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结构本体走向物质建构 UIA奥古斯特·佩雷建筑技术奖综述
1
作者 余君望 王雨林 《时代建筑》 2024年第3期64-73,共10页
文章围绕国际建筑师协会颁发的奥古斯特·佩雷建筑技术奖,就历届得奖人的建筑实践和脉络关系展开研究,探寻奖项背后的历史价值。文章按历届得奖人所处的主要语言环境,分七节论述得奖建筑师的学缘关系、知识背景和实践项目,总结历届... 文章围绕国际建筑师协会颁发的奥古斯特·佩雷建筑技术奖,就历届得奖人的建筑实践和脉络关系展开研究,探寻奖项背后的历史价值。文章按历届得奖人所处的主要语言环境,分七节论述得奖建筑师的学缘关系、知识背景和实践项目,总结历届得奖建筑师在建筑技术应用方面的不同倾向,剖析得奖人的获奖缘由,并归纳出一条由结构本体走向物质构成的现当代建筑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这一历史脉络将为现当代世界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为当下的建筑实践提供来自历史层面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技术奖 得奖人 历史脉络 结构本体 物质建构
下载PDF
北海道鲱鱼渔场建筑的谱系——海洋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建筑空间及其近代化
2
作者 金子晋也 平辉 雷蕙玮 《新建筑》 2024年第2期53-58,共6页
聚焦日本北海道鲱鱼渔场建筑的结构特征,从历史与环境变迁的交叠对其表现形式进行解读,并梳理其谱系。以18个鲱鱼渔场建筑案例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研究将代表性建筑形式分为5类:19世纪的“运上屋”和“渔家”,以及20世纪前后的“番屋建... 聚焦日本北海道鲱鱼渔场建筑的结构特征,从历史与环境变迁的交叠对其表现形式进行解读,并梳理其谱系。以18个鲱鱼渔场建筑案例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研究将代表性建筑形式分为5类:19世纪的“运上屋”和“渔家”,以及20世纪前后的“番屋建筑”“积丹式民家”和“仕込屋”。通过各建筑类型的空间特点总结出两条谱系——从运上屋到仕込屋的谱系,以及从渔家到番屋建筑的谱系——由此论证鲱鱼渔场建筑在19世纪上半叶从日本传统民居派生形成,并在20世纪向渔业生产的功能空间转变的发展脉络;此外,从木构建筑文化的视角来看,南部硕大粗犷的梁柱结构以及北部屋架的抗风雪性能和顶梁柱形式是其突出特征。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包括:渔场建筑群整体的产业空间特征,以及日本东北与北海道地区的木构文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海道 渔场建筑 木构建筑 谱系 架构
下载PDF
“当代高技”建筑——“高技”建筑的新发展 被引量:5
3
作者 侯鑫 王绚 《新建筑》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0-62,共3页
 在分析“高技”建筑的发展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当代高技”建筑超越了“高技”建筑本身的不足,是今后建筑的发展方向之一;并对“当代高技”建筑的三个分支:生态高技、情感高技、乡土高技分别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当代高技”建筑发...  在分析“高技”建筑的发展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当代高技”建筑超越了“高技”建筑本身的不足,是今后建筑的发展方向之一;并对“当代高技”建筑的三个分支:生态高技、情感高技、乡土高技分别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当代高技”建筑发展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建筑 生态高技 情感高技 乡土高技 建筑文化
下载PDF
浙闽木拱桥类型学研究——以桥板苗系统为视角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妍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30-436,共7页
浙闽木拱桥独特的编梁拱形结构与汴水虹桥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木拱桥结构的类型学分析结果表明,浙闽木拱桥与汴水虹桥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在浙闽木拱桥的发展历程中,桥板苗系统自始至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可视作三节苗、五节苗体系之外的第... 浙闽木拱桥独特的编梁拱形结构与汴水虹桥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木拱桥结构的类型学分析结果表明,浙闽木拱桥与汴水虹桥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在浙闽木拱桥的发展历程中,桥板苗系统自始至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可视作三节苗、五节苗体系之外的第三套体系.浙闽木拱桥桥板苗系统的重要性体现在使用功能上,可保证桥面的平缓;在结构上有效地分担了拱架荷载,并保证结构的稳定;在类型学上,桥板苗系统与编织拱系统的结合方式的多样做法,是探讨木拱桥类型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浙闽木构桥梁结构类型演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结构的叠加和简化.桥板苗系统的简洁化和稳定化是木拱桥类型发展中的主要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拱桥 桥板苗系统 类型学 桥梁结构
