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续与融通——董大酉西北区期间大学校园作品解读(1952—1955)
1
作者 吴思睿 王军 王元舜 《建筑师》 2024年第1期46-56,共11页
本文选取董大酉1952—1955年在国家“支援西北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赴西北区任职期间的大学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作品进行解析,提出董大酉这一时期建筑风格和设计思想的历史延续性。新中国成立初期,董大酉在西北地区设计实践中,立足于地方... 本文选取董大酉1952—1955年在国家“支援西北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赴西北区任职期间的大学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作品进行解析,提出董大酉这一时期建筑风格和设计思想的历史延续性。新中国成立初期,董大酉在西北地区设计实践中,立足于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背景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调适,将上海时期对“西方古典主义”“中国传统复兴”“现代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因地制宜地进行创新,以“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并重的姿态持续探索民族建筑、地域建筑的发展道路。董大酉的作品和思想是连接中国东部、西部建筑实践和理论的重要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大酉 西北区 大学校园设计 民族性 现代性
下载PDF
广西忻城莫土司建筑设计方法探究
2
作者 王娟 乔迅翔 《建筑史学刊》 2023年第1期31-42,共12页
广西忻城莫土司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汉地边缘保存最好的土司遗产之一。莫土司建筑具有复合性特点:作为一种制度化产物,拥有官式性质及其特征;作为地域建筑,又体现出特定做法。在营造尺... 广西忻城莫土司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汉地边缘保存最好的土司遗产之一。莫土司建筑具有复合性特点:作为一种制度化产物,拥有官式性质及其特征;作为地域建筑,又体现出特定做法。在营造尺复原的基础上,发现多种尺长并存,随时代从30.8厘米到31.8厘米逐渐变大;明间采用15尺规制;单体建筑中心空间以长宽高皆为15尺的立方体为基准,或在此基础上略有加减;建筑群以15尺、庭院以5尺(即1步)方格网控制整体尺度,主体建筑位于地盘几何中心。通过对比,揭示了诸多建筑设计方法与官式及广府建筑的联系。作为土司建筑个案研究,有利于深化我国地域建筑规制及其渊源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建筑 营造尺 设计方法 穿斗架
下载PDF
"看"夏昌世先生改图华南设计教学的一次尝试
3
作者 徐好好 钱维灏 《时代建筑》 2023年第3期121-127,共7页
夏昌世、杨锡宗是中国南方早期建筑师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留存下来的设计,显示出对建筑、对整体控制以及在要素、构造、物理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考量,值得仔细研讨.文章记录了华南理工大学设计教学的一次尝试,此次教学指导研究生对原... 夏昌世、杨锡宗是中国南方早期建筑师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留存下来的设计,显示出对建筑、对整体控制以及在要素、构造、物理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考量,值得仔细研讨.文章记录了华南理工大学设计教学的一次尝试,此次教学指导研究生对原中山大学图书馆(现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改建项目进行观察,配合设计图纸和文字资料对其进行描述和比较分析,并尝试讨论建筑师在图书馆设计中采用的不同方法,用建筑观察的方式理解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 建筑观察 形式分析 夏昌世 杨锡宗
下载PDF
广州西关大屋空间形制演变研究
4
作者 姜省 刘叶 《城市建筑》 2023年第19期122-125,共4页
清末民初广州西关开始有计划地建设新型居住街区,梳理西关的街块形态、地块单元与泮塘五约村落组团的联系,剖析两者居住单元的空间原型与转变,归纳西关大屋形制的演变过程。研究认为,西关大屋的形制变化是近代西关土地价值急升和居住者... 清末民初广州西关开始有计划地建设新型居住街区,梳理西关的街块形态、地块单元与泮塘五约村落组团的联系,剖析两者居住单元的空间原型与转变,归纳西关大屋形制的演变过程。研究认为,西关大屋的形制变化是近代西关土地价值急升和居住者生活方式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泮塘五约 西关大屋 空间形态 空间原型
