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内陆水体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夏晓勤 王伟俊 姚卫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94-597,共4页
报道我国内陆水体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的研究。研究表明单殖吸虫有很强的宿主特异性 ,但不同种类的特异性有很大的差别。从目前已有的记录来看 ,60 %以上的单殖吸虫只有 1种宿主 ,约 75%的单殖吸虫的宿主仅为 1属 ,超过97%的单殖吸虫... 报道我国内陆水体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的研究。研究表明单殖吸虫有很强的宿主特异性 ,但不同种类的特异性有很大的差别。从目前已有的记录来看 ,60 %以上的单殖吸虫只有 1种宿主 ,约 75%的单殖吸虫的宿主仅为 1属 ,超过97%的单殖吸虫的宿主在 1科之内。没有 1种单殖吸虫可寄生于超过 3个科的宿主中 ,但大钩指环虫可在 2 3属 33种宿主中寄生。在科和属特异性水平上 ,以锚首虫科和指环虫科单殖吸虫的特异性较强 ,三代虫科次之 ,双身虫科最弱 ;而在种特异性水平上 ,这四科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并无显著的差异 ( P>0 .0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殖吸虫 宿主特异性 种类 内陆水体 鱼类寄生虫
下载PDF
两种新贝尼登虫28SrRNA序列分析及其亲缘关系探讨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纹 王军 +2 位作者 苏永全 丁少雄 杨文川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6-122,共7页
采用一对特定引物对形态相近的单殖吸虫新贝尼登虫和梅氏新贝尼登虫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获得其28SrRNA的350bp左右的特异片段.测序后经软件分析发现两者同源的337bp序列仅存在一个碱基的差异,遗传相似度达99 70%,甚至高于不同海... 采用一对特定引物对形态相近的单殖吸虫新贝尼登虫和梅氏新贝尼登虫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获得其28SrRNA的350bp左右的特异片段.测序后经软件分析发现两者同源的337bp序列仅存在一个碱基的差异,遗传相似度达99 70%,甚至高于不同海区不同宿主梅氏新贝尼登虫间99 41%的相似度,与贝尼登虫属3个虫种的同源序列间的遗传差异度为2 08%~11 73%.通过UPGMA和MP聚类分析也可看出,新贝尼登虫和梅氏新贝尼登虫的遗传相似性是极为相近的.虽然两种新贝尼登虫的形态特征和遗传多样性极为相似,但它们是否同属于一个种还不能确定,需要经进一步的形态系统比较和更多的基因分析才能得出客观的、公认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8S RRNA 贝尼登虫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厦门养殖石斑鱼两种贝尼登单殖吸虫记述 被引量:5
3
作者 杨文川 李立伟 +2 位作者 石磊 王军 苏永全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33-1137,共5页
报道厦门海域网箱养殖的石斑鱼广泛流行感染的 2种贝尼登单殖吸虫病原 ,它们是 :康吉新贝尼登虫 N eobenedeniella congeri(Yamaguti,195 8) Yamaguti,1963和片卷涡异贝尼登虫Allobenedenia convoluta(Yamaguti,1937) Yamaguti,1963,均... 报道厦门海域网箱养殖的石斑鱼广泛流行感染的 2种贝尼登单殖吸虫病原 ,它们是 :康吉新贝尼登虫 N eobenedeniella congeri(Yamaguti,195 8) Yamaguti,1963和片卷涡异贝尼登虫Allobenedenia convoluta(Yamaguti,1937) Yamaguti,1963,均寄生于青石斑鱼 (Ep inephelusawoara) .这两种贝尼登虫均隶属于单殖吸虫目分室科 (Capsalidae)的贝尼登亚科 (Benedeniinae) .对这 2种贝尼登虫病原进行了形态记述和感染报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吉新贝尼登虫 片卷涡贝尼登虫 石斑鱼 厦门 贝尼登单殖吸虫 寄生虫病
