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005篇文章
< 1 2 1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韩国公共艺术制度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1
作者 赵慧玎 孙婷 公共艺术 2024年第1期56-62,共7页
本文阐述了韩国公共艺术制度——建筑物艺术作品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这一制度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目前所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在于该制度的实施方式是否符合其出台时提出的“通过艺术增进公共利益”的宗旨,并阐释了“选择性基金... 本文阐述了韩国公共艺术制度——建筑物艺术作品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这一制度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目前所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在于该制度的实施方式是否符合其出台时提出的“通过艺术增进公共利益”的宗旨,并阐释了“选择性基金制度”的推出如何作为建筑物艺术作品制度的一种补充和选择,完善韩国公共艺术制度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百分比法 建筑物艺术作品制度 选择性基金制度
原文传递
公共艺术社会美育机理研究
2
作者 韩璐 公共艺术 2024年第2期66-71,共6页
有别于陈列在美术馆等相对封闭空间的艺术作品,公共艺术可以被解读为在公共空间内兼具“艺术性”与“公共性”的艺术作品。“公共性”原则使得决策者的考量、艺术家的创作、宣传者的推广及公众的参与四个要素,贯穿于公共艺术作品从无到... 有别于陈列在美术馆等相对封闭空间的艺术作品,公共艺术可以被解读为在公共空间内兼具“艺术性”与“公共性”的艺术作品。“公共性”原则使得决策者的考量、艺术家的创作、宣传者的推广及公众的参与四个要素,贯穿于公共艺术作品从无到有的各个阶段,进而激活了公共艺术作为提升全民审美素养之重要的社会美育平台。本文提出,公共艺术在其公共性原则基础上,基于决策者-艺术家-宣传者-受众四大要素的合力,构建了一个和谐完善的社会美育体系,由此而充分发挥社会美育的普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公共性 机理 社会 美育
原文传递
中国式公共艺术与羊磴“土而奇”乡村艺术博览会
3
作者 焦兴涛(文/图) 公共艺术 2024年第1期6-15,共10页
本文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社会公共关系的辨析和认知,讨论了公共艺术的政治性底色,以及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中国式公共艺术”的三个面向,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美育”、公共“参与”和自发“出演”三个特征,指出中国... 本文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社会公共关系的辨析和认知,讨论了公共艺术的政治性底色,以及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中国式公共艺术”的三个面向,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美育”、公共“参与”和自发“出演”三个特征,指出中国式公共艺术是三种形态博弈、交织、融合和妥协的结果,并重点讨论了作为第三种形态的“羊磴艺术协会”的运行机制和“土而奇”乡村艺博会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公共艺术 “土而奇”乡村艺术博览会 羊磴艺术合作社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新时代乡村公共艺术的“四性”及方法论:以重庆酉阳“人民美术讲习所”为例
4
作者 曾令香(文/图) 公共艺术 2024年第1期27-37,共11页
本文将以重庆酉阳驻地七百四十五天的调研与创作,以“人民美术讲习所”为平台展开的艺术与乡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链条融合实践,以陪伴式、浸润性、和合性与艺社共建的种种公共艺术运作机制探究,倡导艺术复归社会根本,回到在地性... 本文将以重庆酉阳驻地七百四十五天的调研与创作,以“人民美术讲习所”为平台展开的艺术与乡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链条融合实践,以陪伴式、浸润性、和合性与艺社共建的种种公共艺术运作机制探究,倡导艺术复归社会根本,回到在地性、时代性、实践性与人民性的艺术实验,回到大历史现实与历史文化本位,去探究新时代乡村公共艺术的思想与行动,为探讨中国乡村公共艺术提供一个西南腹地的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时代性 人民性 公共艺术 艺社共建
原文传递
交织、分野与弥合:以公共艺术为媒介的社会美育模式建构
5
作者 郭昕 吴雨潼 公共艺术 2024年第2期13-18,共6页
