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4,798篇文章
< 1 2 2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禹别九州与洪范九畴——二里头遗址九宫规划探析
1
作者 冯时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6,共8页
近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揭示了其呈现“井”字形的布局,从中国传统时空体系的角度分析,这种布局形式所表现的内涵就是九宫。九宫空间知识体系直接影响着传统政治地理的规划以及治国方略的建立,这便是禹别九州与洪范九畴。在... 近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揭示了其呈现“井”字形的布局,从中国传统时空体系的角度分析,这种布局形式所表现的内涵就是九宫。九宫空间知识体系直接影响着传统政治地理的规划以及治国方略的建立,这便是禹别九州与洪范九畴。在这样的背景下认识二里头遗址,可以认为其布局形式应系直承作为夏之始祖的大禹敷布九州并受洪范九畴之创迹,从而证明二里头遗址实为禹之后人所建立的夏代晚期王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 夏王庭 九宫 九州 洪范九畴
原文传递
六朝都城建康出土瓷器编年研究——以纪年墓资料为中心
2
作者 贺云翱 杨平平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44,共14页
本文利用纪年墓资料对六朝都城出土陶瓷进行了编年及分期专题研究。共分为八期:东汉晚至前孙吴时期、孙吴前中期、孙吴后期至西晋前期、西晋后期至东晋前期、东晋中期、东晋后期到刘宋、萧齐至梁侯景之乱、梁侯景之乱至陈朝,同时对分期... 本文利用纪年墓资料对六朝都城出土陶瓷进行了编年及分期专题研究。共分为八期:东汉晚至前孙吴时期、孙吴前中期、孙吴后期至西晋前期、西晋后期至东晋前期、东晋中期、东晋后期到刘宋、萧齐至梁侯景之乱、梁侯景之乱至陈朝,同时对分期依据和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陶瓷 建康 分期 纪年墓
原文传递
殷墟铜罍铸造工艺研究
3
作者 岳占伟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殷墟出土铜罍上的范线、补铸、二次浇注、“凹窝”、垫片、浇口等铸造痕迹,以及殷墟铸铜遗址出土的罍范、罍模、罍芯等实物资料,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商代晚期铜罍的铸型分范方式、罍耳和耳内衔环的制作方法、...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殷墟出土铜罍上的范线、补铸、二次浇注、“凹窝”、垫片、浇口等铸造痕迹,以及殷墟铸铜遗址出土的罍范、罍模、罍芯等实物资料,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商代晚期铜罍的铸型分范方式、罍耳和耳内衔环的制作方法、罍范与芯的组装方式、垫片和浇口的问题等铸造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 铜罍 罍范 铸造工艺
原文传递
论丧葬流程与东汉帝陵的变制
4
作者 朱津 张馨予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1,共8页
帝陵建制和丧葬流程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在两汉之际均产生了重要的变化。汉武帝时期殡礼的程序转变明显,形成以即位皇帝为礼仪核心的制度,东汉时期得以定型。葬礼活动包括送葬和下葬两个环节,东汉天子送葬活动的重大变化体现在大... 帝陵建制和丧葬流程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在两汉之际均产生了重要的变化。汉武帝时期殡礼的程序转变明显,形成以即位皇帝为礼仪核心的制度,东汉时期得以定型。葬礼活动包括送葬和下葬两个环节,东汉天子送葬活动的重大变化体现在大驾卤簿的应用,地宫形制融合“横葬制墓”的埋葬形式,下葬程序随之产生了变化,包含皇帝大丧“三公入安梓宫”以及合葬仪式中“皇帝谒便房”的制度;根据东汉大丧下葬活动流程,帝陵陵前的柱网式建筑可能是文献中所载的“便殿”,其中所实施的“醴献”之礼是先秦时期“成葬祭墓”的流变。薄葬和重祭是两汉帝陵制度演进的主旋律,“上陵礼”的推行深受儒家生死观的影响,完成了帝陵建设理念由重视地下世界向生者世界的转化,更为强调丧祭活动的政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葬流程 东汉帝陵 生死观 制度变革
