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动杆菌磷脂酶D基因的表达、生物信息学及底物选择性分析
1
作者 吴思怡 吴林秀 +5 位作者 王凡 卢梦瑶 童欣 李敏 付新宇 胡荣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32-139,共8页
微生物来源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因其较高的催化活性和广泛的底物选择谱而成为磷脂合成应用中的热点。本研究以Acinetobacter sp.DUT-2来源的PLD(ADPLD)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蛋白序列特征,然后构建重组质粒并在大... 微生物来源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因其较高的催化活性和广泛的底物选择谱而成为磷脂合成应用中的热点。本研究以Acinetobacter sp.DUT-2来源的PLD(ADPLD)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蛋白序列特征,然后构建重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异源表达,进一步纯化酶蛋白并分析ADPLD对不同酰基链长磷脂酰胆碱(PC)的底物选择性,最后通过分子对接和分子模拟探究ADPLD的底物识别机制。通过对ADPLD和其他微生物来源的PLD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ADPLD与链霉菌来源PLD序列相似度低于30%,且只有一个保守的HKD基序,这表明ADPLD的催化机制可能与传统认知中需要两个HKD基序完成PLD催化过程的反应机制有所不同。ADPLD主要以可溶性蛋白形式表达,仅通过Ni^(2+)亲和层析在50 mmol/L的低浓度咪唑下便能纯化出较为均一的蛋白,以大豆PC为底物时的比活性约为4.09 U/mg。ADPLD对中和短链PC(C6~C14)的活性相对较高,其中ADPLD对8:0/8:0-PC的比活性高于其它酰基链长的PC底物,为13.2 U/mg。当PC的酰基链长从C14增加至C16时,ADPLD对PC的活性明显降低。分子模拟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ADPLD的氨基酸残基Thr205、Pro209、Phe293、Ala324、Lys329和Phe453能够分别与PC形成疏水相互作用。Arg383和Gly326能够与PC形成氢键,其中Arg383(N)、Gly326(N)与PC(P)之间的距离<3Å。这些结果表明,ADPLD能够与磷脂分子形成一个稳定的酶与底物的中间体。研究结果为ADPLD的分子改造和进一步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动杆菌 磷脂酶D 酶学性质 蛋白表达 磷脂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全氢化棉籽油的制备工艺及产品表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宋振佳 杨瑞楠 +1 位作者 马传国 司天雷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48,共10页
为开发零反式脂肪酸氢化植物油产品,对全氢化棉籽油的制备工艺及其理化性质和微观形态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镍载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速率对氢化棉籽油碘值和反式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棉籽... 为开发零反式脂肪酸氢化植物油产品,对全氢化棉籽油的制备工艺及其理化性质和微观形态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镍载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速率对氢化棉籽油碘值和反式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棉籽油全氢化工艺条件,且对所得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全氢化棉籽油的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为镍载量0.079%、搅拌速率617 r/min、温度138℃、时间115 min,此工艺条件下全氢化棉籽油的碘值和反式脂肪酸相对含量分别为2.4 g/100 g和0.19%,与模型预测值(碘值为3.6 g/100 g,反式脂肪酸相对含量为0.25%)相近;产品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19.91%)和硬脂酸(73.69%),固体脂肪含量在0~50℃范围内基本不变,50~65℃范围内急剧降低,塑性范围窄;X射线衍射结合偏光显微镜分析表明,所得产品晶型主要为呈发散细小针状的β′晶型,且晶体紧密聚集;差示扫描量热法图谱表明,产品熔融范围较为集中,组分单一;制备的全氢化棉籽油晶型优异,其反式脂肪酸相对含量<0.3%。全氢化棉籽油作为塑性脂肪等高值化产品的原料更为安全可靠,其制备工艺也为油脂氢化工业提供了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氢化棉籽油 制备工艺 反式脂肪酸 碘值 表征
下载PDF
n-3多不饱和脂肪酸DHA、EPA研究进展 被引量:79
3
作者 朱路英 张学成 +2 位作者 宋晓金 况成宏 孙远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8-85,共8页
以DHA和EPA为代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是指碳原子数多于或等于18且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的一类脂肪酸。通常按照第一个双键的位置把多不饱和脂肪酸分为3类:n-3 PUFAs,即从甲基端数第1个双键的位置在第3碳位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以DHA和EPA为代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是指碳原子数多于或等于18且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的一类脂肪酸。通常按照第一个双键的位置把多不饱和脂肪酸分为3类:n-3 PUFAs,即从甲基端数第1个双键的位置在第3碳位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HA)和二十碳五烯酸(20:5n-3,EPA);n-6 PUFAs,指第一个双键的位置在从甲基端数的第6碳位,如花生四烯酸(20:4n-6,AA)和γ-亚麻酸(18:3n-6,G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3多不饱和脂肪酸 DHA EPA 二十二碳六烯酸 PUFAS 碳原子数 二十碳五烯酸 花生四烯酸
下载PDF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毛竹叶挥发油提取工艺 被引量:16
4
