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睡眠障碍关系研究进展
1
作者 温玉墀 张燕 +4 位作者 卿为家 李广云 李宏伟 陈强 廖晓睿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ARS-CoV-2)感染引起的一种新的高传染性疾病,2019年底出现,引发全球大流行。临床观察发现,部分新冠患者发病后数月仍未完全恢复,出现咳嗽、胸闷、气短、嗅觉、味觉减退、疲劳、失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ARS-CoV-2)感染引起的一种新的高传染性疾病,2019年底出现,引发全球大流行。临床观察发现,部分新冠患者发病后数月仍未完全恢复,出现咳嗽、胸闷、气短、嗅觉、味觉减退、疲劳、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即长新冠综合征。其中睡眠障碍非常常见,且对于感染后人群的工作、生活及心理造成了很大困扰,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很有必要进行探究。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睡眠障碍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以利于更深入地了解长新冠的发病机制、预警信号、早期干预措施,从而提出更好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睡眠障碍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腓骨肌萎缩症4例误诊分析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温玉墀 张燕 +6 位作者 卿为家 李广云 李宏伟 陈强 张明浩 武志宏 王晶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3-27,共5页
目的:探讨腓骨肌萎缩症的不典型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误诊的1例腓骨肌萎缩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输入“腓骨肌萎缩症、误诊”进行文献检索,查找到既往误诊3例,对4例患者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4... 目的:探讨腓骨肌萎缩症的不典型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误诊的1例腓骨肌萎缩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输入“腓骨肌萎缩症、误诊”进行文献检索,查找到既往误诊3例,对4例患者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者分别被误诊为:干眼症(误诊时间2年)、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误诊34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误诊8年)及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误诊10年)。诊断明确后嘱患者注意休息,勿过度劳累,避免剧烈运动,给予口服甲钴胺、维生素B1、维生素C及针灸、理疗等治疗。经随访,患者症状均无明显改善,缓慢进展。结论:因本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医生对本病了解掌握不够,导致误诊率高。下一步应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对神经科少见疾病的认识。临床中应进行规范全面细致的查体,避免先入为主,要加强与相关科室的沟通,必要时进行会诊,集思广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肌萎缩症 误诊
下载PDF
由医学模式的逆转倾向再论精神疾病的实体化
3
作者 周小东 朱宏日 +5 位作者 王朋 贾慧贤 胡兴娟 张俊纳 刘知霞 宁卫东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9-22,共14页
本文从医学模式的转变中,依循精神医学的简要历程,探寻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精神类疾病实体化倾向仍然是未来发展的总体脉络。非实体化思路仅仅是认识精神类疾病的一个方面而已。
关键词 医学模式 精神医学 实体化 非实体化
下载PDF
绘画团体辅导对初中生抑郁症状的干预研究
4
作者 邢力之 王春霞 孙平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52-60,共9页
目的:针对抑郁症群体年轻化趋势,本研究致力于探究绘画团体辅导在初中学生群体中对抑郁症状和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为青少年抑郁症状干预提供科学有效的普适性方法。方法:选取山东省威海市某四年制初中学校存在抑郁症状的80名学生作... 目的:针对抑郁症群体年轻化趋势,本研究致力于探究绘画团体辅导在初中学生群体中对抑郁症状和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为青少年抑郁症状干预提供科学有效的普适性方法。方法:选取山东省威海市某四年制初中学校存在抑郁症状的8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40人(绘画团体辅导)和对照组40人(学校标准课程)。通过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来测量绘画团体辅导的干预效果。试验结束后的3个月和9个月,采用流调用抑郁量表进行随访。结果:实验组CES-D基线的均数与干预后、3月后、9月后量表得分总体均数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F = 3.93, P = 0.01);时间和处理因素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 = 0.15);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后CES-D得分,有统计学差异(t = 3.56, P = 0.001)。MHT量表总分在干预后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Z = −2.32, P = 0.023);学习压力得分在干预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t = −0.7, P = 0.49)。干预后,达到临床显著改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χ2 = 15.22, P = 0.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支持绘画团体辅导对初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改善是有效的,且这种改善效果在随访过程中得以持续。绘画团体辅导可以作为一种简便而有效的干预方法,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Objective: In response to the trend of youth depression,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group art therapy on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overall mental health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ally effective and universally applicable method for intervention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 Methods: 80 students with depression symptoms from a four-year junior high school in Weihai,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group art therapy, n = 40) and a control group (standard school curriculum, n = 40). The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group art therapy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 and the Mental Health Test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MHT). Follow-up assessments were conducted at 3 months and 9 months after the end of the intervention using CES-D. Resul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terms of CES-D score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 = 3.56, P = 0.001). The baseline mean of CES-D scor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mean score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at 3 months, and at 9 months (F = 3.93, P = 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time and treatment factors (P = 0.15).