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700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尊重与戒惧之间--行政裁量基准在司法审查中的地位 被引量:14
1
作者 朱新力 唐明良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 2009年第2期343-353,共11页
随着各种裁量基准在中国各地的大量出笼,其在司法审查中的地位也成为理论和实务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通过考察司法审查与裁量基准的应然关系以及司法实践对裁量基准的真正态度,我们可以发现,裁量基准既是实质意义上的司法审查规范,同时... 随着各种裁量基准在中国各地的大量出笼,其在司法审查中的地位也成为理论和实务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通过考察司法审查与裁量基准的应然关系以及司法实践对裁量基准的真正态度,我们可以发现,裁量基准既是实质意义上的司法审查规范,同时又是司法审查的对象。作为司法审查的法源,裁量基准具有双重性格,其主要功能在于弥补司法审查能力的局部不足;作为司法审查的对象,法院对其享有不完整的审查权,在形式和实质两大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判断。裁量基准在司法审查中的双重地位,导源于司法对行政裁量的尊重与"信任法院、戒惧行政"这两种法律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更进一步地,裁量基准也在这种紧张关系中扮演着输出法院政策意图的载体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裁量基准 司法审查 法源 不完整审查权 政策输出
原文传递
离婚法实践的常规化--体制制约对司法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贺欣 冯晓川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 2008年第2期456-477,共22页
基于深入的实地调查和广泛的访谈,文章表明对于具有严重争议的离婚案件,判决已经取代调解和好而成为法院处理此类案件的主要方式。具体而言,对于首次离婚请求,法官通常判决不予离婚。但对于再次离婚请求,法官通常判决准予离婚。这种转... 基于深入的实地调查和广泛的访谈,文章表明对于具有严重争议的离婚案件,判决已经取代调解和好而成为法院处理此类案件的主要方式。具体而言,对于首次离婚请求,法官通常判决不予离婚。但对于再次离婚请求,法官通常判决准予离婚。这种转变与近来法院系统的司法改革,特别是评价法院及法官的标准有很大关系。文章认为,法院系统的这种评价标准以及其他体制制约极大地影响了法官审判的决策过程,而体制制约的研究进路将开拓性地深化我国司法行为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婚法实践 常规化 司法行为 制度限制
原文传递
论判决的修辞 被引量:27
3
作者 洪浩 陈虎 北大法律评论 2003年第1期424-445,共22页
……判决的艺术必然是修辞,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是法律形式主义学派的一个缺点。——波斯纳法律的言语行为,如法官判决,……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打开了一个有意思的多学科工作领域,但在此地尚少有耕耘。
关键词 修辞手段 判决文书 合法性 正当性 判决书 法官 形成过程 法律问题 波斯纳 引书
原文传递
论利息的法律管制——兼议私法中的社会化考量 被引量:45
4
作者 许德风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 2010年第1期176-209,共34页
从发展历史与政治经济背景来看,利息管制是一项体现私法中社会化考量的制度。本文的分析表明,其具有扶助贫弱的效果,并且未必造成经济效率的降低。在具体内容上,宜对消费信贷进行较严格的管制,对商业信贷则应采取相对宽松的态度。我国... 从发展历史与政治经济背景来看,利息管制是一项体现私法中社会化考量的制度。本文的分析表明,其具有扶助贫弱的效果,并且未必造成经济效率的降低。在具体内容上,宜对消费信贷进行较严格的管制,对商业信贷则应采取相对宽松的态度。我国现行法的利息管制规则对保护消费者而言上限过高;对企业而言又成了无谓的负担,应及时修正。在管制方式上,各国通常都将显失公平制度作为兜底性的规范。我国虽有同样的规定,但对该制度的理解与认识仍有欠缺,以至于实践中极少应用。利息管制制度具体运行的效果,取决于信贷的弹性或管制的有效性。在传统社会,资本的流动性较弱,投资选择有限,因此利息管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生财富转移的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公司制度的建立,投资手段日益多样,利息管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效果日益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其他替代如个人破产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利贷 利息管制 显失公平 公序良俗 个人破产 合同自由 利息 私法社会化
原文传递
清代民事审判:性质及意义——日美两国学者之间的争论 被引量:22
5
作者 寺田浩明 王亚新 北大法律评论 1998年第2期603-617,共15页
