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变反应堆校正场结构优化及性能分析
1
作者 黄磊 许童飞 +3 位作者 沈光 杜双松 卫靖 刘伟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88,共7页
针对核聚变反应堆校正场线圈的结构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满足物理和工程装配的线圈结构。针对校正场线圈进行电磁分析,并得到线圈磁场和电磁力分布。根据广义胡克定律,利用有限元方法将线圈绕组材料属性等效,以简化结构计算模型。通过建立... 针对核聚变反应堆校正场线圈的结构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满足物理和工程装配的线圈结构。针对校正场线圈进行电磁分析,并得到线圈磁场和电磁力分布。根据广义胡克定律,利用有限元方法将线圈绕组材料属性等效,以简化结构计算模型。通过建立结构分析模型,计算电磁力载荷下的校正场线圈强度,确定了线圈盒厚度,支撑位置及支撑数目。最后为保证校正场线圈始终处于低温工作环境,根据校正场线圈结构和热负载,提出并确定线圈液氦冷却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反应堆 校正场线圈 等效材料属性 性能分析
下载PDF
翅片管式CO_2气体冷却器模拟与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晶 赵远扬 +1 位作者 李连生 王智忠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41,46,共7页
为了研究CO2在翅片管式气体冷却器内的流动特性,建立了稳态分布参数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CO2侧换热系数受入口压力和质量流量的影响较大,但入口温度对其影响很小。换热量随着入口压力的变化有一个最大值;且随着流量的增大,... 为了研究CO2在翅片管式气体冷却器内的流动特性,建立了稳态分布参数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CO2侧换热系数受入口压力和质量流量的影响较大,但入口温度对其影响很小。换热量随着入口压力的变化有一个最大值;且随着流量的增大,最大换热量所对应的入口压力值逐渐增大。压降和换热量均随入口温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适当增加管程数,采用较小管径的气冷器性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工学 CO2 翅片管 气冷器 模拟 优化计算
下载PDF
典型工业园区周边HCFCs的大气观测研究
3
作者 马腾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3年第6期0001-0004,共4页
由于氢氯氟碳(HCFCs)具有较高的全球变暖潜势,且在大气中的浓度日渐增多,其大气观测被广泛开展。目前对HCFCs的大气浓度观测大多为背景点观测和城市点观测,但鲜有在工业园区周边开展HCFCs的大气观测研究。本研究在选取了三个典型工业园... 由于氢氯氟碳(HCFCs)具有较高的全球变暖潜势,且在大气中的浓度日渐增多,其大气观测被广泛开展。目前对HCFCs的大气浓度观测大多为背景点观测和城市点观测,但鲜有在工业园区周边开展HCFCs的大气观测研究。本研究在选取了三个典型工业园区的基础上,首次开展了工业园区周边HCFCs的大气观测研究,分析了三个工业园区上下风向HCFCs的大气浓度水平和浓度差异。未来有必要选择更多的典型工业园区开展更高频率和更大样本量的大气观测,以期进一步估算中国工业园区HCFCs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FCS 工业园区 大气观测 浓度
下载PDF
跨临界CO_2制冷系统中绝热毛细管性能模拟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晶 赵远扬 +1 位作者 李连生 王智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21,共6页
建立了CO2制冷系统中绝热毛细管一维稳态分布参数模型,以研究跨临界CO2系统中毛细管的性能和流动特性.分别采用3种不同摩擦系数关联式(Churchill、Colebrook、Bittle&Pate关联式)进行模拟和比较,研究了CO2在毛细管内的温度、压力、... 建立了CO2制冷系统中绝热毛细管一维稳态分布参数模型,以研究跨临界CO2系统中毛细管的性能和流动特性.分别采用3种不同摩擦系数关联式(Churchill、Colebrook、Bittle&Pate关联式)进行模拟和比较,研究了CO2在毛细管内的温度、压力、焓、熵及干度等的沿程分布规律.分析了管径、入口压力、入口温度和背压等4个参数对毛细管质量流量的影响,并考虑了壅塞现象.结果表明:采用Churchill和Colebrook关联式的效果较好,92%的计算值误差在10%以内,而Bittle&Pate关联式不适用于CO2绝热毛细管计算,因为它未考虑毛细管内壁的粗糙度;背压对质量流量影响很小,即使发生壅塞,壅塞质量流量和未壅塞时的质量流量差别也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临界 CO2制冷系统 毛细管 模拟
下载PDF
固体吸附制冷工质对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崔群 陶刚 +1 位作者 董志鹏 姚虎卿 《化工时刊》 CAS 2001年第10期26-30,共5页
选用水和乙醇作为吸附质,开发了性能优良的吸附剂NA和NB。在自制的吸附制冷模拟实验装置上,对NA—水和NB—乙醇等吸附工质对的吸附制冷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制吸附剂NA对水的最大吸附量达到0.7kg/kg以上,吸附剂NB对乙醇的最大吸... 选用水和乙醇作为吸附质,开发了性能优良的吸附剂NA和NB。在自制的吸附制冷模拟实验装置上,对NA—水和NB—乙醇等吸附工质对的吸附制冷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制吸附剂NA对水的最大吸附量达到0.7kg/kg以上,吸附剂NB对乙醇的最大吸附量为0.68kg/kg;NA—水和NB—乙醇工质对有着较低的吸附热;NA—水工质对的制冷量可达992kJ/kg,NB—乙醇工质对的制冷量大约为活性碳—甲醇的2.4倍,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无公害的工质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能研究 吸附制冷 吸附剂 工质对 等温线 制冷工质
