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7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IM技术的福州市连江县仁坂黄家祖厝建模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季宏 张旭 林万荣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2期191-193,共3页
文章运用三维激光技术对福州市连江县仁坂黄家祖厝进行数据收集,对建筑要素进行系统性梳理,利用BIM技术的“族嵌套”方式构建“族”库以及可视化建筑信息模型。将BIM技术与福州古厝结合,为福州古厝保护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仁坂黄... 文章运用三维激光技术对福州市连江县仁坂黄家祖厝进行数据收集,对建筑要素进行系统性梳理,利用BIM技术的“族嵌套”方式构建“族”库以及可视化建筑信息模型。将BIM技术与福州古厝结合,为福州古厝保护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仁坂黄家祖厝模型建立对福州其余古厝保护研究工作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 古建筑 仁坂黄家祖厝 建模 族嵌套 信息
下载PDF
近代哈尔滨领事馆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探究
2
作者 赵宁 庞海燕 +1 位作者 李圆圆 鲍丽华 《中国文化遗产》 2024年第5期96-102,共7页
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挖掘城市特色文化资源价值,发挥建筑遗产作用,有助于城市旅游品牌塑造。由于1896—1903年中东铁路建设的特殊历史背景,哈尔滨经历过与其他传统城市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现存的领事馆作为近代历史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 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挖掘城市特色文化资源价值,发挥建筑遗产作用,有助于城市旅游品牌塑造。由于1896—1903年中东铁路建设的特殊历史背景,哈尔滨经历过与其他传统城市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现存的领事馆作为近代历史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本文通过对哈尔滨现存领事馆建筑的调查,分析其价值构成和面临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对建筑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实物再生、文化共生、空间链接策略,实现建筑—人—历史文化有机融合的近代哈尔滨领事馆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拓展文旅融合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事馆建筑 建筑遗产 活化利用 文旅融合
下载PDF
遗产化视角下的福州古厝保护与活化研究——兼论《福州市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改造设计技术导则》的价值与局限 被引量:1
3
作者 季宏 《新建筑》 2024年第1期81-85,共5页
文章对福州古厝建筑遗产的类型构成、分类保护与活化原则、方法、模式进行介绍,指出《福州市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改造设计技术导则》是对《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试行)》的全面借鉴。基于遗产化的视角,指出由于建筑遗产类型内... 文章对福州古厝建筑遗产的类型构成、分类保护与活化原则、方法、模式进行介绍,指出《福州市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改造设计技术导则》是对《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试行)》的全面借鉴。基于遗产化的视角,指出由于建筑遗产类型内涵与边界不清,导致对部分类型的福州古厝过度保护,并尝试通过对导则的修订、保护框架的建构,达到科学分类保护的目的,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构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化 福州古厝 分类保护 设计技术导则 保护传承体系
下载PDF
晋系古建筑“窑顶檐厦”营造技术初探
4
作者 王金平 韩笑 《山西建筑》 2024年第6期12-17,共6页
窑洞结合木结构的营造方式,在山西各地均有发现,是晋系古建筑典型的技术方式,包括“窑上建窑”“窑上建房”“窑前建房”“窑顶檐厦”“无梁结构”和“窑脸仿木”六种不同做法,简称“窑房同构”。其中,“窑顶檐厦”技术,广泛应用于楼阁... 窑洞结合木结构的营造方式,在山西各地均有发现,是晋系古建筑典型的技术方式,包括“窑上建窑”“窑上建房”“窑前建房”“窑顶檐厦”“无梁结构”和“窑脸仿木”六种不同做法,简称“窑房同构”。其中,“窑顶檐厦”技术,广泛应用于楼阁、殿堂和民居建筑中。依据实地调查案例,分析了“窑顶檐厦”技术的分类、功能和技术沿革;以及盝顶式、坡顶式“窑顶檐厦”技术的营造做法;总结归纳了晋系古建筑蕴藏的营造智慧。该研究成果对于科学认知、保护、利用晋系古建筑,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系 窑房同构 窑顶檐厦 营造技术 营造智慧
下载PDF
内蒙古文物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现状调查
5
作者 武月清 侯智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4期71-74,共4页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部边疆,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建筑。文章对古建筑的分布、建筑结构特点以及保护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古建筑的保护策略,以便为今后更好地保护内蒙古文物古...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部边疆,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建筑。文章对古建筑的分布、建筑结构特点以及保护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古建筑的保护策略,以便为今后更好地保护内蒙古文物古建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古建筑 保护与利用
下载PDF
当前文物建筑保护的难题与对策
6
作者 李永辉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96-100,共5页
