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31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景观治理模式的演变路径及动力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谷康 王怡舞 王浩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3,共7页
运用历史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景观及其治理体系的演进历程进行全景式分析。将治理模式分为起步阶段、改革阶段和完善阶段,结合各时期乡村景观建设成效,归纳治理影响因素与对景观的调节机制,认为国家对... 运用历史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景观及其治理体系的演进历程进行全景式分析。将治理模式分为起步阶段、改革阶段和完善阶段,结合各时期乡村景观建设成效,归纳治理影响因素与对景观的调节机制,认为国家对乡村的定位决定景观治理目标与重点,土地、人口管理、经济产业等制度改革引导乡村治理的潜力挖掘,行政财政体制制约乡镇的治理效能,社会文化嬗变加速治理程序的价值转向。最后,基于演变路径提出建议,以期探索更加规范化、法制化的乡村景观建设与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乡村景观 治理模式 历史变迁 演变路径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沿江型湿地公园景观环境特征对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复愈性的影响——以上海后滩公园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干靓 唐艺源 尹杰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2,共7页
丰富的自然体验与感知有利于发挥绿地的健康效益,明确影响滨江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复愈性的景观环境要素对于精细化提升公园绿地环境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沿江型湿地公园上海后滩公园为例,采用游客受雇佣拍摄法,获得景观环境感知特... 丰富的自然体验与感知有利于发挥绿地的健康效益,明确影响滨江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复愈性的景观环境要素对于精细化提升公园绿地环境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沿江型湿地公园上海后滩公园为例,采用游客受雇佣拍摄法,获得景观环境感知特征数据及感知自然程度和感知复愈程度评分数据,探索与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复愈性相关的公园绿地景观环境影响要素。研究发现:1)场景内存在水体、植被物种丰富度越高、视觉主体植被健康程度越高、场地的整洁程度越高、无硬质铺地道路或道路类型为线性延伸路径,对人群的自然感知程度和感知复愈程度更有利;2)场景内有动物出现、人工修剪痕迹更少会显著提升人群对自然的感知程度,但与人群的感知复愈程度相关性不显著;3)场景内的土地裸露度会负向影响公众在自然中的复愈感受,而对人群的自然感知程度无显著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沿江型湿地公园景观环境提出设计优化建议:1)增加水体要素;2)提高植被物种丰富度;3)提高场景整洁度,降低土地裸露度,同时也须避免对植被的过度修剪;4)营造丰富生境,提高野生动物多样性及其可观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感知 感知复愈性 景观环境特征 设计优化 上海
下载PDF
后工业景观公园生态设计思潮演变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江海燕 王杨杨 +1 位作者 黄晓彤 马源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16,共7页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引领的新型工业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后工业景观公园”作为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主要载体,因其标志性和典型性成为风景园林界实践的重要对象,研究其生态设计思潮的演变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引领的新型工业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后工业景观公园”作为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主要载体,因其标志性和典型性成为风景园林界实践的重要对象,研究其生态设计思潮的演变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后工业景观公园近60年的发展历程,根据公园建设背景、指导理论、生态设计手法,将生态设计思潮划分为1960—1985年探索期的环境修复模式、1986—2005年融合期的郊野景观模式、2006—2019年发展期的自然景观模式以及2020年以来兴盛期的生物友好模式4个阶段。生态设计思潮经历了从消除场地污染的环境修复到兼顾科学修复与艺术表达,从利用自生长植被群落、保护生物栖息地到设计适应生物多样性的友好环境,从被动到主动、从以人为中心的安全防控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审美转变。以期能为我国生态文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工业景观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后工业景观 工业遗产公园 生态设计 思潮演变
下载PDF
从园艺疗法到自然疗愈:类型、发展、机理与展望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树华 姚亚男 +1 位作者 孟令爽 朱怀真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2,共11页
