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003篇文章
< 1 2 1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F-FDG PET/CT显像对肺癌骨转移、前列腺癌骨转移与多发性骨髓瘤的鉴别诊断
1
作者 高俊刚 尚宇 +5 位作者 刘翔 梁宇霞 王博 段小艺 牛晨 刘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在肺癌骨转移、前列腺癌骨转移与多发性骨髓瘤(MM)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1月—2022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均行^(18)F-FDG PET/C...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在肺癌骨转移、前列腺癌骨转移与多发性骨髓瘤(MM)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1月—2022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均行^(18)F-FDG PET/CT检查的42例肺癌骨转移患者、30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和3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8例、女30例,年龄33~87岁,分别纳入肺癌组、前列腺癌组和MM组。分析3组患者骨骼病灶的位置分布、骨质破坏类型和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的差异。结果3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63、χ^(2)=17.17,P值均<0.001)。3组患者骨骼病灶部位70%以上累及肋骨、脊柱及骨盆,其次好发于四肢;3组患者骨骼病灶位于肋骨、骨盆、四肢、颅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位于脊柱和胸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灶分布位置组间比较显示:前列腺癌组骨转移灶分布于骨盆、四肢者分别为96.7%(29/30)、53.3%(16/30),均多于肺癌组的71.4%(30/42)、19.0%(8/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M组病灶位于肋骨者[100%(36/36)]多于前列腺癌组[70%(21/30)],位于骨盆者[72.2%(26/36)]少于前列腺癌组[96.7%(29/30)]、位于颅骨者[55.6%(20/36)]多于前列腺癌组和肺癌组[6.7%(2/30)和4.8%(2/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骨质破坏类型总体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4,P<0.001):肺癌组和MM组患者骨骼病灶的骨质破坏均以溶骨性病变为主[81.0%(34/42)和94.4%(34/36)],成骨性病变较少[7.1%(3/42)和2.8%(1/36)],还有部分混合性病变[11.9%(5/42)和2.8%(1/36)];前列腺癌组患者则以成骨性病变为主[90.0%(27/30)]。在代谢特征方面,肺癌组、前列腺癌组和MM组的SUVmax水平依次由高到低(F=54.66,P<0.001)。结论^(18)F-FDG PET/CT有助于综合评价肺癌骨转移、前列腺癌骨转移和MM病灶的骨质结构和代谢特征,对它们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前列腺肿瘤 骨转移瘤 多发性骨髓瘤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计算机体层成像 ^(18)F-脱氧葡萄糖
原文传递
^(18)F-FDG PET/CT对早期活动性大动脉炎的诊断价值分析
2
作者 刘翔 尚宇 +4 位作者 刘军 梁宇霞 高俊刚 段小艺 牛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对早期活动性大动脉炎(TA)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行PET/CT检查的10例早期活动性TA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对早期活动性大动脉炎(TA)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行PET/CT检查的10例早期活动性T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8例,年龄20~72(44.9±17.7)岁,为TA组;选择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10例非TA的受检者作为对照组,均行^(18)F-FDG PET/CT显像检查。观察研究对象的显像结果,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分别勾画血管病变,测量TA组病变段血管壁与对照组主动脉段血管壁对^(18)F-FDG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比较2组SUVmax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TA组病变动脉段血管壁局部对^(18)F-FDG的SUVmax值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结果10例早期活动性TA患者^(18)F-FDG PET/CT显像中均可看到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血管壁葡萄糖代谢轻至中度增高。TA组的^(18)F-FDG SUVmax值为3.38±0.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8±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P<0.001)。TA组的^(18)F-FDG SUVmax值与ESR无相关性(r_(s)=0.489,P=0.151),与CRP呈正相关(r_(s)=0.758,P=0.011),ESR与CRP间无相关性(r_(s)=0.479,P=0.162)。结论^(18)F-FDG PET/CT可准确显示TA的病变范围,并通过血管壁的SUVmax反映TA的活动性,是诊断早期活动性TA的一种可靠的影像学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早期诊断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计算机体层成像 ^(18)F-脱氧葡萄糖 红细胞沉降率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3
作者 姚小涛 刘庆军 +2 位作者 丁真奇 钟渊福 陈肖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193-198,共6页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体检的健康男性志愿者1名, 30岁, 身高172 cm, 体质量60 kg。应用螺旋CT对左侧胫骨进行薄层连续扫描。将受...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体检的健康男性志愿者1名, 30岁, 身高172 cm, 体质量60 kg。应用螺旋CT对左侧胫骨进行薄层连续扫描。将受试者胫骨CT数据导入Mimics 16.0软件建立胫骨三维模型。对胫骨三维模型远端进行切割, 模拟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根据手术方式分别构建胫骨远端内侧钢板固定模型、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固定模型、胫骨远端前外侧L形钢板固定模型、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模型。分别对4组模型依次施加400、800、1 200 N的压缩载荷及4、8、12 N·m的扭转载荷, 观察4组模型在同种载荷下的等效应力和位移情况。结果在400、800、1 200 N压缩载荷条件下, 胫骨远端内侧钢板固定模型最大应力分别为35.08、69.26、103.52 MPa, 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固定模型最大应力分别为24.45、46.26、71.00 MPa, 胫骨远端前外侧L形钢板固定模型最大应力分别13.69、27.76、34.10 MPa, 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模型最大应力分别为16.07、28.91、41.25 MPa。胫骨远端内侧钢板固定模型的应力峰值高于另外3组, 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固定模型的应力峰值处于中等水平, 而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模型的应力峰值以及胫骨远端前外侧L形钢板固定模型的应力峰值较低且相近。在3种压缩载荷情况下, 胫骨远端内侧钢板固定的位移峰值分别为0.65、1.28、1.90 mm, 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固定分别为0.69、1.36、2.04 mm、前外侧L形钢板固定分别为0.65、1.28、1.91 mm, 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分别为0.68、1.34、2.01 mm, 4种不同的内固定方式所导致的位移峰值接近。