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续与融通——董大酉西北区期间大学校园作品解读(1952—1955)
1
作者 吴思睿 王军 王元舜 《建筑师》 2024年第1期46-56,共11页
本文选取董大酉1952—1955年在国家“支援西北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赴西北区任职期间的大学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作品进行解析,提出董大酉这一时期建筑风格和设计思想的历史延续性。新中国成立初期,董大酉在西北地区设计实践中,立足于地方... 本文选取董大酉1952—1955年在国家“支援西北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赴西北区任职期间的大学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作品进行解析,提出董大酉这一时期建筑风格和设计思想的历史延续性。新中国成立初期,董大酉在西北地区设计实践中,立足于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背景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调适,将上海时期对“西方古典主义”“中国传统复兴”“现代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因地制宜地进行创新,以“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并重的姿态持续探索民族建筑、地域建筑的发展道路。董大酉的作品和思想是连接中国东部、西部建筑实践和理论的重要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大酉 西北区 大学校园设计 民族性 现代性
下载PDF
高平董峰万寿宫营造历程的多视角解读
2
作者 李大卫 蔡孟璇 +2 位作者 徐扬 赵寿堂 刘畅 《建筑史学刊》 2024年第2期94-109,共16页
以建筑考古学视角还原高平董峰万寿宫道教建筑群的营建及修缮历程。基于现存碑碣所载万寿宫建筑营建、修缮的过程以及当地村民口述等层面的史料,将其与万寿宫建筑群现存的建筑结构、材料尺度、构造细节等物质信息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文字... 以建筑考古学视角还原高平董峰万寿宫道教建筑群的营建及修缮历程。基于现存碑碣所载万寿宫建筑营建、修缮的过程以及当地村民口述等层面的史料,将其与万寿宫建筑群现存的建筑结构、材料尺度、构造细节等物质信息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文字记载与文物遗存互证,推断并溯源万寿宫的营造历程。同时,还原自元初至现代的万寿宫建筑平面格局,并从中提取蕴含不同时代信息的文物痕迹,发现其既反映出作为宗教场所与建筑群落的万寿宫所经历的历时性演化,又能为当地古建筑匠作基因的研究提供类型学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峰万寿宫 营造历程 大木制度 尺度复原 建筑考古学
下载PDF
明代云南府州县治城池的规模等级与分布
3
作者 王世礼 胡丹 《建筑史学刊》 2024年第2期161-170,共10页
有明一代,大规模府州县治城池的建设是中央王朝在云南建立和维持其统治的重要举措,并成为遍及全国的筑城运动的重要组成。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区位、历史沿革及社会状况,其府州县治城池的建设表现出与中原地区不尽相同的特征。基于历史文... 有明一代,大规模府州县治城池的建设是中央王朝在云南建立和维持其统治的重要举措,并成为遍及全国的筑城运动的重要组成。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区位、历史沿革及社会状况,其府州县治城池的建设表现出与中原地区不尽相同的特征。基于历史文献,梳理明代云南府州县治城池的建设情况,结合明代云南自然地理、社会结构及中央王朝的边疆治理策略,对其规模等级及分布特征进行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云南 城池 等级规模 空间分布 边疆治理
下载PDF
不只南郊一重城——明嘉靖朝北京外城原规划方案考
4
作者 李纬文 《建筑史学刊》 2024年第2期69-80,共12页
明嘉靖时期北京修筑外城,在多种限制与考虑之下,最终仅包裹城市南郊,未能实现最初规划中的四面围合。但中西方文献与考古资料证明,在规划方案发生变更之前,外城工程的实际施工已触及东郊一面。尽管随后被舍弃,但其遗迹直到近代仍存。此... 明嘉靖时期北京修筑外城,在多种限制与考虑之下,最终仅包裹城市南郊,未能实现最初规划中的四面围合。但中西方文献与考古资料证明,在规划方案发生变更之前,外城工程的实际施工已触及东郊一面。尽管随后被舍弃,但其遗迹直到近代仍存。此外,外城城垣并非一道一次成型的包砖夯土城墙,而是带有二次加厚痕迹的夹心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靖 北京外城 包砖城垣 严嵩 普意雅
