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8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酸菜发酵乳酸菌的筛选及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赵玉娟 刘才子 +5 位作者 高岩松 赵子健 高磊 杨舸 王超 李盛钰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30,共10页
为获得适用东北酸菜发酵的乳酸菌菌株,该研究通过对来源于发酵蔬菜10株乳酸菌的生长性能和发酵特性进行评价,发现植物乳植杆菌YJ132和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UA107显示出显著的发酵潜力:培养16 h后,发酵液OD600值分别升高至1.707和1.672,... 为获得适用东北酸菜发酵的乳酸菌菌株,该研究通过对来源于发酵蔬菜10株乳酸菌的生长性能和发酵特性进行评价,发现植物乳植杆菌YJ132和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UA107显示出显著的发酵潜力:培养16 h后,发酵液OD600值分别升高至1.707和1.672,而pH值分别降低至3.93和3.88,培养24 h后,可滴定酸度(TA)含量为65.62 g/L和63.21 g/L,对亚硝酸盐的降解率达到96.41%和95.78%,在5%NaCl溶液中培养24 h后OD600值仍达到1.51以上,综合评价菌株YJ132和UA107可作为发酵菌种用于东北酸菜发酵。利用YJ132和UA107制备酸菜,发酵末期酸菜样品中TA含量为35.96 g/L,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至6.51 mg/g和111.27μg/g,并在发酵初期显著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接种乳酸菌可抑制有害菌肠杆菌的增殖(P<0.01),增加酸菜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同时乳杆菌在发酵中后期始终是优势菌群,由此推断YJ132和UA107是通过调控微生物群落来提升东北酸菜的品质。综上所述,YJ132和UA107是适用于东北酸菜发酵的优良乳酸菌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酸菜 乳酸菌 筛选评价 理化特性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传统酸菜发酵乳酸菌多样性及其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2
作者 吕伟民 李娜 +1 位作者 刘文丽 范洪臣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5期39-46,共8页
酸菜是以大白菜、卷心菜为主要原料,主要通过乳酸菌发酵而成的发酵食品,由乳酸菌发酵的酸菜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积极的健康效果;乳酸菌也产生香气成分、细菌素和胞外多糖,这些成分有助于酸菜的质地、味道和保质期的提高;乳酸菌菌群结构交... 酸菜是以大白菜、卷心菜为主要原料,主要通过乳酸菌发酵而成的发酵食品,由乳酸菌发酵的酸菜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积极的健康效果;乳酸菌也产生香气成分、细菌素和胞外多糖,这些成分有助于酸菜的质地、味道和保质期的提高;乳酸菌菌群结构交替变化,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对酸菜品质、风味及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酸菜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因此食用酸菜有良好的益处;乳酸菌可以减少和降解酸菜中生物胺、亚硝酸盐和真菌毒素,从而降低了许多健康风险发生。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和国外酸菜乳酸菌的生化作用、多样性和益生性,乳酸菌分泌的代谢产物和风味,食用酸菜对健康的益处和酸菜存在的潜在风险,以期为传统发酵酸菜品质提升和筛选潜在益生菌菌株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菜 乳酸菌发酵 代谢产物 风味
下载PDF
泡菜中乳酸菌的抑菌性能及生长特性探究
3
作者 董岩岩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51-56,共6页
从四川传统泡菜母水中分离出具有抑菌功能的乳酸菌分别为XZ5和XZ11,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生长特性研究。利用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RNA测序等方法对菌种进行鉴定,并研究这两株菌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菌株XZ5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直... 从四川传统泡菜母水中分离出具有抑菌功能的乳酸菌分别为XZ5和XZ11,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生长特性研究。利用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RNA测序等方法对菌种进行鉴定,并研究这两株菌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菌株XZ5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直径分别为11.3±0.3 mm和10.9±0.5 mm,而菌株XZ11的抑菌圈直径为9.3±0.7 mm和6.8±0.3 mm。菌株XZ5和XZ11通过革兰氏染色鉴定为阳性的杆菌,其测序结果分别为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和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菌株XZ5和XZ11都在8 h进入对数期,并且在生长繁殖时期产生大量酸性物质使菌液pH值降低,而较低的pH值有利于泡菜的保存。综上所述德氏乳杆菌XZ5具有发酵泡菜的益生潜能,可作为泡菜等发酵食品的微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菜 乳酸菌 生长特性 筛选鉴定 抑菌特性