长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我国丰富的文物建筑资源,对于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标准规范的实施效果不理想、区域性的日常保养制度不完善、保护工程规范性不足... 长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我国丰富的文物建筑资源,对于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标准规范的实施效果不理想、区域性的日常保养制度不完善、保护工程规范性不足等。加强文物建筑保护,应从综合管理制度、保护技术、人才培养、公众教育等方面入手,通过深化文物材料劣化基础研究,完善文物建筑专用标准体系建设,规范保护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全流程,提升安全风险管理全周期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文物建筑保护水平的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成果的全民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建筑 保护利用 文物安全
下载PDF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三维建筑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以木卡羌寨为例
7
作者 胡丹 石晓娜 张莉 《城市建筑》 2024年第20期1-4,共4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建筑遗产保护受到广泛关注。文章以木卡羌寨为例探讨建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三维建筑数据库的策略。研究内容包括三维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内容界定、数据收集与储存,以及数据整合与展示,并且以木卡羌寨...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建筑遗产保护受到广泛关注。文章以木卡羌寨为例探讨建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三维建筑数据库的策略。研究内容包括三维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内容界定、数据收集与储存,以及数据整合与展示,并且以木卡羌寨为例进行了详细论述。具体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田野调查和案例研究。根据相关法规,数据收集的内容包括村寨分布、地形地貌、空间布局、建筑物及构筑物信息等。数据收集方法包括Arc GIS、无人机模型和三维扫描。通过Arc Map制作空间数据库,数据库可用于村寨的重建和可视化展示、建筑设计和规划、建筑保护和修复、教育和学术研究、灾害模拟和应急规划、虚拟旅游和文化体验,以及视觉传播和展示等。文章可为民族村落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手段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建筑 数字技术 少数民族村寨 数据库
下载PDF
新时代背景下历史建筑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北京前门大街历史建筑为例
8
作者 程斌 林贤光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7-31,共5页
对于城市和农村的建设来说,利用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保持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促进城乡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阐述了现代建筑地域化的特点,根据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 对于城市和农村的建设来说,利用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保持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促进城乡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阐述了现代建筑地域化的特点,根据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关联性的国内外理论研究,以城市设计角度审视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特点,结合北京前门大街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为案例来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进行古建筑传承与发展策略。我们应当本着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强化制度的顶层设计,构建一个分类科学、保护力度大且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传承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建筑 文化传承 发展
下载PDF
建造与遗产
9
作者 李海清 李新建 《新建筑》 2024年第4期1-1,共1页
价值认知是建筑遗产的基本问题。作为人类建造行为物质性的结果,在有形可感、可居可游背后,建筑遗产还层积了千百年来非物质性因素的隐性影响:技艺、习俗、准则、记忆、情感、思想与观念,乃至有趣的灵魂。其价值观照与认知也自然浸润着... 价值认知是建筑遗产的基本问题。作为人类建造行为物质性的结果,在有形可感、可居可游背后,建筑遗产还层积了千百年来非物质性因素的隐性影响:技艺、习俗、准则、记忆、情感、思想与观念,乃至有趣的灵魂。其价值观照与认知也自然浸润着文化差异和制度差异,纷繁复杂且难以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影响 建筑遗产 价值认知 制度差异 价值观照 思想与观念 文化差异 物质性
下载PDF
聚焦历史建筑再利用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10
作者 徐萌 所萌 《城乡建设》 2024年第10期96-97,共2页
历史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好历史建筑,对传承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 历史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好历史建筑,对传承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2024年4月出版的《求是》杂志中,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发表署名文章《扎实做好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其中特别指出,“要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继续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创新技术标准、实施路径,积极探索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明确新时期创新推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工作要求和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街区 古建筑 历史建筑保护 活化利用 实施路径 文化保护传承 《求是》杂志 文化遗产
