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Na_(3)V_(2)(PO_(4))_(3) Cathode Material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1
作者 Jiawen Hu Xinwei Li +4 位作者 Qianqian Liang Li Xu Changsheng Ding Yu Liu Yanfeng Gao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2025年第2期204-251,共48页
Na_(3)V_(2)(PO_(4))_(3)(NVP)has garnered great attentions as a prospective cathode material for sodium-ion batteries(SIBs)by virtue of its decent theoretical capacity,superior ion conductivity and high structural stab... Na_(3)V_(2)(PO_(4))_(3)(NVP)has garnered great attentions as a prospective cathode material for sodium-ion batteries(SIBs)by virtue of its decent theoretical capacity,superior ion conductivity and high structural stability.However,the inherently poor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and sluggish sodium-ion diffusion kinetics of NVP material give rise to inferior rate performance and unsatisfactory energy density,which strictly confine its further application in SIBs.Thus,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boost the sodium storage performance of NVP cathode material.Up to now,many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optimize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NVP cathode material.In this review,the latest advances in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NVP cathode material are well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including carbon coating or modification,foreign-ion doping or substitution and nano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design.The foreign-ion doping or substitution is highlighted,involving Na,V,and PO_(4)^(3−)sites,which include single-site doping,multiple-site doping,single-ion doping,multiple-ion doping and so on.Furthermore,the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of high-performance NVP cathode material are also put forward.It is believed that this review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high-performance NVP cathode material toward the large-scale application in SI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dium-ion batteries Na_(3)V_(2)(PO_(4))_(3) Cathode materials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calcium ferrite as a functional material:A review
2
作者 Xiuli Han Bowen Duan +2 位作者 Lei Liu Shilong Fang Weiwei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2025年第2期292-310,共19页
Calcium ferrite(CF)is recognized as a potential green and efficient functional material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of magnetism,electrochemistry,catalysis,and biocompatibility in the fields of materials chemistry,envir... Calcium ferrite(CF)is recognized as a potential green and efficient functional material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of magnetism,electrochemistry,catalysis,and biocompatibility in the fields of materials chemistry,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and biomedicine.There-fore,the obtained research results need