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2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品种茶籽油挥发性成分分析与比较
1
作者 高银祥 刘亚男 +1 位作者 姚丽萍 刘文鑫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45,共6页
以长林系列10个品种油茶为材料,用浸提法制备茶籽油,并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0种茶籽油中共鉴定出5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醛类3种(在长林3号中相对含量最高为1.81%)、醇和酚类5种(在长林166号中相对含量最高为4.38%)、... 以长林系列10个品种油茶为材料,用浸提法制备茶籽油,并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0种茶籽油中共鉴定出5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醛类3种(在长林3号中相对含量最高为1.81%)、醇和酚类5种(在长林166号中相对含量最高为4.38%)、烃类37种(在长林C4-3号中相对含量最高为35.08%)及其他类化合物6种。主成分分析发现,不同品种茶籽油挥发性成分有相似性和差异性,其中2,6,11-三甲基十二烷、2,6,11,15-四甲基十六烷、甲基丁香酚、十四烷、2,6,10-三甲基十三烷等14种物质是主要挥发性差异成分;按照相似性归类,长林53号与C3-2号聚为1类,长林3号、27号和166号聚为1类,长林40号、21号、C4-3号、18号和4号聚为1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籽油 挥发性成分 品种
下载PDF
澳洲茶树精油的成分分析及美白抗氧化功效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亚军 陶萍芳 +3 位作者 李秀英 陈志林 黄国保 李芸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78,共4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澳洲茶树枝叶中的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澳洲茶树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并运用斑马鱼活体试验和人皮肤组织试验检测澳洲茶树精油的美白抗氧化功效。结果表明:澳洲茶树精油中分析出19种主要成分,其中桉叶...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澳洲茶树枝叶中的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澳洲茶树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并运用斑马鱼活体试验和人皮肤组织试验检测澳洲茶树精油的美白抗氧化功效。结果表明:澳洲茶树精油中分析出19种主要成分,其中桉叶油素含量最大,为51.40%;0.01μg/mL澳洲茶树精油对斑马鱼体内黑色素合成和活性氧(ROS)的生成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表现出良好的美白抗氧化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茶树精油 成分分析 美白 抗氧化功效
下载PDF
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吴雪辉 何俊华 +2 位作者 黄梓炜 蓝小河 张兵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4-181,共8页
为了解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了精炼各阶段油茶籽油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精炼过程油茶籽油中共鉴定出7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气味活度值(OAV)>1... 为了解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了精炼各阶段油茶籽油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精炼过程油茶籽油中共鉴定出7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气味活度值(OAV)>1的关键风味化合物有37种;毛油、脱胶油、脱酸油、脱色油、脱臭油和脱蜡油的挥发性化合物和关键风味物质分别有56与29、51与30、51与30、54与33、42与25、39与24种;油茶籽油中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是由酯类、醛类、醇类、酸类、杂环类、酮类和烯类组成,分别有24、15、13、7、6、5、4种,精炼各阶段挥发性化合物中浓度最高的基本上都是醛类,其次是醇类和酯类;随着精炼过程的进行,油茶籽油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逐渐减少,尤其是酯、醇和杂环的种类减少明显,由毛油中的18、11、6种化合物减少至脱蜡油中的13、7、1种,挥发性化合物的浓度,醛类、酮类、醇类、酸类和酯类整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较大是脱色、脱臭2个工序,脱色油中酸类物质显著增加,产生发霉、腐败和汗味等不良气味,脱臭后,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和浓度明显降低,风味强度减弱,不利于浓香油茶籽油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油脂精炼 挥发性化合物 风味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和ROAV法表征不同处理的原味油茶籽油风味物质
4