在4、8、12 N·m扭转载荷条件下, 胫骨远端内侧钢板固定模型的最大应力分别为284.66、568.87、950.00 MPa, 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固定模型的最大应力分别为187.74、373.06、558.19 MPa, 胫骨远端前外侧L形钢板固定模型的最大应力分别为219.75、439.50、649.01 MPa, 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模型的最大应力分别为194.45、368.32、544.89 MPa。胫骨远端内侧钢板固定应力峰值最大, 胫骨远端前外侧L形钢板固定于居中水平, 而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和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固定显示出较低且相似的应力峰值。在4、8、12 N·m扭转载荷下, 胫骨远端内侧钢板固定的位移峰值(3.37、6.67、11.12 mm)也比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固定(2.49、5.01、7.51 mm)、前外侧L形钢板固定(2.36、4.73、7.12 mm)和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1.32、2.62、3.92 mm)更高。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固定和胫骨远端前外侧L形钢板固定位移峰值位于居中水平且相近, 而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的位移峰值较低。结论采用远端胫骨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相对传统的内固定方法, 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 更安全可靠, 推荐临床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有限元分析 骨折固定术 髓内钉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评估功能性心肌缺血的可行性研究
4
作者 祁冬 乔晓春 +3 位作者 姚传顺 董晨 何兴义 姚木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153-158,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冠心病患者功能性心肌缺血的可行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2年1月—2023年3月在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CCTA、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有创FFR测量的疑似冠心病患者43... 目的探讨采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冠心病患者功能性心肌缺血的可行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2年1月—2023年3月在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CCTA、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有创FFR测量的疑似冠心病患者43例(61支血管),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48~76(63.5±5.8)岁。基于CCTA图像数据通过采用流体力学模型原理计算CCTA FFR(CT-FFR)值,以有创FFR值为参考"金标准",分别以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计算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获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Pearson分析基于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的CT-FFR与有创FFR的相关性,并应用Bland Altman法评价二者之间的一致性。结果基于患者计数,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90.09%,阳性预测值为90.00%,阴性预测值86.96%、准确率为88.37%;基于血管计数,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93.10%,阳性预测值为93.33%,阴性预测值87.10%、准确率为90.1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的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AUC值分别为0.774和0.758。Pearson分析显示,基于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的CT-FFR值与有创FFR值均呈正相关性(r_(患者)=0.963、r_(血管)=0.980,P值均<0.001);经Bland-Altman法分析,CT-FFR与有创FFR之间的一致性良好(95%CI-0.064~0.035)。结论CT-FFR技术在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肌功能性缺血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具有可行性,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 无创血流储备分数 诊断效能
原文传递
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医源性外侧壁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张金星 海啸 +1 位作者 于鸿 杜丽萍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经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治疗后发生医源性外侧壁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郑州市骨科医院2020年12月—2022年12月经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治疗的27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2例、...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经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治疗后发生医源性外侧壁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郑州市骨科医院2020年12月—2022年12月经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治疗的27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2例、女136例,年龄56~85(70.6±7.1)岁。术后第2天经X线或CT检查患者治疗后医源性外侧壁骨折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278例患者中45例术后出现医源性外侧壁骨折,发生率为16.19%。有、无外侧壁骨折的患者间比较,年龄、骨折分型及股骨外侧壁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内科疾病、尖顶距、骨密度、受伤至手术时间、受伤原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卧床时间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分型A2.2~A3.3型(比值比1.316,95%可信区间1.016~1.705)、股骨外侧壁厚度(比值比0.546,95%可信区间0.446~0.668)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医源性外侧壁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骨折分型、股骨外侧壁厚度均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经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术后发生医源性外侧壁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的骨折分型等级较高、股骨外侧壁较薄,发生医源性外侧壁骨折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医源性外侧壁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固定术 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基于产前3.0 T MRI true FISP序列胎儿腰椎发育与孕周关系的影像学观察
6
