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10篇文章
< 1 2 1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绿色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琳 贺家睿 《工程管理学报》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绿色城市是绿色发展理念的载体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开展绿色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界定绿色城市的内涵,采用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绿色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济南市2018—2022年间的指标数据... 绿色城市是绿色发展理念的载体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开展绿色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界定绿色城市的内涵,采用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绿色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济南市2018—2022年间的指标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和TOPSIS模型展开绿色城市发展水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济南市绿色城市发展水平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现已达到良好水平且进入优化发展阶段。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济南市绿色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城市 新型城镇化 熵权法 TOPSIS模型
下载PDF
规划编制技术新“碳”索
2
作者 伍江 石楠 +6 位作者 吴志强 李晓江 熊健 姜洋 李晓晖 杨猛 罗文静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3,共7页
伍江(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本学术对话主持人):20世纪后半叶开始,全球越来越认识到地球环境变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1997年签订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全球共识。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十年国... 伍江(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本学术对话主持人):20世纪后半叶开始,全球越来越认识到地球环境变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1997年签订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全球共识。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十年国际发展趋势更多地聚焦在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上,碳排放成为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国际发展趋势 学会副理事长 副校长 全球共识 规划编制 碳排放 学术对话
下载PDF
基于“潜力⁃弹性⁃稳定性”模型的温州市生态韧性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李加林 张旖芯 +2 位作者 张海涛 龚虹波 刘永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53-3267,共15页
城市生态韧性为城市应对长期发展积累的内在压力,以及外界不确定性风险的冲击提供了新思路,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市生态学视角,从生态韧性的抵御力、恢复力及适应力三个方面特性,构建基于“潜力⁃弹性⁃稳定性”的生态... 城市生态韧性为城市应对长期发展积累的内在压力,以及外界不确定性风险的冲击提供了新思路,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市生态学视角,从生态韧性的抵御力、恢复力及适应力三个方面特性,构建基于“潜力⁃弹性⁃稳定性”的生态韧性评价模型,分析了1990—2020年温州市生态韧性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探究了生态韧性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温州城市生态韧性指数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潜力、弹性、稳定性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研究后期稳定性的提升使生态韧性的下降得到短暂缓解。(2)温州市东部沿海地区生态韧性较差,西部与北部山地生态韧性较好;低韧性水平区呈现出区域中心韧性水平降低,并且向外围扩张的趋势。(3)温州市城市生态韧性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空间上也存在波动方向与强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性集中分布于城市边缘县(区)。研究以期为温州市及沿海同等级城市,提升城市生态韧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韧性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温州市
下载PDF
水生态系统韧性视角下热带雨林地区的蓝绿空间评价——以五指山市南圣河为例
4
作者 车乐 李媛钰 +1 位作者 赵渺希 叶鸿任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9-723,共15页
