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3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JOURNAL OF JIANGHAN PETROLEUM INSTITUTE--J. JPI)ABSTRACTS
1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I0005-I0011,共7页
关键词 石油 天然气 开发 摘要
下载PDF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优化校正新方法 被引量:21
2
作者 胡伟 杨胜来 +3 位作者 翟羽佳 朱光亚 万敏 王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71-875,共5页
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油藏工程中一项重要基础资料,其中含水饱和度的确定对相对渗透率曲线至关重要。通过改进非稳态法测量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实验装置,在岩心夹持器出口端面的岩心中插入一对连接电阻测量仪的电极,以测量岩心出口端的电阻值;... 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油藏工程中一项重要基础资料,其中含水饱和度的确定对相对渗透率曲线至关重要。通过改进非稳态法测量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实验装置,在岩心夹持器出口端面的岩心中插入一对连接电阻测量仪的电极,以测量岩心出口端的电阻值;同时,在稳态油-水两相渗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阿尔奇公式对含水饱和度与电阻率关系进行标定;运用标定的阿尔奇公式计算非稳态水驱油岩心末端的含水饱和度。通过对比3种不同方式下(电阻率法、JBN改进法和稳态法)得到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可知:电阻率法校正后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在岩心见水后的水相相对渗透率迅速增大,油相相对渗透率迅速降低,与稳态法测得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基本一致。该方法消除了死体积和计算中迭代误差的影响,使测量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更加客观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稳态法 相对渗透率曲线 含水饱和度 电阻率 阿尔奇公式
下载PDF
生物标志物在凝析气藏天然气运移和气源对比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廷栋 蔡开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5-31,共7页
为了解决凝析物与源岩直接对比中的难题——由于存在相态不同引起的成份分异,本文以川西北中坝须二段凝析气藏为例,重点研究了须二段气藏储层沥青的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然后再与有关生油岩和须二段凝析油的生物标志物作了比较。特别用... 为了解决凝析物与源岩直接对比中的难题——由于存在相态不同引起的成份分异,本文以川西北中坝须二段凝析气藏为例,重点研究了须二段气藏储层沥青的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然后再与有关生油岩和须二段凝析油的生物标志物作了比较。特别用倍半萜、二萜进行储层沥青-源岩,储层沥青-凝析物的对比,结果证明须二段的凝析油是来自须一段上部和须三段。从低分子量生物标志物在储层沥青和一些泥质粉砂岩中的大量富集,进一步证实了该区成烃以气相运移为主的机制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凝析气藏 储层沥青 气源对比 天然气运移 泥质粉砂岩 凝析油 生油岩 分布特征 生物标志化合物
下载PDF
川东地区过成熟天然气烃类组分中碳同位素值倒转原因的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兰生 陈盛吉 王廷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S1期54-56,共3页
引言通常,天然气组分中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的碳同位素值分布具有δ<sup>13</sup>C<sub>1</sub>【δ<sup>13</sup>C<sub>2</sub>【δ<sup>13</sup>C<sub>3</su... 引言通常,天然气组分中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的碳同位素值分布具有δ<sup>13</sup>C<sub>1</sub>【δ<sup>13</sup>C<sub>2</sub>【δ<sup>13</sup>C<sub>3</sub>【δ<sup>13</sup>C<sub>4</sub>的特征,即重碳同位素随天然气烃类分子量增加而增加,但世界不少地方产出的天然气中也发现δ<sup>12</sup>C<sub>1</sub>】δ<sup>12</sup>C<sub>2</sub>】δ<sup>13</sup>C<sub>3</sub>】δ<sup>13</sup>C<sub>4</sub>,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值 川东地区 烃类组分 无机成因 烷烃气 烃源岩 干酪根 油型气 储层沥青 原油裂解
下载PDF
晚元古代蓝藻干酪根与现代蓝藻热模拟类干酪根对比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吴庆余 刘志礼 +1 位作者 盛国英 傅家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8,39,共9页