作者 张辉 康琦 +1 位作者 尚华 马得廷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孕中晚期宫内胎儿腰椎3.0 T MRI真稳态进动梯度回波序列(true FISP)矢状位二维定量指标与孕周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3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行产前MRI检查的59例胎儿的影像资料。孕妇年龄19~41(... 目的探讨孕中晚期宫内胎儿腰椎3.0 T MRI真稳态进动梯度回波序列(true FISP)矢状位二维定量指标与孕周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3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行产前MRI检查的59例胎儿的影像资料。孕妇年龄19~41(29.8±5.1)岁,孕周26^(+1)~39^(+2)(32.7±3.7)周。采用3.0 T MR扫描仪对胎儿行MRI检查,采集true FISP图像。在true FISP图像上测量腰椎长轴矢状位二维定量指标(腰椎总长度,L_(1)、L_(3)椎体骨化中心的上下径、前后径)。分析胎儿腰椎二维定量指标与孕周的相关性,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获得相应的腰椎生长动力学回归方程。结果59例胎儿腰椎总长度及L1和L3椎体骨化中心的上下径、前后径与孕周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79~0.95,P值均<0.001)。胎儿腰椎总长度及L_(1)和L_(3)椎体骨化中心的上下径、前后径均随孕周增加呈线性增长,线性回归方程:Y_(腰椎总长度)=-0.153+0.141 X_(孕周)(R^(2)=0.90,P<0.001),Y_(L_(1)上下径)=-0.226+0.023 X_(孕周)(R^(2)=0.77,P<0.001),Y_(L_(3)上下径)=-0.264+0.025 X_(孕周)(R^(2)=0.80,P<0.001),Y_(L_(1)前后径)=-0.284+0.029 X_(孕周)(R^(2)=0.63,P<0.001),Y_(L_(3)前后径)=-0.274+0.030 X_(孕周)(R^(2)=0.63,P<0.001)。结论孕中晚期胎儿腰椎3.0 T MRI true FISP序列矢状位二维定量指标与孕周均呈正相关,生长动力学特征符合线性回归模型,可为产前评估胎儿的腰椎发育情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发育 腰椎 磁共振成像 真稳态进动梯度回波序列 产前检查
原文传递
MRI冠状面多回波回复梯度回波序列对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
7
作者 李淑玲 孙振中 +4 位作者 曲德鑫 朱振利 谭江威 沈晓君 刘旭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4期239-243,共5页
目的探讨MRI冠状面多回波回复梯度回波(C-MERGE)序列对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ELDH)的诊断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3月—2023年4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和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经手术及组织病理确诊的ELDH患者50例,其中男29... 目的探讨MRI冠状面多回波回复梯度回波(C-MERGE)序列对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ELDH)的诊断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3月—2023年4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和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经手术及组织病理确诊的ELDH患者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2~82(58.1±11.3)岁,病程2~24(8.1±3.8)个月,患者均为单侧单节段受累,受累节段为L_(2/3)1例、L_(3/4)4例、L_(4/5)17例、L_(5)/S_(1)28例。所有患者接受C-MERGE和冠状面T_(2)加权像(C-T_(2)WI)两种序列的MR扫描。观察并比较两种序列对突出椎间盘的检出率和受压神经根(神经根成角、变细、深压迹和肿胀)的显示率,并对两种序列图像清晰度评分。结果本组50例患者C-MERGE和C-T_(2)WI序列对突出椎间盘的检出率分别为100%(50/50)、94%(4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P=0.250)。C-MERGE序列对神经根成角、变细、深压迹、肿胀的显示率分别为78%(39/50)、60%(30/50)、72%(36/50)、46%(23/50),高于C-T_(2)WI序列的64%(32/50)、40%(20/50)、52%(26/50)、28%(14/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4、5.79、5.79、5.82,P值均<0.05)。C-MERGE序列的突出椎间盘以及神经根成角、变细、深压迹、肿胀的图像清晰度评分均为3.00(3.00,3.00)分,高于C-T_(2)WI序列的2.00(1.00,2.00)、2.00(1.00,2.25)、2.00(1.00,2.25)、2.00(1.00,2.00)、2.00(1.00,2.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13、5.40、5.40、5.56、5.83,P值均<0.001)。结论相比于C-T_(2)WI,C-MERGE对突出椎间盘和神经根受压程度的显示更敏感,也更清晰,可作为常规横断面、矢状面MRI的重要补充序列,是ELDH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多回波回复梯度回波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原文传递
人工补片联合半关节置换术治疗儿童膝关节周围累及骨骺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近期临床疗效
8
作者 亚地坎·亚生江 向海滨 +6 位作者 田征 陈江涛 杨欣 陈杨 艾克拜尔·尤努斯 徐磊磊 姜大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172-178,共7页
目的探讨人工补片联合半关节置换术治疗儿童膝关节周围累及骨骺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9年6月—2022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肿瘤外科收治的8例膝关节周围原发性骨恶性肿瘤患儿, 其中男4... 目的探讨人工补片联合半关节置换术治疗儿童膝关节周围累及骨骺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9年6月—2022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肿瘤外科收治的8例膝关节周围原发性骨恶性肿瘤患儿, 其中男4例、女4例, 年龄8~13(10.6±1.6)岁。肿瘤位于股骨远端2例、胫骨近端6例。术前穿刺活检病理诊断:骨肉瘤5例, 尤文肉瘤3例。所有患儿行人工补片联合半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项目如下。(1)观察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以及术后切口感染、膝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断裂及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2)术后定期随访:行抽屉试验和侧方应力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行双下肢全长X线片检查, 测量下肢长度变化;行膝关节CT及MRI检查, 观察假体松动及局部复发情况;行肺部CT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检查, 观察患儿肿瘤有无肺部转移及其他部位远处转移。术后3个月起采用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评分系统评价患肢功能, 测量患侧膝关节活动度(ROM)评价膝关节活动恢复情况。结果 8例患儿手术均完成顺利, 手术时间150~440(265.2±54.2)min, 术中出血量150~400(307.5±98.7)mL。术后1例患儿切口延迟愈合, 7例患儿切口一期愈合。8例患儿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7~36(13.8±9.9)个月。随访期间, 患儿步态良好, 无明显的跛行, 无膝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 以及假体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膝关节稳定性满意, 双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显示双下肢不等长, 差值为0.2~2.0(0.9±0.6)cm;行膝关节CT及MRI检查, 肿瘤无局部复发, 无感染、假体周围骨折、膝关节脱位, 无假体断裂、松动等情况;行肺部CT、PET/CT检查, 未发现肺部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为24~29(27.5±1.5)分, 患肢功能均为优;ROM为60°~110°(95°±14.1°), 膝关节活动度满意。结论人工补片联合半关节置换术治疗儿童膝关节周围累及骨骺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 可保留对侧正常骨骺, 术后可获得满意的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 近期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膝关节周围 骨骺 人工补片 半关节置换术 儿童
