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礼对中华文明的价值支撑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晓龙 儒学与文明 2016年第1期97-106,共10页
'礼'作为核心价值是中华文明的基因,根植于中国人灵魂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方式,同时它也是传统文明价值与现代文明价值的'公约数',是治疗市场经济下道德疾病的'良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礼'作为核心价值是中华文明的基因,根植于中国人灵魂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方式,同时它也是传统文明价值与现代文明价值的'公约数',是治疗市场经济下道德疾病的'良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礼义文化,发挥礼的价值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明 现代文明 市场经济 价值支撑
原文传递
儒家社会伦理秩序及其重建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志浩 儒学与文明 2016年第1期35-43,共9页
早期儒家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又超越于固有的血缘关系,并为人们的政治和道德信仰提供支撑。中国传统儒家哲学所倡导的道德自律,对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风气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外来佛教文化冲击了传统儒家文化,但最终又... 早期儒家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又超越于固有的血缘关系,并为人们的政治和道德信仰提供支撑。中国传统儒家哲学所倡导的道德自律,对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风气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外来佛教文化冲击了传统儒家文化,但最终又回归于传统儒家文化,重新承认了血缘关系和家庭伦理的合理合法性,这样既使儒家文化得以改造,又使外来佛教文明在中国得到传播。今天儒家思想在指导人们的日常人伦关系、心性修养等方面仍有它独特的作用,在注重儒家发挥作用领域的前提下,应使其在指导和安顿人们心灵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还应该注重儒学的现代转化和理论重构问题,以便使儒家文化的积极因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被拯救出来,使其融入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样式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血缘关系 佛教 界限意识
原文传递
王阳明书院教育思想新论 被引量:2
3
作者 简东 儒学与文明 2021年第1期59-74,共16页
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关于教育的,尤其是书院教育。出于宣扬自己学术主张的现实需要,并结合当时书院发展的历史背景,可以说王阳明一生的教学经历与书院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而王阳明书院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完... 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关于教育的,尤其是书院教育。出于宣扬自己学术主张的现实需要,并结合当时书院发展的历史背景,可以说王阳明一生的教学经历与书院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而王阳明书院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完善正是在其长期教学经历、学术传播实践中展开并获得的,同时其个人性格和魅力也为其书院教育思想增添了更为个性化的色彩。王阳明书院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形式和特征,对其后心学的传承传播、书院制度的建设均有突出贡献,以及对明后期到清代的书院发展乃至整个国家教育都有深刻影响。然而目前学界对此的研究程度并不够系统、全面、充分,故有必要广泛、细致地梳理相关传世文献,对其书院教育思想进行一次明确的辨析,以实现文史与思想的会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书院 教育思想 辨析 会通
原文传递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哲学界对于冯友兰“抽象继承法”的批判 被引量:2
4
作者 乔清举 儒学与文明 2018年第1期43-53,共11页
抽象继承法是冯友兰先生提出的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然而,由于受教条主义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提出之际,学者们未能理解冯先生提出抽象继承法旨在复活中国哲学史的深层意图,人为地将抽象继承与批判继承对立起来,给予了严厉的批判... 抽象继承法是冯友兰先生提出的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然而,由于受教条主义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提出之际,学者们未能理解冯先生提出抽象继承法旨在复活中国哲学史的深层意图,人为地将抽象继承与批判继承对立起来,给予了严厉的批判。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冯友兰在'文革'期间的某些缘故,抽象继承法再次遭到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抽象继承法 中国哲学史研究 批判与反思
原文传递
“克己复礼为仁”辨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袁永飞 儒学与文明 2018年第1期130-139,共10页
就《论语》'克己复礼为仁'议题的解读,可对其'仁'作合适界识、合法辨析与合理推证。先讨论其在传统文本的基本内涵、经典阐释与现代语境的常用标准、理论诉求,以此界识'仁'的'普遍定位'在'心'... 就《论语》'克己复礼为仁'议题的解读,可对其'仁'作合适界识、合法辨析与合理推证。先讨论其在传统文本的基本内涵、经典阐释与现代语境的常用标准、理论诉求,以此界识'仁'的'普遍定位'在'心'、'特殊明分'在'身'。再考察其认知内核与阐释重点,研判其核心在'克己'、重点在'复礼'。最后揭示其文本诉求的合法依据与经典阐释的合理推演,解证其问题意识即'问仁'、实践方案即'为仁'和社会效果即'归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定位 特殊明分 克己 复礼