原文传递
西安南郊唐代仇氏家族墓出土墓志考释
5
作者 陈钦龙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4,共7页
西安南郊缪家寨墓地发现的唐代仇氏家族墓出土墓志三方,根据志文可知,墓主分别为长兄仇衮、次弟仇朗及仇朗次子仇珫,是唐代晚期南安仇氏的一支。仇衮与仇朗仕宦经历丰富,政治交游广泛,而仇珫因耳疾早逝,未及入仕。仇衮及其家族成员生前... 西安南郊缪家寨墓地发现的唐代仇氏家族墓出土墓志三方,根据志文可知,墓主分别为长兄仇衮、次弟仇朗及仇朗次子仇珫,是唐代晚期南安仇氏的一支。仇衮与仇朗仕宦经历丰富,政治交游广泛,而仇珫因耳疾早逝,未及入仕。仇衮及其家族成员生前均居于长安城万年县的崇仁坊,逝后皆葬于宁安乡北三赵村之原,是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典范。仇氏家族墓葬的分布遵循昭穆制度,实行“尊北尊左”的排列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唐代 仇氏 家族墓 崇仁坊
原文传递
江南地区出土春秋时期原始瓷分期研究
6
作者 郑建明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30,共14页
原始瓷是瓷器发展的早期形态,春秋时期是原始瓷器的重要发展时期,上承西周以来原始瓷的大发展,下启战国原始瓷的鼎盛,无论是器型还是胎釉质量,均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本文在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将江南地区春秋时期原始瓷细化为... 原始瓷是瓷器发展的早期形态,春秋时期是原始瓷器的重要发展时期,上承西周以来原始瓷的大发展,下启战国原始瓷的鼎盛,无论是器型还是胎釉质量,均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本文在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将江南地区春秋时期原始瓷细化为三期六段:第一期春秋早期是最兴盛时期,器物种类丰富,装饰复杂多样;第二期春秋中期开始,原始瓷器型与纹饰趋向单一;第三期春秋晚期,基本为盅式碗,面貌非常单一。但从第二期开始,胎釉质量明显提升,为战国时期原始瓷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地区 春秋时期 原始瓷
原文传递
殷墟戚家庄M63、M235墓主人身份讨论
7
作者 杜金鹏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78,共13页
殷墟戚家庄商代墓葬M63、M235位于制玉家族墓地中,随葬青铜礼器铭文透露出墓主人身份信息。M63墓主人先后获得“戉箙”“贾箙”职官称号,生前负责与箙有关的生产管理和流通,兼具武士身份。M235墓主人出身制玉世家,即“玉人”之族,本是... 殷墟戚家庄商代墓葬M63、M235位于制玉家族墓地中,随葬青铜礼器铭文透露出墓主人身份信息。M63墓主人先后获得“戉箙”“贾箙”职官称号,生前负责与箙有关的生产管理和流通,兼具武士身份。M235墓主人出身制玉世家,即“玉人”之族,本是玉工。其先祖曾担任?、箙职官,与铸铜家族戉族联姻或拓展生产业务领域而有戉氏。商代尚未产生族群性“贵族”与“贱民”,人们的“贵贱”——社会地位的高低,在本族内就可分出层级。商代职官名号可以世袭,却并非都是官职的真实传承,而往往是“以官为氏”将前辈的职官名作为族氏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戚家庄 M63 M235 墓主人身份
原文传递
豫南鄂北地区出土有日名、族徽铭文的西周早期墓葬的族属问题考论
8
作者 张丹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3,共6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豫南鄂北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日名及族徽铭文铜器,引起学界极大关注,也存在诸多争议,归根到底与判断墓葬的族属问题有关。对这些日名、族徽铭文进行梳理分析,可以根据辞例的不同将其分为A、B、C、D四类,而涉及到墓葬的族属... 新中国成立以来,豫南鄂北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日名及族徽铭文铜器,引起学界极大关注,也存在诸多争议,归根到底与判断墓葬的族属问题有关。对这些日名、族徽铭文进行梳理分析,可以根据辞例的不同将其分为A、B、C、D四类,而涉及到墓葬的族属判断时,则还需要对这类墓葬中所出土的E、F两类不含日名、族徽元素的铭文进行说明。在豫南鄂北地区西周早期墓葬中出现多种铭文类型同时并存的现象,与周初复杂的政治形势、文化面貌和族群关系有关,也需要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南鄂北 西周早期墓葬 日名 族徽 铜器铭文