原文传递
经椎弓根截骨术联合卫星棒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疗效观察
9
作者 陆景顺 钱邦平 +3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俞杨 乔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29-35,共7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SO)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9月—2021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9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26例、女3例,年龄18~55(35....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SO)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9月—2021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9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26例、女3例,年龄18~55(35.5±9.9)岁。本组患者均采用单节段PSO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根据围截骨区单侧或双侧使用卫星棒固定,将患者分为2组:单侧组13例,双侧组16例。观察指标:(1)基于患者站立位全脊柱X线侧位片测量和观察患者的矫正效果,比较2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平衡(SVA)、腰椎前凸角(LL)、全脊柱后凸角(GK),以及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的截骨角(OVA)、融合节段角(AFS)。(2)比较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重点观察力学并发症断棒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截骨水平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72(26.4±10.7)个月。(1)组内比较:单侧组术前SVA、GK、LL分别为(162.1±53.3)mm、79.7°±16.8°、-9.5°±20.4°,术后即刻分别为(64.1±42.5)mm、34.4°±20°、-44.0°±10.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64.2±51.6)mm、34.7°±18.4°、-39.3°±11.9°;双侧组术前分别为(155.4±66.7)mm、68.3°±15.3°、0.6°±18.1°,术后即刻分别为(53.9±45.9)mm、24.9°±14.0°、-40.7°±9.2°,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8.6±48.5)mm、25.6°±15.7°、-39.8°±8.5°。2组患者SVA、GK、LL术后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末次随访与术后即刻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间比较:除双侧组术后即刻的OVA(28.6°±8.8°)明显大于单侧组(19.9°±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23)外,其余影像学参数(SVA、GK、LL、AF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29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并发症:单侧组2例(1例术后体位性臂丛神经麻痹、1例术后6年截骨椎水平卫星棒未固定侧断棒),双侧组2例均为术中截骨椎脱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PSO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可获得满意的矫正效果,并有效预防术后矫正丢失和断棒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脊柱后凸 胸腰椎后凸畸形 矫形外科手术 卫星棒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力学并发症
原文传递
^(18)F-PSMA-1007 PET/CT与^(18)F-FDG PET/CT在脑胶质瘤分级评估中的对比研究
10
作者 尚宇 刘军 +6 位作者 李瑞春 梁华 高俊刚 刘翔 周明静 齐思言 牛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对比^(18)F-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18)F-PSMA)-1007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与^(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2年8月—2023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 目的对比^(18)F-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18)F-PSMA)-1007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与^(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2年8月—2023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胶质瘤患者32例,其中男16例、女16例,年龄19~79(50.3±13.2)岁。患者术前均行头颅^(18)F-PSMA-1007 PET/CT和^(18)F-FDG PET/CT检查,2次扫描间隔时间均<1周;均接受颅内占位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WHO分级Ⅱ级14例、Ⅲ6例、Ⅳ级12例。根据WHO分级将患者分为2组:Ⅲ~Ⅳ级18例为高级别胶质瘤(HGG)组,Ⅱ级14例为低级别胶质瘤(LGG)组。观察指标:(1)比较HGG组和LGG组在^(18)F-PSMA-1007 PET/CT和^(18)F-FDG PET/CT图像中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肿瘤/背景比值(TBR)的差异,统计2种不同示踪剂PET/CT显像在诊断HGG和LGG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2种示踪剂在胶质瘤分级中的诊断效能。(2)统计HGG组和LGG组中^(18)F-PSMA-1007 PET/CT和^(18)F-FDG PET/CT能够清晰显示病灶边界的病例数,比较2种显像方法在显示病灶边界清晰度上的差异。结果LGG组^(18)F-PSMA-1007 PET/CT和^(18)F-FDG PET/CT的SUVmax分别为0.69±0.32、8.87±3.20,TBR分别为1.05±0.45、0.89±0.30;HGG组^(18)F-PSMA-1007 PET/CT和^(18)F-FDG PET/CT的SUVmax分别为5.39±3.88、11.85±3.54,TBR分别为12.99±10.60、1.25±0.54。LGG组^(18)F-PSMA-1007 PET/CT和^(18)F-FDG PET/CT的SUVmax、TBR均小于HG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8)F-PSMA-1007 PET/CT的SUVmax和TBR对HGG和LGG分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AUC均高于^(18)F-FDG PET/CT。^(18)F-PSMA-1007 PET/CT中TBR的AUC最高,为0.988(95%可信区间0.960~1.000),相应的阈值为2.15;^(18)F-FDG PET/CT TBR的AUC最低,为0.694(95%可信区间0.512~0.877),相应的阈值为0.97。^(18)F-PSMA-1007 PET/CT图像上HGG组和LGG组清晰显示病灶边界的病例均高于^(18)F-FDG PET/CT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16)。结论^(18)F-PSMA-1007 PET/CT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与^(18)F-FDG PET/CT相比,^(18)F-PSMA-1007 PET/CT在区分高级别和低级别脑胶质瘤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诊断效能,可更清晰地描绘病变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计算机体层成像 ^(18)F‐脱氧葡萄糖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原文传递
创伤性颈脊髓损伤5年死亡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11
作者 蒋帅 吴舜杰 +3 位作者 吴晓东 霍维玲 洪鑫 程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36-42,共7页