作者 关继华 汤星月 +2 位作者 吴建文 黎贵卿 陆顺忠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98-306,共9页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和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OAV)表征了压榨前炒籽、压榨前蒸籽、压榨后煮油等三种处理方式所得原味油茶籽油(F-OCO、S-OCO、B-OCO)中的风味物质。三种处理方式所得原味油茶籽油共包括醇...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和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OAV)表征了压榨前炒籽、压榨前蒸籽、压榨后煮油等三种处理方式所得原味油茶籽油(F-OCO、S-OCO、B-OCO)中的风味物质。三种处理方式所得原味油茶籽油共包括醇类(0.33%~5.69%)12种、酯类(10.94%~16.50%)20种、酸类(0.63%~6.76%)14种、酮类(1.50%~6.76%)5种、烷烃类(0.61%~3.00%)13种、烯烃类(6.94%~19.63%)7种、酚类(1.21%~2.42%)1种、醛类(26.19%~52.32%)6种、杂环类化合物(11.81%~42.84%)28种。PCA结果显示三种不同处理方式得到的原味油茶籽油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差异明显。三种处理方式所得的原味油茶籽油共鉴定出106种风味物质,ROAV结果表明三种原味油茶籽油中关键风味物质存在一定差异。炒籽后压榨的原味油茶籽油鉴定出48个化合物,关键风味物质有壬醛、正己醛、2-戊基呋喃、正辛醛、庚酸、己酸、庚醛、苯甲醛等8个;蒸籽后压榨的原味油茶籽油鉴别出38个化合物,关键风味物质有壬醛、2-戊基呋喃、γ-十二内酯、正辛醛、1-辛烯-3-醇、正己醛、D-柠檬烯、γ-辛内酯、苯乙烯等9个;压榨后煮制的原味油茶籽油鉴别出75个化合物,关键风味物质有壬醛、γ-十二内酯、正己醛、正辛醛、2-戊基呋喃、1-辛烯-3-醇、D-柠檬烯等7个。该结果为油茶籽的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味油茶籽油 压榨前炒籽 压榨前蒸籽 压榨后煮制 HS-SPME-GC-MS ROAV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气相色谱法鉴别山茶籽油真实属性
5
作者 滕爽 鄢永红 +3 位作者 沈娟 孙延勤 沈习习 王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67-273,共7页
该研究旨在建立一种GC-MS结合GC对掺假山茶籽油进行定性鉴别的方法。该实验基于GC-MS法检测植物油中β-香树脂醇的含量,以实现样品的批量初筛,再结合GC法检测其中油酸与亚油酸的含量进行确证,实现山茶籽油掺假的定性鉴别。结果表明,β-... 该研究旨在建立一种GC-MS结合GC对掺假山茶籽油进行定性鉴别的方法。该实验基于GC-MS法检测植物油中β-香树脂醇的含量,以实现样品的批量初筛,再结合GC法检测其中油酸与亚油酸的含量进行确证,实现山茶籽油掺假的定性鉴别。结果表明,β-香树脂醇的测定出峰较快、检测周期短、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在低、中、高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82.6%~111.5%,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5.36%,可实现植物油样品的批量初筛。结合GC检测其脂肪酸含量进行确证,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可作为山茶籽油掺假的鉴别指标。该方法可实现山茶籽油中掺入一种或其他几种植物油(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与大豆油)的定性鉴别,其掺假判定限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籽油 掺假 测定与鉴别 β-香树脂醇 脂肪酸
下载PDF
油茶籽油中组成成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莫燕婷 曹清明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13,18,共5页
对油茶籽油中组成成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未来生产更优质的油茶籽油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成分组成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不同预热处理对压榨山茶油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彭丝兰 刘思思 +3 位作者 刘汝宽 易有金 李力 肖志红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16,共4页
对山茶籽压榨前不同预热处理技术进行综述,重点分析蒸炒、烘烤和微波预热处理技术对山茶油品质的影响,并对预热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更高效开发利用山茶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预热处理 山茶油 品质 开发利用
下载PDF
茶油精炼过程中脂肪酸与风味物质变化研究
8
作者 刘霜 彭思敏 +1 位作者 廖卢艳 吴卫国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9-72,共4页
以茶油精炼过程中的毛油、脱酸油、脱色油、脱蜡油和成品油为研究对象,采用GC-MS探究茶油在精炼过程中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规律,并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评价茶油特征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精炼对茶油脂肪酸相对含量无明显影响,对茶... 以茶油精炼过程中的毛油、脱酸油、脱色油、脱蜡油和成品油为研究对象,采用GC-MS探究茶油在精炼过程中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规律,并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评价茶油特征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精炼对茶油脂肪酸相对含量无明显影响,对茶油风味物质成分含量影响较大。茶籽油主要特征香气成分为壬醛、正辛醛和正癸醛。脱酸工序生成大量醛类物质同时酸类物质基本损失,脱蜡工序对茶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损失较大。综上,精炼对茶油挥发性成分影响较大,采取适度精炼能有效减少茶油香气成分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油 油脂精炼 脂肪酸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基于全流程过程控制的茶油质量风险分析
