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34篇文章
< 1 2 1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珠江中下游鱼类多样性初步研究
1
作者 朱书礼 陈蔚涛 +4 位作者 武智 夏雨果 杨计平 李跃飞 李捷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通过环境DNA技术(Environmental DNA,eDNA)检测珠江中下游鱼类生物多样性,探索珠江中下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新途径。2023年2月在珠江中下游设置了桂平、藤县、封开、德庆、肇庆和九江共6个采样点,通过水样采集及过滤、eDNA提取、遗... 通过环境DNA技术(Environmental DNA,eDNA)检测珠江中下游鱼类生物多样性,探索珠江中下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新途径。2023年2月在珠江中下游设置了桂平、藤县、封开、德庆、肇庆和九江共6个采样点,通过水样采集及过滤、eDNA提取、遗传标记扩增及测序和数据库比对分析等流程检测鱼类多样性。结果表明,6个采样点共检测出30种鱼类,隶属于4目10科27属,其中土著鱼类26种,外来种4种。较已有传统调查数据新检出2种鱼类:美丽沙鳅(Botia pulchra)和齐氏罗非鱼(Oceochromis zillii)。鱼类优势种为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i)、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尼罗罗非鱼(O.nilotica)、齐氏罗非鱼、南方波鱼(Rasbora steineri)和鲤(Cyprinus carpio)。根据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示,eDNA检测九江和桂平站点的鱼类多样性最高,藤县的最低。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方法,eDNA技术可用于快速检测珠江中下游鱼类的多样性及分布,在实际应用中可将eDNA技术与传统的监测方法相结合,以提供更全面的鱼类生物多样性数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eDNA) 鱼类多样性 珠江中下游
下载PDF
浙江瑞安海域三疣梭子蟹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徐国强 徐开达 +1 位作者 王好学 周永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4,共9页
根据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4个航次渔业资源和环境数据调查资料,对瑞安海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时空分布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包括其海域优势度、群落结构组成、资源密度分布等,同时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 根据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4个航次渔业资源和环境数据调查资料,对瑞安海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时空分布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包括其海域优势度、群落结构组成、资源密度分布等,同时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资源密度与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瑞安海域中,三疣梭子蟹在春季和夏季为重要种(100≤IRI <1 000),在秋季和冬季为优势种(IRI≥1 000)。三疣梭子蟹平均甲长范围为33.9~60.4 mm,平均体重范围为22.9~126.1 g,甲长和体重均以夏季最高,秋季最低,不同季节间三疣梭子蟹甲长和体重呈现显著性差异。三疣梭子蟹在春季、夏季和冬季均呈现负异速增长(b <3),秋季呈现正异速增长(b> 3)。三疣梭子蟹平均资源密度范围为16.57~422.60 kg/km^(2),平均资源密度呈现以秋季最高,春季最低,秋季是春季的25.5倍。GAM分析表明,模型解释率为80.2%,季节、表层水温、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和表层叶绿素a浓度对三疣梭子蟹资源密度具有显著影响(p <0.05),其中季节影响最大。通过本研究,为掌握瑞安海域三疣梭子蟹资源动态变化规律提供了参考,进而为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安海域 三疣梭子蟹 资源密度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热带中西太平洋大眼金枪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3
作者 张健 刘文俊 +3 位作者 王佚兮 王啸 石建高 叶旭昌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3,共12页