目的分析创伤性颈脊髓损伤(TCSCI)5年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探讨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对TCSCI 5年死亡率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0年1月—2017年12月美国脊髓损伤数据库(NSCID)中TCSCI患者2540例,其中男2030例、女510例,年龄1... 目的分析创伤性颈脊髓损伤(TCSCI)5年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探讨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对TCSCI 5年死亡率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0年1月—2017年12月美国脊髓损伤数据库(NSCID)中TCSCI患者2540例,其中男2030例、女510例,年龄15~89岁。2540例患者以3∶1比例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开发队列1927例和验证队列613例,其中开发队列用于分析危险因素、建立5年死亡率预测模型,验证队列用于预测模型的内部验证。根据开发队列患者伤后5年生存与否分为存活组1554例和死亡组373例。观察指标:(1)对比开发队列和验证队列TCSCI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2)对开发队列中2组TCSCI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出院后是否因呼吸或泌尿系统疾病再入院、出院后是否需转医疗机构继续治疗等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TCSCI后5年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预测TCSCI 5年死亡率的列线图模型。(3)对验证队列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性能。结果(1)开发队列和验证队列TCSCI患者性别、年龄、合并伤、治疗方式、脊髓损伤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开发队列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损伤节段、美国脊髓损伤委员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椎体骨折、手术、住院期间机械通气、出院后因呼吸/泌尿系统疾病再入院、出院后是否需转医疗机构继续治疗是TCSCI 5年死亡率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SIA脊髓损伤分级、住院期间机械通气、出院后因呼吸或泌尿系统疾病再入院、出院后是否需转医疗机构继续治疗是TCSCI 5年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根据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验证队列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41,95%可信区间0.817~0.864,阈值为0.219,灵敏度为82.5%,特异度为70.0%,列线图预测模型诊断性能较好;校准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高龄、入院时高ASIA脊髓损伤分级、住院期间机械通气、出院后因呼吸或泌尿系统疾病再入院、出院后需要去医疗机构继续治疗是TCSCI 5年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TCSCI患者的5年死亡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死亡率 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
原文传递
超声“镜像”引导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在儿童SongⅤ型肱骨外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12
作者 李洋洋 马海龙 +3 位作者 刘方 张思成 华中托 孙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4期244-248,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镜像"引导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SongⅤ型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2例SongⅤ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3例,... 目的探讨超声"镜像"引导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SongⅤ型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2例SongⅤ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1.2~10.2(4.8±1.6)岁,左侧27例、右侧15例。术前采集健侧肱骨远端矢状面和横断面超声影像作为标准影像,术中在超声引导下行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并以健侧肱骨远端标准影像为参照,验证骨折复位情况。观察指标:(1)观察患儿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有无患肢肿胀加重、活动疼痛、末梢血运受阻、钉眼渗出、感染等情况,(2)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儿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有无侧骨突形成、骨不连、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及针尾激惹、伤口深部组织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3)术后6个月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估肘关节功能。结果42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即刻X线检查显示均获解剖复位。手术时间16~87(48.1±19.9)min,术中出血量2~10(5.5±1.9)mL。术后2例患儿患肢肿胀严重,3例患儿患肢钉眼渗出严重,均予相应处理后好转。患儿术后患肢末梢血运佳、手指活动可。术后住院时间2~5(3.4±1.0)d。42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6(16.8±4.2)个月。随访期间12例患儿侧骨突形成,但随时间延长较前好转,3例发生针尾激惹,拔除克氏针石膏继续固定。患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8(6.4±0.7)周。随访期间,患儿均未发生伤口深部组织感染、神经损伤、骨不连、延迟愈合、畸形愈合等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肘关节功能优37例、良5例,优良率100%。结论超声"镜像"引导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SongⅤ型肱骨外髁骨折微创、安全,术中骨折复位效果好,术后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骨折固定术 闭合复位术 儿童
原文传递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 Tan术后隐性失血影响因素分析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13
作者 杨怀阔 薛磊 +3 位作者 商晓迪 杨公博 毛都都 马占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48-54,共7页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Inter Tan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以及隐性失血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2月—2022年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创伤骨科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34例、女31例,年...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Inter Tan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以及隐性失血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2月—2022年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创伤骨科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34例、女31例,年龄60~87(69±5)岁,均采用Inter Tan手术治疗。