前言在日本的中国法制史学界,关于清代地方官针对人民就"户婚田土细事"提起诉讼而进行的审理(即史料上所谓的"听讼"),东京大学法学部名誉教授滋贺秀三将其性质定义为"调解的一种"。这一观点在日本学术界... 前言在日本的中国法制史学界,关于清代地方官针对人民就"户婚田土细事"提起诉讼而进行的审理(即史料上所谓的"听讼"),东京大学法学部名誉教授滋贺秀三将其性质定义为"调解的一种"。这一观点在日本学术界早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是,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历史学家黄宗智(Phil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审判 清代州县 法秩序 听讼 教授 性质 法律评论 提起诉讼 双方当事人 民事纠纷
原文传递
超越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忠诚理论——对刑法正当根据的追问 被引量:15
6
作者 陈兴良 周光权 北大法律评论 1998年第1期98-114,共17页
刑法的正当性或正当根据,是对我们为什么需要刑法和刑法存在在多大程度上合乎理性这一问题的回答,所以刑法的正当根据实际上是指刑法存在的合理性,即刑罚机制启动并运作的正当性。关于刑法的正当根据的论证,以往的刑法理论提供了两种方... 刑法的正当性或正当根据,是对我们为什么需要刑法和刑法存在在多大程度上合乎理性这一问题的回答,所以刑法的正当根据实际上是指刑法存在的合理性,即刑罚机制启动并运作的正当性。关于刑法的正当根据的论证,以往的刑法理论提供了两种方案,即报应论和功利论。学者们往往在报应与功利之间争论不休。本文试图提出一种忠诚理论来超越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理论 功利主义 报应论 正当根据 报应主义 正当性 刑罚 预防论 忠诚 犯罪人
原文传递
法律人思维? 被引量:88
7
作者 苏力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 2013年第2期429-469,共41页
“像法律人那样思考”是美国法学院流行的说法,本意在于鼓励法学院新生尽快熟悉实践中的制度环境与法律技术。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这句话被引入中国,它就被误读为法律人拥有且应当拥有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本文试图探讨这一误读的成因... “像法律人那样思考”是美国法学院流行的说法,本意在于鼓励法学院新生尽快熟悉实践中的制度环境与法律技术。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这句话被引入中国,它就被误读为法律人拥有且应当拥有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本文试图探讨这一误读的成因,论证所谓“法律人思维”其实并不为法律人所专有,以及在所谓“法律人”共同体中也不存在统一的法律人思维方式。进而本文还将指出,这种误读是中国法律人有意营造出来的结果,因为他们可以借此获得话语权威以及其他一些特权。本文不想贬低常规意义上的法律技能,而只是认为,法律人不能沉湎于纯粹由概念和规则编织出来的天国,而应当在实践中慎重考虑社会后果,善于运用各种社会、政治的知识与经验,最终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人 法律人思维 法学教育 法律实践
原文传递
美国证券集团诉讼的制度反思 被引量:52
8
作者 郭雳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 2009年第2期426-446,共21页
美国集团诉讼通过"声明退出"规则和胜诉酬金制度,来克服大规模侵权中原告的集体行动困境。证券集团诉讼既具有其一般特征,也呈现出独特问题,尤其是:美国现行和解与保险机制放大了其弊端,给予集团律师过度的激励,纵容了被告公... 美国集团诉讼通过"声明退出"规则和胜诉酬金制度,来克服大规模侵权中原告的集体行动困境。证券集团诉讼既具有其一般特征,也呈现出独特问题,尤其是:美国现行和解与保险机制放大了其弊端,给予集团律师过度的激励,纵容了被告公司管理者的恶行,委托代理矛盾再度凸现。于是,填补投资者损害和惩戒阻却违法者两大目标双双落空,股东承受着因叠加效应而放大的损失,而在其间的分担,既无效率,又欠公平。反思迄今成效有限的改革举措,本文从不同层面提出了整体解决思路,其核心在于使集团诉讼重新"对抗"起来,并积极谋求私人诉讼与公共执法的配合。国情差异表明,上述一些主要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并不突出或有可能得到控制,"做小做实"的集团诉讼,有理由成为竞争性多元证券纠纷解决的选项之一。这意味着:投资者利益保护须以分散风险为前提,监管须与诉讼相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团诉讼 证券诉讼 公共执法 证券监管 胜诉酬金
原文传递
讼师秘本的世界 被引量:5
9
作者 夫马进 李力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 2010年第1期210-238,共29页
在前近代中国的地方官与幕友们所留下的文字记载中,讼师往往被描绘成是一群地痞流氓:他们教唆词讼,颠倒黑白,罔顾法律与道理,一心只以诉讼委托者和自己胜诉、获得利益为目标,甚至还可能背叛诉讼委托者。这种讼师形象的模式化刻画,也同... 在前近代中国的地方官与幕友们所留下的文字记载中,讼师往往被描绘成是一群地痞流氓:他们教唆词讼,颠倒黑白,罔顾法律与道理,一心只以诉讼委托者和自己胜诉、获得利益为目标,甚至还可能背叛诉讼委托者。这种讼师形象的模式化刻画,也同样存在于当今的法制史研究者笔下。但对数十种讼师秘本的深入研究却发现,此类书籍中被连续不断地记录下的对于承办诉讼者与作成诉讼文书者的教诲、告诫与"伦理",例如重视情、理、法,不要帮助诬告,切勿贪图一时之利而失德积恶等,甚至与官箴书有着相通之处,其所展示的是另一个不同的讼师形象。尽管这并不意味着讼师中的大多数是正人君子,但表明先前刻画的讼师形象失之片面。此外,本文还指出,与实际存在的法律相比,讼师秘本中所记载的法律十分贫乏,此类书籍始终是以传授诉讼文书的写作技巧为重点,而并不旨在教授法律;在讼师秘本中登场的讼师,无论是作为实际存在的讼师,还是作为虚构的讼师,都以有血有肉的不同形式表现了讼师秘本之教诲的某些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讼师 讼师秘本 诉讼文书 伦理
