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47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事案件二审开庭难的理论反思
1
作者 谢澍 地方立法研究 2024年第3期114-126,共13页
刑事二审开庭范围是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的重点内容,但囿于个案的消极影响、考核的指标主导等,时至今日,它仍然是“未完成的改革”。刑事二审开庭问题受到制度因素、实践因素和观念因素的制约,需要在优化和调整审批程序、考核指标... 刑事二审开庭范围是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的重点内容,但囿于个案的消极影响、考核的指标主导等,时至今日,它仍然是“未完成的改革”。刑事二审开庭问题受到制度因素、实践因素和观念因素的制约,需要在优化和调整审批程序、考核指标的基础上,确立程序公正优先的价值目标,指导制度改革。2023年9月开展的为期一年的“促进提高刑事案件二审开庭率专项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为了巩固专项工作成果,避免考核指导下的数字泡沫和虚假繁荣,《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进程中需要及时作出制度回应,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的制度设计:首先,应当充分体现正当程序与诉讼构造的指引,进而突破刑事二审开庭问题中制度因素、实践因素和观念因素的制约;其次,在刑事二审开庭范围的具体制度设计上,可以考虑由列举应当开庭的案件范围转变为列举可以不开庭的案件范围,进一步明确“以开庭为原则,以不开庭为例外”;最后,还需要构建起针对二审不开庭的上诉人权利救济途径和法律监督机制,为刑事二审开庭问题提供具有刚性的程序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审程序 二审开庭 开庭范围 以审判为中心 刑事诉讼法修改
下载PDF
论世界模型的隐私机制及其法律规制
2
作者 岳林 地方立法研究 2024年第3期18-38,共21页
所谓世界模型,是指能够对物理世界和人类社会进行模拟和理解的人工智能技术图景。Sora、V-JEPA和Genie等新兴人工智能技术,皆以世界模型作为它们的技术原理和发展方向。本文试图从世界模型的整体发展趋势出发,研究其技术机制将如何影响... 所谓世界模型,是指能够对物理世界和人类社会进行模拟和理解的人工智能技术图景。Sora、V-JEPA和Genie等新兴人工智能技术,皆以世界模型作为它们的技术原理和发展方向。本文试图从世界模型的整体发展趋势出发,研究其技术机制将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隐私机制,进而探讨隐私权以及相关法律制度可能给予的回应。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存在两种主流世界模型路径,可分别把它们概括为“模拟式世界模型”和“理解式世界模型”。进而指出,世界模型的技术机制可以类比理解为人类社会的四种隐私机制,即:对世界现象的还原,对因果关系的探究,对世界现象的虚构,对社会人格的伪装。并预测随着世界模型的技术发展以及相应社会变迁,现有隐私权制度将进一步被弱化,而个人信息法和数据法将承担起更主要的隐私法律规制功能。因此提出以下建议:国家应该加强对个人信息的行政规制,即在公法层面细化个人信息的类型和行为规范;针对世界模型应用的具体场景和媒介,立法者和监管者应当提供差异化的行为规范和主体责任模式;法律应该针对世界模型隐私问题建立“多方参与治理模式”,鼓励所有社会主体积极参与技术和法律的互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模型 人工智能 隐私机制 个人信息法 数据法
下载PDF
犯罪定量要素与刑法立法模式调整
3
作者 高长见 地方立法研究 2024年第2期18-30,共13页
在中国刑法犯罪定义中,定量要素是区分行政违法与刑事违法的关键标准,也是构建统一刑法典模式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这种立法模式有利有弊,其最大弊端是减损了刑法规范的明确性。特别是在自然犯的犯罪定义中,定量要素的界定存在一定程... 在中国刑法犯罪定义中,定量要素是区分行政违法与刑事违法的关键标准,也是构建统一刑法典模式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这种立法模式有利有弊,其最大弊端是减损了刑法规范的明确性。特别是在自然犯的犯罪定义中,定量要素的界定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这成为混淆罪与非罪界限的重要立法因素。为了解决定量要素减损刑法规范明确性的问题,应当以立法方式规范司法定量,并推动刑法立法模式从统一刑法的模式向多元立法模式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明确性原则 定量要素 多元立法模式 统一刑法典模式 自然犯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地方立法的高质量发展——以苏州市人大立法三十年为例
4
作者 冯玉军 地方立法研究 2024年第1期21-40,共20页
伴随地方立法权的大幅度下放和主体扩容,如何实现高质量立法成为地方立法理论和实践中的核心议题。本文系统回顾了苏州市人大三十年地方立法的发展历程,运用大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对其结构、内容、效果予以宏观评述,... 伴随地方立法权的大幅度下放和主体扩容,如何实现高质量立法成为地方立法理论和实践中的核心议题。本文系统回顾了苏州市人大三十年地方立法的发展历程,运用大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对其结构、内容、效果予以宏观评述,凝练概括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方立法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同步、与体制机制改革同步、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同步、与城市建设更新同步的基本特征和经验特质。在分析地方立法的发展改革创新基础上,总结了苏州地方立法的示范意义和完善途径,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地方立法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立法 高质量发展 苏州 全过程人民民主
下载PDF
司法实践中“证据标准”之评析
5
作者 纵博 地方立法研究 2024年第2期110-130,共21页
