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葛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分离纯化的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杜先锋 许时婴 王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8-21,共4页
用重结晶的方法对葛根淀粉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利用碘亲和力测定,凝胶过滤层析,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产品的纯度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通过重结晶8次可得到完全纯化的葛根直链淀粉;反复3次加入正丁醇去除残... 用重结晶的方法对葛根淀粉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利用碘亲和力测定,凝胶过滤层析,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产品的纯度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通过重结晶8次可得到完全纯化的葛根直链淀粉;反复3次加入正丁醇去除残留的直链淀粉可得到完全纯化的葛根支链淀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分离 纯化
下载PDF
花生淀粉的提取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兆丽 熊柳 +2 位作者 孙高飞 李凡飞 孙庆杰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7-81,共5页
从脱脂花生蛋白粉制取花生分离蛋白后的副产物中提取纯化花生淀粉,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生淀粉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将制取花生分离蛋白后的副产物添加到浓度为4g/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液固比为3:1,温度为25℃,浸提4... 从脱脂花生蛋白粉制取花生分离蛋白后的副产物中提取纯化花生淀粉,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生淀粉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将制取花生分离蛋白后的副产物添加到浓度为4g/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液固比为3:1,温度为25℃,浸提4h,3000r/min离心20min,得到淀粉的纯度为95.72%,提取率为55.37%。测定了花生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透明度、凝沉性、溶解度与膨胀度、糊化温度、黏度等性质。结果表明,花生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为22.98%,透明度为29.5%,介于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之间;凝沉性很低;溶解度与膨胀度不同于玉米淀粉,在75℃膨胀较快;糊化温度为60~66℃,不易糊化;花生淀粉在75℃时出现黏度峰值为542mP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淀粉 提取 性质
下载PDF
酶法制备玉米缓慢消化淀粉的工艺条件优化 被引量:7
3
作者 闵伟红 刘舟 +2 位作者 姜宏宇 方丽 马井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96-300,共5页
缓慢消化淀粉是一种新型功能性淀粉,具有多种生理功能。该文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酶控制降解技术及湿热-冷却技术制备缓慢消化淀粉,确定其优化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普鲁兰酶用量9U/g,酶作用时间7h,淀粉乳浓度12.5%,热处理时间50... 缓慢消化淀粉是一种新型功能性淀粉,具有多种生理功能。该文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酶控制降解技术及湿热-冷却技术制备缓慢消化淀粉,确定其优化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普鲁兰酶用量9U/g,酶作用时间7h,淀粉乳浓度12.5%,热处理时间50min,热处理温度110℃,储藏温度1℃,储藏时间2d,烘干温度60℃,并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试验,缓慢消化淀粉得率为27.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慢消化淀粉 湿热-冷却技术 优化
下载PDF
采用表面活性剂结合超声波法分离淀粉 被引量:9
4
作者 芦鑫 张晖 姚惠源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3-76,共4页
