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9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沙井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被引量:3
1
作者 孙崇浩 周慧 +4 位作者 罗新生 杨鹏飞 缪卫东 石磊 黄智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9-209,共11页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沙井子断裂带,位于塔北隆起的温宿凸起和北部坳陷的阿瓦提凹陷之间。它是塔里木盆地的一条一级断裂带,由沙井子断裂、英雄断裂、温宿断裂和沙南断裂组成。其中沙井子断裂是主干断裂,其它3条是其分支断裂。本轮研究新...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沙井子断裂带,位于塔北隆起的温宿凸起和北部坳陷的阿瓦提凹陷之间。它是塔里木盆地的一条一级断裂带,由沙井子断裂、英雄断裂、温宿断裂和沙南断裂组成。其中沙井子断裂是主干断裂,其它3条是其分支断裂。本轮研究新发现温宿分支断裂,并将沙南断裂解释为英雄断裂前缘的反冲断层,归属沙井子断裂带。沙井子断裂带的雏形形成于奥陶纪末—志留纪初,在泥盆纪末—石炭纪、二叠纪末—三叠纪初、侏罗纪末—白垩纪初、白垩纪末—古近纪初和新近纪—第四纪发生过多期冲断作用和新近纪末—第四纪初的张扭性构造变形后,才最终定型。沙井子断裂带是一条断控油气富集区带,温宿油田、托探1油藏、沙南1油藏、新苏地1油气藏等都受其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井子断裂带 温宿断裂 沙南断裂 多旋回冲断构造 断控油气富集带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马四段高含硫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
2
作者 魏柳斌 刘文汇 +8 位作者 王前平 罗厚勇 武春英 王晓锋 师平平 张东东 陈晓艳 张雯 管晓涵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3-695,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盐下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在马四段多次钻获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成因和来源尚不明确。通过系统采集马四段天然气、乌拉力克组页岩气和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样品,测定天然气的组分和碳、氢同位素组成... 鄂尔多斯盆地盐下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在马四段多次钻获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成因和来源尚不明确。通过系统采集马四段天然气、乌拉力克组页岩气和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样品,测定天然气的组分和碳、氢同位素组成,结合盆地中东部地质实际开展天然气成因和气源研究。结果显示,马四段天然气是以甲烷为主的干气,干燥系数平均值为0.97,乙烷平均含量为1.07%,丙烷平均含量为0.32%,其余重烃气平均含量0.38%;硫化氢平均浓度为124774×10-6,是TSR作用的产物,明显区别于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和乌拉力克组页岩气,研究区内由西向东硫化氢含量逐渐降低;马四段天然气中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介于-44.8‰~-36.4‰,平均值为-40.3‰;乙烷碳同位素组成介于-27.7‰~-19.1‰,平均值为-24.3‰;甲烷氢同位素组成介于-172‰~-140‰,平均值为-162‰;乙烷氢同位素组成介于-140‰~-112‰,平均值为-119‰;马四段天然气具有较轻的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和较重的甲烷氢同位素组成,指示马四段天然气具有与上古生界煤成气不同的气源。以甲烷碳、氢同位素组成及组分作为高含硫天然气的主要判识参数,识别出马四段天然气具有“自生自储”的特征,气源岩为马家沟组含膏层系发育的海相烃源岩;TSR促进了烃类向非烃的转化,重烃气向甲烷的转化,也会导致烃类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部分气藏乙烷碳同位素组成已经明显重于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超出了热演化的影响范围,凸显TSR作用对乙烷碳同位素影响较大。基于马家沟组盐下天然气的形成演化地质背景,初步估算TSR能导致乙烷碳同位素组成变重5‰~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马家沟组 天然气成因 碳氢同位素组成 硫化氢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中-下组合岩相古地理演化及储层分布规律 被引量:2
3
作者 牛小兵 吴东旭 +6 位作者 刘新社 任军峰 李程善 周进高 于洲 李维岭 王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5-636,共12页