利用漂流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3月对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WCPO,2°03′~11°17′S,163°14′~173°35′E)的大眼金枪鱼进行了取样,对其中886尾进行了繁殖生物学测定。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多元有... 利用漂流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3月对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WCPO,2°03′~11°17′S,163°14′~173°35′E)的大眼金枪鱼进行了取样,对其中886尾进行了繁殖生物学测定。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圆形统计方法,分析个体叉长等生物因素、渔获水深和月度等时空因素对繁殖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雄性和雌性平均叉长分别为(132.2±19.1)cm和(125.4±16.8)cm。取样群体中,雌雄比为0.54±0.74,且叉长与雌雄比具有负相关(r=−0.263,P=0.016),叉长大于140 cm后,雄性占主导。GLM模型结果显示,性腺指数(GSI)与叉长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方关系,即个体GSI随着叉长增加,当雄性和雌性叉长分别达到130~140 cm和140~150 cm后,GSI随叉长下降。基于圆形统计发现,月度对个体GSI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雄性GSI上半年较下半年高(正弦显著,P<0.001),而雌性GSI年末和年初高于年中(余弦显著,P=0.021)。有序多元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性腺成熟度随叉长显著增加(P<0.001),雄性性腺成熟度在5—7月较高(余弦显著,P=0.004)。此外,栖息水层对雄性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具有显著的影响(正相关,P<0.001)。雄性和雌性个体50%性成熟叉长分别为(96.13±1.24)cm和(104.93±2.60)cm。研究结果可为更好地了解热带WCPO大眼金枪鱼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科学养护热带WCPO大眼金枪鱼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繁殖生物学 圆形统计 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 热带中西太平洋
下载PDF
2017-2022年雅砻江甘孜以下干流及部分支流鱼类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
4
作者 熊美华 董微微 +6 位作者 刘小帅 朱滨 宋以兴 胡兴坤 曾昌 余丹 邵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235,I0017-I0024,共21页
基于2017-2022年在雅砻江甘孜以下干流及部分支流的鱼类监测数据,采用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该流域的鱼类群落结构。通过在雅砻江干流和6条支流21个采样点的监测及相关文献调研共获得鱼类98种,包括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鱼类和2... 基于2017-2022年在雅砻江甘孜以下干流及部分支流的鱼类监测数据,采用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该流域的鱼类群落结构。通过在雅砻江干流和6条支流21个采样点的监测及相关文献调研共获得鱼类98种,包括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鱼类和28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除干流下游Margalef丰富度指数外,其他区域多样性指数值相差不大;干流上、中、下游和6条支流间鱼类生物多样性不存在显著差异。Cluster分析和NMDS分析表明鱼类群落可以分成6组,ANOSIM检验表明6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6组在海拔和河流等级上存在极显著和显著性差异。分别计算6个聚类组的优势种和常见种,并从栖息类型、食性和产卵类型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组在栖息类型和产卵类型上差异显著。二滩库区和鳡鱼河静缓流河段优势种为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等,建议加强对下游流域外来物种的监测,避免发生大规模生物入侵现象。自1980s以来,雅砻江下游流域鱼类种类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推测与梯级电站修建运行等造成生境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结构 多元统计分析 优势种 生物入侵 雅砻江流域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池塘中浮游动植物功能群特征及水质评价
5
作者 向劲 吴启藩 +5 位作者 宋锐 彭治桃 李金龙 高峰 谢敏 程小飞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1-89,共9页
为研究循环水养殖模式对水生态环境的中长期影响和浮游动、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相互作用,2018和2019年3月下旬,在湖南长沙新建的12.7 hm^(2)池塘中修建24条长22 m、宽5 m、深2.7 m的两端有推水、底部有集污设施的养殖水槽中,放养2、3... 为研究循环水养殖模式对水生态环境的中长期影响和浮游动、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相互作用,2018和2019年3月下旬,在湖南长沙新建的12.7 hm^(2)池塘中修建24条长22 m、宽5 m、深2.7 m的两端有推水、底部有集污设施的养殖水槽中,放养2、3龄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鲤(Cyprinus carpio),密度分别为1 200 kg·hm^(-2)、600 kg·hm^(-2)、120 kg·hm^(-2)和480 kg·hm^(-2)。