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erms of MHT total score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Z = −2.32, P = 0.023),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arning stress scores (t = −0.7, P = 0.49).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more participants achieving clin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χ2 = 15.22, P = 0.001).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pport the effectiveness of group art therapy in improving depression symptom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sustained effectiveness observed during follow-up. Group art therapy can be considered a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thod, playing a positive role 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 团体辅导 抑郁症状 初中生 干预性研究
下载PDF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维度的网络分析研究
5
作者 冯廷炜 王步遥 +12 位作者 任垒 毋琳 孙凯文 张玉婷 曾令伟 高云涛 郭亚宁 申洋洋 梁淑怡 韩媛媛 王秀超 刘旭峰 王卉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8-35,共8页
目的:已有研究表明,从障碍水平到症状水平分析的过渡可能对精神病理学提供更加细粒度的理解。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即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与焦虑的个体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我们通过网络分析对4105... 目的:已有研究表明,从障碍水平到症状水平分析的过渡可能对精神病理学提供更加细粒度的理解。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即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与焦虑的个体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我们通过网络分析对4105名大学生的焦虑症状和劲舞社会支持进行了分析。本研究构建了两个网络(即领悟社会支持-焦虑网络)。计算了两个网络内各变量的桥中心性指数。计算了两个网络内各变量的桥中心性指数。结果:在本样本中,领悟社会支持与焦虑的症状有明显的联系。桥中心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网络中,家庭支持的桥期望影响值均为负,而朋友支持与其他支持的桥期望影响值均为正。结论:结果揭示了领悟社会支持在症状水平上与焦虑相关的具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悟社会支持 广泛性焦虑障碍 网络分析
下载PDF
早发型和晚发型精神分裂症的比较研究进展
6
作者 田宇 许海云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7-45,共9页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SZ)是最具破坏性的精神疾病之一。从临床实践和研究角度出发,将精神分裂症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两大类别,前者在18岁之前发病,后者在40至60岁之间出现精神分裂症症状。通过系统的文献复习,本文较全面地比较了...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SZ)是最具破坏性的精神疾病之一。从临床实践和研究角度出发,将精神分裂症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两大类别,前者在18岁之前发病,后者在40至60岁之间出现精神分裂症症状。通过系统的文献复习,本文较全面地比较了此两类精神分裂症,包括它们的临床特征、治疗原则和预后,重点比较了它们在发病机制方面的异同。我们期望该文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精神分裂症在不同人群的表现和病程,为精神科医生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型精神分裂症 晚发型精神分裂症 临床特征 治疗原则 临床结局
下载PDF
帕罗西汀治疗帕金森合并焦虑临床效果探究
7
作者 李文嫡 宋骁轩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46-51,共6页
帕金森病是一种影响中老年人的运动障碍疾病。它主要有四种运动症状(震颤、肌肉紧张、运动迟缓和姿势障碍)。此外,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非运动症状,有些患者在出现运动症状之前就会出现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对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是一种影响中老年人的运动障碍疾病。它主要有四种运动症状(震颤、肌肉紧张、运动迟缓和姿势障碍)。此外,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非运动症状,有些患者在出现运动症状之前就会出现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对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精神症状这方面。其中一些症状,如焦虑,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和加重,不仅会给患者本人,也会给其家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现代医学越来越关注帕金森病,临床试验的目的是找出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方法。以往的研究侧重于治疗运动障碍,而忽略了焦虑症状等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是一种无法独立治愈的疾病。治疗不仅会延缓病情的发展,还会使病情逐渐恶化,严重时还会导致不可逆转的后果,如感觉障碍、广泛性疼痛和神经变性,如四肢瘫痪。因此,一旦发现帕金森病,必须及早诊断并立即开始治疗。