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4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杭州与京杭大运河城河相依关系的独特性
1
作者 郑杜月 宣建华 高徐昌 《华中建筑》 2025年第1期85-89,共5页
在中国大运河流经的35个城市中,城河关系各有不同,杭州城河相依关系具有其独特性。该文通过对杭州运河历史发展过程的梳理,分析了运河穿城而过的原因,进而论述了运河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试图深入认识杭州城河相依的特点。
关键词 杭州 京杭大运河 城河相依
下载PDF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城镇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俊奇 王泓洁 李惠民 《水资源保护》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3,共11页
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核算对象、核算范围、核算方法及排放因子等方面,对现有城镇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回顾。结果表明:现有研究基本明确了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公式,为开展多尺度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奠定了方法基础;现有研... 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核算对象、核算范围、核算方法及排放因子等方面,对现有城镇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回顾。结果表明:现有研究基本明确了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公式,为开展多尺度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奠定了方法基础;现有研究核算了部分雨水设施部分阶段的碳排放因子,但存在核算范围不一致、方法不统一、排放因子不透明等问题,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可比性较差,核算结果具有很大不确定性;雨水设施碳排放因子完整性较差,与形成统一规范的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体系存在一定的差距。为规范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体系,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截留式排水体制下雨水系统核算边界划分、直接碳排放精准测度和水能利用的碳抵消效应,逐步构建适用于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的综合因子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雨水系统 碳排放核算 碳抵消效应 碳排放因子法 内容分析法
下载PDF
“方割”与“融合”: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东泉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1-118,共8页
北魏在扩建都城平城时,为应对大规模移民的聚居问题,采用“方割”为名的规划建设方式,后在北魏洛阳城推行。“方割”的初衷是保证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隔离,但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却表现出“融合”趋势。目前规划史研究并未关注。根据历... 北魏在扩建都城平城时,为应对大规模移民的聚居问题,采用“方割”为名的规划建设方式,后在北魏洛阳城推行。“方割”的初衷是保证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隔离,但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却表现出“融合”趋势。目前规划史研究并未关注。根据历史文献,将北魏洛阳城的居民划分为胡汉士庶四个等级阶层,以《洛阳伽蓝记》为数据来源。研究发现,各城区都有不同程度的阶层混居;里坊间的阶层差异虽然高于城区间的差异,但里坊内也有民族、士庶、南北朝等不同社会阶层的混居现象。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在统一的“方割”底图上,总体上呈现出城区尺度的居住混合与里坊尺度的居住隔离相交织的结构特征。长期推行的汉化政策是主要原因;汉化政策又通过影响阶层认知和城市规划建设方式,进一步影响了社会融合。其中“方割”而成的里坊,以统一的形制对社会空间分异起到了消弭作用。研究能够丰富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史,并为认识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历史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洛阳城 方割 社会分层 社会融合 里坊 居住空间分异
下载PDF
山地城市高温热浪灾害空间识别与风险评估——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海静 马金辉 杨雨飞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5-103,共9页
