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756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展演“别处的世界”:《赵氏孤儿》英国改编版中的东方主义与剧场要素
1
作者 李元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4年第2期38-60,共23页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第一部被译介到欧洲的中国戏剧作品,英国剧坛分别在18世纪中叶和21世纪初叶对其进行了改编和再创作。两个改编版本从创作缘起、剧作文本、戏剧制作到演出效果差异显著,前者是英国当时流行的英雄剧与女性一悲剧的合...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第一部被译介到欧洲的中国戏剧作品,英国剧坛分别在18世纪中叶和21世纪初叶对其进行了改编和再创作。两个改编版本从创作缘起、剧作文本、戏剧制作到演出效果差异显著,前者是英国当时流行的英雄剧与女性一悲剧的合,后者则被定位为“中国的哈姆雷特”,但两者都按照英国戏剧传统和价值观来重塑这部中国古典戏剧作品,服务于英国中产阶级观众,而且,两个改编版本的制作和演出都被票房和社会文化环境裹,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印度学者拉斯顿·巴鲁卡所称的“一种幼稚的、未经审视的民族优越感”。《赵氏孤儿》作为“别处的世界”,在两次改编中被转换为英国情调的自我投射。以中国的剧作版本作为参照对两个英国剧作版本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思考文学跨文化改编的伦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编 中国风 东方主义 戏剧传统 剧场要素
原文传递
“理论之后”的现实主义诗学批评探索——评《现实主义幻象:从巴尔扎克到阿拉贡》
2
作者 孙婷婷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4年第2期61-72,共12页
法国学者亨利·密特朗所著的《现实主义幻象》虽然在理论上未有新的建树,却切实提供了一种研究现实主义文学的新路径,即从写作的技巧、风格等形式层面入手,分析现实主义幻象的形成机制。该书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揭示了巴尔扎克等杰出... 法国学者亨利·密特朗所著的《现实主义幻象》虽然在理论上未有新的建树,却切实提供了一种研究现实主义文学的新路径,即从写作的技巧、风格等形式层面入手,分析现实主义幻象的形成机制。该书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揭示了巴尔扎克等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中现实主义符码所发生的“偏移”,并指出在这种偏移中已经出现形式创新和现代性元素的萌芽。本书可贵之处在于,它采用形式主义研究路径,却并未导向排斥指涉和读者参与的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幻象 形式主义研究 亨利·密特朗 真实效应 偏移 指涉
原文传递
《变迁中的美国文学》中的新文学史观
3
作者 程锡麟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4年第2期144-156,共13页
十卷本的《变迁中的美国文学》涵盖了1910至2010年美国文学文化的发展进程。本文通过评介这套大型文学断代史的基本内容,总结它的主要特点,将它与传统文学史及新文学史的代表性著作进行比较,指出该套书采用20世纪后期以来的批评理论和方... 十卷本的《变迁中的美国文学》涵盖了1910至2010年美国文学文化的发展进程。本文通过评介这套大型文学断代史的基本内容,总结它的主要特点,将它与传统文学史及新文学史的代表性著作进行比较,指出该套书采用20世纪后期以来的批评理论和方法,以多元化、差异性和包容性的新文学史观为指引,对一百年来美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及其社会历史语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析,展现了这一时期美国文学变迁的全景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迁中的美国文学》 基本内容 主要特点 新文学史观
原文传递
“我们编织了一张多么纷繁的罗网!”——沃尔特·司各特的格子呢书写与19世纪的帝国想象
4
作者 张秀丽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4年第4期22-44,共23页
将司各特的整体创作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文学书写与文化实践的互动,可以看到格子呢如何成为大英帝国扩张和军事优越论的视觉符号,也可以看到司各特的文学想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作为乔治四世封的第一个准男爵,身为苏格兰人的... 将司各特的整体创作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文学书写与文化实践的互动,可以看到格子呢如何成为大英帝国扩张和军事优越论的视觉符号,也可以看到司各特的文学想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作为乔治四世封的第一个准男爵,身为苏格兰人的司各特总是试图在格子呢的美学和实用价值之间,在民族情感与商业进步之间,在浪漫与理性之间寻求平衡。这种以平衡为目的的文学想象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深入发展以及帝国主义的加速扩张,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军事优越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在不断的传播、改写和挪用中发生了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特·司各特 格子呢书写 帝国想象
