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3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评价不同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欢欢 袁丽萍 +7 位作者 雷震东 杨淑雅 李玉川 周敬涛 覃信雪 余志 倪德江 陈玉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5,共7页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考察不同茶区优选区域适制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本研究以种植于同一区域的63个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按同一加工工艺加工成烘青绿茶,分析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品质(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和...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考察不同茶区优选区域适制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本研究以种植于同一区域的63个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按同一加工工艺加工成烘青绿茶,分析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品质(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和叶绿素)和色度值(L*、a*、b*),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价供试品种的绿茶适制性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绿茶叶绿素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26.7%),其次是干茶色度值a*值(22.2%)、汤色(17.1%)和干茶色泽评分(16.2%)。各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多酚含量与干茶色泽、汤色和叶底色泽之间,干茶叶绿素含量、|a*|值、b*值与干茶色泽之间,干茶叶绿素含量、|a*|与叶底色泽之间,干茶|a*|值、b*值与汤色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贡献率达76.895%,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31.918%,主要指向色泽品质。通过前5个主成分构建评价模型,得到排名前10的品种包括:中茶108、乌牛早、平阳特早、蒙山9号、薮北种、福鼎大白、鸠坑16号、福鼎大毫、茂绿、龙井43。以主要理化品质和感官评价总分为对象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回归函数为:Y=68.668+5.174x,其中Y为感官评分总分,x为|a*|值,R2为0.313(P<0.001)。以此函数得到排名前10的品种与主成分分析结果高度一致,表明a*值是评定绿茶适制品种的重要指标,可作为绿茶适制品种筛选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茶树品种 适制性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基于滋味品质的万州区主栽茶树品种绿茶差异分析
2
作者 李翔 许彦 +7 位作者 冯婷婷 张磊 张艳 付勋 胡琳玲 俞滢 杨如兴 聂青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31-139,共9页
滋味是茶叶的重要品质,为探明万州区主栽品种绿茶的滋味品质,采用感官审评和靶向检测方法评价不同品种绿茶茶汤的滋味,分析茶汤中儿茶素类、游离氨基酸类、嘌呤碱类、黄酮醇及其苷类和有机酸类5大类滋味成分含量。结果表明:4个品种茶树... 滋味是茶叶的重要品质,为探明万州区主栽品种绿茶的滋味品质,采用感官审评和靶向检测方法评价不同品种绿茶茶汤的滋味,分析茶汤中儿茶素类、游离氨基酸类、嘌呤碱类、黄酮醇及其苷类和有机酸类5大类滋味成分含量。结果表明:4个品种茶树制备的绿茶滋味品质有明显区别,川中小叶群体种滋味浓强,‘安吉白茶’鲜爽、甘醇滋味特征明显,‘福鼎大白茶’兼具浓强、鲜爽、醇厚,‘中黄1号’滋味鲜爽但浓强不足;滋味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川中小叶群体种儿茶素类含量较高,游离氨基酸类含量较低;‘安吉白茶’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福鼎大白茶’各类滋味成分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中黄1号’滋味成分总量和水浸出物含量均较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品种可以得到较好地区分,通过滋味贡献度分析发现,芦丁、咖啡碱等13种滋味成分具有较大贡献;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天冬氨酸、谷氨酸和茶氨酸是‘安吉白茶’和‘福鼎大白茶’鲜爽度的主要贡献物质,杨梅素-3-O-半乳糖苷和金丝桃苷是‘中黄1号’区别于其他3个品种茶类的主要滋味贡献物质,川中小叶群体种内部也有较大差异,其中C4和C5距离较近,含有较高含量的黄酮苷类物质,滋味表现出较强的收敛感。本研究对万州区主栽品种所制绿茶的品质特性进行了梳理,为万州区绿茶滋味品质改进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品种 滋味品质 川中小叶群体种
下载PDF