热带雨林地区因特殊的气候特点及空间特征,河流蓝绿空间面临的雨洪压力与人类社会活动压力较大,其韧性建设对于整个生境具有关键性影响。国内外研究聚焦于韧性承洪实践与韧性评估量化,鲜有基于不同生态压力冲击对河流蓝绿空间开展多维... 热带雨林地区因特殊的气候特点及空间特征,河流蓝绿空间面临的雨洪压力与人类社会活动压力较大,其韧性建设对于整个生境具有关键性影响。国内外研究聚焦于韧性承洪实践与韧性评估量化,鲜有基于不同生态压力冲击对河流蓝绿空间开展多维韧性评价。文章以南圣河为对象,基于雨洪等自然灾害的脉冲式压力与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施加的慢性压力两类情境,构建水生态系统的“压力-脉冲-韧性”模型,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叠合双维承压评价―解析吻合/冲突点―探析韧性策略”的逻辑方法实现特定地域蓝绿空间的评价与优化。研究发现: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越高,调节功能越高,蓝绿空间韧性越强。2)突发性脉冲方面,在极端日降雨量增加情景下,河流水系的缓冲半径与水源类型密切相关,水库受到水安全威胁的风险大于河流,地表的径流曲线数值(简称CN)一般与历史经验相关。3)慢发性压力方面,韧性压力与城市人口密切相关,人口越密集,韧性压力越大;且不同季候的游憩密度与丰枯期存在分异,丰水期雨洪威胁大,游憩密度低,枯水期雨洪威胁小,游憩密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系统 压力-脉冲-韧性 热带雨林地区 蓝绿空间评价 供需平衡 五指山市
下载PDF
城市高架桥下新自然生境重建模式及维持策略——以上海市为例
5
作者 邢强 刘静 胡永红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6-93,共8页
【目的】城市高架桥下低光照、高污染、强干旱的特殊生境,严重影响了植物健康生长。构建高架桥“植物筛选—生境营造—可持续运维”的立体绿化体系,重建城市高架桥下新自然生境,可以有效改善城市高架桥下生境与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生物多... 【目的】城市高架桥下低光照、高污染、强干旱的特殊生境,严重影响了植物健康生长。构建高架桥“植物筛选—生境营造—可持续运维”的立体绿化体系,重建城市高架桥下新自然生境,可以有效改善城市高架桥下生境与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方法】基于生境相似性原理,运用适应性、观赏性、功能性3层过滤模式筛选适生植物;制定“建筑-设施-介质”一体化策略;提出实现高架桥下立体绿化自维持运营的创新模式。【结果】筛选出了27种适宜种植于高架桥下特殊生境的抗性强的适生植物,丰富了高架桥下特殊生境的植物多样性,使植物单次更换周期延长至5年以上;研发出集适生植物、轻型栽培介质、叠垒式种植容器、浇灌系统、雨水收集净化设施于一体的新型立体绿化模块,支撑植物长期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同时实现了雨水资源化利用、污染源头控制和城市雨水消纳等多重目标;在景观形式上,将平面绿化拓展到立体绿化,复合利用大量已建成的城市灰色空间来增绿、填绿,预期可为上海市增加0.3 m^(2)的人均绿化面积;创新性地提出以“绿”促“商”、以“商”养“管”的运维模式,建立了上海虹梅高架桥下立体绿化新模式示范段。【结论】通过研发城市典型的低光照区域立体绿化技术,集成了新型立体绿化模块,将覆盖面广、连通性强的城市狭长污染线——城市高架桥下空间转型为生命景观线、生物多样性廊道,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生态、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环境修复 特殊生境 立体绿化 土壤改良 植物筛选 雨水利用
下载PDF
高原滨湖城市社区低碳生态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6
作者 周峰越 仇同斌 +2 位作者 程海帆 鞠爽 崔金丽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61,共9页
基于高原滨湖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需求,梳理现有低碳生态社区相关理论,选取可量化指标,构建包括道路交通、自然生态、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4个准则项、16个指标项的高原滨湖城市社区低碳生态评价体系,并以大理市主城区22个城市社区单元为... 基于高原滨湖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需求,梳理现有低碳生态社区相关理论,选取可量化指标,构建包括道路交通、自然生态、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4个准则项、16个指标项的高原滨湖城市社区低碳生态评价体系,并以大理市主城区22个城市社区单元为研究对象,综合评价其低碳生态情况,得出以下结果:22个社区整体呈现“核心-边缘”格局,9个低碳型或较低碳型社区均分布在核心街道(下关街道),外围社区得分沿苍山路和人民北路递减且多为高碳型或较高碳型社区,这些社区与城市空间形态相契合;22个社区各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街道朝向符合气候及滨湖地形特征;下关街道公共服务设施集聚且设施能源使用效率高,在有限用地条件下呈现出“服务-就业”双中心的特点。针对评价结果,提出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模式、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复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完善升级基础设施配置的策略,以期为高原滨湖城市社区的低碳生态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生态目标导向 城市社区单元 评价体系 测度分析 大理市
下载PDF
宁波都市区城市群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森林应对策略
7
作者 殷鲁秦 金佳莉 +5 位作者 姜莎莎 古琳 孙睿霖 陈玉飞 史依凡 杨玉坤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4期100-105,共6页
2021年中欧双方联合开展了中欧绿色城镇化的城市森林应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我国宁波都市区是长三角区域内的重要发展极核之一,其城市群建设也是该研究项目的典型案例。文章在总结宁波都市区“小城镇点状发展-大都市主导发展-城镇化高速... 2021年中欧双方联合开展了中欧绿色城镇化的城市森林应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我国宁波都市区是长三角区域内的重要发展极核之一,其城市群建设也是该研究项目的典型案例。文章在总结宁波都市区“小城镇点状发展-大都市主导发展-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区域尺度综合分析城市组团之间生态空间、森林质量与景观风貌、外来入侵植物、河流水系生态廊道、城乡居民生态福祉、平原村庄风貌等9个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后提出群域区生态共建共享共治、中心区生态空间查漏补缺、核心区生态服务能力提升和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挖潜4方面的森林应对策略,以推进长三角区域生态协同、助力美丽杭州湾建设、构建宁波都市区生态安全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都市区 城市群 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应对策略