to b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and new perspectives on CF and its composite materials need to be analyzed.Based on the presented studies of CF and its composite materials,the types and structures of the crystal are summarized.In addition,the current appl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oretical mechanisms with various properties in different fields are elucidated.Moreover,the various preparation methods of CF and its composite materials are elaborated in detail.Most importantly,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synthesis methods of CF and its composite materials are discussed,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emerging challenges in practical production are identified.Furthermore,the key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CF and its composite materials have been prospected from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technologie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ts synthesis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cium ferrite mineral functional materials PREPARATION APPLICATION PERSPECTIVES
下载PDF
Low-temperature chlorination roasting technology for the simultaneous recovery of valuable metals from spent LiCoO_(2)cathode material
3
作者 Junjie Shi Changle Hou +2 位作者 Jingjing Dong Dong Chen Jianzhong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2025年第1期80-91,共12页
With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in the disposal volume of spent lithium-ion batteries(LIBs),properly recycling spent LIBs has become essenti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he circular economy.This study presents a systematic ... With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in the disposal volume of spent lithium-ion batteries(LIBs),properly recycling spent LIBs has become essenti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he circular economy.This study present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chlorination roasting kinetics and proposes a new two-step chlorination roasting process that integrates thermodynamics for the recycling of LIB cathode materials.The activation energy for the chloride reaction was 88.41 kJ/mol according to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derivative thermogravimetry data obtained by using model-free,model-fitting,and Z(α)function(αis conversion rate).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action was dominated by the first-order(F1)model when the conversion rate was less than or equal to 0.5 and shifted to the second-order(F2)model when the conversion rate exceeded 0.5.Optimal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thoroughly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roasting temperature,roasting time,and the mass ratio of NH_(4)Cl to LiCoO_(2).