原文传递
合作与纷争:《党派评论》与托洛茨基
5
作者 蒋洪生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4年第2期18-37,共20页
20世纪30年代末,原本倡导和刊发无产阶级文学的美国《党派评论》转变为一份具有鲜明反“斯大林主义”和亲“托洛茨基主义”色彩、重视现代主义文学和先锋派文艺的杂志。基于对托洛茨基政治观和文艺观的认同,《党派评论》积极寻求与托洛... 20世纪30年代末,原本倡导和刊发无产阶级文学的美国《党派评论》转变为一份具有鲜明反“斯大林主义”和亲“托洛茨基主义”色彩、重视现代主义文学和先锋派文艺的杂志。基于对托洛茨基政治观和文艺观的认同,《党派评论》积极寻求与托洛茨基的合作,于是,托洛茨基在该杂志发表了多篇重要文章,主张“艺术的完全自由”。但托洛茨基与《党派评论》的合作远非一帆风顺,而是有过激烈的纷争,存在一个从大体合作走向基本破裂的过程。告别托洛茨基之后,《党派评论》知识分子逐渐从左翼立场转向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乃至冷战意识形态和新保守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派评论》 托洛茨基 政治转向
原文传递
《怪物》中的私刑与美国司法正义
6
作者 孙艳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4年第4期112-126,共15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文学界对私刑问题大范围噤声,在此背景下,斯蒂芬·克莱恩创作了中篇小说《怪物》,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怪物》通过描写法官主导对黑人英雄施加隔离和私刑计划的情节,来审视美国司法在这种骇人的犯罪形式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文学界对私刑问题大范围噤声,在此背景下,斯蒂芬·克莱恩创作了中篇小说《怪物》,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怪物》通过描写法官主导对黑人英雄施加隔离和私刑计划的情节,来审视美国司法在这种骇人的犯罪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克莱恩创作《怪物》前后,拥有最高司法权的最高法院接连做出具有重大争议、甚至臭名昭著的判决。将《怪物》这一小说文本与同时期相关司法案例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不仅能深化我们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探察美国私刑泛滥的制度根源,促进我们理解美国司法体系的运作模式和该阶段的美国司法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莱恩 《怪物》 私刑 司法 正义
原文传递
《西班牙公主的生日》与王尔德的英爱情结
7
作者 王蕊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4年第1期74-85,共12页
《西班牙公主的生日》是王尔德基于真实历史创作的童话故事。故事以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后期的西班牙帝国为背景,与维多利亚女王统治后期英帝国的状况形成呼应。王尔德以西班牙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先例隐喻英帝国的统治危机,并通过小矮人这... 《西班牙公主的生日》是王尔德基于真实历史创作的童话故事。故事以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后期的西班牙帝国为背景,与维多利亚女王统治后期英帝国的状况形成呼应。王尔德以西班牙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先例隐喻英帝国的统治危机,并通过小矮人这一童话人物颠覆了英国殖民者建构的刻板的爱尔兰人形象,表达出他对帝国主义、种族主义以及英爱关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班牙公主的生日》 英帝国 小矮人 爱尔兰人
原文传递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来稿须知
8
作者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编辑部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4年第4期160-160,共1页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原名《外国文学动态》)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双月刊,迄今已有近70年历史。本刊以评论外国文学文化作品及现象、探讨外国文艺批评及理论发展为宗旨,要求来稿具有学术原创...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原名《外国文学动态》)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双月刊,迄今已有近70年历史。本刊以评论外国文学文化作品及现象、探讨外国文艺批评及理论发展为宗旨,要求来稿具有学术原创性,体现立足当下和本土的研究意识。本刊常设栏目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作品及作家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化研究、区域研究、动态研究、域外近著评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理论研究 外国文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艺批评 常设栏目 评论