下载PDF
一种壳聚糖改性产物的制备工艺及其产品吸附性能的研究
4
作者 贾荣仙 刘庭维 +5 位作者 朱华阳 董其鑫 章政 杨济名 王欣欣 陶成 《安徽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65-68,共4页
以壳聚糖(CTS)为母体,加入冰醋酸溶解得到CTS溶液,以无水乙醇为致孔剂,制备多孔壳聚糖微球,将制得的CTS微球与环氧氯丙烷(ECH)交联,制备出羟丙基壳聚糖微球(HPCTS),对产物进行红外光谱和电镜扫描性能表征。通过红外光谱图分析可以看出,... 以壳聚糖(CTS)为母体,加入冰醋酸溶解得到CTS溶液,以无水乙醇为致孔剂,制备多孔壳聚糖微球,将制得的CTS微球与环氧氯丙烷(ECH)交联,制备出羟丙基壳聚糖微球(HPCTS),对产物进行红外光谱和电镜扫描性能表征。通过红外光谱图分析可以看出,ECH与CTS进行了交联反应。比较CTS和HPCTS的电镜扫描图片,发现HPCTS表面因为交联反应而形成大量多孔结构,增加了大量可供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空穴,使得HPCTS比交联前的表面积有了大幅提高。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制备HPCTS的工艺参数,在较优工艺参数下制备的产物交联度可达75.23%,产品具有良好的可再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壳聚糖微球 环氧氯丙烷 羟丙基壳聚糖 交联度
下载PDF
浆水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变化及其抑菌性能和体外抗氧化能力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哲川 梁晓琳 +3 位作者 张玉双 薛旭宁 丁波 刘红娜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169,共11页
浆水是以包菜、萝卜和芹菜等为原料的传统特色发酵食品。以浆水为发酵基质,探究发酵过程中浆水有机酸的变化及对抑菌性能和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浆水发酵过程中酸度逐渐升高,pH值逐渐降低,在4 d后趋于稳定,此时浆水发酵初步... 浆水是以包菜、萝卜和芹菜等为原料的传统特色发酵食品。以浆水为发酵基质,探究发酵过程中浆水有机酸的变化及对抑菌性能和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浆水发酵过程中酸度逐渐升高,pH值逐渐降低,在4 d后趋于稳定,此时浆水发酵初步成熟。在有机酸测定中,乳酸含量最高(3.331 mg/mL),发酵过程中乳酸、苹果酸和酒石酸含量先降低后升高;乙酸先升高后降低;柠檬酸含量总体呈升高趋势。浆水的抑菌效果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在发酵7 d达到最大值,此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2.5 mm和11.4 mm。发酵5 d浆水的总黄酮含量达到最大值3.64 mg/L,发酵6 d总酚含量达到最大值52.44 mg/L。采用4种模型(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亚铁离子浓度及还原力)分析浆水发酵过程中的抗氧化活性,发现浆水体外抗氧化能力逐渐提高。本研究为浆水品质分析、发酵工艺标准化和工业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水 发酵时间 有机酸 抑菌性能 体外抗氧化活力
下载PDF
抑制活菌泡菜贮藏过程中品质劣变的研究
6
作者 王向阳 盛雪蓉 +2 位作者 俞兴伟 施永清 顾双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9-397,共9页
目的:研究活菌泡菜产品在贮藏流通过程中由微生物引起的产品品质变化,开发延长泡菜贮藏期的新方法。方法:对从泡菜中分离鉴定出来的8种乳酸菌,在不同pH培养基条件下检测各种乳酸菌生长速度。对8种乳酸菌进行产气测定。在发酵前添加泡菜... 目的:研究活菌泡菜产品在贮藏流通过程中由微生物引起的产品品质变化,开发延长泡菜贮藏期的新方法。方法:对从泡菜中分离鉴定出来的8种乳酸菌,在不同pH培养基条件下检测各种乳酸菌生长速度。对8种乳酸菌进行产气测定。在发酵前添加泡菜汁、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木糖醇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发酵和贮藏,对泡菜的色泽进行评分,对酸度、混浊度、挥发性物质进行测定。结果:在pH 4.5时,植物乳杆菌是优势菌,其次是短乳杆菌。在pH 4.0~3.0时,嗜酸乳杆菌是优势菌,其次是植物乳杆菌,主要产气菌是短乳杆菌、假肠膜明串珠菌、坏发酵乳杆菌。pH 4.0~4.5时,主要产气菌是短乳杆菌。在pH 3.5时,主要是坏发酵乳杆菌产气。在pH 3.0时,不容易产气。发酵前添加2 mL/L 1×10~5CFU/mL植物乳杆菌和20 mg/g木糖醇,可显著延长常温和低温下泡菜的贮藏期和货架期。结论:1×10~5CFU/mL植物乳杆菌和20 mg/g木糖醇处理,显著抑制常温贮藏泡菜的总挥发物积累,抑制泡菜的异硫氰酸烯丙酯、萘类积累,有利于维持原初气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菜 贮藏 乳酸菌 抑制产气 保鲜