下载PDF
闽南红砖传统砌筑工艺及其启示 被引量:17
5
作者 赖世贤 郑志 《华中建筑》 2007年第2期154-157,共4页
重点归纳了闽南红砖的传统砌筑工艺类型,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其产生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建筑学意义。
关键词 闽南红砖 砌筑 成因 启示
下载PDF
数字化结构性能生形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袁烽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年第6期6-12,共7页
结构性能生形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建筑形式创新的需求正逐渐将建筑学引向数字化结构性能生形时代。数字化结构性能生形时代重新定义了建筑学与结构工程之间的关系,为推动学科融合带来了新的机遇。数字生形技术的发展同时为建筑设计思想和... 结构性能生形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建筑形式创新的需求正逐渐将建筑学引向数字化结构性能生形时代。数字化结构性能生形时代重新定义了建筑学与结构工程之间的关系,为推动学科融合带来了新的机遇。数字生形技术的发展同时为建筑设计思想和方法的革新带来了巨大推动力。在学术界,不少教育机构积极探索结构性能生形时代的教育模式,试图将结构教学重新引入建筑教育中。文章从建筑视角对结构性能生形时代的历史、工具、设计思想和教育模式进行梳理和总结,结合同济大学暑期设计教学实践对国内结构性能生形教育进行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能生形 数字技术 设计思想 建筑教育 结构性能生形实践
下载PDF
侗族鼓楼的建构技术 被引量:22
7
作者 蔡凌 《华中建筑》 2004年第3期137-141,共5页
从大木作结构体系和屋面构造作法的角度,将侗族鼓楼建筑划分为抬梁穿斗混合式与穿斗式两大类,进而将穿斗式鼓楼细分为“非中心柱型”与“中心柱型”,并分别讨论了各类型鼓楼的结构技术和造型特点。在分析了“中心柱型”鼓楼演变过程的... 从大木作结构体系和屋面构造作法的角度,将侗族鼓楼建筑划分为抬梁穿斗混合式与穿斗式两大类,进而将穿斗式鼓楼细分为“非中心柱型”与“中心柱型”,并分别讨论了各类型鼓楼的结构技术和造型特点。在分析了“中心柱型”鼓楼演变过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中心柱型”鼓楼的结构方式以及“减柱”、“加柱”的技术手段,乃至丰富鼓楼外部形象的具体构造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侗族鼓楼 结构类型 “中心柱型”鼓楼 演变过程 构造细节
下载PDF
历史建筑中的技术演进歧点——金陵机器制造局机器大厂张弦结构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方立新 周琦 《中国文化遗产》 2017年第3期96-99,共4页
南京金陵制造局的机器大厂建于1886年,其人字形屋架和一层大梁均应用了张弦结构体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通常认为,柔性索、刚性梁或拱再加上撑杆所组成的张弦结构属于纯粹现代空间结构的技术范畴,由20世纪80年代日本工程界发明。金陵... 南京金陵制造局的机器大厂建于1886年,其人字形屋架和一层大梁均应用了张弦结构体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通常认为,柔性索、刚性梁或拱再加上撑杆所组成的张弦结构属于纯粹现代空间结构的技术范畴,由20世纪80年代日本工程界发明。金陵制造局机器大厂的张弦梁和张弦屋架直接将国内张弦结构应用起点一举提到百年之前,但这个建筑案例的技术特征在很长时间内被周围的人忽视,也无人在公开文献探讨,故不被外界的工程师所了解以对其建造逻辑展开研究并获得知识体系内的传承和扩散机会,最终也影响了其发展成为现代张弦结构的可能性。这一方面显示国内工程界对某些技术体系的变异与进化逻辑缺乏足够的专业敏感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近代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存在某些疏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弦结构 工业建筑遗产 金陵制造局 机器大厂
下载PDF
建国初期苏联建筑规范的转移——以同济大学原电工馆双曲砖拱建造为例 被引量:14
9
作者 朱晓明 祝东海 《建筑遗产》 2017年第1期94-105,共12页
文章集中分析了苏联砖砌双曲拱顶技术的引入、应用和发展,以点带面地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建筑规范在新中国的传播历程。作者剖析了同济大学原电工馆的设计档案和使用现状,并调研了上海、宁夏青铜峡等地的其他双曲拱顶建筑遗存实例,指... 文章集中分析了苏联砖砌双曲拱顶技术的引入、应用和发展,以点带面地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建筑规范在新中国的传播历程。作者剖析了同济大学原电工馆的设计档案和使用现状,并调研了上海、宁夏青铜峡等地的其他双曲拱顶建筑遗存实例,指出"双曲砖拱"是在勤俭建国、节约"三材"的方针下,苏联建筑规范在中国转移的实证。与同类建筑比较,同济大学原电工馆体现出优越的建筑品质,是一件兼具"苏联式"结构与江南传统建筑特征的工业遗产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济大学原电工馆 砖砌双曲拱顶 苏联建筑规范 工业遗产
