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食物选择性及滤除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6
1
作者 王芳 董双林 +1 位作者 张硕 王如才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9-144,共6页
于 1996年 8-12月,分别从青岛海洋大学太平角实验基地和胶南市水产养殖研究所采集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比较研究了不同规格的两种贝类对4种不同大小藻类的选择性及水温对其滤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海... 于 1996年 8-12月,分别从青岛海洋大学太平角实验基地和胶南市水产养殖研究所采集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比较研究了不同规格的两种贝类对4种不同大小藻类的选择性及水温对其滤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小口的摄食率随藻类规格的增大而增加;而大贝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海湾扇贝对中等规格(φ=5.55—5.79μm)的藻类、太平洋牡蛎对小规格(φ=4.35μm)的藻类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表明相同条件下两种贝类对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水温对滤除率的影响实验中,当水温从20℃升至26℃时,小贝和成贝的滤除率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当水温从26℃升至29℃时,海湾扇贝的滤除率略有增加,而太平洋牡蛎的滤除率则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 扇贝 太平洋 牡蛎 食物选择性 滤除率
下载PDF
大连浮筏养殖太平洋牡蛎死亡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隋锡林 孙景伟 +2 位作者 王志松 王富贵 安育新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7,共5页
本文调查了大连地区太平洋牡蛎筏式养殖的新、老海区的水文、水质、浮游生物以及大量死亡状况。依据调查结果,初步分析了引起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死亡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太平洋 牡蛎 死亡原因 对策 浮筏养殖
下载PDF
三倍体大连湾牡蛎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梁英 王如才 +2 位作者 田传远 于瑞海 曲学存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37-240,共4页
三倍体大连湾牡蛎的初步研究梁英,王如才,田传远,于瑞海,曲学存(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266003)关键词大连湾牡蛎,低温休克,三倍体APRELIMINARYSTUDYONTHETRIPLOIDOYSTERCRASS... 三倍体大连湾牡蛎的初步研究梁英,王如才,田传远,于瑞海,曲学存(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266003)关键词大连湾牡蛎,低温休克,三倍体APRELIMINARYSTUDYONTHETRIPLOIDOYSTERCRASSOSTREATALIENWHA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湾牡蛎 低温休克 三倍体 牡蛎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许伟定 胡庆明 +2 位作者 隋锡林 王志松 李国友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4-15,共2页
以担轮幼体为材料,研究太平洋牡蛎的核型,得出2n=20,NF=40,10对染色体全部为中央着丝点染色体。其染色体数目和国外报道的20多种牡蛎的染色体数目一致,但核型稍有区别。
关键词 太平洋 牡蛎 染色体 核型
下载PDF
厦门浔江湾牡蛎养殖区弧菌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文华 叶德赞 +4 位作者 倪纯治 周宗澄 姚瑞梅 陈庆辉 顾静瑜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6年第4期412-415,共4页
利用MPN法API20E系统对厦门浔江湾牡蛎养殖区的牡蛎体、水体及底质三类样品进行弧菌分析。结果表明,三类样品的弧菌密度随季节均呈春、夏>秋、冬趋势而变化。牡蛎体弧菌密度与水样、底质样弧菌密度间的相关系数值分别为O.8143和0.5... 利用MPN法API20E系统对厦门浔江湾牡蛎养殖区的牡蛎体、水体及底质三类样品进行弧菌分析。结果表明,三类样品的弧菌密度随季节均呈春、夏>秋、冬趋势而变化。牡蛎体弧菌密度与水样、底质样弧菌密度间的相关系数值分别为O.8143和0.5955,二者都高于0.3250(n=58,α=0.01),因此呈显著相关,而且前两者相关关系更密切。总的弧菌密度呈湾内高于湾外的分布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菌 海洋微生物 牡蛎 养殖 厦门 浔江湾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的生长比较 被引量:13
6
作者 曾志南 林琪 +2 位作者 吴建绍 陈朴贤 陈木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19-123,共5页