下载PDF
葡萄糖氧化酶和植物乳杆菌抑菌性能的研究
7
作者 谢全喜 陈雷 +3 位作者 徐海燕 辛国芹 侯楠楠 谷巍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35,共4页
采用牛津杯法研究葡萄糖氧化酶(GOD)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鸡源、猪源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牛津杯法检测到GOD对不同来源致病菌均具有抑菌性,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采用牛津杯法研究葡萄糖氧化酶(GOD)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鸡源、猪源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牛津杯法检测到GOD对不同来源致病菌均具有抑菌性,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浓度增加抑菌性能增强,在GOD酶活10 U/mL时仍具有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均≥9.25 mm。GOD酶在37~75℃干热处理10 min后仍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65℃时对猪源大肠杆菌K88和37℃时对沙门氏菌0533抑菌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0.75 mm和12.25 mm。植物乳杆菌BLCC2-0126对被试病原菌抑菌圈直径最大,对猪源大肠杆菌K99和沙门氏菌0533抑菌圈直径为13.75 mm。总之,GOD和BLCC2-0126均具有抑菌作用,且可共用于实际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氧化酶 植物乳杆菌 牛津杯法 抑菌作用
下载PDF
东北酸菜发酵过程中细菌菌群与亚硝酸盐长消变化关系
8
作者 张庆芳 袁文涛 +4 位作者 孙溪 魏振勇 周姝静 迟乃玉 于爽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63,共14页
为探究东北酸菜发酵过程中细菌菌群与亚硝酸盐长消变化关系,实验设立了两种封闭发酵系统,即未添加亚硝酸盐(自然发酵组)、添加亚硝酸盐(对照组),结合主要理化指标(亚硝酸盐、pH值等)对两个系统内不同发酵阶段的酸菜发酵液(相对丰度排名... 为探究东北酸菜发酵过程中细菌菌群与亚硝酸盐长消变化关系,实验设立了两种封闭发酵系统,即未添加亚硝酸盐(自然发酵组)、添加亚硝酸盐(对照组),结合主要理化指标(亚硝酸盐、pH值等)对两个系统内不同发酵阶段的酸菜发酵液(相对丰度排名前30)中的菌属进行比对分析。实验研究了不同发酵阶段有、无添加亚硝酸盐样品的菌群变化,结果表明,添加亚硝酸盐对整个发酵周期中细菌的生长都具有影响,亚硝酸盐使优势乳酸菌菌属(Lactococcus、Leuconostoc、Lactobacillus)、α-变形菌菌属(Allorhizobium-Neorhizobium-Pararhizobium-Rhizobium、Aureimonas、Brevundimonas、Methylobacterium、Sphingomonas)、β-变形菌菌属(Acidovorax、Aquabacterium、Comamonas、Delftia、Herbaspirillum、Methylophilus、Methylovorus)、CFB类菌属(Dyadobacter、Pedobacter、Sphingobacterium)和未培养菌属(Brassica_napus_rape、uncultured_bacterium_f_Chitinophagaceae、uncultured_bacterium_f_env.OPS_17、uncultured_bacterium_o_Chloroplast)在发酵初期相对丰度增加;使致病菌菌属(Acinetobacter、Alkanindiges、Chryseobacterium、Enterococcus、Serratia、uncultured_bacterium_f_Burkholderiaceae、uncultured_bacterium_f_Enterobacteriaceae、uncultured_bacterium_f_Xanthobacteraceae)相对丰度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在S系统内,发酵前期为亚硝酸盐积累阶段,此时Lactococcus、Leuconostoc为优势乳酸菌菌属,而达到发酵中后期时Lactobacillus成为绝对优势乳酸菌菌属;在发酵初期,Acinetobacter、Enterococcus、Serratia、uncultured_bacterium_f_Enterobacteriaceae等致病菌大量繁殖,导致亚硝酸盐大量积累,而积累的亚硝酸盐使这些致病菌的相对丰度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其中对Serratia的生长影响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酸菜 亚硝酸盐 细菌菌群 优势乳酸菌 致病菌
下载PDF
胖袋榨菜中1株产气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
9
作者 IQRA 李静 +3 位作者 刘玉凌 陈孝勇 贺稚非 杨吉霞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7-104,共8页
