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8,07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读书”的人生回忆
1
作者 青州 东方艺术 2024年第2期31-34,共4页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东方艺术》约我写篇文章,分享一下多年读书的体会。我满口答应,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到底算不算一个读书人?这个问题似乎要贯穿终生,至少到现在,依旧是年过半百的我反复自问的一个问题。面对这个问题,似...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东方艺术》约我写篇文章,分享一下多年读书的体会。我满口答应,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到底算不算一个读书人?这个问题似乎要贯穿终生,至少到现在,依旧是年过半百的我反复自问的一个问题。面对这个问题,似乎不大可以用简单的“是”或者“不是”来回答,因为“读书”和“读书人”这两个词,本身已经随着世事的变迁而变得含义模糊。所以要回答我是不是“读书人”,恐怕要按照孔老夫子的教导,按照名正而后言顺的次序,先来检讨到底什么是“读书”和“读书人”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读书日 东方艺术 满口答应 孔老夫子 读书人
原文传递
形式与意味:丑行表演与喜剧精神 被引量:1
2
作者 孙红侠 东方艺术 2024年第1期72-77,共6页
传统戏曲是“有意味的形式”,丑行的表演当然也不例外。如果说戏曲舞台上通过肌肉记忆形成的技术,其表演的本质是一种形式,那戏剧作为舞台艺术还需要具有另外一种更重要的意味,那就是戏剧的精神。丑行的表演当然是由技术构成的,但如果... 传统戏曲是“有意味的形式”,丑行的表演当然也不例外。如果说戏曲舞台上通过肌肉记忆形成的技术,其表演的本质是一种形式,那戏剧作为舞台艺术还需要具有另外一种更重要的意味,那就是戏剧的精神。丑行的表演当然是由技术构成的,但如果作为现代剧场艺术来看,只有形式是不够的,形式需要的意味更重要。也就是说,传统的丑角表演需要熔铸现代的喜剧精神,才能完成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在继承中向前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和更好地切入当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戏曲 肌肉记忆 舞台艺术 有意味的形式 喜剧精神 丑行 戏曲舞台 现代转化
原文传递
何以叙中国:纪录片《国道巡航》对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别样表达
3
作者 王超群 庞若曦 东方艺术 2024年第4期4-10,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是一项重要历史任务。2023年,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新闻办公室、解读中国工作室与芒果TV共同出品的纪录片《国道巡航》,以横贯我国东西的318国道为地理线索,以旅行者的视角串联沿途风景与人物故事,细致描绘了十... 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是一项重要历史任务。2023年,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新闻办公室、解读中国工作室与芒果TV共同出品的纪录片《国道巡航》,以横贯我国东西的318国道为地理线索,以旅行者的视角串联沿途风景与人物故事,细致描绘了十年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图景。该纪录片共有“行至盛市”“行至富乡”“行至智城”“行至山水”和“行至潮域”五个单元,一上线即成为海内外主流网站热搜焦点,收视率在国内省级卫视专题时段独占鳌头,荣登美兰德·蓝鹰指数晚间黄金档纪录片榜首,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5亿,播出范围覆盖全球195国,荣获2023年度最具影响力国际传播纪录片推荐[1],成为我国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优秀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中国式现代化 人物故事 省级卫视 现实图景 工作室 阅读量 收视率
原文传递
走出与回归:戏曲的新空间究竟在哪里?——透视2023年中国戏曲热点与现象
4
作者 张之薇 甘泉 东方艺术 2024年第2期12-20,共9页
进入2023年,令戏剧界最为振奋的自然是剧场的全面开放。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作为十分强调扮演与观看“在场性”的戏剧艺术,在不能正常走进剧场的三年疫情中可谓是历经了风雨飘摇。虽然有“云端”线上观剧全面应对,但戏剧市场的惨淡却有... 进入2023年,令戏剧界最为振奋的自然是剧场的全面开放。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作为十分强调扮演与观看“在场性”的戏剧艺术,在不能正常走进剧场的三年疫情中可谓是历经了风雨飘摇。虽然有“云端”线上观剧全面应对,但戏剧市场的惨淡却有目共睹。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种戏曲传播方式扶摇直上,戏曲人寻求直播与短视频等新出路,使得近三年的戏曲生态悄然发生变化。2024年年初《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演艺直播打赏票房同比增长38%,传统文化演出获得线上新观众、新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艺术 戏曲生态 戏剧市场 数据报告 中国戏曲 短视频 戏曲传播 抖音