下载PDF
广西忻城莫土司建筑设计方法探究
5
作者 王娟 乔迅翔 《建筑史学刊》 2023年第1期31-42,共12页
广西忻城莫土司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汉地边缘保存最好的土司遗产之一。莫土司建筑具有复合性特点:作为一种制度化产物,拥有官式性质及其特征;作为地域建筑,又体现出特定做法。在营造尺... 广西忻城莫土司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汉地边缘保存最好的土司遗产之一。莫土司建筑具有复合性特点:作为一种制度化产物,拥有官式性质及其特征;作为地域建筑,又体现出特定做法。在营造尺复原的基础上,发现多种尺长并存,随时代从30.8厘米到31.8厘米逐渐变大;明间采用15尺规制;单体建筑中心空间以长宽高皆为15尺的立方体为基准,或在此基础上略有加减;建筑群以15尺、庭院以5尺(即1步)方格网控制整体尺度,主体建筑位于地盘几何中心。通过对比,揭示了诸多建筑设计方法与官式及广府建筑的联系。作为土司建筑个案研究,有利于深化我国地域建筑规制及其渊源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建筑 营造尺 设计方法 穿斗架
下载PDF
广州西关大屋空间形制演变研究
6
作者 姜省 刘叶 《城市建筑》 2023年第19期122-125,共4页
清末民初广州西关开始有计划地建设新型居住街区,梳理西关的街块形态、地块单元与泮塘五约村落组团的联系,剖析两者居住单元的空间原型与转变,归纳西关大屋形制的演变过程。研究认为,西关大屋的形制变化是近代西关土地价值急升和居住者... 清末民初广州西关开始有计划地建设新型居住街区,梳理西关的街块形态、地块单元与泮塘五约村落组团的联系,剖析两者居住单元的空间原型与转变,归纳西关大屋形制的演变过程。研究认为,西关大屋的形制变化是近代西关土地价值急升和居住者生活方式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泮塘五约 西关大屋 空间形态 空间原型
下载PDF
现代中国建筑之“脉”的分枝与演进--我国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群体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庄巍 刘静 邹广天 《建筑师》 2023年第2期56-74,共19页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内地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流派直接继承...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内地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流派直接继承发展了1930年代以来在学院派与官式建筑传统之外探寻现代中国建筑道路的思想新芽,系统呈现了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主流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全面碰撞融合的理论图景,亦成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之余绪在现代中国建筑理论探索中的映射,具有多重重要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本文将发掘本时段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余绪与现代建筑社会属性多重交叠下的理论探索,论述其对“复古思潮”的抨击抵抗及其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理论内涵,呈现其从“型造人”到“建筑文化自觉”的启蒙主义理论建构演进目标,总结这一群体及其理论建构作为现代中国建筑发展图景重要组成的意义与价值,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理论 现代中国建筑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 文人建筑 中国台湾建筑 金长铭 贺陈词 汉宝德
下载PDF
中国营造学社摄易县开元寺照片考述
8
作者 丁垚 陈一丹 《建筑史学刊》 2023年第3期166-180,共15页
1934年中国营造学社刘敦桢一行对易县开元寺进行了调查、测绘,曾发表纪略文字、平面图和20幅照片,清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现存的145幅开元寺照片即是来自这次调查。根据新近对开元寺的研究,现在可以准确标定这些照片的拍摄位置和内... 1934年中国营造学社刘敦桢一行对易县开元寺进行了调查、测绘,曾发表纪略文字、平面图和20幅照片,清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现存的145幅开元寺照片即是来自这次调查。根据新近对开元寺的研究,现在可以准确标定这些照片的拍摄位置和内容,也可以判断拍摄次序和大部分照片的拍摄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营造学社 易县开元寺 照片 建筑调查