原文传递
荀子论“乐”及其美育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卢焱 刘衡 儒学与文明 2018年第1期191-201,共11页
荀子是孔子、孟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从音乐产生的必要性出发提出音乐的'乐情'特质,从音乐的构成原则出发提出了音乐的'中和'审美特征,从礼乐关系中看到了美善相乐的审美理想,为后世提... 荀子是孔子、孟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从音乐产生的必要性出发提出音乐的'乐情'特质,从音乐的构成原则出发提出了音乐的'中和'审美特征,从礼乐关系中看到了美善相乐的审美理想,为后世提供了比较丰富的音乐审美思想及乐教美育资源。荀子的乐教美育思想强调音乐的'乐情'性,认为音乐美育是在情感的愉悦中进行的审美和道德教育,把'育人'的个体性意义、'移风易俗'的社会价值与对音乐的审美结合起来以达到乐教的美育目的,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和借鉴意义,为我国新时期以来推行的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和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理论资源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音乐审美 乐教 美育
原文传递
儒家群己观的现代价值考察及应用尝试 被引量:1
7
作者 臧豪杰 儒学与文明 2018年第1期25-40,共16页
群己关系是儒家的重要价值观之辨。当前,学术界对儒家群己观的认知存在两种观点:一、调和论。儒家对'群'与'己'并非偏于一端,而是取中而处。二、重群论。儒家的'己'以'群'为价值导向,并最终归趋于群。... 群己关系是儒家的重要价值观之辨。当前,学术界对儒家群己观的认知存在两种观点:一、调和论。儒家对'群'与'己'并非偏于一端,而是取中而处。二、重群论。儒家的'己'以'群'为价值导向,并最终归趋于群。儒家群己观与现代群己观相比较,二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区分:一、儒家群己观预设了'群'与'己'的价值统一,'和谐'为其取向;现代群己观预设了'群'与'己'的分离,'冲突'为其价值取向。二、儒家群己观是一种义务论;现代群己观则是一种权利论,并具有鲜明的'非价值'特征。三、在公共精神方面,儒家群己观的公私边界意识模糊和伦理特质使其无法生发出'公共性';现代群己观有着明确的公私边界,公共领域中权利规则取代了公共善,道德和价值被归属于私人领域,这使其从根本上否定了公共精神的合理性;现代社群主义、共和主义、保守主义等则力图重新复兴公共精神。客观认识儒家群己观,除了比较视角之外,还要求我们超越形而上学模式。在现实应用层面,儒家群己观对于建构中国梦的理论体系有着深刻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群己观 中国梦
原文传递
试论商代对和谐社会的构建
8
作者 郭胜强 儒学与文明 2016年第1期44-53,共10页
在礼仪文化中,'和'是其基本内容和核心,也构成了儒学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核心。商王朝是我国上古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三代历史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从历史文献记载和甲骨文及商代考古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商代人们追求... 在礼仪文化中,'和'是其基本内容和核心,也构成了儒学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核心。商王朝是我国上古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三代历史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从历史文献记载和甲骨文及商代考古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商代人们追求礼仪,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保证了商代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仪 商代 人与自然 和谐社会 方国
原文传递
传统家训礼义教育及其现代转型
9
作者 鹿林 儒学与文明 2016年第1期191-204,共14页
礼义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家教、教训是实现礼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尽管家训根源于中国传统宗法制度,然而它毕竟是中华传统家教的智慧结晶,是我们赖以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极为珍贵的文化资源。当前,我们必须着眼于... 礼义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家教、教训是实现礼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尽管家训根源于中国传统宗法制度,然而它毕竟是中华传统家教的智慧结晶,是我们赖以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极为珍贵的文化资源。当前,我们必须着眼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宗法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自觉地实现家训礼义教育的现代转型,即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内容,以培养和造就合格社会主义公民为根本任务,在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建设上,在公民伦理道德观念培育和公民伦理道德规范塑造上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训 礼义教育 现代转型 公民道德教育
原文传递
孔子礼学的丰富意蕴
10
作者 李晓虹 儒学与文明 2016年第1期67-80,共14页
孔子以拯救古礼为己任,在自觉对古礼践行与重铸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生命感悟,赋予古礼以生命内涵,从而创造出了自己的礼学。孔子礼学具有宏大的规模和深厚的潜质,足以担负起文化传统的重任,其所涉及的身心层面、社会层面、政治层面和超... 孔子以拯救古礼为己任,在自觉对古礼践行与重铸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生命感悟,赋予古礼以生命内涵,从而创造出了自己的礼学。孔子礼学具有宏大的规模和深厚的潜质,足以担负起文化传统的重任,其所涉及的身心层面、社会层面、政治层面和超越层面不是机械分割的,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而每个层面又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礼学 四个层面 意蕴