原文传递
2023尼山景区孔子题材戏剧演出的探索与创新
5
作者 胡明华 东方艺术 2024年第1期82-89,共8页
2023年8月13日至27日,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来到山东曲阜尼山,以戏剧亲近圣人,解读儒学,传扬中国美学。作为尼山圣境景区文旅融合的探索成果,由青年编导创作的有关孔子题材的6部戏剧在尼山景区密集推出,包括《我见... 2023年8月13日至27日,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来到山东曲阜尼山,以戏剧亲近圣人,解读儒学,传扬中国美学。作为尼山圣境景区文旅融合的探索成果,由青年编导创作的有关孔子题材的6部戏剧在尼山景区密集推出,包括《我见夫子,是山是水》《子与阳货》《夜行记》《孔子·游》《长什么样不重要》《孔丘——当我们在谈论孔夫子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堪称孔子题材戏剧演出的盛宴。这一系列的戏剧演出,不仅为景区增添了高雅艺术的魅力,拓展了景区的人文旅游资源,还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孔子题材的戏剧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旅游资源 文旅融合 戏剧演出 尼山 山东曲阜 夜行记 探索与创新 戏剧创作
原文传递
豫剧《太行之子》:描绘在太行山上的公仆画像
6
作者 李小菊 东方艺术 2024年第4期56-60,共5页
豫剧《太行之子》由新乡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创排,著名剧作家陈涌泉编剧,优秀青年导演李佳秋执导。该剧以真实人物和事件为题材来源,以吴金印在基层乡镇工作的经历为情节线索,通过文学化、艺术化的创作手法以及质感厚重的舞台风格,着重... 豫剧《太行之子》由新乡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创排,著名剧作家陈涌泉编剧,优秀青年导演李佳秋执导。该剧以真实人物和事件为题材来源,以吴金印在基层乡镇工作的经历为情节线索,通过文学化、艺术化的创作手法以及质感厚重的舞台风格,着重表现人物的情感脉络,塑造出质朴厚道、兢兢业业又血肉丰满的“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形象,可谓一部基层党员干部的史诗赞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太行山上 舞台风格 豫剧 题材来源 文学化 基层乡镇 情节线索 艺术化
原文传递
国际传播语境下“党的形象”题材微纪录片的年轻化表达创新研究
7
作者 王珂璐 王超群 东方艺术 2024年第1期12-19,共8页
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要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的背景下,微纪录片是传统纪录片在融媒体时代发展的产物,新... 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要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的背景下,微纪录片是传统纪录片在融媒体时代发展的产物,新媒体用户较传统媒体用户也呈现出新的收视习惯,即收看时间的偶然化、收视时长碎片化、收视人群年轻化、收视氛围轻松化、收视诉求分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纪录片 融媒体时代 国际传播能力 收视习惯 年轻化 传播语境 分众化 数字化浪潮
原文传递
历史真实·戏剧创造·传奇色彩——豫剧《张良》专家研讨会纪要
8
作者 李利宏 姚金成 +9 位作者 刘景亮 吴亚明 黎继德 王亚勋 赓续华 黄在敏 李霞 黄寒秋 飞舟(摄影) 李红艳(整理) 东方艺术 2024年第4期11-24,共14页
2024年6月26日晚,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豫剧《张良》在香玉大舞台首演。演出结束后,召开了专家研讨会。来自北京的戏剧专家黄在敏、赓续华、黎继德、王亚勋,国家艺术基金委派的河南专家李霞、吴亚明、... 2024年6月26日晚,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豫剧《张良》在香玉大舞台首演。演出结束后,召开了专家研讨会。来自北京的戏剧专家黄在敏、赓续华、黎继德、王亚勋,国家艺术基金委派的河南专家李霞、吴亚明、刘景亮、姚金成,豫剧《张良》的主创团队、主要演员,以及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的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由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院长、《张良》一剧的导演李利宏主持。与会专家就《张良》现阶段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展开了充分的研讨。现将研讨会纪要编发如下,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家研讨会 豫剧 主创团队 研讨会纪要 姚金成 舞台剧 资助项目 作品创作