“证据标准”是我国近年刑事司法实践中发展出的一个区别于“证明标准”的独特概念,其核心是指某类犯罪定罪量刑所需的基本证据,另外还包括收集各类证据应遵循的程序性规范和技术性规范。“统一证据标准”不应作为“以审判为中心”诉讼... “证据标准”是我国近年刑事司法实践中发展出的一个区别于“证明标准”的独特概念,其核心是指某类犯罪定罪量刑所需的基本证据,另外还包括收集各类证据应遵循的程序性规范和技术性规范。“统一证据标准”不应作为“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核心,因为“统一证据标准”不仅无助于庭审实质化的实现,还会妨碍法官对证据的主观判断。“证据标准”并非一种法定证据制度,但由于它本身具有一些违反诉讼证明原理之处,所以仍会给我国的刑事证明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包括强化诉讼证明偏重客观化的倾向、抹杀不同类型案件证明路径的差异性、使控方在收集和审查证据中侧重于指控有罪的心理偏差更为严重。“证据标准”对侦查取证环节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指引和规范侦查取证,也有利于过程证据、辅助证据的收集。总体上看,“证据标准”弊大于利,并非我国刑事诉讼程序和证据制度完善所必需,可以予以舍弃;即便要继续运用,也应将其限于侦查取证阶段,并将其改造为一种指导性、全面性的取证指南,才能使其在合理范围内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标准 证明标准 取证指南 以审判为中心
下载PDF
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审判的内在结构与法治逻辑
6
作者 牟军 地方立法研究 2024年第1期41-56,共16页
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审判是当今中国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普通刑事案件审判,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审判在办案衔接、审判权归属、审判组织综合管理和最高人民法院具体指导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运行特征,由此决定这类案件内部审判结构有... 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审判是当今中国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普通刑事案件审判,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审判在办案衔接、审判权归属、审判组织综合管理和最高人民法院具体指导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运行特征,由此决定这类案件内部审判结构有着以下基本特性:内部审判组织架构的综合性,审判程序规范的适度灵活性,审判运行方式的安全有效性,审判形式上的严格性。在尊重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审判内在固有结构的基础上,仍需从审判权力结构的调整、被告人基本诉讼权利的有效保障、庭前会议和庭审要素的把握和审判方式的灵活运用等方面,建构案件审判的法治逻辑,以体现审判应有的司法属性和程序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职务犯罪 反腐败 内在结构 法治逻辑
下载PDF
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的新兴权利
7
作者 李玉虎 地方立法研究 2024年第2期91-109,共19页
数字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生产服务模式下的消费品范围、消费场景与消费方式,而且拓宽了消费者群体。但是,源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消费者立法已经难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消费者保护。由于我国消费者保护立法对消费者概念的模糊化处理,使... 数字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生产服务模式下的消费品范围、消费场景与消费方式,而且拓宽了消费者群体。但是,源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消费者立法已经难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消费者保护。由于我国消费者保护立法对消费者概念的模糊化处理,使得既有消费者权利体系难以覆盖数字经济场景下消费者利益的保护,由此引发构建消费者新兴权利的需要。可将传统消费者概念扩展到数字消费者,并引入消费者信息权、消费者数据权、消费者评价权、消费者删除权等与数字经济和数字消费密切关联的权利,从而规范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数字经济背景下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消费者 消费者权利 新兴权利
下载PDF
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地方立法工作
8
作者 胡健 任才峰 +5 位作者 姜逾婧 刘浩 黄涛涛 肖宝玭 王成义 叶竹盛 地方立法研究 2024年第1期91-124,共34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要高质量,立法也要高质量。要以立法高质量保障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要高质量,立法也要高质量。要以立法高质量保障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为了推动新时代地方立法工作高质量发展,本期笔谈组织了来自立法实务界和理论界的专家,共同探讨当前地方立法工作所面临的一些较为紧迫的实务问题。同时,我们也期望,这些来自立法实践的鲜活经验与案例能够让法律人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法治秩序的上游——立法活动,回应中国立法实践,生产出更多的立法理论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合宪法 立法质量 立法体制 科学立法 民主立法 法治秩序 立法理论 立法实践
下载PDF
论数字检察背景下协作式法律监督观
9
作者 张迪 地方立法研究 2024年第2期50-68,共19页