岩相古地理研究是储层刻画和油气勘探的基础。前期对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的认识成果,有效指导了奥陶系马家沟组顶部的风化壳储层勘探,已探明近万亿方储量规模。然而,限于资料和认识程度,原来的储层分布图无法满足日益深入的... 岩相古地理研究是储层刻画和油气勘探的基础。前期对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的认识成果,有效指导了奥陶系马家沟组顶部的风化壳储层勘探,已探明近万亿方储量规模。然而,限于资料和认识程度,原来的储层分布图无法满足日益深入的天然气勘探工作需求。因此,笔者基于最新的地质基础资料,综合运用岩相古地理分析和储层预测技术,通过编制马家沟组中-下组合重点层段的沉积相图和储层分布图,明确了中-下组合有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马家沟组中-下组合主要发育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和台地边缘3大相类型,以及8种亚相和16种微相;其中台内颗粒滩、微生物丘、台缘颗粒滩、含膏云坪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微相。2)中-下组合白云岩储层微观储集空间主要有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微裂缝等,主要受控于丘滩和膏云坪沉积、准同生溶蚀作用和后期充填作用3种因素。3)马二段、马四段、马五9亚段、马五7亚段以丘滩相的粒间孔和晶间孔储层为主,马三段、马五6亚段以膏云坪的溶蚀孔储层为主。结论认为,中-下组合储层类型多样、层系多、厚度大,是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分布 沉积微相 岩相古地理 中-下组合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白云岩成藏条件分析与勘探部署方向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德波 王珊 +7 位作者 陈永权 曹颖辉 闫磊 杜德道 杨敏 张君龙 徐兆辉 周慧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4-759,共16页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具有优质的生储盖组合,是盆地级重大战略接替领域,但由于埋深大、层系古老,寒武系盐下勘探面临烃源岩、沉积储层与油气保存等基础地质方面诸多认识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分析与区域地震大...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具有优质的生储盖组合,是盆地级重大战略接替领域,但由于埋深大、层系古老,寒武系盐下勘探面临烃源岩、沉积储层与油气保存等基础地质方面诸多认识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分析与区域地震大剖面解释,重新认识寒武系盐下烃源岩、沉积储层、盖层与油气保存条件,结合已钻井分析,指出寒武系盐下有利勘探方向,优选有利勘探区带。结果表明:1)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分布受控于前寒武纪裂坳体系,主要分布在北部坳陷及周缘、塔西南地区,总面积约26.8×10^(4) km^(2)。2)寒武系盐下发育肖尔布拉克组内—中缓坡丘滩体、吾松格尔组礁后滩两套储层。肖尔布拉克组内—中缓坡丘滩体沿塔南古陆周缘分布,面积4.5×10^(4) km^(2);吾松格尔组礁后滩发育在轮南—古城台缘带内侧,面积5.3×10^(3) km^(2)。3)中寒武统膏盐岩盖层发育膏盐湖、膏云坪、泥云坪3个相带,由巴楚隆起—阿瓦提凹陷膏盐湖中心向四周呈环带状展布,总面积大约25×10^(4) km^(2)。4)基于已钻井分析,提出近源、规模优质储盖组合与古隆起背景是寒武系盐下勘探突破的方向。优选塔中北斜坡、古城—肖塘南、温宿周缘、轮南地区4个Ⅰ类有利区与麦盖提斜坡1个Ⅱ类有利区,总面积5.4×10^(4) km^(2)。研究成果对于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勘探部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寒武系盐下 肖尔布拉克组 吾松格尔组 丘滩体 膏盐岩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库车坳陷西部阿瓦特—博孜地区构造变形差异及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谢会文 陈龙 +3 位作者 吴超 陈汉林 顾成龙 程晓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2-1097,共16页
库车坳陷西部的阿瓦特-博孜地区位于构造挤压转换区,沿走向构造变形差异显著。本文基于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和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区域进行了精细的地质建模,模拟了其形成演化过程,讨论了差异变形的控制因素。阿瓦特地区盐下沿克深... 库车坳陷西部的阿瓦特-博孜地区位于构造挤压转换区,沿走向构造变形差异显著。本文基于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和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区域进行了精细的地质建模,模拟了其形成演化过程,讨论了差异变形的控制因素。