下载PDF
现代中国建筑之“脉”的分枝与演进--我国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群体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庄巍 刘静 邹广天 《建筑师》 2023年第2期56-74,共19页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内地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流派直接继承...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内地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流派直接继承发展了1930年代以来在学院派与官式建筑传统之外探寻现代中国建筑道路的思想新芽,系统呈现了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主流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全面碰撞融合的理论图景,亦成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之余绪在现代中国建筑理论探索中的映射,具有多重重要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本文将发掘本时段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余绪与现代建筑社会属性多重交叠下的理论探索,论述其对“复古思潮”的抨击抵抗及其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理论内涵,呈现其从“型造人”到“建筑文化自觉”的启蒙主义理论建构演进目标,总结这一群体及其理论建构作为现代中国建筑发展图景重要组成的意义与价值,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理论 现代中国建筑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 文人建筑 中国台湾建筑 金长铭 贺陈词 汉宝德
下载PDF
太原纯阳宫四座角楼正十四边形相关平面几何设计初探
6
作者 徐扬 刘畅 《建筑史学刊》 2023年第3期53-67,共15页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及手工测绘,对太原纯阳宫第四进院落四座角楼的平面尺度规律及几何设计进行解读和分析,发现其原始设计采用318毫米的营造尺,并通过相关文献的检索和比对,提出当时匠人应对正十四边形相关平面构图设计的四种可行方法。
关键词 太原纯阳宫角楼 正十四边形平面 几何设计 营造尺 三维激光扫描
下载PDF
小三线建设的遗产--九三五六厂暨淮海机械厂的改造与更新 被引量:3
7
作者 周渐佳 李丹锋 《建筑遗产》 CSSCI 2021年第2期132-140,共9页
位于大别山麓的九三五六厂又名淮海机械厂,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三线建设运动中安徽省内地方军工企业的布点之一,属于典型的小三线建设成果。在经历几十年的变迁之后,开始针对九三五六厂尚存的工业遗产做有主题的分阶段开发。冶是建筑... 位于大别山麓的九三五六厂又名淮海机械厂,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三线建设运动中安徽省内地方军工企业的布点之一,属于典型的小三线建设成果。在经历几十年的变迁之后,开始针对九三五六厂尚存的工业遗产做有主题的分阶段开发。冶是建筑参与了整体改造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工作。在文章中首先对三线建设,尤其是小三线建设中留下的工业遗产做了简单回顾,九三五六厂的历史构成了其中最为翔实的个案。之后围绕着厂区改造、更新策略与数个建筑单体做了详细介绍,也是对同类小三线工业遗产改造的观察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 淮海机械厂 工业遗存 改造策略
下载PDF
明清北京皇家粮仓建筑功能要求及形制特征研究——以南新仓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婉凝 马全宝 刘雨轩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91-97,共7页