原文传递
“流动”的历史与“静止”的人——从1979年与1999年版《茶馆》的开闭幕式谈起 被引量:1
9
作者 陶易贇 东方艺术 2024年第1期90-94,共5页
老舍先生在谈及《茶馆》的创作时,曾说自己“有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1]。他一语就道破了《茶馆》与其他写实主义戏剧的不同之处:通篇都没... 老舍先生在谈及《茶馆》的创作时,曾说自己“有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1]。他一语就道破了《茶馆》与其他写实主义戏剧的不同之处:通篇都没有“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剧中人物也没有清晰可见的行为动机,仿佛就这么自然而然地生活在了裕泰茶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馆》 老舍先生 写实主义戏剧 剧中人物 开闭幕式 行为动机 自然而然
原文传递
梨园绽放花千树——诗集《梨园拾韵》读后
10
作者 王真子 东方艺术 2024年第2期110-112,共3页
写诗最好的境界,是诗人能在自己的周边发现美,然后用诗性思维和诗性语言予以表达。诗集《梨园拾韵》(王洪应著)发表的近三百首旧体格律诗,写的都是戏剧界的人和事。作者对“梨园”熟悉,采撷现实生活中的活水,迸发诗兴,让诗歌艺术精灵因... 写诗最好的境界,是诗人能在自己的周边发现美,然后用诗性思维和诗性语言予以表达。诗集《梨园拾韵》(王洪应著)发表的近三百首旧体格律诗,写的都是戏剧界的人和事。作者对“梨园”熟悉,采撷现实生活中的活水,迸发诗兴,让诗歌艺术精灵因民族戏曲而腾飞。书中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梨园人物、梨园故事和梨园感叹,写了一百三十多个戏曲人物,涉及多个戏曲事件,也发出了一些关于戏曲的感叹。以往,我们常见用旧体格律诗对某场演出、某一出戏或某个演员的吟咏,而如此大体量集中写“梨园”的并不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语言 三百首 诗歌艺术 民族戏曲 旧体格律诗 戏曲人物 现实生活 诗性思维
原文传递
港味爱情喜剧的“遗迹”与“圣像”——评《还是觉得你最好》
11
作者 周达祎 东方艺术 2024年第2期99-104,共6页
意大利电影学者弗朗西斯科·卡塞蒂(Francesco Casetti)在《卢米埃尔星系:未来电影的七个关键词》中,围绕“遗迹”(Relic)和“圣像”(Icon)这两个概念描述了“后电影”时代媒介技术的更迭和电影经验的迁移状况。所谓“遗迹”,指的... 意大利电影学者弗朗西斯科·卡塞蒂(Francesco Casetti)在《卢米埃尔星系:未来电影的七个关键词》中,围绕“遗迹”(Relic)和“圣像”(Icon)这两个概念描述了“后电影”时代媒介技术的更迭和电影经验的迁移状况。所谓“遗迹”,指的是与传统影院电影经验连结的残余物或复刻品,而“圣像”指的是电影经验中本质的部分。尽管电影经验在今天早已发生了很大改变,但通过对遗留下来的痕迹的反复追认,观众仍可以大致把握其整体的轮廓和风貌~([1])。虽然卡塞蒂的概念讨论的是电影经验的变迁,但用以理解当下香港电影的处境却是恰如其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电影经验 媒介技术 概念描述 残余物 圣像 影院电影 爱情喜剧
原文传递
现代性、江湖气与现实感:王家卫作品《繁花》的三维解读
12
作者 揭祎琳 东方艺术 2024年第3期110-116,共7页
若论2024年的电视剧市场,开年爆剧《繁花》可谓一座绕不开的影像高峰。1月10日,央视剧评指出,《繁花》可能会在相当长时间里成为孤品。何为孤品?该词本是艺术品收藏领域的一个术语,意指世间仅此一件、别无其他同类品的珍惜物品,用在剧... 若论2024年的电视剧市场,开年爆剧《繁花》可谓一座绕不开的影像高峰。1月10日,央视剧评指出,《繁花》可能会在相当长时间里成为孤品。何为孤品?该词本是艺术品收藏领域的一个术语,意指世间仅此一件、别无其他同类品的珍惜物品,用在剧评的语境里,则指《繁花》在艺术品质上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以至于中国其他电视剧作品很难在短期内望其项背。拥有“顶配阵容”的《繁花》根据金宇澄“茅盾文学奖”获奖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由王家卫执导、秦雯编剧,汇集了胡歌、马伊琍、唐嫣、辛芷蕾和游本昌等实力派演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文学奖 艺术品质 艺术品收藏 电视剧作品 王家卫 《繁花》 电视剧市场 现实感
原文传递
当代剧场影像媒介的时间意识
13
作者 季语 宋旸 东方艺术 2024年第3期62-69,共8页