下载PDF
太原纯阳宫四座角楼正十四边形相关平面几何设计初探
9
作者 徐扬 刘畅 《建筑史学刊》 2023年第3期53-67,共15页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及手工测绘,对太原纯阳宫第四进院落四座角楼的平面尺度规律及几何设计进行解读和分析,发现其原始设计采用318毫米的营造尺,并通过相关文献的检索和比对,提出当时匠人应对正十四边形相关平面构图设计的四种可行方法。
关键词 太原纯阳宫角楼 正十四边形平面 几何设计 营造尺 三维激光扫描
下载PDF
明清北京皇家粮仓建筑功能要求及形制特征研究——以南新仓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婉凝 马全宝 刘雨轩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91-97,共7页
在古建筑发展演变过程中,建筑形制的诸多改变大多是基于建筑功能的需要。在研究中国古代粮仓建筑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对明清北京皇家粮仓建筑功能进行系统归纳,分析以南新仓为代表的明清北京皇家粮仓的隔热防火、采光通风、防水防潮等建... 在古建筑发展演变过程中,建筑形制的诸多改变大多是基于建筑功能的需要。在研究中国古代粮仓建筑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对明清北京皇家粮仓建筑功能进行系统归纳,分析以南新仓为代表的明清北京皇家粮仓的隔热防火、采光通风、防水防潮等建筑功能,分析粮仓建筑功能需求在外观、体量、举高、朝向等方面对皇家粮仓建筑形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皇家粮仓 粮仓建筑功能 粮仓建筑形制 南新仓
下载PDF
东汉平乐观考
11
作者 高宁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46-155,共10页
平乐观是两汉时期集建筑、广场、园林等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群,承担着都城的外交、礼仪、防御等重要功能。西汉平乐观是上林苑内的一处“园中园”,设于武帝时期,在进行角抵演出时面向京师民众开放,是后世城市戏场的雏形。随着汉帝国... 平乐观是两汉时期集建筑、广场、园林等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群,承担着都城的外交、礼仪、防御等重要功能。西汉平乐观是上林苑内的一处“园中园”,设于武帝时期,在进行角抵演出时面向京师民众开放,是后世城市戏场的雏形。随着汉帝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平乐观逐渐在王朝外交礼仪中担任重要角色,观内的演出也成为招待外国宾客的主要内容。伴随着东汉外交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洛阳平乐观成为东汉重要的外交礼仪场所,是展示国家礼乐文化与物质财富的重要地点,也是官方进行宴客、送行等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些特殊功能使得平乐观呈现出与其他郊区园林的显著差异:使用率更高,建筑密度更大;观内建筑高大宽广且装饰华丽;广场的规模与尺度相当可观。这些内容与周围的山水环境结合,构成洛阳城西一片华丽灿烂的景象。随着王朝末期政治动乱,战争频繁,前期用于百戏演出的广场转而成为讲武耀兵之地,平乐观亦成为都城近郊的屯兵场所,在城墙外形成一道缓冲空间,对都城的核心空间进行保护与防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平乐观 西汉
下载PDF
中国澳门渔翁街天后庙建筑营造及其与 在地文化关联
12
作者 黄林生 陈以乐 黄子宁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42-46,93,共6页
通过文献考据、舆图类比及田野调查,梳理中国澳门渔翁街天后庙营造特点,指出其深受中西文化交互影响,在祭祀方式上具有多神共祀特征,在建筑风格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样式与西方元素,同时作为公共建筑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传播及民族记忆塑造。... 通过文献考据、舆图类比及田野调查,梳理中国澳门渔翁街天后庙营造特点,指出其深受中西文化交互影响,在祭祀方式上具有多神共祀特征,在建筑风格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样式与西方元素,同时作为公共建筑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传播及民族记忆塑造。渔翁街天后庙不仅是解读中国澳门妈祖文化与华人移民社会发展关系的重要平台,也是研究中国澳门海洋文化对传统建筑影响的典型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后庙 妈祖文化 建筑营造 在地文化