【目的】以重庆市为代表的山地城市高温热浪问题突出,对高温热浪风险进行准确识别与科学评估是增强城市韧性和气候适应性的重要途径。【方法】采集社会经济、地理信息和人口数据,识别高温热浪风险要素,构建以“危险性—山地城市暴露度... 【目的】以重庆市为代表的山地城市高温热浪问题突出,对高温热浪风险进行准确识别与科学评估是增强城市韧性和气候适应性的重要途径。【方法】采集社会经济、地理信息和人口数据,识别高温热浪风险要素,构建以“危险性—山地城市暴露度—脆弱性”为框架的山地城市高温热浪风险评估体系,并选择重庆市2018年7—9月典型高温热浪事件展开评估。【结果】极高和高风险区县都分布在中心城区以内,其高温热浪平均风险水平超出中等级风险区的2倍,由危险性和暴露度共同主导,越靠近中心,综合风险越高;危险性与暴露度都呈“近高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则为“近低远高”;危险性较小的区县往往收入、医疗、教育水平有限,脆弱性明显高于中心城区;根据高温热浪风险主导因子的不同,以“局地优化、区域互补”为思路,提出山地城市热灾害风险应对策略与规划建议。【结论】完善了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体系,推动构建健康、安全、舒适的城市人居环境,为落实山地城市气候韧性发展规划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气候变化 高温热浪 热灾害空间分布 风险评估 规划应对策略 重庆市
下载PDF
我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研究的内容综述与工作前瞻 被引量:1
5
作者 戴彦 李懿 +2 位作者 钟佳丽 平楠 陈梓清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历史文化村落既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要素,又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工作对象。文章借助CiteSpace分析工具,对相关文献进行关键信息的检索、提取、分析和研判。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历史文化村落研究大体可划分为依附研究、专属研究... 历史文化村落既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要素,又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工作对象。文章借助CiteSpace分析工具,对相关文献进行关键信息的检索、提取、分析和研判。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历史文化村落研究大体可划分为依附研究、专属研究和拓展研究3个阶段,主要围绕“本体机理的认知解读”“文化遗产的保护转型”“社会体系的组织治理”和“产业发展的创新规划”4大主题展开讨论,体现从“实体历史空间”到“复合多元要素”的对象演变、从“孤立对象保护”到“区域统筹发展”的目标拓展、从“单科定性”到“交叉定量”的方法进化等研究特征。最后,面对乡村振兴的机遇与乡村收缩的挑战,从研究视角、保护理论、实践方法等方面提出工作展望,以期为新时代我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村落 CiteSpace分析工具 研究特征 工作展望
下载PDF
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城市韧性评价与仿真研究
6
作者 柯小玲 王晨曦 +2 位作者 郭海湘 王雷 陈宁远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80,共8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现代城市面临的严重威胁和重要挑战,文章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韧性理论从自然、经济、社会、物理和组织五个维度构建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城市韧性仿真模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现代城市面临的严重威胁和重要挑战,文章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韧性理论从自然、经济、社会、物理和组织五个维度构建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城市韧性仿真模型,评估武汉市2009—2020年的城市韧性水平,最后模拟仿真不同发展情景下2021—2030年城市韧性变化趋势,并提出针对性的韧性提升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对城市韧性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为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从业人员数、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单位从业人员数以及卫生机构数;第二,2009—2020年武汉市城市韧性总体水平稳步提升,各子系统韧性呈现波浪式增长特征,但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其组织、经济、社会和物理韧性出现了较为剧烈的波动;第三,不同发展情景下,2021—2030年武汉市城市韧性发展趋势差异显著,其中韧性发展型最优,现状延续型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城市韧性 仿真 系统动力学 应急管理
下载PDF
哈尔滨城建初期中东铁路附属地城市街道网络形态的演进与基因解析(1898-1926) 被引量:1
7
作者 唐岳兴 徐一书 赵志庆 《当代建筑》 2024年第7期126-129,共4页
本文基于哈尔滨城建史界定城建初期的时间范围,利用历史舆图与sDNA技术分析城建初期中东铁路附属地城市街道网络形态的演进逻辑,并运用“特征识别-共性归纳-基因解析”的方法解析街道网络形态基因。研究表明.城建初期(1898-1926)附属地... 本文基于哈尔滨城建史界定城建初期的时间范围,利用历史舆图与sDNA技术分析城建初期中东铁路附属地城市街道网络形态的演进逻辑,并运用“特征识别-共性归纳-基因解析”的方法解析街道网络形态基因。研究表明.城建初期(1898-1926)附属地先后形成了老哈尔滨、新市街、埠头区等区域的街道网络,本文将其归类为五种形态特征单元,以及它们组合形成的“枝干形”与“放射形”两类街道网络形态基因,体现出西方规划思想与本土地域特征的双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网络形态 中东铁路附属地 城建初期 形态基因
下载PDF
面向一统的都城规划——再论隋大兴的空间形制建构及其历史意义
8
作者 栾滨 孙晖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9-110,共12页