【目的】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中国自然疗愈相关概念发展迅猛,亟待梳理中国现有的主要疗愈类型与发展历程,探究其共性作用机理。【方法】归纳中国现有的主要疗愈类型、共性机理,对比分析不同疗愈类型在概念、研究热点与前沿方向... 【目的】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中国自然疗愈相关概念发展迅猛,亟待梳理中国现有的主要疗愈类型与发展历程,探究其共性作用机理。【方法】归纳中国现有的主要疗愈类型、共性机理,对比分析不同疗愈类型在概念、研究热点与前沿方向、学科基础、专业发展程度与研究深度、作用媒介、与人的关联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当前中国正在形成一个包括园艺疗法、园林康养、农业康养及森林康养在内的多元化自然疗愈体系,该体系中以环境载体为基础的园林康养、农业康养、森林康养与依赖具体活动形式的园艺疗法并存。尽管各疗愈类型的研究焦点以及发展情状各异,但它们在促进人体健康方面具有共性机理,可分为神经调节与免疫调节两大路径。【结论】未来,从园艺疗法到自然疗愈全谱系的理论体系构建应更注重不同人群需求与行业发展特征,促进自然疗愈方法向精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同时,需深入探索这2种途径在不同自然疗愈类型中应用的效果与机理,以期为自然疗愈领域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基础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艺疗法 园林康养 农业康养 森林康养 自然疗愈
下载PDF
关于风景园林专业学位与知识体系的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成玉宁 方煜昊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6,共5页
【目的】中国风景园林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专业学位背景下,风景园林知识体系亟待梳理与反思。【方法/过程】基于专业学位教育特点,剖析国家政策、社会需求,重新系统认知风景园林专业学位:从培养目标、知识类型、知识层级与知识... 【目的】中国风景园林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专业学位背景下,风景园林知识体系亟待梳理与反思。【方法/过程】基于专业学位教育特点,剖析国家政策、社会需求,重新系统认知风景园林专业学位:从培养目标、知识类型、知识层级与知识结构4个方面探讨风景园林专业学位与知识体系的内涵及发展方向。现代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对实践智慧与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类型势必从过去以经验知识为主体转变为以科学知识与规律为主体。科学、艺术与技术3种类型知识的融合是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基础。学士、硕士与博士三级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风景园林专业知识的层级属性,据此处理好专业知识体系中内涵与外延的结构关系是推动专业发展的根本问题。【结果/结论】面对风景园林专业乃至思维范式的革新,应按照专业知识生产与组构的特定规律,探索风景园林专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专业学位 人才培养 知识体系 知识生产 知识类型 知识结构 知识层级
下载PDF
基于PBL模式的环境心理学教学改革实践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薇薇 刘晔 +3 位作者 刘破浪 沈守云 廖秋林 廖珂 《山西建筑》 2024年第7期191-194,共4页
环境心理学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设计理论课程,其教学改革对提升风景园林专业总体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该教改项目基于PBL模式,通过学科发展动态梳理环境心理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从“退缩行为”“前进行为”“定位行为”“延伸行为... 环境心理学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设计理论课程,其教学改革对提升风景园林专业总体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该教改项目基于PBL模式,通过学科发展动态梳理环境心理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从“退缩行为”“前进行为”“定位行为”“延伸行为”四种类型入手,结合体验型、探索型两种问题进行问题体系设计,并通过设计课程的联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经过三年的教学改革,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以及学习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心理学 PBL模式 教学改革 风景园林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构建研究——以佛山市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马源 陈丽华 关志烨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2,共7页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目前存在重经济轻保护、重遗产轻环境等问题,促进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能够有效推动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的高品质空间建设。佛山是一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平...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目前存在重经济轻保护、重遗产轻环境等问题,促进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能够有效推动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的高品质空间建设。佛山是一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平衡好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之一。以佛山市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在摸清文化遗产资源类型、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搭建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联动发展的分析框架,构建文化遗产空间保护体系。首先,全面挖掘和梳理佛山市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态-文化资源,划定不同等级的资源集聚区;其次,提出“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空间保护体系构建策略;最后,构建“生态基底+遗产空间+遗产廊道”的分级分类空间保护利用模式。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从文化遗产单体保护到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系统性整体保护的转变,对于城乡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国土空间规划 文化遗产 生态保护 协同保护体系 佛山市
