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6篇文章
< 1 2 1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背景下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缺陷检测
1
作者 廖力达 罗晓 +3 位作者 黄斌 刘亮 冯飞 陈为强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5-303,共9页
提出并设计名为OD-YOLO缺陷检测模型来改善多晶硅太阳电池电致发光成像中复杂背景干扰缺陷检测效果的问题。使用二次卷积模块(TwiceConv-OD)过滤掉复杂晶粒背景干扰,增强模型对缺陷本身的关注力;提出anchor-plus1分配策略来增加模型在... 提出并设计名为OD-YOLO缺陷检测模型来改善多晶硅太阳电池电致发光成像中复杂背景干扰缺陷检测效果的问题。使用二次卷积模块(TwiceConv-OD)过滤掉复杂晶粒背景干扰,增强模型对缺陷本身的关注力;提出anchor-plus1分配策略来增加模型在面对复杂背景时获取更多的缺陷正样本数量,提升模型的准确率与召回率,减少漏检误检;使用K-means++算法初始化锚框尺寸,聚类后的锚框更能代表检测样本中所有缺陷的几何形貌,能更好适应多晶硅太阳电池的缺陷尺度差异。经公开缺陷检测数据集PVEL-AD-2021的实验验证:OD-YOLO模型的均值平均精度(mAP)达到89.4%,相比YOLOV5s缺陷检测模型提升3%,准确率提升4.8%,召回率提升1.9%,参数减少4.5%,检测速度为104帧/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计算机视觉 表面缺陷 卷积神经网络
下载PDF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传输层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晓云 杜晓宇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共5页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凭借着色纯度好、半最大发射带宽窄、无机成分寿命长、合成工艺简单等优点,在显示和固态照明等领域表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近年来,QLED的性能提升迅速,有取代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趋势。QLED的传输层材料的选...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凭借着色纯度好、半最大发射带宽窄、无机成分寿命长、合成工艺简单等优点,在显示和固态照明等领域表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近年来,QLED的性能提升迅速,有取代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趋势。QLED的传输层材料的选择对提高器件的载流子注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输层的化学性质及其界面也会对器件的稳定性和寿命产生影响。本文总结了QLED传输层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制约QLED性能的因素,介绍了其性能改进的方向方法,并展望了QLED的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电子传输层 空穴传输层
下载PDF
LiCl掺杂PEDOT∶PSS提高蓝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性能
3
作者 王艳林 曹松 +2 位作者 余春燕 周利通 翟光美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1-780,共10页
基于全溶液制备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s)通常存在电子-空穴注入不平衡的问题,严重地限制了蓝光QLEDs器件性能的提升。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金属卤化物(Li Cl)掺杂对聚(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薄膜的形貌、导电率... 基于全溶液制备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s)通常存在电子-空穴注入不平衡的问题,严重地限制了蓝光QLEDs器件性能的提升。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金属卤化物(Li Cl)掺杂对聚(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薄膜的形貌、导电率、透光性以及所制备QLEDs器件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Li Cl的掺杂浓度(质量分数)为2%时蓝光QLED器件性能的提升效果最佳,这主要归因于Li Cl掺杂后的PEDOT∶PSS薄膜导电率和透光性的增强以及器件中空穴注入效率的提高。相较于未掺杂的PEDOT∶PSS基QLED器件,基于Li Cl掺杂的蓝光QLED器件的最大亮度、峰值电流效率、峰值功率效率和峰值外量子效率分别从5 083 cd·m^(-2)、0.91 cd·A^(-1)、0.59 lm·W^(-1)和2.31%提升到7 451 cd·m^(-2)、1.38 cd·A^(-1)、0.89 lm·W^(-1)和3.51%。结果表明,采用Li Cl掺杂PEDOT∶PSS空穴注入层是提高蓝光QLED性能的一种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PEDOT∶PSS LiCl掺杂 空穴注入层 空穴注入
下载PDF
Al纳米颗粒高频局域等离激元效应对BCzVBi深蓝光有机发光器件发光效率的影响
4
作者 王银霞 白小川 +1 位作者 张勇 李国庆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283,共11页
