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定化SRB包埋颗粒组分优选及处理含SO_(4)^(2-)废水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辛在军 王玺洋 +3 位作者 李亮 李娅 邓觅 姚忠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119,共8页
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尾水存在SO42-含量高、pH偏低的问题,影响后续微生物对尾水其他组分(NH_(4)^(+)-N、NO_(3)^(-)-N)的处理,拟采用硫酸盐还原菌(SRB)包埋颗粒对水体中SO_(4)^(2-)进行去除,同时提升水体pH。通过对SRB包埋颗粒表面吸附材... 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尾水存在SO42-含量高、pH偏低的问题,影响后续微生物对尾水其他组分(NH_(4)^(+)-N、NO_(3)^(-)-N)的处理,拟采用硫酸盐还原菌(SRB)包埋颗粒对水体中SO_(4)^(2-)进行去除,同时提升水体pH。通过对SRB包埋颗粒表面吸附材料、还原激活材料、内聚碳源和固体酸水解材料4个组分进行实验研究优选SRB包埋颗粒组分,结果表明,凹凸棒石粉作为SRB包埋颗粒表面吸附材料应用效果比较好,纳米零价铁对SRB的还原激活作用相对更好,内聚碳源及固体酸水解材料组合以玉米芯、花生壳与沸石粉、磁铁矿粉的组合效果比较理想。在此基础上筛选制备出4种包埋颗粒,通过厌氧三角瓶验证其对模拟废水中SO_(4)^(2-)的去除效果,发现制备的4种包埋颗粒经过10 d的实验对SO_(4)^(2-)的去除率都在60%以上,去除率最高的是花生壳-Fe_(3)O_(4)组合包埋颗粒,为8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还原激活 碳源 酸性矿山废水
下载PDF
固化单宁纤维素基气凝胶吸附还原Ag(I)行为研究
2
作者 陈颖 林昱灵 +4 位作者 吕源财 刘以凡 林春香 叶晓霞 刘明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83-2092,共10页
以纤维素为原料,在NaOH/尿素/H_(2)O溶解体系中通过交联作用将橡椀单宁固化在纤维素基体上,制得固化橡椀单宁纤维素基气凝胶(VTCA).通过SEM-EDS、FT-IR、XRD等对VTCA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对水溶液中Ag(I)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VTCA具有明显... 以纤维素为原料,在NaOH/尿素/H_(2)O溶解体系中通过交联作用将橡椀单宁固化在纤维素基体上,制得固化橡椀单宁纤维素基气凝胶(VTCA).通过SEM-EDS、FT-IR、XRD等对VTCA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对水溶液中Ag(I)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VTCA具有明显的三维网格多孔结构,孔隙率达到97.95%,在较宽的pH范围内(1~8)对Ag(I)均保持较高的吸附效率(>75%).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最高理论吸附量为147.2mg/g.吸附还原研究机理表明,VTCA主要通过静电吸引和螯合作用将Ag(I)吸附到其表面,并通过单宁结构上的酚羟基将其原位还原为Ag^(0),证明VTCA具有良好的吸附还原性能,能够实现对水体中Ag(I)的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还原 纤维素基气凝胶 橡椀单宁 AG(I)
下载PDF
全面供光策略调控废水培养光合细菌产单细胞蛋白
3
作者 王晓丹 卢海凤 +5 位作者 张光明 司哺春 卞含笑 唐帅 蒋伟忠 李保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7-237,共11页
为拓展蛋白质来源,缓解中国饲料蛋白资源短缺现状,该研究通过供光策略调控强化了沼泽红假单胞菌(R.palustris)从废水中回收菌体资源及单细胞蛋白(single cell protein, SCP)的效果,并解析了不同供光策略下物质合成与污染物降解之间的相... 为拓展蛋白质来源,缓解中国饲料蛋白资源短缺现状,该研究通过供光策略调控强化了沼泽红假单胞菌(R.palustris)从废水中回收菌体资源及单细胞蛋白(single cell protein, SCP)的效果,并解析了不同供光策略下物质合成与污染物降解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白炽灯、120μmol/(m^(2)·s)的光强及18 h光/6 h暗(L/D)的光周期条件下菌体的生物量及日产量可达(1 140.56±19.72) mg/L及(0.32±0.02) g/(L·d),相较于24 L/0 D、 3 L/21 D及9 L/15 D组分别提高了17.06%~93.21%、54.43%~299.93%(P<0.05);在白炽灯、120 μmol/(m^(2)·s)的光强及3 h光/21 h暗的光周期条件下,菌体的蛋白质质量分数最高,为67.47%,相较于其他所有试验组提高了21.96%~44.54%(P<0.05)。