下载PDF
多元价值视角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沈洁 林诗琪 +1 位作者 龙若愚 吴语婧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77,共7页
针对中国现行《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强调环境效益、对微观尺度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关注度不够的现象,通过文献爬梳、3轮专家问卷调研和3个建成项目的实证评价研究,逐步确立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在环境、社会、经济与美学方面的11项效益... 针对中国现行《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强调环境效益、对微观尺度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关注度不够的现象,通过文献爬梳、3轮专家问卷调研和3个建成项目的实证评价研究,逐步确立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在环境、社会、经济与美学方面的11项效益及其指标构成、各项指标的含义、评价方法和评分标准,构建了以多元价值为导向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能够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为创造可持续的雨水景观设计实践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海绵城市 雨水管理 多元价值 绩效评价
下载PDF
游客感知视角下城市绿地空间社会价值评估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罗巧灵 荣佳雨 +1 位作者 周俊方 马杰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6,共7页
城市绿地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最容易被人类感知和利用,对其量化评估与影响因素探究可为城市绿地空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现有研究较少考虑服务设施对游客感知城市绿地社会价值的影响。因此,以武汉市东湖风景区为例,利用SolVES模型将... 城市绿地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最容易被人类感知和利用,对其量化评估与影响因素探究可为城市绿地空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现有研究较少考虑服务设施对游客感知城市绿地社会价值的影响。因此,以武汉市东湖风景区为例,利用SolVES模型将6类游客社会价值感知数据进行空间量化,并探究自然资源环境要素和服务设施兴趣点密度对社会价值指数与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游客对东湖风景区社会价值偏好为文化价值>娱乐价值>美学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康体价值>可持续价值;社会价值热点区域集中在听涛景区和磨山景区,且大多分布在高程20~40m、坡度2°~6°、距离水体100m范围内;在影响因素上,旅游景点设施和植被覆盖度对各类社会价值影响的贡献值最大,且与社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游客感知 城市绿地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 社会价值
下载PDF
苏南水网地区水域景观破碎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研究——以吴江区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丁金华 许艳秋 钱晶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7-255,共9页
以苏州吴江区为对象,选取1990、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Fragstats4.2对1990-2020年水域景观破碎化演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水域景观破碎化时空特征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从景观水平破碎化特征分... 以苏州吴江区为对象,选取1990、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Fragstats4.2对1990-2020年水域景观破碎化演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水域景观破碎化时空特征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从景观水平破碎化特征分析来看,研究期内吴江区水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先增大后减缓:1990-2000年水域景观受到人工建设干扰,空间分布离散;2000-2020年水域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整体空间格局趋向整合。从类型水平破碎化特征分析,河流、湖泊及内陆滩涂在1990-2000年破碎化程度日益加剧,斑块空间分布离散,2000-2020年水域斑块连接性逐渐增强;水库坑塘斑块类型分布在1990-2010年破碎程度降低,2010年后破碎化程度上升。(2)吴江区水域景观破碎化受到自然、社会等多元因素影响,各因子对水域景观破碎化时空分异的影响明显不同,且各驱动因子间存在显著交互增强效应,其中人类活动强度因子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探明水域景观破碎化形成机理提供思路,对苏南水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网地区 景观破碎化 时空演变 驱动因子