下载PDF
福尔马林处理对石斑拟合片盘虫和斜带石斑鱼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9
4
作者 杨廷宝 林蠡 +1 位作者 陈勇智 刘升发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63,共5页
20 0 0年 4月研究了斜带石斑 Epinepheluscoioides寄生拟合片盘虫Pseudorhabdosynochusepinepheli的防治方法。海水福尔马林对拟合盘虫的作用表现为 :2 5min处理的半致死浓度为 2 5 0× 10 - 6 ,5 0min处理的半致死浓度为 5 0×... 20 0 0年 4月研究了斜带石斑 Epinepheluscoioides寄生拟合片盘虫Pseudorhabdosynochusepinepheli的防治方法。海水福尔马林对拟合盘虫的作用表现为 :2 5min处理的半致死浓度为 2 5 0× 10 - 6 ,5 0min处理的半致死浓度为 5 0× 10 - 6 。淡水福尔马林的效果为 :3min的半致死浓度为 83× 10 - 6 ,纯淡水处理的半致死时间为 2 1min。海水福尔马林对斜带石斑的毒性表现为 :30min和 4 5min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94 0× 10 - 6 和 6 4 5× 10 - 6 。淡水福尔马林对斜带石斑的毒性表现为 :5min和 10min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130 0× 10 - 6 和 5 0 0× 10 - 6 。福尔马林处理海水中的斜带石斑半致死浓度介于 6 0 0× 10 - 6 ~ 10 0 0× 10 - 6 ,淡水处理对斜带石斑半致死浓度介于 95× 10 - 6 ~ 115×10 - 6 。淡水中斜带石斑的半麻醉和半致死时间分别为 95min和 115min。以上结果表明 :海水和淡水福尔马林对石斑拟合片盘虫的致死浓度 ,处于斜带石斑的安全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 石斑拟合片盘 防治方法
下载PDF
鲢和草鱼鳃部寄生单殖吸虫的种群分布和季节动态 被引量:12
5
作者 姚卫建 聂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4-667,共4页
作者在 1995— 1996年期间 ,对同一口池塘中的鲢和草鱼寄生鲢指环虫 (Dactylogyrushypophthalmichthys)和鳃片指环虫 (D .lamellatus)进行了种群分布和季节动态研究。两种单殖吸虫种群丰盛度的季节变化与其感染率的变化基本相似 :鲢指环... 作者在 1995— 1996年期间 ,对同一口池塘中的鲢和草鱼寄生鲢指环虫 (Dactylogyrushypophthalmichthys)和鳃片指环虫 (D .lamellatus)进行了种群分布和季节动态研究。两种单殖吸虫种群丰盛度的季节变化与其感染率的变化基本相似 :鲢指环虫 2— 3月种群的丰盛度逐渐增加 ,4月达到高峰 ,随后逐渐下降 ,在秋冬季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鳃片指环虫在 11至来年 3月种群的丰盛度逐渐上升 ,4月达到高峰 ,随后迅速下降 ,在夏秋季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寄生 单殖吸虫 种群 季节动态
下载PDF
鲢指环虫病病原小鞘指环虫的存活时间 被引量:5
6
作者 夏晓勤 王伟俊 姚卫建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5-98,共4页
对小鞘指环虫纤毛幼虫和成虫的存活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的纤毛幼虫在22℃时一般可在曝气自来水中存活0.5~77.7h,在12℃可达5.0~310.5h;将成虫置于曝气自来水中,在4,12,20和28℃的最长存... 对小鞘指环虫纤毛幼虫和成虫的存活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的纤毛幼虫在22℃时一般可在曝气自来水中存活0.5~77.7h,在12℃可达5.0~310.5h;将成虫置于曝气自来水中,在4,12,20和28℃的最长存活时间分别是305.7,283.6,101.2和78.8h。在15~24℃的水温条件下,该虫感染宿主后大约可存活1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鱼 小鞘指环虫 纤毛幼虫 寿命 死亡率
