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2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偶联剂改性铜尾矿对PP/EVA复合材料性能影响
1
作者 黄峰 夏忠浩 +6 位作者 万仁康 力文玉 蔡国俊 张继梅 华苏东 张亚男 延伟康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4,共8页
目的解决铜尾矿(CT)堆积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探索改性铜尾矿作为增强填料在PP/EVA共混物中的高效利用。方法使用硅烷偶联剂KH550、KH560和KH570对铜尾矿进行表面改性以改善其疏水性,评估不同偶联剂改性铜尾矿填充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目的解决铜尾矿(CT)堆积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探索改性铜尾矿作为增强填料在PP/EVA共混物中的高效利用。方法使用硅烷偶联剂KH550、KH560和KH570对铜尾矿进行表面改性以改善其疏水性,评估不同偶联剂改性铜尾矿填充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并通过SEM分析改性铜尾矿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情况及与基体的界面结合情况。结果KH570改性的铜尾矿复合材料拉伸强度达到17.23 MPa、弯曲强度达到28.06 MPa、缺口冲击强度达到15.31 kJ/m^(2),热稳定性显著提高,最大降解温度tmax为498℃,且SEM显示改性铜尾矿在复合材料中分散均匀,与树脂基体界面结合良好,应力集中现象减少。结论研究结果为废弃铜尾矿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为其在树脂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对铜尾矿高效利用的研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铜尾矿 表面改性 力学性能
下载PDF
Multiple Tin Compounds Modified Carbon Fibers to Construct Heterogeneous Interfaces for Corrosion Prevention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Zhiqiang Guo Di Lan +6 位作者 Zirui Jia Zhenguo Gao Xuetao Shi Mukun He Hua Guo Guanglei Wu Pengfei Yin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2025年第1期507-527,共21页
Currently,the demand for electromagnetic wave(EMW)absorbing materials with specific functions and capable of withstanding harsh environment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urgent.Multi-component interface engineering is con... Currently,the demand for electromagnetic wave(EMW)absorbing materials with specific functions and capable of withstanding harsh environment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urgent.Multi-component interface engineering is considered an effective means to achieve high-efficiency EMW absorption.However,interface modulation engineering has not been fully discussed and has great potential in the field of EMW absorption.In this study,multi-component tin compound fiber composites based on carbon fiber(CF)substrate were prepared by electrospinning,hydrothermal synthesis,and high-temperature thermal reduction.By utilizing the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substances,rich heterogeneous interfaces are constructed.This effectively promotes charge transfer and enhances interfacial polarization and conduction loss.The prepared SnS/SnS_(2)/SnO_(2)/CF composites with abundant heterogeneous interfaces have and exhibit excellent EMW absorption properties at a loading of 50 wt%in epoxy resin.The minimum reflection loss(RL)is−46.74 dB and the maximum effective absorption bandwidth is 5.28 GHz.Moreover,SnS/SnS_(2)/SnO_(2)/CF epoxy composite coatings exhibited long-term corrosion resistance on Q235 steel surfaces.Therefore,this study provide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the design of high-efficiency EMW absorbing materials in complex and harsh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static spinning Component regulation Heterogeneous interfaces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Corrosion protection
下载PDF
植物纤维增强PHBV和PBAT可降解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3
作者 魏风军 杨雪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9,共12页