下载PDF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的泮溪酒家保护更新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谦 肖磊 +1 位作者 王慧 孙琦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0,共7页
基于景观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指导泮溪酒家历史环境的保护更新,以空间生产和场所构建的理论结合人类学田野调查、结构化访谈及大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泮溪酒家及所处西关历史环境的“空间”“场所”景观及二者“多相”共生的情况。在此基... 基于景观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指导泮溪酒家历史环境的保护更新,以空间生产和场所构建的理论结合人类学田野调查、结构化访谈及大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泮溪酒家及所处西关历史环境的“空间”“场所”景观及二者“多相”共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泮溪酒家保护更新的实践,以“空间”和“场所”视角扩大研究范围,串联象征符号,挖掘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实践与社会关系,生产与构建出具有地方特色且符合当地居民情感记忆的景观。最后以“多相律”理论探求内外景观的统一与融合共生,为中国城乡建设中的历史环境保护更新提供新视角与方法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人类学 空间与场所 多相律 泮溪酒家 历史环境保护更新
下载PDF
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建设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纪军 何梦瑶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6,共10页
【目的】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研究的内容及发展脉络,综合评析风景园林理论体系建设的发展水平,以期为进一步推动风景园林理论体系建设提供思路,从而促进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发展。【方法】从理论体系建构的不... 【目的】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研究的内容及发展脉络,综合评析风景园林理论体系建设的发展水平,以期为进一步推动风景园林理论体系建设提供思路,从而促进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发展。【方法】从理论体系建构的不同视角或维度出发,归纳、比较和反思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建设的途径、思路和方法,发掘看待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相关现象的不同方式。【结果】辨别和剖析了传统体系、设计体系、空间体系、知识体系、学科体系5种理论体系的异同与关联,以及对学科理论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并剖析了学科理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论】理论体系的建构能够促进对学科内在和外在关系的思考,可视为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与专业理论发展的结晶,借此把握学科理论的发展动向,并以开放式的答案与认知面对当前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理论 传统体系 设计体系 空间体系 知识体系 学科体系
下载PDF
基于面积系数法的乡村景观碳模型建构及测度研究——以直山村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哲 袁福甜 +1 位作者 王立亚 周正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5,共7页
“双碳”视野下的乡村景观研究与实践是当代风景园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面向,乡村景观碳源碳汇量化解析与制图分析是其研究基础与技术途径,以面积系数法构建的乡村景观碳模型及其测度技术研究亟待开展。基于“三生空间”景观要素进行乡村... “双碳”视野下的乡村景观研究与实践是当代风景园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面向,乡村景观碳源碳汇量化解析与制图分析是其研究基础与技术途径,以面积系数法构建的乡村景观碳模型及其测度技术研究亟待开展。基于“三生空间”景观要素进行乡村碳源碳汇因子聚类,建立碳源碳汇清单并计算景观要素基础碳量,依托GIS平台关联对应面积、获取碳系数,建立乡村景观碳模型。以直山村为例,根据景观要素SHP图形数据库将碳模型进行制图表达,实现乡村景观要素的碳量集成与测度解析。相关研究为乡村景观要素碳源碳汇联立分析提供了一种可借鉴、可发展的技术框架与测度方法,为乡村景观碳模型系统建构与纵深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乡村景观 面积系数法 碳模型 测度
下载PDF
“森列”与“饾饤”: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两种类型及其结合发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顾凯 叶聪 戴文翼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0,共7页
现有中国园林史研究已经认识到南宋是园林中石假山营造得到重要发展的时期,然而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具体方式及其形态特点尚未得到有效探讨。在深入研读相关文献与图像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来源与后世影响,探讨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类型及其... 现有中国园林史研究已经认识到南宋是园林中石假山营造得到重要发展的时期,然而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具体方式及其形态特点尚未得到有效探讨。在深入研读相关文献与图像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来源与后世影响,探讨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类型及其发展。首先从“置”与“叠”2种基本方式出发,在历史语境中探讨“森列”与“饾饤”这2类南宋常见的假山营造类型及其来源与影响;进而关注二者在仿“飞来峰”营造中的结合与发展,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南宋,乃至其后的石假山营造。这一研究将对其后中国园林假山发展的认识,乃至当代假山特点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历史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园林史 假山营造 南宋 飞来峰