下载PDF
我国双身虫亚科(Diplozoinae)吸虫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姜乃澄 吴宝华 王淑霞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3期259-269,共11页
双身虫是我国广泛分布的鱼类寄生虫,但研究不多。本文就我国双身虫亚科的主要形态特征、区系组成和地理分布作了研究和总结。作者认为,双身虫生殖腺的位置以及精巢的结构和数目;体后部肠道的结构;固着铗的结构和大小顺序是分类的主要依... 双身虫是我国广泛分布的鱼类寄生虫,但研究不多。本文就我国双身虫亚科的主要形态特征、区系组成和地理分布作了研究和总结。作者认为,双身虫生殖腺的位置以及精巢的结构和数目;体后部肠道的结构;固着铗的结构和大小顺序是分类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已知4属28种,其中包括一新种——福建华双身虫Sindiplozoon fujianensis sp.nov.Paradiplozoon占71.43%,Sindiplozoon占17.86%,Inustiatus占7.14%,Endiplozoon占3.87%。多数种类具较强的寄主特异性。主要的经济养殖鱼类均遭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身虫 鱼类寄生虫 双身虫亚科
下载PDF
厦门海水养殖鱼类两种单殖吸虫感染新记录及流行情况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文川 石磊 李立伟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15-518,共4页
近几年 ,在福建厦门西海域网箱养殖的高体鱼师鱼鳃部大量发现自然感染的日本轭联虫 (Zeuxaptajaponica) ,鱼群自然感染率达 40 .32 % ( 2 5/6 2 ) ,病鱼死亡率 1 0 %~ 2 0 % ,此病还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 .同一渔区的其它养殖鱼种未见自... 近几年 ,在福建厦门西海域网箱养殖的高体鱼师鱼鳃部大量发现自然感染的日本轭联虫 (Zeuxaptajaponica) ,鱼群自然感染率达 40 .32 % ( 2 5/6 2 ) ,病鱼死亡率 1 0 %~ 2 0 % ,此病还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 .同一渔区的其它养殖鱼种未见自然感染本虫 .在同安渔区的养殖石斑鱼发现自然感染另一种单殖吸虫 ,经鉴定为石斑拟合片虫(Pseudorhabdosynochusepinepheli) ,鱼群自然感染率达 1 0 0 % ( 1 0 /1 0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鱼类 日本轭联虫 石斑拟合片虫 厦门市 自然感染率 单殖吸虫病
下载PDF
河鲈锚首吸虫体壁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高谦 聂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1-226,共6页
寄生鳜鳃部的河鲈锚首吸虫的体壁由表皮合胞体、基板、环肌、纵肌和表皮细胞核周体所组成。合胞体顶部质膜起伏形成表皮的嵴纹 ,基部质膜折叠形成指状突起伸入到合胞体中。合胞体表面覆盖着一层糖萼。河鲈锚首吸虫的表皮中含有四类分泌... 寄生鳜鳃部的河鲈锚首吸虫的体壁由表皮合胞体、基板、环肌、纵肌和表皮细胞核周体所组成。合胞体顶部质膜起伏形成表皮的嵴纹 ,基部质膜折叠形成指状突起伸入到合胞体中。合胞体表面覆盖着一层糖萼。河鲈锚首吸虫的表皮中含有四类分泌体 ,即电子致密的分泌颗粒、中等电子致密的分泌颗粒、有膜包围的电子稀疏的分泌体和多囊体 ,可见分泌体和合胞体基质通过胞吐作用排到体外 ,未见吞饮小泡 ,推测表皮的主要功能在于分泌和渗透压调节而非营养吸收。在外侧头瓣的乳突状结构所在处 ,合胞层较薄 ,基板平滑 ,在实质组织中的一腔体样结构中可见囊状体、电子致密度各异的颗粒体、泡状体和电子致密的基质团 ,神经突起分布于腔体周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壁 感觉乳突 超微结构 单殖吸虫 河鲈锚首吸虫
下载PDF
