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斑马鱼幼鱼嗜中性粒细胞对副溶血弧菌清除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欣娅 季策 +4 位作者 谢子健 季帆 祖尧 任建峰 张庆华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0-188,共9页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人-兽-鱼共患的致病菌,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为了研究宿主嗜中性粒细胞清除细菌感染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副溶血弧菌Vp57RFP菌株感染受精后48 h(hours post fertiliza...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人-兽-鱼共患的致病菌,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为了研究宿主嗜中性粒细胞清除细菌感染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副溶血弧菌Vp57RFP菌株感染受精后48 h(hours post fertilization,hpf)的斑马鱼(Danio rerio)幼鱼耳泡,建立局部感染模型,并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01菌株为对照,系统比较了副溶血弧菌和大肠杆菌的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存活曲线以及和嗜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RT-qPCR验证炎症相关基因il1b和il10在感染前后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和大肠杆菌感染斑马鱼幼鱼的LD50分别为7.90×10^8 CFU/mL和1.14×10^11 CFU/mL,与感染大肠杆菌相比,斑马鱼感染副溶血弧菌后招募嗜中性粒细胞的速度更快,且数量更多。RT-qPCR结果发现斑马鱼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在相同时间点能够激活更高的il1b和il10基因的表达,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建立的副溶血弧菌-斑马鱼幼鱼耳泡局部感染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嗜中性粒细胞清除副溶血弧菌感染的动态过程,以及深入揭示天然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斑马鱼 嗜中性粒细胞 天然免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