9
作者 郝泽金 李彪 管业圣 《农产品加工》 2023年第11期80-83,共4页
从油茶种植、茶果初加工、茶油提取、毛茶油精炼、茶油储存5个方面入手,涉及种植、生产加工及销售存储3个环节,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因素,研究探讨预防措施,以提高茶油产品品质,促进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油茶种植及茶油加工等... 从油茶种植、茶果初加工、茶油提取、毛茶油精炼、茶油储存5个方面入手,涉及种植、生产加工及销售存储3个环节,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因素,研究探讨预防措施,以提高茶油产品品质,促进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油茶种植及茶油加工等全流程中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过程质量管理、提高茶籽原料的品质、减少加工环节、降低外来风险物质的混入等均能有效地降低茶油的质量风险,提高茶油的产品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流程 茶油 质量风险 预防措施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用于茶油真伪鉴别分析 被引量:45
10
作者 张菊华 朱向荣 +4 位作者 李高阳 单杨 尚雪波 黄绿红 帅鸣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8-752,共5页
采用近红外光谱透反射模式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纯茶油进行真伪鉴别。收集并扫描了163个样品(合格97个,不合格66个),对样本进行光谱数据预处理优化及有效波段筛选。在5750~6000 cm-1波段处,光谱经过平滑,一阶导数以及自归一化后,采用... 采用近红外光谱透反射模式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纯茶油进行真伪鉴别。收集并扫描了163个样品(合格97个,不合格66个),对样本进行光谱数据预处理优化及有效波段筛选。在5750~6000 cm-1波段处,光谱经过平滑,一阶导数以及自归一化后,采用无监督学习算法即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analysis,PCA)进行分类,然后再采用有监督学习算法即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DA)建立校正模型,进行预测。PCA和DA都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两种方法的分类准确率均达到98.8%。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可作为一种简单、快速、无损、可靠的方法用于鉴别纯茶油的真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油 近红外光谱 化学计量学 鉴别
下载PDF
不同品种油茶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 被引量:67
11
作者 原姣姣 王成章 +2 位作者 陈虹霞 叶建中 周昊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5-79,共5页
对132种油茶籽含油率进行了测定,并采用GC分析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油茶籽含油率大部分集中在30%~60%之间,平均含油率为38.39%;含油率最高,为57.96%,最低仅为0.60%。油茶籽油脂肪酸主要是由软脂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4... 对132种油茶籽含油率进行了测定,并采用GC分析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油茶籽含油率大部分集中在30%~60%之间,平均含油率为38.39%;含油率最高,为57.96%,最低仅为0.60%。油茶籽油脂肪酸主要是由软脂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4种脂肪酸组成;油酸含量在70.33%~86.21%,均值为78.24%;亚油酸含量在3.25%~17.18%,均值为9.50%;软脂酸含量在7.03%~13.85%,均值为9.63%;硬脂酸含量在1.35%~5.49%,均值为2.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含油率 脂肪酸组成 红花油茶
下载PDF
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5
12
作者 方学智 姚小华 +1 位作者 王开良 王亚萍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26,共4页
研究了水酶法、压榨法和浸出法3种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以及VE、β-胡萝卜素、多酚、磷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水酶法制取的油脂(水酶油)酸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制油方法(P<0.05)。3种制油方法所得油脂... 研究了水酶法、压榨法和浸出法3种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以及VE、β-胡萝卜素、多酚、磷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水酶法制取的油脂(水酶油)酸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制油方法(P<0.05)。3种制油方法所得油脂过氧化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压榨法制取的油脂(压榨油)为最高,水酶油最低。VE、β-胡萝卜素含量以水酶油中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压榨油和浸出油(P<0.05)。多酚及磷脂含量以压榨油最高,水酶油最低,仅为4.12μg/g和2.87μg/g,显著低于压榨油和浸出油(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水酶法 压榨法 浸出法 品质
