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解偶氮染料嗜盐菌的分离、降解特性及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田芳 郭光 +3 位作者 丁克强 杨凤 刘翀 王慧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15-2121,共7页
高盐限制了普通微生物处理印染废水的效果,分离嗜盐微生物对于提高高盐印染废水的处理效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从印染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了一株降解酸性金黄G的菌株,通过16S rDNA对该菌进行鉴定,并研究了其降解机理。结果表... 高盐限制了普通微生物处理印染废水的效果,分离嗜盐微生物对于提高高盐印染废水的处理效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从印染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了一株降解酸性金黄G的菌株,通过16S rDNA对该菌进行鉴定,并研究了其降解机理。结果表明,该菌与Exiguobaterium strain ACCC11618同源性最高,属于微小杆菌属。该菌在5%盐度下,8h内对100mg/L的酸性金黄G脱色95%以上。最佳脱色条件是30℃下,pH=7,5%盐度,以酵母粉作为碳源。偶氮还原酶、NADH-DCIP酶是主要的降解酶,盐度抑制了这两种酶的活性。酸性金黄G的偶氮键对称断裂成4-氨基苯磺酸和对氨基二苯胺,进一步降解为二苯胺、苯胺、2-庚酮肟等,降解后产物毒性降低。菌株对不同浓度的酸性金黄G具有耐受性,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该研究以期为嗜盐菌处理高盐印染废水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氮染料 分离 脱色 酸性金黄G 嗜盐菌
下载PDF
利用EM处理污水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凤杰 王冰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66-68,共3页
通过有效微生物EM处理人工配制污水的条件实验,初步确定了以EM作为生物强化剂^[1]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好氧处理使用EM浓度在1/1000~1/10000之间,厌氧处理使用EM浓度在1/2000~l/5000之间,废水pH值调节在6.0~7... 通过有效微生物EM处理人工配制污水的条件实验,初步确定了以EM作为生物强化剂^[1]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好氧处理使用EM浓度在1/1000~1/10000之间,厌氧处理使用EM浓度在1/2000~l/5000之间,废水pH值调节在6.0~7.5之间,环境温度控制在25~35℃之间,可达到较好的污水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 菌剂浓度 污水处理 去除效果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典型植被分布与地形地貌及地下水关系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刚 《中国矿业》 2023年第12期73-81,共9页
植被的生长与土壤水、地下水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为了研究大柳塔矿采煤沉陷区植被分布与地形地貌及地下水之间的影响变化关系,采用野外调查结合水文钻孔观测,统计分析了不同地形地貌植被分布特征,分析了沉陷区植被生长分布与地下水之间... 植被的生长与土壤水、地下水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为了研究大柳塔矿采煤沉陷区植被分布与地形地貌及地下水之间的影响变化关系,采用野外调查结合水文钻孔观测,统计分析了不同地形地貌植被分布特征,分析了沉陷区植被生长分布与地下水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植被随地形地貌变化呈非地带性分布,从山顶到山底、沟谷,植被过渡分带依次为草甸植被、灌草植被、乔草植被、水生植被,且山坡面植被的多样性最丰富。沉陷区覆岩移动及裂缝发育使得地下水受损,但对于绝大多数生态植被的生长发育在短期内无显著性影响,且裂缝发育对生态植被的破坏主要出现在裂缝边缘地带,使得植被根系阻断。沙柳、黑沙蒿、柠条、小叶杨、旱柳、芦苇、旋复花、菖蒲、大石灯芯草均与埋深在5 m范围内的地下水存在显著相关性:当地下水埋深介于10~15 m时,沙柳、柠条、小叶杨、旱柳与地下水呈显著相关性;当地下水埋深介于15~30 m时,只有小叶杨和旱柳与地下水呈显著相关性。当地下水埋深在30 m以下时,乔木、灌木、草本植被的丰度与地下水呈弱相关和极弱相关。采煤沉陷区植被与地形地貌及地下水之间存在着联动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对于深入研究采煤沉陷区生态自修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陷区 植被类型 地形地貌 地下水位 相关性
下载PDF
南京市市域热场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贾宝全 邱尔发 宋宜昊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2-158,共7页
为了研究南京市的城市热岛效应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情况,利用1988年7月5日和2009年6月13日的TM第6波段数据,定量反演了南京市域的热场分布情况,并利用相对亮温从全市与不同区域两个空间尺度对其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的热... 为了研究南京市的城市热岛效应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情况,利用1988年7月5日和2009年6月13日的TM第6波段数据,定量反演了南京市域的热场分布情况,并利用相对亮温从全市与不同区域两个空间尺度对其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的热环境状况总体处于不断下降的过程中,全市平均温度从1988年的28.19℃降到2009年的25.37℃,降幅达2.82℃;但城市核心区外围还处于不断加强的变化趋势中,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热场强度有所增大,最高温2009年比1988年提高了2.77℃;二是亮温极差扩大,2009年温度极差值比1988年提高了2.23℃。全市的高温范围呈现以长江市区段为轴的基本对称格局,并向东、南、北3个方向扩展延伸,但重点集中在以建邺、雨花台、玄武、栖霞4区为主体构成的城区外围热岛区。南京市域热场的变化原因,既有气温升高变化趋势的影响,也有土地利用与城市建设空间变化因素的作用,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急速扩张是市区热岛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而城区绿化与城市外围的绿化和生态建设对于缓解城区热岛效应与市域热场的强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热岛效应 动态变化 原因分析 南京市
下载PDF
无锡市经济社会转型及其乡村生态环境响应 被引量:2
5