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和氨氮(ammonia nitrogen, NH_(4)^(+)-N)去除率在白炽灯、120 μmol/(m^(2)·s)的光强及18 h光/6 h暗的光周期条件下可达72.03%~78.40%。相关性分析表明,光强、光质分别与蛋白质含量及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而光周期与蛋白质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光周期是R. palustris从废水体系中提升SCP产量的有效调控方法。该研究为提高废水体系中光合细菌合成SCP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质 光强 光周期 光合细菌 单细胞蛋白 污染物降解
下载PDF
AOA后置短时低氧曝气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
4
作者 张杰 杨杰 李冬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共7页
为培养亚硝酸盐型反硝化聚磷菌实现好氧颗粒污泥(AGS)短程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设置3组同规格以厌氧/好氧/缺氧后置短时曝气(AO_(1)A-O_(2))模式运行的SBR,各反应器好氧段/后置好氧段(O_(1)/O_(2))的曝气强度和曝气时间均不同,通过对比3... 为培养亚硝酸盐型反硝化聚磷菌实现好氧颗粒污泥(AGS)短程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设置3组同规格以厌氧/好氧/缺氧后置短时曝气(AO_(1)A-O_(2))模式运行的SBR,各反应器好氧段/后置好氧段(O_(1)/O_(2))的曝气强度和曝气时间均不同,通过对比3组反应器60 d的运行情况,探究各系统污染物处理性能和功能菌活性。结果表明,后置短时低氧曝气10 min且O_(1)、O_(2)的曝气强度分别为5、2.5 L/(h·L)的R2脱氮除磷效果最佳,其COD、TP、NH^(+)_(4)-N、TN去除率达95.49%、95.57%、100%、95.52%。通过短时好氧饥饿和低溶解氧可以创造出短程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的最适环境,R2中约60%的除磷菌为DPAOs,且亚硝酸盐型聚磷菌最多,可达38.76%,其反应器好氧段的亚硝酸盐积累率(R_(NA))为74.19%,实现了较高的NO^(-)_(2)-N积累,游离亚硝酸(FNA)为1.03μg/L,可抑制PAOs和NOB,同时富集出更多的AOB和DPA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程硝化 好氧颗粒污泥 反硝化除磷 短时曝气
下载PDF
瞬时NH_(4)^(+)-N冲击对SBR系统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5
作者 王帆 肖乐天 +3 位作者 艾胜书 蒋维卿 刘轩彤 边德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110,共6页
探究了瞬时NH_(4)^(+)-N冲击对SBR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在反应运行的第19、33、45天,通过提高单周期瞬时NH_(4)^(+)-N质量浓度至41.05、60.02、80.15 mg/L,对SBR系统进行冲击。结果表明,进水NH4+-N质量浓度从41.05 mg/L增加到80.15... 探究了瞬时NH_(4)^(+)-N冲击对SBR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在反应运行的第19、33、45天,通过提高单周期瞬时NH_(4)^(+)-N质量浓度至41.05、60.02、80.15 mg/L,对SBR系统进行冲击。结果表明,进水NH4+-N质量浓度从41.05 mg/L增加到80.15 mg/L时,COD、TP、NH_(4)^(+)-N去除效果没有明显变化,TN出水质量浓度从10.25 mg/L增加到21.49 mg/L,TN的出水变高主要受碳源不足的影响。三次瞬时NH4+-N冲击负荷下,NH4+-N降解速率基本不变。三次瞬时NH_(4)^(+)-N冲击负荷下,SBR系统中EPS总量对比常负荷运行时,均有所提高,且PN的含量在增加,PS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PN和PS含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活性污泥的絮凝造成影响,导致活性污泥粒径逐渐减少。系统在受到瞬时NH_(4)^(+)-N冲击后,TN出水会有所提高,但是经过一个周期的运行便可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R反应器 NH_(4)^(+)-N浓度 瞬时冲击 EPS 粒度粒径
下载PDF
新型连续流系统中Anammox颗粒粒径控制策略研究
6
作者 李冬 李崧岳 +4 位作者 董怡雯 蒋鹏飞 李帅 曾辉平 张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355-4365,共11页