比较研究厂在福建养殖的太平洋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的生长。结果表明,经17个月养殖的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壳长、壳高、体重和软体部重量分别比二倍体增加14.41%、7.66%、35.27%和73.25%。在太平洋牡烟繁殖季节5~8月,三倍体体重... 比较研究厂在福建养殖的太平洋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的生长。结果表明,经17个月养殖的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壳长、壳高、体重和软体部重量分别比二倍体增加14.41%、7.66%、35.27%和73.25%。在太平洋牡烟繁殖季节5~8月,三倍体体重和软体部重量生长明显超过二倍体。还就温带及亚热带海区养殖的太平洋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的生长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二倍体 三倍体 生长 牡蛎
下载PDF
6-DMAP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 5.孵化率和D幼畸形率与三倍体诱导率的关系 被引量:10
7
作者 田传远 梁英 +2 位作者 王如才 王昭萍 于瑞海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3期421-425,共5页
1996~1997年,在进行6-DMAP(6-二甲基氨基嘌呤)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实验的同时,进行胚胎孵化率和D形幼虫畸形率与三倍体诱导率关系的研究。解剖法获取精卵,人工授精。三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试验、分组的... 1996~1997年,在进行6-DMAP(6-二甲基氨基嘌呤)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实验的同时,进行胚胎孵化率和D形幼虫畸形率与三倍体诱导率关系的研究。解剖法获取精卵,人工授精。三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试验、分组的实验结果表明:胚胎孵化率与三倍体诱导率间呈不显著的负相关(r=-0.074),y=64.925-0.056x;D形幼虫畸形率与三倍体诱导率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385,P<0.05),y=12.135+0.272x。三因素四水平L16(45)正交试验、分组的实验结果表明:胚胎孵化率与三倍体诱导率间呈不显著的负相关(r=-0.210),y=76.618-0.471x;D形幼虫畸形率与三倍体诱导率间呈不显著的负相关(r=-0.022),y=23.115-0.029x。讨论提出:在保证一定的三倍体诱导率的前提下,对获取的精卵进行离体促熟和必要的洗卵、缩短诱导持续时间,是提高胚胎孵化率和降低D形幼虫畸形率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牡蛎 三倍体诱导率 胚胎孵化率 畸形率
下载PDF
巨蛎属牡蛎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4
8
作者 刘必谦 戴继勋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3-198,共6页
用RAPD方法获得的几种牡蛎间的遗传距离表明,我国北方海域确实存在大连湾牡蛎(Crasostreatalienwhanensis),褶牡蛎(Crasostreaplicatula)和近江牡蛎(Crasostreari... 用RAPD方法获得的几种牡蛎间的遗传距离表明,我国北方海域确实存在大连湾牡蛎(Crasostreatalienwhanensis),褶牡蛎(Crasostreaplicatula)和近江牡蛎(Crasostrearivularis)三种自然种。它们同属巨蛎属(Crasostrea)。大连湾牡蛎、褶牡蛎和太平洋牡蛎(Crasostreagigas)互为姊妹种,近江牡蛎与它们互为非姊妹种。有无长牡蛎以及长牡蛎与上述三种牡蛎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也证实传统的分类方法对于形态特征典型的个体是能够进行准确区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湾牡蛎 褶牡蛎 近江牡蛎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近江牡蛎受精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沈亦平 刘汀 +4 位作者 姜海波 张锡元 陈晓汉 叶力 吴斌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4期482-486,共5页
用醋酸──地衣红染色的方法对近江牡蛎人工授精的卵子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细胞学观察.精子入卵前,卵子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胚泡期),精子入卵后,胚泡消失,然后进行两次减数分裂,在海水温度为28.8℃的情况... 用醋酸──地衣红染色的方法对近江牡蛎人工授精的卵子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细胞学观察.精子入卵前,卵子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胚泡期),精子入卵后,胚泡消失,然后进行两次减数分裂,在海水温度为28.8℃的情况下,授精后33min和45min,绝大部分受精卵已排出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雄原核可在第一极体排出后及第二极体排出前任何时期内形成,雌雄原核以联合的方式将两组染色体合并,授精后1h,大部分卵子完成第一次卵裂.在25℃和26℃授精的情况下,观察到了较多的多精入卵的现象.卵子发育的非同步性现象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减数分裂 受精 细胞学 贝类 遗传育种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单体苗种生产及养殖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爱国 牛锡端 +1 位作者 沈决奋 孙曙光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9-35,共7页