对两处晚元古代蓝藻干酪根和一种现代蓝藻热模拟形成的不溶有机质(类干酪根)进行镜下特征、镜质体反射率、元素分析、自由基浓度、红外光谱和热解色谱等项对比研究,发现在中低成熟阶段为腐泥型的蓝藻干酪根和类干酪根在高成熟阶段以O/C... 对两处晚元古代蓝藻干酪根和一种现代蓝藻热模拟形成的不溶有机质(类干酪根)进行镜下特征、镜质体反射率、元素分析、自由基浓度、红外光谱和热解色谱等项对比研究,发现在中低成熟阶段为腐泥型的蓝藻干酪根和类干酪根在高成熟阶段以O/C原子比特别高(>0.25)、H/C原子比很低(<0.6)为特征。根据实验结果,本文提出与Tissot“IV型”干酪根观点不同的新认识,即范氏分类图解和“IV型”干酪根概念不适用于具上述特征的高成熟蓝藻干酪根;它们仍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和演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干酪根 干酪根样品 热模拟 类干酪根 蓝藻 晚元古代 原子比 对比研究 镜质体反射率 演化途径
下载PDF
最大反应速率法在生油岩生烃率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吴肇亮 王剑秋 钱家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2-39,共8页
本文利用岩石评价仪对东濮凹陷埋深1801m的未成熟生油岩进行不同升温速率(2、5、10、15、20℃/min)的热解动力学模拟试验,得到热解反应速率最大时的不同温度T_(max)。根据这些温度值,用最大反应速率法模型进行回归,求得该生油岩的表观... 本文利用岩石评价仪对东濮凹陷埋深1801m的未成熟生油岩进行不同升温速率(2、5、10、15、20℃/min)的热解动力学模拟试验,得到热解反应速率最大时的不同温度T_(max)。根据这些温度值,用最大反应速率法模型进行回归,求得该生油岩的表观活化能E和指数前因子A分别为199.6KJ/mol,和2.803×10^(13)sec^(-1)。根据这两个热解动力学参数,及东濮凹陷的沉降速率(0.26mm/y)和地温梯度(0.03℃/m),算得该凹陷不同埋深生油岩的生烃率。如埋深为2768m时,生烃率为0.05(可视为生油上限);埋深为3571m时,生烃率为0.95(可视为生烃下限);最大热解速率时埋深为3337m(可视为生油高峰值)。所得生烃率计算,较符合实际情况,可以认为,最大反应速率法模型是一种较简单可行的模拟方法,岩石评价仪是一种适宜于进行生油岩热解动力学的仪器,所得不同埋深的生烃率的计算结果对于油气资源的评价和石油的勘探开发有较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速率 未成熟生油岩 表观活化能 热解生烃 干酪根 埋深 指数前因子 评价仪 升温速率 计算结果
下载PDF
仿真微模型及其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郭尚平 黄延章 胡雅礽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9-54,共6页
本文介绍在储油层真实孔隙系统中驱油机理的直观研究结果。作者采用光化学刻蚀工艺,以天然岩心切片的真实孔隙系统,在平面玻璃上制成二维透明的仿真微模型。模型具有储油层孔隙结构的基本特征。润湿性从强亲水到强亲油可随意调节;孔隙... 本文介绍在储油层真实孔隙系统中驱油机理的直观研究结果。作者采用光化学刻蚀工艺,以天然岩心切片的真实孔隙系统,在平面玻璃上制成二维透明的仿真微模型。模型具有储油层孔隙结构的基本特征。润湿性从强亲水到强亲油可随意调节;孔隙表面的粗糙度可控。模型可再生而多次重复使用。利用该模型,进行了二次和三次采油驱油机理的试验研究,观察了真实油层复杂孔隙系统中水驱油的过程,残余油的形成及分布特征等。对驱油过程作了录像,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模型 残余油 孔隙系统 油藏工程 驱油机理 孔隙表面 仿真模型 水模型 粗糙度 水驱油
下载PDF
伴有相变过程的气-液两相渗流理论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朱维耀 黄延章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65-73,共9页
伴有相变过程的气-液两相渗流是一个变质量传输问题。本文考虑到物理实际和公式的简单化形式,通过理想的多孔介质模型和局部平均化方法的运用,由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方程,进行了量纲分析,得出了伴有相变过程的气-液两相渗流的运动方程简... 伴有相变过程的气-液两相渗流是一个变质量传输问题。本文考虑到物理实际和公式的简单化形式,通过理想的多孔介质模型和局部平均化方法的运用,由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方程,进行了量纲分析,得出了伴有相变过程的气-液两相渗流的运动方程简单形式和相对渗透率表达式。对比表明达西公式以及以往的相对渗透率表达式对该流体的渗流进行描述是不恰当的,它将对物理实际产生较大的偏离。研究得出的渗流方程对伴有相变过程的气-液两相渗流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并具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揭示了伴有相变过程的气-液两相渗流的规律,丰富了气-液两相渗流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过程 两相渗流 相对渗透率 渗流理论 多孔介质模型 运动方程 流体 渗流方程 平均化方法 量纲分析
下载PDF
油页岩有效生烃、排烃量的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黄健全 胡雪涛 +1 位作者 周中毅 范善发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S1期67-69,共3页
油页岩的地球化学研究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油页岩的生油及初次运移过程、机理更是引人注目,本文主要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二叠系芦草沟组油页岩为例,根据高温、高压模拟实验的部分结果,对油页岩生烃、捧烃性能作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 排烃 生烃 模拟实验研究 初次运移 准噶尔盆地南缘 高成熟阶段 非烃 生油潜力 干酪根 生油层
下载PDF