下载PDF
一种新型复配沥青乳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
作者 程佳慧 张骞 +4 位作者 孙婷婷 申凯华 霍旭晨 刘清昭 苗壮 《当代化工》 CAS 2023年第12期2830-2833,2926,共5页
在复配微表处沥青乳化剂中,复配乳化剂之间的相容性与微表处改性乳化沥青的储存稳定性,通常会分别影响乳化剂与改性乳化沥青的储存运输及工程应用。为改善复配乳化剂的相容性,将马来松香、植物油酸混合与多乙烯多胺反应制得一种咪唑啉... 在复配微表处沥青乳化剂中,复配乳化剂之间的相容性与微表处改性乳化沥青的储存稳定性,通常会分别影响乳化剂与改性乳化沥青的储存运输及工程应用。为改善复配乳化剂的相容性,将马来松香、植物油酸混合与多乙烯多胺反应制得一种咪唑啉乳化剂。将咪唑啉乳化剂与一种阿克苏诺贝尔阳离子乳化剂复配,取代本单位工业生产中使用的马来松香咪唑啉-1831阳离子乳化剂,得到破乳速度适中的一种新型慢裂快凝型阳离子乳化剂。新型沥青乳化剂静止半年后不分层,相容性较好,便于运输与储藏。改性乳化沥青的储存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啉乳化剂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加料条件 乳化性能
下载PDF
热电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郑文礼 刘炳灿 +1 位作者 李志文 田强 《物理通报》 2003年第8期46-48,共3页
在介绍热电材料制冷工作原理,分析热电材料优值系数的基础上,介绍了300K以下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热电材料的制冷特点、现状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热电材料 优值系数 制冷特点 工作原理 塞贝克系数 制冷机 制冷效率 珀尔帖效应
下载PDF
热电制冷循环最佳特性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玉顺 王国庆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50-59,共10页
本文应用热力学方法分析了在热电制冷循环中获得最大制冷量、最大制冷温差和最大制冷系数的条件并给出了按最大制冷量和按最大制冷系数两种不同要求设计制冷器时最佳特性参数的选择原则及其计算式。
关键词 热电制冷 循环 制冷器
下载PDF
催化氧化脱硫分子筛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宋华 穆金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3-308,共6页
综述了催化氧化脱硫分子筛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TS分子筛催化剂、SBA分子筛催化剂、HMS分子筛催化剂、MCM分子筛催化剂、ZSM-5分子筛催化剂和磷酸铝分子筛催化剂上油品的氧化脱硫方法,其中SBA、HMS、MCM和磷酸铝介孔分子筛催化剂对... 综述了催化氧化脱硫分子筛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TS分子筛催化剂、SBA分子筛催化剂、HMS分子筛催化剂、MCM分子筛催化剂、ZSM-5分子筛催化剂和磷酸铝分子筛催化剂上油品的氧化脱硫方法,其中SBA、HMS、MCM和磷酸铝介孔分子筛催化剂对大分子的硫化物脱除率较高,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今后分子筛催化氧化脱硫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是进一步开发通用性好的大孔径分子筛,研究脱硫机理和降低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脱硫 分子筛 催化剂
下载PDF
氮-氟里昂低温混合工质节流制冷循环特性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名尧 何雅玲 +1 位作者 陈钟颀 吴沛宜 《低温与超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6,共6页
论述高技术用节流循环对工质的要求,指出纯质及氮-烃类混合物的不足,提出一类新型的不可燃低温混合工质-氮-氟里昂混合工质,并对其节流循环的特性以及不同配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与氮-烃类混合工质作了比较,证明氮-氟里... 论述高技术用节流循环对工质的要求,指出纯质及氮-烃类混合物的不足,提出一类新型的不可燃低温混合工质-氮-氟里昂混合工质,并对其节流循环的特性以及不同配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与氮-烃类混合工质作了比较,证明氮-氟里昂低温混合工质是一类可以替代氮-烃类混合工质的安全工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工质 节流制冷循环 低温工程
下载PDF
顺磁物质的自由能及磁熵效应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跃辉 雷敏生 吴汉水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2000年第2期184-187,共4页
介绍了一种用系统自由能及热力学关系推导顺磁物质的磁熵效应关系的新方法 ,用这一方法得到的磁熵关系显示出比用传统方法导出的顺磁物质的磁熵效应关系式有更明确的物理意义 ,并得出结论 :自旋熵只有在二阶近似下才有保持不变的特点 ;
关键词 自由有 磁熵效应 顺磁物质 绝热去磁致冷
下载PDF
类卡诺磁制冷循环—具有理想回热的磁制冷循环 被引量:3
12
作者 严子浚 《低温与超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8-12,共5页
本文提出由两个广义多方过程和两个等温过程所构成的类卡诺磁制冷循环,证明了这样的循环具有理想的回热,其制冷系数与卡诺制冷循环相同。
关键词 磁制冷循环 回热 磁制冷机
下载PDF
1/2自旋不可逆量子卡诺热机输出功率和熵产率的协调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锋 孙丰瑞 陈林根 《武汉化工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88-91,共4页
研究受热阻和热漏影响的不可逆费米量子卡诺热机输出功率和熵产率的协调优化性能,得到了E目标最大时量子热机的最佳特性参数.