隋大兴是在一统全国过程中规划建设的新都城。其营建不仅在于都城空间本身,也包括以都城为核心面向整个疆域的一系列空间建构。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发展演变以及隋大兴的建设背景,认为隋初围绕大兴城在疆域范围、近畿区... 隋大兴是在一统全国过程中规划建设的新都城。其营建不仅在于都城空间本身,也包括以都城为核心面向整个疆域的一系列空间建构。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发展演变以及隋大兴的建设背景,认为隋初围绕大兴城在疆域范围、近畿区域、都城形态三个层面的一系列空间建构是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与全国一统进程实际需要相结合的空间政治实践,呼应了当时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需求,丰富和发展了“大一统”理念在都城规划中的表达,提高了都城在国家秩序建构和国家认同形成方面的作用,推动了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形成和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大兴 大一统 都城形制 疆域建构 国家秩序
下载PDF
官控层级作用下海盐聚落体系演变研究——以明清两淮盐区为例
9
作者 张晓莉 赵逵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2,共8页
梳理明清海盐产区官控层级由“分司-盐场-团”向“分司-盐场-灶”发展过程中各层级职能的变化,建立与官控层级对应的“分司-场治-团”和“分司-场治-市镇-生产”的聚落发展体系。从时间纵向的角度,立足官控层级重心迁移,结合经济、自然... 梳理明清海盐产区官控层级由“分司-盐场-团”向“分司-盐场-灶”发展过程中各层级职能的变化,建立与官控层级对应的“分司-场治-团”和“分司-场治-市镇-生产”的聚落发展体系。从时间纵向的角度,立足官控层级重心迁移,结合经济、自然、文化等因素的变化,解析海盐聚落体系整体格局的纵横发展,总结聚落体系层级格局分布的演变规律。立足官控层级职能变迁,结合明清海盐聚落体系空间构成要素的量化分析,对海盐聚落体系层级空间形态的演变规律进行总结。研究现代东部沿海聚落体系的由来和发展过程,并为后续古代海盐手工业聚落体系的全面构建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控层级 海盐聚落体系演变 格局分布 空间形态 空间构成要素
下载PDF
平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类识别研究——基于江汉平原21个市县的熵权法评价研究
10
作者 林颖 张娴 +1 位作者 卢有朋 祝贺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28,142,共8页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作为重要的土地资源管理工具,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促进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宏观尺度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的分类识别与横向比较研究,以江汉平原地区21个城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作为重要的土地资源管理工具,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促进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宏观尺度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的分类识别与横向比较研究,以江汉平原地区21个城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解析与地理信息数据分析方法批量识别城市建设用地,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以及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对上述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分类,揭示市级城市、省直管城市、县级城市等不同行政级别管辖差异下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分异情况,为城市因地制宜制定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熵权法 中心城区
下载PDF
县域商业网点与路网形态耦合度分析——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
11
作者 丁鹏飞 李卫江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72,121,共7页
路网形态影响到居民出行并塑造着城市的商业形态。为了识别县域商业网点与路网形态的协同发展及空间差异性,以太仓商业网点和路网形态为研究对象,选取路网的几何指标和拓扑指标,运用核密度分析法、平均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扩展空... 路网形态影响到居民出行并塑造着城市的商业形态。为了识别县域商业网点与路网形态的协同发展及空间差异性,以太仓商业网点和路网形态为研究对象,选取路网的几何指标和拓扑指标,运用核密度分析法、平均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扩展空间句法模型(s DNA)等,研究城市道路形态与商业网点的对应关系,并对太仓各行政区的商业布局交通耦合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第一,太仓商业网点的集聚核心与路网综合指数核心基本一致,太仓主城区大集聚,各乡镇多核小集聚分布。不同类型商业网点的集聚程度具有差异性。第二,太仓商业分布方向为“东北—西南”走向,而路网分布更偏南北向,休闲娱乐类网点和餐饮类更偏东西向分布。第三,太仓商业的分布和街道路网形态显著相关,与商业布局关联最强的是道路接近度,相关性最弱是路网的穿行度,与道路形态各参数相关程度最大的商业业态是餐饮业。第四,太仓大部分区域商业网点分布与交通综合指数总体基本匹配,但城区部分区域的商业发展滞后于道路综合指数,乡镇则呈现相反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形态 商业网点 sDNA 耦合性