阿瓦特地区盐下沿克深断裂远距离逆冲推覆,形成上下叠置的两套沿侏罗系煤层滑脱的逆冲体系;盐上发育厚度较小的阿瓦特凹陷;盐构造以不整合型为主。博孜地区盐下在克深断裂以北为高角度基底卷入变形,以南为沿煤层的滑脱,整体为楔形叠瓦冲断构造;盐上发育厚度巨大的拜城凹陷;盐构造以整合型为主。模拟结果表明,温宿古隆起限制了中生界至古近系的沉积范围,阻碍了变形的向前传递,是造成阿瓦特-博孜地区变形差异性的最主要原因。先存盐底辟构造和南天山的差异挤压作用对该区域的差异变形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综合地震剖面解释和数值模拟结果的演化过程表明,该区域构造活动具有由弱到强的变化趋势,构造变形开始于早中新世吉迪克组沉积时期,在上新世早期康村组沉积之后发生显著的构造加速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西部 构造建模 离散元数值模拟 古隆起 差异变形 盐底辟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类型与热演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曾治平 王金铎 +5 位作者 李超 徐冰冰 范婕 刘德志 李松涛 张增宝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0-340,共11页
沙湾凹陷下组合油气资源丰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被证实是凹陷内主要的油气来源。然而,由于烃源岩埋深较大、勘探程度低,烃源岩类型、热演化以及生烃史尚不清楚,制约了下组合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本研究基于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认识下乌... 沙湾凹陷下组合油气资源丰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被证实是凹陷内主要的油气来源。然而,由于烃源岩埋深较大、勘探程度低,烃源岩类型、热演化以及生烃史尚不清楚,制约了下组合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本研究基于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认识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基本特征,利用盆地模拟恢复烃源岩热演化以及生烃演化史,在此基础上对油气成藏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湾凹陷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平均有机碳含量(TOC)为0.82%,生烃潜量(S_(1)+S_(2))为5.32 mg/g,为中等烃源岩,平均成熟度(Ro)为1.27%,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热演化模拟显示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于晚三叠世晚期进入生烃门限(Ro=0.5%),晚侏罗世—晚白垩世达到生油高峰(Ro=1.0%)。白垩纪末期,有机质热演化进入了高成熟演化阶段(Ro>1.3%)。沙湾凹陷超深层储层经历多期油气充注,油气的多期混合以及断层活动的不均一性造成不同层位多种相态油气藏共存。研究认识为准噶尔盆地超深层油气成藏过程和机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热演化 生烃史 盆地模拟 沙湾凹陷
下载PDF
克拉通盆地不同级次构造—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与实践:以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牛小兵 李程善 +5 位作者 范立勇 肖庆 付斯一 任军锋 张成弓 苏中堂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3-611,共9页
构造—沉积分异思想在地球内部构造地质作用与地球表面沉积响应间建立起了有机联系,可划分为不同序次系统,体现了地球系统思维。以该思想为指导编制了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构造—岩相古地理图。盆—山系统级次编图主要体现了不同构造—... 构造—沉积分异思想在地球内部构造地质作用与地球表面沉积响应间建立起了有机联系,可划分为不同序次系统,体现了地球系统思维。以该思想为指导编制了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构造—岩相古地理图。盆—山系统级次编图主要体现了不同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对古地理面貌的控制,揭示了古地理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反映了不同时期地球深部活动在地表系统的响应;隆—坳系统级次编图揭示出海平面波动过程中不同构造单元沉积环境及充填沉积物的差异;凸—凹系统级次编图清晰展现出东部坳陷内古地貌差异引起的沉积环境分异及生、储、盖物质的分布规律与组合关系。不同级次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更好地解释了古地理面貌“所以然”的原因,更清晰地揭示了油气成藏物质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从而能更有效指导油气勘探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分异作用 微相 同沉积断裂 怀远运动 马家沟组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热演化程度:来自伊利石结晶度及伊蒙混层的指示 被引量:1