瓦氏黄颡的寄生虫生态研究Ⅱ.寄生单殖吸虫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其中 蒋代康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5期529-535,共7页
寄生于瓦氏黄颡鳃上的单殖吸虫有3种,即黄颡四锚虫、月斧伪似盘钩虫和弯管伪似盘钩虫。它们在宿主种群中都呈聚集分布,聚集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弯管伪似盘钩虫、月斧伪似盘钩虫和黄颡四锚虫。月斧伪似盘钩虫的感染率(P),以及... 寄生于瓦氏黄颡鳃上的单殖吸虫有3种,即黄颡四锚虫、月斧伪似盘钩虫和弯管伪似盘钩虫。它们在宿主种群中都呈聚集分布,聚集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弯管伪似盘钩虫、月斧伪似盘钩虫和黄颡四锚虫。月斧伪似盘钩虫的感染率(P),以及黄颡四锚虫的感染率(P)平均感染强度(In)和相对密度(D)与水温(T)们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即月斧伪似盘钩虫:P=125.72-3.75T,黄颡四锚虫,p=8.61+3.20T,I:弯管伪似盘钩虫的平均感染强度,以及月斧伪似盘钩虫的感染率和相对密度与宿主全长(L)间成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弯管伪似盘钩虫:P=113.93-11.97L+0.33L ̄2,月斧伪似盘钩虫:p=-11.29+4.12L,D=-4.8+0.63L;3种单殖吸虫的种群有明显的周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殖吸虫 生态学 瓦氏黄颡鱼 寄生虫 蠕虫
下载PDF
棱鮻寄生小钩鲻鱼虫的种群生态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建军 杨廷宝 +1 位作者 刘继芳 刘升发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1-133,共3页
棱鮻(Lizacarinatus)样品于2000年12月~2001年10月取自广东湛江。按常规方法从鱼鳃上挑取小钩鲻鱼虫(Ligophorushamulosus),进行压片、计数。结果显示:随着宿主体长的增长,小钩鲻鱼虫种群的平均密度、平均感染强度呈上升趋势;... 棱鮻(Lizacarinatus)样品于2000年12月~2001年10月取自广东湛江。按常规方法从鱼鳃上挑取小钩鲻鱼虫(Ligophorushamulosus),进行压片、计数。结果显示:随着宿主体长的增长,小钩鲻鱼虫种群的平均密度、平均感染强度呈上升趋势;从12月到次年4月,其平均密度和平均感染强度上升,随后呈下降趋势,8月最低,10月略有回升;小钩鲻鱼虫种群在不同大小的宿主上和在不同季节均呈聚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钩鲻鱼虫 棱鮻 种群生态学
下载PDF
河鲈锚首吸虫原肾系统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谦 聂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64-567,共4页
关键词 河鲈 锚首吸虫 原肾系统 超微结构 单殖吸虫
下载PDF
古雪夫三代虫固着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其中 潘金培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25-727,共3页
关键词 古雪夫三代虫 固着器 扫描电镜观察 鱼类寄生虫
下载PDF
红鳍原鲌鳃部寄生单殖吸虫的种群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姚卫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2-398,共7页
单殖吸虫的感染率和丰盛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三种指环虫的丰盛度高峰依次出现在 4、6、8月。单殖吸虫对寄生部位的选择性与种群数量有关 ,时间生态位的分离 ,正是种间竞争的结果。
关键词 单殖吸虫 红鳍原Ba 寄生虫种群 鳃部 鱼类
下载PDF
3种常用药物对坏鳃指环虫的杀灭效果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效平 商宝娣 +2 位作者 李小义 杨星 李正友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0期171-174,共4页