在古建筑发展演变过程中,建筑形制的诸多改变大多是基于建筑功能的需要。在研究中国古代粮仓建筑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对明清北京皇家粮仓建筑功能进行系统归纳,分析以南新仓为代表的明清北京皇家粮仓的隔热防火、采光通风、防水防潮等建... 在古建筑发展演变过程中,建筑形制的诸多改变大多是基于建筑功能的需要。在研究中国古代粮仓建筑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对明清北京皇家粮仓建筑功能进行系统归纳,分析以南新仓为代表的明清北京皇家粮仓的隔热防火、采光通风、防水防潮等建筑功能,分析粮仓建筑功能需求在外观、体量、举高、朝向等方面对皇家粮仓建筑形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皇家粮仓 粮仓建筑功能 粮仓建筑形制 南新仓
下载PDF
三线建设的设计实践与教育培养--以三线建设厂矿基建处建筑师口述访谈为线索 被引量:4
9
作者 谭刚毅 邓原 高亦卓 《新建筑》 2022年第2期36-40,共5页
三线建设时期,我国短期内建设了大规模的工业和民用设施,工业建筑由此开始了地域化尝试,而分散在三线厂矿单位的基建处设计人员也激发出对地方性知识的创新使用,同时期的建筑教育及培养方式呈现出时代特点。文章以湖北省蒲圻纺织总厂基... 三线建设时期,我国短期内建设了大规模的工业和民用设施,工业建筑由此开始了地域化尝试,而分散在三线厂矿单位的基建处设计人员也激发出对地方性知识的创新使用,同时期的建筑教育及培养方式呈现出时代特点。文章以湖北省蒲圻纺织总厂基建处设计人员邓长源先生的口述访谈为线索,探寻在战备过渡期,动态社会变革如何致使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模式发生转变,相关社群又是如何在新范式指导下开始新的设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 基建处 地域性 建筑教育 邓长源
下载PDF
西部发展建言人 建筑大师张锦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非 《西部大开发》 2008年第6期29-29,共1页
张锦秋,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我国首批命名的15位建筑设计大师中唯一的女性,也是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水利、土木、建筑学部内的唯一女性。20多年来,在古城西安涌现的诸多被誉为“新唐风”的出色建筑,如陕西历史博物馆... 张锦秋,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我国首批命名的15位建筑设计大师中唯一的女性,也是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水利、土木、建筑学部内的唯一女性。20多年来,在古城西安涌现的诸多被誉为“新唐风”的出色建筑,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华宾馆、钟鼓楼广场、华清宫唐代御汤遗址博物馆等,都是由她主持设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大师 张锦秋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陕西历史博物馆 设计研究院 遗址博物馆 中国建筑 建筑设计
下载PDF
东汉平乐观考
11
作者 高宁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46-155,共10页
平乐观是两汉时期集建筑、广场、园林等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群,承担着都城的外交、礼仪、防御等重要功能。西汉平乐观是上林苑内的一处“园中园”,设于武帝时期,在进行角抵演出时面向京师民众开放,是后世城市戏场的雏形。随着汉帝国... 平乐观是两汉时期集建筑、广场、园林等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群,承担着都城的外交、礼仪、防御等重要功能。西汉平乐观是上林苑内的一处“园中园”,设于武帝时期,在进行角抵演出时面向京师民众开放,是后世城市戏场的雏形。随着汉帝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平乐观逐渐在王朝外交礼仪中担任重要角色,观内的演出也成为招待外国宾客的主要内容。伴随着东汉外交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洛阳平乐观成为东汉重要的外交礼仪场所,是展示国家礼乐文化与物质财富的重要地点,也是官方进行宴客、送行等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些特殊功能使得平乐观呈现出与其他郊区园林的显著差异:使用率更高,建筑密度更大;观内建筑高大宽广且装饰华丽;广场的规模与尺度相当可观。这些内容与周围的山水环境结合,构成洛阳城西一片华丽灿烂的景象。随着王朝末期政治动乱,战争频繁,前期用于百戏演出的广场转而成为讲武耀兵之地,平乐观亦成为都城近郊的屯兵场所,在城墙外形成一道缓冲空间,对都城的核心空间进行保护与防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平乐观 西汉
下载PDF