8
作者 范立勇 祁凯 +5 位作者 刘新社 任战利 李进步 邢光远 张才利 崔军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3-682,共10页
由于缺乏有效的古温标,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热演化程度一直以来了解十分有限。本文通过对盆地内20余口钻井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开展自生伊利石结晶度和伊蒙混层系统性测试,试图从新的角度分析盆地中-上元古界—奥陶... 由于缺乏有效的古温标,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热演化程度一直以来了解十分有限。本文通过对盆地内20余口钻井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开展自生伊利石结晶度和伊蒙混层系统性测试,试图从新的角度分析盆地中-上元古界—奥陶系热演化程度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盆地不同部位伊利石结晶度与深度关系存在明显的差异,整体具有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主要受控于古埋深及古地温梯度。盆地沉积盖层伊利石结晶度普遍大于0.25,未达到绿片岩相浅变质阶段;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伊利石结晶度大于0.42,表明处于成岩演化阶段;寒武系样品结晶度略小于奥陶系,整体处于成岩带中-晚期到极低级变质作用阶段;中元古界伊利石结晶度相对更低,对应热演化程度更高。此外,我们对比了伊利石结晶度和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分别恢复的地层最大古地温结果,两者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表明这一方法对研究我国古老地层热演化程度具有明显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石结晶度 伊蒙混层 热演化程度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黄龙背斜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 被引量:1
9
作者 何登发 邹松 +5 位作者 于波 包洪平 毛丹凤 魏柳彬 井向辉 石婧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2-624,共13页
研究克拉通内构造变形对于揭示克拉通的构造属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应用钻井与高精度反射地震资料,剖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黄龙背斜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黄龙背斜发育在渭北隆起东端... 研究克拉通内构造变形对于揭示克拉通的构造属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应用钻井与高精度反射地震资料,剖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黄龙背斜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黄龙背斜发育在渭北隆起东端,是一长18 km、宽15 km的短轴状背斜,地层起伏幅度达200 ms;黄龙背斜自长城系往上至三叠系均具有相似的背斜形态;它是在燕山期基底断层复活而形成的断层传播褶皱背斜;黄龙背斜区内东西向与南北向剖面控制的缩短分别为70 m和90 m,缩短量较小,指示该部位处于燕山期冲断变形的前锋部位,变形即将终止。黄龙背斜响应于周缘构造边界挤压作用,是克拉通内部的基底正断层反转而在沉积盖层形成的褶皱背斜,因地层能干性差异发生了分层剪切。黄龙背斜是一个有利的天然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龙背斜 构造几何学 构造运动学 克拉通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
下载PDF
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程度与古气候的关系:以中上扬子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毛小平 陈修蓉 +3 位作者 王志京 杨岳兴 李书现 杨帆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1172,共22页