原文传递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来稿须知
9
作者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编辑部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4年第3期160-160,共1页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原名《外国文学动态》)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双月刊,迄今已有近70年历史。本刊以评论外国文学文化作品及现象、探讨外国文艺批评及理论发展为宗旨,要求来稿具有学术原创...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原名《外国文学动态》)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双月刊,迄今已有近70年历史。本刊以评论外国文学文化作品及现象、探讨外国文艺批评及理论发展为宗旨,要求来稿具有学术原创性,体现立足当下和本土的研究意识。本刊常设栏目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作品及作家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化研究、区域研究、动态研究、域外近著评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理论研究 外国文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艺批评 常设栏目 评论
原文传递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注释体例
10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4年第2期157-160,共4页
为方便作者写作和读者查阅,本刊论文注释均采用脚注形式,体例及示例如下:一、专著: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文页码①吴岳添《法国小说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09页。
关键词 引文页码 注释体例 论文注释 外国文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书名 出版
原文传递
“钟面上的玫瑰花”:普拉东诺夫的乌托邦思想与两极化的女性想象
11
作者 郭黎婷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4年第3期39-52,共14页
苏联作家安德烈·普拉东诺夫作为革命之子,将通往真理的实践视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对资产阶级的“性”的战胜。在普拉东诺夫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创作中,无产阶级意识与资产阶级情欲之间的对话与博奔被投射在两极化的女性想象... 苏联作家安德烈·普拉东诺夫作为革命之子,将通往真理的实践视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对资产阶级的“性”的战胜。在普拉东诺夫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创作中,无产阶级意识与资产阶级情欲之间的对话与博奔被投射在两极化的女性想象之中,同时他也流露出反思自己早期理想主义作品的倾向。本文以《切文古尔镇》和《基坑》两部作品为例,考察普拉东诺夫文本中革命禁欲主义话语的形成过程、蕴含的矛盾,以及他对女性形象的双重塑造,以此观照他的精神世界,并理解他在苏联文学史中的独特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拉东诺夫 乌托邦 女性 二元论 意识
原文传递
《嘉莉妹妹》与诸众:哈特与奈格里的情动劳动理论批判
12
作者 佟玉华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4年第1期101-115,共15页
哈特与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理论为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劳动市场的变化提供了极为有效的工具,但也引发了诸多争议。作为一部致力于再现真实生活的自然主义小说,《嘉莉妹妹》细致描绘了19世纪末美国大都市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及服务业劳动... 哈特与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理论为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劳动市场的变化提供了极为有效的工具,但也引发了诸多争议。作为一部致力于再现真实生活的自然主义小说,《嘉莉妹妹》细致描绘了19世纪末美国大都市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及服务业劳动者的状况,为检验情动劳动及非物质劳动理论的有效性提供了场域。从德莱塞对嘉莉等人工作细节的描绘可以看出,“情动”点明了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中服务型劳动的核心特点,情动劳动塑造了新的劳动主体。但是,嘉莉等人从事的情动劳动并未如哈特与奈格里二人所言,促使他们成为具有革命性的“诸众”,他们最终“堕落”的原因正是哈特与奈格里二人忽略的现实因素。《嘉莉妹妹》所再现的资本主义社会状况揭示出偏离了马克思唯物主义与劳动价值理论的非物质劳动理论在解释现实时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迈克尔·哈特 安东尼奥·奈格里 《嘉莉妹妹》 情动劳动 非物质劳动 诸众