在水槽中设9个采样点:推水设施区、养殖水槽中和水槽下游区各3个,调查分析循环水养殖模式刚投入使用和养殖一年后水质理化因子变动规律及浮游动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浮游动植物种类与功能群数量变化较小,各功能群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变化剧烈;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由功能群E(锥囊藻)、D(针杆藻)变化为功能群TD(丝状绿藻)、J(盘星藻、栅藻),演替原因为水流频繁紊动引起水层混合的空间差异;浮游动物优势功能群由功能群PSF(浮游小型滤食者)、PMF(浮游微型滤食者)变化为功能群PMF、PLF(浮游大型滤食者)及PSP(浮游小型捕食者),表现出更具生态稳定性的浮游动物大型化趋势,滤食性鱼类放养密度低是其重要原因;小体型滤食类浮游动物主要受耐富营养、带鞭毛、较小体型浮游植物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大体型滤食类浮游动物还受到附着绿藻及适应中营养生境的硅藻等促进作用;浮游植物功能群G(空球藻)、W_(1)(尖尾、梭形裸藻)和X(球粒藻、衣藻、小球藻)对捕食类浮游动物的促进作用既包括上行效应直接传导,也包括以小型滤食类浮游动物为食物链环节的间接传导;循环水养殖一年后,各点位水质的空间差异进一步加大,但该池塘仍处于轻-中污染状态,符合养殖水质标准且整体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功能群 水质评价
下载PDF
气候变化事件对头足类繁殖、年龄生长与早期生活史影响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陆化杰 陈子越 陈新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9,共14页
头足类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其渔业生物学特性极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气候系统中的能量主要储存载体是海洋。近年来频发的气候变化事件引发海洋环境因子变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头足类的渔业生物学特性,对头足类的渔业生产造成... 头足类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其渔业生物学特性极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气候系统中的能量主要储存载体是海洋。近年来频发的气候变化事件引发海洋环境因子变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头足类的渔业生物学特性,对头足类的渔业生产造成影响。为此,本文归纳和总结了气候变化对头足类繁殖、年龄生长与早期生活史等3个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展望。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事件的发生极易影响头足类动物的渔业生物学特性,海洋环境因子中的温度和初级生产力变动为主要影响因素。目前,相关研究对象多为柔鱼科和枪乌贼科等经济种类,选用的海洋环境因子也多为海洋环境温度,今后应结合其他海洋环境数据研究气候变化事件对其他种类的影响。本文旨为研究气候变化事件对头足类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为近年来气候变化事件频发下头足类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足类 气候变化事件 渔业生物学 繁殖 年龄生长 早期生活史 影响
下载PDF
基于主动识别声呐的养殖塘南美白对虾探测与初步分析
7
作者 沈蔚 卢泉水 +2 位作者 彭战飞 曹正良 张进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0,共7页
为实现高效、快速和准确的虾类识别和行为观测,提出一种基于主动识别声呐(DIDSON)的养殖塘南美白对虾探测和行为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无人艇搭载主动识别声呐(DIDSON)对养殖塘设置的8个观测点进行连续定点观测,利用基于ECHOVIEW构建的... 为实现高效、快速和准确的虾类识别和行为观测,提出一种基于主动识别声呐(DIDSON)的养殖塘南美白对虾探测和行为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无人艇搭载主动识别声呐(DIDSON)对养殖塘设置的8个观测点进行连续定点观测,利用基于ECHOVIEW构建的虾类识别计数模型对采集的图像数据进行识别提取,通过目标识别、目标提取、通量分析以及方向分析等方法获得养殖塘南美白对虾的初步行为特征。试验在8个观测点观测的虾群数量极值分别为251只和208只,均值为234只,单位时间内的虾群通量区间为[108,131]只/(min·m^(2)),不同点位虾群正向游塘的占比均大于85%,通量变化较小。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观测到养殖塘内虾群存在规律性的游塘行为,相较于传统的水下视觉观察和被动声呐调查,有效解决了养殖塘中虾群行为观测的难题,为制定更加高效的虾塘饲养和管理方案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呐探测 行为分析 通量分析 南美白对虾 识别声呐
下载PDF
基于MIKE3三维水动力模型的鱼道集鱼区流场特征分析
8
作者 寇晓梅 高繁 +3 位作者 张乃畅 万帆 宋超山 刘淼鑫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3-74,共2页
在大量水利工程建设下,人们对水利工程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重视。以黄金峡水利枢纽鱼道集鱼区为研究对象,采用MIKE3三维水动力模型对鱼道集鱼区不同工况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鱼道集鱼区进行三维水动力模拟,可... 在大量水利工程建设下,人们对水利工程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重视。以黄金峡水利枢纽鱼道集鱼区为研究对象,采用MIKE3三维水动力模型对鱼道集鱼区不同工况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鱼道集鱼区进行三维水动力模拟,可以详细了解集鱼区的流场特征,评估集鱼区的水流情况,包括流速、流向、涡流等。对于工况2和工况4(开放3#机组),鱼道口流速过高,对鱼类洄游造成一定困难;工况1与工况3(开放1#机组)对于鱼类洄游行为比较有利,鱼类可以顺利到达集鱼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3 数值模拟 鱼道集鱼区 黄金峡水利枢纽