在本研究中,我们观察并研究了帕罗西汀治疗焦虑相关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Parkinson disease is a disease of motor disorders that affects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It has four main motor symptoms (tremor, muscle tension, bradykinesia, and postural disorders). Furthermore, most patients develop non-motor symptom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isease, and some patients develop non-motor symptoms before they appear. PD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especially in this aspect of psychiatric symptoms. Some of these symptoms, such as anxiety, can appear and worsen as the disease progresses, causing great pain not only to the patient himself, but also to his family. Modern medicine is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Parkinson’s disease, and clinical trials aim to find ways to improve patient outcomes and quality of life. Previous studies focused on treatment of motor disorders and ignoring non-motor symptoms such as anxiety symptoms. PD is a disease that cannot be cured independently. Treatment will not only dela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but will also gradually worsen the condition, and in severe cases can also lead to irreversible consequences, such as sensory impairment, generalized pain, and neurodegeneration, such as quadriplegia. Therefore, once PD is detected, it must be diagnosed early and treatment started immediately. In this study, we observed and investigated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paroxet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nxiety-related parkinsonian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合并焦虑症状 帕罗西汀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
8
作者 刘艳萍 张学兵 杨陈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23年第3期49-56,共8页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具有高复发和高致残性的特点,早期就可存在致盲或者截瘫,并且伴随其他不同的临床症状。随着疾病复发,患者的伤残程度不断上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都有很大影响。我国对于NMOSD的研究...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具有高复发和高致残性的特点,早期就可存在致盲或者截瘫,并且伴随其他不同的临床症状。随着疾病复发,患者的伤残程度不断上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都有很大影响。我国对于NMOSD的研究重心多倾向于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生存质量尚未引起广泛重视,且针对生活质量的相关干预也较少。为了更全面客观地了解NMOSD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现就对影响NMOSD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工具和相关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建议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可以开展基于循证的个性化护理干预,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临床实际且能提高NMOSD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干预方法,为构建系统化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生活质量 伤残程度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个性化护理干预 致残性 临床实践 生存质量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多巴胺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抗躁狂治疗的进展
9
作者 陶何健 金卫东 孙峰俐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23年第3期42-48,共7页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 BD)是情感高涨与低落相互交替发作的一种精神疾病。BD的相关家系调查和双生子寄养子研究表明,其遗传率高达60%~85%,但其遗传学并不很清楚,也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国内外均已经展开了一些BD相关基因遗传多...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 BD)是情感高涨与低落相互交替发作的一种精神疾病。BD的相关家系调查和双生子寄养子研究表明,其遗传率高达60%~85%,但其遗传学并不很清楚,也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国内外均已经展开了一些BD相关基因遗传多态性研究,来寻找攻克这一疾病的突破口。研究较多之一的是多巴胺受体基因,根据BD多巴胺机制的理论假设认为双相躁狂发作与多巴胺功能亢进有关,反之则产生抑郁症状,从而形成循环性的特点。相关文献和研究不多,促使我们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本综述将探讨多巴胺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抗躁狂治疗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高涨 家系调查 躁狂 精神疾病 双相障碍 孟德尔遗传定律 寄养子 多巴胺
下载PDF
大麻二酚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赵婷婷 杨红卫 陆永利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23年第2期26-32,共7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因为发病率高,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研究和探讨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大麻二酚(Cannabidiol, CBD)是一种非精神...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因为发病率高,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研究和探讨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大麻二酚(Cannabidiol, CBD)是一种非精神活性的植物大麻素,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在多种NP模型中都表现出镇痛作用;但由于对其药理学特性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临床应用仍然有限。本文主要对CBD在NP中的治疗作用和主要分子靶点予以综述,为相关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二酚 药理学特性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大麻素 分子靶点 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 治疗药物
下载PDF