采用表面活性剂结合超声波法分离大米淀粉和蛋白,研究发现SDS添加量、超声波时间高度显著影响分离效果,并发现三次分离工艺有利于提高淀粉的纯度,最佳工艺条件为:SDS添加量为2.5%,液固比为7∶1,超声波时间为50min,将蛋白含量降低到0.49%... 采用表面活性剂结合超声波法分离大米淀粉和蛋白,研究发现SDS添加量、超声波时间高度显著影响分离效果,并发现三次分离工艺有利于提高淀粉的纯度,最佳工艺条件为:SDS添加量为2.5%,液固比为7∶1,超声波时间为50min,将蛋白含量降低到0.49%,淀粉回收率为73.61%,并用SEM和Viscograph-E型布拉班德连续粘度仪测定分离得到淀粉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淀粉 分离 超声波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小麦A-型和B-型淀粉粒分离工艺 被引量:4
5
作者 田益华 张传辉 +2 位作者 姜东 戴廷波 曹卫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36,共5页
为优化小麦A-型、B-型淀粉粒分离工艺,以小麦品种"扬麦158"磨制的面粉为材料,B-型淀粉最大粒径(Bmax)与A-型淀粉最小粒径(Amin)的差值(Bmax-Amin)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D-最优设计对沉淀温度、沉淀时间、悬浮液吸取体积进行分... 为优化小麦A-型、B-型淀粉粒分离工艺,以小麦品种"扬麦158"磨制的面粉为材料,B-型淀粉最大粒径(Bmax)与A-型淀粉最小粒径(Amin)的差值(Bmax-Amin)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D-最优设计对沉淀温度、沉淀时间、悬浮液吸取体积进行分离工艺优化。确定小麦A-型、B-型淀粉粒分离最佳工艺为沉淀温度21.3℃、沉淀时间0.96h、悬浮液吸取体积12.84mL、沉淀9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淀粉粒 B-型捉粉粒 响应向分析法
下载PDF
芭蕉芋淀粉提取工艺与直链淀粉分离纯化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何彩梅 余炳锋 唐政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107-108,116,共3页
设计了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芭蕉芋淀粉的提取工艺,以芭蕉芋淀粉得率为考察指标筛选出芭蕉芋淀粉提取的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静置时间4 h、洗涤次数2次,在此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下,芭蕉芋淀粉的得率为14.367%。对芭蕉芋淀粉中的直... 设计了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芭蕉芋淀粉的提取工艺,以芭蕉芋淀粉得率为考察指标筛选出芭蕉芋淀粉提取的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静置时间4 h、洗涤次数2次,在此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下,芭蕉芋淀粉的得率为14.367%。对芭蕉芋淀粉中的直链淀粉进行分离提纯,以分离纯化得到的芭蕉芋直链淀粉和土豆支链淀粉为标准物制定标准曲线,测得芭蕉芋淀粉中直链淀粉的含量为17.50%。通过对芭蕉芋直链淀粉纯度分析,发现当纯化次数达6次时可得到纯度较高的直链淀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芭焦芋 提取工艺 直链淀粉
下载PDF
西洋参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分离纯化与含量检测 被引量:5
7
作者 陈德经 罗敏 苏文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6-149,共4页
采用水浸提法从西洋参中提取淀粉,以正丁醇沉淀法分离和纯化西洋参淀粉中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并用双波长吸光度法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用水浸提法提取西洋参淀粉的提取率为5.75%,分离后得到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各占76.32%和23.68%。... 采用水浸提法从西洋参中提取淀粉,以正丁醇沉淀法分离和纯化西洋参淀粉中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并用双波长吸光度法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用水浸提法提取西洋参淀粉的提取率为5.75%,分离后得到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各占76.32%和23.68%。经纯化直链淀粉含量达到76%,支链淀粉含量达到8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洋参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分离纯化 含量测定
下载PDF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闵伟红 丁茵 方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232-235,共4页