以具有自主专利的新型大/小双室自回流连续流反应器为平台,探究基于粒径回流的Anammox颗粒污泥粒径调控策略及调控机制.粒径回流策略通过改变内循环的位置,将不同粒径的污泥引入高基质浓度和高机械剪切区域进行粒径调控.结果表明,粒径... 以具有自主专利的新型大/小双室自回流连续流反应器为平台,探究基于粒径回流的Anammox颗粒污泥粒径调控策略及调控机制.粒径回流策略通过改变内循环的位置,将不同粒径的污泥引入高基质浓度和高机械剪切区域进行粒径调控.结果表明,粒径回流策略能够提高Anammox颗粒粒径,并将其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这一策略还增强了系统的污泥浓度、颗粒沉降性能和脱氮性能.其中大颗粒回流策略综合提升效果最佳,维持颗粒粒径在0.5~1.6mm范围内,中值粒径为948μm,污泥体积指数(SVI)为35.6mL/g,总无机氮(TIN)去除率为88.59%.胞外聚合物(EPS)分析和分层实验表明,紧密结合EPS(TB-EPS)中的蛋白质(PN)在粒径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高浓度的外层污泥PN主导了颗粒的沉降性能,而内层紧实污泥的TB-EPS中的PN则增强了颗粒的结构强度.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粒径循环策略能够大幅提高系统内厌氧氨氧化菌(AnAOB)Candidatus Kuenenia的丰度,在大颗粒回流时达到60.24%的峰值,并且AnAOB主要分布在颗粒污泥内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颗粒污泥 连续流 粒径控制 粒径回流
下载PDF
人造沸石和PFS去除城镇生活污水氨氮和总磷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吴永明 涂勋 +3 位作者 吴留兴 郭雨婷 李昆 邓觅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86,共6页
采用人造沸石和聚合硫酸铁(PFS)处理污水中氨氮和总磷,人造沸石实验采取连续进水模式,从沸石投加量、曝气量和流速(水力停留时间)多角度考察对污水中氨氮的去除,PFS实验从浓度、搅拌转速、混凝时间、沉降时间和取样深度多方面考察对污... 采用人造沸石和聚合硫酸铁(PFS)处理污水中氨氮和总磷,人造沸石实验采取连续进水模式,从沸石投加量、曝气量和流速(水力停留时间)多角度考察对污水中氨氮的去除,PFS实验从浓度、搅拌转速、混凝时间、沉降时间和取样深度多方面考察对污水中总磷的去除。结果表明:对于NH_(3)-N去除,单独曝气或人造沸石均效果不佳,去除率分别达10.01%±1.69%和49.49%±5.08%,但两者共同作用可极大提升去除效率,达90.55%±1.41%;水力停留时间在2.4~5.5 h范围内越长氨氮出水浓度越低,5.5 h时最低为(2.81±0.14)mg/L。对于TP去除,低浓度PFS(50、100 mg/L)表现出的去除效果不明显,去除率仅达6.62%~10.39%,至400 mg/L时去除率达89.58%±0.79%;转速110 r/min增加至205 r/min,TP去除率仅相差0.27%~3.77%;混凝时间由1 min增至10 min,去除率由52.36%±3.84%提升至87.30%±0.99%,且15 min为最佳沉降时间,之后TP质量浓度趋于平衡;不同取样深度对TP去除无较大影响;最佳实验参数组为PFS浓度400 mg/L,转速110 r/min,混凝10 min后沉降15 min,液面以下池深10%(约2 cm)处取样,出水TP质量浓度可达(0.17±0.01)mg/L,去除率达(89.58±0.79)%,明显优于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人造沸石和PFS在城镇生活污水氮磷突发状况及深度处理,如某些工艺阶段设备突发事故导致不能运转的紧急情况或出水有深度处理需求的场合具有一定的技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沸石 氨氮 聚合硫酸铁 总磷 城镇生活污水
下载PDF
新型活性砂滤罐深度脱氮性能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分析
8
作者 李桂荣 李智 +2 位作者 乔海兵 贾胜勇 方芳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4,共8页
为进一步减少氮污染物排放,满足城市污水处理厂深度脱氮提标改造的需求,本研究使用新型活性砂滤罐以二沉池出水为对象进行深度脱氮试验,考察不同调控因子对总氮(TN)去除效果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水力停留时间(HRT)为... 为进一步减少氮污染物排放,满足城市污水处理厂深度脱氮提标改造的需求,本研究使用新型活性砂滤罐以二沉池出水为对象进行深度脱氮试验,考察不同调控因子对总氮(TN)去除效果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水力停留时间(HRT)为0.28 h,最佳碳氮比(C/N)为6:1,在此条件下出水TN浓度低于1.5 mg/L,优于现有深度脱氮工艺;为节约运行成本,HRT可调整至0.13~0.23 h,C/N参数不变,TN出水浓度低于4 mg/L。