本项研究采用先固着后脱基或肾上腺素(EPI)诱导方法生产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gigasThunberg)单体苗种获得成功。选用价格低廉的聚丙烯扁条包装带作为固着基,待牡蛎苗生长至0.5cm以上时,来回弯... 本项研究采用先固着后脱基或肾上腺素(EPI)诱导方法生产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gigasThunberg)单体苗种获得成功。选用价格低廉的聚丙烯扁条包装带作为固着基,待牡蛎苗生长至0.5cm以上时,来回弯曲进行剥离,可容易获得单体牡蛎。1992年在120m ̄3水体中获得平均壳高0.5cm单体牡蛎4036.7万粒,单位水体出苗量33.64粒;使用肾上腺素诱导太平洋牡蛎眼点幼虫,最佳诱导药物浓度为20mg/L最佳处理时间为1小时,诱导眼点幼虫100万粒,不固着变态率为80%左右,获得平均壳高0.5cm单体牡蛎69万粒。在荣成市桑沟湾海区筏式笼养21亩,下海时平均壳高0.5cm,经14个月养殖,至1993年11月平均壳高10.4cm,平均个体重88g,平均亩产5吨,总产量105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单体苗种 养殖
下载PDF
长牡蛎剥离精卵的存活时间及受精能力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昭萍 王如才 +1 位作者 文静 郑晓东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6,共2页
关键词 牡蛎 长牡蛎 养殖 剥离精卵 存活时间 受精能力
下载PDF
褶牡蛎对悬沙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沈盎绿 马胜伟 陈亚瞿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7-30,共4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悬沙处理液对褶牡蛎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6h内对照组和所有处理组中褶牡蛎均未出现死亡;96h后对照组与各处理组SOD活性值差异极显著(P〈0.01).在开始阶段的低浓度...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悬沙处理液对褶牡蛎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6h内对照组和所有处理组中褶牡蛎均未出现死亡;96h后对照组与各处理组SOD活性值差异极显著(P〈0.01).在开始阶段的低浓度处理组中褶牡蛎体内SOD表现为下降趋势。8g/L浓度组的SOD活性值最小。之后有小幅上升.并趋于平衡.但总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96h后褶牡蛎对照组与各处理组CAT活性值差异极显著(P〈0.01),其CAT-浓度值曲线趋势与SOD-浓度值曲线相一致,同样在低浓度明显下降。2g/L浓度组CAT活性值最小。之后有小幅回升,并存在一定的“毒理兴奋”作用,各浓度水平CAT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悬沙对褶牡蛎的生理生化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建议可把褶牡蛎CAT活性变化作为水环境监测的生物指标。从而达到评价水生生态环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 褶牡蛎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氯化氢酶 生物指标 水生生态环境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华琳 李文姬 李培军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3-25,共3页
本文通过几年来的太平洋牡蛎育苗技术总结,论述了太平洋牡蛎人工控温育苗技术以及在品种选择、水质、饵料、生产技术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就太平洋牡蛎育苗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人工育苗 牡蛎 育苗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控温条件下的性腺发育、条件指数与积温的关系 被引量:20
14
作者 吕豪 李大成 +1 位作者 宫晓君 于德州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8-24,共7页
本文在人工促熟条件下,通过肉眼解剖观察、石蜡切片光镜观察,描述了太平洋牡蛎性腺发育分期和发育周期。分析了性腺发育、条件指数与积温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当积温为628.8℃时,条件指数达7.75,性腺发育完全成熟。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性腺发育 条件指数 积温
下载PDF
野生和养殖牡蛎种群的比较摄食生理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匡世焕 孙慧玲 +1 位作者 李锋 方建光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1996年第2期87-94,共8页