原文传递
儒学孝道文化及其道德治理价值的当代反思
11
作者 高宏利 儒学与文明 2016年第1期22-31,共10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道德治理资源,儒学孝道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儒学文化资源是古代中国道德思想的集中代表,它以'仁'为内在本质特征,但最具有实践意义和社会治理价值的却是承继至今的孝文化。儒学孝道文化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道德治理资源,儒学孝道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儒学文化资源是古代中国道德思想的集中代表,它以'仁'为内在本质特征,但最具有实践意义和社会治理价值的却是承继至今的孝文化。儒学孝道文化自身所蕴含的'向善贵和'的道德价值观本身就是道德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历史演进中逐渐发展融合为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家国同构的辩证统一体。孝道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治理与中华传统美德相互承接的关键点,成为立德树人的伦理契合点与社会治理的道德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道文化 道德治理 实践转换
原文传递
荀子关于建立“大一统”秩序的论证逻辑
12
作者 赵志浩 儒学与文明 2018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面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和各民族的统一趋势,荀子论证了建立大一统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及必要性。荀子对于建立'大一统'政权的设想来源于他关于人性恶的论断,正是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才需要后天的礼义法度来纠正人先天的情性,为... 面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和各民族的统一趋势,荀子论证了建立大一统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及必要性。荀子对于建立'大一统'政权的设想来源于他关于人性恶的论断,正是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才需要后天的礼义法度来纠正人先天的情性,为此还要确立君主和臣民上下之间的等级和名分,在全社会范围内用制度和礼义规范每个人的行为,以'分'实现'群'与'合'的目的,以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实现全社会范围的平等秩序,从而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为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大一统发展趋势的需要,荀子还主张实行王霸政治以平治天下,并要求君主应以'道'治理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恶 礼义法度 明分 王道 霸道
原文传递
孔子廉洁思想论析
13
作者 刘晓靖 儒学与文明 2018年第1期153-164,共12页
在政治上,孔子提倡'德治'。要求为政者必须保持内在的高尚品德——'洁',并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实践活动中去,从而形成清正廉洁的政治风尚。在经济上,孔子提倡'惠民''利民''博施济众',并提倡'... 在政治上,孔子提倡'德治'。要求为政者必须保持内在的高尚品德——'洁',并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实践活动中去,从而形成清正廉洁的政治风尚。在经济上,孔子提倡'惠民''利民''博施济众',并提倡'见利思义'和'节俭'。对于为政者来说,廉洁自律是前提,'惠民''利民'是目标。只有首先做到廉洁自律,才能实现'惠民''利民'的目标。在道德方面,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道德范畴,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同时,又提出了'圣人''君子'等道德理想人格,作为人们学习、效法的榜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廉洁 德治 见利思义
原文传递
从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论儒家仁学的崇高境界
14
作者 贾成祥 儒学与文明 2021年第1期206-213,共8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通过对中医文化核心价值的探讨,追溯其文化渊源,探求中医药学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通,提出以儒家仁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终极目标和崇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通过对中医文化核心价值的探讨,追溯其文化渊源,探求中医药学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通,提出以儒家仁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终极目标和崇高境界是"生生",其中所蕴含的浓郁的生态文明意识将为现代社会建设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智力支持,说明以儒家仁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是没有成为过去而且是属于未来的先进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文化 核心价值 儒家仁学 生生之道
原文传递
“中和观”的医儒会通与逻辑理性
15
作者 孙可兴 儒学与文明 2018年第1期225-242,共18页
'中和观'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与把握的一个根本法则,不但得到儒家与医家的继承与发散,而且呈现出理论上融会贯通的基本特征。它们在理论渊源、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实践环节都有着一定的内在连贯和一致性。... '中和观'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与把握的一个根本法则,不但得到儒家与医家的继承与发散,而且呈现出理论上融会贯通的基本特征。它们在理论渊源、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实践环节都有着一定的内在连贯和一致性。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中西文化沟通的大背景下,探寻医儒中和思想的合理要素及其在理论本质上的契合性与差异性,有助于深化传统儒学与医学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为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黄帝内经》 中和观 医儒会通