胖袋是榨菜货架期常见的质量问题,为了获得引起胖袋的微生物种类和生理生化性质数据,从胖袋榨菜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经过三糖铁、煌绿胆盐肉汤实验筛选出产气菌株,用榨菜污染实验验证,进一步分析菌株的生理生化性质.通过研究确定1株菌株c... 胖袋是榨菜货架期常见的质量问题,为了获得引起胖袋的微生物种类和生理生化性质数据,从胖袋榨菜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经过三糖铁、煌绿胆盐肉汤实验筛选出产气菌株,用榨菜污染实验验证,进一步分析菌株的生理生化性质.通过研究确定1株菌株cq8,在煌绿胆盐肉汤培养基中产气,污染袋装榨菜并且抽真空封袋,引起胖袋,经检测气体为CO_(2),H_(2),NH_(3),用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为阿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asburia),它可以代谢精氨酸产气,利用山梨醇,产生蛋白酶使明胶液化,产生过氧化氢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榨菜 胖袋 产气 污染实验 阿氏肠杆菌
下载PDF
三次发酵技术提升工业化四川泡青菜风味的研究
10
作者 张杰 徐飞 +6 位作者 赖兴悦 李博 胡刚 赵志峰 董世容 贾银花 潘攀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前工业化四川泡青菜大多采用两次发酵工艺结合脱盐、巴氏杀菌生产商品化酸菜的技术,以解决芥菜季节性收获和酸菜常年销售的问题。文章立足于工业化四川泡青菜的加工过程,研究了两次发酵后的半成品泡青菜经过脱盐后的风味损失,并设计... 目前工业化四川泡青菜大多采用两次发酵工艺结合脱盐、巴氏杀菌生产商品化酸菜的技术,以解决芥菜季节性收获和酸菜常年销售的问题。文章立足于工业化四川泡青菜的加工过程,研究了两次发酵后的半成品泡青菜经过脱盐后的风味损失,并设计了三次发酵进行风味优化。GC-MS与HPLC测定结果表明,脱盐后的泡青菜特征香味物质种类减少,相对含量降低,有机酸含量显著降低。经第3次发酵后,新增了酸类物质,赋予其草本香及酸香,并产生具有发酵果香和花香的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同时异硫氰酸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降低,泡青菜的特征香味得到提升,自然发酵香味突出;有机酸总量提高12.69%,酸味更加柔和与醇厚;乳酸菌含量从234×10^(2)CFU/g提高到298×10^(3)CFU/g。该研究为工业化泡青菜自然发酵风味的提升提供了数据与工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化泡青菜 风味损失 脱盐 增香 有机酸
下载PDF
菜蓟多酚提取工艺及其减脂功效
11
作者 谭权钦 陶文扬 +3 位作者 周万怡 邢建荣 杨颖 孙全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28-2337,共10页
为促进精准营养产品的研发与资源利用,对菜蓟多酚的提取工艺及其减脂功效进行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干燥方式对菜蓟内苞片、外苞片和茎中多酚、黄酮的提取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具有显著(P<0.05)影响,以冷冻干燥的效果最佳。经单因素试验... 为促进精准营养产品的研发与资源利用,对菜蓟多酚的提取工艺及其减脂功效进行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干燥方式对菜蓟内苞片、外苞片和茎中多酚、黄酮的提取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具有显著(P<0.05)影响,以冷冻干燥的效果最佳。经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获得的最优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40%、提取温度80℃、料液比1∶30。本试验条件下,从内苞片中提取的多酚具有最高的体外脂肪酶抑制活性与胆酸钠结合率,脂肪酶抑制率达37.6%,与阳性对照药物奥利司他接近。高脂小鼠模型明确从菜蓟茎、内苞片、外苞片中提取的多酚具有减脂效果,其中,以从内苞片中提取的多酚效果最佳,有助于减小脂肪细胞体积,降低肝脏脂肪堆积,上述指标及小鼠体重增加量、附睾脂肪系数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菜蓟多酚具有减脂功效,应用潜力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蓟 多酚 提取 减脂
下载PDF
氯化钾替代氯化钠对腌渍黄瓜品质的影响
12
作者 王玲玲 朱子桂 +1 位作者 李婉宁 侯丽华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7,共9页
近几年,低盐化逐渐成为代的饮食需求,在人们的健康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低盐化腌渍蔬菜的研究已经成为健康饮食的研究热点。该研究的目的是利用氯化钾替代氯化钠发酵黄瓜,不仅能够减少钠元素的摄入,而且能够丰富黄瓜的加工利用方式。... 近几年,低盐化逐渐成为代的饮食需求,在人们的健康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低盐化腌渍蔬菜的研究已经成为健康饮食的研究热点。该研究的目的是利用氯化钾替代氯化钠发酵黄瓜,不仅能够减少钠元素的摄入,而且能够丰富黄瓜的加工利用方式。通过研究发现,钾元素对黄瓜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危害人体健康的亚硝酸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0%和20%替代组的含量最低,最低为1.13~2.61 mg/kg,均远低于国家标准20 mg/kg,通过跟踪测定分析得出30%氯化钾替代发酵效果最佳。因为腌菜制品容易产生的有害物质亚硝酸盐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因此该试验得到的钾元素替代方法可以在发酵上避免这种可能性,保证发酵黄瓜制品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腌制黄瓜 营养元素 替代