使用乙酸钠时微生物的响应时间比使用甲醇时更短,但高C/N条件下使用甲醇时脱氮效果比使用乙酸钠更好。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系统主要脱氮功能微生物为Saccharibacteria_genera_incertae_sedis、Anaerolineaceae、Longilinea、Rhodocyclaceae、Chlorobium、Thiobacillus、Betaproteobacteria等,Anaerolineaceae主要聚集于装置底部。反冲洗会导致中下部生物膜量较高,但滤床循环运行的方式能将装置底部的反硝化菌转移至滤料顶部,使微生物在装置内的分布更加均匀,从而保证较好的深度脱氮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砂滤罐 深度脱氮 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延时厌氧调控DPAOs内碳源转化实现反硝化除磷
9
作者 李冬 胡丽君 +3 位作者 李明润 邓栋才 毛中新 张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662-3671,共10页
采用SBR反应器,以模拟市政污水为进水基质,在富集PAOs后采用厌氧/缺氧/好氧运行方式富集DPAOs,探讨延长厌氧时间过程中DPAOs内碳源利用、脱氮除磷效果及富集程度.结果表明:厌氧时间由50min延长至70和90min,DPAOs内碳源的储量及利用率增... 采用SBR反应器,以模拟市政污水为进水基质,在富集PAOs后采用厌氧/缺氧/好氧运行方式富集DPAOs,探讨延长厌氧时间过程中DPAOs内碳源利用、脱氮除磷效果及富集程度.结果表明:厌氧时间由50min延长至70和90min,DPAOs内碳源的储量及利用率增加,延时厌氧条件的改进使DPAOs富集程度增加.厌氧90min COD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54%和94.6%,DPAOs/PAOs及DPAOs对内碳源贡献率达69.4%和60.1%,继续延长厌氧时间至110和130min后,DPAOs内碳源的储量降低系统除磷效率下降,厌氧130min TP平均去除率、DPAOs/PAOs及DPAOs对内碳源贡献率分别降至84.6%、50.2%和36.4%.延时厌氧运行过程中,LB-EPS含量变化较小,内碳源储量的改变对TB-EPS影响较大.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系统内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厌氧90min时以Dechloromonas、Candidatus_Accumulibacter为代表的DPAOs是系统内优势微生物(相对丰度由接种污泥1.44%、2.12%增至15.58%、5.86%);厌氧130min时DPAOs丰度减少,以Candidatus_Competibacter为代表的DGAOs明显增多(相对丰度由厌氧90min的3.29%增至16.16%),导致系统除磷性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时厌氧 反硝化除磷 内碳源 EPS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固相自养-异养反硝化脱氮同步去除微污染物
10
作者 曹阳 刘彩虹 +2 位作者 陈子惟 刘乾亮 何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65-1277,共13页
针对固相反硝化体系,以聚己内酯复合花生壳(PCL/PS)的固体碳源为基底,耦合以S和Fe O主导的自养反硝化,构建新型多功能碳源,考察其对典型微污染物(Cr(Ⅵ)、ClO_(4)^(-)、BPA、NPX)与硝酸盐的同步降解效能,探究自养异养共存的反硝化体系... 针对固相反硝化体系,以聚己内酯复合花生壳(PCL/PS)的固体碳源为基底,耦合以S和Fe O主导的自养反硝化,构建新型多功能碳源,考察其对典型微污染物(Cr(Ⅵ)、ClO_(4)^(-)、BPA、NPX)与硝酸盐的同步降解效能,探究自养异养共存的反硝化体系内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微观作用机制.结果表明,PCL/PS异养反硝化体系具有更好的反硝化脱氮和同步去除Cr(Ⅵ)、BPA性能,对NO_(3)^(-)-N、Cr(Ⅵ)的去除率分别为94%、92%,对NO_(3)^(-)-N、BPA的去除率均可达99%以上;PCL/PS同时耦合Fe O和S的体系反硝化脱氮同步去除ClO_(4)^(-)、NPX性能良好且稳定,在反硝化率均维持90%的基础上,对NO_(3)^(-)-N、ClO_(4)^(-)的去除率分别达90%、96%,对NO_(3)^(-)-N、NPX的去除率分别达96%、99%;固体碳源种类不同,其对微污染物降解去除的选择性也不同.测序结果表明,耦合自养反硝化后,反应体系内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有所提高,Clostridium_sensu_strito、Lactococcus和Prevotella是4个固体碳源体系中影响污染物去除性能的主要优势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碳源 自养反硝化 微污染物 同步去除