蓝紫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难以提升发光效率.本文以BCzVBi作为深蓝荧光材料,把Al纳米颗粒引入ITO/:PEDOT:PSS/TAPC/BCzVBi:BCPO/TmPyPb/Liq/Al有机发光器件的TmPyPb电子传输层,尝试用A1纳米颗粒的高频局域等离激元效应来改善此问题.在室... 蓝紫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难以提升发光效率.本文以BCzVBi作为深蓝荧光材料,把Al纳米颗粒引入ITO/:PEDOT:PSS/TAPC/BCzVBi:BCPO/TmPyPb/Liq/Al有机发光器件的TmPyPb电子传输层,尝试用A1纳米颗粒的高频局域等离激元效应来改善此问题.在室温真空蒸镀Al膜,厚度为1 nm时,形成尺寸在10 nm量级的分散纳米颗粒.将这种颗粒膜插入TmPyPb层内距离BCzVBi:BCPO发光层x=4,8,12 nm处,与没有Al层的对比器件相比,器件的电流密度和发光亮度都会因载流子迁移率变差而下降.但在x=8 nm,两者都显著回升.其机理可能在于,x<8 nm,会产生过强的荧光淬灭,而x>8 nm,到达Al颗粒的荧光衰减过多,又难以产生足够强的局域等离子体振荡.在x=8 nm,达到最大亮度的电压(9 V)没有变化,最大亮度从4200 Cd/m^(2)降到3500 Cd/m^(2),但电流密度也从335.19 mA/cm^(2)减小到145.71 mA/cm^(2),使得电流效率反而从0.88 Cd/A提高到2.36 Cd/A,从而把外量子效率提升了170%,效率滚降比则从78%降到30.5%,压减61%.在电流密度高达270 mA/cm^(2)时,电流效率和外量子效率也能提升66.5%.这些结果表明,Al纳米颗粒高频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确实能够有效增强深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蓝荧光有机发光器件 局域等离激元效应 Al纳米颗粒 发光效率
下载PDF
微腔效应影响有机发光器件调制带宽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镔 刘士浩 +1 位作者 张乐天 谢文法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8-475,共8页
可见光通信(VLC)技术巧妙地融合了通信和照明或显示功能,为通信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方案。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作为最接近自然阳光的人造光源,在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发射端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受制于有机发光染料激子辐射复合速率... 可见光通信(VLC)技术巧妙地融合了通信和照明或显示功能,为通信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方案。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作为最接近自然阳光的人造光源,在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发射端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受制于有机发光染料激子辐射复合速率较慢的限制,OLED在高频信号激励时响应速度较慢。为了克服这一限制,我们提出利用微腔结构,旨在通过微腔效应增强有机发光分子的自发辐射速率,从而改善器件的频率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特定腔长的光学微腔引发的Purcell效应能够提升特定波长的光子态密度,从而加速其自发辐射速率。这种增强效应成功地将调制带宽从4 kHz提高到7 kHz,拓展了近75%的响应频率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微腔结构 自发辐射速率 可见光通信 调制带宽
下载PDF
关于段炼和张东东“全氘代提高蓝光热激活延迟荧光发射器的效率和稳定性”文章的评论(Nature Photonics,2024,29)
6
作者 王宏祥 许辉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4,F0003,共5页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是目前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显示技术之一,而蓝光OLED的寿命和稳定性一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段炼和张东东在《自然光子学》上发表的成果表明,对蓝光热激活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是目前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显示技术之一,而蓝光OLED的寿命和稳定性一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段炼和张东东在《自然光子学》上发表的成果表明,对蓝光热激活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TADF)分子进行全氘代的策略,在保持其高电致发光效率的同时,可以显著提升其器件的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 蓝光 热活化延迟荧光 氘代 器件寿命
下载PDF
Viologen-based flexible electrochromic devices
7
作者 Wenwen Wu Shanlu Guo +3 位作者 Jing Bian Xingyu He Haizeng Li Jianmin Li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453-470,I0012,共19页