原文传递
汉代钱币叠铸技术再研究——以五铢叠铸为中心
9
作者 徐龙国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8,共9页
本文对古代叠范铸钱工艺进行了研究,把叠范铸钱发展历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其中汉代经历了初级和中级两个阶段,初级和中级叠铸又被西汉中晚期的上林三官和新莽时期的直流浇铸分开。至王莽第三次改制时,初级叠铸发展到中级叠... 本文对古代叠范铸钱工艺进行了研究,把叠范铸钱发展历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其中汉代经历了初级和中级两个阶段,初级和中级叠铸又被西汉中晚期的上林三官和新莽时期的直流浇铸分开。至王莽第三次改制时,初级叠铸发展到中级叠铸。在此基础上,文中对学术界分歧较大的部分五铢钱叠铸范和遗址的年代、性质进行了探讨,认为它们的年代可能在更始至建武十七年铸钱之间,是中央统揽铸钱大权的空档时期、地方铸钱的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叠范铸钱 五铢叠铸 再研究
原文传递
重庆丰都县窑子遗址坪上墓地发掘简报
10
作者 白九江 刘春迎(执笔/摄影) +4 位作者 吴爱琴(执笔/绘图) 陈明良(绘图) 王若男(绘图) 魏鑫(绘图) 廖雨鸣(摄影)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4,共13页
2017年河南大学考古队在重庆市丰都县文物管理所的配合下,发掘了重庆市丰都县窑子塝遗址坪上墓地,共清理东汉、五代等不同时期墓葬8座,均为砖室墓,共出土文物156件,其中3座墓葬较为丰富和完整。此次发掘为研究三峡流域及附近地区东汉、... 2017年河南大学考古队在重庆市丰都县文物管理所的配合下,发掘了重庆市丰都县窑子塝遗址坪上墓地,共清理东汉、五代等不同时期墓葬8座,均为砖室墓,共出土文物156件,其中3座墓葬较为丰富和完整。此次发掘为研究三峡流域及附近地区东汉、五代等不同时期的墓葬形制和风俗等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丰都县 窑子塝遗址 坪上墓地 考古发掘
原文传递
试论东下冯遗址“圆饼形器盖”的功能及意义
11
作者 宋瑞 袁广阔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以往东下冯遗址夏商时期遗存中被视为“圆饼形器盖”的器物,本文通过分析后认为其功能并非器盖,其中无孔的为制陶托盘,有孔的为蒸箅。二者的识别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不仅能够进一步认识夏商时期制陶工艺中的细节,而且可以通过炊器组... 以往东下冯遗址夏商时期遗存中被视为“圆饼形器盖”的器物,本文通过分析后认为其功能并非器盖,其中无孔的为制陶托盘,有孔的为蒸箅。二者的识别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不仅能够进一步认识夏商时期制陶工艺中的细节,而且可以通过炊器组合来窥探考古学文化属性、了解文化间的互动交流与创新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饼形器盖 制陶托盘 蒸箅 互动交流
原文传递
征稿启事
12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1,共1页
《中原文物》杂志是由河南博物院主办的考古与文物类学术期刊,1977年创刊,为河南省一级期刊,现被收录入中文核心期刊。《中原文物》始终坚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文物考古学术研究的办刊宗旨,立足中原,面向全国与世界,关注学术热点,突... 《中原文物》杂志是由河南博物院主办的考古与文物类学术期刊,1977年创刊,为河南省一级期刊,现被收录入中文核心期刊。《中原文物》始终坚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文物考古学术研究的办刊宗旨,立足中原,面向全国与世界,关注学术热点,突出中原地域特色,努力打造中原文化研究、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引导和反映学科发展方向,不断提升精品意识和品牌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核心期刊 一级期刊 办刊宗旨 品牌特色 河南博物院 学科发展方向 学术热点 学术期刊