都匀毛尖红茶水提物对高脂血症小鼠的脂质代谢研究
3
作者 罗海燕 彭玉兰 +4 位作者 李伟兴 吴倩 梁子聪 陈林 王恒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24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都匀毛尖红茶水提物对高脂血症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掌握其抗高脂血症的保健作用效果,为都匀毛尖红茶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将成功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后的小鼠分成模型对照组(MC组)、阳性对照组(PC组)、都匀毛尖低剂量组... 目的:通过观察都匀毛尖红茶水提物对高脂血症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掌握其抗高脂血症的保健作用效果,为都匀毛尖红茶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将成功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后的小鼠分成模型对照组(MC组)、阳性对照组(PC组)、都匀毛尖低剂量组(HL组)、中剂量组(HM组)、高剂量组(HH组),每组10只;另设空白对照组(NC组)10只。分组后,除NC组外,其它组继续给予高脂饮食。MC组不给予任何干预,PC组给予辛伐他汀分散片混悬液灌胃,都匀毛尖红茶组按照相应剂量灌胃(低、中、高剂量分别为50、100、200 mg/kg),1次/d,连续干预14 d。检测小鼠脏器指数、血清C、TG、LDL-C、HDL-C、ALT、AST、SOD、MDA等指标,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形态。结果:与NC组比较,各造模组小鼠肝脏质量明显增加及肝脏系数明显升高(P<0.05),血清TC、TG、LDL-C、ALT、AST、MDA明显升高,而血清HDL-C及SOD活力明显降低。同时,各造模组小鼠肝脏呈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脂肪变性表现。与MC组比较,PC组、HL组、HM组、HH组小鼠呈现不同程度体质量减轻及肝脏系数降低(P<0.05);血清TC、TG、LDL-C、ALT、AST、MDA不同程度降低,同时HDL-C及SOD活力不同程度升高;小鼠肝脏病理显示肝细胞脂肪变性均不同程度减轻。其中,以PC组、HM组、HH组效果较为明显。结论:用都匀毛尖红茶,可以有效调剂血清脂质代谢,减轻脂肪氧化作用,保护肝脏细胞,从而有效降低高脂血症对于人体危害,十分适合患有高脂血症状态人群的日常保健饮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匀毛尖红茶 高脂血症 小鼠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乌龙茶提取茶多糖的工艺研究
4
作者 刘舜慧 吕淑珍 +2 位作者 李少华 王二丽 张怡评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3-49,共7页
以乌龙茶为原料,选用回流法提取茶多糖,根据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料液比等多种因素对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进行响应面剖析.实验结果显示,当提取温度10... 以乌龙茶为原料,选用回流法提取茶多糖,根据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料液比等多种因素对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进行响应面剖析.实验结果显示,当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长80 min、料液比1∶50时,乌龙茶茶多糖的提取率显著增加,得率是6.13%.对最佳提取工艺开展验证,结果显示实测均值与模型估计值相近,表明该提取工艺平稳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茶多糖 单因素实验 响应面法 PLACKETT-BURMAN Box-Behnken
下载PDF
安化黑茶产品及其加工技术
5
作者 李适 黄建安 +1 位作者 王伟 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安化黑茶是中国黑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新产品开发、工艺及装备创新方面取得众多突破。文章分别从安化黑茶的产品类别、传统加工技术、加工技术及装备创新几个维度介绍安化黑茶产品和加工工艺的基本情况及最新研究进展。针对安化... 安化黑茶是中国黑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新产品开发、工艺及装备创新方面取得众多突破。文章分别从安化黑茶的产品类别、传统加工技术、加工技术及装备创新几个维度介绍安化黑茶产品和加工工艺的基本情况及最新研究进展。针对安化黑茶产品及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旨在为安化黑茶突破产业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化黑茶 产品 加工技术 创新
下载PDF
洞庭碧螺春茶叶生产净碳足迹估算研究
6
作者 俞文生 杨大强 +2 位作者 陈君君 郑俊华 叶国平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6期77-83,共7页