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namely 400℃,20 min,and NH_(4)Cl/LiCoO_(2)mass ratio of 3:1,the leaching efficiency of Li and Co reached 99.43% and 99.05%,respectively.Analysis of the roasted products revealed that valuable metals in LiCoO_(2)transformed into CoCl_(2) and LiCl.Furthermore,the reaction mechanism was elucidated,providing insight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ovel low-temperature chlorination roasting technology based on a crystal structure perspective.This technology can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LIB recycling processes with low energy consumption,low secondary pollution,high recovery efficiency,and high added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nt lithium-ion battery thermodynamics chlorination roasting kinetics circular economy
下载PDF
Morphology engineering of ZnO micro/nanostructures under mild conditions for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
4
作者 Liang Chu Haoyu Shen +3 位作者 Hudie Wei Hongyu Chen Guoqiang Ma Wensheng 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2025年第2期498-503,共6页
Zinc oxide(ZnO)serves as a crucial functional semiconductor with a wide direct bandgap of approximately 3.37 eV.Solvothermal reaction is commonly used in the synthesis of ZnO micro/nanostructures,given its low cost,si... Zinc oxide(ZnO)serves as a crucial functional semiconductor with a wide direct bandgap of approximately 3.37 eV.Solvothermal reaction is commonly used in the synthesis of ZnO micro/nanostructures,given its low cost,simplicity,and easy implementation.Moreover,ZnO morphology engineering has become desirable through the alteration of minor conditions in the reaction process,particularly at room temperature.In this work,ZnO micro/nanostructures were synthesized in a solution by varying the amounts of the ammonia added at low temperatures(including room temperature).The formation of Zn^(2+)complexes by ammonia in the precursor regulated the reaction rate of the morphology engineering of ZnO,which resulted in various structures,such as nanoparticles,nanosheets,microflowers,and single crystals.Finally,the obtained ZnO was used in the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 of ultraviolet dete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phology engineering low temperature ZnO nanosheets microflowers ultraviolet detector
下载PDF
离子液体辅助合成纳米金属氧化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江玮 王瑞 +3 位作者 薛伟 安华良 赵新强 王延吉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离子液体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氢键作用能够辅助纳米金属氧化物的定向生长,具有传统溶剂所不具备的优点,在纳米金属氧化物材料合成方面受到重视。综述了离子液体辅助合成TiO_(2),ZnO,γ-Al_(2)O_(3),ZrO_(2)四种纳米金属氧化物的最新研究进... 离子液体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氢键作用能够辅助纳米金属氧化物的定向生长,具有传统溶剂所不具备的优点,在纳米金属氧化物材料合成方面受到重视。综述了离子液体辅助合成TiO_(2),ZnO,γ-Al_(2)O_(3),ZrO_(2)四种纳米金属氧化物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结合离子液体阴阳离子的影响及诱导机制进行讨论。最后总结了离子液体辅助合成纳米金属氧化物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金属氧化物 纳米颗粒 诱导机理
下载PDF
白云石可控碳化联产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及其改性 被引量:2
6
作者 彭李佳 王银龙 +3 位作者 翟宸 王琦 陈小鹏 童张法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81-1991,共11页