目的植物纤维在增强可降解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探讨植物纤维作为增强材料,在提升聚3-羟基丁酸-3-羟基戊酸共聚酯(PHBV)和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2种可降解复合材料综合性能中的优势与潜力。方法综述不同种类植物纤维增... 目的植物纤维在增强可降解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探讨植物纤维作为增强材料,在提升聚3-羟基丁酸-3-羟基戊酸共聚酯(PHBV)和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2种可降解复合材料综合性能中的优势与潜力。方法综述不同种类植物纤维增强PHBV和PBAT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对各种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其应用性能和前景进行总结与展望。结果植物纤维作为增强材料在PHBV和PBAT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潜力,通过合理的纤维选择和表面改性技术,可制备出综合性能优异的可降解复合材料,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结论未来,植物纤维增强PHBV和PBAT可降解复合材料的研究应针对抗菌抗氧化、水气阻隔、阻燃抑燃等领域展开系列研究,制备集高强度、耐水性和功能性于一体的可降解复合材料,以推动植物纤维增强可降解复合材料在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纤维 增强改性 可降解材料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下载PDF
Prussian Blue Analogue‑Templated Nanocomposites for Alkali‑Ion Batteries: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4
作者 Jian‑En Zhou Yilin Li +1 位作者 Xiaoming Lin Jiaye Ye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2025年第1期216-261,共46页
Lithium-ion batteries(LIBs)have dominated the portable electronic and electrochemical energy markets since their commercialisation,whose high cost and lithium scarcity have prompted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alkali-ion... Lithium-ion batteries(LIBs)have dominated the portable electronic and electrochemical energy markets since their commercialisation,whose high cost and lithium scarcity have prompted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alkali-ion batteries(AIBs)including sodium-ion batteries(SIBs)and potassium-ion batteries(PIBs).Owing to larger ion sizes of Na^(+)and K^(+)compared with Li^(+),nanocomposites with excellent crystallinity orientation and well-developed porosity show unprecedented potential for advanced lithium/sodium/potassium storage.With enticing open rigid framework structures,Prussian blue analogues(PBAs)remain promising self-sacrificial template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various nanocomposites,whose appeal originates from the well-retained porous structures and exceptional electrochemical activities after thermal decomposition.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recent progress of PBA-derived nanocomposites from their fabrication,lithium/sodium/potassium storage mechanism,and applications in AIBs(LIBs,SIBs,and PIBs).To distinguish various PBA derivatives,the working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s of PBA-templated metal oxides,metal chalcogenides,metal phosphides,and other nanocomposites are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facilit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tructure–activity correlation for these materials.Based on the fruitful achievements of PBA-derived nanocomposites,perspectives for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are envisioned,aiming to narrow down the gap between laboratory study and industrial re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ussian blue analogues Self-sacrificial template Lithium-ion batteries Sodium-ion batteries Potassium-ion batteries
下载PDF
Advancements and Challenges in Organic–Inorganic Composite Solid Electrolytes for 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
5
作者 Xueyan Zhang Shichao Cheng +4 位作者 Chuankai Fu Geping Yin Liguang Wang Yongmin Wu Hua Huo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2025年第1期46-97,共52页