作者 周蕾 杨山 姜石良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4-459,共6页
应用弹性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乡村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转型的响应模型,分析无锡市乡村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转型的响应过程及其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978—2010年无锡乡村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转型表现为负向响应特征,响应强度曲线呈... 应用弹性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乡村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转型的响应模型,分析无锡市乡村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转型的响应过程及其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978—2010年无锡乡村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转型表现为负向响应特征,响应强度曲线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倒抛物线"变化趋势;经济非农化是影响乡村生态环境的首要因素,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社会城市化以及2002年以来的经济外向化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大;同时,乡村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转型也存在反馈约束作用,生态用地减少和环境质量下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转型 乡村生态环境 响应 无锡
下载PDF
偶氮染料脱色菌群的脱色效果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思懿 郭光 +7 位作者 田芳 谢静 丁克强 杨凤 刘廷凤 胡志新 孔维杰 刘翀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1-86,共6页
收集江苏某印染废水中活性污泥中的酸性大红GR的脱色菌群,并使之富集,旨在提高降解偶氮染料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群在4 h内将100 mg/L的酸性大红GR脱色96.1%。高通量测序的结果表明,该菌群主要由Alcaligenes、Pseudochrobactrum、A... 收集江苏某印染废水中活性污泥中的酸性大红GR的脱色菌群,并使之富集,旨在提高降解偶氮染料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群在4 h内将100 mg/L的酸性大红GR脱色96.1%。高通量测序的结果表明,该菌群主要由Alcaligenes、Pseudochrobactrum、Arthrobacter组成,其中Alcaligene和Arthrobacter是主要的脱色菌。NaNO_3、Na_2SO_4、NaCl抑制了该菌群的降解,NaNO_3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95.1%。随着酸性大红GR的起始浓度升高,菌群的脱色率下降。该菌群在偏碱性环境下的脱色效果大于酸性环境,并表现出高效广谱染料脱色降解特性,可以脱色活性艳红X-3B、直接耐黑G和分散深蓝S-3BG等偶氮染料。GC-MS的结果表明,酸性大红GR在偶氮还原酶的作用下,偶氮键断裂,降解为苯胺和苯二胺。因此,该菌群具有高效降解偶氮染料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大红GR 脱色 菌群 偶氮染料
下载PDF
鞘细菌对锰离子的转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邓加聪 林晓芳 +1 位作者 赖露 郑虹 《广州化工》 CAS 2019年第21期72-74,共3页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实验,从初始pH、转化时间、接种量及转化温度探讨了鞘细菌转化二价锰离子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鞘细菌对二价锰离子的最佳转化条件为:初始pH 7.0,转化时间60 h,接种量3%,转化温度27℃。在此条件下,鞘细菌对二价锰...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实验,从初始pH、转化时间、接种量及转化温度探讨了鞘细菌转化二价锰离子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鞘细菌对二价锰离子的最佳转化条件为:初始pH 7.0,转化时间60 h,接种量3%,转化温度27℃。在此条件下,鞘细菌对二价锰离子的转化率可达93.83%。为今后管道疏通及生物除锰等环境治理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细菌 锰转化 活性因子
下载PDF
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9
8
作者 吴霖 欧阳玉蓉 +2 位作者 吴耀建 蔡灵 戴娟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01-608,682,共9页
近年来,海洋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在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湿地等四类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在进行生态修复成效评... 近年来,海洋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在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湿地等四类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在进行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时,基于修复目标和修复方法,评估指标选取虽各有侧重,但主要包括生物和生境状况两个方面。多数生态修复项目的监测、评估都是在短期内进行的,缺乏长期、连续性监测,社会和经济相关指标的研究还相对较为缺乏。成效评估方法目前没有比较清晰、全面的分类。实际应用的评估方法较为单一,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揭示不够全面。建议未来应立足生态系统过程,加强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修复中长期成效评估,开展基于生态修复方式的成效评估,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效益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成效评估指标和方法的梳理,以期更好地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修复 成效评估 海洋生态系统 评估方法 评估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