综合利用白云石开发出高端产品及其技术成为当前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可控碳化法进行白云石联产制备了高附加值的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并对其进行改性研究。分别考察了碳化终点pH、温度、二氧化碳流速对产物晶型、粒径、形貌的影响以... 综合利用白云石开发出高端产品及其技术成为当前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可控碳化法进行白云石联产制备了高附加值的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并对其进行改性研究。分别考察了碳化终点pH、温度、二氧化碳流速对产物晶型、粒径、形貌的影响以及硬脂酸锌的添加量、搅拌转速、改性时间、改性温度对产物改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化反应终点pH控制为10.5时,生成产物为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混合物,且得率最高;最优的碳化反应条件为温度20℃、二氧化碳流速1L/min,生成的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平均粒径为190.4nm;得到的产物氢氧化镁和碳酸钙最优的改性条件为硬脂酸锌添加量1.0%、搅拌转速600r/min、改性时间60min、改性温度50℃,得到改性的氢氧化镁及碳酸钙的活化度为95.8%,吸油值为41.2g/100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 氢氧化镁 碳酸钙 硬脂酸锌 改性 可控碳化
下载PDF
阴极辉光放电电解制备纳米ZnO 被引量:1
7
作者 陆泉芳 郝小霞 +3 位作者 冯妍 马晓娟 王波 俞洁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61-67,共7页
以Pt针为阴极,Zn片为阳极,2 g/L Na_(2)SO_(4)溶液为电解质,在530~650 V放电电压下,利用阴极辉光放电电解(CGDE)技术一步制得纳米ZnO颗粒。用XRD、SEM、FTIR、XPS等对产物的结构、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UV-Vis DRS计算了纳米ZnO颗... 以Pt针为阴极,Zn片为阳极,2 g/L Na_(2)SO_(4)溶液为电解质,在530~650 V放电电压下,利用阴极辉光放电电解(CGDE)技术一步制得纳米ZnO颗粒。用XRD、SEM、FTIR、XPS等对产物的结构、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UV-Vis DRS计算了纳米ZnO颗粒的带隙能,用UV-Vis研究了纳米ZnO粒子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的行为,并探讨了其制备机理。结果表明,580 V下得到的纳米ZnO颗粒有一定的团聚,加入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能够抑制纳米ZnO颗粒的团聚;材料的形貌随PVP浓度和放电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当电压为530 V、加入0.0031%(质量分数)的PVP时,得到尺寸约200 nm、带隙能为3.22 eV的纺锤状纳米ZnO;随电压升高,颗粒尺寸分布越宽。在紫外光照射30 min后,加入PVP所制备的ZnO光催化降解MB的降解率由78.5%提高到87.3%,说明加入PVP后制备的ZnO光催化性能更优。CGDE制备纳米ZnO的机理为:放电过程中阳极Zn片氧化溶解为Zn^(2+),然后Zn^(2+)迁移到阴极辉光区,与等离子体-液体界面产生的OH-反应生成[Zn(OH)_(4)]^(2-),最后[Zn(OH)_(4)]^(2-)从等离子体-液体界面区转移到溶液中,产生ZnO晶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辉光放电电解(CGDE) 等离子体 纳米氧化锌
下载PDF
菌藻共生系统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机理及其应用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朱绎如 詹健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8-442,共5页
首先从菌藻之间的关系介绍了菌藻共生系统。随后,阐述了菌藻共生系统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机理,主要是细胞通过吸附作用将重金属附着在细胞壁表面,再将重金属运送到细胞内进行生物富集,以及胞外聚合物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去除重金属。最后,... 首先从菌藻之间的关系介绍了菌藻共生系统。随后,阐述了菌藻共生系统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机理,主要是细胞通过吸附作用将重金属附着在细胞壁表面,再将重金属运送到细胞内进行生物富集,以及胞外聚合物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去除重金属。最后,综述了菌藻共生系统处理畜禽养殖废水和矿山废水以及纺织废水的现状。归纳了菌藻共生系统处理重金属废水的优点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共生系统 重金属 机理 应用
下载PDF
电池级碳酸锂制备工艺方法解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凯 《化工管理》 2024年第1期139-142,共4页
电池级碳酸锂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电极材料,其产量和质量对新型储能、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有着直接的影响。文章较全面分析、梳理了盐湖卤水提纯制备电池级碳酸锂、锂矿石提纯制备电池级碳酸锂、废旧锂电池提纯制备电池级碳酸锂的主... 电池级碳酸锂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电极材料,其产量和质量对新型储能、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有着直接的影响。文章较全面分析、梳理了盐湖卤水提纯制备电池级碳酸锂、锂矿石提纯制备电池级碳酸锂、废旧锂电池提纯制备电池级碳酸锂的主要工艺方法、工艺流程,比较了不同工艺方法的优缺点,对电池级碳酸锂的研究和生产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锂 电池级碳酸锂 提纯