原文传递
《坎特伯雷故事》“总引”中的社会全景再现
13
作者 陈雷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4年第1期5-24,共20页
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总引”中描摹了一组能代表当时社会各界各阶层的人物,这些人物汇聚在一起,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一幅全景画。描写人物与再现社会的合二为一使《坎特伯雷故事》“总引”中的人物刻画有别于史诗和罗曼司,它在一定程... 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总引”中描摹了一组能代表当时社会各界各阶层的人物,这些人物汇聚在一起,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一幅全景画。描写人物与再现社会的合二为一使《坎特伯雷故事》“总引”中的人物刻画有别于史诗和罗曼司,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后世小说的先声。14世纪后期被公认为英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与法国的战争导致英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平民阶级的地位得到提升,近代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作为近代英语文学之父,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总引”中的全景式社会想象也标志着英国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肇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叟 《坎特伯雷故事》 代表性 小说 百年战争 共同体
原文传递
哥特弗里德·博姆的图像阐释学述评
14
作者 戴思羽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4年第4期142-155,共14页
理解艺术作品是西方艺术史研究和艺术批评的基础,阐述理解艺术作品的方法和原理则是西方美学的一项根本任务。自19世纪末现代艺术出现以来,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变得愈发困难,以至于传统的艺术阐释方法面临失效的境地。面对这种情况,德国当... 理解艺术作品是西方艺术史研究和艺术批评的基础,阐述理解艺术作品的方法和原理则是西方美学的一项根本任务。自19世纪末现代艺术出现以来,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变得愈发困难,以至于传统的艺术阐释方法面临失效的境地。面对这种情况,德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家哥特弗里德·博姆提出了自己的图像阐释学,他尤其关注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的主题化,探讨了物质媒介作为现象在作品意义生成中所发挥的作用。博姆的图像阐释学为基于传统符号学的阐释学的美学范式转变提供了一种可能,不仅为艺术史学科的方法论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进路,亦为当代跨媒介诗学研究带来重要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特弗里德博姆 现代艺术 图像阐释学 母体 图像差异 跨媒介诗学
原文传递
揭丑传记与美国竞选文化
15
作者 毛旭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4年第1期116-126,共11页
揭丑传记自诞生至今已发展一百年,它始终与美国的政治环境和竞选文化紧密相关。揭丑传记从原先针对已故政客的学术传记,蜕变为紧扣时事与丑闻的调查传记和亲历者回忆录,中心主题则经历了从公共生活丑闻到私生活丑闻、再回归公共生活丑... 揭丑传记自诞生至今已发展一百年,它始终与美国的政治环境和竞选文化紧密相关。揭丑传记从原先针对已故政客的学术传记,蜕变为紧扣时事与丑闻的调查传记和亲历者回忆录,中心主题则经历了从公共生活丑闻到私生活丑闻、再回归公共生活丑闻的变化。美国的竞选文化促进了揭丑传记的繁荣,两党都将揭丑传记作为“反向竞选”的手段,尽管多数选民对这类文本表示反感,但它却对竞选效果有益。不过,作为竞选文化中的一种纸媒介质,揭丑传记在如今的多媒体时代中正在遭受其他竞选媒介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揭丑传记 竞选文化 回忆录 党争 丑闻 反向竞选
原文传递
如何再现难民危机:论《先知之歌》的现实主义创作路径
16
作者 李怡婧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4年第3期53-65,共13页
