区或低盐水域扩大栽培提供有用的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低盐 品系 筛选 培育
下载PDF
白乌鳢染色体核型和DNA含量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李中 向科翰 +6 位作者 邹远超 岳兴建 王永明 覃川杰 谢碧文 王淯 齐泽民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4-108,共5页
通过向活体白乌鳢(Opniocepnalus argus)腹腔注射植物血凝素(PHA)和秋水仙素进行短期药物处理后,制备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以鸡血细胞DNA含量为标准(2.50 pg),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白乌鳢外周血细胞的DNA含量。结果表明:(1)白... 通过向活体白乌鳢(Opniocepnalus argus)腹腔注射植物血凝素(PHA)和秋水仙素进行短期药物处理后,制备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以鸡血细胞DNA含量为标准(2.50 pg),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白乌鳢外周血细胞的DNA含量。结果表明:(1)白乌鳢的染色体组为2 n=48,核型公式为4 m+22 st+22 t,总臂数NF=52,无性染色体。(2)白乌鳢的DNA含量为鸡血对照的0.59倍,其DNA含量为(1.48±0.04)pg/N。白乌鳢的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均显示其具有二倍体特征。依据实验结果推论白乌鳢为乌鳢的白化变异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乌鳢(Opniocepnalus argus) 染色体 核型 DNA含量
下载PDF
兰州鲇MyoD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俞兆曦 连总强 +5 位作者 吴旭东 杨忠礼 李力 张锋 肖伟 赛清云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5,共6页
为研究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生长性状相关基因,运用RT-PCR、TA克隆和核酸测序等技术对兰州鲇MyoD基因的CDS区及全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兰州鲇MyoD基因的完整CDS区序列810 bp(Gen Bank登录号:KT277551)及MyoD基因... 为研究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生长性状相关基因,运用RT-PCR、TA克隆和核酸测序等技术对兰州鲇MyoD基因的CDS区及全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兰州鲇MyoD基因的完整CDS区序列810 bp(Gen Bank登录号:KT277551)及MyoD基因全序列1 210 bp(Gen Bank登录号:KT339175),包括部分5'端63 bp和3'端58 bp;ORF区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外显子长度分别为510 bp、80 bp和220 bp,内含子长度分别为156 bp和123 bp,编码26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可溶酸性蛋白质;预测亚细胞定位MyoD主要分布于细胞核(56.5%),MyoD二聚体结构是一个螺旋-环-螺旋(b HLH)。基于12种鱼类MyoD基因CD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及编码区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MyoD基因编码区在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且兰州鲇MyoD与斑点叉尾、白鲶鱼、蓝鲶鱼之间存在较高的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 MYOD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