Electrochromic technology has gain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displays,smart windows,biomedical monitoring,military camouflage,human-machine interaction,and electronic skin due to its ability to... Electrochromic technology has gain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displays,smart windows,biomedical monitoring,military camouflage,human-machine interaction,and electronic skin due to its ability to provide reversible and fast color changes under applied voltage.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demand for flexible electronics,flexible electrochromic devices(FECDs)that offer smarter and more controllable light modulation hold great promise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The electrochromic material(ECM)undergoing color changes during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is one of the key components in electrochromic devices.Among the ECMs,viologens,a family of organic small molecules with 1,1'-disubstituted-4,4'-dipyridinium salts,have garnered extensive research interest,due to their well-reversible redox reactions,excellent electron acceptance ability,and the ability to produce multiple colors.Notably,viologen-based FECDs demonstrate color changes in the liquid or semisolid electrolyte layer,eliminating the need for two solid electrodes and thus simplifying the device structure.Consequently,viologens offer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ECDs with high optical contrast,fast response speed,and excellent stability.This review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of viologen-based FECDs.It begins by summarizing the typical structure and recent exciting developments in viologen-based FECDs,along with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Furthermore,the review discusses recent advancements in FECDs with additional functionalities such as sensing,photochromism,and energy storage.Finally,the remaining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 of viologen-based FECDs are addre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exible electrochromic devices Optical modulation VIOLOGENS Flexible electronics Multifunctional devices ELECTROCHROMISM
下载PDF
通过诱导载流子的V坑传输提升GaN基绿光LED的空穴注入效率
8
作者 张东皓 杨东锴 +2 位作者 徐畅 刘信佑 包立君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0-808,共9页
为了提升GaN基多量子阱LED的空穴注入效率,设计了具有不同最后势垒层结构的GaN基多量子阱外延结构,并将其制备为绿光mini-LED发光芯片,利用低温电致发光光谱、电流电压特性测试对其载流子传输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AlGaN或GaN... 为了提升GaN基多量子阱LED的空穴注入效率,设计了具有不同最后势垒层结构的GaN基多量子阱外延结构,并将其制备为绿光mini-LED发光芯片,利用低温电致发光光谱、电流电压特性测试对其载流子传输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AlGaN或GaN/AlN最后势垒层的样品中,有更多载流子可以传输到深层量子阱,空穴注入效率获得提升。本文对这一现象中的载流子运输机制以及V坑缺陷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提升主要来自空穴V坑注入比例的增大。实验还发现,过大的V坑注入比例也会造成非辐射复合率上升,从而抑制了AlGaN最后势垒层样品的电光转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二极管 最后势垒层 空穴注入 INGAN/GAN多量子阱 V坑
下载PDF
Suppressing the Undesirable Energy Loss in Solution-Processed Hyperfluorescent OLEDs Employing BODIPY-Based Hybridized Local and Charge-Transfer Emitter
9
作者 Xuewei Nie Zafar Mahmood +7 位作者 Denghui Liu Mengke Li Dehua Hu Wencheng Chen Longjiang Xing Shijian Su Yanping Huo Shaomin Ji 《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72-380,共9页