通过筛选和诱变获得一株高产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芽孢杆菌菌株,研究该菌所产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结果显示:发酵液经离心处理后,采用硫酸铵溶液分步盐析、DEAE-cellulose 52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200凝胶过... 通过筛选和诱变获得一株高产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芽孢杆菌菌株,研究该菌所产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结果显示:发酵液经离心处理后,采用硫酸铵溶液分步盐析、DEAE-cellulose 52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200凝胶过滤层析方法得到电泳级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SDS-PAGE电泳显示该酶分子量为33kD,纯化倍数为10,得率为14.4%。该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50℃,在40~60℃基本稳定,最适pH值为8.0,在pH6.0~10.0范围内基本稳定。Fe2+、Cu2+、Mg2+对该酶活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杆菌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 纯化 酶学性质
下载PDF
小麦麸皮淀粉的分离制备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赵瑞昌 田益华 +3 位作者 姜东 戴廷波 荆奇 曹卫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共5页
利用中性蛋白酶制备小麦麸皮淀粉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所制备小麦麸皮淀粉的形态及理化特性。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法制备小麦麸皮淀粉的最佳条件为中性蛋白酶质量浓度3g/L、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90min,在此条件下,100g麸皮的淀粉... 利用中性蛋白酶制备小麦麸皮淀粉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所制备小麦麸皮淀粉的形态及理化特性。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法制备小麦麸皮淀粉的最佳条件为中性蛋白酶质量浓度3g/L、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90min,在此条件下,100g麸皮的淀粉产量为14.86g、蛋白含量为0.25%;麸皮淀粉中蛋白含量和破损淀粉含量均较低,小淀粉粒体积分数为58.4%;与面粉淀粉相比,麸皮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值较低,膨胀势较高,淀粉粒的相对结晶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麸皮 淀粉 中性蛋白酶
下载PDF
玉米缓慢消化淀粉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闵伟红 刘舟 +1 位作者 姜宏宇 方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26-29,共4页
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布拉班德黏度仪等仪器,比较分析了缓慢消化淀粉及蜡质玉米淀粉(原淀粉)在结构、结晶度、黏度等理化性质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缓慢消化淀粉颗粒形态不规则、多棱角,颗粒疏松,无原淀粉的天然空隙;X-衍射... 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布拉班德黏度仪等仪器,比较分析了缓慢消化淀粉及蜡质玉米淀粉(原淀粉)在结构、结晶度、黏度等理化性质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缓慢消化淀粉颗粒形态不规则、多棱角,颗粒疏松,无原淀粉的天然空隙;X-衍射峰位置发生改变,结晶度较原淀粉低,为29.65%;缓慢消化淀粉的糊化起始温度为72.5℃,在77.5℃时出现峰值其黏度值为41BU,缓慢消化淀粉的糊化开始时间较原淀粉略微提前,而达到峰值黏度的时间则较原淀粉长;观察偏光十字图片,发现原淀粉出现偏光十字,而缓慢消化淀粉则没有偏光十字;缓慢消化淀粉的比容积由原淀粉的1.8cm3/g,降低到1.25cm3/g,溶解度由原淀粉的14.78%减小到1.36%,透光率较原淀粉的12.2%降低到1.63%,白度也由原淀粉的97.2下降到8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慢消化淀粉 理化性质
下载PDF
中国石蒜淀粉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邵京 王晓静 周坚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64-266,285,共4页
以中国石蒜鳞茎为试验材料,分别对比了以水、Ca(OH)2、NaOH作为浸提液时的淀粉提取率,确定NaOH为最佳浸提液。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NaOH浸提液的pH值、料液比、浸泡时间、沉降时间对中国石蒜淀粉提取率的影响,并用正交试验... 以中国石蒜鳞茎为试验材料,分别对比了以水、Ca(OH)2、NaOH作为浸提液时的淀粉提取率,确定NaOH为最佳浸提液。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NaOH浸提液的pH值、料液比、浸泡时间、沉降时间对中国石蒜淀粉提取率的影响,并用正交试验确定了中国石蒜淀粉提取的最佳工艺为:NaOH作为浸提液,pH 9.0,料液比1∶4,浸泡时间6 h,沉降时间4 h。利用此方法,中国石蒜淀粉的提取率超过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蒜 淀粉 提取