1995年4~5月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用模拟现场流水法对该湾野生和养殖太平洋牡垢种群不同大小个体的摄食生理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太平洋牡蛎种群在滤水率、选择率和吸收率等方面无明显的差异,但在保留率和... 1995年4~5月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用模拟现场流水法对该湾野生和养殖太平洋牡垢种群不同大小个体的摄食生理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太平洋牡蛎种群在滤水率、选择率和吸收率等方面无明显的差异,但在保留率和摄食率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这说明野生种群能比养殖种群更好地过滤下并摄入海水中的颗粒物。根据实验数据,用计算机模拟得出了野生和养殖牡蛎种群的滤水率与个体体重的关系为:FRω=2.8823W0.3647,R2=0.9422和FRc=4.0144W0.2691,R2=0.90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摄食生理 滤水率 摄食率 吸收率
下载PDF
用冷热休克诱导四倍体近江牡蛎 被引量:14
16
作者 容寿柏 李一民 +3 位作者 刘绍琼 李寿武 范伟 黄雨青 《湛江水产学院学报》 CAS 1992年第2期18-21,共4页
当近江牡蛎授精卵发育至第一次卵裂前3min或个别受精卵开始出现第一次卵裂时,分别用热体克(37℃,39℃,41℃)和冷休克(8℃,10℃,12℃)处理3min诱导四倍体。测定39℃热休克组胚胎早期的四倍体诱导率为28%,10℃冷休克组胚胎早期的四倍体... 当近江牡蛎授精卵发育至第一次卵裂前3min或个别受精卵开始出现第一次卵裂时,分别用热体克(37℃,39℃,41℃)和冷休克(8℃,10℃,12℃)处理3min诱导四倍体。测定39℃热休克组胚胎早期的四倍体诱导率为28%,10℃冷休克组胚胎早期的四倍体诱导率为30%。温度过高(如42℃以上)可导致卵的高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 冷休克 四倍体 牡蛎
下载PDF
太平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与大连湾牡蛎(Ostreatalienwhamensis)杂交实验 被引量:15
17
作者 吕豪 魏若飞 +1 位作者 吕典壮 唐振东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8-11,共4页
本文报道了1993年4月5日~5月25日,对太平洋牡蛎和大连湾牡蛎进行人工杂交的试验。两种牡蛎种间的杂交是可行的。杂交后代具有较高的受精率和成活率,以及较快的生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杂种优势,通过试验结果看出,两... 本文报道了1993年4月5日~5月25日,对太平洋牡蛎和大连湾牡蛎进行人工杂交的试验。两种牡蛎种间的杂交是可行的。杂交后代具有较高的受精率和成活率,以及较快的生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杂种优势,通过试验结果看出,两种牡蛎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杂交 杂种优势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多倍体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田传远 王如才 +2 位作者 于瑞海 王昭萍 赵厚均 《黄渤海海洋》 CSCD 1999年第2期75-83,共9页
本文综述了太平洋牡蛎多倍体产生的途径、诱导方法、诱导结果、诱导机制、倍性鉴别方法、繁殖、生长、生理指标、抗逆性和口味等。提出。6-DMAP诱导牡蛎三倍体的技术前景广阔;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的方法是产生三倍体的最好途径;... 本文综述了太平洋牡蛎多倍体产生的途径、诱导方法、诱导结果、诱导机制、倍性鉴别方法、繁殖、生长、生理指标、抗逆性和口味等。提出。6-DMAP诱导牡蛎三倍体的技术前景广阔;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的方法是产生三倍体的最好途径;四倍体是生物方法产生三倍体的中间材料,可以存活,应加大力度地研究和开发;三倍体的性腺能够发育,并可产生具有繁殖力的配子;在良好的环境里,四倍体的生长和抗逆性较二倍体优势;在繁殖季节,三倍体的生化组成等指标比二倍体高,口味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多倍体 产业化育种 牡蛎养殖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亲贝人工促熟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吕豪 魏若飞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1期1-3,共3页
本文报道了1991年4月25日~6月15日,利用对虾育苗室,采用人工升温和自然升温(当地水温回升较早),对太平洋牡蛎(Crossostrea gigas)亲见人工促熟的结果,使产卵期提前15~30天。产卵积温平均为668℃。同时对不同海域的亲贝外部形态及性腺... 本文报道了1991年4月25日~6月15日,利用对虾育苗室,采用人工升温和自然升温(当地水温回升较早),对太平洋牡蛎(Crossostrea gigas)亲见人工促熟的结果,使产卵期提前15~30天。产卵积温平均为668℃。同时对不同海域的亲贝外部形态及性腺发育、产卵情况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亲贝 促熟 性腺发育 产卵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三倍体的养成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胡庆明 王志松 +1 位作者 隋锡林 许伟定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28-133,共6页
关键词 太平洋 牡蛎 三倍体 经济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