下载PDF
法国建筑遗产分类与分级保护规制与启示
11
作者 戴俭 王诗雨 戎卿文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3期174-177,共4页
法国是全球最早开始对历史建筑进行国家层面立法保护的国家,目前其建筑遗产受到《遗产法典》的保护。总的来说,法国将其建筑保护对象分为了需要严格保护的、建成年代较远且与现代生活联系紧密度相对一般的“列级建筑”,以及从简保护的... 法国是全球最早开始对历史建筑进行国家层面立法保护的国家,目前其建筑遗产受到《遗产法典》的保护。总的来说,法国将其建筑保护对象分为了需要严格保护的、建成年代较远且与现代生活联系紧密度相对一般的“列级建筑”,以及从简保护的、主要对其变化做出一定记录且与现代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登记建筑”与“杰出的当代建筑”。文章对法国三类建筑遗产的认定方法、保护方法进行深入剖析,深入探究了其分类与分级保护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遗产保护 法国建筑遗产 历史建筑 列级建筑 登记建筑
下载PDF
闽南乡土建筑保护与活化研究
12
作者 叶茂乐 王量量 苏永超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第4期97-99,共3页
乡土建筑蕴含着地域性特色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城镇化加速,大量闽南乡土建筑保护面临压力。分析闽南乡土建筑及其分布特征,归纳其持续锐减的原因,以全面普查、制定标准、多元参与、强化培育、活态保护为抓手,提出... 乡土建筑蕴含着地域性特色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城镇化加速,大量闽南乡土建筑保护面临压力。分析闽南乡土建筑及其分布特征,归纳其持续锐减的原因,以全面普查、制定标准、多元参与、强化培育、活态保护为抓手,提出闽南乡土建筑保护和活化策略,以期为其他乡土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振兴 乡土建筑 保护与活化
下载PDF
文化建筑中的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
13
作者 张鹏举 《当代建筑》 2024年第3期4-5,共2页
18世纪以前,建筑思想家普遍认为建筑是一种真实再现自然的艺术,可与诗歌、绘画相提并论。之后随着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建筑和结构技术的发展,关于建筑的解释与评价开始趋向于科学和理性的运用。这一转变促进了建筑的发展,但过度的功... 18世纪以前,建筑思想家普遍认为建筑是一种真实再现自然的艺术,可与诗歌、绘画相提并论。之后随着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建筑和结构技术的发展,关于建筑的解释与评价开始趋向于科学和理性的运用。这一转变促进了建筑的发展,但过度的功能主义与技术化也使得建筑创作与其所处的文化语境相脱离,对建筑与城市的文化传承造成损伤。以上问题使我们意识到单一路径下追求技术迭代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人们对于文化多样性的要求,在推动技术量化研究的同时,需要提升人们对于不可度量的地域特质、城市文脉、传统审美习惯等建筑文化属性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承 科学价值观 审美习惯 文化多样性 文化属性 城市文脉 地域特质 技术创新
下载PDF
文旅融合视域下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保护与利用研究——以宿迁市龙王庙行宫为例
14
作者 苑宏刚 康威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7期232-234,共3页
文化作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重要保证。历史建筑遗产作为一个城市宝贵的物质财富,其内在蕴含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对于宣传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名片、促进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 文化作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重要保证。历史建筑遗产作为一个城市宝贵的物质财富,其内在蕴含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对于宣传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名片、促进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对文旅融合视域下宿迁市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保护与利用做出有益尝试,分析宿迁市龙王庙行宫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不足,提出完善科学的保护机制,打造多元传承体系等多种策略,为以后宿迁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积极有效的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建筑 文旅融合 宿迁市 原真性 保护与利用
下载PDF
仿写、建造、传统——从遗产价值的角度看大禹陵禹庙大殿钢筋混凝土仿木构建造的传承
15
作者 胡石 郑蒨 《新建筑》 2024年第4期41-47,共7页
重建于1933年的绍兴大禹陵禹庙大殿是一座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写仿的“传统木构建筑”。它不仅在梁架系统上完美模拟了木构结构,还运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来制作斗栱、筒瓦屋面和脊饰,并由文人主导进行梁栿彩画的绘制。这种巧妙组合... 重建于1933年的绍兴大禹陵禹庙大殿是一座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写仿的“传统木构建筑”。它不仅在梁架系统上完美模拟了木构结构,还运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来制作斗栱、筒瓦屋面和脊饰,并由文人主导进行梁栿彩画的绘制。这种巧妙组合融合了传统建筑形式与新型钢筋混凝土建造技术,并通过乡土工匠对建造过程的参与延续了当地对大禹祭祀传统的承袭。从建造与遗产价值角度来看,固有形式与新材料之间的结合源于对当地历史与文脉的传承和追求。通过对该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发掘传统地方建造系统所具有的巨大惯性和灵活兼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陵禹庙大殿 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 现代建造技术 传统建筑形式 遗产价值