下载PDF
“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生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以苏州市S228、广济北路沿线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梦茜 刘海潮 《现代园艺》 2024年第4期88-90,共3页
以苏州市S228、广济北路沿线为例,探讨了“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生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分析场地的现状交通、绿化环境、水文特点、景观与配套设施、建筑情况,以资源保护为前提、以现代农业为根本、以生态游憩为补充、以多元融合... 以苏州市S228、广济北路沿线为例,探讨了“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生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分析场地的现状交通、绿化环境、水文特点、景观与配套设施、建筑情况,以资源保护为前提、以现代农业为根本、以生态游憩为补充、以多元融合为途径,提出“一园、三区、二十四景”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从修复场地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连接田园与自然的对话,重建漕湖水畔的生态绿廊,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以期为今后城市生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双修 生态廊道 景观规划设计
下载PDF
豫中地区蓝绿空间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
9
作者 熊瑶 陈亚娟 杨云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7-206,共10页
伴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城市蓝绿空间持续受到侵蚀,探究蓝绿空间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河南省许昌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学信息... 伴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城市蓝绿空间持续受到侵蚀,探究蓝绿空间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河南省许昌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学信息图谱等方法,探究了许昌市20年内蓝绿空间演化特征及其规律,并构建斑块级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LUS模型),解析各驱动因素对蓝绿空间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在城市化背景下,各类用地转换频繁,蓝绿空间整体连通性降低、破碎度增大。2)研究区耕地面积缩减显著,达1041.6708 km^(2)。草地、林地、水域面积进一步变大,其中水域增加面积最大,为656.5630 km^(2),林地最小,仅增加87.9462 km^(2)。3)耕地减少区域主要集中于襄城县西南和东南,建安区北部和东部等区域,耕地面积主要转化为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水域扩张区域分布于长葛市中部、建安区中部和魏都区东部,主要由林地和耕地转入;草地面积呈“摊大饼”式均匀扩张;林地增量主要由耕地和草地转入。4)蓝绿空间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农业生产总值等是耕地减少的主导因素;气温、坡度等对水域空间的保护与建设有一定正向作用;坡度、高程等自然因素与GDP等社会因素对草地的扩张有一定正向作用;林地主要受高程、降水、坡度及土壤的影响。研究结果对豫中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蓝绿空间发展战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豫中地区 河南许昌 空间演化 景观格局
下载PDF
山水文化视域下城市山水系统营建研究
10
作者 王亚军 许舒琳 郁珊珊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2期118-121,共4页
文章阐述古代山水文化的形态,总结自古以来渗透进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山水文化精神,引出当代山水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山水城市”概念,通过对国内外与“山水城市”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山水城市”营建研究作铺垫。基于山水人民城市的最终目标... 文章阐述古代山水文化的形态,总结自古以来渗透进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山水文化精神,引出当代山水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山水城市”概念,通过对国内外与“山水城市”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山水城市”营建研究作铺垫。基于山水人民城市的最终目标,从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城市环境与公共空间相融合、物质空间与文化特征相结合的主旨出发,构建山水生态城市、山水公园城市、山水人文城市,形成山水文化视域下的“山水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文化 山水城市 生态城市 公园城市 人文城市 天人合一
下载PDF
集群连接理论视角下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策略探索——以广州市融德里为例
11