沉积成岩作用是影响碳酸盐岩裂缝发育不可忽视的因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董兆雄 罗强 王振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S1期35-37,共3页
前言目前,构造控制区的碳酸盐岩裂缝性储集层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好成绩,但非构造控制区的这一研究却屡屡受挫。笔者认为,影响裂缝发育的因素,除构造作用外,沉积成岩作用、构造作用时间与埋藏深度间的配套关系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 前言目前,构造控制区的碳酸盐岩裂缝性储集层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好成绩,但非构造控制区的这一研究却屡屡受挫。笔者认为,影响裂缝发育的因素,除构造作用外,沉积成岩作用、构造作用时间与埋藏深度间的配套关系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仅就沉积成岩作用的影响作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碳酸盐岩裂缝 构造作用 裂缝发育 裂缝性储集层 构造缝 构造控制 构造裂缝 胶结作用 白云岩化
下载PDF
论碳酸盐岩深部溶蚀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振宇 胡恒 罗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S1期38-40,共3页
碳酸盐岩深部溶蚀作用系指碳酸盐岩中一深埋藏阶段发生的溶蚀作用现象及过程。其概念及形成机理与古岩溶作用有显著的区别,因此不能将深部溶蚀作用与深部岩溶混淆等同。埋藏环境中碳酸盐岩深部溶蚀孔隙的发现,是80年代以来碳酸盐岩成岩... 碳酸盐岩深部溶蚀作用系指碳酸盐岩中一深埋藏阶段发生的溶蚀作用现象及过程。其概念及形成机理与古岩溶作用有显著的区别,因此不能将深部溶蚀作用与深部岩溶混淆等同。埋藏环境中碳酸盐岩深部溶蚀孔隙的发现,是80年代以来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的突出进展之一,它为在碳酸盐岩盆地深部的油气勘探开拓了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溶蚀作用 溶蚀孔隙 成岩作用研究 古岩溶 油气勘探 碳酸盐胶结物 流体相 埋藏环境 胶结作用
下载PDF
确定递减类型的新方法 被引量:32
12
作者 陈元千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74-80,共7页
由J.J.Arps提出的三种递减类型,即指数递减、双曲线递减和调和递减,在油、气藏工程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它们不但可以用于预测油、气藏的未来产量变化,而且可以预测达到经济极限产量条件下的可采储量。但是,必须在准确地确定递减类... 由J.J.Arps提出的三种递减类型,即指数递减、双曲线递减和调和递减,在油、气藏工程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它们不但可以用于预测油、气藏的未来产量变化,而且可以预测达到经济极限产量条件下的可采储量。但是,必须在准确地确定递减类型之后,才能得到可靠的预测结果。目前确定递减类型的方法主要有,曲线位移法、试差法和典型曲线拟合法。本文提出了一个确定递减类型的新方法,即二元回归分析法,利用该法可以得到唯一的求解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递减类型 二元回归分析 新方法 双曲线递减 位移法 调和递减 指数递减 递减率 典型曲线拟合法 递减阶段
下载PDF
水力压裂裂缝三维延伸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蜀知 任书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S1期103-105,共3页
引言油气层水力压裂在油气井的增产和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直至今天我国的水力压裂设计仍主要依据定缝高的二维裂缝延伸模型。用这些模型进行设计时,都需事先假设裂缝的高度(通常假设等于生产层的厚度)。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压裂设计 裂缝高度 生产层 裂缝延伸 油气资源 应力差 地层岩石 横截面积 非对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地温场与油气生成、运移、富集的关系 被引量:16
14
作者 吴乾蕃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9-15,48,共8页
本文通过实测65口井温曲线和43块岩心样品的热导率,得到10个大地热流值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松辽盆地不仅具有高地温场特征,而且发现地温场分布有明显的分区性。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湖盆沉积和丰富的生油母质的地质背景,又具有... 本文通过实测65口井温曲线和43块岩心样品的热导率,得到10个大地热流值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松辽盆地不仅具有高地温场特征,而且发现地温场分布有明显的分区性。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湖盆沉积和丰富的生油母质的地质背景,又具有地温场高的客观条件,对油气的生成十分有利。本文通过分析得出松辽盆地地温场与油气生成的关系,地温场与油气运移以及地温场与油气富集和储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地温场 油气生成 生油母质 大地热流值 地层温度 油气运移 地温梯度 富集 岩石热导率
下载PDF
油气田开发动态模糊控制预报及其优化控制问题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明强 葛家理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55-64,共10页