To address the limitations of contemporary lithium-ion batteries,particularly their low energy density and safety concerns,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 equipped with solid-state electrolytes have been identified ... To address the limitations of contemporary lithium-ion batteries,particularly their low energy density and safety concerns,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 equipped with solid-state electrolyt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an up-and-coming alternative.Among the various SEs,organic–inorganic composite solid electrolytes(OICSEs)that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both polymer and inorganic materials demonstrate promising potential for large-scale applications.However,OICSEs still face many challenge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such as low ionic conductivity and poor interfacial stability,which severely limit their applications.This review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recent research advancements in OICSEs.Specifically,the influence of inorganic fillers on the main functional parameters of OICSEs,including ionic conductivity,Li+transfer number,mechanical strength,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electronic conductivity,and thermal stability ar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The lithium-ion conduction mechanism of OICSE is thoroughly analyzed and concluded from the microscopic perspective.Besides,the classic inorganic filler types,including both inert and active fillers,are categorized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organic filler structure design and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OICSEs.Finally,the advanced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relevant to OICSEs are summarized,and the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ICSEs are also highlighted for constructing superior ASSL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solid electrolytes Inorganic filler Interfacial stability Li-ion conduction mechanism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下载PDF
Structural and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CoFe_(2)O_(4)/residual carbon composites
6
作者 Yuanchun Zhang Shengtao Gao +3 位作者 Xingzhao Zhang Dacheng Ma Chuanlei Zhu Jun 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2025年第1期221-232,共12页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which necessitates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substances with exceptional capabilities for bsorb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is of urgent concer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In this work,CoFe_(2)O_...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which necessitates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substances with exceptional capabilities for bsorb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is of urgent concer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In this work,CoFe_(2)O_(4)/residual carbon from coal gasification fine slag(CFO/RC)composites were created using a novel hydrothermal method.Various mechanisms for microwave absorption,including conductive loss,natural resonance,interfacial dipole polarization,and magnetic flux loss,are involved in these composites.Consequently,compared with pure residual carbon materials,this composite offers superior capabilities in microwave absorption.At 7.76GHz,the CFO/RC-2 composite achieves an impressive minimum reflection loss(RL_(min))of-43.99 dB with a thickness of 2.44 mm.Moreover,CFO/RC-3 demonstrates an effective absorption bandwidth(EAB)of up to 4.16 GHz,accompanied by a thickness of 1.18mm.This study revealed the remarkable capability of the composite to diminish electromagnetic waves,providing a new generation method for microwave absorbing materials of superior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gasification slag residual carbon hydrothermal method microwave absorption CoFe_(2)O_(4)