下载PDF
渔业捕捞策略方法的理论、应用和未来挑战
9
作者 朱江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传统的渔业资源管理决策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通过收集数据和评估种群资源状况,提出科学管理建议,并通过管理制度实施管理措施。传统方法在资源评估中常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管理建议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20世纪80—90年... 传统的渔业资源管理决策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通过收集数据和评估种群资源状况,提出科学管理建议,并通过管理制度实施管理措施。传统方法在资源评估中常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管理建议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20世纪80—9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捕捞策略(管理程序)方法在渔业管理中的应用不断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套较为成熟、完整的渔业资源量化管理方法体系,并在海洋哺乳动物保护、经济鱼类资源开发与养护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对而言,捕捞策略方法在中国的应用和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了传统渔业资源管理决策的基本过程,以及捕捞策略方法的特点、优势和面临挑战,提出了在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实施的前提下,运用捕捞策略有利于促进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长期可持续利用。针对考虑运用管理策略评价建立捕捞策略的渔业,提出未来应加强渔业与种群生物学基础数据收集、加强种群模拟技术研究与能力建设,以及加快适用于严重衰退渔业资源捕捞策略新方法的开发与应用等建议,以期为中国应用捕捞策略方法进行渔业资源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捕捞策略 管理策略 资源评估
下载PDF
淮河流域江苏段浮游植物优势种时空生态位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艳芬 刘凌 +1 位作者 张顺婷 姜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6-443,共8页
为了探究淮河流域江苏段浮游植物时空不同维度上的物种间关系及其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程度,文章选取淮河流域江苏段的5条河流为研究对象,设置18个采样点,于2019—2022年丰水期进行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89属238种,通过计算优势度指数... 为了探究淮河流域江苏段浮游植物时空不同维度上的物种间关系及其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程度,文章选取淮河流域江苏段的5条河流为研究对象,设置18个采样点,于2019—2022年丰水期进行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89属238种,通过计算优势度指数、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响应速率,分析时间、空间和时空3个维度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优势种12种,其中,给水颤藻Oscillatoria irriguum、浮游席藻Phormidium planctonica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四年共有的优势种,均为蓝藻门。优势种生态位宽度表明,时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为0.406—0.945,空间次之,为0.175—0.647,时空宽度值最小,为0.054—0.396,各维度上宽度值最小的均为点形平裂藻Merismopedia punctata,时间、时空生态位宽度值最大的均为近细微丝藻Ulothrix subtillissima,表现出较强的生态适应性。生态位重叠值在时间、空间和时空三个维度上O_(ik)>0.6的分别占57.58%、27.27%和15.15%,分别以高度、中度和低度重叠为主。生态响应速率之和在时间、空间维度上均为正数,时空维度上为负数,表明群落结构在时空维度上较时间和空间维度更加稳定。综合而言,淮河流域江苏段浮游植物时间变化较小、优势种较为重叠;空间变化较大、优势种差异较大;总体浮游植物群落生态位分化程度较高,种间竞争较弱,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浮游植物 优势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时空生态位
下载PDF
禁渔初期长江宜昌-城陵矶江段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11
作者 史银魁 俞立雄 +6 位作者 周雪 高雷 朱峰跃 杨锦毅 陈大庆 王珂 段辛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557,I0001,共13页