苏州市吴中区是洞庭碧螺春茶叶的原产地,茶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当地农业的重要发展产业之一,还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当地茶园的碳排放量和碳汇能力尚未明晰。以吴中区17个生态茶园的生产物资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基于净碳足迹的... 苏州市吴中区是洞庭碧螺春茶叶的原产地,茶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当地农业的重要发展产业之一,还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当地茶园的碳排放量和碳汇能力尚未明晰。以吴中区17个生态茶园的生产物资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基于净碳足迹的研究方法,估算了茶叶生产的碳排放强度和碳汇能力,并据此进行了低碳生态茶园的发展分析。结果表明:在苏州市吴中区17个茶园的生产过程中,上游农资投入所产生的总平均碳排放量为27410.33kg CO_(2)eq,因肥料施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比例最大为90.94%,劳动力、农药和柴油等农用生产资料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分别为2131.48、204.92、147.71 kg;茶园生态系统所固定的总碳量为38632.77 kg CO_(2)eq,其中茶园的平均净碳足迹为-11222.44 kg CO_(2)eq,单位面积碳足迹为210.15 kg CO_(2)eq/亩,可有效固定环境中的温室气体,起到固碳增汇效果。通过研究分析比较可知,当地茶园在固碳方面仍具有较大的潜力,因此应通过优化茶园肥料施用、加强生态茶园理念推广和专业人员的作业能力以及建立生态茶园碳汇方法评价体系等来实现洞庭碧螺春生态茶园的未来低碳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碧螺春 茶叶产业 净碳足迹 碳排放 减排潜力
下载PDF
白茶加工技术与装备应用现状
7
作者 黄艳 张有东 孙威江 《中国茶叶》 2024年第8期14-22,共9页
文章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白茶生产现状,从加工原理、加工技术和加工装备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白茶加工存在的主要问题,比较和归纳了不同加工技术和装备的优缺点,并提出了白茶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应向加工技术标准化、精细化和加工装备智... 文章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白茶生产现状,从加工原理、加工技术和加工装备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白茶加工存在的主要问题,比较和归纳了不同加工技术和装备的优缺点,并提出了白茶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应向加工技术标准化、精细化和加工装备智能化的方向迈进,以期为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茶叶加工技术 茶叶加工装备 白茶加工
下载PDF
重庆针形绿茶滋味特征及主要贡献物质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娟 袁林颖 +4 位作者 王杰 王廷华 吴全 徐泽 钟应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5-271,I0011,I0012,共9页
滋味是评定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索重庆针形绿茶滋味特征,该文通过检测分析绿茶主要呈味物质组分及含量,结合主成分及滋味物质贡献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针形绿茶味感表现浓醇而鲜爽,总体品质较好。主要品质指标:水浸出物含量在4... 滋味是评定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索重庆针形绿茶滋味特征,该文通过检测分析绿茶主要呈味物质组分及含量,结合主成分及滋味物质贡献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针形绿茶味感表现浓醇而鲜爽,总体品质较好。主要品质指标:水浸出物含量在45.2%~49.6%,多酚含量在14.7%~21.6%,游离氨基酸含量在2.8%~5.6%,咖啡碱含量在3.4%~4.7%(均为质量分数)。主成分分析表明,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天冬酰胺、丙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12种氨基酸组分和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3个组分为重庆针形绿茶滋味主要特征成分。而通过滋味物质贡献度[浓度/阈值(dose-over-threshold,Dot)]分析出天冬氨酸、谷氨酸、GA、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ECG、EGC、儿茶素(catechin,D/L-C)对滋味的形成有重要贡献。滋味成分聚类分析表明永川、巴南两地的针形绿茶聚类效果较好。该研究为重庆针形绿茶品质成因及品质改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形绿茶 主成分分析 滋味物质贡献度 滋味特性
下载PDF
不同贮藏时间武夷岩茶风味品质化学差异 被引量:4
9
作者 吴俊 王治会 +6 位作者 李晶 戴浩民 宋博 张灵枝 徐杰 岳彬 孙威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4-224,共11页
