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油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马力 陈永忠 陈隆升 《农产品加工(下)》 2010年第11期11-13,共3页
我国制取茶油主要采用4种工艺,分别为压榨法、溶剂法、水酶法及冷榨法。主要介绍了4种工艺提取油脂的机理、流程及其优缺点。
关键词 茶油 压榨法 溶剂法 水酶法 冷榨法
下载PDF
不同产地压榨山茶油理化性质及组分比较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冯棋琴 吴满梅 +1 位作者 汪有存 马玉琼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9-42,共4页
测定了不同产地压榨山茶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及矿物质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山茶油酸价为海南>湖南>江西和广西(P<0.008),江西、广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过氧化值为湖南>江西、广... 测定了不同产地压榨山茶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及矿物质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山茶油酸价为海南>湖南>江西和广西(P<0.008),江西、广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过氧化值为湖南>江西、广西和海南(P<0.008),江西、广西、海南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各产地山茶油折光指数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不同产地山茶油中均含有6种脂肪酸,其中海南山茶油中油酸和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最低,但亚油酸含量最高(P<0.05)。不同产地山茶油中均含有钙、镁、铁、锌元素,其中海南山茶油钙、锌含量最高,广西山茶油镁、铁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理化性质 脂肪酸 矿物质
下载PDF
茶油冷榨工艺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志钢 马力 +5 位作者 陈永忠 彭邵锋 彭映赫 张震 许彦明 唐炜 《湖南林业科技》 2017年第4期92-95,共4页
采用传统压榨法制取茶油,产品油质浑浊、颜色深、杂质多、且含水率高。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开展了油茶冷榨工艺中烘干、剥壳、冷榨、过滤等相关工序的优化研究,并初步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冷榨工艺参数,生产出的产... 采用传统压榨法制取茶油,产品油质浑浊、颜色深、杂质多、且含水率高。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开展了油茶冷榨工艺中烘干、剥壳、冷榨、过滤等相关工序的优化研究,并初步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冷榨工艺参数,生产出的产品达到《油茶籽油》(GB 11765-2003)压榨二级油标准,油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冷榨 工艺
下载PDF
不同烹调技法对蔬菜中VC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功玲 刘玺 +1 位作者 孙耀军 王宝刚 《农产品加工(下)》 2005年第3期76-77,共2页
采用2,4-二硝基苯肼法,测定了经不同烹调技法处理后的几种常见蔬菜中的VC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的烹调技法及加热时间的长短对蔬菜中的VC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呈现出规律性。
关键词 蔬菜 烹调 VC 保存率
下载PDF
提高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复合抗氧化剂配方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加兴 吴越 +2 位作者 马浪 唐晓双 周炎辉 《农产品加工》 2016年第5期25-28,共4页
以油茶籽油为底物、过氧化值为评价指标,依据GB 2760—2014设计不同的抗氧化剂配方,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复合抗氧化剂对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与植酸(PA)复配的抗氧化效果优于没食子酸丙酯(PG)与PA... 以油茶籽油为底物、过氧化值为评价指标,依据GB 2760—2014设计不同的抗氧化剂配方,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复合抗氧化剂对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与植酸(PA)复配的抗氧化效果优于没食子酸丙酯(PG)与PA复配,增效剂柠檬酸可协同抗氧化;通过试验优选出3种抗氧化剂配方,即配方F(0.015%TBHQ+0.02%柠檬酸)、配方C(0.005%TBHQ+0.005%PA+0.02%柠檬酸)和配方H(0.51%天然VE+0.02%柠檬酸),均能使油茶籽油的货架期延长至20个月以上,并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抗氧化 过氧化值 保质期
下载PDF
水代法从油茶籽中提取茶油的工艺 被引量:53
6
作者 郭玉宝 汤斌 +2 位作者 裘爱泳 季长路 刘同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49-252,共4页
研究水代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可行性和工艺条件,试图为茶油生产提供新的途径。将脱壳去皮的茶籽仁磨碎后兑浆提取,经离心分离得茶油。以提油率和清油收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三水平四因素的正交试验,确定了水代法提取茶油... 研究水代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可行性和工艺条件,试图为茶油生产提供新的途径。将脱壳去皮的茶籽仁磨碎后兑浆提取,经离心分离得茶油。以提油率和清油收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三水平四因素的正交试验,确定了水代法提取茶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料比4.5︰1(mL/g),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150min,浆液pH值9.0。验证试验显示,优化条件下茶籽提油率可达80.28%,清油收率可达90.19%,在试验条件下所得工艺参数可靠。此工艺的确定表明水代法提取油茶籽油是可行的,可作为提取茶油的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 茶油 水代法提取 油茶籽 提油率 清油收率