进入21新世纪以来,艺术作品中的“时间表达”引起了艺术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在经历了20世纪“语言学转向”“视觉转向”“空间转向”的理论研究范式转向后,时间概念在艺术领域中的角色逐渐从表现要素转变为重要的创作主题,这一变化也已... 进入21新世纪以来,艺术作品中的“时间表达”引起了艺术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在经历了20世纪“语言学转向”“视觉转向”“空间转向”的理论研究范式转向后,时间概念在艺术领域中的角色逐渐从表现要素转变为重要的创作主题,这一变化也已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显著特征[1]。在戏剧领域,影像与舞台美术的深度融合使得时间进一步成为传达戏剧思想的关键要素,并对当代舞台美术的创作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舞台艺术家开始尝试运用各种媒介,以流动的空间形式巧妙地表现时间形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戏剧的视觉效果,提升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融合 影像媒介 视觉转向 表现要素 舞台美术 语言学转向 空间转向 创作主题
原文传递
文本的变身:主旋律正剧《冰雪尖刀连》的跨媒介叙事
14
作者 孙瑞 东方艺术 2024年第2期87-92,共6页
2021年,电影《长津湖》上映后,以57.75亿票房登上国内电影票房榜首,次年播出的续集《长津湖之水门桥》斩获40.67亿票房,跻身中国电影票房第九位。两部电影均改编自兰晓龙所著长篇小说《冬与狮》(2021)。从小说到电影的文本变身,生动诠... 2021年,电影《长津湖》上映后,以57.75亿票房登上国内电影票房榜首,次年播出的续集《长津湖之水门桥》斩获40.67亿票房,跻身中国电影票房第九位。两部电影均改编自兰晓龙所著长篇小说《冬与狮》(2021)。从小说到电影的文本变身,生动诠释了“抗美援朝”题材作品的巨大情感号召力和商业化潜力。2023年暑期档上映的电视剧版“长津湖”——《冰雪尖刀连》,进一步丰富与扩写了该系列IP的叙事网络,形成了语义饱满、媒介多元、价值共鸣的跨媒介叙事图谱。该剧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扶持项目,由高希希执导,兰晓龙编剧,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和爱奇艺平台同步播出,以群像化的视角再现“钢七连”爬冰卧雪、保家卫国的战争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票房 跨媒介叙事 暑期档 高希希 综合频道 爱奇艺 广播电视总台 变身
原文传递
数字化背景下的舞蹈嬗变——以近年河南卫视传统节庆晚会中的舞蹈为例
15
作者 闫哲 东方艺术 2024年第2期43-48,共6页
以2021年春节晚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在网络的爆火出圈为先声,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河南卫视走上了一条以舞蹈为节目重点,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时间节点的新型节庆晚会的创作之路。从《唐宫夜宴》到《龙门... 以2021年春节晚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在网络的爆火出圈为先声,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河南卫视走上了一条以舞蹈为节目重点,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时间节点的新型节庆晚会的创作之路。从《唐宫夜宴》到《龙门金刚》,再到后来的《国色天香》《少林·功夫》《凤舞九霄》《飞龙在天》《一画千年》等诸多舞蹈,一次次地在网络上尤其是年轻群体之间掀起传播与讨论的热潮。当我们将视线的焦点回归到舞蹈本身就会发现,相较于剧场舞台上较为纯粹的以身体语汇进行艺术言说的舞蹈形式,河南卫视这一系列舞蹈彰显出舞蹈艺术在数字化背景下的艺术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卫视 舞蹈形式 舞蹈节目 舞蹈艺术 春节晚会 夜宴 清明节 端午节
原文传递
士人画:宋代文士阶层的文化自觉与艺术革新
16
作者 高焕 东方艺术 2024年第4期33-39,共7页
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高峰之一,孕育了文人士大夫阶层在艺术领域的崛起与创新。本文将聚焦于宋代士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深入探讨其是如何体现文士阶层文化自觉和艺术革新精神的,揭示其在审美理念和技法表现上对传统院体画发起的挑战... 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高峰之一,孕育了文人士大夫阶层在艺术领域的崛起与创新。本文将聚焦于宋代士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深入探讨其是如何体现文士阶层文化自觉和艺术革新精神的,揭示其在审美理念和技法表现上对传统院体画发起的挑战。一、文化自觉的土壤:绘画士人化的历史背景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标志着五代十国战乱纷争的终结,宋王朝的建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文化、艺术极为繁荣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士大夫 艺术革新 革新精神 五代十国 宋王朝 宋代士人 赵匡胤 士人画
原文传递
文学为根·时代作镜·中和以法·旨在主流——近十年严肃文学改编电视剧初探
17