以7个不同贮藏时间的武夷岩茶(水仙)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感官审评、非挥发性物质和挥发性物质检测,联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探究贮藏时间对武夷岩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武夷岩茶贮藏期间风味品质可分为3个转化阶段:0~5、10~15、20~30 ... 以7个不同贮藏时间的武夷岩茶(水仙)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感官审评、非挥发性物质和挥发性物质检测,联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探究贮藏时间对武夷岩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武夷岩茶贮藏期间风味品质可分为3个转化阶段:0~5、10~15、20~30 a。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滋味逐渐由醇厚转化为陈香,贮藏中期出现酸味并在后期逐渐褪去;香气逐渐由花香、果香转化为陈香、木香、药香。茶多酚、儿茶素类、茶黄素等化合物含量的显著降低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是滋味转化的主要原因。吲哚、反式-橙花叔醇、二氢猕猴桃内酯、脱氢芳樟醇、α-松油醇、水杨酸甲酯、β-紫罗兰酮、(Z)-己酸-3-己烯酯等15种特征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变化是影响香气转化的关键因子。本研究综合分析了武夷岩茶在贮藏过程中的风味变化并提出科学见解,以期为武夷岩茶贮藏及消费者科学饮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贮藏时间 风味品质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杜仲雄花品质特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段续 宋艳红 +5 位作者 陈俊亮 李琳琳 刘文超 曹伟伟 任广跃 王兆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110,共10页
为探究干燥方式对杜仲雄花品质特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选择5种不同干燥方式(真空冷冻干燥、微波真空冷冻干燥、热风干燥、远红外辐射干燥和热泵干燥)对新鲜杜仲雄花进行脱水处理。测定了杜仲雄花干制品的干燥特性与品质特性,并对干制... 为探究干燥方式对杜仲雄花品质特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选择5种不同干燥方式(真空冷冻干燥、微波真空冷冻干燥、热风干燥、远红外辐射干燥和热泵干燥)对新鲜杜仲雄花进行脱水处理。测定了杜仲雄花干制品的干燥特性与品质特性,并对干制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所需时间最长,为14.1 h,能耗最高,为231.27 kJ/g,微波真空冷冻干燥效率最高,与真空冷冻干燥相比,干燥时间缩短57%,干燥能耗节省76%。与其他3种干燥方式相比,真空冷冻干燥和微波真空冷冻干燥条件下杜仲雄花干制品的总色差最小,与新鲜样品最接近,表面结构更为平整,活性成分含量最高且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在挥发性成分检测中,干燥前后共检测出2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微波真空冷冻干燥产品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为18种,是新鲜杜仲雄花挥发性成分种类的1.8倍。综合分析,微波真空冷冻干燥为杜仲雄花的适宜干燥方式,该研究为杜仲雄花的干燥及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 能耗 微观结构 活性成分 抗氧化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青砖茶感官审评方法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盼盼 冯琳 +11 位作者 郑琳 薛金金 王胜鹏 王雪萍 叶飞 滕靖 桂安辉 韩艳娜 陈军海 朱鹏 高士伟 郑鹏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153,共10页
为提出适合青砖茶的感官审评方法,本实验以湖北代表性青砖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煮泡(浸泡式煮茶和喷淋式煮茶),分析不同煮泡条件对青砖茶感官品质及主要品质成分浸出率的影响,并与现行国家标准中冲泡法所得茶汤的感官品质和化学成分进行... 为提出适合青砖茶的感官审评方法,本实验以湖北代表性青砖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煮泡(浸泡式煮茶和喷淋式煮茶),分析不同煮泡条件对青砖茶感官品质及主要品质成分浸出率的影响,并与现行国家标准中冲泡法所得茶汤的感官品质和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紧压型青砖茶,煮泡法茶汤的感官品质明显优于国标冲泡法,煮泡法茶汤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茶色素等主要品质成分的浸出率远高于国标冲泡法。综合感官品质和品质成分浸出率分析,采用浸泡式煮茶法,在1∶80茶水比、煮沸2 min、静置2~4 min条件下制备的青砖茶茶汤浓度适中,内质品质呈现较为全面。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茶褐素及水浸出物浸出率与滋味品质的相关系数较高。该研究结果可为青砖茶及其他类型紧压茶感官品质的客观性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砖茶 感官审评 紧压茶 水浸出物
下载PDF