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程度与古气候的关系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基本一致地认为,古气候越温暖潮湿,初级生产力高,越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然而,这一认识和现代环境科学中的固碳规律是矛盾的。因此,有必要充分结合现代环境科学、生态学,将今论... 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程度与古气候的关系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基本一致地认为,古气候越温暖潮湿,初级生产力高,越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然而,这一认识和现代环境科学中的固碳规律是矛盾的。因此,有必要充分结合现代环境科学、生态学,将今论古,分析有机碳埋藏的特征,深入探讨气候对固碳作用的影响。研究方法是对现代土壤、湿地及海洋中的固碳情况,从全球尺度和局部尺度上进行分析,以把握固碳效率与气候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固碳效率高的地区主要为寒温带,对应的是初级生产力较低的地区;而中低纬度温带、热带初级生产力高的地区,则表现出较低的固碳效率;气温对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程度的控制远大于氧化还原条件;中上扬子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发育于地球第三次大冰期,对应冷湿气候带,为海退背景下的低盐度潟湖环境,对应为低初级生产力;古气候变化所引发的寒温带的纬向滑移控制了页岩油气与煤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固碳 寒温带 沉积环境 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新疆克拉玛依乌尔禾张扭性走滑断裂特征及其控藏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孟凡超 白沅可 +1 位作者 祝贺 王胜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0-312,共13页
乌尔禾沥青矿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乌尔禾鼻隆之上,是一个小型左旋走滑断裂带。断裂带形成后未发生强烈改造,断裂带内发育沥青矿脉,露头地质条件好,且有三维地震覆盖,是研究走滑断裂特征和控藏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本文... 乌尔禾沥青矿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乌尔禾鼻隆之上,是一个小型左旋走滑断裂带。断裂带形成后未发生强烈改造,断裂带内发育沥青矿脉,露头地质条件好,且有三维地震覆盖,是研究走滑断裂特征和控藏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本文采用无人机三维立体建模技术,结合野外剖面实测,对乌尔禾沥青矿走滑断裂带野外剖面露头进行定量分析和解剖。结果表明,沥青矿断裂带共发育17条断层,主断层西北侧断层呈雁列状分布,东南侧断层呈马尾状,断裂带纵向呈负花状。研究表明,断层形成于燕山期左旋剪切应力场,受拉张应力影响,整体处于张扭环境,形成张扭性走滑断裂带。断层发育空腔和诱导裂缝,尤其主动盘裂缝更为发育,空腔的开度与油气侵染宽度呈正相关。结合塔里木盆地张扭性走滑断裂与油气藏关系分析,本文认为张扭性走滑断裂是良好的垂向油气运移通道,主动盘具有侧向输导作用,被动盘具有封堵作用,走滑断裂主动盘一侧圈闭是良好的油气聚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乌夏断裂带 乌尔禾沥青矿断裂带 左旋张扭性走滑断裂 控藏作用
下载PDF
基于斜坡单元和语义分割的皖南地区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估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萍 赵思逸 +3 位作者 孙雨 阮旭东 王宁 张树衡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2-574,共13页
滑坡灾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破坏。以斜坡单元为单位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估能够更加接近真实的滑坡地形,为滑坡灾害的防治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持。本文以安徽省皖南地区为研究区,基于黄山、宣城、池州市... 滑坡灾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破坏。以斜坡单元为单位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估能够更加接近真实的滑坡地形,为滑坡灾害的防治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持。本文以安徽省皖南地区为研究区,基于黄山、宣城、池州市滑坡点数据以及皖南地区基础地理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重共线性分析方法筛选滑坡评价因子,提出将斜坡单元几何形状信息和语义分割方法相结合的创新方法,构建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估模型,对皖南地区的滑坡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估,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结合斜坡单元和语义分割方法构建的滑坡易发性评估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能够充分考虑斜坡单元的几何形状信息对滑坡易发性的影响,较为准确地评估皖南地区的滑坡易发性。评估结果符合滑坡形成机理,其中62.19%的滑坡单元分布在滑坡易发性等级中—高的斜坡单元上,模型预测AUC值为0.878,与缺少几何形状信息的CNN模型进行对比,预测精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单元 深度学习 语义分割 Unet 滑坡易发性评估