数字时代下,检察机关积极作为,主动推行“数字检察”改革,对法律监督进行数字化赋能。与传统法律监督相比,数字化的法律监督在监督范围、方式和规模上呈现出扩张倾向,这不仅带来潜在技术风险,还对原有的权力架构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检... 数字时代下,检察机关积极作为,主动推行“数字检察”改革,对法律监督进行数字化赋能。与传统法律监督相比,数字化的法律监督在监督范围、方式和规模上呈现出扩张倾向,这不仅带来潜在技术风险,还对原有的权力架构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检察机关职权配置的内部隐忧、不同监督机关间的衔接难题以及检察机关与被监督机关的潜在冲突。面对这些问题,检察机关应从理念出发,树立协作式法律监督观。协作式法律监督观以协作共赢为监督目标,要求法律监督应奉行平等积极的监督态度,强调清晰统一的监督权责,重视沟通协作型监督方式,遵守技术性正当监督程序。协作式法律监督观以“条件论”作为理论起点,不仅有法律依据,也契合既有政策要求。检察机关应运用协作式法律监督观规范检察人员的行为,同时依托此理念推进检察机关内部职权优化,促进监督机关间衔接机制的构建,促成权力的新一轮定界与算法的有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作式法律监督观 数字检察 四大检察 算法治理 技术正当程序
下载PDF
地方立法统计分析报告:2023年度 被引量:1
10
作者 闫然 地方立法研究 2024年第1期125-140,共16页
贯彻落实新修改的立法法规定,2023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制定地方性法规233件,修改324件,废止93件,批准设区的市新制定地方性法规665件,修改130件,废止51件。2023年度的地方立法工作坚持稳中求进总... 贯彻落实新修改的立法法规定,2023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制定地方性法规233件,修改324件,废止93件,批准设区的市新制定地方性法规665件,修改130件,废止51件。2023年度的地方立法工作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牢牢把握提高立法质量这一关键,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增强地方立法实效性,不断推进区域协同立法制度化、规范化,在优化营商环境、创新驱动、生态文明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维护国家安全、完善人大制度等方面立法取得显著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法规 统计 立法法修改 基层社会治理 法规清理
下载PDF
纪检监察机关开展企业合规的空间、隐忧与进路
11
作者 朱良 地方立法研究 2024年第3期96-113,共18页
我国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的全面铺开,离不开纪检监察机关的参与。纪检监察机关开展企业合规业务,既是转换办案理念、改进腐败治理模式、适应社会变革和企业合规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保障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现实要求。目前,我国纪检监... 我国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的全面铺开,离不开纪检监察机关的参与。纪检监察机关开展企业合规业务,既是转换办案理念、改进腐败治理模式、适应社会变革和企业合规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保障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现实要求。目前,我国纪检监察机关开展企业合规业务,主要呈现出四种样态:顶层设计和地方实践的共同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二元分立、事前监督与事后预防的相互促进、检察主导与监察参与的协同配合等。实践中,纪检监察机关开展企业合规业务还存在着法治体系的规范阙如、权力滥用的潜在风险、合规期间与办案期间的冲突矛盾,以及程序衔接的运行龃龉等现实隐忧。未来应当系统构建以“党内法规+国家法律”为支撑的法治规范体系,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纪检监察工作,加强监察阶段的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和起诉阶段纪检监察机关的配合协作,进而推进纪检监察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合规 纪检监察 数字监察 腐败治理
下载PDF
《地方立法研究》稿约与征订启事
12
地方立法研究 2024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地方立法研究》是全国第一本立法研究学术期刊,由中山大学主管,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法研究所主办,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4-1728/D,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2959,为双月刊,逢单月15日发刊。本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 《地方立法研究》是全国第一本立法研究学术期刊,由中山大学主管,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法研究所主办,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4-1728/D,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2959,为双月刊,逢单月15日发刊。本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本刊关注立法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反映立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先进实践经验,旨在发展立法理论,促进立法水平,服务法治国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标准刊号 来源期刊 征订启事 学术期刊 ISSN 扩展版 立法理论 法治国家建设
下载PDF
《地方立法研究》稿约与征订启事