下载PDF
油茶籽油主要特征成分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38
13
作者 龙伶俐 薛雅琳 +2 位作者 张东 朱琳 张蕊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8-81,共4页
研究分析了采自我国油茶籽主产地95个油茶籽和87个成品油茶籽油样品的特征成分。结果表明:油茶籽的纯仁率为57.5%~71.8%;含油量(干基)为39.6%~65.3%。提取油茶籽油的皂化值(KOH)、碘值(I)分别为178.0~197.7 mg/g和79.3~97.3 g/100 g... 研究分析了采自我国油茶籽主产地95个油茶籽和87个成品油茶籽油样品的特征成分。结果表明:油茶籽的纯仁率为57.5%~71.8%;含油量(干基)为39.6%~65.3%。提取油茶籽油的皂化值(KOH)、碘值(I)分别为178.0~197.7 mg/g和79.3~97.3 g/100 g,成品油茶籽油分别为181.0~188.0 mg/g和82.0~86.0 g/100 g。提取油茶籽油和成品油茶籽油中占主要组分的脂肪酸相对含量几乎一致,提取油茶籽油的棕榈酸含量为7.1%~9.6%,硬脂酸含量为1.6%~3.3%,油酸含量为77.2%~83.6%,亚油酸含量为5.4%~9.8%;成品油茶籽油分别为3.9%~9.1%,1.0%~4.6%,74.3%~83.6%和7.0%~15.0%。根据上述数据可确定油茶籽油国家标准的特征指标和限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纯仁率 含油量 脂肪酸组成 特征成分
下载PDF
不同油茶籽油提取工艺中苯并(α)芘形成的溯源 被引量:31
14
作者 肖苏尧 车科 +5 位作者 陈雪香 黄奕诚 苗建银 管晓盛 庄雪影 曹庸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6-159,181,共5页
不同提取工艺油茶籽油中苯并(α)芘含量有较大差异,本文利用HPLC追踪检测不同提取工艺中各工序茶油中苯并芘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溶剂浸出法中,苯并芘主要来源于毛油在脱除溶剂过程中的两次蒸发,最高达2.54μg/kg;压榨法中,苯并芘... 不同提取工艺油茶籽油中苯并(α)芘含量有较大差异,本文利用HPLC追踪检测不同提取工艺中各工序茶油中苯并芘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溶剂浸出法中,苯并芘主要来源于毛油在脱除溶剂过程中的两次蒸发,最高达2.54μg/kg;压榨法中,苯并芘主要来源于原料蒸炒,最高达26.55μg/kg。随着后续精炼工序的进行,以上两种工艺中的苯并芘含量都不断减少,其中脱色工序能够去除大部分苯并芘。亚临界萃取茶油中未检出苯并芘。本研究为茶油生产过程中降低苯并芘提供关键控制点,并为选择最佳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提取工艺 亚临界流体 苯并(α)芘 溯源
下载PDF
油茶籽油与不同植物油脂肪酸成分的分析比较 被引量:35
15
作者 艾芳芳 宾俊 +2 位作者 钟丹 杨扬 梁逸曾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7-80,共4页
建立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中选择离子检测(SIM)方式对常见植物油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比较的方法。结果表明:SIM方式检测到油茶籽油中19种脂肪酸成分,而全扫描(SCAN)方式仅检测到7种;油茶籽油与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比较接... 建立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中选择离子检测(SIM)方式对常见植物油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比较的方法。结果表明:SIM方式检测到油茶籽油中19种脂肪酸成分,而全扫描(SCAN)方式仅检测到7种;油茶籽油与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比较接近,其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比为20∶72∶7,油酸相对含量为69.97%;而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葵花籽油5种植物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高达26.57%~58.38%,油酸相对含量仅为20.61%~50.04%。该方法简单、快速、检测灵敏度高,可用于植物油脂肪酸的成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选择离子检测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13个省茶叶籽油脂肪伴随物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朱晋萱 朱跃进 +2 位作者 刘国艳 张士康 金青哲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4-88,共5页
对收集到的全国13个省的茶叶籽油样品中的脂肪伴随物成分含量做了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茶叶籽油中茶多酚总含量为20~45 mg/kg;总生育酚含量250~450 mg/kg,且以α-生育酚为主;植物甾醇总含量为1 100~1 800 mg/kg;角鲨烯含量500~800... 对收集到的全国13个省的茶叶籽油样品中的脂肪伴随物成分含量做了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茶叶籽油中茶多酚总含量为20~45 mg/kg;总生育酚含量250~450 mg/kg,且以α-生育酚为主;植物甾醇总含量为1 100~1 800 mg/kg;角鲨烯含量500~800 mg/kg。茶叶籽油中的植物甾醇主要为Δ7,22-麦角甾二烯醇和谷甾醇,除此之外还含较多的羊毛甾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油 脂肪伴随物 茶多酚 甾醇 角鲨烯 分析