Hyperflu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HF-OLEDs)approach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achieve excellent device performance and color purity with low roll-off using noble-metal-free pure organic emitter.Despite sign... Hyperflu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HF-OLEDs)approach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achieve excellent device performance and color purity with low roll-off using noble-metal-free pure organic emitter.Despite significant progress,the performance of HF-OLEDs is still unsatisfactory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a competitive dexter energy transfer(DET)pathway.In this contribution,two boron dipyrromethene(BODIPY)-based donor-acceptor emitters(BDP-C-Cz and BDP-N-Cz)with hybridized local and charge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HLCT)are introduced in the HF-OLED to suppress the exciton loss by dexter mechanism,and a breakthrough performance with low-efficiency roll-off(0.3%)even at high brightness(1000 cd m^(-2))is achieved.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energy loss via the DET channel can be suppressed in HF-OLEDs utilizing the HLCT emitter,as the excitons from the dark triplet state of such emitters are funneled to its emissive singlet state following the hot-exciton mechanism.The developed HF-OLED device has realized a good maximum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EQE)of 19.25%at brightness of 1000 cd m^(-2)and maximum luminance over 60000 cd m^(-2),with an emission peak at 602 nm and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de L'Eclairage(CIE)coordinates(0.57,0.41),which is among the best-achieved results in solution-processed HF-OLEDs.This work presents a viable methodology to suppress energy loss and achieve high performance in the HF-OL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DIPY hyperfluorescenc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solution-process
下载PDF
基于BCzVB的高效非掺杂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10
作者 邹文静 吴有智 张材荣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以超薄插入方式制备了基于BCzVB(1,4-bis[2-(3-N-ethylcarbazoryl)vinyl]benzene)的高效非掺杂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结构为ITO/MoO_(3)/TAPC(1,1-bis((di-4-tolylamino)phenyl)cyclohexane,50 nm)/BCzVB(x nm)/CBP(4,4’-N,N’-d... 以超薄插入方式制备了基于BCzVB(1,4-bis[2-(3-N-ethylcarbazoryl)vinyl]benzene)的高效非掺杂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结构为ITO/MoO_(3)/TAPC(1,1-bis((di-4-tolylamino)phenyl)cyclohexane,50 nm)/BCzVB(x nm)/CBP(4,4’-N,N’-dicarbazole-biphyenyl,20 nm)/BCzVB(x nm)/TPBi(1,3,5-tris(1-phenyl-1H-benzimidazol-2-yl)benzene,20 nm)/LiF(1.5 nm)/Al.当BCzVB厚度x为0.3 nm时,器件的最高亮度为12800 cd/cm^(2),最高外量子效率为2.1%(电流效率2.8 cd/A),CIE色坐标为(0.15,0.17).通过优化空穴注入层MoO_(3)的厚度,器件的最高亮度和外量子效率分别达到了14200 cd/cm^(2)和4.2%(电流效率为5.66 cd/A),外量子效率提升了一倍.这远超目前报道的基于BCzVB蓝色OLED的最高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BCzVB 非掺杂 蓝色
下载PDF
印刷OLED技术
11
作者 张琪 《印刷技术》 2024年第1期11-11,共1页