下载PDF
生物催化热固性塑料重整的复合材料回收技术
7
《合成纤维》 CAS 2025年第1期91-91,共1页
在工业化世界中,碳纤维材料几乎无处不在,从曲棍球棒到客机,它存在于各类物品之中。全世界每年生产数十万吨碳纤维,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实用、性价比高的碳纤维回收方法。但是碳纤维由碳原子链在基体中结合而成,要将其回收制成新的有用... 在工业化世界中,碳纤维材料几乎无处不在,从曲棍球棒到客机,它存在于各类物品之中。全世界每年生产数十万吨碳纤维,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实用、性价比高的碳纤维回收方法。但是碳纤维由碳原子链在基体中结合而成,要将其回收制成新的有用材料格外困难。“它通常是一种与基体结合的编织材料,基体往往由环氧树脂或聚苯乙烯制成,能将其固定在一起,”堪萨斯大学分子生物学欧文·S·约翰逊杰出教授伯尔·奥克利说,“你面对的是织物和基体的混合物,所以目标是回收织物以便重复利用,并且在不产生有毒物质或废弃物的情况下溶解基体。理想情况下,你希望从中回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固性塑料 生物催化 碳纤维材料 有毒物质 重复利用 回收价值 回收方法 碳原子
下载PDF
复合材料T形长桁制造技术研究
8
作者 柳青 闫恩玮 +2 位作者 孟翠翠 何煜文 余高杰 《合成纤维》 CAS 2025年第1期61-65,81,共6页
以底缘对称T形长桁和非对称T形长桁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长桁制造工艺方法、固化参数设置以及长桁固化变形因素分析,对比各类成型方法,结合模拟仿真分析影响长桁固化变形因素,探究AC531树脂体系下长桁制造的技术难点,为T形长桁的制造工... 以底缘对称T形长桁和非对称T形长桁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长桁制造工艺方法、固化参数设置以及长桁固化变形因素分析,对比各类成型方法,结合模拟仿真分析影响长桁固化变形因素,探究AC531树脂体系下长桁制造的技术难点,为T形长桁的制造工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复合材料 T形长桁 制造技术 固化变形 模拟仿真
下载PDF
复合材料非热压罐成型及孔隙率影响研究
9
作者 陈文 陈栋 +2 位作者 尹传礼 吴启玥 韩小勇 《合成纤维》 CAS 2025年第1期66-69,共4页
以平板夹层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进口T300级非热压罐碳纤维织物预浸料,针对非热压罐碳纤维织物预浸料成型的零件孔隙率影响因素,排除固化工艺的影响,主要聚焦在铺贴和封装两个过程,从预压实参数、封装辅料布置这两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以平板夹层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进口T300级非热压罐碳纤维织物预浸料,针对非热压罐碳纤维织物预浸料成型的零件孔隙率影响因素,排除固化工艺的影响,主要聚焦在铺贴和封装两个过程,从预压实参数、封装辅料布置这两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的工艺参数,并对制造的平板夹层结构零件进行金相分析及孔隙率测试,获得最佳工艺参数,零件的最大孔隙率由改进前的1.81%降低为0.02%,大幅度降低零件孔隙率,从而提高零件合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非热压罐成型 孔隙率
下载PDF
民机复合材料液体成型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10
作者 陈秋云 韩小勇 +2 位作者 陈俊林 刘军 肖杰 《合成纤维》 CAS 2025年第1期40-46,共7页
综述了民机复合材料的概况,主要包括VARI工艺在民机复合材料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RTM工艺的研究与具体应用进展,RFI工艺在民机复合材料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以及液体成型技术在民机领域的发展与展望。
关键词 民机复合材料 液体成型技术 应用
下载PDF
再生纤维素基三明治结构复合薄膜的电磁屏蔽性能
11
作者 张婷 吴翠玲 +2 位作者 籍冰晗 韩梦瑶 杜雪岩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9-244,共6页
电磁辐射污染在工业、民用及军事等领域日趋严重,高性能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屏蔽材料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以再生纤维素(Regenerated cellulose,RC)为基体,石墨烯(Graphene,GE)为导电填料,纳米Fe_(3)O_(4)为磁... 电磁辐射污染在工业、民用及军事等领域日趋严重,高性能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屏蔽材料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以再生纤维素(Regenerated cellulose,RC)为基体,石墨烯(Graphene,GE)为导电填料,纳米Fe_(3)O_(4)为磁性填料,采用沉浸相转化法和压制成型法制备了三明治结构GE/RC-Fe_(3)O_(4)/RC-GE/RC复合薄膜。研究了GE含量和薄膜厚度对复合薄膜EMI屏蔽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其屏蔽机制。结果表明,随着GE含量和薄膜厚度的增大,复合薄膜的电导率和EMI屏蔽性能逐渐提高。当GE含量为20%(质量分数,如无特殊说明,下同)、薄膜厚度为0.84 mm时,复合薄膜的EMI屏蔽效能(Shielding effectiveness,SE)达到24.7 dB。同时,GE的添加增强了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其最大值为12.2 MPa。本研究为绿色纤维素基电磁屏蔽复合薄膜的构筑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纤维素 三明治结构复合薄膜 电磁屏蔽 石墨烯 纳米FE3O4
下载PDF
N/O/P共掺杂三聚氰胺基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储锌性能研究
12
作者 李朋娟 邹振羽 +3 位作者 黄鹏飞 金鑫 吴晓雨 李晓丽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1,共7页
以三聚氰胺(Melamine)、六对醛基苯氧基环三磷腈(HAPCP)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富含氮、磷、氧元素的交联产物,通过炭化-活化法制备碳基材料,将其用作锌离子混合电容器的阴极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 以三聚氰胺(Melamine)、六对醛基苯氧基环三磷腈(HAPCP)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富含氮、磷、氧元素的交联产物,通过炭化-活化法制备碳基材料,将其用作锌离子混合电容器的阴极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Raman)、氮气吸-脱附实验(N2adsorption-desorption)对碳基材料的形貌、结构以及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碳基材料表面多孔粗糙,具有无定形碳结构,且含有氮、磷和氧原子。HAPCP与三聚氰胺物质的量比为1∶5且活化温度为800℃的碳基材料(HMAc-800)在0.5 A·g^(-1)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高达390 F·g^(-1)。以HMAc-800为阴极、锌片为阳极组装的锌离子混合电容器在能量密度139 Wh·kg^(-1)时功率密度达456 W·kg^(-1),具有良好的储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胺 碳基材料 电化学性能 锌离子混合电容器