采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计算患者术后隐性、显性及实际失血量,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以全组患者隐性失血量的均值为界,将患者分为2组,≥均值28例入高隐组,<均值37例入低隐组。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隐性失血量与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6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Inter Tan术后实际失血量为(803.5±126.9)mL,其中显性失血量为(104.8±23.8)mL、占13%,隐性失血量为(698.3±113.6)mL、占8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饮酒史、骨折至手术时间≥3 d和手术时间≥60 min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Inter Tan术后隐性失血独立影响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28、0.167、0.113和0.109,P值均<0.05)。28例高隐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5±2.3)周,长于37例低隐组的(10.3±2.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P=0.003)。高隐组和低隐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2.35、160.72,P值均<0.001);患者术前Harris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P=0.502),高隐组术后3、6和12个月Harris评分均低于低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2.16、2.31,P值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隐性失血量与骨折愈合时间呈正相关性,与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呈负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412、-0.301,P值均<0.05)。结论隐性失血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Inter Tan围术期失血的主要原因,其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年龄、饮酒史、骨折至手术时间和手术时间,且与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 手术后出血 老年医学 隐性失血 危险因素 HARRIS评分
原文传递
膝骨关节炎患者膝痛和膝冷与髌下脂肪垫神经支配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14
作者 刘妍 亓攀 +4 位作者 闵红巍 张睿 唐鹏 崔志刚 刘克敏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4期249-256,共8页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KOA)患者髌下脂肪垫神经支配的病理特征及其与患者膝关节痛、冷感觉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2年2—12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29例(29膝)KOA患者为KOA组,纳入同期8例(8膝)膝关节或膝关...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KOA)患者髌下脂肪垫神经支配的病理特征及其与患者膝关节痛、冷感觉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2年2—12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29例(29膝)KOA患者为KOA组,纳入同期8例(8膝)膝关节或膝关节周围组织急性创伤的非KOA患者为对照组。KOA组男8例、女21例,年龄61~95[70.0(64.5,76.5)]岁,均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男6例、女2例,年龄30~84[61.0(30.5,81.0)]岁,接受开放手术或关节镜手术治疗。术前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和膝冷评分定量评价KOA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寒冷程度,并根据Kellgren-Lawrence(K-L)影像分级系统对KOA患者进行K-L分级。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组患者髌下脂肪垫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感觉神经和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交感神经的密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KOA组患者髌下脂肪垫内CGRP含量。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侧别、体质量指数(BMI)等基线资料。(2)比较2组患者髌下脂肪垫中免疫荧光检测CGRP阳性感觉神经和TH阳性交感神经密度的差异,(3)比较不同K-L分级患者免疫荧光检测CGRP阳性感觉神经和TH阳性交感神经密度的差异,(4)分析CGRP阳性感觉神经、TH阳性交感神经及CGRP含量与VAS评分、WOMAC、KSS、膝冷评分的相关性,(5)分析膝冷评分与K-L分级、VAS评分和WOMAC疼痛分量表的相关性。结果(1)2组患者的年龄、侧别、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2)KOA组CGRP阳性感觉神经密度[17.65(5.88,23.53)fibers/mm^(2)]高于对照组[2.94(0.00,16.18)fibers/mm^(2)],TH阳性交感神经密度[11.76(0.00,17.65)fibers/mm^(2)]低于对照组[20.59(13.23,29.41)fibers/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6、2.48,P值均<0.05)。(3)29例KOA患者中K-L 3级15例、4级14例。K-L 4级KOA患者CGRP阳性感觉神经密度[(25.21±13.73)fibers/mm^(2)]高于K-L 3级KOA患者[(9.80±8.52)fiber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P=0.001),K-L 3级和4级KOA患者TH阳性交感神经密度分别为[11.76(5.88,17.65)fibers/mm^(2)]和[8.82(0.00,23.53)fibers/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7,P=0.813)。(4)CGRP含量为7.18~18.50(11.50±2.66)μg/L,与WOMAC疼痛分量表中夜间睡眠时疼痛呈正相关(r=0.444,P=0.044),与膝冷评分呈正相关(r=0.500,P=0.021),TH阳性交感神经密度与VAS评分呈负相关(r=-0.438,P=0.047),与WOMAC疼痛分量表中夜间睡眠时疼痛呈负相关(r=-0.523,P=0.015)、与膝冷评分呈负相关(r=-0.457,P=0.037)。(5)膝冷评分与K-L分级、VAS评分、WOMAC疼痛分量表之间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KOA患者髌下脂肪垫内CGRP含量增高会加重其膝关节痛、冷感觉,而TH阳性交感神经密度增高会减轻其膝关节痛、冷感觉。尽管未发现CGRP阳性感觉神经密度与膝关节痛、冷感觉之间的关系,但是CGRP含量与膝关节痛冷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膝痛 膝冷 髌下脂肪垫 感觉神经 交感神经
原文传递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髂静脉重度狭窄血栓清除术中髂静脉支架置入时机的选择
15