研究于2022年7月(丰水期)和2023年1月(枯水期)使用SIMARD EY60回声探测仪对长江中游宜昌-城陵矶江段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并结合网捕调查结果,评估了长江十年禁渔初期该江段鱼类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禁渔初期宜昌-城陵矶江段... 研究于2022年7月(丰水期)和2023年1月(枯水期)使用SIMARD EY60回声探测仪对长江中游宜昌-城陵矶江段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并结合网捕调查结果,评估了长江十年禁渔初期该江段鱼类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禁渔初期宜昌-城陵矶江段丰水期和枯水期的鱼类密度分别为128.69和38.43 ind./1000 m^(3),目标强度(TS)均值分别为–57.54和–60.18 dB,转换后鱼类体长均值为5.22和3.85 cm。丰水期和枯水期鱼类密度和TS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水平方向上,鱼类分布不均匀,蜿蜒曲折处鱼类密度高于平直江段。两次调查鱼类密度最大江段分别为公安-石首和枝江-荆州江段;在垂直方向上,不同水层间鱼类平均密度表现为底层>中层>表层,两时期各水层之间鱼类密度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结合网捕数据及历年历史调查数据,宜昌至城陵矶江段鱼类资源以鲤科、鲿科鱼类为主。禁渔初期鱼类资源有所恢复,但仍以小个体鱼类为主。长江中游鱼类资源的时空分布与生活习性、水域生态环境等因素相关。相关成果将为后续进一步开展禁渔效果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水声学 鱼类资源 时空分布 禁渔初期
下载PDF
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江安-重庆段禁渔初期鱼类时空分布特点
12
作者 田盼盼 李祥艳 +6 位作者 邓华堂 王导群 刘绍平 陈大庆 段辛斌 王珂 田辉伍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8-567,共10页
为掌握“长江十年禁渔”初期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江安-重庆江段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在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的同时,利用SIMRADEK80分裂波束科研回声探测仪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在江安-重庆江段开展水声探测。水声学探测结果表明,江... 为掌握“长江十年禁渔”初期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江安-重庆江段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在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的同时,利用SIMRADEK80分裂波束科研回声探测仪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在江安-重庆江段开展水声探测。水声学探测结果表明,江安-重庆江段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鱼类平均密度分别为25.31和41.23 ind./1000 m^(3),鱼类目标强度均值分别为–55.81和–52.79 dB,无显著差异,估算鱼类平均体长分别为17.97和24.36 cm。在水平方向上,两次调查鱼类都主要分布在重庆-江津江段,两次水声学探测的鱼类密度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一定差异,2020年12月表现为下层>中层>上层,2021年5月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此次鱼类资源调查共发现了鱼类12科62种,其中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蒙古鲌和贝氏䱗等小型鱼类的数量占比达到50.21%,与水声学结果一致。研究初步探究了保护区内鱼类在不同时段的空间分布规律,评估了禁捕初期长江上游鱼类分布特征,为长江“十年禁渔”生态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资源 水声学 时空分布 禁渔 长江上游保护区
下载PDF
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金乌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3
作者 姜月 张云雷 +5 位作者 逄志伟 纪毓鹏 徐宾铎 张崇良 任一平 薛莹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7-624,共8页
研究根据2013—2020年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栖息环境综合调查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通过交叉验证,结合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等评判指标,构建了金乌贼(Sepia ... 研究根据2013—2020年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栖息环境综合调查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通过交叉验证,结合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等评判指标,构建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的空间分布模型,并分析环境因子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旨在探究海州湾金乌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深对金乌贼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底层盐度次之,其次是底层水温和离岸距离。