HCN通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陆永利 杨红卫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23年第3期33-41,共9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是一种常见且难治的慢性疼痛,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疾病引起,其产生和维持可能与神经损伤后引起的外周和中枢敏化有关。NP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且目前临床上缺乏治疗NP的有效方法。尽管NP发...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是一种常见且难治的慢性疼痛,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疾病引起,其产生和维持可能与神经损伤后引起的外周和中枢敏化有关。NP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且目前临床上缺乏治疗NP的有效方法。尽管NP发病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表明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阳离子(Hyperpolarization activates cyclic nucleotide-gated, HCN)通道参与NP的病理生理过程;HCN通道可通过多巴胺D1受体、cAMP-PKA、α2受体、5-HT7受体、CaMKII/CREB、mTORC1等信号通路调节NP的敏感化。因此HCN通道有望成为靶向干预治疗NP的药物靶点。本文将重点阐述HCN通道在NP中的作用及其细胞分子机制,旨在为NP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多巴胺D1受体 环核苷酸 慢性疼痛 中枢敏化 躯体感觉 药物靶点 神经损伤
下载PDF
双相抑郁认知功能损害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12
作者 王孟璞 许海云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7-25,共9页
双相抑郁障碍(BDD)是一类重型精神障碍。患者以情绪不稳定为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与情感高涨交替出现或同时出现。此外,部分患者也同时存在认知功能损害,而且药物治疗对恢复认知功能见效甚微。物理治疗,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在短... 双相抑郁障碍(BDD)是一类重型精神障碍。患者以情绪不稳定为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与情感高涨交替出现或同时出现。此外,部分患者也同时存在认知功能损害,而且药物治疗对恢复认知功能见效甚微。物理治疗,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在短时间内可以部分改善双相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但难以长期维持。存在这些挑战是因为我们尚未充分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性的脑影像学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包括双相障碍在内的精神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本文较系统地复习了近年来利用磁共振成像术研究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并扼要概括了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术 重复经颅磁刺激 双相障碍 情感高涨 精神障碍 精神疾病 认知功能 无创性
下载PDF
海马神经发生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董祎贝 董霏渊 +2 位作者 诸心意 江瑛珂 张晓琴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23年第1期1-15,共15页
海马神经发生是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区形成新的神经元的过程,受到各种生理或病理因素的调控。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紊乱综合征,并伴随海马神经发生异常,提示精神分裂症相关风险因子作为病理... 海马神经发生是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区形成新的神经元的过程,受到各种生理或病理因素的调控。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紊乱综合征,并伴随海马神经发生异常,提示精神分裂症相关风险因子作为病理刺激影响海马神经发生。反之,调控海马神经发生对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干预和治疗也有一定的意义。该文就精神分裂症相关因子对海马神经发生的影响及调控海马神经发生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重性精神疾病 紊乱综合征 阴性症状 阳性症状 相关因子 神经元 风险因子
下载PDF
心身科门诊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14
作者 吴忠英 王璐 +3 位作者 马竹静 冯钰婷 马迪 杨群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23年第4期57-62,共6页
目的:探讨西安市某综合医院心身科门诊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CL-90量表调查了2011年9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西安市某综合医院心身科门诊患者53,993名,回收有效样本42,568份,采用R软件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目的:探讨西安市某综合医院心身科门诊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CL-90量表调查了2011年9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西安市某综合医院心身科门诊患者53,993名,回收有效样本42,568份,采用R软件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差异检验。结果:71.81%患者的SCL-90总分超过160分,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呈现阳性症状人数前五名的是其他、强迫、抑郁、焦虑和人际关系。此外,患者的SCL-90总分在性别、年龄、学历及婚姻状况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心身科门诊患者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其它、抑郁、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五个方面,性别、年龄、学历及婚姻状况均是导致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SCL-90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海市远郊社区全科医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费春华 杜昊 +1 位作者 张平 卞慧莲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20年第3期37-47,共11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奉贤区社区全科医生工作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19年3月至9月,对奉贤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开展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焦虑、抑郁情绪和职业倦怠状况,其中焦虑情绪调查采用广泛焦虑量表(GAD-7),抑... 目的:了解上海市奉贤区社区全科医生工作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19年3月至9月,对奉贤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开展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焦虑、抑郁情绪和职业倦怠状况,其中焦虑情绪调查采用广泛焦虑量表(GAD-7),抑郁情绪调查采用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职业倦怠情况调查采用22项汉化版马斯勒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MBI-HSS)。采用二分类logistic后退法回归分析全科医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采用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各维度的影响因素。结果:242例全科医生(100%)的问卷被有效回收。职业倦怠症状检出率为66.5% (161人),其中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低的检出率分别为18.6% (45人),51.2% (124人)和16.5% (40人)。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称、工作压力和抑郁情绪是职业倦怠及职业倦怠各维度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 【0.05)。结论:上海市奉贤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职业倦怠较为严重,尤其是去人格化。缺乏合理的晋升机制、较大的工作压力和抑郁情绪,收入不高可能是影响全科医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建议建立科学的晋升机制,优化全科医生工作任务分配,重视全科医生抑郁情绪,提高收入,从而缓解全科医师职业倦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科医生 职业倦怠 社区卫生中心 PHQ-9 GAD-7