社会美育作为美育的分支,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公众的审美与文化素养。公共艺术作为艺术实践的一种形式,以其公共性、艺术性的特质,契合了社会美育的需要,成为实施社会美育的重要媒介。但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并不直接等同于一场... 社会美育作为美育的分支,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公众的审美与文化素养。公共艺术作为艺术实践的一种形式,以其公共性、艺术性的特质,契合了社会美育的需要,成为实施社会美育的重要媒介。但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并不直接等同于一场社会美育活动,二者在价值性、过程性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差异。本文讨论公共艺术与社会美育的交织与分野,并从艺术教育“强艺术,重教育”的专业属性出发,探讨如何借力艺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建构以公共艺术为媒介的社会美育模式,弥合二者差异性,更好地契合新时代需求,实现美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艺术教育 社会美育模式
原文传递
编者语
6
作者 曾成钢 公共艺术 2024年第1期5-5,共1页
公共艺术运作机制是在公共艺术实践中保障项目良好运行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虽然它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和公共艺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于公共艺术运作机制的研究和探讨较少。所以在今年首期中,本刊聚焦国内外公共艺术的... 公共艺术运作机制是在公共艺术实践中保障项目良好运行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虽然它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和公共艺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于公共艺术运作机制的研究和探讨较少。所以在今年首期中,本刊聚焦国内外公共艺术的运作机制建设,邀请了具有长期公共艺术实践经验的学者和专家撰稿,共同探讨公共艺术运作机制的建设及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运作机制 艺术的发展 实践经验 编者语 良好运行 研究和探讨 共同探讨
原文传递
编者语
7
作者 曾成钢 公共艺术 2024年第2期5-5,共1页
随着我国公众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以及公众参与度的不断提升,社会美育在新时代蓬勃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挑战。本期专题试图探讨“公共艺术视野下的社会美育实践与发展”,邀请了从事社会美育研究和实践的专家学者,从公共艺术的视角... 随着我国公众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以及公众参与度的不断提升,社会美育在新时代蓬勃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挑战。本期专题试图探讨“公共艺术视野下的社会美育实践与发展”,邀请了从事社会美育研究和实践的专家学者,从公共艺术的视角分享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共同探索国内社会美育与公共艺术结合的多元创新发展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美育 公共艺术 公众参与度 艺术视野 多元创新 不断提升 研究成果 发展契机
原文传递
气味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林舒原 公共艺术 2024年第1期92-101,共10页
自艺术家们意识到气味具备表现概念的潜能以来,越来越多运用气味的艺术作品扩展并融入当代艺术中。气味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经历了实验性阶段、概念发展阶段和数字化阶段,其重要意义在于,气味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可作为强化场景的元素,加... 自艺术家们意识到气味具备表现概念的潜能以来,越来越多运用气味的艺术作品扩展并融入当代艺术中。气味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经历了实验性阶段、概念发展阶段和数字化阶段,其重要意义在于,气味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可作为强化场景的元素,加强公共空间的氛围营造,同时通过记忆生产、时空叙事与隐喻符号来实现感知体验与意象投射。然而,气味的艺术创作也面临着技术与材料、观众参与和感知、文化和伦理考量的挑战。本文主要探讨气味在艺术中应用的历史、意义、方式及其所面临的挑战,以期为当代艺术、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审美视角与实践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味 嗅觉 当代艺术 公共空间 公共艺术
原文传递
美国社会资本与社会美育的协同发展
9