13
地方立法研究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地方立法研究》是全国第一本立法研究学术期刊,由中山大学主管,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法研究所主办,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44-1728/D,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2959,为双月刊,逢单月15日发刊。本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 《地方立法研究》是全国第一本立法研究学术期刊,由中山大学主管,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法研究所主办,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44-1728/D,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2959,为双月刊,逢单月15日发刊。本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本刊关注立法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反映立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先进实践经验,旨在发展立法理论,促进立法水平,服务法治国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标准刊号 来源期刊 征订启事 学术期刊 ISSN 扩展版 立法理论 法治国家建设
下载PDF
《地方立法研究》稿约与征订启事
14
地方立法研究 2024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地方立法研究》是全国第一本立法研究学术期刊,由中山大学主管,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法研究所主办,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4-1728/D,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2959,为双月刊,逢单月15日发刊。本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 《地方立法研究》是全国第一本立法研究学术期刊,由中山大学主管,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法研究所主办,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4-1728/D,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2959,为双月刊,逢单月15日发刊。本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本刊关注立法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反映立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先进实践经验,旨在发展立法理论,促进立法水平,服务法治国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标准刊号 来源期刊 征订启事 学术期刊 ISSN 扩展版 立法理论 法治国家建设
下载PDF
我国国家机构组织法的体系优化
15
作者 陈明辉 地方立法研究 2024年第3期57-76,共20页
国家机构组织法的立法模式有综合法模式、专门法模式和“基本法+单行法”这三种理想类型。我国各大国家机构组织法在制定之初选择的立法模式并不统一,这意味着各大国家机构组织法与其行为法、程序法、人员法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改革开... 国家机构组织法的立法模式有综合法模式、专门法模式和“基本法+单行法”这三种理想类型。我国各大国家机构组织法在制定之初选择的立法模式并不统一,这意味着各大国家机构组织法与其行为法、程序法、人员法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各大国家机关的组织形态、职权范围及其相互关系均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但组织法的修改却带着强大的立法惯性,未能随着各部专门法的制定而与时俱进,导致各大国家机构组织法与其行为法、程序法、人员法之间存在不少重复、错位乃至冲突。未来组织法和相关法律的修改,有必要强化国家机构组织法的体系化,统筹各大国家机构组织法与相关法律的关系,从组织法的功能定位、体例结构和具体内容三个层面对我国各大国家机构组织法体系进行整体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机构 组织法 行为法 程序法 人员法 优化
下载PDF
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评估的争议及应对
16
作者 罗维鹏 地方立法研究 2024年第1期74-90,共17页
第三方组织如何有效开展监督评估是刑事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随着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开展,第三方组织如何有效开展评估存在争议,有必要确立一些具体的规则和方法。一是明确第三方组织具有独立性,但并非完全独立... 第三方组织如何有效开展监督评估是刑事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随着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开展,第三方组织如何有效开展评估存在争议,有必要确立一些具体的规则和方法。一是明确第三方组织具有独立性,但并非完全独立。二是在评估对象上明确第三方评估的对象包括“合规计划书”和“合规报告书”,而且主要是评估“当前”的情况;在评估内容上则是区分全面合规、一般专项合规与涉案专项合规。三是评估标准应当体现层次性,包括制度整改的有效性和行为整改的有效性,并且应当认识到第三方评估标准与检察机关验收标准有所不同。四是明确第三方评议规则和第三方意见的基本内容以及第三方意见的证据功能。五是明确第三方组织的合理注意义务,除非存在故意弄虚作假、重大过失、涉嫌违法犯罪等情形,不应对第三方组织课以过重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合规 企业合规 第三方组织 第三方评估 第三方机制