下载PDF
安徽南部地区奥陶纪海相红层的分布及时代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锦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0-223,共14页
在充分收集前人奥陶系地层学、古生物学和沉积学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安徽南部地区奥陶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开展皖东地1井和贵池冯村剖面奥陶纪海相红层系统研究,为地层对比、古气候和古地理恢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奥陶纪海相红... 在充分收集前人奥陶系地层学、古生物学和沉积学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安徽南部地区奥陶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开展皖东地1井和贵池冯村剖面奥陶纪海相红层系统研究,为地层对比、古气候和古地理恢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奥陶纪海相红层主要分布于紫台组、牯牛潭组、大田坝组、宝塔组、汤头组和胡乐组,时代为早奥陶世弗洛晚期至晚奥陶世凯迪中期;主要岩石类型为碳酸盐岩(瘤状泥质灰岩、网纹状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和泥微晶灰岩等),少量碎屑岩(泥岩、含粉砂质泥岩、含粉砂质页岩);大多数属半深水海相红层,局部为浅水和深水海相红层;自北西向南东呈现一层式→二层式→三层式→二层式→一层式→零层式的横向变化,出现时代凯迪期→达瑞威尔期→弗洛期的纵向变化,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沉积环境、古水温和不同地区构造性质密切相关;研究区海相红层不仅具有区域性(与湖北宜昌奥陶系具有对比性),而且具有全球性(中国主要块体),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海相红层 分布 对比 安徽南部地区
下载PDF
铜陵新桥层状菱铁矿成因的矿物学证据及成矿意义
14
作者 谢巧勤 胡雨 +5 位作者 王家宇 马子意 徐亮 周跃飞 陈天虎 徐晓春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8-509,共12页
安徽铜陵新桥矿区二叠系栖霞组底部和石炭系黄龙组—船山组之间产出层状、似层状菱铁矿矿层。开展菱铁矿矿层成因研究对于深入剖析区域层控矽卡岩型铜铁矿床成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粉晶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菱铁矿... 安徽铜陵新桥矿区二叠系栖霞组底部和石炭系黄龙组—船山组之间产出层状、似层状菱铁矿矿层。开展菱铁矿矿层成因研究对于深入剖析区域层控矽卡岩型铜铁矿床成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粉晶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菱铁矿矿石进行矿物学研究,结果发现菱铁矿矿石主要由菱铁矿、石英、伊利石和有机质等组成,菱铁矿颗粒粒径较小,表面具有成岩自生的自形石英硬模的微结构,SEM原位微区成分分析显示菱铁矿中除了主量元素铁,还含有大量的锰、锌和钙。矿石中存在两种微结构和不同成因的石英:表面具菱铁矿硬模和次生加大结构的碎屑石英;具六方双锥、单锥以及生物成因球形的自生石英。菱铁矿矿石的组成和矿物表面微结构表明其为沉积成因,非岩浆热液起源。富有机质和亚铁的沉积菱铁矿层和沉积胶状黄铁矿层协同作用,可能是铜陵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层状铜铁矿床层控性重要制约因素,以及可能作为燕山期中酸岩浆演化的氧化性含铜成矿流体卸载成矿的地球化学还原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桥矿床 菱铁矿层 成因矿物学 碎屑石英 层控机制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形成环境、成烃生物及岩矿特征
15
作者 包洪平 黄正良 +4 位作者 郭玮 王前平 井向辉 王刚 刘建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6-711,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发育与盆地本部奥陶系沉积特征截然不同的沉积层,其中西缘的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发育较好的海相烃源岩层。近期,通过对该套烃源岩形成的构造—沉积环境、成烃生物特征及烃源岩层岩矿特征等方面的分析,表明有利烃...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发育与盆地本部奥陶系沉积特征截然不同的沉积层,其中西缘的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发育较好的海相烃源岩层。近期,通过对该套烃源岩形成的构造—沉积环境、成烃生物特征及烃源岩层岩矿特征等方面的分析,表明有利烃源岩的发育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1)盆地中-上奥陶统主力烃源岩主要形成于沉积水体不断加深的构造沉积背景,其中沉积水体能量较弱,陆源碎屑注入相对较慢的半深水斜坡环境最有利于富有机质烃源岩发育;2)西南缘奥陶纪虽然生物类型多样,种群繁盛,但能形成重要烃源岩层的母源生物(生烃母质)却多以浮游生物、疑源类(微体藻类)及蓝细菌为主,相对还原的介质环境和适宜的沉积埋藏速率对有机质的有效保存也起重要的控制作用;3)X-衍射物相分析及扫描电镜等微观研究显示,主力烃源层段所谓“泥页岩层”的造岩矿物类型仍以石英、长石类为主,次为伊利石类黏土矿物与碳酸盐矿物,少量黄铁矿等;黏土矿物及黄铁矿含量与有机质丰度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西缘 奥陶系烃源岩 成烃生物 乌拉力克组 岩矿特征
