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胜利褐煤的改性油泡浮选机理 被引量:7
1
作者 杨曌 陈松降 +2 位作者 陶秀祥 陈亮 李路路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24-830,共7页
针对胜利褐煤亲水性强、可浮性差的特点,从降低表面亲水性入手,采用2-乙基己醇、2-辛酮和苯乙酸甲酯对普通柴油油泡进行了改性,通过诱导时间对改性油泡的黏附性能进行了表征,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位点,并... 针对胜利褐煤亲水性强、可浮性差的特点,从降低表面亲水性入手,采用2-乙基己醇、2-辛酮和苯乙酸甲酯对普通柴油油泡进行了改性,通过诱导时间对改性油泡的黏附性能进行了表征,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位点,并通过计算基团电负性进行了药剂吸附方式的分析,丰富了低阶煤油泡浮选的基础理论。实验结果表明:2-乙基己醇和2-辛酮改性的油泡对褐煤的诱导时间可以降低至40 ms左右,在相同的药剂消耗下,改性油泡比普通油泡的可燃体回收率最高增幅超过60%。FT-IR的分析表明表面活性剂能够抑制褐煤表面—OH的亲水作用,从而提高其可浮性。结合各项测试和基团电负性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认为醇—OH能够与煤表面O发生氢键作用,能有效降低亲水性;2-辛酮在高浓度配比下有良好的效果;苯乙酸甲酯中的苯环容易吸附到褐煤的疏水表面,会对药剂中含氧基团的作用效果起到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改性油泡 诱导时间 FT-IR分析 基团电负性
下载PDF
金属离子在油团聚体系中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荩 陈万雄 朱德庆 《中南矿冶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6期605-612,共8页
本文对金属离子Ca(Ⅱ),Mg(Ⅱ),Fe(Ⅲ)在细粒钛铁矿、长石体系油团聚中的行为进行了研究,根据溶液化学计算及ζ电位,吸附量和XPS测定结果可知:Ca(Ⅱ),Mg(Ⅱ),Fe(Ⅲ)活化长石的主要组分分别是Ca(OH)^+,Mg(OH)_(2(S))和Pe(OH)_(3(S)),前者... 本文对金属离子Ca(Ⅱ),Mg(Ⅱ),Fe(Ⅲ)在细粒钛铁矿、长石体系油团聚中的行为进行了研究,根据溶液化学计算及ζ电位,吸附量和XPS测定结果可知:Ca(Ⅱ),Mg(Ⅱ),Fe(Ⅲ)活化长石的主要组分分别是Ca(OH)^+,Mg(OH)_(2(S))和Pe(OH)_(3(S)),前者通过静电吸附于长石表面,吸附强度低,而后两者通过向长石表面沉积吸附于长石表面,吸附强度高。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对金属离子的去活,以强化钛铁矿与长石的油团聚法分离。实验结果表明:草酸是最有效的去活剂,通过与Fe(Ⅲ)反应,形成螯合物并转入液相,达到对Fe(Ⅲ)的去活功效,这一结论被XPS测试结果所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矿 金属离子 油团聚 钛铁矿
下载PDF
大同煤油团聚脱灰(英文)
3
作者 陈波 王玲 +1 位作者 肖宝清 孙体昌 《有色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9-103,共5页
研究油团含水率、搅拌时间、球团大小、充气量以及分段加油等对大同煤油团聚脱灰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团聚脱灰过程中充入一定量的空气以及分段加入柴油有利于油团聚脱灰。通过搅拌时间与球团大小以及灰分的关系,球团大小与含水率... 研究油团含水率、搅拌时间、球团大小、充气量以及分段加油等对大同煤油团聚脱灰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团聚脱灰过程中充入一定量的空气以及分段加入柴油有利于油团聚脱灰。通过搅拌时间与球团大小以及灰分的关系,球团大小与含水率的关系,可以确定最佳的团聚时间。经过一次油团聚脱除灰分,煤的灰分可以达到1.89%,灰分去除率可以达到88.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矿工程 油团聚 脱灰 分段加油
下载PDF
油泡-低阶煤颗粒间的黏附特性 被引量:17
4
作者 陈松降 陶秀祥 +4 位作者 何环 唐龙飞 杨曌 陈亮 王市委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45-752,共8页
在浮选矿浆中矿物颗粒能够有效地黏附在气泡上完成矿化过程是浮选技术的关键。用油泡代替气泡,研究难浮低阶煤颗粒与油泡间的相互作用及其黏附特性对于弄清其矿化机制至关重要。从矿物表面电性入手,探究了溶液p H值和表面活性剂对煤样... 在浮选矿浆中矿物颗粒能够有效地黏附在气泡上完成矿化过程是浮选技术的关键。用油泡代替气泡,研究难浮低阶煤颗粒与油泡间的相互作用及其黏附特性对于弄清其矿化机制至关重要。从矿物表面电性入手,探究了溶液p H值和表面活性剂对煤样与油泡间作用力的影响,运用DLVO理论计算了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并通过诱导时间这一重要参数评价了黏附效率。实验结果表明,DLT煤样和油泡的等电点分别出现在p H值2~3和p H值3~5之间;当p H=3时溶液中煤样与油泡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存在能垒;p H>3时开始出现能垒,并随p H值的增大而增大。2-乙基己醇和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的加入能够有效地减小煤样与油泡之间的能垒并降低诱导时间,最大降幅分别为74.35%和86.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油泡/活性油泡 表面活性剂 诱导时间 DLVO理论 相互作用力