下载PDF
不同材质器皿对鲊广椒发酵品质的影响
13
作者 陈邵德罡 王玉荣 +2 位作者 郭壮 侯强川 赵慧君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21期75-82,共8页
该研究采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对不同材质器皿(玻璃罐、陶瓷罐和塑料罐)发酵鲊广椒中风味和滋味指标进行测定,同时使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纯培养技术对其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解析,最后对微生物类群与感官特性之间的相关性进... 该研究采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对不同材质器皿(玻璃罐、陶瓷罐和塑料罐)发酵鲊广椒中风味和滋味指标进行测定,同时使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纯培养技术对其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解析,最后对微生物类群与感官特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感官特性结果显示,塑料罐与玻璃罐发酵鲊广椒的感官品质较为相似,而两者与陶瓷罐发酵鲊广椒的感官品质差异极显著(P<0.001),且陶瓷罐发酵鲊广椒中芳香类风味物质为其关键差异物质。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为不同材质器皿发酵鲊广椒的绝对优势细菌属,在陶瓷罐发酵鲊广椒中平均相对含量最高,为97.07%,丝孢菌属(Hyphopichia)和曲霉属(Aspergillus)为不同材质器皿发酵鲊广椒的优势真菌属,不同材质器皿发酵鲊广椒中微生物类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结果显示,Lactobacillus与芳香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生成呈显著正相关(P<0.05)。由此可知,3类不同材质器皿中陶瓷罐发酵的鲊广椒风味品质较好,乳酸菌丰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广椒 不同材质器皿 高通量测序技术 感官品质 相关性
下载PDF
大型陶瓷坛发酵剁辣椒风味及微生物的空间差异性分析
14
作者 肖何 尹含靓 +3 位作者 王馨瑶 刘洋 王蓉蓉 蒋立文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8-290,共13页
以大型陶瓷坛发酵的剁辣椒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有机酸,并借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剁辣椒在陶瓷坛上、中、下3个空间层次挥发性物质和微生物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各空间层次的有机酸、挥发... 以大型陶瓷坛发酵的剁辣椒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有机酸,并借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剁辣椒在陶瓷坛上、中、下3个空间层次挥发性物质和微生物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各空间层次的有机酸、挥发性物质含量和微生物组成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总挥发性物质含量依次为上层>下层>中层,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四联球菌属(Tetragenococc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等是样品中的优势发酵菌属。相关性分析表明样品中多种菌属对有机酸和风味化合物的形成均有积极的影响。本研究揭示了剁辣椒在不同发酵空间层次上的差异,为提升工业化生产剁辣椒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剁辣椒 有机酸 挥发性物质 微生物 空间差异性
下载PDF
不同热处理对泡椒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分析
15