原文传递
理解有限公司中的股东压迫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10号评析 被引量:26
10
作者 彭冰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 2014年第1期74-105,共32页
最高人民法院在指导案例10号中认为,审查董事会决议的效力,只需要从形式上看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和决议内容是否分别符合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对该案的具体分析则表明,因为有限公司的特殊性,股东压迫可能通过表面合法的董事会决议... 最高人民法院在指导案例10号中认为,审查董事会决议的效力,只需要从形式上看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和决议内容是否分别符合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对该案的具体分析则表明,因为有限公司的特殊性,股东压迫可能通过表面合法的董事会决议表现出来,司法不应对此置之不理。指导案例10号对问题的简单化和表面化处理并不妥当。由于有限公司的人合性特征,有限公司与传统公司法中想象的股份公司有着本质差别,立法和司法都应当对其予以特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公司 大股东压迫 指导案例10号 公司决议撤销 《公司法》第22条
原文传递
论法学通说(又名:法条主义者宣言) 被引量:61
11
作者 黄卉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 2011年第2期334-382,共49页
所谓法学通说,是指针对现行法律框架中某一具体法律适用问题,学术界和司法界人士经过一段时间的法律商讨而逐渐形成的,由多数法律人所持有的关于法规范解释和适用的法律意见。通说能够为法官审理疑难案件时提供法律适用方向,由此可以有... 所谓法学通说,是指针对现行法律框架中某一具体法律适用问题,学术界和司法界人士经过一段时间的法律商讨而逐渐形成的,由多数法律人所持有的关于法规范解释和适用的法律意见。通说能够为法官审理疑难案件时提供法律适用方向,由此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目前由于法律适用不确定,即学者"甲说乙说随便说",法官"甲判乙判随便判"所造成的损害法律和司法权威的现象。我国建设通说机制的当务之急是,促进法律共同体在法教义学向度上进行法律商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说 法教义学 法学方法论 情人遗赠案
原文传递
群众路线三十年(1978—2008)——以乡村治安工作为中心 被引量:48
12
作者 陈柏峰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 2010年第1期88-116,共29页
三十年来,乡村治安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发生了重要变迁。改革初期的群众路线延续了集体化时代的样态,直接呼应群众的要求,依靠群众来维护治安,并通过接近群众来维护群众的安全感。新时期的群众路线主要包括"接近群众"... 三十年来,乡村治安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发生了重要变迁。改革初期的群众路线延续了集体化时代的样态,直接呼应群众的要求,依靠群众来维护治安,并通过接近群众来维护群众的安全感。新时期的群众路线主要包括"接近群众","呼应群众要求"和"依靠群众维护治安"则受到了程序法治主义的限制。群众路线变迁的同时,治安联防、线人等"专门工作"有所进展,基层国家权力的运作则发生了显著变迁。与群众路线相伴的身体治理方式和德行治理方式逐渐衰落,而与专门工作相伴的技术治理方式却未能有效替代,乡村治安因此陷入了困境。基于此,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浓厚的传统国家迈向市场经济的现代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基层国家权力应当保持何种形态,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路线 乡村治安 专门工作 国家权力
原文传递
过失犯中被害人自陷风险的体系性位置——以德国刑法判例为线索的考察 被引量:29
13
作者 江溯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 2013年第1期115-142,共28页
