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党领导治水事业历史研究的创新之作——评《新中国治水事业的起步(1949—1957)》
1
作者 蒋伯英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8-128,共1页
前些日子,获赠高峻博士新著《新中国治水事业的起步(1949~1957)》,引起了我的兴趣。之所以有兴趣,倒不是对水利建设史情有所钟,而是在此之前还没有见到过这样选题的著作。我们知道,水利不仅是人类生存之必需,也是国家发展之命脉... 前些日子,获赠高峻博士新著《新中国治水事业的起步(1949~1957)》,引起了我的兴趣。之所以有兴趣,倒不是对水利建设史情有所钟,而是在此之前还没有见到过这样选题的著作。我们知道,水利不仅是人类生存之必需,也是国家发展之命脉。自古以来,这项事业从未间断,一直到今天已然高峡出平湖的长江三峡大坝。在中国的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一项工程像水利工程这样绵延数千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评 《新中国治水事业的起步(1949—1957)》 中国 治水事业 高峻 水利建设
下载PDF
走出治理之困的现代水利新观念
2
作者 吴远 《中国水利》 2004年第18期27-28,共2页
在本期都江堰专辑上,我们书面采访了参加都江堰226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的部分著名专家和院士,以及关注和了解都江堰的部分专家学者,请他们就都江堰的历史传承、工程技术、生态环境、文化影响,以及都江堰的方方面面,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发... 在本期都江堰专辑上,我们书面采访了参加都江堰226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的部分著名专家和院士,以及关注和了解都江堰的部分专家学者,请他们就都江堰的历史传承、工程技术、生态环境、文化影响,以及都江堰的方方面面,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见解,帮助广大读者更多地了解和认识都江堰。我们将他们的独到见解和深刻观点发表出来,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代水利 发展 治理 新观念 融入 川江号子 都江堰水利工程 抗洪 黄河
下载PDF
李仪祉的水利设施管理思想探析——以泾惠渠为例
3
作者 谢谋程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41-142,145,共3页
从管理的基本目标、依法管理、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传统方法与现代管理模式的结合等四个角度对李仪祉的水利设施管理思想进行探析。
关键词 李仪祉 水利设施 管理思想
下载PDF
山西县名水义考(十九)
4
作者 梁晓菲 《山西水利》 2010年第8期27-27,共1页
卤城县(废用名)因盐碱地分布较多,故名之。西汉时设置,新莽改名鲁,东汉仍名卤城,建安中撤销。故治在今繁峙县东30km处的固伏村。《汉书·地理志》代郡:“卤城……莽曰名鲁。”雍正《山西通志》卷五十七古迹:“卤城,在(繁... 卤城县(废用名)因盐碱地分布较多,故名之。西汉时设置,新莽改名鲁,东汉仍名卤城,建安中撤销。故治在今繁峙县东30km处的固伏村。《汉书·地理志》代郡:“卤城……莽曰名鲁。”雍正《山西通志》卷五十七古迹:“卤城,在(繁峙)县东百里故福都,周三里一百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县名 盐碱地 繁峙县 地理
下载PDF
山西县名水义考(十八)
5
作者 梁晓菲 《山西水利》 2010年第7期41-41,共1页
汾源县(废用名)因在汾河源头处故名为汾源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岢岚县为汾源县,大业四年(608)改名静乐,即今静乐县。《隋书.地理志》楼烦郡:"静乐,旧曰岢岚,开皇十八年改为汾源,大业四年改焉。"
关键词 县名 山西 地理
下载PDF
绍兴灶户与滨海水利治理 被引量:2
6
作者 沈萌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8-104,共7页
绍兴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南岸,自古以来就是海盐的重要产区之一。元明之际,绍兴的地域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盐业生产以滨海的逐步开发为依托,得到了较大发展。围绕滨海盐碱地的开发,灶户与民户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灶户在海塘内外求生存,... 绍兴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南岸,自古以来就是海盐的重要产区之一。元明之际,绍兴的地域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盐业生产以滨海的逐步开发为依托,得到了较大发展。围绕滨海盐碱地的开发,灶户与民户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灶户在海塘内外求生存,不仅晒盐,也得到政府允许垦种沙田。灶户的赋役负担,除朝廷征收的盐税之外,又增加了本地水利兴修的赋役,这是由滨海灶户产业收入的双重性决定的。清代海塘赋役制度从"民修"转为"官修"的表象下,隐藏着灶户在盐业生产和水利治理中受到双重盘剥的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盐 灶户 滨海水利 海塘赋役
下载PDF
美国陆军工程师团治理密苏里河计划引发争议
7
作者 马元珽 《水利水电快报》 2005年第2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计划 总体状况 美元 工程师 美国 治理 公布 首次 争议 指南
下载PDF
也谈贾鲁治河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晓梅 张淮范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06年第11期45-45,48,共2页
黄河自金代夺淮入海后,成为整个元代黄河下游的基本流势,河患频繁。元统治者建都大都(今北京),政治中心远离黄河流域,对河患长时期持消极态度。直到白茅决口威胁到国家经济动脉大运河的安全时,才不得不对河患采取较大规模的整治活动,委... 黄河自金代夺淮入海后,成为整个元代黄河下游的基本流势,河患频繁。元统治者建都大都(今北京),政治中心远离黄河流域,对河患长时期持消极态度。直到白茅决口威胁到国家经济动脉大运河的安全时,才不得不对河患采取较大规模的整治活动,委任贾鲁治河。贾鲁,河东高平县(今山西高平)人。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贾鲁奉诏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授以银印,带领20万军民,治河堵决。使河复故道,汇淮入海。功成后被破格提升为荣禄大夫、集贤殿大学士。贾鲁治河是我国治黄史上一次著名工役,对后世治黄影响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鲁 治河 黄河下游 大运河 农民起义 堵口技术 元顺帝 指导思想 疏浚河道 朝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