玉玲花红茶加工工艺初探与品质评价
12
作者 梁青 唐懂 董彦才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0072-0076,共5页
本研究以玉玲花(Melia azedarach)和日照功夫红茶为原料,探讨了其作为花茶加工的工艺及其对红茶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日照红茶和玉玲花鲜花为原料,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通过设置不同茶坯含水量、鲜花配花量、窨制时间以及窨制温... 本研究以玉玲花(Melia azedarach)和日照功夫红茶为原料,探讨了其作为花茶加工的工艺及其对红茶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日照红茶和玉玲花鲜花为原料,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通过设置不同茶坯含水量、鲜花配花量、窨制时间以及窨制温度对所得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最佳因素水平组合: 茶坯含水量10%,配花量30%,窨制温度为25℃,窨制时间为16h。通过验证实验对最佳因素水平组合进行了感官审评,并进行了详细的感官审评属于描述,发现其感官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采用采用最佳因素水平组合制得的玉玲花茶作为试材,分析了玉玲花红茶的香气成分,研究结果表明,玉玲花红茶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可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特色茶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玲花 红茶 加工工艺 品质评价 特色茶
下载PDF
基于SBSE-GC-O-MS技术的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慧清 郑玉成 +5 位作者 胡清财 吴晴阳 杨云 欧晓西 赵梦莹 孙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8,共8页
为探究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mass spectrometry,GC-O-MS)联用技术对黄旦、铁观音、金观音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和描述,结合香... 为探究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mass spectrometry,GC-O-MS)联用技术对黄旦、铁观音、金观音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和描述,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香气特征影响值和感官审评进行对比分析。感官审评表明,3个品种乌龙茶各表现出明显的品种特征香气,黄旦花香显,略带奶香,铁观音花香浓郁,金观音具甜果香,略带木质香。结合OAV及GC-O-MS鉴定结果表明,香叶醇、植醇、茉莉酸甲酯、反式-橙花叔醇、2-壬酮、苯乙醇等物质是黄旦的关键香气成分,赋予黄旦花香清高、奶香显的香气特征;铁观音中的芳樟醇、3,5-辛二烯-2-酮、氧化芳樟醇、顺式茉莉酮、脱氢芳樟醇、α-松油醇等物质呈多元性的花香,与其品种特征香气密切相关;金观音中的关键香气成分包括芳樟醇、藏花醛、香叶基丙酮、顺式茉莉酮、异丁子香酚等物质,是形成其甜果香与木质香品种特征香气的关键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香气 搅拌棒吸附萃取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 香气活性值
下载PDF
GC-MS结合电子鼻技术对不同茶区茉莉花茶香气的差异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璐 尹礼国 +4 位作者 陆安霞 王秋卫 陈丽 赵先明 黄彤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2-311,共10页
为探究不同产区茉莉花茶香气差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结合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技术对西南、华南、江南三大茶区的8种茉莉花茶进行香气研究。结果表明,8个样品共鉴定出香气成分58... 为探究不同产区茉莉花茶香气差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结合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技术对西南、华南、江南三大茶区的8种茉莉花茶进行香气研究。结果表明,8个样品共鉴定出香气成分58种,其中西南、江南、华南茶区分别为45种、51种、47种。江南茶区香气化合物总量最高。共有香气成分主要包括邻氨基苯甲酸甲酯、顺式-3-己烯醇苯甲酸酯、乙酸苄酯、水杨酸甲酯、芳樟醇、吲哚等。其中水杨酸甲酯在江南茶区含量最高(22.32μg/g),分别较华南、西南茶区高33.96%、68.01%;邻氨基苯甲酸甲酯(67.39μg/g)和吲哚(43.84μg/g)含量在华南茶区最高。茉莉花茶香气评价指数(JasmineTea Flavor Index,JTF index)分析表明西南茶区样品等级最高。香气聚类分析将共有香气成分分为3类,分别呈花香、茉莉花香和草木香。通过电子鼻技术可知样品香气物质变化与硫化物、碳氢化合物、芳香化合物有关,并能有效区别样品香气。综上,三大茶区样品香气种类差异不明显,但各香气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江南和华南茶区的样品特征性香气成分含量较高,西南茶区样品综合指数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气 茉莉花茶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电子鼻 茉莉花茶香气评价指数(JTF index)