作者 秦娇 姚永红 +2 位作者 侯智霞 张柏林 吕兆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共5页
以毛竹叶为材料,利用改造后的挥发油提取装置,提取竹叶挥发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提取竹叶挥发油的最适工艺条件,即平均粒径为10目的竹叶粉在水中加热回流、液固比35:1(mL/g)、... 以毛竹叶为材料,利用改造后的挥发油提取装置,提取竹叶挥发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提取竹叶挥发油的最适工艺条件,即平均粒径为10目的竹叶粉在水中加热回流、液固比35:1(mL/g)、提取时间4.5h,竹叶挥发油实际得率为0.32%,预测值为0.35%。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挥发油得率高、挥发油中化合物信息丰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叶 挥发油 提取 响应面分析
下载PDF
复合酶法提取红蘑多糖工艺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书倩 张博 +2 位作者 辛广 于洋 刘长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143-146,共4页
以野生红蘑为原料,复合酶法浸提红蘑中真菌多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获得最佳多糖提取工艺,即酶解温度60℃、纤维素酶和木瓜蛋白酶的比例为3:1(m/m)、pH5.0、酶解3h,此条件下提取多糖得率为12.0%。与传统方法相比,... 以野生红蘑为原料,复合酶法浸提红蘑中真菌多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获得最佳多糖提取工艺,即酶解温度60℃、纤维素酶和木瓜蛋白酶的比例为3:1(m/m)、pH5.0、酶解3h,此条件下提取多糖得率为12.0%。与传统方法相比,该工艺具有提取条件温和,提取时间较短,对多糖损伤小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蘑 多糖 提取 复合酶
下载PDF
正交实验法优选马尾松花粉多糖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19
6
作者 马荣池 彭光华 +1 位作者 李春美 韩月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4-166,共3页
通过正交实验对松花粉中水溶性多糖水提取条件进行研究,确定松花粉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松花粉在料液比为1∶15,温度85℃的热水中浸提2h,浸提次数4次,经大孔树脂脱色,真空浓缩,酶-Sevage结合法除蛋白后,95%乙醇沉淀得花粉粗多糖,苯酚... 通过正交实验对松花粉中水溶性多糖水提取条件进行研究,确定松花粉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松花粉在料液比为1∶15,温度85℃的热水中浸提2h,浸提次数4次,经大孔树脂脱色,真空浓缩,酶-Sevage结合法除蛋白后,95%乙醇沉淀得花粉粗多糖,苯酚-硫酸法于490nm下测吸光值,计算总糖含量。在以上条件下,松花粉多糖的得率可达1.70%。其中浸提温度、料液比、提取次数、浸提时间对多糖得率影响依次减小,比较分析了各因素条件下松花粉多糖提取得率,为更好利用松花粉多糖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粉 多糖 提取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超声辅助提取鸡蛋卵磷脂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肖虹 周裔彬 +3 位作者 尚岩岩 邵磊 胡经纬 毛晓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55-257,共3页
采用超声波为辅助手段,以卵磷脂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利用正交实验探索蛋黄卵磷脂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12(W/V),乙醇浓度为85%(V/W),超声温度为45℃,超声时间为30min;蛋黄卵磷脂平均提取率为12.46%。
关键词 卵磷脂 鸡蛋黄 超声提取 薄层层析
下载PDF
红烧肉炖制过程中的脂肪和脂肪酸变化 被引量:14
8
作者 徐艳 钱祥羽 +2 位作者 朱文政 葛庆丰 周晓燕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9,共5页
文章研究了原料肉煎制后、炖煮60,90,120,150min的红烧肉中基本营养指标的变化以及色泽、剪切力、脂肪氧化和脂肪酸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样品中的水分含量随炖制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 文章研究了原料肉煎制后、炖煮60,90,120,150min的红烧肉中基本营养指标的变化以及色泽、剪切力、脂肪氧化和脂肪酸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样品中的水分含量随炖制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原料肉经过煎制后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显著升高至0.95 mgMDA/kg,随着小火炖制时间的延长,TBARS值逐渐降低至0.28mgMDA/kg。经过不同时间的炖制,红烧肉中的饱和脂肪酸总体呈下降趋势,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原料肉相比,炖制120min的样品中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从1.45上升到1.55,长时间小火炖煮提高了猪肉中油脂的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烧肉 炖制加工 脂肪氧化 脂肪酸
下载PDF
CO_2超临界萃取葛根总黄酮的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吕程丽 欧阳玉祝 +2 位作者 梅杰 朱嶷峰 郑胜丰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09年第5期21-23,共3页
以葛根为原料,采用CO2超临界提取法提取葛根中的总黄酮。用L9(34)正交试验考查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萃取压力四因素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50℃,料液比为280:330(g/mL),萃取压力35MPa条件下萃取2h,总黄... 以葛根为原料,采用CO2超临界提取法提取葛根中的总黄酮。用L9(34)正交试验考查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萃取压力四因素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50℃,料液比为280:330(g/mL),萃取压力35MPa条件下萃取2h,总黄酮的提取率为1.45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 总黄酮 超临界 提取