下载PDF
“贫困”的纠缠:从消除到接纳——简述20世纪拉丁美洲地区社会住宅设计
13
作者 林育鑫 虞刚 《城市建筑》 2023年第21期176-179,共4页
社会住宅的发展一直是建筑学的热门话题。拉丁美洲地区独特的城市化问题,决定了其社会住宅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地方不同。研究介绍了20世纪以来拉丁美洲各国建筑师在社会住宅设计上做出的实践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拉丁美洲建筑师对于“贫... 社会住宅的发展一直是建筑学的热门话题。拉丁美洲地区独特的城市化问题,决定了其社会住宅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地方不同。研究介绍了20世纪以来拉丁美洲各国建筑师在社会住宅设计上做出的实践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拉丁美洲建筑师对于“贫困”的态度,从“消除”转变为“接纳”,这个转变对拉丁美洲社会住宅的设计有着重大影响,对研究当代社会住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美社会住宅 消除贫困 开放式设计 接纳贫困
下载PDF
开放与短缺:论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转型中的高层住宅——以重庆白象居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力然 《住区》 2023年第5期40-48,共9页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高层住宅发展因置身于对外开放与资源短缺的双重现实而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本文对1982年启动的重庆白象居高层住宅设计如何回应该现实进行历史考察。研究发现资源短缺对白象居建设有一定限制,但同时也使改革开放初期高...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高层住宅发展因置身于对外开放与资源短缺的双重现实而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本文对1982年启动的重庆白象居高层住宅设计如何回应该现实进行历史考察。研究发现资源短缺对白象居建设有一定限制,但同时也使改革开放初期高层住宅建设模式尚未固化,白象居设计师在引入香港地区高层住宅设计经验并将其与重庆地方现实和个人灵感结合的过程中,得以积极探索高层住宅现代化的在地模式,并有效发挥住宅的社会效益。本文试图揭示“开放与短缺”并存的时代语境对改革开放初期高层住宅建设的复杂影响,为理解当时处于社会转型与过渡中的中国建筑的独特性补充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建筑 改革开放初期 社会转型 高层住宅 资源短缺 重庆 香港地区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明代北边战事与长城军事聚落修筑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玉坤 范熙晅 李严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2期135-139,共5页
在影响明代长城军事聚落修筑的众多因素中,军事战事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运用史料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明代北边军事战争与军事聚落修筑间相互关系,确定两者的相关程度及影响机制,可以更深层次地发掘长城军事聚落的分布规律... 在影响明代长城军事聚落修筑的众多因素中,军事战事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运用史料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明代北边军事战争与军事聚落修筑间相互关系,确定两者的相关程度及影响机制,可以更深层次地发掘长城军事聚落的分布规律和规划思想,为解释明代北边军事防御体系的历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北边 战事 军事聚落 相关性
下载PDF
现代中国建筑之“形”的求索与开拓——我国台湾地区“新派”建筑的形式与功能(1950—1965年)
16