下载PDF
农药氟虫腈与钛白粉副产盐资源化生产电池用磷酸铁工艺
10
作者 周哲 崔咪芬 +5 位作者 陈献 于瑞兵 徐希化 齐敏 汤吉海 乔旭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2-769,共8页
针对农药氟虫腈与钛白粉生产过程中副产盐的处置难题,提出以副产磷酸钠为磷源,以副产硫酸亚铁为铁源,制备电池级磷酸铁的工艺路线。采用连续催化氧化的方法将磷酸钠废盐中的亚硫酸钠氧化为硫酸钠,副产硫酸亚铁经过除杂后,用双氧水将硫... 针对农药氟虫腈与钛白粉生产过程中副产盐的处置难题,提出以副产磷酸钠为磷源,以副产硫酸亚铁为铁源,制备电池级磷酸铁的工艺路线。采用连续催化氧化的方法将磷酸钠废盐中的亚硫酸钠氧化为硫酸钠,副产硫酸亚铁经过除杂后,用双氧水将硫酸亚铁氧化为硫酸铁,再与上述的磷酸钠反应得到磷酸铁。结果表明:亚硫酸钠的氧化率接近100%;副产硫酸亚铁经化学除杂和水解除杂后,杂质镁、锰、钛的质量分数分别降低至80 mg·kg^(-1)以下,杂质铝则被完全去除;除杂后的硫酸亚铁溶液经双氧水氧化后,硫酸亚铁的氧化率达到100%;制备得到的二水合磷酸铁的各项指标均满足标准HG/T 4701-2021《电池用磷酸铁》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虫腈 废盐 钛白粉 硫酸亚铁 磷酸铁 资源化
下载PDF
溶剂热法制备磷酸锰锂的优化研究
11
作者 刘靓 李志义 +2 位作者 魏炜 刘凤霞 刘志军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4-198,共5页
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锰锂(LiMnPO_(4))具有比容量高、热稳定性好和原料来源广泛等特点,与同为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铁锂相比具有更高的放电电压。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高性能的磷酸锰锂正极材料,通过对过程参数进行优化实现材料性能的提升,以柠檬... 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锰锂(LiMnPO_(4))具有比容量高、热稳定性好和原料来源广泛等特点,与同为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铁锂相比具有更高的放电电压。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高性能的磷酸锰锂正极材料,通过对过程参数进行优化实现材料性能的提升,以柠檬酸为添加剂优化颗粒形貌得到纳米级颗粒,并对碳层包覆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柠檬酸添加量为1 mmol时,椭球状颗粒平均尺寸为42.3 nm;当以蔗糖为碳源且与LiMnPO_(4)质量比为1∶2时得到的碳层包覆颗粒尺寸较小、碳层石墨化程度更高;在最优参数下制备的LiMnPO_(4)材料具有更高的首次放电容量(126.9 mAh/g)及更优的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磷酸锰锂 碳包覆 溶剂热法 纳米颗粒
下载PDF
氯化锂溶液中钾离子的吸附分离研究
12
作者 祝增虎 王敏 +2 位作者 彭正军 贾国凤 李燕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66,118,共7页
作为初级原料的氯化锂产品因钾、钠、钙等杂质含量过高,直接影响了氯化锂及由氯化锂制备的金属锂的应用和系列产品的开发。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由水热法合成的硅铝酸盐分子筛在氯化锂溶液中对钾离子的吸附分离性能,考察了接触时间、温... 作为初级原料的氯化锂产品因钾、钠、钙等杂质含量过高,直接影响了氯化锂及由氯化锂制备的金属锂的应用和系列产品的开发。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由水热法合成的硅铝酸盐分子筛在氯化锂溶液中对钾离子的吸附分离性能,考察了接触时间、温度、不同钾离子初始浓度、溶液pH、离子强度等对分子筛吸附钾离子的影响,研究分析了分子筛对钾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分子筛对钾离子有较高的选择吸附性且吸附速率快,在溶液初始钾离子浓度为0.005 mol/L、温度为25℃的条件下,30 min后分子筛对钾离子的吸附量为56 mg/g,接近吸附平衡容量;溶液中初始钾离子浓度、离子强度直接影响着分子筛对钾离子的平衡吸附量。通过动力学及热力学分析得知,分子筛对钾离子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且为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吸附的进行;吸附反应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反应速率由多个控制步骤共同决定。同时,分子筛对钾离子有较好的解吸效率,可循环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吸附 钾离子 氯化锂溶液
下载PDF
Zn^(2+)促进TiO_(2)煅烧过程晶型转变的掺杂机制研究
13
作者 王伟 路瑞芳 +3 位作者 王晨光 党乐平 郝琳 卫宏远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4,共10页