作者 张尚志(文/图) 公共艺术 2024年第2期100-105,共6页
本文在社区公共艺术视角下,通过对美国社区公共艺术案例的研究,在项目实践层面,探讨了社区公共艺术对社会资本与社会美育两者的介入,进而通过“社群关系”的营造,构建了社会资本与社会美育协同发展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 社区公共艺术 社会资本 社会美育 协同发展
原文传递
公共艺术的可持续运营机制研究:以札幌市莫埃来沼公园为例
10
作者 任帅(文/图) 公共艺术 2024年第1期63-70,共8页
日本札幌的莫埃来沼公园拥有政府和市民协同运营的独特运营机制。本文从法律基础、运营制度、资金保障及运营策略四个方面调查分析了该运营机制长存二十年之久的原因,从而发现市民对该公园的高度认同是其不可或缺的软性条件。该运营机... 日本札幌的莫埃来沼公园拥有政府和市民协同运营的独特运营机制。本文从法律基础、运营制度、资金保障及运营策略四个方面调查分析了该运营机制长存二十年之久的原因,从而发现市民对该公园的高度认同是其不可或缺的软性条件。该运营机制不仅适用于传统概念上的城市公园,更对公共艺术建成后如何可持续性地激发活性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埃来沼公园 公共艺术 空间可持续 运营模式
原文传递
艺术在乡建中的赋能与“润物”
11
作者 翁剑青(文/图) 公共艺术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本文在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语境下,探讨艺术文化在当代乡村建设与改造中的价值形态,分析公共艺术在乡建中的融入方式和深层次的文化意涵,以区别于其他技术性、时效性的“赋能”特性。强调中国当代乡村社会在整... 本文在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语境下,探讨艺术文化在当代乡村建设与改造中的价值形态,分析公共艺术在乡建中的融入方式和深层次的文化意涵,以区别于其他技术性、时效性的“赋能”特性。强调中国当代乡村社会在整体性和高品质建设的同时,需要斟酌不同地区综合条件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并应在赋能物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艺术精神与审美文化对于滋润和培育当地人的丰富情感与认识事物的能力,助力地方乡村民众的社会主体意识和地方认同感。主张艺术乡建行为模式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使艺术文化对于乡村生活世界的润泽和赋能,从阶段性的经济目标迈向乡民对于自觉的生活艺术的追求与当代文化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乡村 赋能 社会主体意识 地方认同感 在地性
原文传递
“游击”与“阵地”参与式艺术进入“附近”的两种模式及其相互关系
12
作者 王志亮 公共艺术 2024年第2期72-80,共9页
本文以近年来发生在社区中的参与式艺术为研究对象,认为可以把这类艺术实践分为两种形式:一种类似于“游击战”,艺术行动者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另一种类似于阵地战,艺术行动者扎根社区,试图营造新型社区的人际关系。... 本文以近年来发生在社区中的参与式艺术为研究对象,认为可以把这类艺术实践分为两种形式:一种类似于“游击战”,艺术行动者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另一种类似于阵地战,艺术行动者扎根社区,试图营造新型社区的人际关系。在这两种模式之间,也存在相互交叉和转换。笔者认为无论哪种形式的社区参与式艺术,行动者回应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学家项飙提出的“附近的丧失”,他们试图重新认识附近,重建邻里关系。笔者基于两种参与式艺术理论--协商式参与和争议式参与,认为并不能追随西方评论界二选一的价值判断倾向,而是需要充分考虑中国社区环境的复杂性,既要发现行动过程中协商的价值,又要关注行动本身与主流文化趋势之间的差异和争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参与式艺术 “附近” 项飙 协商 争议
原文传递
高校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路径研究: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
13
作者 李梅 公共艺术 2024年第2期56-65,共10页
本文从艺术高校服务社会视角,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探讨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中,高校在社会公共艺术创作实践、文创设计智造实践、开展“艺术教育+”模式的美育实践等方面所起的推动作用,深度思考新时代艺术高校的社会职责和担当。主... 本文从艺术高校服务社会视角,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探讨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中,高校在社会公共艺术创作实践、文创设计智造实践、开展“艺术教育+”模式的美育实践等方面所起的推动作用,深度思考新时代艺术高校的社会职责和担当。主要从艺术乡领、艺术乡育、艺术乡造、艺术乡创、艺术乡态、艺术乡智、艺术乡携、艺术乡旅、艺术乡引、艺术乡范等十个方面展开讨论,提出以艺术融入乡村建设,构建乡村“矩阵式”融合发展之路径,以期形成艺术高校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范式,构建校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凝练社会实践育真人的新经验,探索高校社会美育创新实践新路径,构筑有持续力的乡村高校艺术教育核心现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赋能 乡村振兴 社会美育 矩阵式 创新实践