下载PDF
“价值变化”视角下近代建筑的建造特征、价值认知与修复理念
16
作者 侯实 赫永皓 《新建筑》 2024年第4期17-22,共6页
从近代时期开始,中国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师参与到都市建筑的建造活动中,而这些近代建筑保留的丰富史料又使得对其建造过程的追溯和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考证变得可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近代建筑的价值认知。由于遗产价值的主观性,... 从近代时期开始,中国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师参与到都市建筑的建造活动中,而这些近代建筑保留的丰富史料又使得对其建造过程的追溯和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考证变得可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近代建筑的价值认知。由于遗产价值的主观性,近代建筑的价值认知也具有“动态变化”的属性,其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会因历次建造活动而变化,纪念性价值会随历史事件发生而变化,且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从“价值变化”的视角来看,可以将近代建筑的修复理念归结成“以艺术价值为导向”“以纪念性价值为导向”和“艺术价值与纪念性价值兼顾”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建筑 价值变化 建造特征 价值认知 修复理念
下载PDF
参数化驱动下的辽代密檐塔自动化生成初探
17
作者 王津红 吴丁萌 孙蕾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6期183-185,共3页
数字技术的出现为历史建筑数据的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式。不同于其他殿堂佛寺类历史建筑,塔类建筑由于层数多,塔檐部分攀登困难,内部难以勘测等问题,面临测绘、保存与再利用的难度。针对目前古塔的研究困境,文章以辽代密檐塔的三维逆... 数字技术的出现为历史建筑数据的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式。不同于其他殿堂佛寺类历史建筑,塔类建筑由于层数多,塔檐部分攀登困难,内部难以勘测等问题,面临测绘、保存与再利用的难度。针对目前古塔的研究困境,文章以辽代密檐塔的三维逆向生成为目的,以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结合自动生成原理,在储存塔的数字信息的同时,还原辽代密檐塔的历史特点和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密檐塔 参数化设计 自动化生成 GRASSHOPPER
下载PDF
设以广安喻治理,儒宗释教宦殊科——清代承德外八庙之广安寺复原研究
18
作者 王杰 宗同惠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2期82-86,共5页
承德外八庙广安寺建于清乾隆盛期,建筑园林随山就势,包括各具特色的十字塔台山门、白台、定慧楼、戒台等建筑。本文收集广安寺陈设档、清宫热河档案、绘画、历史老照片作为史料依据,同时横向对比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等现存藏式... 承德外八庙广安寺建于清乾隆盛期,建筑园林随山就势,包括各具特色的十字塔台山门、白台、定慧楼、戒台等建筑。本文收集广安寺陈设档、清宫热河档案、绘画、历史老照片作为史料依据,同时横向对比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等现存藏式喇嘛庙建筑形式,对广安寺的平面布局、单体建筑、功能布置、文化内涵进行了研究。通过CAD制图、3D数字建模、实体模型等方式展现全部建筑群,最大程度还原乾隆初建时期的建筑园林原貌,以期丰富清朝寺庙建筑研究,也对承德其他寺庙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原研究 广安寺 藏式建筑 古建筑
下载PDF
建筑遗产的数字孪生保护与再生
19
作者 袁烽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4期1-1,共1页
建筑遗产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是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资源。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具有很强的交叉综合性,结合现代建筑遗产干预理论中的五项基本原则,即真实、完整、可识别、可逆、最小干预,数字孪生... 建筑遗产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是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资源。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具有很强的交叉综合性,结合现代建筑遗产干预理论中的五项基本原则,即真实、完整、可识别、可逆、最小干预,数字孪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为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生提供了高质量可持续的精细化保护修缮措施。它通过综合运用感知、计算、建模等信息技术,对物理空间进行描述、诊断、预测、决策,进而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互映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与再生 建筑遗产 数字孪生
下载PDF
建筑石雕保护与现状分析——以社旗山峡会馆为例
20
作者 凌士义 孙欣萌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第S01期113-114,共2页
现存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的山陕会馆于清朝建成,山陕会馆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两省,是两个省商人在明清时期主要交流的场所。社旗山陕会馆是中国传统石雕建筑的代表之一,现如今的社旗山陕会馆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研究旨在针对建筑中... 现存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的山陕会馆于清朝建成,山陕会馆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两省,是两个省商人在明清时期主要交流的场所。社旗山陕会馆是中国传统石雕建筑的代表之一,现如今的社旗山陕会馆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研究旨在针对建筑中的石雕部分从现状分析入手和展开保护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雕 文物保护 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