作者 周文杰 杨超 +3 位作者 王孝运 朱晓黎 吕朋华 段鹏飞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4期222-227,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伴髂静脉重度狭窄患者血栓清除术中髂静脉支架置入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急性下肢DVT伴髂静脉重度狭窄患者68例,其中男24例、女44例,年龄...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伴髂静脉重度狭窄患者血栓清除术中髂静脉支架置入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急性下肢DVT伴髂静脉重度狭窄患者68例,其中男24例、女44例,年龄27~87(62.6±11.6)岁,均接受AngioJet血栓清除术+髂静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按照置入支架时期不同分为2组:同期组35例,接受AngioJet血栓清除术,同期髂静脉支架置入后行置管溶栓治疗,分期组33例,一期行AngioJet血栓清除术+置管溶栓治疗,二期行髂静脉支架置入治疗。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患肢侧别、合并肺栓塞情况、血栓分型、病程、术前肢体周径差、近期手术/外伤、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基线资料,(2)比较2组治疗期间溶栓剂用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血栓清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3)比较2组术后12个月时的支架累积通畅率、肢体周径差、下肢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及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情况。结果(1)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68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同期组患者治疗期间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85.7±32.0)万U、(3.3±1.6)d、(6.7±1.7)d,分期组分别为(117.6±19.8)万U、(4.9±1.0)d、(8.6±2.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6、-4.95、-4.03,P值均<0.001),2组AngioJet抽吸时间、血栓清除率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期组和分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5.7%(16/35)和51.5%(1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P=0.632),均未发生出血、症状性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3)6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17.3±3.5)个月。术后12个月时,2组患者支架累积通畅率、肢体周径差、PTS发生率及VC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对于合并髂静脉重度狭窄的急性下肢DVT患者,选择同期或分期行髂静脉支架置入均可行,两者具有相似的近中期疗效及风险,同期置入支架相比于分期置入支架的优势在于,患者溶栓药物用量更小、住院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髂静脉重度狭窄 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 溶栓治疗 髂静脉支架 手术时机
原文传递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合并膝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16
作者 丁宁宁 尹翠林 +4 位作者 崔玉玲 刘军 强永乾 杨健 周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4期211-215,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ASO-LE)患者合并膝骨关节炎(KOA)的危险因素,并建立ASO-LE合并KOA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ASO-LE的13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ASO-LE)患者合并膝骨关节炎(KOA)的危险因素,并建立ASO-LE合并KOA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ASO-LE的13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107例、女32例,年龄47~96(68.7±9.1)岁。139例患者均行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解剖血流分数(ARS)评分评估下肢动脉狭窄程度,采用外周动脉钙化评分系统(PACSS)评估下肢动脉钙化程度。139例ASO-LE患者根据是否合并KOA分为2组,其中ASO-LE合并KOA组47例(33.8%)、ASO-LE不合并KOA组92例(66.2%)。观察指标:(1)对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内科基础疾病史等临床基线资料,以及下肢动脉CTA检查ARS评分、PACSS评分进行单因素分析。(2)选择单因素分析P<0.2的变量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依据ASO-LE合并KOA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ASO-LE合并KOA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检测预测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ASO-LE合并KOA组高脂血症占比、下肢动脉钙化PACSS评分≥5分占比均高于ASO-LE不合并KO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X_(1))、下肢动脉钙化PACSS评分≥5分(X_(2))是ASO-LE合并KOA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为3.92(1.66~9.27)、2.92(1.32~6.46),P值均<0.05]。依据独立危险因素建立ASO-LE合并KOA的预测模型:logit(P)=-1.409+1.366X_(1)+1.072X_(2)。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56,灵敏度为74.5%,特异度为63.0%。结论高脂血症和下肢动脉钙化PACSS评分≥5分是ASO-LE患者合并KOA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ASO-LE合并KOA的预测模型,可为ASO-LE患者提供个性化的KOA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膝骨关节炎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CT及MRI影像特征
17
作者 吴珊 刘军 +1 位作者 张明 徐小玲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148-152,共5页
目的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的CT及MRI影像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22年1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1例ASP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例、女7例,首次就诊年龄20~52(30.5±13.2)岁。术... 目的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的CT及MRI影像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22年1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1例ASP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例、女7例,首次就诊年龄20~52(30.5±13.2)岁。术前5例患者行CT平扫检查,1例行CT及MR平扫,5例行MR平扫(其中1例同时行MR增强扫描)。基于患者的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观察肿瘤位置、形状、大小、边界、CT密度、MRI信号特点等影像学特征。结果11例ASPS患者中,肿瘤位于左侧股直肌4例、左侧股中间肌1例、右侧股中间肌1例、右侧股骨四头肌1例、左上肢三角肌1例、左侧腹膜后3例;9例呈卵圆形,1例呈圆形,1例呈不规则形;肿瘤最大直径4.7~11.1(9.1±2.3)cm;9例病灶边界清晰,2例病灶上下缘边界不清。CT影像特征:6例病灶呈不均匀稍低密度,CT值为26~38(35.0±4.3)HU,1例病灶内见点状钙化。MRI特征:MR平扫T_(1)加权像(T_(1)WI)2例病灶呈等信号,4例呈稍高信号;6例T_(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及周围均见低信号的流空血管影;1例MR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ASPS好发于四肢肌肉。其CT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密度影;MRI征象有一定的特异性,T_(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_(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及周围有低信号的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熟悉ASPS的CT及MRI影像特征有助于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体层成像 影像学特征
原文传递
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肾嗜酸细胞腺瘤与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18