原文传递
道德觉解与人生境界——试析冯友兰对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重构
16
作者 鹿林 儒学与文明 2021年第1期20-33,共14页
冯友兰运用新实在论和现代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人生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究,阐明了人因道德觉解程度的高低而具有不同境界的人生和自由,而最高的境界则是超越任何限制的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由于觉解归根结底重在道德觉解,而天地境界... 冯友兰运用新实在论和现代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人生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究,阐明了人因道德觉解程度的高低而具有不同境界的人生和自由,而最高的境界则是超越任何限制的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由于觉解归根结底重在道德觉解,而天地境界毕竟亦是道德境界的延伸与升华,本质上还是道德境界,因此,冯先生对中国传统儒家人生哲学的重建,内在地蕴含着对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重构。可以说,思想背景和方法的不同,使冯先生对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重构在现代新儒家思想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道德觉解 人生境界 道德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冯友兰先生《一种人生观》浅析
17
作者 刘太恒 儒学与文明 2021年第1期3-19,共17页
《一种人生观》是冯友兰先生讨论人生问题的著作之一。全书分十二章。第二章至第十章内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说明了人生之真相与人生之目的;二是指出了人生的构成要素和动力;三是分析了"人欲"与人性的善恶问题;四是揭示了... 《一种人生观》是冯友兰先生讨论人生问题的著作之一。全书分十二章。第二章至第十章内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说明了人生之真相与人生之目的;二是指出了人生的构成要素和动力;三是分析了"人欲"与人性的善恶问题;四是揭示了理智、诗、宗教对于人生之功用;五是提出了减少失望与苦痛的方法。深入研究、了解、认识人生问题,须从研究、了解、认识人的特性和人类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入手。人的特性:人具有超越于动物之上的、高度发达的大脑;人能够将自身对象化;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自由和无限。人所面对的共同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思想家从事的各种研究,提出的各种思想,都是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的,都是在探讨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人生观 人生目的 人欲
原文传递
论儒家“德政逻辑”及其当代价值
18
作者 李晓龙 儒学与文明 2018年第1期165-177,共13页
儒家德政逻辑指道德与政治具有内在统一性、贯通性,政治实践要指向道德意涵上的'至善之境',即整个社会的和谐、正义、有序、平等;理想信念(信仰)以彼岸价值世界的形式形成对现实政治实践的'超越之维'与'内在约束... 儒家德政逻辑指道德与政治具有内在统一性、贯通性,政治实践要指向道德意涵上的'至善之境',即整个社会的和谐、正义、有序、平等;理想信念(信仰)以彼岸价值世界的形式形成对现实政治实践的'超越之维'与'内在约束',监督、规范着现实政治始终指向趋向'至善'的道德世界。儒家政治实践既是一个指向超越性内在价值世界的'由外向内'的过程,又是一个把道德律令、理想信念具体化的'由内向外'的过程,这一内外两个方向的共时性互动,构成了德治的全部内容,而德治本身则是一种'德政逻辑'。德政逻辑有其现代价值,而发挥其作用的前提是对其完成当代'格义',德政逻辑是当今'官德建构'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政治伦理 德政逻辑 官德 廉洁自律建设
原文传递
从《横渠易说》看张载的注释观与诠释主旨
19
作者 刘泉 儒学与文明 2018年第1期96-105,共10页
以《横渠易说》为代表的'诸经说'是张载研究儒家'六经'学术早中期的解经著作,《横渠易说》作为'诸经说'中唯一传世的文本,其体式属于'说体',篇目上侧重《易传》尤其《系辞》。张载解经并不侧重于撰著成... 以《横渠易说》为代表的'诸经说'是张载研究儒家'六经'学术早中期的解经著作,《横渠易说》作为'诸经说'中唯一传世的文本,其体式属于'说体',篇目上侧重《易传》尤其《系辞》。张载解经并不侧重于撰著成书,而是随义理以阐发己见。其诠释主旨体现为显义理、合天人、辟佛老三个向度,并贯穿于张载的整个学术精神之中。从'诸经说'、《经学理窟》到《正蒙》,在形式与内容上均体现着张载哲学的建构历程及其对宋明理学创立与发展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横渠易说》 注释观 诠释主旨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家训中的人格理想
20
作者 赵清文 儒学与文明 2018年第1期109-117,共9页
中国古代家训对家庭成员人格的塑造给予较多的关注,其中所反映的对于子女的培养目标,并非是成为拥有巨大的财富或权势的大富大贵之人,而是品德上的贤人、君子。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古代家训中提出了言传、身教、感化、磨砺等人格培养... 中国古代家训对家庭成员人格的塑造给予较多的关注,其中所反映的对于子女的培养目标,并非是成为拥有巨大的财富或权势的大富大贵之人,而是品德上的贤人、君子。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古代家训中提出了言传、身教、感化、磨砺等人格培养的方法。中国古代家训不论在人格培养的内容上、方法上还是思路上,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并成为社会道德教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训 人格 教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