下载PDF
川东地区龙潭组页岩岩性序列及勘探意义
16
作者 姚永君 肖高杰 +6 位作者 范兴燕 胡国恒 黎李 王欣 张兵 杨凯 肖威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79,共14页
川东地区龙潭组具有较大的页岩气勘探前景,该地层沉积于海陆过渡环境,沉积相变化快,岩性复杂,存在难以通过常规的矿物成分方法划分岩相以及当前岩相划分尚不精确的问题,制约了该地区龙潭组页岩有利岩相带识别及勘探。本文基于岩心观察... 川东地区龙潭组具有较大的页岩气勘探前景,该地层沉积于海陆过渡环境,沉积相变化快,岩性复杂,存在难以通过常规的矿物成分方法划分岩相以及当前岩相划分尚不精确的问题,制约了该地区龙潭组页岩有利岩相带识别及勘探。本文基于岩心观察、野外剖面实测和薄片鉴定,结合钻井的泥地比、单层岩性厚度,建立了川东地区龙潭组7种特征岩性组合模式(泥页岩型、富泥含砂型、富泥含灰型、灰泥互层型、富灰含泥型、致密灰岩型和火成岩型);综合TOC、孔隙度、含气性、脆性指数等页岩储层特征参数,明确了不同岩性组合在龙潭组各段的平面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纵向上优势岩性组合主要为龙潭一段富泥含灰型和泥页岩型,龙潭二段主要为泥页岩型、灰泥互层型和富泥含灰型。平面上龙潭一段优势岩性组合富泥含灰型主要分布在开州—云阳一带,泥页岩型主要分布在重庆—綦江一带;龙潭二段优势岩性组合泥页岩型分布在巴南—綦江一带,灰泥互层型分布在达州一带,富泥含灰型分布在万州—梁平—石柱一带。该项研究成果为川东地区龙潭组页岩气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地区 龙潭组 岩性组合 优势页岩储层 勘探意义
下载PDF
金湖凹陷基性岩捕获锆石年龄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17
作者 谢成龙 朱庆富 +2 位作者 朱光 夏连军 高德群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7-465,共29页
郯庐断裂带的形成演化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关键大地构造事件,该断裂带起源机制问题是了解华南与华北板块汇聚过程与方式的基本前提。本文利用郯庐断裂带东侧金湖凹陷内7个新生代基性岩样品394个点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数据,在分析岩... 郯庐断裂带的形成演化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关键大地构造事件,该断裂带起源机制问题是了解华南与华北板块汇聚过程与方式的基本前提。本文利用郯庐断裂带东侧金湖凹陷内7个新生代基性岩样品394个点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数据,在分析岩浆活动时代基础上,利用捕获锆石年龄信息探讨了大别造山带的古生代演化及郯庐断裂带起源机制问题,为认识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表明,金湖凹陷的基性岩浆活动时代为古近纪早期(66.1~56.5 Ma),与围岩的沉积时代吻合;基性岩中的捕获锆石来自大别造山带,是印支期板块碰撞造山中楔入郯庐断裂带东侧华南板块的造山带物质,具有华南板块、北淮阳和华北板块的混杂岩石圈信息;捕获锆石中445 Ma(变质锆石)、290 Ma(岩浆锆石)及214 Ma(变质锆石)等峰值年龄信息指示古生代以来北淮阳构造带经历了与北秦岭构造带类似的弧—陆俯冲、碰撞历程,暗示秦岭造山带的二郎坪洋、商丹洋和勉略洋可延伸至大别造山带东端;年代学数据及构造分析支持郯庐断裂带起源于嵌入碰撞背景下的华南板片撕裂边界,其起源形式为陆—陆碰撞下的板块斜向汇聚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湖凹陷 捕获锆石 郯庐断裂带 北淮阳构造带 新生代基性岩
下载PDF
安徽铜陵地区晚中生代中基性侵入岩成因与成矿:来自磷灰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18
作者 徐晓春 夏彩莲 +3 位作者 金林森 谢巧勤 闫峻 谢建成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1-1411,共21页