下载PDF
热处理污泥联合间歇梯度曝气实现短程硝化
11
作者 李冬 张景昭 +2 位作者 曾凡旭 李柱 张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719-3728,共10页
提出了一种结合热处理污泥和间歇梯度曝气的新策略.在为期120d的实验中,探索了联合策略对氨氧化细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以排泥比为主要变量,进一步优化短程硝化运行的长期稳定性.结果显示,在未添加外部... 提出了一种结合热处理污泥和间歇梯度曝气的新策略.在为期120d的实验中,探索了联合策略对氨氧化细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以排泥比为主要变量,进一步优化短程硝化运行的长期稳定性.结果显示,在未添加外部碳源的条件下,间歇梯度曝气(DO:2.0mg/L//DO:1.2mg/L//DO:0.5mg/L)可以快速恢复因热处理而活性降低的AOB,并在5d内亚硝酸盐氮积累率(NAR)达到80%以上.在稳定运行阶段,比氨氧化速率(SAOR)和比亚硝酸盐氧化速率(SNPR)分别为30.12和6.69mg N/(gVSS⋅h),氨氮出水浓度低于0.1mg/L,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出水浓度分别为53.42和8.01mg/L.进一步研究表明,排泥比设置为1%的反应器相较于排泥比分别为0.5%和1.5%的反应器,展现出更高的NAR(88.96%)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程硝化 间歇梯度曝气 热冲击 定期排泥
下载PDF
重金属捕获剂EDTC协同处理EDTA-Cu/RhB的去除特性
12
作者 赵丹华 廖欣欣 +4 位作者 邓颖欣 陈柳名 梁兰芳 黄嘉豪 陈作义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148,共8页
以乙二胺(C_(2)H_(8)N_(2))和二硫化碳(CS_(2))为原料,采用共混法合成重金属捕集剂N,N-双(二硫代羧基)乙二胺(EDTC)。考察物料配比、投加顺序、溶液pH、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EDTC作为药剂协同处理废水中络合态铜(EDTA-Cu)和染料罗丹明B(Rh... 以乙二胺(C_(2)H_(8)N_(2))和二硫化碳(CS_(2))为原料,采用共混法合成重金属捕集剂N,N-双(二硫代羧基)乙二胺(EDTC)。考察物料配比、投加顺序、溶液pH、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EDTC作为药剂协同处理废水中络合态铜(EDTA-Cu)和染料罗丹明B(Rhodamine B,RhB)双组分体系的去除特性影响,并与单组分EDTA-Cu和RhB体系的去除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常温下,于180mg/L的EDTA-Cu和1800mg/L的RhB水体中投加1.3g/L EDTC时,EDTA-Cu和RhB的去除量分别高达150mg/g和850mg/g,水体pH在2~10范围内运行稳定。与EDTC处理水体中单组分EDTA-Cu和RhB的去除效果相比,EDTC可有效同时去除水体中的络合铜和RhB,且具有协同效应。因此,EDTC可作为水处理药剂应用于协同处理带有络合态金属和染料的复杂废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捕集剂 络合铜 罗丹明B 双组分体系 去除特性
下载PDF
三乙烯四胺固化单宁吸附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13
作者 金绍娣 许雪儿 顾东雅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0-297,共8页
利用曼尼希反应将三乙烯四胺固化到单宁表面,制备得到胺化改性单宁吸附剂TETA-TA,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对TETA-TA进行了结构表征,探讨了其对Cd^(2+)和Pb^(2+)的吸附性能,研究不... 利用曼尼希反应将三乙烯四胺固化到单宁表面,制备得到胺化改性单宁吸附剂TETA-TA,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对TETA-TA进行了结构表征,探讨了其对Cd^(2+)和Pb^(2+)的吸附性能,研究不同pH值、时间、金属离子初始质量浓度对吸附的影响。正交结果表明反应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4 h,醋酸用量为4%(w/%),n(TA)∶n(TETA)∶n(甲醛)=1∶2∶2.5。吸附实验表明:pH值对吸附平衡影响显著,Cd^(2+)和Pb^(2+)最佳pH值均为5.0;TETA-TA对Cd^(2+)的吸附在60 min内能快速达到平衡,对Pb^(2+)能持续24 h的吸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为化学吸附;提高金属离子初始质量浓度可以增大平衡吸附量,Cd^(2+)的等温线数据对Langmuir模型线性拟合系数能达到0.995,理论吸附最大值为150.41 mg/g,Pb^(2+)的等温线数据对Sips模型线性拟合较好,理论吸附最大值为210.45 mg/g,推测对Pb^(2+)的吸附除了螯合、氧化还原等化学反应,还存在静电和离子交换作用,氨基和酚羟基为主要参与官能团;TETA-TA对Cd^(2+)和Pb^(2+)可以实现同时吸附,再生5次后仍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乙烯四胺 单宁 Cd^(2+) Pb^(2+) 吸附