爱尔兰作家保罗·林奇的2023年布克奖获奖小说《先知之歌》通过讲述主人公埃莉什一家从普通民众沦为难民的经历,反映出当下部分地区难民的真实遭遇和失序的政治局势。本文拟从小说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中推演林奇的现实主义创作路... 爱尔兰作家保罗·林奇的2023年布克奖获奖小说《先知之歌》通过讲述主人公埃莉什一家从普通民众沦为难民的经历,反映出当下部分地区难民的真实遭遇和失序的政治局势。本文拟从小说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中推演林奇的现实主义创作路径。林奇在爱尔兰历史中获取了真实的创作素材,并以都柏林为试验场,意图在都柏林的动荡中揭示个体生命在失序状态下的脆弱不安以及潜藏的恐怖主义因素。他以模拟、再现、超越现实的写作策略来观照难民的普遍境况,期待达成一种高度适配当下的现实主义,并以此引发“彻底共鸣”效果。但是,这种对难民以一概全式的再现仍然暴露出林奇在探索现实主义与当下现实的磨合方式时所产生的矛盾,这亦启示读者需以更为客观的视角看待难民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林奇 《先知之歌》 难民危机 现实主义 布克奖
原文传递
阿赫玛托娃早期抒情诗中的身体书写
17
作者 邹璐薇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4年第4期127-141,共15页
阿赫玛托娃的诗被称为“人类中心主义”的诗,其诗歌世界中心是一个个具有独特生命情态的女性抒情主体,诗人借由身体-主体、潜意识、爱欲完成具有深刻指涉意义的身体书写。在阿赫玛托娃的早期诗歌中,同时作为意向主体和意向对象的身体是... 阿赫玛托娃的诗被称为“人类中心主义”的诗,其诗歌世界中心是一个个具有独特生命情态的女性抒情主体,诗人借由身体-主体、潜意识、爱欲完成具有深刻指涉意义的身体书写。在阿赫玛托娃的早期诗歌中,同时作为意向主体和意向对象的身体是阿赫玛托娃女性人物感知世界的方式和途径,女性身体作为能受一体的身体-主体与世界发生交融与对话,这与早期阿赫玛托娃所属的阿克梅派美学主张如出一辙。潜意识则是“看不见的身体”,看似缺席实则无处不在,主导女性人物的心理和命运。最后,欲望身体登场,爱欲操纵女性情感和行为模式,并最终通过确认和张扬主体性完成女性生命情态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赫玛托娃 身体书写 身体-主体 潜意识 爱欲
原文传递
论埃尔诺“超个人”的主体书写对象征暴力的反思
18
作者 黄洋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4年第1期39-55,共17页
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作品深受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她观察到统治者对被统治者进行规训的象征暴力的本质在于将作为主体的人当作客体来对待,因此她提出反抗象征暴力的关键是恢复所有人的主体性。埃尔诺融合了独特性与普遍性... 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作品深受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她观察到统治者对被统治者进行规训的象征暴力的本质在于将作为主体的人当作客体来对待,因此她提出反抗象征暴力的关键是恢复所有人的主体性。埃尔诺融合了独特性与普遍性的“超个人”的主体书写,还衍生出“平淡书写”“自我一社会传记”等多种文学创作形式,反映了她反抗象征暴力以改变现实的努力和决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妮·埃尔诺 布尔迪厄 象征暴力 主体书写 “超个人”
原文传递
尼·科利亚达独角戏《纪念演出》中的受话者
19
作者 刘婧玲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4年第2期101-113,共13页
当代俄罗斯著名剧作家尼·科利亚达在1989年创作的独角戏《纪念演出》中充分利用看似缺失、实则形态多样的受话者塑造边缘小人物的情感与心理特点。剧作家借助显性受话者刺激主人公向外释放情感,又以隐性受话者促使作为边缘小人物... 当代俄罗斯著名剧作家尼·科利亚达在1989年创作的独角戏《纪念演出》中充分利用看似缺失、实则形态多样的受话者塑造边缘小人物的情感与心理特点。剧作家借助显性受话者刺激主人公向外释放情感,又以隐性受话者促使作为边缘小人物的主人公向内直面心灵困境,深度呈现其孤独与绝望的情感状态,唤起转型时期俄罗斯人的情感共鸣,与作为深层受话者的观众直接对话,引发大众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角戏 受话者 尼·科利亚达 《纪念演出》 边缘小人物
原文传递
“用时间去消灭空间”: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奇情小说看社会加速与身份异化
20
作者 牟童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4年第1期143-155,共13页
“用时间去消灭空间”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揭示,该观点高度浓缩了现代性的时空体验。基于这一时空观,有学者提出“时空压缩”“社会加速”等概念。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奇情小说再现了充斥着空间位移及信息交互的现代生活。基于... “用时间去消灭空间”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揭示,该观点高度浓缩了现代性的时空体验。基于这一时空观,有学者提出“时空压缩”“社会加速”等概念。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奇情小说再现了充斥着空间位移及信息交互的现代生活。基于对历史语境与文学文本的对照解读,本文探讨了19世纪英国奇情小说中的时空体制、身份议题与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焦虑之间的关联:在资本主义高歌猛进的时代,人们需要相互确定社会身份,然而加速与异化不断消解、否定锚定身份的努力,人们由此形成了现代时空体制内普遍存在的悸论式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情小说 时空体制 加速 身份 异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