辉石闪长岩是安徽铜陵地区晚中生代侵入岩的重要类型,与铜金多金属成矿密切相关。本文以白芒山岩体和舒家店岩体辉石闪长岩为研究对象,着重开展磷灰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索中基性侵入岩成因及与成矿关系。结果显示:磷灰石强烈富集... 辉石闪长岩是安徽铜陵地区晚中生代侵入岩的重要类型,与铜金多金属成矿密切相关。本文以白芒山岩体和舒家店岩体辉石闪长岩为研究对象,着重开展磷灰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索中基性侵入岩成因及与成矿关系。结果显示:磷灰石强烈富集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弱—中等Eu负异常,富集Th、U等高场强元素,亏损Ta、Nb、Ti、Zr、Hf等高场强元素和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微量元素组成特征指示其寄主岩石成岩物质具有壳幔混源特征。岩相学特征显示磷灰石具有两种不同的晶体形态、产出状态和显微结构,即长柱状、包裹体相、均质结构和短柱状、晶间相、核—边/环带结构,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有显著差异,指示其寄主岩石成岩作用经历过壳源长英质岩浆冷凝结晶→高温幔源镁铁质岩浆注入和长英质岩浆早期结晶矿物熔蚀→混合岩浆侵位和结晶的复杂过程。核—边/环带结构磷灰石从核部到边部SO_(3)和Cl含量波动式变化特征,指示镁铁质岩浆幕式注入,并触发混合岩浆上升侵位,有利于流体出溶和热液成矿。磷灰石卤族元素(F、Cl)和SO_(3)高含量则提供板块俯冲环境证据,指示基性端元的镁铁质弧岩浆来自俯冲板片析出流体交代富集岩石圈地幔,镁铁质岩浆幕式注入有利于流体出溶和热液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石闪长岩 中基性侵入岩 磷灰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 晚中生代 安徽铜陵地区
下载PDF
库车坳陷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隐性断层特征与发育模式
19
作者 金江宁 易泽军 +5 位作者 李青 王海学 屈元基 姜涵博 李志豪 何韫多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0-767,共8页
库车坳陷作为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盐下叠瓦状构造楔发育,多个断片在巴什基奇克组发现了天然气藏。随着气藏的不断开发,多个气藏发生不同程度水侵,前人研究表明,隐性断层作为沟通底水或边水的高渗透通道,是导致水侵的主要原因... 库车坳陷作为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盐下叠瓦状构造楔发育,多个断片在巴什基奇克组发现了天然气藏。随着气藏的不断开发,多个气藏发生不同程度水侵,前人研究表明,隐性断层作为沟通底水或边水的高渗透通道,是导致水侵的主要原因,能否有效识别隐性断层直接影响气藏开发效果。然而,由于膏盐岩层的影响,盐下构造的地震分辨率较低,使用地震属性方法识别隐性断层难度较大。本次以大北地区为例,采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思路,在钻井与地震属性方法识别的3条隐性断层基础上,通过断距—距离曲线分析主干逆冲断裂的分段性,并结合应力分析,建立了两种隐性断层发育模式。结果表明隐性断层的形成受局部应力场和区域应力场的共同控制。主干逆冲断层构造转换带是隐性断层优势发育位置,随着断层发生分段生长连接,构造转换带将由挤压应力状态逐渐变为走滑应力状态,形成的隐性断层走向也将发生变化。区域应力的走滑分量则是控制北东向隐性断层远离主干边界断层后走向,维持稳定的另一重要因素。本次研究成果将为库车坳陷隐性断层的识别和预测提供重要的地质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逆冲断裂 隐性断层 断距—距离曲线 发育模式
下载PDF
盐构造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下刚果盆地为例
20
作者 刘静静 邬长武 +3 位作者 郭荣涛 高蔚原 汲生珍 李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5-374,共10页
盐构造对油气藏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很多富油气盆地都发育丰富的盐构造。本论文以南大西洋东海岸下刚果盆地为研究对象,从含油气盆地分析的角度,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和成藏动力学系统理论为指导,旨在明确盐岩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过... 盐构造对油气藏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很多富油气盆地都发育丰富的盐构造。本论文以南大西洋东海岸下刚果盆地为研究对象,从含油气盆地分析的角度,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和成藏动力学系统理论为指导,旨在明确盐岩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分析盐岩构造变形对盐相关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基于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识别出下刚果盆地发育盐滚、盐底辟、盐蓬/盐盖、厚层盐岩4种主要盐岩构造样式,明确了各类盐构造的变形特征及其上覆地层构造特征。最后,在分析盐构造变形对源、储、圈闭等静态成藏要素,以及圈闭演化过程、油气运移、保存等动态成藏过程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下刚果盆地油气动态成藏模式,以期指导该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刚果盆地 盐构造 成藏过程 成藏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