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赤潮发生机理研究──海洋原甲藻的氮营养生理特征 被引量:23
1
作者 黄晓航 史冬梅 +2 位作者 张京浦 刘海航 吴超元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3-38,共6页
于1991年1月-1991年12月,以不同浓度的硝态氮(20,60,200,600μmol/L)研究对赤潮生物海洋原甲藻的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及其营养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在氮浓度为200和600μmol/L时,表观光合作用强,细胞生长快,指数生长期长... 于1991年1月-1991年12月,以不同浓度的硝态氮(20,60,200,600μmol/L)研究对赤潮生物海洋原甲藻的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及其营养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在氮浓度为200和600μmol/L时,表观光合作用强,细胞生长快,指数生长期长,叶绿素含量高,提示了由原甲藻爆发引起的赤潮与海洋富营养化有直接关系。结果还表明,海洋原甲藻可以累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当外界氮源不能满足生长需要时,细胞内储存的蛋白质可用于维持指数生长。藻细胞可以日夜吸收氮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在夜间有所降低,提示其可能被利用,在夜间与氮进行同化。原甲藻的这些生理特性,使其在有适量氮存在的条件下易于形成赤潮,造成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 氮营养生理 硝酸氮 海洋 红潮
下载PDF
南海近岸海域腹泻性贝类毒素分析 被引量:30
2
作者 吴施卫 张纯超 +2 位作者 卢楚谦 刘景钦 梁谦林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51,共4页
通过对近年来南海近岸海域贝类样品的腹泻性贝毒素小白鼠生物法检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广西主要的染毒海域是涠洲赤控区、铁山港及防城港等地,海南主要的染毒海域是陵水赤控区、海口、莺歌海、三亚及洋浦等地,广东主要的染毒海域是大鹏湾... 通过对近年来南海近岸海域贝类样品的腹泻性贝毒素小白鼠生物法检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广西主要的染毒海域是涠洲赤控区、铁山港及防城港等地,海南主要的染毒海域是陵水赤控区、海口、莺歌海、三亚及洋浦等地,广东主要的染毒海域是大鹏湾赤控区、大亚湾及北津港等地;广西的涠洲赤控区、海南的陵水赤控区及广东的大鹏湾赤控区DSP毒素含量值较高;在染毒的贝类种类方面,广西和海南比较有普遍性,广东主要以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近岸海域 腹泻性贝毒素 小白鼠生物法 贝类
下载PDF
厦门湾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方琦 蓝东兆 +1 位作者 顾海峰 李超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7-142,共6页
描述了厦门湾沉积物中的13种甲藻孢囊的形态与丰度、分布特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厦门湾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平均丰度为3360粒·kg-1湿重;其中有2种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小型亚历山大藻,有2种有害甲藻:具刺膝沟藻和锥状斯氏藻... 描述了厦门湾沉积物中的13种甲藻孢囊的形态与丰度、分布特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厦门湾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平均丰度为3360粒·kg-1湿重;其中有2种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小型亚历山大藻,有2种有害甲藻:具刺膝沟藻和锥状斯氏藻的孢囊,且数量较为丰富。这4种有害有毒甲藻孢囊在环境条件适合时将可能引发赤潮,对厦门湾水产养殖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湾沉积物 甲藻孢囊 赤潮 形态特征 分布 丰度 分类
下载PDF
赤潮科学中藻菌关系研究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42
4
作者 连玉武 王艳丽 +1 位作者 郑天凌 洪华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5-38,共4页
关键词 赤潮 藻菌 海水污染 防治措施 红潮
下载PDF
可溶性铁对某些硅藻赤潮生物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林昱 唐森铭 +2 位作者 陈孝麟 庄栋法 蔡子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4-18,共5页
