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生大珠母贝形态性状对湿重和壳重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邓正华 陈明强 +2 位作者 李有宁 吴开畅 王雨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545-2550,共6页
【目的】确定野生大珠母贝形态性状对湿重和壳重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及其决定系数,为人工选育目标性状提供最佳的测量指标。【方法】以在海南三亚市西岛附近海域捕捞的157只贝龄超过2龄的野生大珠母贝为研究对象,对其形态性状[壳长(x1)、壳... 【目的】确定野生大珠母贝形态性状对湿重和壳重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及其决定系数,为人工选育目标性状提供最佳的测量指标。【方法】以在海南三亚市西岛附近海域捕捞的157只贝龄超过2龄的野生大珠母贝为研究对象,对其形态性状[壳长(x1)、壳高(x2)、壳宽(x3)、绞合线长(x4)]及湿重(y1)和壳重(y2)进行测量后,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确定形态性状与湿重和壳重间的相关性,通过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获取影响湿重和壳重的主要形态性状,并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结果】大珠母贝各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范围为8.29%~41.80%,且各性状指标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湿重和壳重直接影响作用最大的形态性状分别是壳高(0.468)和壳宽(0.573),其中,壳高对湿重的决定系数为0.219,壳宽对壳重的决定系数为0.381;对湿重和壳重间接决定作用最大的均为壳高通过壳宽,对应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285和0.381。剔除对湿重和壳重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后,分别构建大珠母贝形态性状与湿重和壳重间的回归方程,对湿重的回归方程为y1=3.245x1+7.747x2+23.521x3-2383.820(R2=0.897),对壳重的回归方程为y2=4.888x2+27.089x3-1531.922(R2=0.858)。【结论】在大珠母贝的选育过程中,当以湿重为选育目标时应以壳高为直接选择,同时加强对壳宽的协同选择;而在以壳重为选育目标时应以壳宽为直接选择,同时加强对壳长的协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形态性状 湿重 壳重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大珠母贝人工苗养成的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邓陈茂 梁飞龙 符韶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11-13,共3页
关键词 大珠母贝 人工苗 收苗方法 分笼方法 海区养成
下载PDF
广东徐闻海域印尼产大珠母贝的生长特性 被引量:8
3
作者 梁飞龙 谢绍河 +1 位作者 符韶 邓岳文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45-49,共5页
为将印尼产的大珠母贝作为我国海水珍珠养殖的新品种,分别于2010年6月4日、7月20日和10月28日,利用从印度尼西亚引进的大珠母贝作为亲本培育了3批苗种,在广东湛江徐闻承梧海区进行了养殖试验,实验期间水温14~32℃,盐度28.4~36.9。结... 为将印尼产的大珠母贝作为我国海水珍珠养殖的新品种,分别于2010年6月4日、7月20日和10月28日,利用从印度尼西亚引进的大珠母贝作为亲本培育了3批苗种,在广东湛江徐闻承梧海区进行了养殖试验,实验期间水温14~32℃,盐度28.4~36.9。结果表明:除了2010年10月28日出池的第3批苗,养殖11个月,成活率为1.3±0.5%外。经过12个月养殖,第一、二批苗的贝体平均壳高、壳长、体质量和成活率分别为59.56±10.2 mm,60.39±10.5 mm,25.62±6.5 g,10.6%±1.8%和54.84±6.1 mm,55.96±12.4 mm,18.40±6.1 g,25.10%±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生长特性 养殖 引种
下载PDF
塔形马蹄螺人工促熟及催产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春芳 刘永 +1 位作者 梁飞龙 符韶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共4页
进行了塔形马蹄螺(Trochus pyramis Born)的人工促熟及催产实验。结果表明,塔形马蹄螺的生物学最小型为:雄性个体壳高1.33cm,雌性个体壳高1.42cm。塔形马蹄螺人工促熟的适宜温度为26~28℃,用叉珊藻(Jania arborescens Yendo)为饵料促... 进行了塔形马蹄螺(Trochus pyramis Born)的人工促熟及催产实验。结果表明,塔形马蹄螺的生物学最小型为:雄性个体壳高1.33cm,雌性个体壳高1.42cm。塔形马蹄螺人工促熟的适宜温度为26~28℃,用叉珊藻(Jania arborescens Yendo)为饵料促熟塔形马蹄螺的效果较好。经促熟的实验贝采用降温阴干的方法进行催产效果较好,实验贝的催产率最高可达9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形马蹄螺(Trochus pyramis Born) 人工促熟 人工催产
下载PDF
引进印度尼西亚大珠母贝人工育苗试验 被引量:5
5
作者 谢绍河 梁飞龙 符韶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42-45,共4页