下载PDF
基于城市更新的工业遗产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以中山岐江公园与北京首钢公园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晗 李玉婧 余珮珩 《上海国土资源》 2024年第1期21-26,共6页
工业遗产公园建设是我国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举措。分析归纳优质工业遗产公园的成功因素,事关我国城市发展大局。本研究以中山岐江公园和北京首钢公园为例,探究公众对工业遗产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感知及该框架的实用性,构建生态系统... 工业遗产公园建设是我国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举措。分析归纳优质工业遗产公园的成功因素,事关我国城市发展大局。本研究以中山岐江公园和北京首钢公园为例,探究公众对工业遗产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感知及该框架的实用性,构建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重要性—满意度分析(CES-ISA)框架。结果表明:工业遗产公园提供的消遣娱乐、美学和文化遗产与精神服务是最受公众重视的文化服务类型;完善地方感服务是提升公众满意度,促进工业遗产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CES-ISA框架能识别公众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重要性感知和满意度之间的差异,并获得工业遗产公园文化服务的管理优先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工业遗产公园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CES-ISA框架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重庆示范性海绵型住区海绵系统长期水文-成本综合绩效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家琳 刘兆莉 张蕊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6,共9页
【目的】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已逐步进入优化营建与科学评估阶段。针对已建成海绵型住区,对于海绵系统的长期水文-成本综合绩效的研究较为欠缺。通过对长期水文、成本的量化评估,探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区中住区的海绵系统设计方式。... 【目的】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已逐步进入优化营建与科学评估阶段。针对已建成海绵型住区,对于海绵系统的长期水文-成本综合绩效的研究较为欠缺。通过对长期水文、成本的量化评估,探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区中住区的海绵系统设计方式。【方法】以重庆示范性海绵型住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现状水文模型,通过监测数据进行精准校验。以低成本为目标,采用雨水桶及少量生物滞留设施和渗透塘,设定比选方案S1;以高水文绩效为目标,采用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桶、渗渠、渗透塘、轻薄绿色屋顶等类型丰富的设施,设定比选方案S2。在校验模型基础上构建出比选方案的水文模型,量化评估各方案长期的水文绩效、成本投入及水文-成本综合绩效。【结果】现状方案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5.3%,略低于规划控制目标,且海绵系统建造维护成本相对最高。S1的平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7.2%,其海绵系统的总投入成本最低。S2的平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峰值削减率最优,其长期水文-成本综合绩效相对现状方案提升3.6倍。其中,透水铺装和蓄水池的水文-成本综合绩效最低,雨水桶与渗渠组合的综合绩效最高。【结论】提出在不同应用条件下,住区适宜采用的不同海绵系统设计方式。当住区绿地率条件良好,对水文-成本综合绩效要求较高时,宜采用具有丰富设施类型的S2。对重庆以及有相似降雨条件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区中海绵型住区的建设优化有积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海绵型住区 水文绩效 成本效益 重庆
下载PDF
基于非使用价值评估的绿色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研究——以南京幕燕森林公园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熊瑶 吴海磊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8,共7页
文章预设生态修复和文化开发两种发展模式,采用条件价值问卷对南京幕燕森林公园的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并进行威尔科克森(Wilcoxon)有效性检验与皮尔逊(Pearson)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修复模式下,2021年幕燕森林公园的非... 文章预设生态修复和文化开发两种发展模式,采用条件价值问卷对南京幕燕森林公园的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并进行威尔科克森(Wilcoxon)有效性检验与皮尔逊(Pearson)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修复模式下,2021年幕燕森林公园的非使用价值为4.07亿元,显著高于文化开发模式下的非使用价值总量;(2)实验收集数据不存在嵌入效应,数据具有有效性;(3)受访者的交通便利、文化景观、森林园路状况满意度等自变量与因变量支付意愿(WTP)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性,而受访者受教育程度、出行时长、交通工具与WTP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最终综合分析实验数据,提出未来幕燕森林公园应遵循的生态修复发展模式以及具体的规划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非使用价值 森林公园 条件价值法 嵌入效应