指环虫病是严重影响鲤科鱼类养殖的寄生虫病,为了有效控制指环虫病,研究离体和在体条件下高锰酸钾、福尔马林、氯化钠对坏鳃指环虫成虫的杀灭效果,以及高锰酸钾、福尔马林对虫卵发育和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高锰酸钾(≥10 ... 指环虫病是严重影响鲤科鱼类养殖的寄生虫病,为了有效控制指环虫病,研究离体和在体条件下高锰酸钾、福尔马林、氯化钠对坏鳃指环虫成虫的杀灭效果,以及高锰酸钾、福尔马林对虫卵发育和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高锰酸钾(≥10 mg/L)、福尔马林(≥50 mg/L)、氯化钠(≥2%)均可有效杀灭坏鳃指环虫。在体条件下,20 mg/L高锰酸钾的杀虫率最高,为84. 4%,显著高于浓度为5 mg/L时的杀虫率; 100 mg/L福尔马林的最高杀虫率为91. 2%。在高锰酸钾所测试浓度范围内,坏鳃指环虫虫卵的孵化率没有显著降低;当福尔马林的浓度为25 mg/L时,可抑制虫卵孵化,当浓度达到50、100 mg/L时,则可抑制虫卵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鳃指环虫 杀灭效果 高锰酸钾 福尔马林 氯化钠 杀虫率
下载PDF
植物源杀虫剂苦参碱对罗非鱼三代虫的杀灭效果 被引量:1
16
作者 钟全福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78-1484,共7页
【目的】明确苦参碱对罗非鱼三代虫的杀灭效果,并分析药物浓度、作用时间及苦参碱与敌百虫配伍对罗非鱼三代虫的联合毒力,为苦参碱在水产养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浸浴试验测定2.0%苦参碱和90%敌百虫对罗非鱼三代虫的毒... 【目的】明确苦参碱对罗非鱼三代虫的杀灭效果,并分析药物浓度、作用时间及苦参碱与敌百虫配伍对罗非鱼三代虫的联合毒力,为苦参碱在水产养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浸浴试验测定2.0%苦参碱和90%敌百虫对罗非鱼三代虫的毒力,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在此基础上采用交互测定法进行苦参碱与敌百虫配比筛选,通过毒效比和共毒系数(CTC)测定苦参碱与敌百虫配伍对罗非鱼三代虫的联合毒力,并利用安全浓度(SC)和药物毒性蓄积程度系数(MAC)评价苦参碱—敌百虫复合制剂对罗非鱼苗种的安全性。【结果】2.0%苦参碱对罗非鱼三代虫有较强的杀灭能力,对应的24、48、72 h的LC50分别为1.305、0.843和0.562 mg/L;2.0%苦参碱与90%敌百虫按质量比7∶5配伍时毒效比最高(1.54),其对罗非鱼三代虫24、48、72 h的LC50分别为0.433、0.353和0.232 mg/L,对应的CTC分别为294.12、207.02和206.22。苦参碱—敌百虫复合制剂(质量比7∶5)对罗非鱼苗种24、48、72和96 h的LC50分别为28.410、24.494、19.982和17.265 mg/L,SC为1.727 mg/L;MAC在24~72 h期间随浸浴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且在48~72 h期间出现最大值(40.485%),在72~96 h期间下降较明显,但均大于0,即苦参碱—敌百虫复合制剂(质量比7∶5)属于低毒级药物制剂。【结论】植物源杀虫剂苦参碱对鱼类三代虫有良好的杀虫活性及较低的鱼类毒性,尤其与敌百虫配伍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既提高药效,又降低驱虫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用药成本,且能克服单剂药物易产生抗药性的问题,可在水产养殖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三代虫 罗非鱼 杀虫效果 共毒系数(CTC) 药物毒性蓄积程度系数(MAC)
下载PDF