德国刑法判例上过失犯中被害人自陷风险问题的探讨可谓源远流长,它肇始于德意志帝国法院的梅梅尔河案,而确立于德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海洛因注射器案,在此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为德国刑法上一个独立的问题领域。关于被害人自陷风险的体系... 德国刑法判例上过失犯中被害人自陷风险问题的探讨可谓源远流长,它肇始于德意志帝国法院的梅梅尔河案,而确立于德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海洛因注射器案,在此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为德国刑法上一个独立的问题领域。关于被害人自陷风险的体系性地位,德国刑法判例经历了以下的立场变迁过程:从昙花一现的罪责层面的注意义务排除,到违法性层面的被害人同意,再到构成要件层面(参与他人自我危害的自我负责不可罚).最后形成分别在构成要件层面(自我负责的自我危害)与违法性层面(同意他人危害化)处理被害人自陷风险问题的格局,从而确立了被害人自陷风险问题的体系性地位:被害人自陷风险是一个不法层面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罪责层面的问题。虽然如此,德国判例上区分被害人自陷风险两种类型的做法既不具有正当性的根据,也缺乏适当的区分标准。对于这两种类型的被害人自陷风险,应当给予相同的规范评价,即应当承认两者均具有排除行为人之不法的效力,并且在这一前提下探讨这种排除不法的正当化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失犯 自陷风险 注意义务 同意 不法
原文传递
行政自由裁量权控制的四个模型--兼论中国行政自由裁量权控制模式的选择 被引量:76
14
作者 王锡锌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 2009年第2期311-328,共18页
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的核心要素。根据控制主体、控制理念、控制制度和控制技术的不同,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可被归纳为四种模式:通过规则的命令控制模式,通过原则的指导控制模式,通过程序的竞争控制模式,通过监督的审查控制模式。控制... 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的核心要素。根据控制主体、控制理念、控制制度和控制技术的不同,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可被归纳为四种模式:通过规则的命令控制模式,通过原则的指导控制模式,通过程序的竞争控制模式,通过监督的审查控制模式。控制自由裁量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将自由裁量的行使引向"理性化"。行政自由裁量"失衡"和滥用情形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控制技术无法现实地控制目标。因此,控制行政自由裁量的模式需要从单一控制模式转向复合控制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裁量权 模式选择 行政理性
原文传递
马路上的法庭——某基层政府对劳动者集体抗争的包容 被引量:6
15
作者 苏阳 贺欣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 2011年第2期482-500,共19页
基于来自城区政府的素材,本文探讨国家如何回应华南地区的劳工抗争。文章考察了法院及相关政府部门反应的内在逻辑和动作模式。访谈和内部文件揭示新的反应模式正在形成。在抗争时,法院及相关政府部门主动接触抗争者,并经常提出有利于... 基于来自城区政府的素材,本文探讨国家如何回应华南地区的劳工抗争。文章考察了法院及相关政府部门反应的内在逻辑和动作模式。访谈和内部文件揭示新的反应模式正在形成。在抗争时,法院及相关政府部门主动接触抗争者,并经常提出有利于抗争者的解决方式。"马路上的法庭"这一现象源于政府建立"和谐社会"的运动和法制能力不足之间的张力。这些发现迫使研究者重新考虑法院原形的制度边界、抗争的结果以及法院在中国的适当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抗争 基层政府
原文传递
司法过程中的“协调”——一种功能分析的视角 被引量:13
16
作者 吴英姿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 2008年第2期478-496,共19页
协调在本质上是一种规避正式制度的非制度化行为,是法官对调解制度的变通运作。正式制度的缺陷、当事人和法官的理性选择、司法机能不足以及司法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分工不明等,是促使法官运用协调方式处理案件的主要原因。法院正积极推... 协调在本质上是一种规避正式制度的非制度化行为,是法官对调解制度的变通运作。正式制度的缺陷、当事人和法官的理性选择、司法机能不足以及司法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分工不明等,是促使法官运用协调方式处理案件的主要原因。法院正积极推动协调的正式制度化。协调具有使司法介入公共政策制定、刺激制度创新、导致公权力的可交易性、司法与行政界限模糊化、使非正式制度进入司法过程等潜功能。而为了控制协调的负功能,应当将之置于正式制度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 正式制度 非制度化 非正式制度 潜功能
原文传递
“好公司”为什么要判决解散——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8号评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蒋大兴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 2014年第1期1-51,共51页