下载PDF
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侵权的认定及其防范——以全球首例生成式AI服务侵权判决为中心
17
作者 姚志伟 地方立法研究 2024年第3期1-17,共17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遇到了著作权法上的挑战,其中一个重要挑战是生成阶段的著作权侵权问题,即生成物的著作权侵权问题。在该问题上,广州互联网法院作出了全球首例生成式AI服务侵权判决,即“新创华诉某科技公司案”,该判决有十分重要的... 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遇到了著作权法上的挑战,其中一个重要挑战是生成阶段的著作权侵权问题,即生成物的著作权侵权问题。在该问题上,广州互联网法院作出了全球首例生成式AI服务侵权判决,即“新创华诉某科技公司案”,该判决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以该案为中心,人工智能生成阶段的著作权侵权包括生成物侵权所涉及的具体著作权权利、侵权责任主体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的注意义务问题。生成阶段侵权涉及侵害复制权、改编权,但不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当生成内容的最终来源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时,传统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分析框架难以适用于侵权责任主体的分析,应构建以注意义务为中心的归责模式。该模式既可以明确责任主体,也提供了稳定预期进而有益于服务提供者的合规风控,在权利保护与技术发展之间取得适度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 生成阶段 著作权 注意义务 信息网络传播权
下载PDF
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与远程视频作证——基本权干预的视角
18
作者 聂友伦 地方立法研究 2024年第1期57-73,共17页
面对刑事诉讼证人出庭难的实践挑战,远程视频作证成为技术层面的创新应对之策.然而,以证人在线出庭作为传统线下出庭的替代方案,存在正当性疑问.证人出庭对于查明案件事实至关重要,更是确保对质诘问权得以实现的程序保障.被告人与证人... 面对刑事诉讼证人出庭难的实践挑战,远程视频作证成为技术层面的创新应对之策.然而,以证人在线出庭作为传统线下出庭的替代方案,存在正当性疑问.证人出庭对于查明案件事实至关重要,更是确保对质诘问权得以实现的程序保障.被告人与证人的直接对质诘问,是人的本能追求,也被国际司法规范认定为公正审判的基础性要求.从我国宪法文本出发,可以推导出对质诘问权的基本权地位.作为诉讼行为的远程视频作证,将不可避免地触及对质诘问权的核心内涵,从而具有基本权干预的性质.为规范远程视频作证,确保基本权干预的正当性,立法需要为其设置适当的正当化事由,包括但不限于当事人同意、证人无法出庭及证人保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人出庭 对质诘问权 基本权干预 远程视频作证 在线出庭
下载PDF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式的教义学展开
19
作者 陈越鹏 地方立法研究 2024年第3期77-95,共19页
《土地管理法》第63条第1款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所有权人可以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交由单位或者个人使用”。然而,入市方式存在出租入市行为性质有争议、其他入市方式不明确等问题。对此,同一条文第4款规定,... 《土地管理法》第63条第1款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所有权人可以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交由单位或者个人使用”。然而,入市方式存在出租入市行为性质有争议、其他入市方式不明确等问题。对此,同一条文第4款规定,入市方式“参照同类用途的国有建设用地执行”,因而研判入市方式问题应当先梳理国有土地相关规则,对是否参照、如何参照等展开论证。一方面,对于出租入市的行为性质,基于国有土地租赁规则、民法理论与规范,应当明确其为负担行为,所设定权利为债权,经登记产生对抗效力。另一方面,其他入市方式上,赠与、互换不符合入市条文立法目的,不属于该条的调整范围。结合国有土地出资(入股)的适用情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性等,应当承认出资(入股)入市可以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适用,并明确其采用协议方式进行交易;抵押入市有现实需求、理论上可行、符合入市规范,应当以阶段式架构建立其实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入市方式 出租 出资(入股) 抵押
下载PDF
论个人信息可携带权的客体界定
20
作者 张哲 地方立法研究 2024年第3期39-56,共18页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和《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对个人信息可携带权客体的规定存在范围过窄或范围不明确的问题,背后根源在于个人信息可携带权客体的界定标准尚未达成共识。“贡献度说”明确了不同数据价值区分的根本原因,...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和《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对个人信息可携带权客体的规定存在范围过窄或范围不明确的问题,背后根源在于个人信息可携带权客体的界定标准尚未达成共识。“贡献度说”明确了不同数据价值区分的根本原因,符合分配正义的要求,也有利于实现个人与个人信息处理者之间利益的平衡,以其作为个人信息可携带权客体的界定标准较为合理。基于贡献度标准,直接数据和观测数据的产生主要源于个人的贡献,因而属于个人信息可携带权的客体;衍生数据的产生主要源于个人信息处理者的劳动,个人对其贡献较小,因而不宜作为个人信息可携带权的客体;匿名数据由于不属于个人信息,因而也不能成为个人信息可携带权的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可携带权 贡献度 直接数据 观测数据 衍生数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