评述了在厦门进行的一次围隔实验结果.在同等富营养的各围隔桶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柠檬酸铁,研究可溶性铁对浮游植物的增殖效应.对结果回归分析表明:水体中可溶性铁的浓度与相应的叶绿素含量存在着明显的相关,且添加可溶性铁的围隔体内的... 评述了在厦门进行的一次围隔实验结果.在同等富营养的各围隔桶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柠檬酸铁,研究可溶性铁对浮游植物的增殖效应.对结果回归分析表明:水体中可溶性铁的浓度与相应的叶绿素含量存在着明显的相关,且添加可溶性铁的围隔体内的细胞净增长速率快于同等富营养的天然海水.实验结果证明提高海水中可溶性铁浓度会促进某些硅藻(尤其是中肋骨条藻)的增殖.进而改变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引发硅藻赤潮并增大赤潮的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藻类 增殖 围隔实验 赤潮
下载PDF
Sea WiFS探测1997年闽南赤潮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孙强 杨燕明 +3 位作者 顾德宇 滕骏华 陈巧云 陈世敢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1期70-73,T002,共5页
在 1 997年秋季厦门附近海域微囊藻赤潮水体现场反射光谱测量的基础上 ,根据对SeaWiFS可见光范围内各波段离水辐射率变化的分析 ,提出 3、4、5波段离水辐射率差值 (Lw5 +Lw3- 2Lw4) >C模型 ,用它计算了 1 997年 1 1月和1 2月赤潮和... 在 1 997年秋季厦门附近海域微囊藻赤潮水体现场反射光谱测量的基础上 ,根据对SeaWiFS可见光范围内各波段离水辐射率变化的分析 ,提出 3、4、5波段离水辐射率差值 (Lw5 +Lw3- 2Lw4) >C模型 ,用它计算了 1 997年 1 1月和1 2月赤潮和非赤潮时相的SeaWiFS图象 ,结果和赤潮发生的实际状况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WIFS 微囊藻 赤潮 模型 海洋污染
下载PDF
中国赤潮的发生趋势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308
7
作者 周名江 朱明远 张经 《生命科学》 CSCD 2001年第2期54-59,53,共7页
通过对中国沿海赤潮发生历史的回顾以及主要赤潮事件的分析,阐明了中国沿海赤潮发生所呈现的趋势,即频率增加、规模扩大、新的赤潮藻种不断出现、有毒赤潮种比例上升,以及有害赤潮危害程度日益增加,且初步分析了赤潮频发的内因和外... 通过对中国沿海赤潮发生历史的回顾以及主要赤潮事件的分析,阐明了中国沿海赤潮发生所呈现的趋势,即频率增加、规模扩大、新的赤潮藻种不断出现、有毒赤潮种比例上升,以及有害赤潮危害程度日益增加,且初步分析了赤潮频发的内因和外因。综述了我国科学家在赤潮生消过程监测、赤潮藻的培养生物学和分类学、赤潮藻类的营养动力学及生理生态学特性、赤潮藻类的生活史、赤潮藻类毒素、赤潮的模型和赤潮防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工作的进展,指出了研究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赤潮研究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发生趋势 研究进展 中国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毒藻类和赤潮毒素的本底调查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金辉 秦玉涛 +3 位作者 刘材材 孙亚伟 程祥圣 徐韧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2-61,共10页
2004年~2005年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曾发生有毒赤潮13起,约占赤潮总数的15%,引发赤潮的有毒赤潮生物包括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anguineum)、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环状异甲藻(Heter... 2004年~2005年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曾发生有毒赤潮13起,约占赤潮总数的15%,引发赤潮的有毒赤潮生物包括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anguineum)、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环状异甲藻(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其中曾造成严重危害的有米氏凯伦藻和环状异甲藻。通过连续2年的四季本底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存在多种有毒藻类,主要包括产麻痹性贝毒(PSP)的链状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产腹泻性贝毒(DSP)的具尾鳍藻(Dinophysis caudata)、倒卵形鳍藻(Dinophysis fortii);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多列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eries)和多纹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triata);其它有毒有害藻类包括红色裸甲藻、环状异甲藻、米氏凯伦藻等。有毒藻类种类5、6月份较多,产腹泻性贝毒(DSP)和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有毒藻类常年均在该海域出现,这些有毒有害藻类多数密度并不高。与有毒藻类监测同步开展了赤潮毒素检测,长江口贝类赤潮毒素检出时段主要集中在5~6和8~9月份,PSP和DSP检出率分别在5%和12%左右,敏感种类为养殖的紫贻贝,未检出记忆缺失性贝毒。针对目前赤潮的危害中由有毒藻类和赤潮毒素造成的危害较大,建议在长江口贝类养殖海域开展的有毒藻类监测计划,以确保贝类水产品食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有毒藻类 赤潮毒素