在我国,股东提起强制解散之诉,需满足"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之要件,但实务中对该要件应如何解释存在争议。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8号——林案采取"行为主义"的方法,将"经营管理困难"解释为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组织性或者治理性障... 在我国,股东提起强制解散之诉,需满足"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之要件,但实务中对该要件应如何解释存在争议。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8号——林案采取"行为主义"的方法,将"经营管理困难"解释为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组织性或者治理性障碍,从而认可法院有权解散处于"盈利状态"的"好公司"——进而引发"好公司"为什么要判决解散的问题。实际上,中国法院的此种裁判逻辑与美国法院的做法接近。司法解散制度旨在终结存在"人合性障碍"的股东关系,司法解散不是目的,而是股东寻求退出公司的手段。成文法赋予少数股东强制解散公司的权力,实质在于赋予其退出公司的谈判筹码。案例实践也表明,无论法院如何判决(公司解散或不解散),仍有存续价值的公司,都会通过买断等变通方式,继续存在。法院是否判决公司解散,与该公司是否居于盈利状态(是否属于"好公司")没有关系,而与股东之间是否存在不可调和的"人合性障碍"有关。法院是否判决解散公司,不应以公司的盈利状况好坏为主要裁判标准,而应以股东之间的"人合性障碍"为考量基准。破产法与公司法中的有关"强制解散制度"最终形成一种互补的体系,分别重点解决"资合性欠缺"和"人合性欠缺"、"公共违法"的公司之解散。如果理解了司法强制解散制度的本质,则不必过分担心其对社会公众利益会产生实质性损害,而应当修改立法,使司法强制解散制度更加宽容,增加替代性救济方式,节省股东的退出成本。或者,更准确地说,"司法强制解散"可以被"司法强制退出"制度所取代——直接规定,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公司,少数股东可主张由公司或多数股东收购其股权,从而以公平价格退出"令其失望"的"好公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 股东 经营管理困难 解散 买断
原文传递
主观证明责任逻辑的中国解释 被引量:17
18
作者 霍海红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 2010年第2期521-539,共19页
主观证明责任逻辑在我国长期处于支配地位,其影响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可归结为六个因素:一是民事诉讼过程的行为特征;二是"举证"汉语表述的行为倾向;三是作为客观证明责任前提的"事实真伪不明"在主观证明责任逻... 主观证明责任逻辑在我国长期处于支配地位,其影响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可归结为六个因素:一是民事诉讼过程的行为特征;二是"举证"汉语表述的行为倾向;三是作为客观证明责任前提的"事实真伪不明"在主观证明责任逻辑中可以被"省略";四是主观证明责任逻辑可与"客观真实"理念"和平共处";五是主观证明责任逻辑是职权主义模式选择的产物;六是我们对客观证明责任逻辑的认识偏差导致其功能被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证明责任 客观证明责任 事实真伪不明 职权主义 客观真实
原文传递
通过法律实现程序正义——萨默斯“程序价值”理论评析 被引量:105
19
作者 陈瑞华 北大法律评论 1998年第1期181-204,共24页
美国法学家罗伯特·萨默斯(Robert S.Summers)是较早对法律程序中的正义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西方学者。1974年,时为康乃尔大学法理学教授的萨默斯发表了一篇题为《对法律程序的评价与改进——关于"程序价值"的陈辩》的长... 美国法学家罗伯特·萨默斯(Robert S.Summers)是较早对法律程序中的正义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西方学者。1974年,时为康乃尔大学法理学教授的萨默斯发表了一篇题为《对法律程序的评价与改进——关于"程序价值"的陈辩》的长篇论文,首次提出了法律程序的独立价值标准问题,并对这种与程序的工具性相对的价值标准——即所谓的"程序价值",在理念、标准及其对法律程序的作用等方面的独立性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论证。论文发表以后,在西方法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些研究法律程序价值的学者纷纷对萨默斯的观点进行引用、支持或者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价值 法律程序 程序正义 法律实现 立法程序 价值标准 学术书评 参与性 法律制度 效能
原文传递
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考察及思考 被引量:102
20
作者 苏力 北大法律评论 1998年第2期320-364,共45页
一、问题的界定审判委员会是当代中国法院制度体系中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制度。近年来,随着"同世界接轨"的口号的流行,随着司法制度改革和诉讼程序法修改的推进,法学界对这一制度开始了较多的思考。就总体来看,一些已发表出来... 一、问题的界定审判委员会是当代中国法院制度体系中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制度。近年来,随着"同世界接轨"的口号的流行,随着司法制度改革和诉讼程序法修改的推进,法学界对这一制度开始了较多的思考。就总体来看,一些已发表出来的文章①和学界议论的看法倾向于取消(尽管大多数并没有言明)审判委员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委员会制度 基层法院 主审法官 司法独立 审委会 中国法院 法律评论 刑事案件 司法公正 思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