下载PDF
西湖龙井茶“狮、龙、云、虎、梅”字号的历史形成及其分布
15
作者 姜新兵 丁长庆 《中国茶叶》 2024年第4期77-82,共6页
历史上“狮、龙、云、虎、梅”老字号产区是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茶园主要分布在龙井、翁家山、杨梅岭、满觉陇、梅家坞等村落,其字号大致形成于清末民国期间,尤其是民国期间其产地细分已较为详细和明确。1949年后,老字号进行归并,形成... 历史上“狮、龙、云、虎、梅”老字号产区是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茶园主要分布在龙井、翁家山、杨梅岭、满觉陇、梅家坞等村落,其字号大致形成于清末民国期间,尤其是民国期间其产地细分已较为详细和明确。1949年后,老字号进行归并,形成了“狮峰龙井”“梅坞龙井”“西湖龙井”3个品类,目前加上后来新增的产地品类,统称为西湖龙井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龙井茶 字号 “狮龙云虎梅” 产地
下载PDF
六堡茶真菌固态发酵优势单菌的筛选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新惠 杜金杰 +6 位作者 刘晓纯 廖楷滨 覃玉娜 梁炜杰 张灵枝 龙志荣 邱瑞瑾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71,共8页
以苍梧群体种六堡毛茶为原料,利用从六堡茶中分离到的20株真菌接种至灭菌六堡毛茶进行固态发酵,通过感官审评、生化成分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探索不同真菌的发酵效果,筛选出可显著提升六堡茶品质或赋予六堡茶新风味的固态发酵优势真菌。... 以苍梧群体种六堡毛茶为原料,利用从六堡茶中分离到的20株真菌接种至灭菌六堡毛茶进行固态发酵,通过感官审评、生化成分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探索不同真菌的发酵效果,筛选出可显著提升六堡茶品质或赋予六堡茶新风味的固态发酵优势真菌。结果显示,9株真菌发酵性能优异,分别为塔宾曲霉、黑曲霉、芒果青霉、角膜曲霉、赤曲霉、间型曲霉、团青霉、阿姆斯特丹曲霉、赤酵母。对9株真菌发酵茶样进行理化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接种塔宾曲霉、黑曲霉、团青霉和阿姆斯特丹曲霉发酵能显著改变茶叶中18种化学成分的含量。综合考量确定团青霉和阿姆斯特丹曲霉为发酵优良真菌。本研究可为后期人工控菌发酵六堡茶提供优良菌种资源,并为六堡茶发酵工艺改良、产品研发创新及品质提升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优势真菌 固态发酵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早青与晚青乌龙茶的挥发性成分差异
17
作者 郭丽 谢晨昕 +3 位作者 林智 岳文杰 张悦 郭雅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5-252,共8页
为探明鲜叶不同采摘时段对乌龙茶香气化学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将铁观音早青与晚青按传统工艺加工成乌龙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鲜叶和乌龙茶的挥发性成分,比较早青茶与晚青茶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晚青茶所含挥发性组分总量... 为探明鲜叶不同采摘时段对乌龙茶香气化学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将铁观音早青与晚青按传统工艺加工成乌龙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鲜叶和乌龙茶的挥发性成分,比较早青茶与晚青茶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晚青茶所含挥发性组分总量比早青茶少28.3%,醇类化合物的含量及占比均处优势,尤其是异植醇和反-橙花叔醇。挥发性成分在鲜叶与乌龙茶中的组成特征差异较大,醇类和酸类化合物在鲜叶中的占比相近,但在乌龙茶中二者差异较大;早青与晚青包含56种共有挥发性成分,比其乌龙茶的共有成分多4种,但在鲜叶与乌龙茶共有42种成分中十六烷酸、二氢猕猴桃内酯、反-橙花叔醇、异植醇等受加工工艺的影响明显,且变化幅度较大。可见晚青与早青中挥发性成分的分布特征相异,晚青茶优于早青茶且清香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观音 香气品质 早青 晚青 早青茶 晚青茶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科技创新推动茶叶质量安全全程管控能力提升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红平 蔡晓明 +1 位作者 吴正浩 袁海波 《中国茶叶》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现阶段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高,饮茶安全有保障。茶叶饮用安全得益于茶叶科技创新日益发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清洁化茶叶加工技术、茶叶质量安全精准检测技术与风险评估理论创新,将茶叶质量安全从末端监管调整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 现阶段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高,饮茶安全有保障。