下载PDF
亚临界萃取茶籽油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30
17
作者 管晓盛 车科 +4 位作者 肖苏尧 陈雪香 黄奕诚 曹庸 温秀军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6-60,29,共6页
本文以油茶籽为原料,采用新型的亚临界流体技术和分子蒸馏技术相结合的工艺,对制备高品质茶油最佳工艺条件进行研究。以出油率、色泽、苯并芘含量等为考察指标,得出亚临界流体技术的最佳萃取条件为:原料堆密度0.7 kg/L,萃取时间50 min... 本文以油茶籽为原料,采用新型的亚临界流体技术和分子蒸馏技术相结合的工艺,对制备高品质茶油最佳工艺条件进行研究。以出油率、色泽、苯并芘含量等为考察指标,得出亚临界流体技术的最佳萃取条件为:原料堆密度0.7 kg/L,萃取时间50 min,萃取压力0.5 MPa,温度45℃,萃取率可高达99.12%,与传统压榨工艺相比,提高约15%;分子蒸馏最佳精制条件为:温度160℃,真空度为1.0~2.0 Pa,精制油酸价降为0.22 mg/g,比传统工艺下降70.87%,苯并(α)芘含量则未检出。本研究所得工艺具有快速、环保、成本低和工艺简单的特点,制备的茶油品质达到国家一级油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流体 分子蒸馏 油茶籽油 提取工艺
下载PDF
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0
18
作者 李志晓 金青哲 +3 位作者 叶小飞 黄健花 刘睿杰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51,共5页
以脱壳油茶籽为原料,对比研究了冷榨法、浸出法、水酶法和热榨法(100、130℃)4种工艺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指数、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成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酶法制得的油茶籽油酸值(KOH)最低(0.51... 以脱壳油茶籽为原料,对比研究了冷榨法、浸出法、水酶法和热榨法(100、130℃)4种工艺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指数、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成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酶法制得的油茶籽油酸值(KOH)最低(0.51 mg/g),过氧化值最高(5.89 mmol/kg),氧化稳定指数最低(0.77 h);130℃热榨油茶籽油中多酚、角鲨烯和总甾醇含量最高,分别为25.5、151.89、3 297.26 mg/kg;浸出油茶籽油中β-胡萝卜素和生育酚含量最高,分别为10.33、524.90 mg/kg;水酶法油茶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低,抗氧化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油工艺 油茶籽油 微量营养成分 抗氧化性
下载PDF
脱色工艺中不同脱色剂对油茶籽油中苯并芘脱除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6
19
作者 罗凡 费学谦 +2 位作者 方学智 陈焱 王亚萍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50,共4页
研究了在优化的脱色条件下,脱色剂对油茶籽油中苯并芘的脱除作用。结果表明:活性炭对油茶籽油中苯并芘脱除效果显著,加入油质量3%的活性炭可以完全脱除样品中的苯并芘(苯并芘含量为7.12μg/kg);活性白土基本不具备脱除苯并芘的能力,但... 研究了在优化的脱色条件下,脱色剂对油茶籽油中苯并芘的脱除作用。结果表明:活性炭对油茶籽油中苯并芘脱除效果显著,加入油质量3%的活性炭可以完全脱除样品中的苯并芘(苯并芘含量为7.12μg/kg);活性白土基本不具备脱除苯并芘的能力,但在活性炭中加入活性白土后,活性白土优先脱除油茶籽油中色素等杂质,为活性炭对苯并芘的脱除保留了吸附能力,使得活性炭对苯并芘的脱除效率提高,在3%活性白土的存在下,加入油质量0.3%的活性炭即可达到单独使用3%活性炭对苯并芘的脱除量,相当于将脱除苯并芘的能力提高10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脱色 苯并芘 活性炭
下载PDF
一种新资源油脂——茶叶籽油的研究现状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刘国艳 王兴国 +2 位作者 金青哲 张晖 朱晋萱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4-88,共5页
茶叶籽油是以山茶科植物茶树成熟种子——茶叶籽为原料制备的食用植物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独特的生理功能,是一种新开发的可食用植物油。茶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高于油茶籽油及橄榄油,且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在... 茶叶籽油是以山茶科植物茶树成熟种子——茶叶籽为原料制备的食用植物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独特的生理功能,是一种新开发的可食用植物油。茶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高于油茶籽油及橄榄油,且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在高级食用油、化妆品、医药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总结分析了目前我国茶叶籽油的提取工艺、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活性成分及保健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为茶叶籽油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以期促进我国茶叶籽油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油 提取工艺 理化特性 组成成分 保健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