下载PDF
生物表面活性剂烷基多苷强化含油污泥厌氧资源化利用的机制解析
14
作者 孙熠 李永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97,共6页
为了探究生物表面活性剂烷基多苷(APG)对含油污泥的厌氧资源化利用的影响,构建了序批式厌氧污泥反应器,探究了APG的含量对含油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APG能够高效地提高含油污泥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VFA),且APG的最佳含量为6%... 为了探究生物表面活性剂烷基多苷(APG)对含油污泥的厌氧资源化利用的影响,构建了序批式厌氧污泥反应器,探究了APG的含量对含油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APG能够高效地提高含油污泥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VFA),且APG的最佳含量为6%,对应VFA的最大浓度为186.5 mg/g VSS。APG促进了VFA内小分子羧酸如乙酸和丙酸的占比。APG提高了含油污泥的溶出和水解过程,促进了有机质的释放。此外,APG有效促进了油脂的释放与利用,在6%APG组别内,油脂利用率高达75.6%。酶活性分析揭示APG促进了负责水解方面蛋白质和淀粉酶,酸化过程PTA、AK和BK的相对活性。APG促进了含油污泥厌氧发酵内副产物氨氮和磷酸盐的释放。研究结果拓宽了APG的应用范围并为含油污泥的资源化提供备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多苷 含油污泥 厌氧发酵 VFA 油脂利用
下载PDF
进水底物对好氧颗粒污泥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5
作者 郝桂珍 赵勇 +3 位作者 陆江锋 王佳伟 李振河 徐利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7,共7页
为了研究进水底物对好氧颗粒污泥(AGS)特性的影响,通过接种絮状污泥于序批式反应器(SBR)中以生活污水和模拟生活污水作为进水底物,对AGS形成过程中的污泥特性和微生物群落展开研究。研究表明:以模拟生活污水为进水底物,发现颗粒污泥内... 为了研究进水底物对好氧颗粒污泥(AGS)特性的影响,通过接种絮状污泥于序批式反应器(SBR)中以生活污水和模拟生活污水作为进水底物,对AGS形成过程中的污泥特性和微生物群落展开研究。研究表明:以模拟生活污水为进水底物,发现颗粒污泥内部以丝状菌为框架,通过对污泥的截留逐渐形成AGS,污泥沉降性能良好。随着AGS的形成胞外聚合物(EPS)组分中蛋白质(PN)含量增加显著,PN/PS由1.77上升至5.80,促进了AGS的形成和稳定性,且EPS含量与Zeta电位、污泥沉降指数呈负相关。连续投加Fe(OH)_(3)胶体抑制了NOB菌的活性,导致生活污水阶段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差;AGS形成后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上升,特别是氮、磷污染物。生活污水阶段Candidatus_Microthrix菌属引起了系统内丝状菌膨胀,同时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逐渐降低。模拟生活污水阶段具有疏水性和分泌EPS功能的菌属丰度占比持续上升,例如:unclassified_o__Saccharimonadale(33.%→22.0%)、Zoogloea(3.0%→6.0%)、unclassified_f__Sphingomonadaceae(0.87%→3.1%)菌属等;促进了污泥颗粒化;同时随着污泥颗粒化程度提高,具有反硝化和除磷功能的菌属丰度占比持续上升,保证了AGS系统高效的脱氮除磷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生活污水 模拟生活污水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氧化锌纳米颗粒和四环素复合胁迫对好氧颗粒污泥处理低碳源废水的影响
16
作者 孙熠 李永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71,78,共7页