下载PDF
欧洲国家公园游憩发展历程与启示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承照 寇梦茜 《自然保护地》 CSCD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目的】在全球国家公园系统中,欧洲与中国国家公园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居住人口比较多,研究分析其保护与游憩协同发展历程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方法】基于质性研究方法,从发展历史、设施体系、管理政策等3个维度,在... 【目的】在全球国家公园系统中,欧洲与中国国家公园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居住人口比较多,研究分析其保护与游憩协同发展历程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方法】基于质性研究方法,从发展历史、设施体系、管理政策等3个维度,在生态保育、游憩利用与社区发展等3个层面,对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国家公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欧洲国家公园游憩发展是一个历史渐进的过程,生态保育与游憩利用、社区发展相辅相成,三者关系从最初的模糊认识逐步转向融合统一的精明治理,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及拓展期等4个阶段,其中支持游憩发展的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对国家公园游憩功能与品质的提升具有决定性影响。设施体系是欧洲国家公园保护与游憩协同发展的韧性支撑系统,在健康促进与特许经营等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保障下,实现国家公园景观质量、游憩体验质量与生态保护质量的统一。【结论】欧洲国家公园游憩设施的分区适应性、可持续性、保护性、实用性和景观融合性等,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游憩发展 设施体系 管理政策 欧洲
下载PDF
山地城市崖壁景观特征及保护利用策略——以重庆两江四岸区域为例
19
作者 李波 张钰姣 杜春兰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121,共8页
【目的】崖壁作为山地城市重要的地域性景观之一,在城市意象、社会生活和相关城市职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崖壁景观的地位和角色也逐渐发生变化。崖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于城市及其本身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崖壁景观... 【目的】崖壁作为山地城市重要的地域性景观之一,在城市意象、社会生活和相关城市职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崖壁景观的地位和角色也逐渐发生变化。崖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于城市及其本身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崖壁景观的系统性认知比较匮乏。【方法】以崖壁景观分布集中的重庆两江四岸区域为例,综合运用实地调查、史料梳理、ArcGIS空间分析等手段对山地城市崖壁景观特征及保护利用途径进行深入调查和讨论。【结果】两江四岸区域崖壁景观在总体空间分布上呈现依附山形地势与滨江临水两大特征;在空间形态上可划分为自然崖壁、人工介入崖壁,人工崖壁3种类型,自然崖壁生境类型丰富多样,人工介入崖壁和人工崖壁则相对单一;崖壁景观提供了多元复合的功能空间,是重要的人文景观载体。【结论】从崖壁空间功能转型、周边资源整合利用和自然生境保育3个方面提出崖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为山地城市崖壁景观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崖壁景观 崖壁空间 崖壁生境 景观特征 山地城市 重庆两江四岸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滨水空间秋季景观特征识别与活力提升——以上海市黄浦江为例
20
作者 汪洁琼 江卉卿 +2 位作者 陈俊延 柯楠 王敏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1,共7页
上海市积极深化“一江一河”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空间,以绿化品质提升的“四化”建设为引领,促进季节性景观营造,从而激发滨水空间活力。针对城市滨水空间尺度大、范围广、数据多的特征,以人工智能赋能下滨水秋季景观... 上海市积极深化“一江一河”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空间,以绿化品质提升的“四化”建设为引领,促进季节性景观营造,从而激发滨水空间活力。针对城市滨水空间尺度大、范围广、数据多的特征,以人工智能赋能下滨水秋季景观特征的全覆盖、多时相、数字化识别为核心,以上海市黄浦江滨水空间中心城区段为例,训练滨水空间秋季景观特征识别的深度学习算法构建语义分割模型,实现对实证案例大批量样本数据的秋季景观特征智能化识别与测度;通过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basedservices,LBS)大数据分析手段,量化揭示上海市黄浦江滨水空间中心城区段活力时空分布特征。探索影响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的秋季景观特征的关键因素,为城市滨水空间秋季景观的营造与活力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工智能 城市滨水空间 秋季景观特征 语义分割 基于位置的服务(LB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