下载PDF
基于LS-DYNA的复合材料包装容器旋转跌落数值模拟分析
13
作者 郭佳龙 王虎 +2 位作者 周懿欣 刘奇龙 滑广军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9-285,共7页
目的以超大型复合材料包装容器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显示动力学分析,探究复合材料包装箱旋转跌落数值模拟技术。方法基于能量守恒定理,将旋转跌落高度参数转化为旋转跌落角速度参数,作为旋转跌落强度指标;利用ANSYS的LS-DYNA模块,建立... 目的以超大型复合材料包装容器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显示动力学分析,探究复合材料包装箱旋转跌落数值模拟技术。方法基于能量守恒定理,将旋转跌落高度参数转化为旋转跌落角速度参数,作为旋转跌落强度指标;利用ANSYS的LS-DYNA模块,建立基于数值仿真分析方法的复合材料包装容器旋转跌落模型,并对多个旋转跌落工况进行仿真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复合材料包装容器无法承受直接的旋转跌落冲击,需进行缓冲保护;在冲击部位施加硬质橡胶缓冲衬垫,使冲击部位的应力大幅度减小,小于材料本身的许用应力。结论旋转跌落是大型包装容器最容易受到的冲击方式之一,在冲击部位对复合材料容器添加缓冲防护,可实现包装容器旋转棱向跌落和旋转角向跌落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跌落 重型包装 复合材料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俊宁 冯志海 +1 位作者 张大海 胡子君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具有轻量化、耐高温、高抗损伤、重复使用、易于维护等性能的热防护材料是空天往返飞行器的关键材料,影响飞行器的先进性、可靠性、维护性和经济性。本文针对可重复使用飞行器机身大面积、头锥、翼前缘以及控制面等部位所需的热防护材料... 具有轻量化、耐高温、高抗损伤、重复使用、易于维护等性能的热防护材料是空天往返飞行器的关键材料,影响飞行器的先进性、可靠性、维护性和经济性。本文针对可重复使用飞行器机身大面积、头锥、翼前缘以及控制面等部位所需的热防护材料,综述了刚性隔热瓦、柔性隔热毡、抗氧化C/C、C/SiC、TUFROC等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在飞行器上的应用情况。总结了高温服役过程中典型热防护材料的损伤及性能衰减行为,并提出以材料损伤为基础,研究材料的可重复使用性能及寿命预测方法。最后,提出研制高性能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发展热防护材料可重复使用理论方法与标准、建立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数据库是该领域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防护材料 重复使用 损伤
下载PDF
Si-Ga共掺杂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5
作者 曾勇谋 刘莹 +4 位作者 胡梦晗 王铁彬 于捷 曹宇 周晓龙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5,共7页
为了研究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界面性能,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Si和Ga原子掺杂金刚石/铜界面结构形成能、态密度、电荷密度.结果表明:形成能越低掺杂的界面结构越稳定,所以Si原子掺杂间隙2位置的金刚石(100)/铜(111)... 为了研究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界面性能,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Si和Ga原子掺杂金刚石/铜界面结构形成能、态密度、电荷密度.结果表明:形成能越低掺杂的界面结构越稳定,所以Si原子掺杂间隙2位置的金刚石(100)/铜(111)界面模型最稳定(-7.339 eV),Si原子掺杂第一层Cu原子位置金刚石(111)/铜(111)界面最稳定(-2.846 eV),Ga原子掺杂间隙1位置的金刚石(100)/铜(111)界面模型最稳定(-5.791 eV),Ga原子掺杂第一层Cu原子位置金刚石(111)/铜(111)界面最稳定(-0.895 eV).由于Si-Ga原子共掺杂金刚石(100)和铜(111)界面形成能降低(Ef=-13.259 eV),费米能级处态密度有所增加(7.578 electrons/eV),电子转移形成键合,Si-Ga原子共掺杂金刚石(100)/铜(111)间隙位置的界面最稳定.因此Si-Ga原子共掺杂是提高金刚石/铜界面界面性能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 界面性能 复合材料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纤维-地聚物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公晋芳 任永祥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0,共7页
为改善地聚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通过掺入不同长度和掺量的聚丙烯纤维,对地聚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冻性、抗氯离子侵蚀性及抗裂性进行了研究,并基于SEM试验,从微观角度进一步解释聚丙烯纤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的... 为改善地聚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通过掺入不同长度和掺量的聚丙烯纤维,对地聚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冻性、抗氯离子侵蚀性及抗裂性进行了研究,并基于SEM试验,从微观角度进一步解释聚丙烯纤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的掺入能够提高地聚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当纤维掺量为0%~0.6%时,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地聚物混凝土的改善效果越明显.当掺量超过0.6%时,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开始下降.通过SEM分析也表明,聚丙烯纤维能够提高基体内部的整体性和密实性,从而显著改善地聚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最终推荐掺量0.6%长度为12 mm的聚丙烯纤维为最佳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纤维 地聚物混凝土 力学性能 抗冻性能 抗氯离子侵蚀性