在雷州半岛海域水温24.0~30.0℃、盐度30.8~32.5、pH8.0~8.3条件下,以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和小球藻,天然混合藻等4种饵料,进行印度尼西亚产大珠母贝亲贝促熟培育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饵料组合在亲贝促熟百... 在雷州半岛海域水温24.0~30.0℃、盐度30.8~32.5、pH8.0~8.3条件下,以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和小球藻,天然混合藻等4种饵料,进行印度尼西亚产大珠母贝亲贝促熟培育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饵料组合在亲贝促熟百分率、排精产卵率和受精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阴干温差流水刺激可以有效诱导亲贝排精产卵,优选幼虫和投放合适的采苗器可以提高幼虫的变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大珠母贝 人工育苗
下载PDF
大珠母贝的插核期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谢玉坎 林碧萍 《水产学报》 CAS 1983年第3期229-234,共6页
作者对手术前的母贝作了抑制生理机能的预前处理;用记纹鼓记录测定肌肉活动能力,由此反映出母贝生理机能状况和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母贝经预前处理后,便于插核手木前的栓口操作,休养期的平均成活率可达85%。
关键词 大珠母贝 插核手术 预前处理 成活率 生理机能
下载PDF
换水频率和附着基对大珠母贝育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梁飞龙 林伟财 +1 位作者 邓岳文 谢绍河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29期33-38,共6页
为了提高大珠母贝育苗生产的效率,2013年4月10日—6月27日,设立3个试验分别比较了换水频率、附着基的类型和附着基的颜色对大珠母贝育苗效果的影响。试验Ⅰ:换水频率对大珠母贝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设立A1、A2、A3、A4和A0共5个组... 为了提高大珠母贝育苗生产的效率,2013年4月10日—6月27日,设立3个试验分别比较了换水频率、附着基的类型和附着基的颜色对大珠母贝育苗效果的影响。试验Ⅰ:换水频率对大珠母贝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设立A1、A2、A3、A4和A0共5个组,其中A1、A2、A3、A4分别为每3、6、9、12天换水1次,A0为对照组每日换水1次;试验Ⅱ:附着基的种类对大珠母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设立B1、B2、B3、B4共4个组,其中B1、B2、B3、B4分别为尼龙网布、黑色粗糙面塑料片、黑色光滑面塑料片、遮阳网;试验Ⅲ:附着基颜色对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设立C1、C2、C3、C4共4个组,其颜色分别为红色、黑色、黄色和绿色。结果表明,换水频率、附着基的种类和颜色对大珠母贝的育苗效果存在显著影响(P〈0.05)。试验中每6~9天换水一次的幼虫生长和成活率最高,粗糙面塑料片和深色(红色、黑色)附着基附苗量最大,大珠母贝生产中适合在此条件下育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换水频率 附着基
下载PDF
大珠母贝人工苗培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许志坚 李孔开 《水产学报》 CAS 1980年第3期295-301,共7页
本文介绍了利用天然生长的大珠母贝进行人工培育苗种的试验。试验表明,从性成熟较好的亲贝体内取出精、卵,在0.O7%的氨海水中进行人工授精,在水温25-29℃的条件下,可以获得较高的受精率。受精卵在水温28℃,比重1.0227条件下,经过五个半... 本文介绍了利用天然生长的大珠母贝进行人工培育苗种的试验。试验表明,从性成熟较好的亲贝体内取出精、卵,在0.O7%的氨海水中进行人工授精,在水温25-29℃的条件下,可以获得较高的受精率。受精卵在水温28℃,比重1.0227条件下,经过五个半小时发育成担轮幼虫,24小时发育成直线铰合幼虫,20天发育成幼苗,开始附着进入底栖生活。试验表明用扁藻和酵母作为幼虫的饲料,基本上是适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人工育苗 亲贝培育 人工授精 胚胎发育 人工孵化 幼虫培养 采苗
下载PDF
大珠母贝组织蛋白酶B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徐扬 王姿曼 +3 位作者 李俊辉 梁飞龙 邓岳文 杨创业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53-1361,共9页
【目的】分析组织蛋白酶B基因(CatB)在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明确CatB在大珠母贝中的功能作用,为培育生长快且抗逆性强的大珠母贝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利用RACE克隆大珠母贝CatB基因,利用ExPASy ProtParam、... 【目的】分析组织蛋白酶B基因(CatB)在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明确CatB在大珠母贝中的功能作用,为培育生长快且抗逆性强的大珠母贝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利用RACE克隆大珠母贝CatB基因,利用ExPASy ProtParam、ExPASy ProtScale、NPS@SOPMA、SWISS-MODEL及SignalP 4.1等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atB基因在大珠母贝外套膜(套膜区、边缘膜区和中央膜区)、肝胰腺、鳃、足和闭壳肌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大珠母贝CatB基因cDNA序列全长1365 bp,其开放阅读框(ORF)1026 bp,5'非编码区(5'-UTR)长度81 bp,3'非编码区(3'-UTR)长度258 bp,共编码341个氨基酸残基。