准确地预报油气田开发生产动态是矿场合理制定和调整开发方案,进行优化控制开采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模糊控制器基本原理,应用模糊条件语句建立油田(或油井)生产动态模糊控制器,在此基础上提出油气田开发动态预报的一种新方法——模糊... 准确地预报油气田开发生产动态是矿场合理制定和调整开发方案,进行优化控制开采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模糊控制器基本原理,应用模糊条件语句建立油田(或油井)生产动态模糊控制器,在此基础上提出油气田开发动态预报的一种新方法——模糊控制预报方法。进一步还讨论了动态优化控制问题,给出了寻求最优工作制度的算法和步骤。文中分别以一个油田和一口气井为例,展示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控制器 控制问题 开发动态 油气田开发 油田开发 油田系统 模糊关系 预报方法 预报模型 模糊系统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须三段有机相和油气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峰 郑永坚 +1 位作者 王廷栋 颜婉荪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S1期70-72,96,共4页
引言有机相是由特定的有机质类型、数量、来源、沉积环境所表征的,它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工具,它能帮助人们查明和推断油气分布和类型,为勘探指明方向。本文应用有机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四川盆地西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生油层的有... 引言有机相是由特定的有机质类型、数量、来源、沉积环境所表征的,它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工具,它能帮助人们查明和推断油气分布和类型,为勘探指明方向。本文应用有机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四川盆地西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生油层的有机相和油气分布,并指出了油气分布的远景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分布 三叠 有机相 有机质类型 生油层 须家河组 油气勘探 沉积环境 水生浮游生物 干酪根
下载PDF
广西平果地区二叠纪、早三叠世沉积体系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罗强 侯方浩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对平果地区二叠纪、早三叠世孤立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做了详细研究,将二叠纪古台地沉积相分为台地中心相、台地边缘相、斜坡-槽盆相。早三叠世分为碳酸盐台地相、碎屑岩槽盆相。它论述了各相的岩石学特征、古生物学特征,并对其成因... 本文对平果地区二叠纪、早三叠世孤立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做了详细研究,将二叠纪古台地沉积相分为台地中心相、台地边缘相、斜坡-槽盆相。早三叠世分为碳酸盐台地相、碎屑岩槽盆相。它论述了各相的岩石学特征、古生物学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平果古台地二叠纪、早三叠世各相带的展布,并对构造控制、沉积作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文中以系统论的观点总结了台地相与槽盆相的差别及各相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二叠纪至早三叠世平果台地沉积体系之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古地理 二叠纪、早三叠世 广西平果地区
下载PDF
如何认识和计算井涌余量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1期37-45,共9页
关于井涌余量,前人论述较多,但有些概念尚不一致,因而影响其计算及正确运用。本文根据井控实际情况,提出了压井井涌余量的定义,并把它与临界泥浆增量、井口许用套压、裸眼地层破裂压力统一起来,从而系统地给出了关井、司钻法压井、工程... 关于井涌余量,前人论述较多,但有些概念尚不一致,因而影响其计算及正确运用。本文根据井控实际情况,提出了压井井涌余量的定义,并把它与临界泥浆增量、井口许用套压、裸眼地层破裂压力统一起来,从而系统地给出了关井、司钻法压井、工程师法压井、超重泥浆法压井等各种情况下的井涌余量计算公式和方法,便于现场工程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溢流 井底压力 井控 井涌余量 地层(破裂)压力预测
下载PDF
自贡地区阳新统储层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江同文 颜其彬 李先荣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S1期41-43,共3页
概述本区属川西南低褶带自流井构造群,现今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东向。位于乐山一龙女寺加里东古隆起东南翼和泸州——开江印支古隆起西北翼,燕山期为白垩纪沉降区,因此又称自流井凹陷。
关键词 阳新统 古隆起 形成机制 构造线方向 龙女 古岩溶 褶带 加里 构造裂缝 成岩作用
下载PDF
双重孔隙介质中两相驱替理论及其计算 被引量:4
20
作者 郭大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S1期90-92,共3页
1 基本方程一般多孔介质中两相驱替理论已由Buckley和Leverett建立,对于裂缝——孔隙介质中的同类问题,自60年代初提出了双重孔隙介质中两相渗流的数学模型以来。
关键词 孔隙介质 驱替 两相渗流 多孔介质 饱和度分布 裂缝系统 Buckley 同类问题 数学模型 相对渗透率曲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