下载PDF
2006年夏季渤海湾赤潮重点监控区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秋丰 尹翠玲 +1 位作者 徐玉山 石海明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19-23,共5页
研究了2006年夏季渤海湾赤潮重点监控区6个测站大面积调查的网采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32属60种,物种主要以硅藻为主,但甲藻在群落中的比重也很明显,在个别站位上成为优势类群.优势物种主要为格氏圆筛藻(C.granii ... 研究了2006年夏季渤海湾赤潮重点监控区6个测站大面积调查的网采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32属60种,物种主要以硅藻为主,但甲藻在群落中的比重也很明显,在个别站位上成为优势类群.优势物种主要为格氏圆筛藻(C.granii Gough)、星脐圆筛藻(C.asteromphalus)、琼氏圆筛藻(C.jonesianus)和中华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细胞丰度的站位分布主要由浮游硅藻的分布所决定,其高值区分布在4号站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渤海 群落结构 赤潮
下载PDF
大鹏湾夜光藻赤潮的营养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寿松 冯国灿 +3 位作者 段美元 刘子煌 夏综万 于斌 《热带海洋》 CSCD 1997年第1期1-6,共6页
根据大鹏湾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赤潮发生要素的结构关系,利用生物种群生态学和营养动力学的原理,提出夜光藻-硅藻-营养物质三者相关的动力学模型,模型中的参数将体现海况环境的有关因素。文中利用微分方程动力系统理论对模... 根据大鹏湾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赤潮发生要素的结构关系,利用生物种群生态学和营养动力学的原理,提出夜光藻-硅藻-营养物质三者相关的动力学模型,模型中的参数将体现海况环境的有关因素。文中利用微分方程动力系统理论对模型作出定性分析,给出赤潮发生与否的某些判别条件;并根据1991年3月1日一4月30日大鹏湾所发生的夜光藻赤潮数据分别对1次赤潮全过程和有连续3次赤潮的情形进行了有效的数值模拟,所得结果对赤潮的预测预报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光藻 营养动力学 定性分析 数值模拟 红潮
下载PDF
麻痹性贝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鲍军波 李兴教 +1 位作者 罗昭锋 王菊英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6-69,共4页
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研究了赤潮毒素麻痹性贝毒(PSP)的快速检测方法,分别采取固定化PSP抗体分子和PSP分子的方法,进行直接和间接检测溶液中PSP的含量,检测下限分别为70.2μg·L^-1(-235nmol·L^-1)和0.5μ... 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研究了赤潮毒素麻痹性贝毒(PSP)的快速检测方法,分别采取固定化PSP抗体分子和PSP分子的方法,进行直接和间接检测溶液中PSP的含量,检测下限分别为70.2μg·L^-1(-235nmol·L^-1)和0.5μg·L^-1(-1.67nmol·L^-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2%~7.7%,同收率为101%~105%。检测方法的选择性好,样品、标准物和抗体的用量少,检测成本低,单个样品的测试时间不到10min,能够满足赤潮毒素的快速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赤潮毒素 快速检测
下载PDF
虾池赤潮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安利 王维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8-133,共6页
虾池赤潮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王安利,王维娜(河北大学生物学系,保定)关键词虾池赤潮,环境因子,pH,溶氧,水温,盐度,多元分析,二值回归前言赤潮是一种因某些单细胞生物爆发性生长形成极高密度而引起的海水变色现象。这种灾... 虾池赤潮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王安利,王维娜(河北大学生物学系,保定)关键词虾池赤潮,环境因子,pH,溶氧,水温,盐度,多元分析,二值回归前言赤潮是一种因某些单细胞生物爆发性生长形成极高密度而引起的海水变色现象。这种灾害现象往往给对虾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池 赤潮 环境因子 PH 溶氧 水温