金乌贼的相对资源密度随水深的增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底层水温的升高而减小。在海州湾水深约27 m,离岸距离约40 km的海域,金乌贼的相对资源密度较高,其分布格局呈现出在东部和中北部海域丰度高,而西南部近岸海域丰度低的特点。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海州湾金乌贼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养护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 支持向量机模型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金乌贼
下载PDF
基于生境分析的于桥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时空分布
14
作者 纪翔 张闫涛 +4 位作者 叶少文 杨洁 张堂林 姚维志 何文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10,共12页
为掌握华北地区典型水库于桥水库的鱼类组成现状及群落时空动态,为该类水体的生物操纵尤其是小型鱼类的生态调控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于2020-2021年中4个季度在天津于桥水库选取7个区域,每个区域从沿岸带到敞水区布设4~5个采样点,涵... 为掌握华北地区典型水库于桥水库的鱼类组成现状及群落时空动态,为该类水体的生物操纵尤其是小型鱼类的生态调控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于2020-2021年中4个季度在天津于桥水库选取7个区域,每个区域从沿岸带到敞水区布设4~5个采样点,涵盖主要生境类型,使用多网目刺网和地笼对各采样点的鱼类群落进行采样,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时空变化分析.调查显示:本次共采集鱼类16 321尾,隶属3目9科26属29种;按相对重要性指数排序,全年优势种为似鱎、鲫、■和红鳍原鲌;秋季鱼类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荇菜生境(H3)及穗状狐尾藻生境(H1)的物种多样性高于其他生境. PCoA及PERMANOVA检验显示各季节之间及生境之间的小型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IMPER分析表明造成群落结构季节及生境差异的主要贡献种为小型鱼类.结果表明于桥水库当前鱼类群落结构较为简单,物种多样性较低,鱼类小型化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桥水库 鱼类群落 时空分布 生境
下载PDF
环境DNA技术在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亲蟹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15
作者 张方圆 王汝贤 +4 位作者 杨刚 秦泽 赵峰 张涛 耿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0-957,共8页
通过对长江口水域环境DNA(eDNA)样品的采集和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并结合中华绒螯蟹亲蟹资源调查数据,探讨了eDNA技术在渔业资源监测中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2022年冬季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亲蟹单位捕捞渔获量(CPUE)为(269.14±184.7... 通过对长江口水域环境DNA(eDNA)样品的采集和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并结合中华绒螯蟹亲蟹资源调查数据,探讨了eDNA技术在渔业资源监测中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2022年冬季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亲蟹单位捕捞渔获量(CPUE)为(269.14±184.77)g/(net·h),表层水和底层水的中华绒螯蟹eDNA浓度分别为(14332.06±30560.85)和(15691.27±45132.77)copies/mL,两者与亲蟹的CPUE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12和0.883;CPUE与标准化后的表层水及底层水的eDNA浓度间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直线模型;影响表层水中华绒螯蟹eDNA浓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表层水盐度和底层水浊度。研究通过监测冬季长江口中华绒螯蟹CPUE与e DNA的关系,建立了中华绒螯蟹的资源监测定量分析模型,研究结果不仅能为水生生物资源监测等研究提供参考,对资源保护、生境修复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长江口 qPCR 环境DNA 中华绒螯蟹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异齿裂腹鱼耳石日轮特征及繁殖期推算
16
作者 赖柏霖 顾正选 +13 位作者 李磊 何智 高阔 蒲勇 田琴瑶 熊金鑫 罗文杰 黄俊杰 文磷 熊旭 唐子婷 张明旺 杨德英 严太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0-919,共10页