小鞘指环虫产卵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卫建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7-79,共3页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离体小鞘指环虫的产卵特点。运用方差与均数之比和聚集度 2个指标 ,并结合Lorenz曲线分析了个体产卵量的差异 ,结果发现成熟个体产卵数量的离散程度不高。温度对产卵量有重要的影响 ,小鞘指环虫在 14℃产卵最多 ,估...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离体小鞘指环虫的产卵特点。运用方差与均数之比和聚集度 2个指标 ,并结合Lorenz曲线分析了个体产卵量的差异 ,结果发现成熟个体产卵数量的离散程度不高。温度对产卵量有重要的影响 ,小鞘指环虫在 14℃产卵最多 ,估计该虫在寄生状态下平均每虫每小时可产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力 LORENZ曲线 聚集度 小鞘指环虫 产卵特点 鱼类寄生虫
下载PDF
养殖鳗鲡拟指环虫病的研究与控制现状
18
作者 樊海平 张晶晶 +3 位作者 林煜 钟全福 卓玉琛 林而舒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846-2856,共11页
拟指环虫在鳗鲡的寄生呈全球性分布,已成为日本鳗鲡、欧洲鳗鲡、美洲鳗鲡、澳洲鳗鲡等养殖鳗鲡的主要寄生虫之一,虫体大量寄生及驱虫药物大量使用导致鱼体应激,进而引发其他疾病,给鳗鱼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文章通过综述鳗鲡寄生拟... 拟指环虫在鳗鲡的寄生呈全球性分布,已成为日本鳗鲡、欧洲鳗鲡、美洲鳗鲡、澳洲鳗鲡等养殖鳗鲡的主要寄生虫之一,虫体大量寄生及驱虫药物大量使用导致鱼体应激,进而引发其他疾病,给鳗鱼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文章通过综述鳗鲡寄生拟指环虫的分类地位、主要种类及感染宿主,在鳗鲡养殖过程中的流行趋势及虫体寄生宿主出现的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以及驱虫药物的驱虫效果研究和拟指环虫病防控技术现状,发现在鳗鲡拟指环虫病有效防控方面仍然困难重重,尤其缺乏特效的防治药物,药物使用应激性产卵后导致二次感染的现象普遍存在,且拟指环虫对美洲鳗鲡、欧洲鳗鲡等的特异性选择机制及药物使用后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尚不清楚,虫体体外培养技术也未成熟,因此亟待研究拟指环虫离体培养模型,建立拟指环虫人工感染和传代系统,开展鳗鲡拟指环虫低毒性、低残留等安全控制药物的研制及口服驱虫药物的研发,并基于水体温度、pH、水流速、生物天敌等进一步加强拟指环虫生态防控技术和免疫防控技术研究,为鳗鲡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鳗鲡 拟指环虫 分类 流行病学 防控技术
下载PDF
谈鱼类寄生虫与吃鱼的安全性问题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昌福 《当代水产》 2018年第5期74-75,共2页
最近,有一些关于鱼类寄生虫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导致部分水产品消费者产生了对吃鱼安全性的担心.本人从事水生动物病害的防控教学与研究多年,觉得有责任向广大的水产品消费者说明鱼类寄生虫与吃鱼是否安全的问题.
关键词 鱼类寄生虫 安全性问题 水生动物 消费者 水产品 防控 病害
下载PDF
鲇叶形吸虫(Phyllodistomum parasiluri)成虫体表超微结构
20
作者 刘小玲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60-262,共3页
用扫描电镜对寄生于鲇鱼膀胱内的鲇叶形吸虫成虫体表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成虫呈独特的乒乓球拍状。口吸盘背上方有一明显的小窝(前窝),它与发状科吸虫系统发育有关,鲇叶形吸成虫体表无体棘,表皮凹凸不平,由大小、形状较一致的表... 用扫描电镜对寄生于鲇鱼膀胱内的鲇叶形吸虫成虫体表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成虫呈独特的乒乓球拍状。口吸盘背上方有一明显的小窝(前窝),它与发状科吸虫系统发育有关,鲇叶形吸成虫体表无体棘,表皮凹凸不平,由大小、形状较一致的表皮突起有规则地排列而成。表皮上可观察到皮孔和小珠状的分泌物。两种不同形状的无纤毛乳突被观察到。半球状突起的乳突数量多、分布广,并且在口吸盘和前窝周围呈对称分布。“玫瑰花”状乳突形同玫瑰花饰,数量少,仅分布于虫体背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鲇叶形吸虫 扫描电镜 体表超微结构 鲇鱼 寄生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