作者 李美善 李凤林 +3 位作者 崔嘉莹 李鲤 卢忠魁 魏登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45-55,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加热处理方式对泡椒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方法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分析经煮制、蒸制、炒制和微波加热泡椒样品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差异性。结果利用GC-IMS... 目的研究不同加热处理方式对泡椒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方法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分析经煮制、蒸制、炒制和微波加热泡椒样品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差异性。结果利用GC-IMS技术从对照组和处理组泡椒样品中共检测出120种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酯类、醇类、烃类、醛类、酸类和酮类为泡椒中的主要贡献物质,其相对含量占比样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相对含量的91.76%;经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筛选出15种可作为区分不同处理泡椒样品中影响VOCs差异性的最关键特征性变量。结论GC-IMS技术有效地区分出了不同加热处理之后泡椒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性,基于OPLS-DA可全面、客观地对不同热处理泡椒样品进行区分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椒 加热方法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下载PDF
基于ROAV法确定雪菜不同发酵条件下的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
16
作者 陈淑钧 吴祖芳 +1 位作者 刘亚楠 翁佩芳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24年第2期18-27,共10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ead 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HS-SPME-GC-MS)检测不同发酵条件(氧气暴露程度、用盐量)下雪菜成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ead 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HS-SPME-GC-MS)检测不同发酵条件(氧气暴露程度、用盐量)下雪菜成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确定关键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在采用密闭发酵雪菜成品中,不同用盐量对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无显著性影响;而在采用半开放发酵的雪菜成品中,7.0%用盐量的雪菜成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显著高于5.5%用盐量的雪菜成品.基于ROAV法确定了6种关键风味物质,分别为2-甲基丁酸乙酯、柠檬醛、大马酮、β-紫罗酮、二甲基三硫醚和2-甲氧基-3-仲丁基吡嗪;4种修饰风味物质,分别为1-辛烯-3-醇、芳樟醇、十一醛和4-乙基-2-甲氧基苯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菜 发酵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相对气味活度值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中草药对发酵泡菜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及机制
17
作者 燕平梅 张聪聪 +1 位作者 贾晶晶 赵虎威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64,共6页
为了探究金银花、黄柏两种中草药对发酵泡菜亚硝盐含量的影响及机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泡菜微生物群落结构,采用分光光度法分析泡菜中亚硝盐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分别添加5%金银花和5%黄柏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8.02,5.90 mg/kg)均... 为了探究金银花、黄柏两种中草药对发酵泡菜亚硝盐含量的影响及机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泡菜微生物群落结构,采用分光光度法分析泡菜中亚硝盐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分别添加5%金银花和5%黄柏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8.02,5.90 mg/k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2.87 mg/kg)(P<0.05)。对泡菜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共得到202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分属于11个门、129个属、165个种。添加5%的金银花和5%黄柏发酵10 d的泡菜样品中微生物的Chao 1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是各个样品中的优势菌门,相对含量高达90%。不同中草药处理的微生物在属水平上的优势微生物相对含量相差很大,对照组、添加金银花的发酵泡菜组、添加黄柏的发酵泡菜组中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的相对含量分别为52%、1%、1%;Serratia(沙雷氏菌属)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5%、0%、1%;Achromobacter(无色杆菌属)的相对含量分别为7%、1%、0%。实验结果表明金银花和黄柏对发酵白菜中亚硝酸盐形成的抑制作用是由于其抑制了肠杆菌科(Serratia、Achromobacter)和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发酵泡菜 中草药 亚硝酸盐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浓度直读法快速测定市售腌菜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