下载PDF
地域文化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与运用
12
作者 任皎 钟曙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I0021-I0023,共3页
城市街道建设对现代城市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建设城市街道景观,能够为市民营造良好居住环境,提升街道整体形象;营造良好经商氛围,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地域文化是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将其运用于城... 城市街道建设对现代城市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建设城市街道景观,能够为市民营造良好居住环境,提升街道整体形象;营造良好经商氛围,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地域文化是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将其运用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能够引起市民情感共鸣,增添城市街道特色,建设地域特色街道景观文化。因此,本文研究地域文化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与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景观 居住环境 地域文化 街道特色 城市经济发展 地域特色 城市街道建设 情感共鸣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形制束与规范变迁——基于《考工记》后17个古代都城的实证
13
作者 刘迪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9,共16页
针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在学界一直存有争论的两个基本问题:(1)为什么《考工记》在后世实践中鲜有完全匹配其形制的案例?(2)为什么本出同源的明清都城与秦汉都城在空间形制上差异如此之大?从社会思潮的视角,提出自然形制、人文形制、功能... 针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在学界一直存有争论的两个基本问题:(1)为什么《考工记》在后世实践中鲜有完全匹配其形制的案例?(2)为什么本出同源的明清都城与秦汉都城在空间形制上差异如此之大?从社会思潮的视角,提出自然形制、人文形制、功能形制以形制束的方式平行作用于都城,且其规范经多次历史变迁的总论点。剖析了各形制内容,阐述了规范变迁的社会动因与演变过程。实证以西周至清代17个都城城址为依据,通过对历代城址图的连续性切片解构,构建出以“形制-规范”为横轴、历代都城时序为纵轴的形制束解析框架和规范变迁表,并辅以“史料-图解-数据”的文-图-数实证支撑体系,验证上述论点。为古代都城规划摆脱孤立个案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考工记 传统哲学思想 传统规划理念 人居环境 都城形制 格局演化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街道空间品质测度研究——以芜湖市中心城区为例
14
作者 宣蔚 汪婷婷 郑杰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7-44,共8页
在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与高速公路的发展使城市结构发生剧变,由街道构成的传统城镇空间形态被打破。而街道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品质的研究对城市在打造魅力街道、传统特色保留以及时代新元素的融入方面具有... 在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与高速公路的发展使城市结构发生剧变,由街道构成的传统城镇空间形态被打破。而街道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品质的研究对城市在打造魅力街道、传统特色保留以及时代新元素的融入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发现:芜湖市中心城区街道综合空间品质整体上,呈现出中心放射状的整体结构,城市空间品质测度结构及城市建设强度的重心数值也呈现出南高北低、内高外低的指状分布特征;芜湖市中心城区5种类型的街道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较为分散的特征,不同类型的街道聚类伴随区位的迁移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交通导向型街道趋向于城市干道及快速路,但由于城市的各类服务型业态难以覆盖而导致街道服务性不足,生活导向型街道多数位于城市核心建设区,需要加强街道绿化和空间开敞度方面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空间品质 多源数据 空间分布特征 语义分割模型
下载PDF
SD分析法在滨水空间活力评价与提升中的应用
15
作者 杨彧 林承想 《四川水泥》 2024年第2期76-78,共3页
采用SD分析法,选取六安市中心城区6个滨水空间,设置可达性、植物多样性、景观美感度、亲水性、河流水质、历史文化延续性和娱乐活动多样性等评价因子,测定出六安市的滨水空间建设应该重点关注景观环境、亲水性和历史文化延续性三个特性... 采用SD分析法,选取六安市中心城区6个滨水空间,设置可达性、植物多样性、景观美感度、亲水性、河流水质、历史文化延续性和娱乐活动多样性等评价因子,测定出六安市的滨水空间建设应该重点关注景观环境、亲水性和历史文化延续性三个特性,并基于这三个特性实施滨水空间活力提升策略:加强植物景观的设计、水体岸线的打造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空间 空间活力 SD分析法 评价因子
下载PDF
基于民国文本的长沙城市意象研究
16