下载PDF
玻璃纤维-钢丝网增强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研究
17
作者 娄佳俊 沈昭 +3 位作者 陈一达 林方俊 刘翠龙 吴晔 《合成纤维》 CAS 2025年第1期47-51,共5页
采用真空辅助树脂灌注成型(VARI)工艺,双向编织玻璃纤维和矩形不锈钢钢丝网制备了10种不同丝径和孔间距的复合材料试件。研究了不同钢丝网参数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技术揭示了其失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的... 采用真空辅助树脂灌注成型(VARI)工艺,双向编织玻璃纤维和矩形不锈钢钢丝网制备了10种不同丝径和孔间距的复合材料试件。研究了不同钢丝网参数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技术揭示了其失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的变形在拉伸初始阶段受到钢丝网的约束,随着荷载的增加,试件被钢丝网分割为更多的应变单元,最后钢丝网和纤维发生相对滑移,一侧纤维发生断裂并向另一侧迅速撕裂开从而导致试件破坏,试件的失效全部为脆性失效。引入钢丝网显著提高了玻璃纤维-钢丝网增强复合材料的刚度、峰值荷载和极限应变等参数,相较于无钢丝网试件,极限荷载最大提升了61.18%,最大位移提升了37.17%;此外钢丝网在试件内表现出了良好的延性。研究结果为复合材料加固的工程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钢丝网增强复合材料 拉伸性能 丝径 孔间距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下载PDF
碳纳米管改性混凝土的应力应变与动态强度研究
18
作者 范宝宝 《合成纤维》 CAS 2025年第1期86-90,共5页
为深入探究碳纳米管(CNTs)对混凝土不同受力阶段的增强效果,利用100 mm直径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研究冲击速度、CNTs含量等因素对混凝土韧性和抗冲击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NTs的加入对水泥基材料的冲击性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为深入探究碳纳米管(CNTs)对混凝土不同受力阶段的增强效果,利用100 mm直径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研究冲击速度、CNTs含量等因素对混凝土韧性和抗冲击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NTs的加入对水泥基材料的冲击性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动态抗压强度、动态强度增大因子随冲击速度的增加而呈直线上升;在同一加载程度下,随CNTs含量的增大,水泥基材料的动态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增幅可达23.7%;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CNTs,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整体强度、致密性,进而提高其动态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混凝土 霍普金森压杆 应力应变 动态强度
下载PDF
单体及引发剂对自由基-阳离子混杂喷墨墨水的光固化行为及膜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刘媛 姚露 +2 位作者 廖正福 明亚强 韩栋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7,共10页
目的选用7种不同种类的丙烯酸酯及脂环族环氧单体3,4-环氧环己基甲酸-3',4'-环氧环己基甲酯(TTA-21)、光引发剂和自制色浆等原料,构建一系列自由基-阳离子混杂光固化墨水,研究丙烯酸酯种类和用量、光引发剂混合比例等因素对混... 目的选用7种不同种类的丙烯酸酯及脂环族环氧单体3,4-环氧环己基甲酸-3',4'-环氧环己基甲酯(TTA-21)、光引发剂和自制色浆等原料,构建一系列自由基-阳离子混杂光固化墨水,研究丙烯酸酯种类和用量、光引发剂混合比例等因素对混杂墨水光固化行为和固化膜性能(硬度、附着力、热性能)的影响。方法用实时红外光谱(Real-time FTIR)表征混杂光固化体系墨水的聚合动力学,用热重分析仪(TGA)表征混杂体系的耐热性能。采用百格法和铅笔硬度计测试固化膜的硬度和附着力。结果混杂光固化体系墨水的聚合动力学与体系黏度、自由基结构等因素相关。混杂体系的黏度低,链的运动性增加,反应的动力学性能得到改善;丙烯酸酯官能度的增加提高了体系的耐热性,但体系固化膜内应力增大,膜脆性增加,附着差,硬度低。结论双官能度的HDDA与TTA-21构建的混杂体系黏度较低,光固化速度快,双键和环氧基团转化率高,固化膜的综合性能较好,满足阻焊制程工艺要求,在喷墨阻焊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阳离子混杂光固化 单体 光引发剂 固化行为 喷墨墨水
下载PDF
农林剩余物/无机轻质多孔材料研究进展
20
作者 谢辉 吴昊 +2 位作者 帅海乐 郑龙 左迎峰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对常见的农林剩余物和无机胶黏剂及其特性进行概述,分析农林剩余物/无机轻质多孔材料的孔结构构筑方法和界面相容性的调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总结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为相关研究和生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农林剩余物... 目的对常见的农林剩余物和无机胶黏剂及其特性进行概述,分析农林剩余物/无机轻质多孔材料的孔结构构筑方法和界面相容性的调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总结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为相关研究和生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农林剩余物/无机轻质多孔材料的原材料与制作出发,介绍了孔结构物理构筑、化学构筑的成孔原理和性能对比,并提出通过农林剩余物预处理和无机胶黏剂预处理来提高两相界面相容性,进而提升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结果不同构筑方法对无机轻质多孔材料孔结构的形成、形态、分布等的影响不同,合理的预处理方法对无机轻质多孔材料的力学性质、耐水性能的提升有着显著效果。结论目前对轻质复合材料制备和改性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多局限于理论实验阶段,应加强其产业化研究与应用,以创造更多社会与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剩余物 无机胶黏剂 轻质多孔材料 孔结构 界面调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