原文传递
喇家遗址发生古灾难事件的考古学观察
13
作者 甄强 王倩倩 杜战伟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8,共12页
喇家遗址是黄河上游地区一处以齐家文化为主的大型聚落居址,通过历年考古发掘,发现齐家文化时期大面积灾难遗存,包括被毁坏、严重变形的房址,房址内外大量非正常死亡的人骨遗骸,地裂缝,红胶泥堆积,灰沙堆积等。以这些灾难遗存的分布范... 喇家遗址是黄河上游地区一处以齐家文化为主的大型聚落居址,通过历年考古发掘,发现齐家文化时期大面积灾难遗存,包括被毁坏、严重变形的房址,房址内外大量非正常死亡的人骨遗骸,地裂缝,红胶泥堆积,灰沙堆积等。以这些灾难遗存的分布范围、分布特征、相互关系、时间序列等为切入点,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考古学角度对喇家遗址发生的古灾难事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公元前1980—前1900年期间,一次从北侧沟谷而来的大型泥石流灾害摧毁了喇家遗址东南部区域,并导致该区域一部分居住人群遇难,紧接着,又发生了一场波及整个喇家遗址的大地震,喇家村落在这场地震中被完全摧毁,幸存的齐家先民纷纷外逃,此后的数年内,一场黄河大洪水席卷了包括喇家遗址在内的官亭盆地海拔较低的区域,至此,喇家遗址被彻底掩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齐家文化 灾难遗存 考古学观察 泥石流 地震 黄河大洪水
原文传递
征稿启事
14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4-144,共1页
《中原文物》杂志是由河南博物院主办的考古与文物类学术期刊,1977年创刊,为河南省一级期刊,现被收录入中文核心期刊。《中原文物》始终坚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文物考古学术研究的办刊宗旨,立足中原,面向全国与世界,关注学术热点,突... 《中原文物》杂志是由河南博物院主办的考古与文物类学术期刊,1977年创刊,为河南省一级期刊,现被收录入中文核心期刊。《中原文物》始终坚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文物考古学术研究的办刊宗旨,立足中原,面向全国与世界,关注学术热点,突出中原地域特色,努力打造中原文化研究、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引导和反映学科发展方向,不断提升精品意识和品牌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核心期刊 一级期刊 办刊宗旨 品牌特色 河南博物院 学科发展方向 学术热点 学术期刊
原文传递
从华芳墓志再谈洛阳邙山东汉帝陵地望
15
作者 刘斌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68,共7页
近年洛阳邙山东汉帝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邙山东汉五陵的地望归属学界尚未达成统一的意见,尤其是就大汉冢是否为光武帝原陵这一关键性问题的争论最为激烈。本文以北京发现的西晋晚期重要人物王浚之妻华芳墓志中所记的... 近年洛阳邙山东汉帝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邙山东汉五陵的地望归属学界尚未达成统一的意见,尤其是就大汉冢是否为光武帝原陵这一关键性问题的争论最为激烈。本文以北京发现的西晋晚期重要人物王浚之妻华芳墓志中所记的“恭陵”东侧家族墓葬为线索,结合考古发现的材料,初步推定大汉冢为安帝恭陵,同时就二汉冢、三汉冢和朱仓M722、M707的归属问题一并做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邙山 东汉帝陵 文帝恭陵 大汉冢
原文传递
洛阳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勘探与2017年发掘简报
16
作者 王咸秋 严辉 +2 位作者 何慧芳 庄丽 张海涛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共10页