去伪存真,推陈出新--陈植先生访谈及其主要观点简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向炜 刘欣慰 刘馨雨 《新建筑》 2022年第2期25-29,共5页
1983年4月25日邹德侬和窦以德两位先生对建筑界前辈建筑师陈植先生进行访谈。文章将该访谈录音转化为适当精练的文字,并对其中重点提及的论题进行梳理和解析。访谈涉及内容主要包括:具有突破性成就的中国建筑师及其作品;建筑创作中的传... 1983年4月25日邹德侬和窦以德两位先生对建筑界前辈建筑师陈植先生进行访谈。文章将该访谈录音转化为适当精练的文字,并对其中重点提及的论题进行梳理和解析。访谈涉及内容主要包括:具有突破性成就的中国建筑师及其作品;建筑创作中的传统与创新;民族形式与地方特色;个人创作、集体创作和长官意志等。陈植先生对解放前后直至1980年代初的经典、权威建筑作品直言不讳、中肯评析,对中国建筑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向有着深入的思考和鲜明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植 传统 创新 建筑创作
下载PDF
中国澳门渔翁街天后庙建筑营造及其与 在地文化关联
13
作者 黄林生 陈以乐 黄子宁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42-46,93,共6页
通过文献考据、舆图类比及田野调查,梳理中国澳门渔翁街天后庙营造特点,指出其深受中西文化交互影响,在祭祀方式上具有多神共祀特征,在建筑风格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样式与西方元素,同时作为公共建筑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传播及民族记忆塑造。... 通过文献考据、舆图类比及田野调查,梳理中国澳门渔翁街天后庙营造特点,指出其深受中西文化交互影响,在祭祀方式上具有多神共祀特征,在建筑风格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样式与西方元素,同时作为公共建筑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传播及民族记忆塑造。渔翁街天后庙不仅是解读中国澳门妈祖文化与华人移民社会发展关系的重要平台,也是研究中国澳门海洋文化对传统建筑影响的典型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后庙 妈祖文化 建筑营造 在地文化
下载PDF
天工人巧日争新
14
作者 马国馨 《建筑创作》 2006年第9期164-166,共3页
2006年3月张锦秋先生的作品集系列——长安意匠的第一分册《圣殿记》出版.4月清明前后.中国建筑学会又就黄帝陵轩辕庙祭祀大殿的建筑创作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我没有参加.但圣殿却因工作出差之便.在2005年3月得以先睹.那时对“五... 2006年3月张锦秋先生的作品集系列——长安意匠的第一分册《圣殿记》出版.4月清明前后.中国建筑学会又就黄帝陵轩辕庙祭祀大殿的建筑创作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我没有参加.但圣殿却因工作出差之便.在2005年3月得以先睹.那时对“五帝之首”已留下深刻印象.此后又研读座谈会上各位专家学者的高论.确感收获良多.需要从建筑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深入领会和解读。本文也权当上次讨论会的一个书面发言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锦秋 中国建筑学会 工人 著作 文化人类学 座谈会 建筑创作 专家学者
下载PDF
口述史方法在研究改革开放初期建筑师海外研修中的应用--以建筑师马国馨访谈为例
15
作者 戴路 李怡 《新建筑》 2022年第2期46-50,共5页
1970年代末,外部环境的缓和与内部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使得由国家或单位选派的中国建筑师精英有机会走出国门,到发达国家研修学习,但这段历史却难被还原。研究以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师马国馨为对象,应用口述史方法,通过对他进行采访,从研... 1970年代末,外部环境的缓和与内部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使得由国家或单位选派的中国建筑师精英有机会走出国门,到发达国家研修学习,但这段历史却难被还原。研究以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师马国馨为对象,应用口述史方法,通过对他进行采访,从研修前的准备、在日研修的过程、对比中外的思考等方面重现其研修经历;指出运用口述史方法能够还原历史,直接呈现建筑师的成长历程,并联系起建筑历史的发展,丰富对建筑师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史方法 改革开放初期 海外研修经历 马国馨
下载PDF