作者 宋鑫 殷满心 +3 位作者 苏巧娜 马欣雨 赵海峰 张建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105-110,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和肾嗜酸细胞腺瘤(RO)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山西省肿瘤医院2013年6月—2022年7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肾肿瘤患者100例,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42~81(60.8...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和肾嗜酸细胞腺瘤(RO)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山西省肿瘤医院2013年6月—2022年7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肾肿瘤患者100例,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42~81(60.8±8.7)岁。100例中,ccRCC患者75例(ccRCC组),其中男52例、女23例,年龄42~79(59.9±8.5)岁;RO患者25例(RO组),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46~81(63.5±8.8)岁。将入组患者按照3∶7随机分为测试集(30例)和训练集(70例)。患者均行增强CT检查。从门静脉期CT图像中提取1409个影像组学特征,使用Variance Threshold、SelectKBest以及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进行特征筛选,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用灵敏度、特异度、精确度以及F1-score来评估不同影像组学模型诊断效果。结果ccRCC组和RO组患者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P=0.072);2组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P=0.023)。1409个影像组学特征中最终筛选出12个最具相关性的组学特征,建立5个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鉴别ccRCC和RO,分别为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LR)模型、决策树模型、K-近邻模型、随机森林模型。结果表明,这5个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905[95%可信区间(CI)0.826~0.984]、0.870(95%CI 0.742~0.996),0.910(95%CI 0.717~0.989)、0.853(95%CI 0.717~0.989),0.885(95%CI 0.787~0.983)、0.628(95%CI 0.353~0.903),0.925(95%CI 0.873~0.977)、0.638(95%CI 0.416~0.861),0.980(95%CI 0.954~1.000)、0.821(95%CI 0.673~0.968)。综合各项指标可见,在5个模型中LR模型性能最优,具有较理想的诊断效能。结论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模型,可以提高对ccRCC和RO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嗜酸细胞腺瘤 透明细胞癌 CT影像组学
原文传递
永存坐骨动脉的临床及CT血管成像影像特点分析
19
作者 尹翠林 周丽 +4 位作者 韩亚庆 刘军 强永乾 杨健 丁宁宁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143-147,共5页
目的探讨永存坐骨动脉(PSA)的临床特点及CT血管成像(CTA)影像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6月—2022年12月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的患者3 120例。其中, 2 995例(96.00%)患者被检出为外周动脉疾病、48例(1.5... 目的探讨永存坐骨动脉(PSA)的临床特点及CT血管成像(CTA)影像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6月—2022年12月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的患者3 120例。其中, 2 995例(96.00%)患者被检出为外周动脉疾病、48例(1.53%)急性动脉栓塞、43例(1.38%)血栓闭塞性脉管炎、9例(0.29%)腘动脉陷迫综合征、7例(0.22%)检出PSA, 18例患者(0.58%)未见明显异常。对7例PS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1)临床特点:7例PSA患者中, 男4例、女3例, 年龄30~84(59.5±15.9)岁;均累及单侧肢体, 左侧5例、右侧2例;Pillet-Gauffre分型为2A型6例、3型1例。其中, 1例患者表现为左臀部搏动性包块1年余, 突发左下肢疼痛4 d;4例患者表现为下肢疼痛、发凉;1例下肢肿胀;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 因膝关节外伤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时偶然发现;2例合并左侧坐骨动脉动脉瘤, 动脉瘤均位于左侧臀大肌前内侧, 且合并附壁血栓及远端栓塞;1例合并腘动脉血栓形成;2例合并下肢动脉硬化。(2)CTA影像特点:7例患者中, 6例2A型患者表现为增粗的髂内动脉发出粗大分支并走行至臀大肌前内侧, 最终延续为腘动脉, 其股浅动脉发育纤细, 较腘动脉内径明显变小, 并未与腘动脉延续;另1例3型患者表现为髂内动脉分支止于大腿上部, 较为纤细, 股浅动脉发育正常并延续为腘动脉。6例2A型PSA患者患侧髂内动脉直径为(9.7±1.9)mm, 大于健侧髂内动脉直径的(5.9±1.3)mm;患侧股浅动脉直径为(2.4±0.3)mm, 小于健侧的(4.9±0.2)mm:两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3、36.60, P值均<0.001)。1例3型PSA患者患侧髂内动脉直径为6.7 mm、健侧为6.4 mm, 患侧股浅动脉直径为4.3 mm、健侧为4.6 mm, 患、健两侧基本一致。结论 PSA发病率极低, Pillet-Gauffre分型中以2A型常见, 并发症以坐骨动脉瘤和动脉栓塞常见。不同分型PSA的CTA表现不同, 典型(即2A型)表现为髂内动脉增粗, 发出坐骨动脉走行至臀大肌前内侧并延续为腘动脉, 股浅动脉纤细, 不与腘动脉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畸形 永存坐骨动脉 CT血管成像 坐骨动脉瘤
原文传递
单克氏针顺行髓内固定微创治疗第五掌骨颈移位骨折的疗效观察
20
作者 董凯旋 兰宗林 +4 位作者 程耀宇 罗浩天 杨曦 赵晓芳 陆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4期269-273,共5页
目的探讨单克氏针顺行髓内固定微创治疗第五掌骨颈移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系统报告。纳入2018年2月—2022年6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骨科采用单克氏针尾部折弯顺行髓内固定微创治疗的18例第五掌骨颈移位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 目的探讨单克氏针顺行髓内固定微创治疗第五掌骨颈移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系统报告。纳入2018年2月—2022年6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骨科采用单克氏针尾部折弯顺行髓内固定微创治疗的18例第五掌骨颈移位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18~45岁(28.4±7.3)。术后石膏固定2周后行功能锻炼,术后8~10周X线检查显示骨折愈合后拔除克氏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天复查X线片,测量并比较手术前后第五掌骨头干角,术后随访期间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定并记录末次随访时手部功能。结果1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5~35(22.6±5.2)min,术中X线透视次数2~7(3.9±1.2)次。第五掌骨头干角术前为51.28°±5.71°,术后为18.72°±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8,P<0.001)。18例患者术后随访7~20(13.8±3.6)个月,骨折均于8~10周愈合。末次随访患者手部功能TAM评定为优1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17/18。术后克氏针针尾触痛1例,取出克氏针后症状消失,尺神经背侧皮支区域暂时性感觉异常1例。结论采用单克氏针顺行髓内固定微创治疗第五掌骨颈移位骨折临床效果佳,且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闭合性 掌骨 第五掌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克氏针 微创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