通过对白草坡东汉陵园的全面勘探,在陵园内发现5处大型建筑遗址以及道路、排水渠等遗迹,对陵园范围和陵园布局形成了初步认识。通过发掘确认L1、L3(勘探编号L6)年代与陵园同期,应为内陵园的北侧和东侧边界,夯1和夯2可能是内陵园北侧门址。
关键词 白草坡 东汉陵园 道路 门址
原文传递
东汉帝陵格局与陵墓建筑释名
17
作者 严辉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3,共7页
东汉陵墓由陵和园二部分组成。行马之内是“陵”,行马之外是“园”。行马之内有石殿、钟虡和罘罳。行马之外有寝殿、便殿、园寺吏舍、掖庭。考古发现的东汉陵园遗址一般有5组主要建筑遗址。根据文献记载对照遗址的特征,封土东侧当是石... 东汉陵墓由陵和园二部分组成。行马之内是“陵”,行马之外是“园”。行马之内有石殿、钟虡和罘罳。行马之外有寝殿、便殿、园寺吏舍、掖庭。考古发现的东汉陵园遗址一般有5组主要建筑遗址。根据文献记载对照遗址的特征,封土东侧当是石殿、钟虡,封土南侧是墓屛罘罳。石殿的东北是寝殿、便殿,寝殿、便殿的北部是掖庭。园寺吏舍目前尚难确定。石殿、寝殿、便殿三处殿堂遗址,略同于宫城内的三组前殿建筑群。掖庭是守陵宫人的居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帝陵 格局 陵墓建筑 释名
原文传递
安阳钢一路隋代孟洰夫妇墓发掘简报
18
作者 申明清 申文喜 +2 位作者 周伟 黄晓芳(绘图) 周丽娜(绘图)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6,F0003,共12页
2020年在安阳钢一路发掘一座隋代墓葬,墓葬为斜坡墓道单室砖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内出土有墓志和一批青瓷器。墓主为卒于北齐天保四年(553年)、葬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年)的孟洰和葬于仁寿四年(604年)的郭氏夫人。... 2020年在安阳钢一路发掘一座隋代墓葬,墓葬为斜坡墓道单室砖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内出土有墓志和一批青瓷器。墓主为卒于北齐天保四年(553年)、葬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年)的孟洰和葬于仁寿四年(604年)的郭氏夫人。这批青瓷器与安阳相州窑瓷器的特征相符。该墓规模较大,纪年明确,为研究安阳地区北朝晚期至隋代墓葬的分布、宗教信仰,以及相州窑瓷器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阳 隋墓 石门 瓷器
原文传递
秦都咸阳城石甲胄作坊遗址试掘简报
19
作者 张杨力铮 许卫红 +1 位作者 狄明(绘图/拍照) 郑思文(绘图/拍照)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5,F0002,共15页
2019年夏秦都咸阳城东北部发现一处手工业作坊遗址,试掘出土了大量与石甲胄有关的石料、坯料、半成品、废料、石渣、铜条、铅条以及铁质工具、石质压杆器、熔渣等遗物,与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埋藏品有非常明显的对应性,应为继临潼新丰之... 2019年夏秦都咸阳城东北部发现一处手工业作坊遗址,试掘出土了大量与石甲胄有关的石料、坯料、半成品、废料、石渣、铜条、铅条以及铁质工具、石质压杆器、熔渣等遗物,与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埋藏品有非常明显的对应性,应为继临潼新丰之外的另一处石甲胄制作地。此次发现推进了秦都咸阳城北区布局及功能的研究,也扩宽了秦始皇陵陪葬品来源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咸阳城 石甲胄 作坊遗址 中央官署
原文传递
试论东汉陵园的给排水设施
20
作者 张鸿亮 王玲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8,共10页
东汉陵园给排水设施主要有水井、排水沟、渗水井等,是陵园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可分为陵区、单个陵园、单个建筑单元三个层次。其分布和形制对全面了解东汉陵园建筑布局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东汉 帝陵陵园 给排水设施 布局与形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