印刷OLED技术如同喷墨打印,其实现方式是将材料通过喷墨印刷设备上的多个喷头喷射在基板上的指定位置直接图形化,然后形成具体产品的一种技术。其仅需要通过喷墨打印的方式形成5~6层有机膜,即可形成红、绿、蓝发光单元。相较于OLED制造... 印刷OLED技术如同喷墨打印,其实现方式是将材料通过喷墨印刷设备上的多个喷头喷射在基板上的指定位置直接图形化,然后形成具体产品的一种技术。其仅需要通过喷墨打印的方式形成5~6层有机膜,即可形成红、绿、蓝发光单元。相较于OLED制造工艺,印刷OLED工艺更加简单,被业内认为是一项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规模化商用问题的技术,其具有诸多优势,如可在低温环境下进行,有效降低工厂能耗,更容易处理大型基板,材料利用率能够高达90%,广色域、高分辨率、透明显示、柔性显示等显示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单元 OLED 广色域 显示效果 有机膜 透明显示 喷墨打印 材料利用率
下载PDF
喷墨打印量子点电致发光显示关键材料与技术的前世与今生
12
作者 刘辰 魏昌庭 +3 位作者 罗鑫 孙智国 徐勃 曾海波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10-1430,共21页
胶体半导体量子点因其独特的纳米级传输效应、自发光特性以及与大面积工业印刷工艺兼容的流变学属性而备受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喷墨打印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有望实现新一代可印刷、大面积、高性能图案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然而,... 胶体半导体量子点因其独特的纳米级传输效应、自发光特性以及与大面积工业印刷工艺兼容的流变学属性而备受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喷墨打印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有望实现新一代可印刷、大面积、高性能图案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然而,目前喷墨打印QLED的制备过程存在墨水配方不当造成的界面侵蚀以及成膜后发光效率降低等问题,导致其性能与旋涂器件存在较大差距。本文首先概述了量子点显示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发展现状,分析了三种喷墨打印技术的分类、原理及其优缺点。然后介绍了含镉、含铅和无铅无镉三类量子点,分析了它们在喷墨打印QLED中的研究进展,接着重点介绍了利用喷墨打印实现高性能QLED的几种典型策略,最后展望了喷墨打印QLED的发展趋势和美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喷墨印刷 电致发光二极管 墨水工程 表界面调控
下载PDF
基于BCPO发光材料近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电致发光效率与稳定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任兴 于宏宇 张勇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271,共9页
近十年来,制备近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成为有机电子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当器件的电致发光波长延伸到400 nm以下后,对器件中各功能层的材料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本实验中,以宽带隙小分子材料BCPO(bis-4-(N-carbazolyl)phenyl)phenylph... 近十年来,制备近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成为有机电子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当器件的电致发光波长延伸到400 nm以下后,对器件中各功能层的材料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本实验中,以宽带隙小分子材料BCPO(bis-4-(N-carbazolyl)phenyl)phenylphosphine oxide)为发光层,基于BCPO的发射光谱确定了电子传输材料和空穴传输材料,制备了电致发光峰位波长在384 nm附近的近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在最佳的器件结构下,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达到2.98%,最大辐射功率达到38.2 mW/cm^(2).电致发光谱中波长在400 nm以下的近紫外光占比为57%.结果表明器件在恒压模式下展示了良好的稳定性,此外,对影响器件稳定性的多个关键因素给予了深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 近紫外光 辐射功率 外量子效率
下载PDF
热压印成型复合微透镜阵列的微光学照明特性
14
作者 胡满凤 李磊 谢晋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71-1383,共13页
在LED照明中,光线分布不均产生的眩光及光线中的紫外光、蓝光成分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和眼睛损伤,目前主要是以调节光源为主,纳米级光波段调节的表面结构加工成本较高。因此,利用热压印快速成型技术开发了一种微米尺度的复合微透镜阵列导光... 在LED照明中,光线分布不均产生的眩光及光线中的紫外光、蓝光成分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和眼睛损伤,目前主要是以调节光源为主,纳米级光波段调节的表面结构加工成本较高。因此,利用热压印快速成型技术开发了一种微米尺度的复合微透镜阵列导光板,探究健康照明的复合微透镜尺度效应。首先分析微棱镜表面小微透镜的深宽比与反射电场分布的关系,然后研究导光板的微结构参数对漫反射率、镜面反射率和透射率的影响。最后,对比市面上丝网印刷微点、微棱镜阵列等结构导光板,研究复合微透镜微米尺度对照度、均匀度等微光学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当小微透镜深宽比在0.6~1内时,紫外光和蓝光的反射面有更小的反射电场变异系数,说明其漫反射大。实验结果表明:热压印技术可以在4 s内将微透镜高5~30μm和微棱镜高10~80μm的复合微透镜阵列导光板加工成型;照度均匀度随着小微透镜深宽比的增大而增大,照度分别比微棱镜和丝网印刷微点阵列提高45%和83%;与微棱镜相比,紫外光和蓝光的漫反射率分别提高8%和18%,镜面反射率下降80%~83%。控制复合微透镜的深宽比可以减少照明眩光,抑制紫外光和蓝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微透镜阵列 热压印微成型 微光学性能 健康照明