原文传递
手作非遗、文创经济与社会美育:以上海草编文创馆为例
14
作者 张晖 公共艺术 2024年第2期49-55,共7页
围绕“非遗”展开的社会美育,需要处理其美感生成机制和价值系统在具有普适性的工业化社会与原生乡土社区之间的转换方式。文创经济提供了实现这一转换的多元价值路径。本文以位于嘉定区徐行镇的上海草编文创馆为例,基于参与式观察与访... 围绕“非遗”展开的社会美育,需要处理其美感生成机制和价值系统在具有普适性的工业化社会与原生乡土社区之间的转换方式。文创经济提供了实现这一转换的多元价值路径。本文以位于嘉定区徐行镇的上海草编文创馆为例,基于参与式观察与访谈,考察一种植根于传统乡土社区的手工艺品,如何与“创意设计”和“公共教育”紧密结合,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文创经济既使社会美育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渠道,又通过创造新的赋值方式,回馈本地社区以遗产传承的更多意义感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美育 非遗 徐行草编 文创经济
原文传递
新时代中国乡村美育的理论与实践
15
作者 王天祥(文/图) 公共艺术 2024年第2期29-39,共11页
乡村美育,既是时代所需,也是未来所向。本文确立乡村美育的历史视野,形成对中国乡村美育实践面貌的全方位扫描,重新界定乡村美育的概念与内涵,寻求承载中华美育精神的途径与方式,剖析中国乡村美育的典型案例,探寻中国乡村美育的未来进路... 乡村美育,既是时代所需,也是未来所向。本文确立乡村美育的历史视野,形成对中国乡村美育实践面貌的全方位扫描,重新界定乡村美育的概念与内涵,寻求承载中华美育精神的途径与方式,剖析中国乡村美育的典型案例,探寻中国乡村美育的未来进路,以期形成对新时代中国乡村美育的整体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乡村美育 中华美育精神
原文传递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发展历程、经验及启示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静 焦奔 刘勇 公共艺术 2024年第1期38-45,共8页
本文系统梳理了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2015—2023)的发展历程,从内容、空间、组织三个方面总结特征:一是秉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精神,空间艺术季的主题内容设定与城市发展轨迹密切结合,从最初“美术馆展览”的形式,逐步走向了“... 本文系统梳理了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2015—2023)的发展历程,从内容、空间、组织三个方面总结特征:一是秉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精神,空间艺术季的主题内容设定与城市发展轨迹密切结合,从最初“美术馆展览”的形式,逐步走向了“室内展览+空间更新+公共艺术作品”三种手段并重的方式,服务于城市更新、社区更新、乡村振兴等新时代城市发展需求;二是空间上从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拓展到全市全域多点发展,且局部空间呈现项目叠加强化效应;三是组织机制逐渐明晰,形成主题演绎展区、重点样本展区和其他样本展区差异化的组织方式。通过大量调研、访谈,笔者认为艺术介入城市更新多重实践过程中,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一方面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形成品牌效应,另一方面突破艺术节活动,在探索创新、多行动主体形成共识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多元目标平台。最后笔者指出在艺术介入城市更新实践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核,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是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生命力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组织机制 探索创新 价值内核 品牌效应
原文传递
从“美育”的语义困境到“社会美育”的知识建构
17
作者 李向阳(文/图) 吴慧平(文/图) 公共艺术 2024年第2期19-28,共10页