下载PDF
窗的小史 被引量:13
10
作者 马欣 《华中建筑》 2003年第2期96-98,106,共4页
窗的历史不仅仅体现了窗形式与材料的发展变化历程,更重要的是它体现着建筑技术以及社会审美倾向的变化。文章从窗的起源谈起,对中国古代建筑中窗的样式及其所体现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继而论述了中国现代建筑中窗的发展、变化,揭示了... 窗的历史不仅仅体现了窗形式与材料的发展变化历程,更重要的是它体现着建筑技术以及社会审美倾向的变化。文章从窗的起源谈起,对中国古代建筑中窗的样式及其所体现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继而论述了中国现代建筑中窗的发展、变化,揭示了蕴于其中的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审美风尚的变迁。全文以未来窗的发展趋势作结,分析指出在先进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背景的影响下,窗的设计已经进入理性的阶段,技术与艺术的协调将成为未来窗的主要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艺术 审美特征 古代建筑 现代建筑
下载PDF
中国传统建筑工艺技术的保护与传承 被引量:12
11
作者 钟行明 《华中建筑》 2009年第3期186-188,共3页
在建筑遗产保护中存在着忽视传统建筑工艺技术的问题,而传统建筑工艺技术在整个建筑遗产保护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文从建筑遗产保护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工艺技术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关于其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传统建筑工艺技术 保护 传承 建筑遗产
下载PDF
分形Packing算法与建筑设计 被引量:3
12
作者 林秋达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年第6期57-63,共7页
Packing是一定数量的单元体以叠合规则聚集在一起的一种算法。Packing算法与分形迭代结合不仅在空间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建筑设计中也具有一定的运用潜力。本文分析了箱型Packing、圆形Packing等不同种类的分形Packing算法的特性,并... Packing是一定数量的单元体以叠合规则聚集在一起的一种算法。Packing算法与分形迭代结合不仅在空间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建筑设计中也具有一定的运用潜力。本文分析了箱型Packing、圆形Packing等不同种类的分形Packing算法的特性,并结合设计案例探讨了分形Packing算法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 分形 PACKING 算法 建筑设计
下载PDF
从官匠到民匠——古代工匠身份的变化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蔡丽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年第4期88-92,共5页
中国古代工匠有着从官匠到民匠人身束缚获得解放的过程,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正向趋势,但似乎与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规律有些相悖。通过分析工匠与营造过程的关系,发现分工协作设计引起了工匠群体内部的阶层分化,产生了稳定的基层工匠管理模式... 中国古代工匠有着从官匠到民匠人身束缚获得解放的过程,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正向趋势,但似乎与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规律有些相悖。通过分析工匠与营造过程的关系,发现分工协作设计引起了工匠群体内部的阶层分化,产生了稳定的基层工匠管理模式。大多数工匠在营造过程中的位置如模块构件一般可替换,其创造性受到自觉的约束;总领工匠被官方收编变成匠官,代表了官方意志而具有保守性。或许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走向停滞与这两个层面的局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匠与民匠 分工协作 模块 阶层分化
下载PDF
重檐建筑考 被引量:5
14
作者 马晓 《华中建筑》 2007年第4期124-129,共6页
将历史典籍文献、现存文物资料、现代研究论著等相结合,系统考证了中国古代重檐建筑的起源、功能造型及其构架特征。
关键词 重檐建筑 渊源 架构
下载PDF
附角斗的流变——元明清时期附角斗的功能及其演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晓 《华中建筑》 2004年第2期131-134,共4页
首先指出角部结构仍然是元明清木构建筑的薄弱环节;其次阐释了元明清时期附角斗的结构功能,比之辽金,此时附角斗的结构作用又有新的发展;最后着重探讨了附角斗的装饰功能。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 附角斗 木构建筑 古典建筑 斗栱构造
下载PDF
附角斗的缘起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晓 《华中建筑》 2003年第5期104-104,共1页