作者 郭谦 汤晟晖 +1 位作者 何可柔 黄凯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41,共10页
在急剧变化的城市环境中,历史街区易受影响成为片段孤立化区域并走向衰败,但其因蕴含重要价值与资源而需要得到有效保护。现有保护更新理论中缺乏引导历史街区自身聚合及与城市环境融合的整体性框架。将历史街区视为复合化集群,引入集... 在急剧变化的城市环境中,历史街区易受影响成为片段孤立化区域并走向衰败,但其因蕴含重要价值与资源而需要得到有效保护。现有保护更新理论中缺乏引导历史街区自身聚合及与城市环境融合的整体性框架。将历史街区视为复合化集群,引入集群连接理论,通过辨析内部子集、延伸连接线索、拓展连接操作构建保护更新框架,并提出建立连接后失稳问题的发现与应对措施,共同形成保护更新策略。以广州市融德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项目为例,尝试将集群连接理论运用于设计与实施过程,为历史街区集群化整合提供案例支撑,以期为同类面临衰败境遇的历史街区提供保护更新方面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 集群连接理论 城市衰败区域 融德里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中美英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能源指标的比较与启示
12
作者 王静 刘艺蓉 冯聃雅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122,共7页
面向碳中和目标,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具有优化升级的可能,但优化路径有待探索。通过梳理国外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发现,评价标准整合碳中和目标是趋势所向,能源指标是评价标准优化升级的重点。对此,选择美国LEED Cities and Co... 面向碳中和目标,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具有优化升级的可能,但优化路径有待探索。通过梳理国外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发现,评价标准整合碳中和目标是趋势所向,能源指标是评价标准优化升级的重点。对此,选择美国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和英国BREEAM Communities,开展碳中和目标下中美英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能源指标比较研究。研究表明:美英评价标准能源指标在整合碳中和目标上具有先进性,能源指标分布集中,重视可再生能源与碳排放的评价,且条文细则在“优化能源结构”“注重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建筑与基础设施节能”上已有创新。基于比较结果,对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及其能源指标的优化提出“编制理念及控制项需明确碳中和目标”“调整能源指标的分布情况和分值权重”“能源指标条文细则落位碳中和新技术”3点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碳中和 能源指标 比较分析
下载PDF
以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推动中国绿色低碳城市实践
13
作者 王凯 董珂 《城市学报》 2024年第1期2-7,共6页
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是在资源环境紧约束条件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当代面临的问题有特殊性,而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则提供了特色化的解决方案;应当借鉴、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营建方略,在宏观尺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 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是在资源环境紧约束条件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当代面临的问题有特殊性,而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则提供了特色化的解决方案;应当借鉴、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营建方略,在宏观尺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天调;在中观尺度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构建基层社会秩序;在微观尺度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实现礼序乐和;以人居环境科学思想,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科学 绿色低碳城市
下载PDF
基于双边界二分式CVM的适老化改造支付意愿研究
14
作者 张斌 马杰 +1 位作者 孙雯 冯颖 《工程管理学报》 2024年第1期83-88,共6页
居民的支付意愿对于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的成功推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双边界二分式CVM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扬州市既有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约58.... 居民的支付意愿对于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的成功推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双边界二分式CVM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扬州市既有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约58.62%的受访者愿意支付,平均支付金额为343.69元/年/户。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扬州市既有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的总价值约为113421万元;支付意愿与投标值、学历、收入水平、家庭状况、户外活动频率和认知程度相关。了解居民的支付意愿可为改善适老化改造筹资机制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推动更有效的改造实施,以满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适老化改造 支付意愿 双边界二分式CVM