为明确新污染物氧化锌纳米颗粒(ZnO NP)和四环素抗生素(TCA)复合胁迫对好氧颗粒物污泥处理低C/N废水的影响,构建了小试规模的颗粒污泥反应器,探究了ZnO NP和TCA复合影响对AGS处理低C/N废水的影响,分析了出水水质、污泥特征及微生物群落... 为明确新污染物氧化锌纳米颗粒(ZnO NP)和四环素抗生素(TCA)复合胁迫对好氧颗粒物污泥处理低C/N废水的影响,构建了小试规模的颗粒污泥反应器,探究了ZnO NP和TCA复合影响对AGS处理低C/N废水的影响,分析了出水水质、污泥特征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变化,揭示了ZnO NP和TCA复合胁迫对AGS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ZnO NP和TCA复合胁迫对AGS处理低C/N废水具有拮抗作用。ZnO NP和TCA复合暴露组别内,出水COD和溶解性磷酸盐(SOP)浓度分别为42.8~53.4 mg/L和1.95~2.36 mg/L,对应去除效率分别下降至75.1%~78.5%和70.3%~75.6%,远低于ZnO NP和TCA单一暴露组别。ZnO NP和TCA复合胁迫降低了AGS污泥浓度总固体(TS)至5.5~5.8 g/L,挥发性固体/TS至0.61~0.64,但刺激胞外聚合物(EPS)含量至91.6~93.4 mg/g。此外,ZnO NP和TCA复合胁迫提高了EPS内蛋白质(PN)和多糖(PS)含量,并提高PN/PS。酶活性分析表明ZnO NP和TCA复合胁迫降低了与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相关的关键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ZnO NP和TCA复合胁迫降低了属水平上与反硝化相关的Tsukamurella、unclassified f_Comamonadaceae、Micropruina和Micr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ZnO NP和TCA复合胁迫产生的生态毒性对AGS具有严重影响。研究结果为理解新污染物ZnO NP和TCA复合胁迫的环境风险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氧化锌纳米颗粒 四环素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农村生活污水原污水、再生水灌溉对林地植物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7
作者 陈东海 徐婷婷 +2 位作者 李丹丹 唐璐 白保勋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78-89,共12页
为研究农村生活污水原污水和再生水灌溉对林地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选择优良的速生树种,以107杨、2001杨、2025杨、苏柳172、苏柳799、中科1号构树、中科2号构树、中科3号构树8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灌溉农村生活污水原污水、再... 为研究农村生活污水原污水和再生水灌溉对林地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选择优良的速生树种,以107杨、2001杨、2025杨、苏柳172、苏柳799、中科1号构树、中科2号构树、中科3号构树8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灌溉农村生活污水原污水、再生水和地下水,统计分析土壤中物理性质(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和化学性质(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pH值、氯离子、交换性钠)等理化性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下土壤容重最小,孔隙度最大,含水量最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氯离子、交换性钠含量原污水最高,再生水次之,地下水最低;土壤速效钾含量原污水最高,地下水次之,再生水最低。林木生长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杨树最高;土壤的全氮、速效钾、氯离子含量构树最高;交换性钠含量柳树最高;各处理下土壤pH值均为弱碱性。再生水灌溉下杨树、柳树、构树长势和土壤质量改善效果明显,可作为优良树种在农业污水处理“生物生态”组合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再生水 林地灌溉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DBD等离子体耦合BiOI催化材料降解苯甲羟肟酸的特性与机制
18
作者 董冰岩 李贞栋 +3 位作者 王佩祥 涂文娟 谭艳雯 张芹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65-1575,共11页