首先论述了附角斗的起源,指出它与补间铺作的形成与演变有着渊源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附角斗的概念。其次探讨了辽金时期附角斗的功能,试图从中理清附角斗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 中国古典建筑 附角斗 构件起源
下载PDF
略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媒介——从萃赏楼烫样残片谈起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畅 李越 +1 位作者 刘仁皓 文雯 《建筑史学刊》 2020年第1期20-30,共11页
本文聚焦2019年故宫博物院宁寿宫萃赏楼保护工程期间发现的烫样残片,通过结合萃赏楼建造历史背景,分析烫样残片的材料工艺和形式特点,推测其原始使用语境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展开讨论烫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媒介——木样、烫... 本文聚焦2019年故宫博物院宁寿宫萃赏楼保护工程期间发现的烫样残片,通过结合萃赏楼建造历史背景,分析烫样残片的材料工艺和形式特点,推测其原始使用语境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展开讨论烫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媒介——木样、烫样、图样、术语——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能够反映出的清代宫廷建筑设计工作的运行模式、规则和行业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赏楼 烫样残片 营造史 建筑设计媒介
下载PDF
剖面与身体 在中国霍夫曼窑设计变迁背后可以发现什么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海清 《时代建筑》 2019年第6期132-137,共6页
霍夫曼窑技术于19世纪末被引入中国,主要用于烧制砖瓦,并一直沿用至今。本研究基于文献梳理、档案搜寻与查证以及统计分析,聚焦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4个有案可查的设计版本,分析其砌体结构特征和窑室施工技术,有关比较研究清晰... 霍夫曼窑技术于19世纪末被引入中国,主要用于烧制砖瓦,并一直沿用至今。本研究基于文献梳理、档案搜寻与查证以及统计分析,聚焦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4个有案可查的设计版本,分析其砌体结构特征和窑室施工技术,有关比较研究清晰显示出理想设计模板与当地具体条件之间的关系。虽然主要是设计者引领其技术改进,但人力资源状况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窑室剖面设计的改进与技术选择是综合考量空间尺度、产量和工人的人体尺度、劳动强度之间关系的结果。在特定历史时期,确保和改进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物理环境品质是具有优先性的前置条件。近70年以来窑室剖面高度和宽度的变化轨迹充分揭示了中国霍夫曼窑的设计演变受外部技术输入和内部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但后者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夫曼窑 环境因素 原型 改进型 结构特征 施工技术 中国 20世纪50年代
下载PDF
江油云岩寺飞天藏、平武报恩寺华严藏斗栱营造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冷婕 谢姝婷 饶敏琪 《建筑遗产》 CSSCI 2022年第1期62-71,共10页
四川江油云岩寺飞天藏和平武报恩寺华严藏是现存转轮藏中形制最完备、造型最宏丽的转轮藏,研究价值很高。文章通过对两例转轮藏斗栱做法的对比、转轮藏与同期四川地区大木作斗栱做法的对比发现,转轮藏中斗栱的主要形制特征与同期大木作... 四川江油云岩寺飞天藏和平武报恩寺华严藏是现存转轮藏中形制最完备、造型最宏丽的转轮藏,研究价值很高。文章通过对两例转轮藏斗栱做法的对比、转轮藏与同期四川地区大木作斗栱做法的对比发现,转轮藏中斗栱的主要形制特征与同期大木作斗栱的营造风尚紧密相关,同时,转轮藏斗栱形制的演变趋势与大木作斗栱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鉴于大小木作斗栱尺度及其主要功能的差异,转轮藏斗栱采用了与同期大木作不同的设计策略,且在斗栱外跳的样式创新上比大木作明显超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轮藏 斗栱 形制源流 匠意 创新
下载PDF
附角斗与缠柱造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晓 《华中建筑》 2004年第3期117-122,共6页
首先概述了中国古典建筑木结构平坐层中的附角斗;其次,简述了人们对缠柱造已有的认识;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推论,但未获得满意解答。为此,本文转换思路,重新分析《营造法式》的有关内容,进一步探讨了缠柱造构造方式,并通过实例重点分... 首先概述了中国古典建筑木结构平坐层中的附角斗;其次,简述了人们对缠柱造已有的认识;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推论,但未获得满意解答。为此,本文转换思路,重新分析《营造法式》的有关内容,进一步探讨了缠柱造构造方式,并通过实例重点分析了楼阁的缠柱造的做法,指出了缠柱造与通柱造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建筑 木结构 附角斗 缠柱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