下载PDF
盐效应辅助水相萃取油茶籽油的工艺 被引量:13
7
作者 郭玉宝 屠康 +2 位作者 薛正莲 季长路 郭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62-367,共6页
为克服油脂水相萃取时乳化严重而清油得率低的问题,采取了盐效应辅助水相萃取油茶籽油的新工艺。以碳酸钠溶液为萃取剂,考察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振荡速度对油茶籽油清油得率的影响,并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主要影响因素进... 为克服油脂水相萃取时乳化严重而清油得率低的问题,采取了盐效应辅助水相萃取油茶籽油的新工艺。以碳酸钠溶液为萃取剂,考察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振荡速度对油茶籽油清油得率的影响,并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得到利用碳酸钠的盐效应水相萃取油茶籽油的优化工艺参数为:液料比为3.39mL/g,提取时间1h,提取温度65℃,震荡速度140r/min。在该最优条件下,油茶籽油清油得率可达96.33%。由此说明,盐效应可明显防止油茶籽油水相萃取时乳液的形成,显著提高其清油得率,同时也为提高其他油脂水相萃取时的清油得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萃取 工艺 油茶籽油 盐效应 清油
下载PDF
茶叶籽油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测定 被引量:6
8
作者 周晓晴 胡立文 +3 位作者 罗琦 曾林晖 李晴 兰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291-295,301,共6页
目的:探讨福林酚法测定茶叶籽油中茶多酚含量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茶叶籽油中儿茶素总含量的合理性。方法:采用福林酚法和HPLC测定茶叶籽、茶叶籽油和茶叶籽油粕中茶多酚含量和儿茶素总含量,对比分析茶叶籽油中维生素E等含酚羟基... 目的:探讨福林酚法测定茶叶籽油中茶多酚含量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茶叶籽油中儿茶素总含量的合理性。方法:采用福林酚法和HPLC测定茶叶籽、茶叶籽油和茶叶籽油粕中茶多酚含量和儿茶素总含量,对比分析茶叶籽油中维生素E等含酚羟基的脂溶性物质对福林酚法测定茶叶籽油中茶多酚含量的干扰。结果:福林酚法测得茶多酚含量按60%~80%计算所含儿茶素,远超HPLC法测得儿茶素的量。重现性实验中,福林酚法测茶叶籽毛油中茶多酚含量,RSD值为7.21%;HPLC法测茶叶籽毛油中儿茶素总含量,RSD值为1.99%;福林酚法测茶多酚精炼油胶体中茶多酚含量,三组实验样品的RSD值分别为0.70%、1.13%和0.63%。以茶多酚精炼油胶体做福林酚法回收率实验,回收率为90.87%~109.00%。结论:本实验提取和测定茶叶籽油中茶多酚的方法可靠;福林酚法不适用于测定油脂中茶多酚含量;茶叶籽毛油中茶多酚分布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福林酚法 儿茶素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超声场强化提取茶籽油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胡爱军 刘雪 +3 位作者 郑捷 李洪艳 闫伟 冯棋琴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0-163,168,共5页
通过分析常规浸提过程中的传质机制及超声场对分子扩散传质的影响,在Fick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研究了超声强化提取茶籽油的动力学模型,并与常规浸提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比较。在不同的提取条件下对上述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动力学模... 通过分析常规浸提过程中的传质机制及超声场对分子扩散传质的影响,在Fick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研究了超声强化提取茶籽油的动力学模型,并与常规浸提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比较。在不同的提取条件下对上述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与实验数据相吻合,可较好地模拟茶籽油的提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强化提取 动力学模型 茶籽油
原文传递
基于DSC法表征山茶油质量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瑞芬 黄丽 +2 位作者 夏宁 黄娇丽 张冠茹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8-282,共5页
基于DSC技术测定5种纯山茶油和5种其他常见植物油(芝麻油、葵花油、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探索最佳DSC测定条件,寻求规律,并采用方法学线性和精密度的验证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DSC方法最佳测定程序为30℃(3 min)2℃/min→-80℃2℃... 基于DSC技术测定5种纯山茶油和5种其他常见植物油(芝麻油、葵花油、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探索最佳DSC测定条件,寻求规律,并采用方法学线性和精密度的验证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DSC方法最佳测定程序为30℃(3 min)2℃/min→-80℃2℃/min→30℃,且具有良好的精密度(RSD<5%)和线性范围(R2=0.9993);5种山茶油主要熔融峰值温度为(-6.65±0.54)℃,结晶峰值温度为(-36.54±0.55)℃,呈现与5种其他植物油显著不同的DSC图谱。该法简单环保,可行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DSC 质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