下载PDF
不同发酵条件对玉米酸浆絮凝淀粉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强 张莉力 +1 位作者 闫荣 李晓娜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4-420,共7页
为将具有絮凝淀粉活性的酸浆应用在玉米淀粉生产中,试验采用从自然发酵甘薯酸浆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对淀粉颗粒具有絮凝活性的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ubsp. paracasei L1)接种在玉米浆中发酵制成玉米酸浆,研... 为将具有絮凝淀粉活性的酸浆应用在玉米淀粉生产中,试验采用从自然发酵甘薯酸浆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对淀粉颗粒具有絮凝活性的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ubsp. paracasei L1)接种在玉米浆中发酵制成玉米酸浆,研究不同氮源与碳源、不同接种量、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培养pH值等条件对玉米酸浆絮凝淀粉活性的影响。试验采用不同发酵条件制备玉米酸浆,以5%的比例将玉米酸浆加入到玉米淀粉浆(5%,w/v)中,静置3min,采用碘显色法测定上清液液面下20mL处的淀粉含量,上清液中玉米淀粉含量越低则表明玉米酸浆的絮凝活性越好。结果表明:当酵母浸粉为氮源,乳糖为碳源时,玉米酸浆沉降淀粉的能力较强,酵母浸粉的最佳用量为3.0%,乳糖为2%,继续增加酵母浸粉及乳糖的添加量,絮凝活性反而降低;当接种量为10%时,玉米酸浆的絮凝活性最好。玉米酸浆培养36h时,玉米酸浆的凝絮活性较高,为0.10mg·mL^-1;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玉米酸浆的絮凝活性先升高后降低,30℃时玉米酸浆的絮凝活性最大;酸浆絮凝活性在pH值5.5~6.0时较好,随着pH值的升高,絮凝活性降低;玉米粒浸泡时间24h时,玉米酸浆絮凝淀粉的能力较强;玉米以1:3的比例加水磨浆时,玉米酸浆絮凝活性最好。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发酵条件对玉米酸浆絮凝淀粉活性的影响较大,玉米酸浆的最佳培养方法为玉米粒浸泡24h,以1∶3的比例加水磨浆过滤后,加入3.0%酵母浸粉、2%乳糖,接种10%的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发酵液,调整pH值5.5~6.0,30℃培养36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酸浆 玉米淀粉 絮凝活性
下载PDF
蔗糖对不同品种赤小豆淀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翟爱华 韦智 +1 位作者 王雪纯 张东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3-89,共7页
以三种不同赤小豆淀粉为原料,通过分析添加蔗糖前后淀粉的糊化性能、热力学性能、消化性能等特性,探究蔗糖对淀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的珍珠红赤小豆淀粉,具有较大的粒径、较高的峰值黏度和回生值,但其糊化温度和最... 以三种不同赤小豆淀粉为原料,通过分析添加蔗糖前后淀粉的糊化性能、热力学性能、消化性能等特性,探究蔗糖对淀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的珍珠红赤小豆淀粉,具有较大的粒径、较高的峰值黏度和回生值,但其糊化温度和最终黏度较低;当添加10%的蔗糖后,三种淀粉的平均粒径、峰值黏度、凝沉性和快速消化淀粉(Rapidly digestible starch,RDS)显著降低(P<0.05),而三种淀粉的糊化温度、热焓值、回生值和衰减值却显著增加(P<0.05);慢速消化淀粉(Slowly digestible starch,SDS)含量除珍珠红赤小豆淀粉外均显著增加(P<0.05),淀粉凝胶性以及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虽有下降,但不显著。蔗糖的添加促进了赤小豆淀粉的回生;抑制了淀粉的糊化、降低了抗老化性和消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小豆淀粉 蔗糖 糊化性能 消化性能
下载PDF
大麦芽淀粉碱法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沈生文 《包装与食品机械》 CAS 2016年第1期14-17,共4页
以大麦芽为原料,以淀粉提取率为指标,通过碱法提取工艺提取大麦芽淀粉,采用正交试验探讨了搅拌时间、料液比、pH对淀粉提取率的影响,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得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搅拌时间为3h,料液比为1∶4,pH值为12;在此条件... 以大麦芽为原料,以淀粉提取率为指标,通过碱法提取工艺提取大麦芽淀粉,采用正交试验探讨了搅拌时间、料液比、pH对淀粉提取率的影响,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得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搅拌时间为3h,料液比为1∶4,pH值为12;在此条件下淀粉的提取率为87.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芽 淀粉 碱法提取 提取率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山地马铃薯淀粉糖化率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金华 李本德 +1 位作者 沈先文 伏启红 《农产品加工(下)》 2010年第6期54-56,共3页