下载PDF
生态韧性视角下的绿水湾湿地公园多情景模拟
15
作者 汪辉 王博锐 戴伦 《自然保护地》 CSCD 2024年第3期114-128,共15页
【目的】研究湿地公园不同情景的生态韧性状况,提出更具韧性的发展模式,以绿水湾湿地公园为例探究其2027年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与生态韧性变化。【方法】基于CLUE-S模型与Markov模型,依据研究区建设目标与上位规划,构建生态保护情景、旅... 【目的】研究湿地公园不同情景的生态韧性状况,提出更具韧性的发展模式,以绿水湾湿地公园为例探究其2027年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与生态韧性变化。【方法】基于CLUE-S模型与Markov模型,依据研究区建设目标与上位规划,构建生态保护情景、旅游发展情景与协调发展情景,并以历史趋势情景作为基准情景,揭示2027年绿水湾湿地公园的土地利用情况。结合生态韧性评价模型的构建,在区域尺度上对4种情景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上,3种情景下的各用地类型分布位置总体相似,仅在面积大小方面有所差别。(2)用地结构上,3种情景下的用地变化呈现不同变化趋势:生态保护情景湿地面积增幅较为显著,但建设面积锐减;旅游发展情景湿地面积稍有减少,而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协调情景总体表现不突出,但在湿地恢复和公园开发需求上都有所成果。(3)生态韧性水平上,生态保护情景、旅游发展情景生态韧性水平均不突出,而协调发展情景的指标最为均衡,生态韧性水平最高。【结论】生态韧性理论有助于提升湿地公园抗风险与恢复能力,应作为湿地公园规划的基础性工作。研究表明,生态保护情景下公园景观略显单一且难以开发,旅游发展情景下公园无法达到未来湿地恢复与生境保护的要求,均不利于生态韧性的提高;而协调发展情景能够满足多方面目标,具有更高的生态韧性,其结果可用于规划决策过程,辅助提高公园韧性,加强公园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公园 生态韧性 情景规划 风景园林 生态保护
下载PDF
基于“敏感性-重要性-连通性”框架的神木市生态网络规划
16
作者 张文婷 任巧慧 胡泳茵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1期53-61,共9页
构建生态网络对改善区域生态安全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景观连通性”综合评价结果识别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判定生态廊道,基于电路理论提取生态节点,形成点-... 构建生态网络对改善区域生态安全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景观连通性”综合评价结果识别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判定生态廊道,基于电路理论提取生态节点,形成点-线-面交汇的生态网络,并对神木市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进行分级划定。结果表明:神木市生态源地共22个,面积达536.80 km^(2),多集中在东南部,平均dPC值为7.16,总体连通性不佳;判定出潜在生态廊道46条,廊道总长度365.39 km,多集中在东南部;提取出生态节点124个,包括生态夹点42个、生态障碍点59个、生态断裂点23个。依据生态网络规划结果,识别低质量生态空间,并划分为重点修复区、生态提升区、生态保育区;在此基础上提出源地、廊道、节点、低质量生态空间的分级管控策略,以期为其他生态脆弱型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生态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 景观连通性 神木市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中植物配置研究——以沈阳为例
17
作者 杨毅 刘向宇 刘喜东 《花卉》 2024年第4期85-87,共3页
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越发重要,其中,植物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植物配置可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也能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但其目前存在种类单一、缺乏地域特色等问题。从沈阳市植物配置的现状问题出发,总结适合沈阳市的植物... 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越发重要,其中,植物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植物配置可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也能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但其目前存在种类单一、缺乏地域特色等问题。从沈阳市植物配置的现状问题出发,总结适合沈阳市的植物配置策略,以达到对景观设计的指引,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建设 植物配置 景观设计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洪涝韧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耦合协调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嵇娟 陈军飞 +1 位作者 丁童慧 李远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72-2785,共14页