18
作者 郭楠楠 王占华 许冰洁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0,共5页
该研究探讨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pH为2~6时,加入1 mL氨基磺酸溶液消除NO 2-的干扰,在此基础上,用浓度直读法测定5种市售腌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其亚硝酸盐含量在2.76~67.5 mg/kg之间,硝酸盐含量... 该研究探讨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pH为2~6时,加入1 mL氨基磺酸溶液消除NO 2-的干扰,在此基础上,用浓度直读法测定5种市售腌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其亚硝酸盐含量在2.76~67.5 mg/kg之间,硝酸盐含量在37.58~149.7 mg/kg之间,回收率在91.0%~110.0%之间。与GB 5009.33-2016第二法相比,经F检验和t检验,二者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国标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无需进行复杂计算、测定速度快、仪器便于携带等优点,适用于腌菜中亚硝酸盐及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腌菜 浓度直读法 硝酸盐 亚硝酸盐
下载PDF
富硒豌豆苗粉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智伟 李茜 张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4,共7页
本实验以富硒豌豆苗为研究对象,利用热风干燥和冷冻干燥进行处理,通过化学分析及色差分析、微观结构观察、低场核磁共振分析等探究不同制备工艺对豌豆苗粉有机硒含量损失率、豌豆苗粉色度、表观形貌、水分分布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等的影响... 本实验以富硒豌豆苗为研究对象,利用热风干燥和冷冻干燥进行处理,通过化学分析及色差分析、微观结构观察、低场核磁共振分析等探究不同制备工艺对豌豆苗粉有机硒含量损失率、豌豆苗粉色度、表观形貌、水分分布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00℃热风干燥制备的富硒豌豆苗粉的品质较为理想,其有机硒损失率较小(36.7%)、色泽良好;富硒豌豆苗粉表观形貌呈现块状颗粒,表面褶皱程度及纤维管束明显增多;经热风干燥制备的富硒与未富硒豌豆苗粉中水分分布情况存在显著差异。与未富硒豌豆苗粉相比,富硒豌豆苗粉乙醇提取液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0.61 mg/mL)、羟自由基清除能力(IC_(50)=0.86 mg/mL)、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IC_(50)=0.90 mg/mL)以及铁离子还原力(吸光度为0.30)显著提高(P<0.01)。本研究结果可为有机硒天然食品补充剂开发及富硒食品产业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 豌豆苗粉 干燥方式 理化性质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萝卜干加工贮藏与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方超 胡雨倩 +5 位作者 王当丰 檀茜倩 吕欣然 俞张富 沈荣虎 励建荣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5-465,共11页
萝卜是我国第二大蔬菜作物,2021年我国萝卜总产量约为1817.6万t,占全球萝卜产量的比重约为45%,年收获量约占蔬菜年产量的1/14。萝卜干是以萝卜为原材料,经腌制、发酵等工艺制成的具有特殊风味的萝卜食品。其口感爽脆、营养丰富,加工方... 萝卜是我国第二大蔬菜作物,2021年我国萝卜总产量约为1817.6万t,占全球萝卜产量的比重约为45%,年收获量约占蔬菜年产量的1/14。萝卜干是以萝卜为原材料,经腌制、发酵等工艺制成的具有特殊风味的萝卜食品。其口感爽脆、营养丰富,加工方法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深受人们喜爱。萝卜干种类庞杂,在制作工艺上也有所差异。目前中国的萝卜干加工业依旧停留在初级阶段,种类单一,缺乏高值化加工技术。本综述简要介绍国内外萝卜干的生产工艺、加工现状、工艺优化等,阐述萝卜干贮藏与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影响因素以及萝卜干保鲜的措施;综述萝卜干的功能因子及其潜在的高值化利用技术。这对改善萝卜干腌制工艺,提高产品品质与安全性,推进萝卜干高值化加工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干 加工 贮藏 品质 高值化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