下载PDF
沉积物二次污染对海域赤潮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慈美 林月玲 吴瑜端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64-71,共8页
模拟研究了厦门港海域纳污过程中,水体环境理化条件的变化引起污染沉积物中微量生物要素(Cu^(2+)、Mn^(2+)Cr^(3+))的释放以及所造成的生态效应。实验得出:(1)释放量与环境参数间的半定量关系;并根据浸取过程中元素在沉积物各地球化学... 模拟研究了厦门港海域纳污过程中,水体环境理化条件的变化引起污染沉积物中微量生物要素(Cu^(2+)、Mn^(2+)Cr^(3+))的释放以及所造成的生态效应。实验得出:(1)释放量与环境参数间的半定量关系;并根据浸取过程中元素在沉积物各地球化学相间的迁移变化,推测控制固相的转化。(2)用长周期释放浸取液或用外加微量营养要素到天然海水中培养厦门海区主要藻种,发现微量营养盐对藻类生长有促进作用。说明沉积物微量营养要素的二次污染可能会引发赤潮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污染 红潮 海域 影响
下载PDF
中国海洋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二):东海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楠生 陈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3-384,共22页
东海海域是我国典型的赤潮频发区,东海沿海的水产养殖业和生态系统等都受到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1958—2019年间东海海域内67个浮游植物调查数据,通过比较东海海域浮游植物物种调查获得的历史数据,重点分析赤潮及赤潮物种的组成,并对相... 东海海域是我国典型的赤潮频发区,东海沿海的水产养殖业和生态系统等都受到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1958—2019年间东海海域内67个浮游植物调查数据,通过比较东海海域浮游植物物种调查获得的历史数据,重点分析赤潮及赤潮物种的组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剖析和解读。共统计出东海海域浮游植物773种(包括65个变种),其中棕鞭藻门470种(包含42个变种),甲藻门253种(包含23个变种)。这些浮游植物中包括了赤潮物种135个,其中棕鞭藻门73个物种,甲藻门56个物种,定鞭藻门和蓝藻门各3个物种。比较发现该海域硅藻和甲藻的相对物种丰富度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本文分析结果可为东海海域和其他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生物多样性 航次调查 赤潮物种 浮游植物
下载PDF
赤潮生物的毒害机理与毒素生物化学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周成旭 严小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3-26,共4页
关键词 赤潮生物 毒害机理 毒素生物化学 亚历山大藻
下载PDF
厦门市潘涂虾池一次简单裸甲藻(Gymnodinium simp lex Lohmann)赤潮的调查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丰 黄凌风 +1 位作者 林均民 沈国英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8-102,共5页
对厦门市潘涂虾场一口虾池 1995年 4月发生的一起简单裸甲藻赤潮进行跟踪调查 ,报道赤潮期间虾池水环境因子、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以及浮游植物的种类更替 .调查显示 ,赤潮发生前浮游动物大量繁殖 ,快速消耗浮游植物进而引起池内... 对厦门市潘涂虾场一口虾池 1995年 4月发生的一起简单裸甲藻赤潮进行跟踪调查 ,报道赤潮期间虾池水环境因子、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以及浮游植物的种类更替 .调查显示 ,赤潮发生前浮游动物大量繁殖 ,快速消耗浮游植物进而引起池内无机营养盐 (特别是活性磷酸盐 )的积累是本次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赤潮发生期间 ,赤潮生物的暴发性增殖在抑制多数藻类 (主要是硅藻 )的同时 ,也促进了一些裸藻类、甲藻类和蓝藻类的生长繁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池 赤潮 生态因子 浮游植物种类更替 裸甲藻
下载PDF
中国海洋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四):长江口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楠生 崔宗梅 徐青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2-417,共16页