下载PDF
柔性屏COF弯折结构的正交试验优化设计
15
作者 郑宏兵 胥奇 +1 位作者 梁钊 柳登明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05-1213,共9页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屏幕COF(Chip on Film)连接过渡区的金属层在模组弯折阶段和可靠性验证阶段容易发生断裂,导致屏幕显示异常。本文采用试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方法,以弯折成型状态和可靠性状态下的金属...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屏幕COF(Chip on Film)连接过渡区的金属层在模组弯折阶段和可靠性验证阶段容易发生断裂,导致屏幕显示异常。本文采用试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方法,以弯折成型状态和可靠性状态下的金属层应力最小作为试验指标,以泡棉厚度、泡棉偏移、金属包覆层(Metal Cover Layer,MCL)厚度和U型膜偏移作为影响因子,设计L9(34)正交试验方案,使用有限元方法对9组试验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并进行弯折成型和可靠性状态下的试验验证,最终获得了最优组合方案。有限元方法和试验结果表明,U型膜贴附偏移量对COF区的金属层弯折应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泡棉厚度,再次是MCL厚度和泡棉贴附偏移量。最优组合方案在弯折成型和可靠性状态下皆具有最小的金属层应力,其值分别为57 MPa和523 MPa。最优组合方案的弯折成型和可靠性试验达到了100%的产品良品率,满足设计和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层 断裂 正交试验设计 弯折 可靠性 良品率
下载PDF
基于WO_(3)-MoO_(3)和TiO_(2)/CdS复合电极的光电致变色器件
16
作者 郑刘梦晗 夏团结 +1 位作者 杨继凯 彭兵兵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7-795,共9页
以导电玻璃为基底,通过水热法制备WO_(3)-MoO_(3)薄膜,采用循环伏安、计时电量、计时电流、电化学阻抗测试方法对其电致变色性能进行测试;通过水热法结合连续离子层沉积法制备了TiO_(2)/CdS复合薄膜,采用线性循环伏安、瞬态光电流、透... 以导电玻璃为基底,通过水热法制备WO_(3)-MoO_(3)薄膜,采用循环伏安、计时电量、计时电流、电化学阻抗测试方法对其电致变色性能进行测试;通过水热法结合连续离子层沉积法制备了TiO_(2)/CdS复合薄膜,采用线性循环伏安、瞬态光电流、透过率测试方法对其光电转换性能进行了测试。最后将性能最好的WO_(3)-MoO_(3)薄膜和TiO_(2)/CdS复合薄膜分别作为光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阴极、光阳极构建WO_(3)/MoO_(3)-TiO_(2)/CdS光电致变色器件。结果表明,与WO_(3)-TiO_(2)/CdS器件相比,WO_(3)/MoO_(3)-TiO_(2)/CdS光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较大的光学调制范围(630nm处为41.99%)、更高的着色效率(35.787cm^(2)/C),且光电转换效率(0.126%)为WO_(3)-TiO_(2)/CdS器件(0.053%)的2.3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WO_(3) MoO_(3) TiO_(2) 光电致变色器件 功能材料
下载PDF
OLED显示器封装技术在车载应用中的可靠性
17
作者 苗洋 邱寿发 +2 位作者 陈志新 王亚雄 朱云龙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1-789,共9页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显示器作为新一代显示技术,相比于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具有诸多优势,包括广色域、高对比度、低功耗和轻薄等,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器、电视等消费电子领...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显示器作为新一代显示技术,相比于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具有诸多优势,包括广色域、高对比度、低功耗和轻薄等,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器、电视等消费电子领域对LCD已有取代之势。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需求的提升,显示器作为智能座舱中电子系统人机界面的最终输出单元,越来越向大屏化和多屏化方向发展。考虑到座舱内空间的限制,轻薄的自发光OLED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其能在柔性基材上制备的特性,使OLED显示器更加适用多形态的柔性显示方案。目前OLED显示器的车载应用较少,主要是受限于OLED器件环境可靠性较差。本文从提升薄膜封装阻隔能力、改善薄膜封装稳定性和提升薄膜封装散热能力3个方面分析了通过改进薄膜封装提升OLED显示器环境可靠性的方法,为后续OLED显示器在汽车智能座舱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ED显示器 薄膜封装 可靠性 智能座舱
下载PDF
Peripheral carbazole units-decorated MR emitter containing B−N covalent bond for highly efficient green OLEDs with low roll-off
18