常温常压下,以苯甲羟肟酸(BHA)为处理对象建立了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催化体系。研究了放电参数对等离子体降解BHA的影响规律,对水热合成法制备的催化材料进行了系列表征分析,考察了各因素对BHA降解的影响,分析了DBD等离子体耦合... 常温常压下,以苯甲羟肟酸(BHA)为处理对象建立了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催化体系。研究了放电参数对等离子体降解BHA的影响规律,对水热合成法制备的催化材料进行了系列表征分析,考察了各因素对BHA降解的影响,分析了DBD等离子体耦合催化剂降解BHA过程中总有机碳(TOC)、pH、∙OH自由基等的变化,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降解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并探讨了BHA的降解机理。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BiOI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体积、高纯度的介孔纳米片微球,且DBD可以改变催化剂的晶型和结构,具有更高的催化性能。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峰值电压、鼓气量等对BHA降解率有很大影响;BHA浓度为80mg/L、体积1000mL,在峰值电压24kV,频率7500Hz,鼓气量30L/min条件下,添加0.3g BiOI催化剂与DBD等离子体耦合效果最好,相对于单一DBD体系,BHA降解率由78.8%提高到88.2%。降解机理分析可知,∙OH是BHA降解的重要活性物质,在等离子体催化作用下,BHA被氧化开环,转化为苯甲酸和乙醇酸等中间体,最终生成H_(2)O和CO_(3)^(2-)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等离子体 废水 降解 矿化率 催化剂
下载PDF
植酸改性银耳菌糠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在印染废水中的应用
19
作者 郑林禄 黄嘉芳 +1 位作者 杨发福 黄剑华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55-157,共3页
从食用菌废弃物菌糠的有效循环再利用出发,采用植酸对银耳菌糠进行化学改性,制备富含大量羟基、磷酸基、羰基等活性基团的菌糠基环境友好型吸附剂,应用于印染废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以亚甲基蓝脱色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 从食用菌废弃物菌糠的有效循环再利用出发,采用植酸对银耳菌糠进行化学改性,制备富含大量羟基、磷酸基、羰基等活性基团的菌糠基环境友好型吸附剂,应用于印染废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以亚甲基蓝脱色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吸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吸附工艺条件下,植酸改性银耳菌糠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脱色率可达98.68%,比未改性菌糠的脱色率提高了23.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酸 改性银耳菌糠 亚甲基蓝
下载PDF
石化废水处理厂特征污染物变化及水质安全研究
20
作者 李海鹏 麻微微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8-93,共6页
石化废水污染控制与水质安全是水环境领域污染防治的重要课题,但是目前关于石化废水处理工艺中特征污染物的组成变化及水质安全性尚未深入探讨。研究了某石化废水处理厂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废水特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和毒性削减效应。结果表... 石化废水污染控制与水质安全是水环境领域污染防治的重要课题,但是目前关于石化废水处理工艺中特征污染物的组成变化及水质安全性尚未深入探讨。研究了某石化废水处理厂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废水特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和毒性削减效应。结果表明,预处理阶段COD和石油类去除率分别为36.38%和95.16%,出水生物毒性有效降低。生化处理单元COD和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63.19%和43.21%,废水中酚类、酯类、胺类等有机物含量显著降低。石化废水经过深度处理后,COD、BOD5、石油类、氨氮、总氮分别为(32.54±4.93)、(2.19±1.09)、(0.04±0.01)、(2.32±0.31)、(27.08±1.45)mg/L。由于酚类和含氮杂环有机物得到有效去除,最终出水毒性单位(TU)值为0.32,无急性生物毒性。该石化废水处理厂所采用的废水处理工艺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多种特征污染物,出水无显著急性生物毒性,对水环境生态安全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废水 全流程处理工艺 特征污染物 急性生物毒性 水质安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