硫酸法钛白生产工艺中,高温煅烧是生成稳定晶型的重要阶段。锌盐处理剂的加入可以降低锐钛晶型向金红石转变的温度,然而其促进作用的内在机理目前尚不明确。以钛白工艺中间物料二洗偏钛酸为原料,硫酸锌为盐处理剂,在马弗炉里高温煅烧至6... 硫酸法钛白生产工艺中,高温煅烧是生成稳定晶型的重要阶段。锌盐处理剂的加入可以降低锐钛晶型向金红石转变的温度,然而其促进作用的内在机理目前尚不明确。以钛白工艺中间物料二洗偏钛酸为原料,硫酸锌为盐处理剂,在马弗炉里高温煅烧至600~900℃。利用XRD、HRTEM和XPS等分析手段研究了Zn^(2+)在煅烧过程中对TiO_(2)晶型转变的影响和掺杂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的Zn^(2+)初始浓度以及煅烧温度对Zn^(2+)在TiO_(2)晶型转变的作用机制和Zn^(2+)的存在状态具有显著影响。当Zn^(2+)质量分数小于1%时,Zn^(2+)以取代模式掺入TiO_(2)晶格中,置换Ti^(4+),使晶胞参数变大并形成氧空位;且随着Zn^(2+)浓度的增加,过量的Zn^(2+)在TiO_(2)表面形成新物种ZnTiO_(3)。取代掺杂和ZnTiO_(3)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都可以降低相变温度,促进锐钛向金红石的相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型转变 Zn^(2+)离子 取代掺杂 ZnTiO_(3)
下载PDF
五氧化二钒薄膜材料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杜金晶 孙晔 +4 位作者 朱军 李倩 王斌 刘景田 孟晓荣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119,共9页
由于V^(5+)的饱和氧化态,五氧化二钒成为钒体系中最稳定的氧化物。作为功能材料,五氧化二钒薄膜在众多科学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主要归功于其特殊的层状结构、高能量密度、良好的化学和热稳定性以及优异... 由于V^(5+)的饱和氧化态,五氧化二钒成为钒体系中最稳定的氧化物。作为功能材料,五氧化二钒薄膜在众多科学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主要归功于其特殊的层状结构、高能量密度、良好的化学和热稳定性以及优异的光学和电学性能。五氧化二钒薄膜的制备方法很多,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在不同衬底上制备的五氧化二钒薄膜因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差异而造成其电学、光学性能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详细阐述了五氧化二钒薄膜现有的制备技术,并对五氧化二钒薄膜材料应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五氧化二钒薄膜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氧化二钒薄膜 溶胶-凝胶法 溅射法 喷雾热解法
下载PDF
常压酸水体系制备无水硫酸钙晶须及形貌调控——评《硫酸钙晶须制备与性能机理研究》
15
作者 陈群玉 张雷 燕传勇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I0009-I0009,共1页
现阶段,工业级的石膏原料主要有无水硫酸钙(CaSO_(4))、半水硫酸钙(CaSO_(4)·0.5H_(2)O)及二水硫酸钙(CaSO_(4)·2H_(2)O)三种。其中,又以无水硫酸钙晶须的工业性能最佳,其晶须直径为1-3μm、长径比介于30-80之间,能在高温条件... 现阶段,工业级的石膏原料主要有无水硫酸钙(CaSO_(4))、半水硫酸钙(CaSO_(4)·0.5H_(2)O)及二水硫酸钙(CaSO_(4)·2H_(2)O)三种。其中,又以无水硫酸钙晶须的工业性能最佳,其晶须直径为1-3μm、长径比介于30-80之间,能在高温条件下(150℃)维持稳定、不易相变,可以作为橡胶化工、造纸工艺、塑料加工等领域的功能剂,大幅提高工业品的经济、社会及环境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水硫酸钙 无水硫酸钙晶须 塑料加工 半水硫酸钙 造纸工艺 形貌调控 高温条件 长径比
下载PDF
形貌可控二氧化锰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的实验设计 被引量:2
16
作者 苏小辉 郭艳欣 +2 位作者 梁梓聪 杨旭 党岱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219-223,共5页
采用循环伏安电沉积法在碳布上制备MnO_(2)薄膜电极,探究扫描速率对所制备电极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运用拉曼、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和恒电流充放电对比了不同扫描速率下制备的电... 采用循环伏安电沉积法在碳布上制备MnO_(2)薄膜电极,探究扫描速率对所制备电极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运用拉曼、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和恒电流充放电对比了不同扫描速率下制备的电极材料在1 mol/L Na_(2)SO_(4)溶液中的超电容性能。研究发现通过调节电沉积的扫描速率能够可控合成不同形貌的MnO_(2),电沉积的扫描速率为40 mV/s时制备的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最好。通过对本实验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新能源领域的前沿动态,掌握材料制备新工艺以及先进的测试表征技术。通过实验内容与所学理论知识相结合,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伏安法 MnO_(2) 超级电容器
下载PDF
超声波技术在铼酸铵结晶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元博 辛雯静 任艳 《中国钼业》 2024年第2期44-47,51,共5页
铼是钼矿中的一种稀散伴生金属,本文介绍了一种在铼酸铵结晶过程中使用超过20 kHz超声波辅助结晶的新技术。经小试及工业验证:利用超声波技术,在超声空化作用下,含铼液结晶过程的结晶率提升约3%,产品75μm粒度通过率达到了100%,晶型有... 铼是钼矿中的一种稀散伴生金属,本文介绍了一种在铼酸铵结晶过程中使用超过20 kHz超声波辅助结晶的新技术。经小试及工业验证:利用超声波技术,在超声空化作用下,含铼液结晶过程的结晶率提升约3%,产品75μm粒度通过率达到了100%,晶型有了显著改善;新技术具备能耗低、易操作的特点。该研究在提升铼酸铵生产的产品质量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空化 结晶速率 粒度 低能耗