作者 冯俊杰 东方艺术 2024年第1期4-11,共8页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化观念的更新,由严肃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在中国影视剧市场掀起了一股热潮。自20世纪中叶电视剧兴起开始,这一新型的艺术样式便开始向小说、戏剧、电影等姊妹艺术汲取养分,并凭借其广泛的包容性在大众文化中占...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化观念的更新,由严肃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在中国影视剧市场掀起了一股热潮。自20世纪中叶电视剧兴起开始,这一新型的艺术样式便开始向小说、戏剧、电影等姊妹艺术汲取养分,并凭借其广泛的包容性在大众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以深入现实生活、反映真实世界为主的严肃文学,亦凭借其深厚的思想底蕴和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为当代电视剧创作注入了一泉活水。严肃文学改编电视剧是在原著文本的基础上向当代社会广泛寻求资源、融入主流价值表达,同时用电视剧独有的艺术方式对其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优秀文化得以重新焕发光彩,实现了历时性与共时性双重维度上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姊妹艺术 中国影视剧 当代电视剧 文学改编 艺术审美价值 艺术样式 历时性与共时性 焕发光彩
原文传递
阅读如盛宴,要有仪式感与收获感
18
作者 韩浩月 东方艺术 2024年第2期27-30,共4页
书和粮食一样,能填补匮乏感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天许多人会谈阅读,仿佛有一场盛大的宴席要开宴,那些谈阅读的人,每个都像要赴宴的客人。前几天出差回来,收到了一堆快递来的新书,逐一拆了放在书桌上,厚厚的两摞,更增添了读书日的充实... 书和粮食一样,能填补匮乏感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天许多人会谈阅读,仿佛有一场盛大的宴席要开宴,那些谈阅读的人,每个都像要赴宴的客人。前几天出差回来,收到了一堆快递来的新书,逐一拆了放在书桌上,厚厚的两摞,更增添了读书日的充实感和快乐感。没有办法,哪怕有再多的图书“供给”,爱书人也摆脱不了“爱书如命”的习惯。用“爱书如命”形容一些爱书人是老套的,但在了解“爱书如命”背后深远的成因之后,就会理解这种习惯为何这么根深蒂固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读书日 爱书 仪式感 快乐感 收获感 阅读 图书 习惯
原文传递
锡剧《燕双飞》:以“小”情感诠释“大”情怀
19
作者 周宇 东方艺术 2024年第1期109-113,共5页
从《卿卿如晤》到《烛光在前》再到今日的《燕双飞》,这已是罗周老师与江苏常州市锡剧院合作的第三部戏;从陈意映到陆静华再到蒋英,这也是常州市锡剧院塑造的第三位“妻子”。锡剧《燕双飞》通过讲述“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 从《卿卿如晤》到《烛光在前》再到今日的《燕双飞》,这已是罗周老师与江苏常州市锡剧院合作的第三部戏;从陈意映到陆静华再到蒋英,这也是常州市锡剧院塑造的第三位“妻子”。锡剧《燕双飞》通过讲述“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和妻子蒋英的情感、生活和事业经历,折射时代变化,展现他们相互扶持的动人爱情、自信达观的人生境界和一心报国的炽热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剧 情感诠释 江苏常州市 两弹一星 人生境界 钱学森 蒋英 剧院
原文传递
祠堂、家庭与猪圈——评话剧《故乡》
20
作者 彭芳 东方艺术 2024年第1期101-104,共4页
南京大学为纪念鲁迅小说《故乡》发表100周年,制作了同名话剧《故乡》。该剧由高子文编剧、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团出品,首演于2021年阿那亚戏剧节。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团擅长塑造“知识分子”人物形象,重视表现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探索人的... 南京大学为纪念鲁迅小说《故乡》发表100周年,制作了同名话剧《故乡》。该剧由高子文编剧、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团出品,首演于2021年阿那亚戏剧节。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团擅长塑造“知识分子”人物形象,重视表现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探索人的生存和精神困境,同时探讨社会问题,体现了南大戏剧创作的人文批判精神。《蒋公的面子》书写民国时代三位“有节操”的知识分子,他们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扭曲现实,该剧揭露了现实的不堪与知识分子内心的迟疑,借史喻今,引发观众思考,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代 《故乡》 鲁迅小说 戏剧创作 南京大学 精神困境 艺术硕士 戏剧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