下载PDF
食品生产中脂肪代用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杨铭铎 于亚莉 高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310-314,共5页
脂肪作为食品的主要成分之一,在提供能量的同时亦存在着对健康的潜在威胁。为了达到在体现食品中脂肪功能的前提下减少脂肪摄入量这一目的,国内外各食品企业、大专院校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来开发脂肪代用品。本文简要综述了脂肪代用... 脂肪作为食品的主要成分之一,在提供能量的同时亦存在着对健康的潜在威胁。为了达到在体现食品中脂肪功能的前提下减少脂肪摄入量这一目的,国内外各食品企业、大专院校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来开发脂肪代用品。本文简要综述了脂肪代用品的主要特征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脂肪代用品 脂肪替代品 脂肪模拟品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大豆油脂肪酸乙酯合成工艺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利宾 李文林 +3 位作者 黄庆德 杨湄 刘昌盛 黄凤洪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9-123,127,共6页
以大豆油为原料,KOH作催化剂,通过大豆油与乙醇的酯交换反应合成了大豆油脂肪酸乙酯。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法中的Box-behnken模型对影响大豆油脂肪酸乙酯转化率的四个主要因素(催化剂用量、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进行了优化。研... 以大豆油为原料,KOH作催化剂,通过大豆油与乙醇的酯交换反应合成了大豆油脂肪酸乙酯。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法中的Box-behnken模型对影响大豆油脂肪酸乙酯转化率的四个主要因素(催化剂用量、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大豆油脂肪酸乙酯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KOH用量1.3%,醇油比8.3∶1,反应温度74.8℃,反应时间130min。在此条件下,酯转化率达98.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乙醇 脂肪酸乙酯 响应曲面法
下载PDF
油脂对淀粉物料微波膨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立彦 芮汉明 +1 位作者 李作为 曾庆孝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4-37,共4页
本文借助棕榈油研究了油脂对淀粉物料微波膨化产品的质量、质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棕榈油的添加减弱了微波的加热效果 ,且随着油含量的增加 ,温升速率逐渐减小 ,至油含量为 2 0 %时减小程度已达很大。因此 ,含油物料微波膨化过程中的加... 本文借助棕榈油研究了油脂对淀粉物料微波膨化产品的质量、质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棕榈油的添加减弱了微波的加热效果 ,且随着油含量的增加 ,温升速率逐渐减小 ,至油含量为 2 0 %时减小程度已达很大。因此 ,含油物料微波膨化过程中的加热段延长了 10~ 2 0s ,膨化段和固化段相应推迟 10~ 2 0s ,并且物料的膨化速度及在相同的微波加热时间内的膨化率也随着含油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含油量的增加 ,产品的孔隙率逐渐增大 ,在油含量大于 15 %后 ,这种增加程度变大。向淀粉物料中添加油可以改善微波膨化的产品脆度 ,且在添加量为 5 %时硬度最小 ,脆度最大。添加油后的产品色泽是由于棕榈油自身颜色所造成的 ,与微波膨化无关。产品的质构由于油的存在而变得粗糙 ,随着油含量的增加 ,孔隙尺寸逐渐变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 淀粉物料 微波膨化 食品 产品质构
下载PDF
功能性油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3
作者 孙志芳 高荫榆 郑渊月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05年第3期4-7,共4页
功能性油脂是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油脂,主要是指一些多不饱和脂肪酸类、磷脂、结构脂质等,本文主要介绍了各种功能性油脂的生理作用,生物来源和合成方法以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 功能性油脂 不饱和脂肪酸 磷脂 结构脂质
下载PDF
超声法提取脂肪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宋立华 金刚 +2 位作者 李佶 林超 李云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545-549,共5页
以方便面为实验样品,研究超声法提取脂肪的工艺条件。实验首先以浸提时间、超声时间、料液比和提取次数为单因素,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上述工艺参数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利用L9(34)正交实验优化超声提取脂肪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各因... 以方便面为实验样品,研究超声法提取脂肪的工艺条件。实验首先以浸提时间、超声时间、料液比和提取次数为单因素,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上述工艺参数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利用L9(34)正交实验优化超声提取脂肪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脂肪提取率的影响程度是:提取次数>浸提时间>料液比>超声时间,最优化的超声提取脂肪的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10min,料液比1:3,浸提时间1.5h,提取次数2次。实验所用的上述超声法与国标方法索氏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超声法提取脂肪较索氏法得率高,时间短、试剂用量少,回收率较高,且2种方法的精密度无差别;用超声法提取脂肪应根据样品特性选择适当的提取试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提取 超声法 索氏法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卵磷脂的提纯、鉴定及应用 被引量:36