对不同温度下山地马铃薯淀粉糊化糖化率进行了比较研究。选用云南省宣威市的山地马铃薯并提取淀粉,在不同α-淀粉酶作用下,选取不同温度、时间、料水比,比较分析糖化率的变化情况。山地马铃薯的淀粉平均含量为11.25%。使用中温α-淀粉酶... 对不同温度下山地马铃薯淀粉糊化糖化率进行了比较研究。选用云南省宣威市的山地马铃薯并提取淀粉,在不同α-淀粉酶作用下,选取不同温度、时间、料水比,比较分析糖化率的变化情况。山地马铃薯的淀粉平均含量为11.25%。使用中温α-淀粉酶,料水比为1∶5,糊化温度为80℃,28h能使糖化率达到80%以上;使用耐高温α-淀粉酶,料水比为1∶5,糊化温度为90℃,16h能使糖化率达到80%以上。这对于节约原材料和生产成本,提高马铃薯淀粉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淀粉 糊化 糖化率
下载PDF
沉淀分离技术及其在生化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子卿 邓红 +1 位作者 韩瑞 曹立强 《农产品加工(下)》 2010年第3期32-34,55,共4页
介绍了沉淀分离及常用的沉淀分离方法,综述了沉淀分离技术在生化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 沉淀 分离技术 生化领域
下载PDF
绿豆和豌豆淀粉的分离方法及其品质特性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德培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93-97,共5页
本文综述了绿豆和豌豆淀粉的几种分离提取方法及其工艺品质特性。
关键词 分离提取 品质特性 绿豆淀粉 豌豆淀粉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酶解马铃薯淀粉工艺
18
作者 魏玉梅 李奇兵 刘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6-179,共4页
采用中温型α-淀粉酶对马铃薯淀粉进行水解,以马铃薯淀粉水解液的DE值为评价指标,在p H、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马铃薯淀粉酶解工艺条件。结果表明:p H7.90,酶解温度62℃,酶解时间60 min,在此最优条... 采用中温型α-淀粉酶对马铃薯淀粉进行水解,以马铃薯淀粉水解液的DE值为评价指标,在p H、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马铃薯淀粉酶解工艺条件。结果表明:p H7.90,酶解温度62℃,酶解时间60 min,在此最优条件下酶解马铃薯淀粉的DE值达57.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马铃薯淀粉 酶解
下载PDF
蕉藕淀粉的最佳提取工艺
19
作者 梁力曼 赵莹 +1 位作者 张建平 赵永光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23-26,共4页
采用酸液浸泡法对从蕉藕中提取淀粉的最佳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料液比、浆料pH值、浸泡时间、浸泡温度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蕉藕淀粉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5,浆料pH 3.0,浸泡时间4 h,浸泡温度45℃。在此条件下,淀粉... 采用酸液浸泡法对从蕉藕中提取淀粉的最佳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料液比、浆料pH值、浸泡时间、浸泡温度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蕉藕淀粉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5,浆料pH 3.0,浸泡时间4 h,浸泡温度45℃。在此条件下,淀粉的产率为18.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蕉藕 提取淀粉 产率 最佳工艺
下载PDF
全旋流分离工艺配置与级数的确定
20
作者 王国扣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9-61,共3页
以提高淀粉提取率和质量为目标 ,研究了全旋流分离的工艺排布、旋流管配置 ,确定了旋流器级数的理论计算方法。对于给定的物料情况和分离效果 ,淀粉提取率、质量与分离级数有关。通过合理选择分离级数 ,可确保一定的淀粉提取率和质量 ,... 以提高淀粉提取率和质量为目标 ,研究了全旋流分离的工艺排布、旋流管配置 ,确定了旋流器级数的理论计算方法。对于给定的物料情况和分离效果 ,淀粉提取率、质量与分离级数有关。通过合理选择分离级数 ,可确保一定的淀粉提取率和质量 ,将薯渣、汁液混合物中所带走的游离淀粉量控制在许可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旋流分离工艺 配置 级数 马铃薯 淀粉 提取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