“整数尺”手法在乡土营造中的应用再探——兼论嘉定孔庙大成殿“减尺定侧”方式的可能性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浈 颜炳亮 《建筑史学刊》 2020年第1期67-78,共12页
结合“整数尺”手法的研究背景,通过对上海嘉定孔庙大成殿的勘察及基于三维点云模型的数据分析,探讨其在屋面坡度设计中的“减尺定侧”作法,即从脊桁至檐桁,相邻桁条之间垂直向间距使用逐渐减小的整数尺的方式;进而结合该地区内多个大... 结合“整数尺”手法的研究背景,通过对上海嘉定孔庙大成殿的勘察及基于三维点云模型的数据分析,探讨其在屋面坡度设计中的“减尺定侧”作法,即从脊桁至檐桁,相邻桁条之间垂直向间距使用逐渐减小的整数尺的方式;进而结合该地区内多个大木单体样本分析此种定侧方式的营造逻辑和使用范围,以此将“整数尺”手法的研究领域由建筑开间、进深和柱高扩展至屋面坡度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数尺 减尺定侧 屋面坡度 大成殿 苏州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北洋政府时期的清华校园建设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亦师 《建筑史学刊》 2020年第1期147-158,共12页
清华校园的近代规划和建设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既往成果主要集中在周诒春主校期间的1914年至20世纪20年代初,即由美国建筑师墨菲主持完成的校园规划和大礼堂等“四大工程”建设,以及20世纪20年代末在罗家伦任校长期间... 清华校园的近代规划和建设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既往成果主要集中在周诒春主校期间的1914年至20世纪20年代初,即由美国建筑师墨菲主持完成的校园规划和大礼堂等“四大工程”建设,以及20世纪20年代末在罗家伦任校长期间的新一轮大规模建设。而对处于这两个时期之间约10年的清华校园建设情况则多被一笔带过。本文通过发掘中外历史档案并结合实测图纸等史料,摹画出这一时期清华校园建设的背景、发展及重要建筑物建设概况,指出这一时期的建设虽相对而言规模甚小,但完善了此前墨菲规划的内容,并为此后清华改为国立大学的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学校 校园建设 曹云祥 庄俊
下载PDF
刘敦桢《文津阁四库本〈营造法式〉校勘记》 被引量:2
18
作者 丁垚 李晓 杨朝 《建筑师》 2022年第5期33-38,共6页
中国营造学社留下的一部“石印本”《营造法式》,1939年天津洪水后由朱启钤带领抢救重裱,幸运保存至今。这部书扉页有刘敦桢1933年4月主持用“文津阁四库本”校勘时写的题记,是学社整理、研究《营造法式》的一篇重要文献,体现出当时学... 中国营造学社留下的一部“石印本”《营造法式》,1939年天津洪水后由朱启钤带领抢救重裱,幸运保存至今。这部书扉页有刘敦桢1933年4月主持用“文津阁四库本”校勘时写的题记,是学社整理、研究《营造法式》的一篇重要文献,体现出当时学社和刘敦桢个人《营造法式》研究的特点和成绩。同时,这篇题记对澄清学社这段时期的人事、历史也很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敦桢 《营造法式》 文津阁《四库全书》 校勘 中国营造学社
下载PDF
鲁班尺与鲁班尺法的起源和用法及其门尺、门诀和门类问题 被引量:2
19
作者 国庆华 《建筑史学刊》 2020年第1期53-66,共14页
本文是笔者继《中国古建筑定向方法及使用问题辨析》之后,试图了解传统建筑设计的第二个尝试。本文探讨了三个题目:鲁班尺的历史,鲁班尺的用法,风水吉数与鲁班尺。结论来自历史文献、实际调查和数据分析。
关键词 门口尺寸 风水吉数 工程做法 明清建筑 北京
下载PDF
中国当代建筑口述史学研究历程与观察--赖德霖教授访谈 被引量:3
20
作者 董哲 赖德霖 《新建筑》 2022年第2期4-7,共4页
近一二十年,口述访谈逐渐成为建筑史学者广泛采用的一门研究方法,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坊也即将召开第五届会议。文章是对历次研讨会的学术召集人赖德霖教授的访谈。内容涉及第一届研讨会的缘起和组织,赖教授关于口述访谈的... 近一二十年,口述访谈逐渐成为建筑史学者广泛采用的一门研究方法,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坊也即将召开第五届会议。文章是对历次研讨会的学术召集人赖德霖教授的访谈。内容涉及第一届研讨会的缘起和组织,赖教授关于口述访谈的经验、技巧、案例的介绍,以及他对口述史研究的理论内涵、发展机制、未来议题的思考。借此记录当代中国建筑口述史学的历史,尝试以史学史视角促进建筑口述史学的系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访谈方法 口述史学 赖德霖 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 《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