研究以人工孵化的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仔稚鱼为材料,验证了异齿裂腹鱼耳石轮纹沉积规律和第一日轮形成时间,建立了耳石轮纹数与日龄的关系,基于此对采集自雅鲁藏布江干流中游桑日县-加查县段的野生异齿裂腹鱼仔稚鱼的... 研究以人工孵化的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仔稚鱼为材料,验证了异齿裂腹鱼耳石轮纹沉积规律和第一日轮形成时间,建立了耳石轮纹数与日龄的关系,基于此对采集自雅鲁藏布江干流中游桑日县-加查县段的野生异齿裂腹鱼仔稚鱼的出膜时间进行了推算,并结合胚胎发育积温推算了亲鱼产卵时间。结果表明:人工养殖实验确定了异齿裂腹鱼孵化有效积温为2062.67℃·h,生物学零度为6.31℃;在水温6.8—8.8℃条件下,50%样本耳石第一轮纹在出膜后第1天形成(理论值为出膜后8.94h,n=439);微耳石和矢耳石轮纹数均与日龄呈线性相关,方程斜率均与1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两对耳石的轮纹沉积均为日周期性,即仔稚鱼的日轮数为日龄。对野生异齿裂腹鱼仔稚鱼生长过程中耳石形态发育观察发现,微耳石的形态稳定,轮纹清晰,更适宜作为日轮计数材料。依据野生仔稚鱼样本微耳石日轮数,结合采样时间及耳石轮纹沉积规律等,推算出2022年野生仔稚鱼样本的孵化时间为3月11日至5月2日,结合孵化积温与实测平均水温,推算出其产卵时间为2月8日至4月23日。文章为研究异齿裂腹鱼自然种群资源保护与流域水电站生态调度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日轮技术 繁殖期 仔稚鱼 雅鲁藏布江中游 异齿裂腹鱼
下载PDF
基于Ecopath模型的鄱阳湖生态系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
17
作者 杨舒帆 叶少文 +2 位作者 徐军 黎明政 刘焕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02-1413,I0004-I0010,共19页
基于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鄱阳湖禁渔前后(2018和2021年)的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比较了两个时期生态系统规模、食物网及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系统稳定性等特征的变化,以评估"十年禁渔"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十年禁... 基于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鄱阳湖禁渔前后(2018和2021年)的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比较了两个时期生态系统规模、食物网及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系统稳定性等特征的变化,以评估"十年禁渔"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鄱阳湖生态系统规模扩大了8.07%,总生物量增加了35.7%;生态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转换效率由10.7%增长到11.3%,能够恢复到1998年水平;生态系统成熟度、稳定性增强;食物网的高营养指标从28.6%增长到35.7%,食物链长度从3.63增长到3.86。综上所述,禁渔之后鄱阳湖生态系统规模扩大,各功能组间的营养交互关系变强,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转速度和物质再循环的比例升高,复杂性、稳定性和成熟度增加,表明"十年禁渔"政策已取得明显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十年禁渔 ECOPATH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渔业管理
下载PDF
鄱阳湖禁捕前后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特性及种群参数研究
18
作者 吴子君 章海鑫 +5 位作者 张桂芳 王昌来 余建芳 阙祥尧 冯广朋 张燕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0-231,共12页
【目的】旨在研究禁捕对鄱阳湖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特性和种群参数的影响,了解鄱阳湖鳜种群恢复情况,为鄱阳湖鳜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以及评估禁捕效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使用FiSATⅡ软件分析禁捕前(2016—2019年)和禁捕后(2... 【目的】旨在研究禁捕对鄱阳湖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特性和种群参数的影响,了解鄱阳湖鳜种群恢复情况,为鄱阳湖鳜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以及评估禁捕效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使用FiSATⅡ软件分析禁捕前(2016—2019年)和禁捕后(2020—2022年)湖区6个采样区域的鳜资源调查数据,评估鄱阳湖鳜资源状态和生长特征。