本文从当前社会对“美育”一词的语用观察出发,展开对社会语境的“美育”与高等美术院校的“社会美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思考。通过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社会美育方向实践的教学探索,分析社会组织、个人以及学院对“美育”的理解... 本文从当前社会对“美育”一词的语用观察出发,展开对社会语境的“美育”与高等美术院校的“社会美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思考。通过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社会美育方向实践的教学探索,分析社会组织、个人以及学院对“美育”的理解与知识互约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高等美术院校在推进“社会美育”的教育教学以及参与相关社会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学院知识与社会接受、专业引领之间的紧密联系。对“美育”这一概念的语用探讨,有利于相关领域知识的建构与潜力的挖掘。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将学院内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培养既具艺术素养又具社会理解与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美育 语义困境 美育 识建构
原文传递
艺术乡建范式研究的生态学维度:基于共生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秋实 公共艺术 2024年第1期102-109,共8页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的本质是协同与合作,在共生系统内部通过合理分工获得效能。当前,艺术乡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抓手被广泛关注,但对艺术乡建的研究多集中在艺术本体角度却鲜见于内外部的协同,而这种协同日渐成为今天艺...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的本质是协同与合作,在共生系统内部通过合理分工获得效能。当前,艺术乡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抓手被广泛关注,但对艺术乡建的研究多集中在艺术本体角度却鲜见于内外部的协同,而这种协同日渐成为今天艺术乡建的重要命题。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引入共生理论分析框架,以国内艺术乡建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学维度分析其共生要素及内涵、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剖析我国艺术乡建共生界面的现状,试图提炼出艺术乡建共生系统及特征。研究表明,艺术乡建共生系统中的开放性、目的性和共进化性是艺术乡建综合效能最大化的根本。这为丰富和理解艺术乡建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艺术参与乡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艺术乡建 方法论 共生系统
原文传递
基于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的儿童参与式艺术研究与实践
19
作者 卢棉奇 张健 公共艺术 2024年第2期106-111,共6页
由于社会兴趣和儿童参与式艺术在内涵上有着高度重合,本研究便利用社会兴趣指导儿童参与式艺术进行儿童社会意识与情感的培养,在儿童参与式艺术项目中实现“儿童+艺术家”而不是“艺术家+儿童”的项目参与重点。同时,在不影响项目整体... 由于社会兴趣和儿童参与式艺术在内涵上有着高度重合,本研究便利用社会兴趣指导儿童参与式艺术进行儿童社会意识与情感的培养,在儿童参与式艺术项目中实现“儿童+艺术家”而不是“艺术家+儿童”的项目参与重点。同时,在不影响项目整体发展的情况下,将儿童参与者在儿童参与式艺术项目中的权力提高于艺术家,深度的参与性使参与者获得切实的艺术创作实践权,在儿童社会兴趣的培养上能够充分发挥艺术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兴趣 儿童参与式艺术 参与权 参与模式
原文传递
21世纪中国社会参与式艺术的话语实践:读《行动中的艺术》
20
作者 恩妮 公共艺术 2024年第1期110-111,共2页
《行动中的艺术——21世纪中国社会参与式艺术的话语实践》邀请了中国社会参与式艺术的见证者们,以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学者等人群的视角对中国参与式艺术作出梳理,这不仅是周彦华和王美钦女士对近几年工作的总结,也是对21世纪中... 《行动中的艺术——21世纪中国社会参与式艺术的话语实践》邀请了中国社会参与式艺术的见证者们,以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学者等人群的视角对中国参与式艺术作出梳理,这不仅是周彦华和王美钦女士对近几年工作的总结,也是对21世纪中国的社会参与式艺术话语权建构和完善付出的巨大努力。从节选文章可以看出,不同身份和经验背景下的实践者,对于社会现象和艺术现场所作出的不同反应,以及他们如何从自身场域出发为这一艺术类型做的不同经验进行总结和理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实践 策展人 理论探讨 经验背景 实践者 话语权建构 见证者 艺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