15
作者 韩轶 周扬 赵永芳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2001年第2期28-31,共4页
以大豆油脚为原料 ,采用适合于大量制备和实验室少量制备的全溶剂法 ,无机盐复合沉淀法和柱层析法 ,提取高纯度的卵磷脂 ,通过薄层层析 ,紫外光谱 ,红外光谱分析和HPLC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 ,并叙述了卵磷脂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卵磷脂 薄层层析 紫外光谱 红外光谱 HPLC 应用 提纯 鉴定
下载PDF
物理场处理对葵花油脂肪酸组成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国琴 陈洁 +1 位作者 韩丽华 陆启玉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12,共4页
主要讨论了超声场和微波场处理对葵花油脂肪酸的影响,并用气质联用色谱分别检测了未经处理的和经物理场处理的葵花油的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超声波和微波处理对葵花油的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超声波 微波 葵花油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绿豆胚芽中脂肪酸组成和维生素E的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程霜 王勇 沈蓓英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4-46,共3页
利用气相色谱对绿豆胚芽中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绿豆胚芽油中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和不饱和酸组成,其中棕榈酸占25.14%、油酸占9.74%、亚油酸占42.22%、亚麻酸占16.97%,与一般食用油脂相比较,绿豆胚... 利用气相色谱对绿豆胚芽中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绿豆胚芽油中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和不饱和酸组成,其中棕榈酸占25.14%、油酸占9.74%、亚油酸占42.22%、亚麻酸占16.97%,与一般食用油脂相比较,绿豆胚芽油中亚麻酸含量明显高于常用油脂的亚麻酸含量。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VE的含量,流动相选用甲醇∶水(98∶2,V/V),流速0.6ml/min,检测波长292nm,在ZorbaxC18柱上测定了VE的含量,VE的平均含量为231mg/100g胚芽油,VE的回收率为92.00%~102.00%,相对标准偏差为4.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E 绿豆胚芽油 脂肪酸 营养价值 测定
下载PDF
可可脂代用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伟雄 魏东芝 袁勤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3-57,77,共6页
近年来,随着巧克力等食品工业的发展,可可脂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可可脂代用品的研究也蓬勃开展起来。已投入工业生产和正在研制中的可可脂代用品可分成三类:月桂酸型代可可脂,非月桂酸型代可可脂,类可可脂。它们各有其优缺点,有着... 近年来,随着巧克力等食品工业的发展,可可脂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可可脂代用品的研究也蓬勃开展起来。已投入工业生产和正在研制中的可可脂代用品可分成三类:月桂酸型代可可脂,非月桂酸型代可可脂,类可可脂。它们各有其优缺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有机相酶反应新技术的进展,大大地促进了可可脂代用品特别是类可可脂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脂代用品 转脂化反应 氢化 巧克力
下载PDF
脂质体前体的制备及其在食品营养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贾竞夫 忻娜 +1 位作者 王燕 赵亚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75-380,共6页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在药物和食品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存在稳定性差的缺点。脂质体前体的制备可有效克服这一问题,同时在保持给药过程中微粒的完整性、提高营养物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促进营养物胃肠吸收、促进营...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在药物和食品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存在稳定性差的缺点。脂质体前体的制备可有效克服这一问题,同时在保持给药过程中微粒的完整性、提高营养物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促进营养物胃肠吸收、促进营养物膜渗透能力、药物动力学等方面也有巨大的潜力。本文介绍近年来脂质体前体的制备方法和特点以及其在食品营养物方面应用的进展,以期为脂质体前体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前体 制备 食品营养物
下载PDF
生物方法降低食品中胆固醇的研究趋势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佳程 骆承痒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50-53,共4页
利用生物方法降低食品中胆固醇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是微生物的直接培养;二是利用微生物胆固醇氧化酶(EC1.1.3.6)的转化作用。本文对比了两种途径并认为后者具有效率高和产物单一的特点,在实际中应用潜力较大;阐述了蛋黄和乳中... 利用生物方法降低食品中胆固醇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是微生物的直接培养;二是利用微生物胆固醇氧化酶(EC1.1.3.6)的转化作用。本文对比了两种途径并认为后者具有效率高和产物单一的特点,在实际中应用潜力较大;阐述了蛋黄和乳中胆固醇的酶法转化作用;并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 胆固醇氧化酶 食品 降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