下载PDF
煤的油团聚化学动力学理论 被引量:2
5
作者 马青兰 赵志坚 王仲英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9-92,共4页
对煤的油团聚形成过程——用煤粒与分散的液相桥间的碰撞来测定速率 ,描述油团聚过程的化学动力学 .预言油团聚的形成属于二级反应 .在建立模型和测定速率方面来评价预言的倾向性 .由煤的批处理过程得出不同的操作影响 ,如液体油的用量... 对煤的油团聚形成过程——用煤粒与分散的液相桥间的碰撞来测定速率 ,描述油团聚过程的化学动力学 .预言油团聚的形成属于二级反应 .在建立模型和测定速率方面来评价预言的倾向性 .由煤的批处理过程得出不同的操作影响 ,如液体油的用量、搅拌程度等有关动力学参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团聚 化学动力学
下载PDF
微细粒矿物的分选技术 被引量:16
6
作者 杨久流 罗家珂 王淀佐 《国外金属矿选矿》 1995年第5期5-11,共7页
关键词 微细粒矿物 分选 选矿 油团聚
下载PDF
非极性油珠与疏水矿粒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戴宗福 卢寿慈 《武汉钢铁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30-37,共8页
作者测定了乳状液中的油珠及矿粒的动电位以及油酸钠(NaOl)的吸附量,并按疏水作用理论计算了油珠与疏水矿粒间的作用势能。结果表明,当考虑疏水作用势能时,疏水矿粒与油珠在相距约60~80nm时,两者之间开始出现强烈的吸引力,并最终发生... 作者测定了乳状液中的油珠及矿粒的动电位以及油酸钠(NaOl)的吸附量,并按疏水作用理论计算了油珠与疏水矿粒间的作用势能。结果表明,当考虑疏水作用势能时,疏水矿粒与油珠在相距约60~80nm时,两者之间开始出现强烈的吸引力,并最终发生粘附现象。这是非极性油对疏水作用起强化作用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极性油珠 疏水矿粒 疏水聚团
下载PDF
用浮选作为煤-金团聚工艺中的分选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L.B.莫瑟斯 王骏 黎孜 《国外金属矿选矿》 2000年第6期26-29,20,共5页
现有适用于小型矿山的回收金的工艺会对矿山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因为要用象汞和氰化物等有毒的化学药剂。称为煤 -金团聚法 (CGA)的回收金的方法是几年前发明的 ,它将矿浆中的疏水的金粒回收到煤 -金团聚体中 ,然后灼烧团聚体 ,以回收... 现有适用于小型矿山的回收金的工艺会对矿山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因为要用象汞和氰化物等有毒的化学药剂。称为煤 -金团聚法 (CGA)的回收金的方法是几年前发明的 ,它将矿浆中的疏水的金粒回收到煤 -金团聚体中 ,然后灼烧团聚体 ,以回收金。本文的目的是用浮选法使煤 -金团聚工艺分选过程最佳化。需要将煤 -金团聚法与混汞法进行比较 ,以确定用煤 -金团聚法代替混汞法的可行性。用含细粒金粒 (± 4 4μm)的人工混合物 ( 7g/t)进行了试验。搅拌水溶液中的工业煤和油 ,以使其形成团聚体。经一定的团聚时间后 ,添加矿浆和捕收剂 (如戊基钾黄药 ) ,再搅拌 5min ,然后分出团聚体。载有金的团聚体和尾矿干燥、灼烧、用王水处理和分析。试验规模从 1 50ml(用磁力搅拌器和用刮板人工刮团聚体 )扩大到 1L浮选机 ,最后扩大到 3L浮选机。试验发现 ,用两种浮选机所进行的试验中 ,金的回收率随搅拌速度增快而增加。在某一搅拌速度下 ,金的回收率最高 ,然后又降低。油粘度增大 ,团聚体的强度增大 ,金的回收率也升高。使用粗粒煤时 ,金的回收率高些 ,因为 ,此时团聚体易于浮选 ,金粒易于渗透到团聚体中。团聚体的返回试验表明 ,不仅可以使团聚体的金负载量增大 ,还可降低该法的生产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团聚 泡沫浮选 环境
下载PDF
用煤金团聚法回收砂金矿中的细粒金
9
作者 刘思朝 《有色矿山》 1998年第5期31-35,共5页
用煤金团聚法回收砂金矿中的细粒金1前言煤金团聚(Coalglodagglomeration,简称CGA)法是提金工艺中的一个新理论,其基本原理是亲汕的金颗粒选择性地吸附在油煤聚团的表面而被回收。在优化条件下,此法可以... 用煤金团聚法回收砂金矿中的细粒金1前言煤金团聚(Coalglodagglomeration,简称CGA)法是提金工艺中的一个新理论,其基本原理是亲汕的金颗粒选择性地吸附在油煤聚团的表面而被回收。在优化条件下,此法可以获得非常高的回收率。聚团在循环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选矿 砂金 细粒金 煤金团聚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