关键词 最优设计 卡诺热机 输出功率 制冷
下载PDF
温差电制冷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敏 《红外技术》 CSCD 1990年第4期31-35,共5页
本文涉及近年来国际上在温差电制冷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并将着重介绍一些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且较有发展前景的新材料和新结构,预计他们之中的一些将有可能为温差电制冷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关键词 温差电致冷 温差 电致冷 制冷
下载PDF
温差电致冷元件损伤层的测试方案
15
作者 许生龙 何丹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7-19,共3页
提出一种间接测量损伤层厚度的方法,此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关键词 损伤层 温差电致冷元件 测试 应用 红外技术
下载PDF
顺磁质不可逆斯特林制冷循环的优化分析
16
作者 金光熙 徐长山 丁力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3期96-99,共4页
建立了考虑热阻、热漏、有限速率过程及其它内不可逆性因素的以顺磁质为工质的斯特林制冷机的不可逆模型。
关键词 顺磁质 制冷机 磁制冷 不可逆性 制冷系数
下载PDF
用作珠光颜料基材的片状氧化铝的制备
17
作者 王莉玮 吴华忠 袁占辉 《闽江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91-97,共7页
以十八水合硫酸铝作为铝源,采用熔盐法制备了片状六方形氧化铝晶体.通过激光粒度仪、XRD和光学显微镜等检测手段,系统考察了复合熔盐的用量,磷化剂的用量,钛盐的用量,煅烧过程的升温速率以及添加晶种等对晶体的生长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 以十八水合硫酸铝作为铝源,采用熔盐法制备了片状六方形氧化铝晶体.通过激光粒度仪、XRD和光学显微镜等检测手段,系统考察了复合熔盐的用量,磷化剂的用量,钛盐的用量,煅烧过程的升温速率以及添加晶种等对晶体的生长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熔盐与铝盐的比例为4,磷化剂的用量为1.0%,钛盐的用量为1.0%的情况下,可以制备出具有粒径为12μm的六角片状氧化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状粉体 氧化铝 珠光颜料 熔盐
下载PDF
磁布雷顿制冷循环
18
作者 严子浚 《低温与特气》 CAS 1992年第1期23-26,共4页
讨论并介绍了磁布雷顿制冷循环,指出磁布雷顿制冷循环具有某些独特优点,因而也是磁制冷新技术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循环方式。
关键词 磁制冷 布雷顿循环 回热 制冷
下载PDF
MATCH(27,3,1)—设计
19
作者 林志红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92-94,共3页
一个MATCH(n,k,λ)—设计就是完全图kn的一个k—匹配集合,使得kn中的每一对独立边恰好出现在λ个k—匹配中.本文利用拉丁方完备化方法构作一个MATCH(27,3,1)—设计。
关键词 完全图 2-因子分解 区组设计 拉丁方
下载PDF
矩形开口环-贴片结构超表面极化转换器特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康跃然 陈思伟 +1 位作者 何永刚 王雪松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8-73,共6页
为了在宽频带内实现对线极化波的高效交叉极化转换,提出了一种基于矩形开口环-贴片结构的超表面极化转换器。首先,将超表面经典的矩形开口环和贴片两种单一金属图案优化组合获得超表面极化转换器,并仿真获得其极化转换率;然后通过理论... 为了在宽频带内实现对线极化波的高效交叉极化转换,提出了一种基于矩形开口环-贴片结构的超表面极化转换器。首先,将超表面经典的矩形开口环和贴片两种单一金属图案优化组合获得超表面极化转换器,并仿真获得其极化转换率;然后通过理论推导和表面电流分析阐述了极化转换的物理机理;最后研究了超表面极化转换器对入射角度的依赖性。结果表明,该超表面极化转换器的极化转换率超过了90%,相对带宽达到81.3%;而转换器表面电流形成的电磁谐振是产生极化转换的主要原因,且该极化转换器在0°~30°入射角范围内仍有较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极化 超表面 极化转换器 极化转换率 入射角 相对带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