茶叶饮用安全得益于茶叶科技创新日益发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清洁化茶叶加工技术、茶叶质量安全精准检测技术与风险评估理论创新,将茶叶质量安全从末端监管调整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为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性诱剂化学生态防控技术、杀虫灯与诱虫色板物理诱杀技术、茶尺蠖与茶毛虫病毒生物防治技术、以草抑草绿色除草技术等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从源头提升了茶叶农药残留控制水平;清洁化能源加热替代传统的燃煤燃材加热方式,显著降低了茶叶加工中环境污染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质谱创新技术将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提升到高通量精准检测与非靶向筛查水平,速测创新技术前移了茶叶农药残留的监测环节。文章介绍了近年来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分析了科技创新对茶叶质量安全全程管控能力提升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质量安全 茶园绿色防控 茶叶清洁化生产 高通量精准检测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19
作者 宋振硕 卫聿铭 +4 位作者 李铁汉 项丽慧 张应根 陈林 宁井铭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8-267,共10页
为探明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风味品质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4种不同年份(0、1、2、3a)花果香红茶风味感官品质,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花果香红茶中挥发性化合... 为探明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风味品质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4种不同年份(0、1、2、3a)花果香红茶风味感官品质,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花果香红茶中挥发性化合物和非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的感官品质影响显著,室温贮藏3 a茶叶失去花果香品质特征,以陈酸等品质特征为主。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均可将供试茶样划分成不同年份的4个类群,基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从不同贮藏年份花果香红茶中筛选出芳樟醇、顺式-β-罗勒烯、己酸等15种挥发性差异化合物(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VIP)>1和P<0.05),茶氨酸、表儿茶素、葡萄糖酸等154种非挥发性差异化合物(VIP>2和P<0.05)。挥发性化合物中芳樟醇、己醛、顺式-β-罗勒烯、2-戊基呋喃等的含量随贮藏年份增加而减少,而己酸、二氢猕猴桃内酯、1-乙基-2-甲酰基吡咯、反式-β-紫罗兰酮等的含量随贮藏年份增加而增加。非挥发性化合物中大部分氨基酸类、核苷酸类、糖类、茶多酚等的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减少,而有机酸和脂类化合物等的含量多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阐明花果香红茶贮藏过程的风味品质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利于引导市场理性存茶和科学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果香红茶 贮藏 感官品质 代谢组学 生化成分
下载PDF
利用乳酸乳球菌发酵大豆蛋白产低聚肽的研究
20
作者 卢美欢 仝泽方 +2 位作者 马英辉 张美丽 李利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筛选可以发酵分解大豆蛋白的食源性微生物,对分解产生的多肽进行分子量分析,通过分离纯化获得低聚肽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从自制泡菜中分离到一株食源性乳酸菌PZ1,经形态和16S rDNA鉴定为乳酸乳球菌;全基因组分析PZ1菌株具有... 筛选可以发酵分解大豆蛋白的食源性微生物,对分解产生的多肽进行分子量分析,通过分离纯化获得低聚肽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从自制泡菜中分离到一株食源性乳酸菌PZ1,经形态和16S rDNA鉴定为乳酸乳球菌;全基因组分析PZ1菌株具有多种肽酶和蛋白酶基因,具备分解蛋白的潜在能力;利用PZ1发酵大豆分离蛋白,采用凝胶渗透色谱分析发酵产生的多肽,分子量1000 Da以下占比达85%;通过超滤纯化获得300~1000 Da的低聚肽;研究大豆低聚肽的抗氧化活性,发现低聚肽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均有较好的清除作用,浓度为2 mg/mL时,清除率分别为79.31%、78.27%和84.62%。因此乳酸乳球菌PZ1能够高效降解大豆蛋白,可作为益生菌应用于大豆功能产品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乳球菌 大豆蛋白 低聚肽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