下载PDF
粉煤灰提铝残渣制备4A分子筛及Cu(Ⅱ)吸附研究
18
作者 赵世永 肖雨辰 +3 位作者 马清清 杨珍妮 王纪镇 樊晓萍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7-134,共8页
4A分子筛由于其优异的阳离子交换能力,成为处理重金属废水优良的吸附材料。为了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以粉煤灰酸法提铝残渣为原料制备地质聚合物,再经水热原位转化合成体型化4A分子筛。采用XRD、FT-IR、SEM、BET、TGA等手段对4A沸石进行... 4A分子筛由于其优异的阳离子交换能力,成为处理重金属废水优良的吸附材料。为了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以粉煤灰酸法提铝残渣为原料制备地质聚合物,再经水热原位转化合成体型化4A分子筛。采用XRD、FT-IR、SEM、BET、TGA等手段对4A沸石进行表征,探讨吸附时间、Cu(Ⅱ)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及溶液p H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动力学方程和吸附等温线模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4A分子筛孔隙发达且微孔含量较多,总比表面积为71.85 m^(2)/g,其中微孔比表面积为53.91 m^(2)/g,微孔孔径主要集中在1.3 nm左右。体型化4A分子筛吸附Cu(Ⅱ)的最佳条件为吸附时间为240 min、Cu(Ⅱ)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吸附剂用量为2.0 g/L、溶液p H为6~9,此时吸附量为32.97 mg/g,Cu(Ⅱ)的去除率可达65.93%。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Langmuir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表明Cu(Ⅱ)在合成4A沸石上的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且拟合得到的Cu(Ⅱ)的最大吸附量为37.05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提铝残渣 体型化4A分子筛 Cu(Ⅱ)吸附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LANGMUIR模型
下载PDF
钾混盐粒度组成对其转化浮选的影响机制研究
19
作者 朱健 董广峰 +4 位作者 陈鹏 贾菲菲 马松亮 刘忠建 向晓成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4-69,117,共7页
硫酸钾对中国粮食生产至关重要,为加快硫酸钾的高效制备,保障中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对合成硫酸钾的关键中间产物软钾镁矾的制备进行研究。首先针对罗布泊盐湖钾混盐粒度易随季节变化而差异显著导致软钾镁矾制取效率低的问题,通过磨矿-转化... 硫酸钾对中国粮食生产至关重要,为加快硫酸钾的高效制备,保障中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对合成硫酸钾的关键中间产物软钾镁矾的制备进行研究。首先针对罗布泊盐湖钾混盐粒度易随季节变化而差异显著导致软钾镁矾制取效率低的问题,通过磨矿-转化-浮选工艺探究钾混盐粒度组成对其转化浮选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钾混盐粒度越细,转化程度越高且转化产物粒度也越细。钾混盐磨矿3 min后对应的<0.074 mm转化产物占比达42.69%,且钾离子主要分布于该粒级物料中。同时,钾混盐粒度对软钾镁矾的浮选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其浮选效率随钾混盐粒度的减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钾混盐<0.250 mm粒级占比为79.78%时,软钾镁矾制取效率最高。此外,还进行了转化产物粒度对软钾镁矾和氯化钠浮选分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转化产物粒度越细,软钾镁矾和氯化钠浮选速率常数差值越小,在<0.074 mm时仅为0.0945 min-1,此时二者难以有效分离。研究结果对软钾镁矾生产工艺调控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混盐 软钾镁矾 磨矿 转化 浮选
下载PDF
溶析结晶用于盐湖卤水提钾和镁锂分离研究
20
作者 成春春 李玉龙 +1 位作者 张志强 刘雪菁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39,共6页
采用溶析结晶法快速分离盐湖卤水中氯化钾并降低卤水中的镁锂比,解决青海盐湖盐田摊晒存在的生产周期长、需要修建大面积盐田等难题。以有机溶剂为溶析剂,考察了不同种类溶析剂加入量、溶析温度、溶析时间等对盐湖氯化钾收率及镁锂比的... 采用溶析结晶法快速分离盐湖卤水中氯化钾并降低卤水中的镁锂比,解决青海盐湖盐田摊晒存在的生产周期长、需要修建大面积盐田等难题。以有机溶剂为溶析剂,考察了不同种类溶析剂加入量、溶析温度、溶析时间等对盐湖氯化钾收率及镁锂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无水乙醇为溶析剂与盐湖卤水体积比为2∶1,溶析温度为-15℃,时间为90 min时,氯化钾和氯化钠的收率分别达到93.15%和99.84%。溶析结晶后的母液经过过滤,在70~80℃,以0.5℃/min的降温速率进行动态降温,析出氯化镁晶体,镁锂质量比由原卤中的388.44降低至266.63,最终达到快速分离氯化钾的目的及为后续对镁锂进一步分离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析结晶 氯化钾 高镁锂比 盐湖卤水 镁锂分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