厘清城市洪涝韧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耦合协调关系,可为城市防洪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决策参考。综合运用基于麻雀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InVEST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在分析200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洪涝韧性与水源涵养、水... 厘清城市洪涝韧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耦合协调关系,可为城市防洪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决策参考。综合运用基于麻雀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InVEST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在分析200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洪涝韧性与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土壤保持和气候调节四种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基础上,尝试探索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洪涝韧性水平呈现“N”型增加趋势,并呈现“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空间格局,表明经济水平越高的城市展现出更强的洪涝韧性,经济是影响城市洪涝韧性波动的主要因素,而自然韧性成为城市洪涝韧性提升的关键短板;(2)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高植被覆盖的南部地区提供了更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从时间维度看其空间分布是稳定的,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服务总体呈向好趋势,土壤保持服务整体呈现倒“N”型增加,气候调节服务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3)城市洪涝韧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较为稳定,且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趋于一致,呈现“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弱”的趋势,生态系统服务较高的城市,表现出更好的耦合协调性,且随着生态系统服务的增加而改善。因此,长三角城市群有必要从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促进城市洪涝韧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洪涝韧性 生态系统服务 耦合协调度 长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地方性评价研究——基于游客感知的视角 被引量:2
19
作者 任璐 王勇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31,共12页
分析评价抽象的地方性,结合游客与原住民多元主体的感知提出平江历史街区地方性提升策略,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托雷尔夫提出的组成地方性感知维度,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利用扎根理论从游客感知内容中提取、... 分析评价抽象的地方性,结合游客与原住民多元主体的感知提出平江历史街区地方性提升策略,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托雷尔夫提出的组成地方性感知维度,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利用扎根理论从游客感知内容中提取、结合历史街区特性,建立包括物质景观、人的行动与地方意义三个维度的地方性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究发现:平江历史街区地方性呈现空间割裂、符号冗杂导致的地方意义的不完全表达。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中应对空间和社会各层面不和谐要素进行规范,才能准确传递地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 游客感知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气候适应性-游憩”多功能耦合的复合绿地生态网络格局优化
20
作者 周媛 黎贝 +5 位作者 李朋瑶 姚婧 陈明坤 唐密 张莉 陈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854-5866,共13页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构建多功能耦合的绿地生态网络格局是促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基于“源-汇”理论,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景观连通性...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构建多功能耦合的绿地生态网络格局是促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基于“源-汇”理论,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景观连通性指数、电路理论等方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环境改善、游憩服务构建单因子网络,分析源地、廊道、生态战略点等空间要素特征,形成基于“生态-气候适应性-游憩”多层级、多功能复合生态网络优化格局。结果表明:(1)筛选出“源”-“汇”景观(生态159—29个,气候适应性30—14个,游憩208—40个)。生物迁徙廊道在研究区中部、西南部呈团簇状分布;气候适应性廊道呈中部集聚、东西稀疏的分布特征;游憩廊道相对密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四周扩散。(2)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中,总长度上,游憩廊道>生物迁徙廊道>气候适应性廊道;总面积上,生物迁徙廊道>游憩廊道>气候适应性廊道。一、二级廊道的适宜宽度为生态廊道200、100m,气候适应性廊道100、60m;游憩廊道60、30m。(3)叠加多目标廊道获得生态关键点753个,干扰点2371个。游憩源地中8.18%的面积应退让给生态廊道和气候适应性廊道。多功能耦合的生态网络优化格局可激活不同景观资源的潜在价值,对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向需求,实现绿地资源在城市空间中的最优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 热环境改善 游憩服务 绿地生态网络 多功能耦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