大珠母贝CatB蛋白分子量为37.73 kD,理论等电点(pI)为6.66,脂溶性系数为67.48,不稳定指数为31.18,亲水性平均系数(GRAVY)为-0.451,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在第89~337位氨基酸存在一个Pept-C1结构域。大珠母贝CatB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占51.03%,α-螺旋占26.98%,β-转角占9.09%,延伸链占12.90%;三级结构与马氏珠母贝(P.fucata martensii)CatB蛋白结构相似。大珠母贝CatB氨基酸序列与马氏珠母贝CatB氨基酸序列(ADX32985.1)的相似性高达90.91%;与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XP_011428258.1)、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ANG56311.1)、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AEF32260.1)的CatB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9.47%、65.38%和62.18%。CatB基因在大珠母贝外套膜的套膜区、边缘膜区和中央膜区及肝胰腺、鳃、足和闭壳肌等7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以肝胰腺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在其他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P<0.05),其次是外套膜的套膜区和中央膜区。【结论】CatB基因在大珠母贝肝胰腺中高表达,其次是外套膜的套膜区和中央膜区,故推测CatB是通过参与大珠母贝的消化吸收作用而调控其生长代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组织蛋白酶B(CatB)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 肝胰腺 消化吸收
下载PDF
北海:开展大珠母贝规模化增养殖
10
作者 张晴丹 《农家之友》 2020年第3期30-30,共1页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所)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深远海养殖技术与品种开发创新团队加快推进科研进程,在广西北海市涠洲(斜阳)岛海域开展大珠母贝(白蝶贝)越冬增养殖试验,并取得新进展,为促进广西北海南珠产业...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所)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深远海养殖技术与品种开发创新团队加快推进科研进程,在广西北海市涠洲(斜阳)岛海域开展大珠母贝(白蝶贝)越冬增养殖试验,并取得新进展,为促进广西北海南珠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根据目前南海所养殖试验检测结果显示,试验中的大珠母贝个体生长性状的壳长、壳高、壳宽分别平均为76.55毫米、77.35毫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蝶贝 大珠母贝 南珠产业 增养殖
下载PDF
培育密度对大珠母贝受精卵的孵化率及不同期幼虫生长率、成活率与变态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梁飞龙 王钦贵 +1 位作者 邓岳文 谢绍河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81,共7页
为了确定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人工繁育过程中受精卵适宜孵化密度和不同发育期幼虫适宜培育密度,设立四组实验比较了培育密度对大珠母贝育苗效果的影响。实验I,比较了受精卵培育密度对孵化率与幼虫大小的影响,受精卵密度设为10个/m... 为了确定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人工繁育过程中受精卵适宜孵化密度和不同发育期幼虫适宜培育密度,设立四组实验比较了培育密度对大珠母贝育苗效果的影响。实验I,比较了受精卵培育密度对孵化率与幼虫大小的影响,受精卵密度设为10个/mL、20个/mL、30个/mL与40个/mL;实验II,比较了D形幼虫培育密度对生长率与成活率的影响,幼虫密度设为1.0个/mL、2.0个/mL、3.0个/mL与4.0个/mL;实验III,比较了壳顶初期幼虫培育密度对生长率与成活率的影响,幼虫密度为1.0个/mL、1.5个/mL、2.0个/mL与2.5个/mL;实验IV,比较了眼点期幼虫密度对变态率与生长率的影响,眼点幼虫密度设为0.4个/mL、0.8个/mL、1.2个/mL与1.6个/mL。结果表明,大珠母贝受精卵培育密度对孵化率存在显著影响(P<0.05),对幼虫大小影响不显著(P>0.05)。培育密度对D形幼虫与壳顶幼虫的生长率和成活率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生长率与成活率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培育密度对眼点幼虫的变态率和附着幼苗的生长存在显著影响(P<0.05)。大珠母贝苗种繁育阶段,合适的受精卵培育密度为10-30个/mL,D形幼虫培育密度为1-3个/mL,壳顶初期幼虫为1.0-1.5个/mL,眼点幼虫为0.4-0.8个/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培育密度 孵化率 生长率 成活率 变态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