下载PDF
5-羟色胺在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丽丽 杜琳 +2 位作者 单玲 冯俊燕 贾飞勇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3-18,共6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以不同程度的社会交流、交往障碍和限制性、重复性行为、兴趣及活动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ASD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但其病因不明。5-羟色胺(5-HT)是一种在人体中广泛存在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对神经...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以不同程度的社会交流、交往障碍和限制性、重复性行为、兴趣及活动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ASD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但其病因不明。5-羟色胺(5-HT)是一种在人体中广泛存在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对神经精神活动等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ASD患者的5-HT水平在外周血中升高,脑内降低,这种反常现象在ASD患者中较为常见。且5-HT转运体(5-HTT)基因异于常人。因此,5-HT系统的异常可能是影响ASD的一项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5-HT 5-HTT
下载PDF
颅骨修补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柳兴军 刘慧权 陈子祥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13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评价颅骨修补术对颅骨缺损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颅骨修补术前和术后颅内压、脑血流、脑电生理的改变作一综述,探讨颅骨修补术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结果:早期施行颅骨修补术对患者有利。结论:颅骨修补术可以改... 目的:评价颅骨修补术对颅骨缺损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颅骨修补术前和术后颅内压、脑血流、脑电生理的改变作一综述,探讨颅骨修补术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结果:早期施行颅骨修补术对患者有利。结论:颅骨修补术可以改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 颅骨修补 神经功能修复
下载PDF
中药贯叶金丝桃治疗抑郁症的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吕琼琼 刘巨源 +2 位作者 杨俊 潘艳娟 路璐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12年第3期22-26,共5页
抑郁症患病率逐年上升,社会负担不断加重,开发抗抑郁症药物已是当务之急。贯叶金丝桃又名圣约翰草,用于抑郁症治疗已有上千年历史,是目前替代经典抗抑郁合成药物治疗轻度和中度抑郁症的唯一草药。本文通过分析贯叶金丝桃治疗抑郁症的临... 抑郁症患病率逐年上升,社会负担不断加重,开发抗抑郁症药物已是当务之急。贯叶金丝桃又名圣约翰草,用于抑郁症治疗已有上千年历史,是目前替代经典抗抑郁合成药物治疗轻度和中度抑郁症的唯一草药。本文通过分析贯叶金丝桃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为其成为安全有效的候选药提供证据,也为我国传统抗抑郁中草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叶金丝桃 抑郁症 作用机理 药物相互作用
下载PDF
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口咽入路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兴宝 国震 +3 位作者 詹东 罗俊力 陆声 陆地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13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口咽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体头颈标本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口咽入路暴露并观察斜坡至枢椎。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口咽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斜坡至枢椎。... 目的: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口咽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体头颈标本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口咽入路暴露并观察斜坡至枢椎。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口咽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斜坡至枢椎。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口咽入路能够完成斜坡至枢椎的显微解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视频显微镜 视屏图像 经口咽入路 斜坡 枢椎
下载PDF
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管功能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廖远生 杨瑞玲 +2 位作者 林菊珊 吴松鹰 吴成翰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16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研究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管功能情况。方法:采用CBA CV300型脑血管功能(CVHI)检测仪分别对12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测定,分析相关指标。结果: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平均血流量(Qmean... 目的:研究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管功能情况。方法:采用CBA CV300型脑血管功能(CVHI)检测仪分别对12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测定,分析相关指标。结果: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平均血流量(Qmean)、最大流速(Vmax)、最小流速(Vmin)、平均流速(Vmean)和差压(DP)等呈显著下降趋势,外周阻力(Rv)、特性阻抗(Zcv)、脉搏波速(Wv)、动态阻力(DR)、临界压(CP)等指标呈现显著升高趋势。CCCI患者的积分值、流速和流量等明显低于对照组,但Rv、Wv及Zcv等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脑供血不足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血管功能受损明显,卒中发病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供血不足 脑血管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