作者 凌佳诣 沈守云 王薇薇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期45-48,共4页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城市历史景观特征在逐渐减退。为再现民国时期长沙的城市风貌,采用文本挖掘法,整理筛选民国文本进行词频分析、语义网络与聚类分析、情感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探究民国长沙的城市意象元素与形象认知。结果表...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城市历史景观特征在逐渐减退。为再现民国时期长沙的城市风貌,采用文本挖掘法,整理筛选民国文本进行词频分析、语义网络与聚类分析、情感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探究民国长沙的城市意象元素与形象认知。结果表明,民国文本中对长沙的描写以人文要素为主,城市意象因子中道路与交通、山水风貌热力值较高;感知度最高的实体空间意象元素是岳麓山、湘江、天心阁,非实体空间意象元素是街巷、百花、亭台;长沙具有岳峰古迹、湘水月色、街陌盛景、文教新风、战火风云5类意象空间;长沙总体形象认知为美景、幽静、胜地,情绪感知以积极情绪为主。以历史文本为研究材料,为城市意象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意象 文本挖掘 环境感知 民国 长沙
下载PDF
基于运河文化无锡新运河区段的城市规划设计
17
作者 龚新亚 《四川水泥》 2024年第11期35-37,共3页
大运河无锡段是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文化沿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运河文化价值的挖掘,提炼出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创新性地应用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之中。着眼无锡新运河区段,重点以无锡原威孚老厂区为中心点进行内外辐射,凸显运河... 大运河无锡段是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文化沿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运河文化价值的挖掘,提炼出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创新性地应用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之中。着眼无锡新运河区段,重点以无锡原威孚老厂区为中心点进行内外辐射,凸显运河文化,以城市建筑物改建修复为主,形成“重点辐射,内外圈层”的规划布局模式,对无锡城市规划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文化 重点辐射 内外圈层
下载PDF
新技术体系介入下的智慧城市规划设计
18
作者 孟瑞 张雯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5年第1期9-12,共4页
在系统阐述智慧城市、新技术体系、智慧城市规划设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介绍智慧技术体系下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的三大准则,构建新技术体系介入下智慧城市规划设计总体框架,并分别针对宏观层面区域与城市规划、中观层面社区生活圈规划、微... 在系统阐述智慧城市、新技术体系、智慧城市规划设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介绍智慧技术体系下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的三大准则,构建新技术体系介入下智慧城市规划设计总体框架,并分别针对宏观层面区域与城市规划、中观层面社区生活圈规划、微观层面街道与公共空间规划等提出具体规划设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规划设计 新技术体系
下载PDF
先秦丘居形态及其对古代营城理念的影响
19
作者 赵晓峰 张国禹 赵天择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2期116-120,共5页
本文梳理了“丘”的概念及其五重涵义,用图形化的方式考释了“敦丘”“陶丘”“融丘”和“昆仑丘”四种丘居形态。并由此出发,解析了古代多重城制的成因,择居丘南的缘起,以及地法昆仑的三种方法,以探究丘居形态对古代营城理念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丘居形态 营城理念 多重城制 择居丘南 地法昆仑
下载PDF
定制公交服务品质提升策略——以济南市为例
20
作者 曹鸿雁 李春蕾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4年第4期81-84,共4页
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的背景下,多元化公交系统是公共交通发展的必然方向,定制公交作为需求响应的创新公交模式,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当前,定制公交现状服务水平与乘客出行需求还有明显差距,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是现阶段的重要... 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的背景下,多元化公交系统是公共交通发展的必然方向,定制公交作为需求响应的创新公交模式,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当前,定制公交现状服务水平与乘客出行需求还有明显差距,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是现阶段的重要挑战。文中基于对济南市三种类型定制公交运行特征及差异化需求的调查分析,试图探索乘客出行规律与定制公交运行模式的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注重乘客对出行成本和舒适度的感受,从精准评估乘客的出行需求、构建无缝衔接体系、挖掘服务模式的潜力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定制公交服务品质的具体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交通 定制公交 多元化 服务品质 济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