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建华,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于美国欧柏林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中国文学文化史、近现代通俗文学与报刊文化、中国文...作者简介:陈建华,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于美国欧柏林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中国文学文化史、近现代通俗文学与报刊文化、中国文学与视觉现代性、中国早期电影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江浙地区社会意识与文学》《“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1927~1930》(译为Revolution and Form:Mao Dun’s Early Novels and Chinese Literary Modernity,Brill,2018)《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部分译为From Revolution to the Republic:Chen Jianhua on Vernacular Chinese Modernity,M.E.Sharpe,2013)《帝制末与世纪末》《雕笼与火鸟》《古今与跨界——中国文学文化研究》《文以载车——民国火车小史》《陆小曼·1927·上海》《紫罗兰的魅影——周瘦鹃与上海文学文化,1911~1949》《词曲吟唱的中国》《爱与真的启示——张爱玲的晚期风格》《摩登图释》;主编论文集《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范式新探索》《飞翔的旅驿——清末民初文学与文化》;出版诗文集《陈建华诗选》《乱世萨克斯风》《去年夏天在纽约》《灵氛回响》《凌波微语》《午后的繁花》《风义的怀思》。展开更多
文摘作者简介:陈建华,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于美国欧柏林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中国文学文化史、近现代通俗文学与报刊文化、中国文学与视觉现代性、中国早期电影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江浙地区社会意识与文学》《“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1927~1930》(译为Revolution and Form:Mao Dun’s Early Novels and Chinese Literary Modernity,Brill,2018)《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部分译为From Revolution to the Republic:Chen Jianhua on Vernacular Chinese Modernity,M.E.Sharpe,2013)《帝制末与世纪末》《雕笼与火鸟》《古今与跨界——中国文学文化研究》《文以载车——民国火车小史》《陆小曼·1927·上海》《紫罗兰的魅影——周瘦鹃与上海文学文化,1911~1949》《词曲吟唱的中国》《爱与真的启示——张爱玲的晚期风格》《摩登图释》;主编论文集《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范式新探索》《飞翔的旅驿——清末民初文学与文化》;出版诗文集《陈建华诗选》《乱世萨克斯风》《去年夏天在纽约》《灵氛回响》《凌波微语》《午后的繁花》《风义的怀思》。
文摘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了第一批“国王数学家”前往中国,李明(Louis Lecomte)是五位到达北京的法国耶稣会士之一,并在1688年到达后受到康熙皇帝召见,中法两国间从此开启了近百年的早期文化交流。李明是十七世纪末最早深入中国各地考察、游历、传教,并对他所见所闻进行详尽分析描述的法国人。综观他笔下北京城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始终抱着强烈的好奇心,以亲眼探索北京城的姿态审视异国都城里能够看到的一切,他的描写宛若一幅康熙年间北京城写实的画面。李明对北京古老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繁荣的商业氛围等都做了比较客观的描述,这为“启蒙时代”的法国读者传递了比较翔实的信息。由于“礼仪之争”的原因,他只好奉命回到法国解释有关中国传教的情况,1696年他在巴黎出版了在中国期间给法国上层人士的十四封书信,取名为《中国近况新志》(Nouveaux mémoiressurl’étatprésentde la Chine)。尽管李明在中国停留的时间很短暂,但是回到法国后出版的十四封长信已经对中国社会进行了颇为详细的介绍,而且他分析的内容不但全面详细,而且不少内容是对当时中国和法国的情况进行的文化和历史的对比。本文着重研究李明关于北京城特点的分析和描述,特别是他对中、法城市区别的对比。李明对北京城的观察和分析为当今学者的北京历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真实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