作者 Danrui Wan Jianping Zhou +4 位作者 Guoyun Meng Ning Su Dongdong Zhang Lian Duan Junqiao Ding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59-66,共8页
Boron−nitrogen doped multiple resonance(BN-MR)emitters,characterized by B−N covalent bonds,offer distinctive advantages as pivotal building blocks for facile access to novel MR emitters featuring narrowband spectra an... Boron−nitrogen doped multiple resonance(BN-MR)emitters,characterized by B−N covalent bonds,offer distinctive advantages as pivotal building blocks for facile access to novel MR emitters featuring narrowband spectra and high efficiency.However,there remains a scarcity of exploration concerning synthetic methods and structural derivations to expand the library of novel BN-MR emitters.Herein,we present the synthesis of a BN-MR emitter,tCz[B−N]N,through a one-pot borylation reaction directed by the amine group,achieving an impressive yield of 94%.The emitter is decorated by incorporating two 3,6-di-tbutylcarbazole(tCz)units into a B−N covalent bond doped BN-MR parent molecule via para-C−π−D and para-N−π−D conjugations.This peripheral decoration strategy enhances the 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 process and shifts the emission band towards the pure green region,peaking at 526 nm with a narrowband full-width at half maximum(FWHM)of 41 nm.Consequently,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OLEDs)employing this emitter achieved a maximum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EQEmax)value of 27.7%,with minimal efficiency roll-off.Even at a practical luminance of 1000 cd·m^(−2),the device maintains a high EQE value of 2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RESONANCE narrowband emission B−N covalent bo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下载PDF
一种可植入光遗传电路中无线供电抑制EMI方法
19
作者 吉彦平 李嘉伟 +5 位作者 柴东林 赵伯言 赵燕冉 王诗睿 王文思 郑梦沂 《电子技术应用》 2024年第1期101-108,共8页
提出了一种无线可植入光遗传硬件结构。在光遗传实验过程中,生物体体外采用磁谐振式无线能量技术对体内电路进行供电;然而在无线能量传输(WPT)过程中需要借助磁耦合将发射端电能转化成高频磁场,磁场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传输电能的介质,... 提出了一种无线可植入光遗传硬件结构。在光遗传实验过程中,生物体体外采用磁谐振式无线能量技术对体内电路进行供电;然而在无线能量传输(WPT)过程中需要借助磁耦合将发射端电能转化成高频磁场,磁场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传输电能的介质,其带来的电磁辐射(EMI)问题将对于生物体安全带来威胁;因此,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展频和谐波抑制无线能量供电电路。首先介绍了系统的工作原理,然后采用电路理论分析了该电路的特性,并设计了发射端与接收端电路并进行了仿真,最后设计了硬件电路样机并在实验环境下按照植入式供电电路电磁兼容标准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能够有效抑制EMI,并能持续稳定对体内植入电路有效供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遗传 无线能量传输 电磁辐射 电路仿真 硬件验证
下载PDF
红外发光二极管对固体继电器漏电流的影响
20
作者 李建华 闫军政 +1 位作者 宋伟 洪浩 《电子与封装》 2024年第1期68-72,共5页
固体继电器在军工和民用市场被使用得越来越广泛,大量替换了传统的电磁继电器,并且固体继电器的隔离方式也从变压器隔离向着光隔离转变,光隔离固体继电器已经成为很多厂家的设计主流。光隔离固体继电器被大量使用,但是在使用红外发光二... 固体继电器在军工和民用市场被使用得越来越广泛,大量替换了传统的电磁继电器,并且固体继电器的隔离方式也从变压器隔离向着光隔离转变,光隔离固体继电器已经成为很多厂家的设计主流。光隔离固体继电器被大量使用,但是在使用红外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器件时,如果选择的红外发光二极管的波长和输出场效应管的禁带宽度不匹配,处理不当时会造成固体继电器的输出漏电流超标。通过光电效应分析了红外发光二极管对固体继电器输出漏电流的影响,通过试验测试验证了这种影响机理,并提出了改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二极管 场效应管 禁带宽度 固体继电器 光电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