【结果】鳜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且禁捕后鳜平均体长[(316.20±95.55)mm]和体质量[(1104.80±927.90)g]均显著高于(P<0.05)禁捕前的鳜平均体长[(213.22±63.90)mm]和体质量[(294.07±272.47)g],禁捕后鳜体长大于200 mm或体质量大于250 g的个体数量占比增加,体长变动系数的平均值(SVL=29.14±3.64)显著小于(P<0.05)禁捕前(SVL=35.01±3.46);禁捕后鳜生长参数平均值(K=0.49±0.15、b=3.1651±0.0892)大于禁捕前(K=0.41±0.10;b=3.0715±0.2276),鳜渐进体长[L_(∞)=(581.0±84.9)mm]、渐进体质量[W∞=(6270.77±3088.52)g]和生长性能指数(φ’=5.198±0.233)的平均值均大于禁捕前[L_(∞)=(420.0±61.8)mm;W∞=(2188.44±941.19)g;φ’=(4.846±0.221)];鳜的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在禁捕后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禁捕后鳜平均拐点年龄(2.25龄)相比于禁捕前(2.48龄)降低,但对应平均拐点体长[L_(i)=(278.61±101.30)mm]和拐点体质量[W_(i)=(1269.01±482.86)g]相比于禁捕前[L_(i)=(242.20±70.69)mm;W_(i)=(460.28±403.67)g]有所增加;禁捕后平均捕捞死亡率(u=0.29±0.01)显著小于(P<0.05)禁捕前(u=0.35±0.03),各采样点鳜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也大于禁捕前。【结论】禁捕可以改善鄱阳湖鳜资源小型化的趋势,提高鳜的种群数量,对恢复鳜资源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捕 鄱阳湖 生长特性 资源量
下载PDF
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
19
作者 葛广玉 周丽青 +6 位作者 井浩 吴宙 吴彪 孙秀俊 刘志鸿 杨玉敏 赵丹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9,共11页
为了解贝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对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本研究分别于2021年7月、2021年10月、2022年2月和2022年5月的大潮期间,对长山列岛5个代表性岛屿10个调查站点的潮间带贝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并测量调... 为了解贝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对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本研究分别于2021年7月、2021年10月、2022年2月和2022年5月的大潮期间,对长山列岛5个代表性岛屿10个调查站点的潮间带贝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并测量调查点间隙水水质参数。本次调查共采集到12种贝类,各季节贝类种类数量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贝类优势种为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冬季最少;各个潮区贝类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中潮带(1.44)>低潮带(1.40)>高潮带(0.44),各季节平均贝类物种多样性整体上为春季(1.26)>冬季(1.21)>秋季(1.11)>夏季(0.95);各个潮区中贝类均匀度指数J′为中潮带(0.67)>低潮带(0.59)>高潮带(0.29),而各季节变化不明显;各个潮区中贝类丰富度指数d为中潮带(0.56)>低潮带(0.52)>高潮带(0.17),在季节上,贝类丰富度整体上春季(0.681)>秋季(0.573)>夏季(0.458)>冬季(0.418)。季节(温度)对潮间带贝类资源多样性和丰富度影响最为明显,养殖和旅游等人类活动也会对贝类物种分布和数量造成影响,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我国海岛潮间带贝类资源数据,还能为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山列岛 潮间带 贝类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枸杞岛筏式贻贝养殖海域鱼类群聚特征
20
作者 高炜程 汪振华 +4 位作者 章守宇 林军 谭益国 李训猛 陈健渠 《水产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7,共16页
为探究筏式贻贝养殖生境鱼类资源养护功能,于2020年9-12月对枸杞岛筏式贻贝养殖生境(分表层区和底层区)及周边岩礁生境的鱼类进行了多网目组合刺网采样。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多样性指数并结合等级聚类、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分... 为探究筏式贻贝养殖生境鱼类资源养护功能,于2020年9-12月对枸杞岛筏式贻贝养殖生境(分表层区和底层区)及周边岩礁生境的鱼类进行了多网目组合刺网采样。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多样性指数并结合等级聚类、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分析鱼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在2种生境中共采集鱼类55种,隶属于10目34科47属,其中贻贝养殖生境采集到37种(底层和表层分别为29和20种);岩礁生境共采集到40种。在鱼类组成上,中国花鲈和鲻是贻贝养殖生境表层区的典型优势种,而黄姑鱼和褐菖鲉是贻贝养殖生境底层区的典型优势种;褐菖鲉同时也是岩礁生境的典型优势种。多样性分析表明,贻贝养殖生境的总体鱼类多样性要高于岩礁生境,但尚不显著。多元分析显示,各月份2种生境中的鱼类群落格局均可分为3种类型,虽与养殖表层区、养殖底层区和岩礁区并非严格一致,但各群落间差异依然显著。研究表明,大规模筏式养殖设施的存在吸引了众多中上层鱼类及底层鱼类,也为岩礁生境优势鱼类提供了额外的栖息环境,发挥了近似于浮鱼礁系统的资源养护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岛礁海域海洋牧场目标种的选择和人工生境构建模式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群聚 贻贝养殖 浮鱼礁 海洋牧场 目标种 枸杞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