作者 黄庄巍 刘静 邹广天 《建筑师》 2023年第5期81-89,共9页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枝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内地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枝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内地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阐述“新派”建筑师通过结构理性、功能主义与文人生活审美价值的融合,对现代中国建筑之“形态功能”范畴的求索与开拓,呈现1950—1960年代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理论 结构理性主义 功能主义 文人建筑 中国台湾建筑 金长铭 贝聿铭 王大闳 陈其宽 贺陈词
下载PDF
山西忻州九原岗墓葬宅门图双柱构造现象考论——北朝壁画所揭示的建筑演化信息(上)
17
作者 平一鸣 吴国源 《建筑师》 2023年第4期4-14,共11页
文章围绕九原岗宅门图中双柱问题而展开,谨慎对待后世成熟大木作法式构造概念系统的诠释方法,从文献与实例中对照,视野兼顾国内外,结合特定时代背景,认为双柱形象存在历史因缘,在结构与空间方面属于土木混合至纯木框架递变背景下的特有... 文章围绕九原岗宅门图中双柱问题而展开,谨慎对待后世成熟大木作法式构造概念系统的诠释方法,从文献与实例中对照,视野兼顾国内外,结合特定时代背景,认为双柱形象存在历史因缘,在结构与空间方面属于土木混合至纯木框架递变背景下的特有现象,在礼序方面存在僭越动机,界面装饰范式上或与欧亚大陆丝路文化传播与糅合的北朝时代文化背景有关,抑或一定程度反映了北朝晚期内地的祆教火社与景教十字寺的具体细部形式。双柱实存的论断下,通过细查汉魏石刻与法隆寺金堂草架的重要细节,结合对用材与卯榫连接思维变化趋势的思考,推导了宅门图建筑可能的构架形式,与双柱屋身相匹配。此类双柱样式在后世趋于消逝,至于其消失的原因,从物质层面建构方式与思维的转变和观念层面等级礼序及其审美的变迁这两个层面作出了解释。宅门图特异的双柱样式,反映出早期建构思维的丰富性,揭示了建筑演变过程中易被忽略的页帧,也折射出独特的北朝建筑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九原岗宅门图 建筑文化传播 中亚 飞鸟样 一材造 双柱 屋顶草架
下载PDF
山西忻州九原岗墓葬宅门图双柱构造现象考论——北朝壁画所揭示的建筑演化信息(下)
18
作者 平一鸣 吴国源 《建筑师》 2023年第5期90-96,共7页
文章围绕九原岗宅门图中双柱问题而展开,谨慎对待后世成熟大木作法式构造概念系统的诠释方法,从文献与实例中对照,视野兼顾国内外,结合特定时代背景,认为双柱形象存在历史因缘,在结构与空间方面属于土木混合至纯木框架递变背景下的特有... 文章围绕九原岗宅门图中双柱问题而展开,谨慎对待后世成熟大木作法式构造概念系统的诠释方法,从文献与实例中对照,视野兼顾国内外,结合特定时代背景,认为双柱形象存在历史因缘,在结构与空间方面属于土木混合至纯木框架递变背景下的特有现象,在礼序方面存在僭越动机,界面装饰范式上或与欧亚大陆丝路文化传播与糅合的北朝时代文化背景有关,抑或一定程度反映了北朝晚期内地的祆教火社与景教十字寺的具体细部形式。双柱实存的论断下,通过细查汉魏石刻与法隆寺金堂草架的重要细节,结合对用材与卯榫连接思维变化趋势的思考,推导了宅门图建筑可能的构架形式,与双柱屋身相匹配。此类双柱样式在后世趋于消逝,至于其消失的原因,从物质层面建构方式与思维的转变和观念层面等级礼序及其审美的变迁这两个层面作出了解释。宅门图特异的双柱样式,反映出早期建构思维的丰富性,揭示了建筑演变过程中易被忽略的页帧,也折射出独特的北朝建筑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九原岗宅门图 建筑文化传播 中亚 飞鸟样 一材造 双柱 屋顶草架
下载PDF
思念童(寯)先生
19
作者 曹汛 黄晓(整理) +1 位作者 包志禹(整理) 于婷(整理) 《建筑师》 2023年第5期115-118,共4页
童寯(1900—1983)是中国第一代留学归国的建筑师,我国著名建筑家、著名建筑教育家。本文追忆童先生的生平、为人和治学精神,在园林和园林史研究以及建筑画和建筑速写方面对自己的影响和感召。
关键词 建筑家 建筑教育家 园林史 《江南园林志》 建筑画
下载PDF
历史浪潮中的扁舟——华侨建筑工程师陈其芬
20
作者 魏筱丽 罗薇 《建筑师》 2023年第4期48-53,共6页
陈其芬与梁思成同年出生,与华揽洪同校,却经历了与他们极为不同的人生。作为广东华侨的儿子和建筑工程师,陈其芬生活在硝烟纷飞的二战时期和紧张复杂的冷战时期。虽然大部分的职业生涯都是在越南和柬埔寨度过,但他始终坚持爱国理想,参... 陈其芬与梁思成同年出生,与华揽洪同校,却经历了与他们极为不同的人生。作为广东华侨的儿子和建筑工程师,陈其芬生活在硝烟纷飞的二战时期和紧张复杂的冷战时期。虽然大部分的职业生涯都是在越南和柬埔寨度过,但他始终坚持爱国理想,参与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共建筑建设。他在柬埔寨王国与旺莫万利的合作可谓新中国时期外交政策与华侨史上的一段佳话。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显得甚为渺小,但陈其芬的经历却可引发出多条发人探索与思考的宏观历史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其芬 中国近代建筑史 旺莫利万 中国援建 华侨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