长江口海域是我国的一个典型水域,具有很高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其中包括很多种赤潮物种,引起赤潮频发。本文总结了过去40年间长江口海域历次航次调查的研究结果,比较分析了52个航次调查鉴定的浮游植物组成,重点探索了赤潮物种的组成,... 长江口海域是我国的一个典型水域,具有很高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其中包括很多种赤潮物种,引起赤潮频发。本文总结了过去40年间长江口海域历次航次调查的研究结果,比较分析了52个航次调查鉴定的浮游植物组成,重点探索了赤潮物种的组成,并详细描述了长江口海域的6种典型赤潮物种:中肋骨条藻、东海原甲藻、旋链角毛藻、夜光藻、米氏凯伦藻和尖刺拟菱形藻。在文献报道的657个浮游植物物种(包括571个物种和86个鉴定到属的未定种)中,硅藻(368个物种和55个未定种)和甲藻(149个物种和15未定种)占绝大多数。这些浮游植物中赤潮物种占125个,包括硅藻69种、甲藻49种、金藻2种、隐藻1种和蓝藻3种。本文为比较研究不同海域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探讨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演化,为解读宏基因组学及宏条形码分析结果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生物多样性 航次调查 赤潮物种 浮游植物
下载PDF
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在厦门地区虾塘引起赤潮 被引量:54
18
作者 林元烧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6-18,共3页
材料于1994年7月采自厦门及邻近地区对虾养殖池。塔玛亚历山大藻藻体细胞形态准圆形,长略大于宽。细胞长16~31μm,宽13~30μm。甲板排列公式为Ap,4′,6″,6c,8s,5,2。其孢囊长椭圆形,长径22~26μm,,短径18~22μm,表面... 材料于1994年7月采自厦门及邻近地区对虾养殖池。塔玛亚历山大藻藻体细胞形态准圆形,长略大于宽。细胞长16~31μm,宽13~30μm。甲板排列公式为Ap,4′,6″,6c,8s,5,2。其孢囊长椭圆形,长径22~26μm,,短径18~22μm,表面光滑。采样期间虾池表层水温28~31℃,盐度15~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潮 亚历山大藻 厦门 甲藻 虾池
下载PDF
大连湾赤潮生物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许澄源 《水产学报》 CAS 1982年第2期173-180,共8页
本文报道了1979年4月至10月在大连湾进行赤潮生物调查研究的结果。在大连湾里,特别是臭水套、甜水套和大连湾沿岸海区已达到富营养级或过营养级。对于某些浮游生物的增殖以至发生赤潮具有一定条件。在该区域内,特别在夏季存在多种赤潮生... 本文报道了1979年4月至10月在大连湾进行赤潮生物调查研究的结果。在大连湾里,特别是臭水套、甜水套和大连湾沿岸海区已达到富营养级或过营养级。对于某些浮游生物的增殖以至发生赤潮具有一定条件。在该区域内,特别在夏季存在多种赤潮生物,是大连湾赤潮发生的潜在因素。文中对该区域内的浮游生物种类、分布范围、生物量,以及优势种和它的季节变化等作了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湾 赤潮生物 浮游生物 分布范围 生物量 优势种 季节变化 海洋污染 水产敌害
下载PDF
东海1972年一次毛丝藻赤潮的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陈亚瞿 《水产学报》 CAS 1982年第2期181-189,共9页
1972年8月至11月于东海北部(30°N—32°N,127°E以西)部分海域中所出现的赤潮是由蓝藻门中的三种毛丝藻组成,即(1)汉氏毛丝藻 Trichodesmium Hildebrandtii Gomont(2)薛氏毛丝藻 Trichodesmium Thiebautii Gomont(3)红毛丝... 1972年8月至11月于东海北部(30°N—32°N,127°E以西)部分海域中所出现的赤潮是由蓝藻门中的三种毛丝藻组成,即(1)汉氏毛丝藻 Trichodesmium Hildebrandtii Gomont(2)薛氏毛丝藻 Trichodesmium Thiebautii Gomont(3)红毛丝藻 Trichodesmium erythraeum Ehr.。其中汉氏毛丝藻为优势种。这次赤潮主要形成于长江口以东外海,9月份后虽扩大分布区,但仍以东部海区最密集。11月后逐渐消失。此次赤潮最明显的危害表现在对饵料基础的破坏上,它能引起鲐、鲹鱼索饵渔场位置的改变和洄游路线的变化,从而促成减产。经分析,此次形成赤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由该年夏季气旋而引起的涌升流和连续的强台风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以使上、下层搅拌剧烈,营养盐充分溶于水中增加了肥沃度。加上秋季水温偏高和高温水体的出现,也为热带性藻类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作者建议,今后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应加强对海洋污染和赤潮预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1972年 毛丝藻 赤潮 水产敌害 海洋污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